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梵行品第十六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第一、释品名目者,何故云梵行品?梵者,此云净也。云以其净行利众生故,常居世间,行一切行法,化利众生。无行可得,则无行不净,是故名为梵行也。又约能问之主,名曰正念。无念之念,名为正念。随行无念,名为正念。行念总无,以斯益物,名第一义天。以天有慈,名为天子。又约能说之人,名为法慧。随行无念,名之为法。以法简情,名之为慧。起情乖理,名无法慧。达理情亡,名为法慧。今约能问之主、所说法人及所说法,总名净行品。品者,均分理、教、义。第二、释品来意者,前品明住佛无所住之门,故还行无行之行,是故此品须来。无住之住,名为佛住。无行之行,利益无众生之众生,名为净行,是故此品须来。第三、随文释义者,科此一品经,约作七门分别: 【经】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 【论】第一、尔时已下,三行经是正念天子所请分。 【经】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 【论】第二、法慧菩萨已下,至佛、法、僧戒,可两行半经,正举十法以为所观之缘分。 【经】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襍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伸俯仰。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唇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若法是梵行者,为寂灭是法耶?涅盘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若僧是梵行者,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棃是戒耶?剃发是戒耶?着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如是观已。 【论】第三、应如是观已下,至如是观已,有二十六行半经,是正行观法分。 【经】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论】第四、从于身无所取已下,至名为清净梵行。于中可有十行经:通观三世及身、受、想、行、识,佛法悉平等,具足一切佛法分。 【经】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 【论】第五、复应修习十种法已下,至永断习气智,于中可三行半经,正举如来十种智力令修习分。 【经】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谘问。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 【论】第六、于如来十力已下,至不求果报。于中可三行经劝修十力,有迷谘问,并起大悲分。 【经】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论第七、了知境界已下,可四行半经,明了法如幻观,终获益成佛分。如是依如上观行,令身口意业、佛法僧戒、色受想行识、身边二见、三世远近总无,又无能观所观心,不沈不掉,不生不灭,任理无思,如来十种智力因斯而现。夫佛智非深,只为迷心逐相。情亏也,智隐;一体也,智现。非遥智现,执障都亡,十方廓然自在。处尘不为小,周空不为大。穷其迹也,十方无纤毫之纵;兴其用,则不出刹那之夫。身行徧周,等虗空而无尽。若存其有,即一切刹海现色像重重;若置其无,万境不可窥其体。以不思不惟而知众法,将不造不作而办大功。非生死知其志,非苦乐移其性。若非神之称理者,不可以情想知,不可以灭心得。以此如来设净行之教,观法尽也,始正法当兴;诸见亡也,佛智方起。是知见亡智,应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是故后学之士,应法修行,不可以逐境沈沦,迷流永劫。更欲解其上义,虑将言丰障理,以乱后学之心。但如上所说之经,多少自然恰中。如一百四十愿名净行者,是十信位中,以愿成世间知见万法,以为净行。此十住位中,以行体无为无性,名为净行。以此净行用,成智用自在。此净行品,成十住中初发心之佛果,亦为已后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作佛果故。从此无性之行,行清净故,一切诸行皆清净故。诸行净则智慧净,智慧净则其心净,其心净则诸法净,诸法净名法界净,法界净即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国土净。行此法平等者,名为净行也。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论】夫以初发心之士,功德难量,举等虗空,无以比其类;磨尽刹尘,无以酬其匹。虗空但明无相之大,一切刹尘但明形碍之广,焉能对其菩提心福智之境?其智也,于刹那之际,满十方现身,如云状因陀罗网,妙像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说等众生教门,如雨洒众生心,得清凉乐尔。其福也,妙相庄严,与华藏而同其体。为初发心之际,与十方诸佛等,住无尽劫海,在刹那之中,延促相似。如一小流入大海中,与大海等,以水体不别故。如初发心菩萨,才入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故。为初入与究竟时无延促,又智慧一故。为誓度众生,悉令成佛,志愿等故。又如十方世界,尽抹为尘,一一尘中,有无量佛刹,无量众生。如菩提心大智慧身,于一刹那际,等一切刹尘,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一时等徧。但以智慧力故,法如是故,智徧周故,亦不作神通变化之想。初发心菩萨,志乐广大,与佛界、众生界等,无限量故。故今此品所叹初发菩提心,以十种功德,广大难量,无比不可喻。于此佛果根本不动大智不思议法界乘而发心者,如轮王太子初生之时,具足王相;如师子王之子,威势与父相似,体不异故。如初发菩提心菩萨,初生如来智慧种性家时,智慧所知不异佛故,三世时劫无延促见不异佛故,志乐广大教化众生不异佛故,从初发心乘如来一切智乘不出刹那际成等正觉教化众生不异佛故。设于三乘顺世情教说三只劫而成佛者,毕竟回心入此一切智境界乘方得成佛,如法华经即是所回三乘入一切智境界之教,如龙女一刹那际一生成佛者是也。一切众生总须悟如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来三乘中顺世方便之言,以法如是故。如此品下文云初发心菩萨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乃至示现成佛等,广如此品下文所说。此品之内长行总有四十段经意也。颂有二百四十二行,以叹初发心菩萨之功德,其文如下。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第一、释品名目者,此品名初发心功德品者,创始发心见无古今名之为初,无心智应名之为发,身边见尽名之为心,不为而成大果名之为功,但化利一切不忻来报自获无边妙相庄严故名之为德。又福智徧周名之为功,事无不达名之为德,品脉均分教义。第二、释品来意者,前品既有净行之功,此品所明净行之中无边功德,是故此品须来。第三、随文释义者,复分二门:第一、长科经意,第二、随文解脱。第一、长科经意者,从初尔时已下至品末已来,长科为四十段。 