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贤首品第十二之三
【经】
一切如来咸共说, 众生业报难思议,
诸龙变化佛自在, 菩萨神力亦难思,
欲以譬喻而显示, 终无有喻能喻此。
然诸智慧聪达人, 因于譬故解其义,
声闻心住八解脱, 所有变现皆自在,
能以一身现多身, 复以多身为一身,
于虗空中入火定, 行住坐卧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 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于一念中, 种种自在无边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 不为众生求佛道,
尚能现此难思事, 况大饶益自在力。
譬如日月游虗空, 影像普徧于十方,
泉池陂泽器中水, 众宝河海靡不现,
菩萨色像亦复然, 十方普现不思议,
此皆三昧自在法, 唯有如来能证了。
如净水中四兵像, 各各别异无文襍,
劒戟弧矢类甚多, 铠胄车舆非一种,
随其所有相差别, 莫不皆于水中现。
而水本自无分别, 菩萨三昧亦如是。
海中有神名善音, 其音普顺海众生,
所有语言皆辩了, 令彼一切悉欢悦。
彼神具有贪恚痴, 犹能善解一切音,
况复总持自在力, 而不能令众欢喜?
有一妇人名辩才, 父母求天而得生,
若有离恶乐真实, 入彼身中生妙辩,
彼有贪欲瞋恚痴, 犹能随行与辩才,
何况菩萨具智慧, 而不能与众生益?
譬如幻师知幻法, 能现种种无量事,
须臾示作日月岁, 城邑丰饶大安乐。
幻师具有贪恚痴, 犹能幻力悦世间,
况复禅定解脱力, 而不能令众欢喜?
天阿修罗鬬战时, 修罗败衂而退走。
兵仗车轝及徒旅, 一时窜匿莫得见。
彼有贪欲瞋恚痴, 尚能变化不思议,
况住神通无畏法, 云何不能现自在?
释提桓因有象王, 彼知天主欲行时,
自化作头三十二, 一一六牙皆具足,
一一牙上七池水, 清净香洁湛然满,
一一清净池水中, 各七莲华妙严饰,
彼诸严饰莲华上, 各各有七天玉女,
悉善妓执奏众乐, 而与帝释相娱乐。
彼象或复舍本形, 自化其身同诸天,
威仪进止悉齐等, 有此变现神通力。
彼有贪欲瞋恚痴, 尚能现此诸神通,
何况具足方便智, 而于诸定不自在?
如阿修罗变化身, 蹈金刚际海中立,
海水至深仅其半, 首共须弥正齐等。
彼有贪欲瞋恚痴, 尚能现此大神通,
况伏魔怨照世灯, 而无自在威神力。
天阿修罗共战时, 帝释神力难思议,
随阿修罗军众数, 现身等彼而与敌。
诸阿修罗发是念: 释提桓因来向我,
必取我身五种缚, 由是彼众悉忧悴。
帝释现身有千眼, 手持金刚出火𦦨,
被甲持仗极威严, 修罗望见咸退伏。
彼以微小福德力, 犹能摧破大怨敌,
何况救度一切者, 具足功德不自在。
忉利天中有天鼓, 从天业报而生得,
知诸天众放逸时, 空中自然出此音,
一切五欲悉无常, 如水聚沫性虗伪,
诸有如梦如阳𦦨, 亦如浮云水中月,
放逸为怨为苦恼, 非甘露道生死径。
若有作诸放逸行, 入于死灭大鱼口,
世间所有众苦本, 一切圣人皆厌患,
五欲功德灭坏性, 汝应爱乐真实法,
三十三天闻此音, 悉共来升善法堂。
帝释为说微妙法, 咸令顺寂除贪爱,
彼音无形不可见, 犹能利益诸天众,
况随心乐现色身, 而不济度诸羣生?
