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二十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光明觉品第九之余
【经】尔时,光明过百万世界,徧照东方一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各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遶。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智慧无等法无边, 超诸有海到彼岸。
寿量光明悉无比, 此功德者方便力。
所有佛法皆明了, 常观三世无厌倦,
虽缘境界不分别, 此难思者方便力。
乐观众生无生想, 普见诸趣无趣想,
恒住禅寂不系心, 此无碍慧方便力。
善巧通达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盘道。
乐于解脱离不平, 此寂灭人方便力。
有能劝向佛菩提, 趣如法界一切智,
善化众生入于谛, 此住佛心方便力。
佛所说法皆随入, 广大智慧无所碍,
一切处行悉已臻, 此自在修方便力。
恒住涅盘如虗空, 随心化现靡不周。
此依无相而为相, 到难到者方便力。
昼夜日月及年劫, 世界始终成坏相,
如是忆念悉了知, 此时数智方便力。
一切众生有生灭, 色与非色想非想,
所有名字悉了知, 此住难思方便力。
过去现在未来世, 所有言说皆能了,
而知三世悉平等, 此无比解方便力。
【论】八、二十行颂,叹如来智慧方便德,令信心者乐学修行故。
【经】尔时,光明过一亿世界,徧照东方十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遶。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广大苦行皆修习, 日夜精勤无厌怠。
已度难度师子吼, 普化众生是其行。
众生流转爱欲海, 无明网覆大忧迫,
至仁勇猛悉断除, 誓亦当然是其行。
世间放逸着五欲, 不实分别受众苦,
奉行佛教常摄心, 誓度于斯是其行。
众生着我入生死, 求其边际不可得,
普事如来获妙法, 为彼宣说是其行。
众生无怙病所缠, 常沦恶趣起三毒,
大火猛𦦨恒烧热, 净心度彼是其行。
众生迷惑失正道, 常行邪径入暗宅,
为彼大然正法灯, 永作照明是其行。
众生漂溺诸有海, 忧难无涯不可处,
为彼兴造大法船, 皆令得度是其行。
众生无知不见本, 迷惑痴狂险难中,
佛哀愍彼建法桥, 正念令升是其行。
见诸众生在险道, 老病死苦常逼迫,
修诸方便无限量, 誓当悉度是其行。
闻法信解无疑惑, 了性空寂不惊怖,
随形六道徧十方, 普教羣迷是其行。
【论】九、二十行颂,叹如来广大苦行精进德,令信心者修行故。
【经】尔时,光明过十亿世界,徧照东方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亿世界、百那由他亿世界、千那由他亿世界、百千那由他亿世界,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虗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遶。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十方无比善名称, 永离诸难常欢喜,
普诣一切国土中, 广为宣扬如是法。
为利众生供养佛, 如其意获相似果。
于一切法悉顺知, 徧十方中现神力。
从初供佛意柔忍, 入深禅定观法性,
普劝众生发道心, 以此速成无上果。
十方求法情无异, 为修功德令满足。
有无二相悉灭除, 此人于佛为真见。
普往十方诸国土, 广说妙法兴义利。
住于实际不动摇, 此人功德同于佛。
如来所转妙法轮, 一切皆是菩提分,
若能闻已悟法性, 如是之人常见佛。
不见十力空如幻, 虽见非见如盲覩。
分别取相不见佛, 毕竟离着乃能见。
众生随业种种别, 十方内外难尽见,
佛身无碍徧十方, 不可尽见亦如是,
譬如空中无量刹, 无来无去徧十方,
生成灭坏无所依, 佛徧虗空亦如是。
【论】十二、十行颂,叹如来实性无三世,德无二相,徧周一切,令信心者修学故。已上文殊师利说此十颂,叹佛十德,令起信心者发信进修行故。此光明觉品举佛果法,令信心者正自入信,信同诸佛,果法不移,法身不动,智菩萨行,徧周一体,自古及今,更无他法,凡圣一性,同无性味,同大愿、大慈、大悲、大智、文殊妙慧、普贤万行之味,总为动寂一体用故。如是信修,从初发心,一时竝进,以此十信位内,置一百四十大愿,成大悲行,法身、慧身、智身一时俱进故。法身者,即十色世界是;智身者,即十智佛是;慧身者,即文殊师利是;大悲者,即一百四十大愿成之是。如是已上诸法,皆是此光明觉品,悉皆信入。如问明品,即是已入信中问答法,则成其信力修行故。问曰: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答曰: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贤行也。次第合然,故明文殊师利是童子菩萨,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问曰:五位法中,菩萨入定方说,何故信位不入定说?答:信是凡夫生灭心,信未入证,故无定也。以五位是入体应真无作之理,智非无思而显,不可以有情求之,故须入定。
菩萨问明品第十