【经】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 【论】一、尔时已下至其量几何,有一行半经,是天帝请证发心功德分。 【经】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 【论】二、法慧菩萨言已下,至而为汝说可三行半经,明初发心功德甚深十种难知许说分。 【经】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只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余一切,无能量者。 【论】三、佛子已下,至无能量者,可五行经明一人所供十方各一阿僧只世界众生,并令净持五戒,且举功德广大难量分。 【经】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论】四、法慧菩萨已下,至亦不及一,有五行半经,明将前所有广多供养功德不可比对,初发心功德无比近喻分,正明将人所供养不可校量。如歌罗分者,是将多比少不如喻,如折人身上毛作百分,将前人所作功德不如初发心菩萨百分毛中一分毛许功德。又云优波尼沙陀分者,谓少许相近类之无限善根,不可将有限比对。余如文自明。 【经】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只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经于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于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佛子!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论】五、佛子已下,至唯佛能知,有十行经明,且举如上。功德广大分云:教住十善道者,身三、口四、意三,是欲界生天善。上者,出世善。云:四禅,色界业也。初禅灭忧,二禅灭苦,三禅灭喜,四禅唯寂静。云:教住四无量心,此是有为中慈、悲、喜、舍。云:教住四无色定,此是无色界定。已上是三界中善业。云:教住须陀洹果,谓初断见惑,舍异生性,初获圣性,入圣行流故,故名入流。云:教住斯陀含果,此云一来,谓此圣者虽断欲界六品惑,然为有余三品未断,令此圣者一度来欲界生,故名一来果。云:教住阿那含果,此云不还,谓断欲界九品惑尽,从此生色界,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此十使中,见道疑未能明了,不入罗汉果。如十使烦恼: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已前五为利使,已后五钝使。见谛断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此五钝使,能迷随行之事。此之十使,前五利使,须陀洹见谛之后伏之不起;后五钝使,薄贪、瞋、痴。斯陀含断欲界六种惑,非无色界贪,于瞋、痴、慢三种微而且薄,现行不生,非种无故。为上二界报且无瞋,为修定伏而现行不起,为须斯二果有厌患,而不令增长常求出世之心,以此不成三界沈沦种子。阿那含厌令永息,唯有见道疑,以见道不分明,不能顿超三界业果。阿罗汉为见道无疑,三界业果一时尽故。望前三果,设断九种烦恼,唯有疑在,不得名为断烦恼。为见谛无明、未明,总名厌伏,不得名断。又罗汉、辟支佛,但忻出世。净土菩萨及空观菩萨,为但忻出世。行六波罗蜜,总是折伏现行无明,不得名为永断烦恼。为且以空观折伏无明,不了无明从本已来是不动智。佛为不了根本,以空折伏,使令不起。乃至十地,但得意生身等,不名如来一切种智生。以作十真如等观,断十种麤重,不了无明本是如来根本智故,大用恒寂故。一乘佛果教中,依佛果发心。初发心时,达根本无明,是根本无分别智,成差别智大用法门。初心之上,圆满一切诸佛共所乘门,名乘一切智乘。若智悲愿行,毫厘不似佛,信心亦不成,何况住佛所住。生在如来一切种智家,生为佛真子,具诸佛事,以智不异,愿行平等,大悲不异,无限境界不异,过去未来劫差别与一念不异,应如是定慧照之可见。此是名依佛菩萨正善知识,依根本智发心。如下文才发心菩萨,能十方示身成佛者,为初发心时,乘如来不思议一切智乘,得佛种智,生如来法界之家,乘佛一分之智慧大慈悲势分,即能如是示身成佛。如下颂云:菩萨于佛十力中,虽未证得亦无疑,菩萨于一毛孔中,普现十方无量刹。如是总明初发心菩萨之德,为得如来一分智力势分。如是如轮王太子,权统王政,亦得自在一分,与父王相似。 【经】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论】六、法慧菩萨言已下,至亦不及一,可两行半经,明前功德,不可比对初发心功德喻分。 【经】何以故?佛子!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只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徧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论】七、何以故已下,至无上菩提之心,有十四行半。经明初发心菩萨,为起无限心,教化一切众生,不断佛种性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只世界,念念如是尽阿僧只劫,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只劫所过世界,如是亦尽阿僧只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世界,是诸世界可知边际。 【论】八、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有七行经明。且举速行边际广大,可知喻分。 【经】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麤世界,麤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九、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十五行经明初发心菩萨所知世界、境界无限难知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只世界成坏劫数;念念如是,尽阿僧只劫,此诸劫数无有能得知其边际。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只劫所知劫数。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阿僧只世界成坏劫数,可知边际。 【论】十、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六行半经明,且举速知劫数成坏广多可知分。 【经】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成坏劫数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欲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发心大誓庄严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论】十一、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了知一切劫神通智,可十六行经,明初发心菩萨了劫成坏难知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只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念念如是,尽阿僧只劫。