天阿修罗共鬬时, 诸天福德殊胜力,
天鼓出音告其众: 汝等宜应勿忧怖,
诸天闻此所告音, 悉除忧畏增益力,
时阿修罗心震惧, 所将兵众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 恒出降魔寂静音,
大悲哀愍救一切, 普使众生灭烦恼。
帝释普应诸天女, 九十有二那由他,
令彼各各心自谓: 天王独与我娱乐。
如天女中身普应, 善法堂内亦如是。
能于一念现神通, 悉至其前为说法。
帝释具有贪恚痴, 能令眷属悉欢喜,
况大方便神通力, 而不能令一切悦?
他化自在六天王, 于欲界中得自在,
以业惑苦为骨网, 系缚一切诸凡夫,
彼有贪欲瞋恚痴, 犹于众生得自在,
况具十种自在力, 而不能令众同行?
三千世界大梵王, 一切梵天所住处,
悉能现身于彼坐, 演畅微妙梵音声。
彼住世间梵道中, 禅定神通尚如意,
况出世间无有上, 于禅解脱不自在,
摩醯首罗智自在, 大海龙王降雨时,
悉能分别数其滴, 于一念中皆辩了。
无量亿劫勤修学, 得是无上菩提智。
云何不于一念中, 普知一切众生心?
众生业报不思议, 以大风力起世间,
巨海诸山天宫殿, 众宝光明万物种,
亦能兴云降大雨, 亦能散灭诸云气,
亦能成熟一切谷, 亦能安乐诸羣生,
风不能学波罗蜜, 亦不学佛诸功德,
犹成不可思议事, 何况具足诸愿者。
男子女人种种声, 一切鸟兽诸音声,
大海川流靁震声, 皆能称悦众生意。
况复知声性如响, 逮得无碍妙辩才。
普应众生而说法, 而不能令世间喜。
海有希奇殊特法, 能为一切平等印,
众生宝物及川流, 普悉包容无所拒。
无尽禅定解脱者, 为平等印亦如是。
福德智慧诸妙行, 一切普修无厌足。
大海龙王游戏时, 普于诸处得自在,
兴云充徧四天下, 其云种种庄严色,
第六他化自在天, 于彼云色如真金,
化乐天上赤珠色, 兜率陀天霜雪色,
夜摩天上琉璃色, 三十三天玛瑙色,
四王天上颇棃色, 大海水上金刚色,
紧那罗中妙香色, 诸龙住处莲华色,
夜叉住处白鹅色, 阿修罗中山石色,
郁单越处金𦦨色, 阎浮提中青宝色,
余二天下襍庄严, 随众所乐而应之。
又复他化自在天, 云中电耀如日光,
化乐天上如月光, 兜率天上阎浮金,
夜摩天上珂雪色, 三十三天金𦦨色,
四王天上众宝色, 大海之中赤珠色,
紧那罗界琉璃色, 龙王住处宝藏色,
夜叉所住颇棃色, 阿修罗中玛瑙色,
郁单越境火珠色, 阎浮提中帝青色,
余二天下襍庄严, 如云色相电亦然。
他化靁震如梵音, 化乐天中天鼓音,
兜率天上歌唱音, 夜摩天上天女音,
于彼三十三天上, 如紧那罗种种音,
护世四王诸天所, 如干闼婆所出音,
海中两山相击声, 紧那罗中箫笛声,
诸龙城中频伽声, 夜叉住处龙女声,
阿修罗中天鼓声, 于人道中海潮声,
他化自在雨妙香, 种种襍华为庄严,
化乐天雨多罗华, 曼陀罗华及泽香,
兜率天上雨摩尼, 具足种种宝庄严,
髻中宝珠如月光, 上妙衣服真金色,
夜摩中雨幢幡盖, 华鬘涂香妙严具,
赤真珠色上妙衣, 及以种种众妓乐,
三十三天如意珠, 坚黑沈水栴檀香,
郁金鸡罗多摩等, 妙华香水相襍雨,
护世城中雨美饍, 色香味具增长力,
亦雨难思众妙宝, 悉是龙王之所作。
又复于彼大海中, 霔雨不断如车轴,
复雨无尽大宝藏, 亦雨种种庄严宝,
紧那罗界雨缨络, 众色莲华衣及宝,
婆利师迦末利香, 种种乐音皆具足,
诸龙城中雨赤珠, 夜叉城内光摩尼,
阿修罗中雨兵仗, 摧伏一切诸怨敌,
郁单越中雨缨络, 亦雨无量上妙华,
弗婆瞿耶二天下, 悉雨种种庄严具,
阎浮提雨清净水, 微细悦泽常应时,
长养众华及果药, 成熟一切诸苗稼,
如是无量妙庄严, 种种云电及靁雨,
龙王自在悉能作, 而身不动无分别,
彼于世界海中住, 尚能现此难思力,
况入法海具功德, 而不能为大神变?