【论】将释此品,约分三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为成十种信根,长十种信力,文殊师利、觉首等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故,故为问明品。二、释品来意者,前品如来足下轮中放光,开觉所照佛境远近,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又文殊师利菩萨以十偈颂叹佛十德,劝令信心者修行故。此问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有此品来也。三、随文释义者,于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经,明文殊、觉首、十菩萨等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各以菩萨之名,即表十信所行之行,文殊还以名下之行以相谘问,十菩萨等各以自行之法以颂答之,令信心者依而仿学。其十问、十颂,其文如下。最下一段,都结十方,同此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仁今问是义, 为晓悟羣蒙, 我如其性答。
唯仁应谛听,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竞奔逝,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亦如大火聚, 猛𦦨同时发,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如长风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如众地界,
展转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 法性本无生, 示现而有生,
是中无能现, 亦无所现物。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一切空无性, 妄心分别有,
如理而观察, 一切皆无性。 法眼不思议,
此见非颠倒。 若实若不实, 若妄若非妄,
世间出世间, 但有假言说。
【论】第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六行经,是文殊菩萨起二十问善恶因果,或一字一问,或一句一问,总有二十问。向下十一行颂,是觉首菩萨答。初一行颂是叹能问之人及劝听,后十行颂是答所问之法。文殊善问世间善恶因果不相知业,能成就善恶因果。觉首菩萨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为迷真自作业尔。知真者,但以全业是真。末后一行颂明真妄,总亡举喻及法说故。如文自具,思之可见。文顺理显,不烦更释。于此十一行颂中,义分为三:一、科颂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一科颂意者,此十一行,一行是一颂。初行叹能问及劝听。次下十行文,各自具明。初一行颂颂法无作无性,次一行举喻水流不相知。准意知之,不烦更科。二、释菩萨名者,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转生死性故。亦无虗妄,亦无真实,但为无贪、瞋、痴、爱真智慧法,名之为真故。说如斯法利众生故,名为自觉觉他。大道心众生者,故为以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两亡,名为觉首。以信此法初,名之为首。此明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动智佛、十智如来,为十信位中自己果故。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文殊师利!觉首、财首等十菩萨众,是十信之行。以行立名,得名知行,一一菩萨仿行解上而立名故。已下菩萨例然。世界名妙色,即是觉首菩萨所觉之理。无碍智佛,即是觉首当位所修佛果。以此信心明诸业因果真妄两亡,即智用无碍故。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本信心之因,以进修得此无碍智佛是随位佛果。此乃但依问答及菩萨名号、佛名号、世界形色,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勿须疑也。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财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非众生,云何如来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随其言论、随其心乐、随其方便、随其思惟、随其观察,于如是诸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此是乐寂灭, 多闻者境界, 我为仁宣说。
仁今应听受, 分别观内身, 此中谁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达我有无, 此身假安立。
住处无方所, 谛了是身者, 于中无所着。
于身善观察, 一切皆明见, 知法皆虗妄,
不起心分别: 寿命因谁起? 复因谁退灭?