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只劫所知众生诸解差别;如是,亦尽阿僧只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解,可知边际。 【论】十二、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六行经明,且举所解广大,犹可能知分。 【经】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欲知一切差别解无边故,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尽无余故;欲悉知过、现、未来,善、不善,种种无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来解力故;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有余解、无余解,等解、不等解差别故;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差别故;欲于一切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解脱无障碍智故;欲以无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麤解,尽无余故;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一切解网悉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十三、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二十行半。经明初发心菩萨知解广大难知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念念如是,经阿僧只劫。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只劫念念所知诸根差别;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知边际。 【论】十四、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六行经明。且举知众生根广多,犹能可知分。 【经】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根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根种种差别,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诸根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十五、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五行半。经明初发心菩萨善知众生根性广大难量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念念如是,尽阿僧只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此十方众生所有欲乐,可知边际。 【论】十六、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四行经明。且举所欲乐广大,犹可知分。 【经】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欲乐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欲乐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十七、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六行经明初心菩萨所知一切众生欲乐广大难知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此十方众生种种方便,可知边际。 【论】十八、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四行经明。且举所知众生方便广大,犹可知分。 【经】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种种方便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十九、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菩提心,可六行经明初心菩萨善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广大难知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广说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可知边际。 【论】二十、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可三行经。且举所有一切众生心广大,犹可知分。 【经】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心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尽法界、虗空界无边众生种种心,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二十一、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菩提心,可五行半。经明初发心菩萨知一切众生差别心广大难知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广说乃至,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业,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 【论】二十二、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不可得知,有四行经明。且举所有众生业广大,犹可知分。 【经】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业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众生业,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二十三、何以故已下,至三菩提心,可三行半。经明初心菩萨知众生差别业广大难知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烦恼;念念如是,尽阿僧只劫,此诸烦恼种种差别,无有能得知其边际。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只劫所知众生烦恼差别;如是,复尽阿僧只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此十方众生烦恼差别,可知边际。 