彼诸菩萨解脱门, 一切譬喻无能显,
我今以此诸譬喻, 略说于其自在力。
【论】十一、从如来咸共说已下,有一百五十八行颂,明举一喻况说分。
【经】
第一智慧广大慧, 真实智慧无边慧,
胜慧及以殊胜慧, 如是法门今已说。
此法希有甚奇特, 若人闻已能忍可,
能信能受能赞说, 如是所作甚为难。
世间一切诸凡夫, 信是法者甚难得,
若有勤修清净福, 以昔因力乃能信,
一切世界诸羣生, 少有欲求声闻乘,
求独觉者转复少, 趣大乘者甚难遇。
趣大乘者犹为易, 能信此法倍更难。
况复持诵为人说, 如法修行真实解。
有以三千大千界, 顶戴一劫身不动,
彼之所作未为难, 信是法者乃为难。
有以手擎十佛刹, 尽于一劫空中住,
彼之所作未为难, 能信此法乃为难。
【论】十二、从第一智慧广大慧已下,有十四行颂,明信佛智慧自欲同知难信分。
【经】
十刹尘数众生所, 悉施乐具经一劫,
彼之福德未为胜, 信此法者为最胜。
十刹尘数如来所, 悉皆承事尽一劫。
若于此品能诵持, 其福最胜过于彼。
【论】十三、从十刹尘数众生所已下,有四行颂,明信乐受持得福分。
【经】时贤首菩萨说此偈已,十方世界六反震动,魔宫隐蔽,恶道休息。十方诸佛普现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顶,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随喜。
【论】十四、时贤首菩萨已下三行半经,明贤首菩萨所说法门,威感十方诸佛,摩顶许可。分二:随文释义者,文自具明,不烦更释。幽隐难知者,方可解之。已前总明以果成信竟,入真实证。如下升帝释天宫,说十住法门,是此一会。升须弥山品是序分,余五品经是正说分,至明三品末后动地雨华是流通分。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论】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经:一、升须弥顶品;二、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门。将释此品,义分为三:一、释品来意;二、以处表法;三、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明前于普光明殿人间地上成十信之心已,终此妙峯之顶,明从十信入十住入位之升进,故此品须来。二、以处表法者,明此山于七重金轮围山、七重大海之内,出水高八万四千由旬,纵广亦尔,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白银,南吠琉璃,北玛瑙。上有四埵,埵有八辅天众,四八三十二。中心名妙高顶,天帝释在其上,居宝宫殿,通为帝释天。三十三天总以帝释为主。帝释有四名:一名天帝释,二名憍尸迦,三名释提桓,四名因陀罗。大意名能主,为能为诸天作主故。此妙峯山四宝合成,诸天宝宫殿在上庄严,故为妙峯山。此山之外,七重金山及七重大海,广量金翅鸟,两翼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迅疾能飞,一鼓翼万万九千里,七日七夜方至其顶。其山在大海之中,形如腰鼓,崪然高耸,非以手足攀揽之所能登。为表此十住法门,创生如来智慧之家,为真佛子。不可以有生灭寻思观察,及多闻心想攀揽所得故。以将妙峯山用况表之,令后人仿学。山者,高胜义故。像此十住,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是出世高胜义故。妙峯山者,不动义,诸天所居,妙乐义,庄严义。像此位菩萨,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动,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任性而定,称平等理,与法身合。忽然妙慧,从此定生。无始无明,总无所得。住佛妙慧,都无所依。得法妙乐,智慧庄严,出过情见。诸佛所说解脱微妙经典,无不解了。为生在如来智慧家故,三界无明,一时顿尽。唯有习气烦恼,渐渐以法治之。如下十住品云: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虗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故。