犹如旋火轮, 初后不可知, 智者能观察。
一切有无常, 诸法空无我, 永离一切相,
众报随业生, 如梦不真实, 念念常灭坏。
如前后亦尔。 世间所见法, 但以心为主,
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 世间所言论,
一切是分别, 未曾有一法, 得入于法性。
能缘所缘力, 种种法出生, 速灭不暂停。
念念悉如是。
【论】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五行经,是文殊师利问财首菩萨言:如来十种方便随时之法。初举非众生,即约觉首所答,业体纯真。后问:如来十种随时之化,何缘而有?财首为成信心,约实而答。随时是假,如下十行颂中具明。于此十行颂中,义分为三:一、科其颂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一行一颂。初一行颂中,初两句叹所问法非小器所堪,是多闻者之境界。次两句今如问当说。及劝听已下九行颂,是财首以实而答,如文具明。二、释菩萨名者,为将如下颂中善达真假法财而惠施众生,故名为财首。以十信心中法财初始益生之行,名之为首。世界名莲华色者,明此信中以法圣财饶益众生,令其自他性无染着,号曰世界,名为莲华色。以法施人,破迷成智,名为灭暗智佛,明当位信中自具法门理行智之因果,故财首是当位之行。已下例然。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文殊师利为信心之因;进修得解脱智佛,财首菩萨是随位之行果,故佛是智果。余者例然,仿此。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随其所行业, 如是果报生, 作者无所有。
诸佛之所说, 譬如净明镜, 随其所对质,
现像各不同, 业性亦如是。 亦如田种子,
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 业性亦如是,
又如巧幻师, 在彼四衢道, 示现众色相,
业性亦如是。 如机关木人, 能出种种声,
彼无我非我, 业性亦如是。 亦如众鸟类,
从㲉而得出, 音声各不同, 业性亦如是。
譬如胎藏中, 诸根悉成就, 体相无来处。
业性亦如是。 又如在地狱, 种种诸苦事,
彼悉无所从, 业性亦如是。 譬如转轮王,
成就胜七宝, 来处不可得, 业性亦如是。
又如诸世界, 大火所烧然, 此火无来处。
业性亦如是。
【论】第三、尔时已下四行半经,是文殊师利问宝首菩萨:先总举众生同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已下,有十问。业因果法已下,有十行颂,是宝首菩萨答前十问故:初、明举体无分别;二、明受业之好丑,由行所生。具如经说。大意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故。于此十行颂中,义分为三:一、科颂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一、科颂意者,初两句是叹果报由行生;次两句叹业体本真,本无所有。是诸佛所说已下九行,一行一颂,举喻显法。达法无业,法、业无二,由行不同,如文可知。二、释菩萨名者,明此信位,达业即法体,不复有业名之法宝。以此法宝益生,为信首故,故名宝首。明此是北方,是师位,以威仪轨则,以利众生故,佛号威仪智佛。世界名薝卜华者,此华黄色,明是利众生之福德色也。黄者,福庆之气,内应白净,外现黄相故。如来为人天之师,衣缁衣,像北方坎故。内应白净无染之理,外现黄相,即明以利生白净无染之福相,以为世界之名,以利众生,德行庠序。佛号威仪智佛,常以法宝利生,达业性真,名为宝首菩萨,总是第四信心自所得法因果理智之号。问曰:何故北方为师为君?答曰:像水利润万物,又水流慕下,像为君为师者,就愚济迷,使令发明。又明北方坎为下位,像为君为师者,常以谦下之行,令众生所归益之,以道润之,故君子常谦处下位,而济物发明故,故以北方坎为君为师。夫大方无隅,但取其义表德故,余位如名号品已释。一佛号徧十方故,此以随方表法故,如周易泰卦,干下坤上。初九,拔茅连茹,为茅洁白柔弱,其根甘甜,像君子有德,如茅柔弱,洁白甘和,可以引而接之与仕也。然茅非君子,以物喻之,然此方隅非佛也,以法喻之,令知法也。佛智无依,依物名智,其方无方,以法成方也,非东西南北如情所见方故。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始信心之因,进修得威仪智佛为第四精进波罗蜜中之果也。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所问义, 甚深难可了, 智者能知此,
常乐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 众生各别住,
地无一异念, 诸佛法如是, 亦如火性一。
能烧一切物, 火𦦨无分别, 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海一, 波涛千万异, 水无种种殊。
诸佛法如是。 亦如风性一, 能吹一切物,
风无一异念, 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云雷,
普雨一切地, 雨滴无差别, 诸佛法如是。
亦如地界一, 能生种种芽, 非地有殊异。