【论】二十四、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可知边际,有七行经。且举如众生烦恼广大,犹可能知分。 【经】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烦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烦恼差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欲尽知轻烦恼、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一一众生无量烦恼种种差别、种种觉观,净治一切诸襍染故;欲尽知依无明烦恼、爱相应烦恼,断一切诸有趣烦恼结故;欲尽知贪分烦恼、瞋分烦恼、痴分烦恼、等分烦恼,断一切烦恼根本故;欲悉知我烦恼、我所烦恼、我慢烦恼,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故;欲悉知从颠倒分别生根本烦恼、随烦恼,因身见生六十二见,调伏一切烦恼故;欲悉知盖烦恼、障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二十五、菩萨初发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有十六行。经明初心菩萨所知一切众生烦恼广大难知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以诸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幢幡、伞盖,及僧伽蓝、上妙宫殿、宝帐、网幔、种种庄严师子之座,及众妙宝,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恭敬尊重,礼拜赞叹,曲躬瞻仰,相续不绝,经无数劫。又欢彼众生,悉令如是供养于佛。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无数世界众宝所成,种种庄严。一一塔中,各有无数如来形像,光明徧照无量世界,经无数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论】二十六、佛子!复置此喻已下,至亦复如是,可九行半经,且明供养广大难知,犹可知分。 【经】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余无能测。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论】二十七、佛子!于汝意云何已下,至亦不及一,可四行半经,明初发心供养广大难知分。 【经】佛子!复置此喻。假使复有第二人,于一念中,能作前人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无数劫中供养之事;念念如是,以无量种供养之具,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及无量世界所有众生,经无量劫。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于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养;念念如是,以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供养之具,供养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及尔许世界所有众生,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乃至住劫,亦复如是。 【论】二十八、佛子!复置是喻至亦复如是,有十行半经明,且举供养及起塔广多,犹可知分。 【经】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不齐限,但为供养尔所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供养尽法界、虗空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 【论】二十九、佛子!此前功德已下,至发是心已,有七行经,明初心菩萨供养功德广大难知分,次直就法说分。 【经】能知前际一切诸佛始成正觉及般涅盘,能信后际一切诸佛所有善根,能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彼诸佛所有功德,此菩萨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证、能成就,能与诸佛平等一性。 【论】三十、能知前际一切诸佛已下,至能与诸佛平等一性,可四行经,是初发心已,能知三世诸佛成佛及涅盘,智慧平等分,摄佛功德分。 【经】何以故?此菩萨为不断一切如来种性故发心,为充徧一切世界故发心,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垢、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论】三十一、何以故已下,至三世智故发心,可九行经明菩萨初发心志意所求甚深深广分。 【经】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当得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诸佛力、无所畏,庄严三世一切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 【论】三十二、以发心故已下,至说法智慧,有六行。经明菩萨发心已,得三世一切诸佛忆念与法,及自力升进分,得果佛、因佛分。 【经】何以故?以是发心当得佛故。应如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即能震动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即能严净一切国土,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种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论】三十三、何以故已下,至智慧光明,有十行半经,明才初发心菩萨成佛利生,同三世诸佛分、化用分、无着分。 【经】此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所谓若诸佛、若诸佛法,若菩萨、若菩萨法,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闻法,若世间、若世间法,若出世间、若出世间法,若众生、若众生法;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着。 【论】三十四、此初发心菩萨已下,至心无所着,有四行半。经明初发心菩萨志乐所知世间、出世间无限分、瑞分。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四 音切 尸(式之切。) 虫(直弓切。) 视(是音。) 顾(古悟切。) 矢(式视切。) 喉(矦音。) 吻(武粉切。) 抑(于力切。) 讯(信音。) 预(羊洳切。) 羯(揭音。) 剃(他计切。) 𩬊(发音。) 伞(苏早切。) 才(才音。) 顷(去颈切。) 窥(去随切。) 厘(里之切。) 恰(苦洽切。) 廓(苦郭切。) 匹(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