又如初发心功德品云: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乃至震动一切世界,及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等,如文广明。不可同于三乘方便教说。地前三贤菩萨,得折伏现行无明,地上见道。为此经法教门,依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而发心故,以乘如来一切智乘而发心故。于此十住位中,能与如来同智慧故,不同三乘。但将三空观,且折伏现行。于此经中发心之者,从佛不动智而发菩提心。设有余习,还以无依住智治之,还是根本智,不伏不断为本,寂用自在故,无体可断故,无可伏故。设修三昧,任性净故,亦无收摄,亦不伏捺故,任自净故。设行分别,任性智慧,随事用为,亦无取舍故。如是任法调治习气,使称理智,令惯习增明,如佛愿行,而随事世间,成长大悲,不出不没故,以心境一真,无出没故。是故经中以阿修罗王等表之,处大海而不出不没等喻。问曰:何故不升四天王宫,而超至帝释宫?答曰:为四天王在妙峯山半傍住,非是可表。升法顶处,至相尽现,智慧庄严,住不退故。善财童子于妙峯山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同此位故。准例可知。以超情尘之迹,以山表之,非要登山也。已入如来智慧,于众中堪为主导故,非要为帝释也。第三、随文释义中,义分为三:一、总科一品;二、明如来身行徧周等印。如下经云: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明十方一切妙峯山,总见如来升妙峯山顶。三、随文释义。
【经】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时天帝释在妙胜殿前遥见佛来,即以神力庄严此殿,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宝所成,十千层级迥极庄严,十千金网弥覆其上,十千种帐、十千种盖周回间列,十千缯绮以为垂带,十千珠缨周徧交络,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后围遶,十千光明而为照耀。尔时,帝释奉为如来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善来如来、应、正等觉!唯愿哀愍,处此宫殿!尔时,世尊即受其请,入妙胜殿;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尔时,帝释以佛神力,诸宫殿中所有乐音自然止息,即自忆念过去佛所种诸善根,而说颂言:
迦叶如来具大悲,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拘那牟尼见无碍,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迦罗鸠䭾如金山,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毗舍浮佛无三垢,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尸弃如来离分别,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毗婆尸佛如满月,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弗沙明达第一义,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提舍如来辩无碍,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波头摩佛净无垢,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然灯如来大光明,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来神力故,偈赞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诸释天王,悉亦如是赞佛功德。尔时,世尊入妙胜殿,结跏趺坐。