诸佛法如是, 如日无云曀, 普照于十方。
光明无异性, 诸佛法如是, 亦如空中月。
世间靡不见, 非月往其处, 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 应现满三千, 其身无别异,
诸佛法如是。
【论】第四、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德首菩萨:如来所悟是一法。云何已下,有十问,如文具明。已下有十行颂,是德首菩萨答。于此说颂中,义分为三:一、科颂之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一行叹所问之义甚深,唯智所知;次下九行颂,一行一颂,如文具明。大意明不异一法界,修行无量法门,无量法门秪是一法界性,不可滞一不作多,不可滞多不是一,如十玄义。思之!以无依住智照之,可见。二、释菩萨名者,名德首者,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以名为德首。世界名青莲华者,明此第五信心是禅波罗蜜故,心净无染,无贪爱痴故。此是东北方,佛号明相智,明此位进修之果,得法心净故。如艮位,寅、丑两间明相现故,故佛号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东北方是艮,艮为山,山表安静不动义,是禅定义故。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为所信之因,进修得明相智佛为果也。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目首菩萨言:佛子!如来福田,等一无异。云何而见众生布施果报不同?所谓:种种色、种种形、种种家、种种根、种种财、种种主、种种眷属、种种官位、种种功德、种种智慧。而佛于彼,其心平等,无异思惟。时,目首菩萨以颂答曰:
譬如大地一, 随种各生芽, 于彼无怨亲。
佛福田亦然。 又如水一味, 因器有差别,
佛福田亦然, 众生心故异。 亦如巧幻师,
能令众欢喜, 佛福田如是, 令众生敬悦。
如有才智王, 能令大众喜, 佛福田如是。
令众悉安乐。 譬如净明镜, 随色而现像,
佛福田如是, 随心获众报。 如何揭陀药?
能疗一切毒, 佛福田如是, 灭诸烦恼患。
亦如日出时, 照耀于世间, 佛福田如是。
灭除诸黑暗, 亦如净满月, 普照于大地。
佛福田亦然, 一切处平等。 譬如毗蓝风,
普震于大地, 佛福田如是。 动三有众生,
譬如大火起, 能烧一切物, 佛福田如是。
烧一切有为。
【论】第五、尔时已下五行半经,是文殊问目首菩萨如来福田,等一无异。所谓已下有十问,具如经说。已下有十行颂,是目首所答三门,如前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一行一颂。其颂意答前所问:佛福田是一,云何布施果报不同?其义有二不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二、明众生所施福田不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明如来身目发绀、青身金色、丹唇素齿,一身之上色各不同。华藏世界庄严万异者,总明法性理智中具有,以法性理智中本具无量功德故。有随行报得庄严者,如如来身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者,是法身智体自具故;如来有无量随好功德庄严,是随行报得故。如外边依正报中,金刚地是法性身,报得是正报;宝树庄严世界是法性,随行报得是依报;宫殿楼阁是法性,大智随大慈悲含育众生业上报得,师子座是法性随智转法轮报得,莲华藏世界是法性随行教化众生无染性报得,香水海是法性随大悲心谦下饶益行报得,香河右漩是随顺法性进修教化众生报得,总不离法性大智随行报殊,一一行中皆有无量行门互为主伴,以此庄严依报正报一一境界中有无量同异,此是观因知果,以此准知总是一性中随用不同故。二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者,此乃由心轻重有智无智谦下高心所求有异,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二释菩萨名者,名为目首,明此位是东南方辰巳之间,像此信心进修智目渐高,善知福田因果等报名为目首,是故如来常取辰巳以为斋戒之则,如前名号品已释,准彼知之。三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此位究竟智佛为进修之果。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时勤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 我今如实答, 或有速解脱。
或有难出离。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当于佛法中, 勇猛常精进。 譬如微少火,
樵湿速令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钻燧求火, 未出而数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终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