此殿忽然广博宽容,如其天众诸所住处,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论】一、长科一品者,于此品中,长科为十段:第一、从尔时已下三行经,明佛神力普现十方;二、尔时已下一行半经,明佛不离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三、时天帝释已下可七行经,明帝释遥见佛来,严殿敷座;四、曲躬合掌已下可两行经,明帝释请佛入殿;五、尔时世尊已下三句经,是如来十方一时受请入殿;六、十方一切世界已下三句经,是结十方,普会同此;七、尔时帝释已下可一行半经,明佛神力,乐音自息;八、即自忆念已下四句,明帝释自念过去善根,说颂叹佛来此;九、如此世界中已下两行半经,都结此处,以偈叹佛,十方同然;十、尔时已下可两行经,明如来处座而坐,殿广博宽容,并结十方同此。三、随文释义者,云不离菩提树者,明菩提体无去来、远近、处所可离可到故;又如来智身无表里,体徧周故;又法界非大小,毫刹相容故;又心境无二相,无中边方所故;又诸法无自性,一多恒圆满故。帝释遥见佛来者,有二义:一、事,二、表法。一、事者,为如来于无去来性示去来之相,故言遥见。二、表法者,明帝释示同未悟,不见如来智身徧周,与心一体,故言遥见佛来。又信解为遥见,自心入位为佛来。帝释即以神力庄严此殿者,亦有二义:一、事,二、表法。其事可知。二、表法者,自加行也。安置普光明师子之座者,亦有二义:一、约位置座,二、约帝释自德根堪。一、约位置座者,约此十住位中法位也。为十住中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之藏,于一切法自在无畏故,置此座故。如十行位中于夜摩宫中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此约行位,在一切生死具大悲行万行,以理智体得无染故。以是义故,以莲华为座体。在此十住位中以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照万法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此十住中安置其座十千层级,十行中化作百万层级师子之座,为十住位中初始入位,明须弥之上犹连地居,明心有所得,从信创会,见法之报。以此义故,师子座须有安置。又方便三昧是安置故,十行位中约十住位中理智妙慧功成,即十行位中以妙用而化其座。又约行从空而立,还约位在夜摩空居之天,云座十千层级。又百万层级及帝释天宫、夜摩天,总明随位升进行相。若也正入法智慧流,不出毫尘,徧诸刹海,其座乃至十回向、十地高下严饰,各各随位不同,准例知之。其座上庄严皆十千者,明万行报得故。如十千金网者,约能以教行之网漉众生之果报故。十千种帐者,明养育义,以于一切处为佛为天为大力士之神拥护养育众生行之果报所得故。十千种盖者,是大悲义,以大悲心覆养一切众生之果报所得故。十千缯绮者,以一行中行无尽差别行,一言音中具差别教,皆明白可观之果也。十千珠璎者,明万行普周庄严智境化利众生无休息之果所得故,如一一尘中皆有无尽普贤身者是也。十千衣服,是于一切生死海柔和善忍覆养含生之果故。十千天子者,明能行万行之人。十千梵王者,明于行中智慧自在故。十千光明照耀者,明智慧照耀能破自他迷暗长夜令大明故。已上皆是举此位之果德用成庄严,令发心入位菩萨识果行因无疑惑故。从曲躬已下,明帝释于如来致敬请佛入宫,明行谦行也。如来受请,明从信入住,如文可知。二约帝释自德最下,明帝释得宿念力于过去佛所种善根。说颂叹佛者,明以三昧力自见身心体性同古今佛智慧善根故。已下十佛是当位之功用合古也。于说颂中有二十行颂,两行一颂。初两行颂叹迦叶佛,具云迦叶波,此云饮光,此是其姓,亦以身光殊特能饮诸天及日月等光皆悉不现故。次两行叹拘那牟尼佛,正云迦那牟尼,言拘那者此云金也,牟尼者佛也,以金色为号。次两行叹迦罗鸠䭾,具云迦罗鸠村䭾佛,此云所应断已断。次两行叹毗舍浮佛,此云徧一切自在。次两行叹尸弃佛,正云式弃那,此云持髻,或曰有发。次两行叹毗婆尸佛,此云净观,或曰胜观,或曰种种观。次两行叹弗沙佛,正云勃沙,此云增盛。次两行叹提舍佛,正云底沙,此云说法度人。次两行叹波头摩华佛,正云钵特忙,此赤莲华也。次两行叹然灯如来,前之二佛是此今贤劫中佛,后之七佛是前劫中佛,以明创入十住之门,古今法则相会,明古佛今佛法不异故,入此位者会同不别故。言吉祥者,叹此山顶是福善之处故。明升进者,以三昧力身心不动如山王,总会古今诸佛同智慧故。第九如此世界中忉利天已下有四行经,于中义分为四:一举此世界叹佛功德,二总举十方同然,三尔时已下明如来入殿升座而坐,四明其殿忽然广博普容诸天住处。此明约如来无自他之德,合然令大众得见,以明令大众入位同此。已上释升须弥品竟。大约此明以三昧力正入定时身心荡然,称法界性无表里,光明朗彻是忽然广博义,亦是普光明藏师子之座义,智慧现前是佛来义。一一如是会理修行,不可但逐名言也。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论】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都会此十住六品之经意;四、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以法慧等十个菩萨,各以自己当位随位进修之法,还自以偈赞赞之,令信终菩萨仿之悟入,故此品名为偈赞品。明古今诸佛同会此智殿悲宫,俱会古今之佛,自身是未来之佛,与古佛道合故。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已创升须弥,帝释以偈叹佛,此品明十住位当位菩萨,将当位法门以偈赞之,令信心者得入位故,故有此品须来。初叹过去佛,次叹今现在佛。未来佛者,即入此位者是也。是故经中不云未来十佛是过去佛,卢舍那是现在佛,修行始入位者是未来佛。三、都会十住之内须弥之上说六品经意者:一、升须弥品,明信终升进;二、须弥顶上偈赞品,明偈赞当位之法,劝修升进之理;三、说十住品,明当位所行之行;四、说梵行品,明总十住之中所持无相之性戒;五、发心功德品,明于十住之中发心所得功德之量;六、明法品,即明当位之法升进向十行之因,此六品明当位之修行因果及向十行之因。四、随文释义中,复分为二:一、长科一品经意;二、随文释义。一、长科一品经意者,义分为十一段:
【经】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其名曰:法慧菩萨、一切慧菩萨、胜慧菩萨、功德慧菩萨、精进慧菩萨、善慧菩萨、智慧菩萨、真实慧菩萨、无上慧菩萨、坚固慧菩萨。所从来土,所谓:因陀罗华世界、波头摩华世界、宝华世界、优钵罗华世界、金刚华世界、妙香华世界、悦意华世界、阿卢那华世界、那罗陀华世界、虗空华世界。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所谓:殊特月佛、无尽月佛、不动月佛、风月佛、水月佛、解脱月佛、无上月佛、星宿月佛、清净月佛、明了月佛。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随所来方,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于其座上结跏趺坐。如此世界中,须弥顶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诸菩萨所有名字、世界、佛号,悉等无别。尔时,世界从两足指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须弥顶上帝释宫中,佛及大众靡不皆现。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神,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论】一、从尔时,佛神力故已下,有十九行半经,明佛以神力令众来集分。于此分中,十九行半经复分为七段:一、从尔时,佛神力故五行半经,明菩萨来集;二、所从来土已下三行半经,明菩萨世界之名;三、各于佛所净修梵行已下三行经,明本所事佛;四、是诸菩萨至佛所已下两行经,明菩萨来已,化座而坐;五、如此世界中已下两行经,明都结十方世界,菩萨同然;六、尔时,世尊已下两行半经,明佛足指端放光,普照一切处帝释宫殿;十、信足轮下放光,此十住中足指端放光,明位胜进;十行、足趺、十回向、膝上十地、眉间毫中放光,此光表法位升进,故还是第一会中现相品所放眉间之光,以果成信入位之光。足指光者,明照入此住位者身心智慧。宫殿表入圣之初,故足指端放光也。七、尔时已下一行经,明法慧菩萨说颂叹佛。余义随文可知。约科文之意,即悉其意。如初菩萨来集,共世界名并本所事佛,总都会配当位法及法门因果,始可得见其意。况从法慧菩萨是此位中所修之行人,约所得如来智慧立名。世界名因陀罗华,世界是所修之法,殊特月佛是初发心住位中约法所修之果。云因陀罗者,此云能主也。华者,是开敷感果义。