孩稚闭其目, 怪言何不覩? 懈怠者亦然。
如人无手足, 欲以芒艹箭, 徧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尽干竭, 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有见虗空, 端居不摇动, 而言普腾跃,
懈怠者亦然。
【论】第六、尔时,文殊师利已下五行半经,是文殊问勤首。佛教是一,云何得见者,有断烦恼、不断烦恼不同等。然其已下十问已下,有十行颂,是勤首菩萨所答。于中三门,如前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初一行劝听,次一行颂劝闻法,勤修已下八行责其懈怠,如文具明。二、释菩萨名者,名为勤首,为明前目首善示福田因果。佛号究竟智,此位当须勤而行之,故名勤首。佛号最胜智,为明勤修胜进,即得最胜智为果故。三、配随位因果者,还以本不动智佛为因,最胜智佛为进修之果。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言:佛子!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于心行之内起诸烦恼?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 所问如实义, 非但以多闻,
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 惧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饍,
自饿而不食,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 自疾不能救,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有生王宫,
而受馁与寒,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聋奏音乐, 悦彼不自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盲缋众像, 示彼不自见。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譬如海船师,
而于海中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 广说众好事, 内自无实德。
不行亦如是。
【论】第七、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法首。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于中有十一问,如文具明。于中有十行颂,是法首所答三门义,如前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一句劝听,次一句叹能问,次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已下九行颂,一行一颂,责多闻而心不精专,不能断烦恼,如文具明。二、释菩萨名者,名为法首,为明此是西北方戌、亥两间,明愚迷长夜中,能以正法自利利他,专求无懈,名为法首。世界名金刚者,以坚精无怠,是自世界,托西北方干卦,干为坚刚。佛号自在智者,以自精勤观照,达理业亡,名为自在智佛。三、配随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进修得自在智佛为果。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甚希有, 能知众生心, 如仁所问义,
谛听我今说。 过去未来世, 现在诸导师,
无有说一法, 而得于道者。 佛知众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随其所应度, 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 毁禁者赞戒, 多瞋为赞忍,
好懈赞精进, 乱意赞禅定, 愚痴赞智慧,
不仁赞慈愍, 怒害赞大悲, 忧戚为赞喜,
曲心赞叹舍, 如是次第修, 渐具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后造宫室, 施戒亦复然。
菩萨众行本, 譬如建城郭, 为护诸人众,
忍进亦如是, 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萨所依赖。
亦如转轮王, 能与一切乐, 四等亦如是。
与诸菩萨乐。