为此十住中,初发心菩萨即能十方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故世界名能主,以能示现主导一切众生故,以其行华能开敷自他智慧果故。经云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同名法慧菩萨俱者,明智慧解行了悟徧知是境界故,以达自心一切总尔故。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此明唯应度者自迷解故,智慧徧故。云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者,明迷云国土之外,迷解云来,但以迷无明暗障广多以比之世界尘数,悟之解行广多故亦比之如世界之尘。智慧与无明相似,但只隔迷悟故。是故此经下文云有三千大千世界量等经卷内小众生身中,是其义也。佛号殊特月者,殊者,胜也;特者,奇也;月者,清凉也。明入此位菩萨生住如来智慧家时,无始无明烦恼炎热恶道炽然一时顿灭,唯有如来智慧朗然清凉如月,故明此短菩萨创始入真,以能破烦恼惑热处立自己佛果之名。以次十行、十回向,随位升进。菩萨名、佛世界名,各各随位差别。十行中佛果名号,下名悉同,名之为眼,为知根利众生处立名。十回向中佛果名号,上名悉同,名之为妙,为于生死中利众生之妙用自在,故至位方明。又云:十方诸来法慧等十菩萨众,各于佛所净修梵行者,明各于自心法身智慧,能净烦恼,清凉如月处,立名为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梵者,净也,以明此位菩萨妙慧现前,诸行体自净故。为法性智慧,任法运为,体无生灭故。明以体无生灭处,以标自心佛果故。是故有发心之士,应当如是以方便无作无思任性之定,而自显发自心无性佛智慧门,即能于烦恼无所染污,便即名之殊特月佛。随所来方,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者,此法慧菩萨,是东方之位,明入位之首,破暗之初,如日初出东方,能破暗故。以世间之名,名为殊特,以智慧明能破自他无始长夜之迷暗故,是故佛果名之殊特月佛。以初发心已,为天人师,以是世界名能主华,其化所作之座,名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者,是佛果座也。明毗卢者,光也。遮那者,徧也。明徧座无始一切无明烦恼,以化作一切大智慧光明藏,徧照一切心境,化成法界自在解脱之门。师子者,得无畏也。已上总依主释。结跏趺坐者,会妄想而为真智慧故,故为结跏趺坐。此十住位中,十个菩萨同于善财童子,于妙峯山顶上,初入信之后,入十住之初。德云比丘下,至慈行童女法门,相似文殊师利菩萨,以明初发信心。以此经中圆会教行,使令后学者令易解故。但说其教,不着行行之人,难解了故。以是义故,初会举佛果神天,示入法而劝修,以明一一皆同佛知见。第二会劝生信解,以不动智佛以成信门。次说入位进修之教,则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门。法界品中,举善财童子是能行五位行者,以教行具彰,令易解故。若不如是,虽见教法,在行犹迷。是故于此一部之经,因果理智,教行仁士,一一具彰也,令修道者仿学不谬。故此十住入真见道之初心,与后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正觉之果故。如人百岁,以初生为长,故人生十子,初生为长。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一
音切
弧(户吾切。)
矢(式视切。)
铠(苦亥切。)
舆(以诸切。)
臾(予音。)
败(薄卖切。)
衂(女育切。)
轝(以诸切。)
窜(七乱切。)
匿(女力切。)
仅(渠吝切。)
沫(末音。)
悴(子对切。)
罥(古兖切。)
鵞(五何切。)
电(殿音。)
珂(苦何切。)
吠(符废切。)
埵(丁果切。)
揽(卢敢切。)
湛(直槛切。)
快(苦怪切。)
层(自登切。)
级(居邑切。)
缯(疾陵切。)
绮(虚彼切。)
鸠(居求切。)
䭾(唐佐切。)
凉(吕张切。)
络(卢各切。)
捺(奴曷切。)
漉(卢谷切。)
膝(息七切。)
谬(靡幼切。)
彻(尹列切。)
宽(苦丸切。)
崒(昨没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