【论】第八、尔时已下,有五行经,是文殊问智首:如来唯一法而得出离,又于佛法中以智为首,何故赞叹布施等?总有十问,大意明十波罗蜜、四无量心毕竟无体,何须用为?已下有十行颂,是智首菩萨答,如文具明。于中三门,如前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一行颂叹能问及劝听;已下九行,一行一颂,如文具明。智首答意,明诸助道法随根遣病,若不修学无性,菩提不成,如颂中分明。举喻况说,可知。但须依法,有病即治之,如除堆阜,道自无碍。自病已除,还与人服故药,药之与方,终无舍离。二、释菩萨名者,名为智首,以明智能知根,权施法药,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分,随病生起增多之处而令服之,显发菩提无作之性,渐令依本,名为智首。此是下方世界,明以布施、戒、忍、进、定等十波罗蜜门,如地能生发一切白净之法故。世界名颇棃,此是白色,如水精宝色。佛号梵智者,明心如大地,荷负万有,常安净故。梵者,净也。三、配随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进修得心智寂静为果,表地体安静故。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一切佛土所有众事种种不同?所谓: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量、光明、神通、众会、教仪、法住,各有差别,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时贤首菩萨以颂答曰:
文殊法常尔, 法王唯一法, 一切无碍人,
一道出生死。 一切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 如本趣菩提。
所有回向心, 得如是刹土, 众会反说法。
一切诸佛刹, 庄严悉圆满, 随众生行异,
如是见不同。 佛刹与佛身, 众会及言说,
如是诸佛法, 众生莫能见。 其心已清净,
诸愿皆具足, 如是明达人, 于此乃能覩。
随众生心乐, 及以业果力, 如是见差别。
此佛威神故, 佛刹无分别, 无憎无有爱,
但随众生心, 如是见有殊。 以是于世界,
所见各差别, 非一切如来, 大仙之过咎。
一切诸世界, 所应受化者, 常见人中雄,
诸佛法如是。
【论】第九、尔时已下,是文殊问。贤首:一切诸佛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种种不同?所谓已下有十问,下有十行颂,是贤首答。于中三门,如前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两行叹法王唯一法、一身、一智。已下八行颂,于中大意有四:一、叹差别佛土因本回向心所成,为明回向之就根益物,身土教仪悉皆就根;二、明诸佛自报之境,非是行因方见;三、明众差别之事,皆由众生之心行异,故随自心见别,非佛之异;四、明佛神力能就根现法。二、释菩萨名者,名为贤首,为明得此十种信心,信佛果德与自心体一,善谙疑滞通塞,入其贤位,故名贤首。此是上方位也。意明此信位心智及境,悉如虗空,无所不含,皆无妨碍,是贤仁之德,故名贤首。又世界名平等色,为明既是上方,明身心与空合,故世界名平等色。佛号观察智,明以其自心空智慧门,善能观察诸法皆空,无所染着,是故名观察智佛。三、配随位因果者,还以自心根本性空无分别不动智佛为因,以进修至此法空观察智佛为果;明不动智是体,观察智佛是用,至此明体用圆满,因果一性。以是义故,还说如来一身、一心、一智慧法门,明契果会因,始末无二,总以一为根本故。问曰:何故颂初云文殊法常尔?答曰: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是体,文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满,与因不异,无二性故,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种不别。明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闻之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犹可得是佛?故说少分信者,即赞神通道力。是故当知且须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见法力加行,如法进修分分无明薄解脱智慧,明依自得法浅深渐当,神通德用随自己得。信犹未得,何索神通说?言渐渐者,不移一时、一法性、一智慧,无依住、无所得中渐渐,故以十玄六相义圆之。法性理中无有渐顿,但为无始无明惯习习熟,卒令契理纯熟难故,而有渐渐。其渐渐者,毕竟无始终、延促、长短等量,故名为渐渐。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二十八
音切
逸(弋质切。)
覩(当古切。)
湍(他喘切。)
奔(博昆切。)
机(饥音。)
衢(仇于切。)
㲉(苦角切。)
涛(徒刀切。)
滴(都力切。)
曀(于计切。)
揭(九谒切。)
疗(力照切。)
蓝(落咸切。)
暗(暗音。)
发(发音。)
樵(昨焦切。)
湿(诗入切。)
钻(作丸切。)
燧(徐醉切。)
孩(户来切。)
稚(直利切。)
闭(博计切。)
射(神夜切。)
箭(作殿切。)
腾(徒登切。)
蹑(尼业切。)
嫉(疾音。)
瞋(昌真切。)
忿(抚吻切。)
渴(苦葛切。)
饍(善音。)
饿(五个切。)
馁(奴罪切。)
聋(卢红切。)
戚(仓亦切。)
舡(火江切。)
赞(作斡切。)
基(居之切。)
堵(当古切。)
碍(艾音。)
戴(带音。)
咎(臼音。)
毁(许委切。)
缁(侧其切。)
茹(人恕切。)
甜(徒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