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六十九  辨三种业谓身口意 辨四种报谓黑报白报杂报不黑不白报 广辨烦恼业更相生义 论世第一法有漏无漏义 广辨三十七品作九种名说谓主胜导等 广辨十想 广辨七想 迦叶品之第七 善男子!众生观受知是一切(至)断和合故则不生受。 案僧亮曰:释爱是因,以我为乐,则生爱着也。十二因缘所作善恶者,以生死为乐,不能离故,名受时也。何因缘生者,次观受因,因复有因,从微至着,明可断也。不因自在天生者,雅因要得其正也。皆从缘合而生者,缘合则非自非他,生无定主也。即是爱者,乐受生爱,爱生乐受,互为因果也。是和合中者,从合故非有,合生故非无,断合则不生也。宝亮曰:此下去观六种法,谓受想触欲业苦,唯触一法无别观,寄诸门也。所以先观受者,一切惑起莫不由受,故先观受过。就观受中,观先受因,次观受果报轻重,三观受之灭处也。内外漏因心外境上生,漏尽因三受起也。如是受何因缘生者,次观受因。如是因缘复从何生者,为次第种种观因,终非是无因而生。不从想生者,别是外道所计无想天想非想阴之想也。若有此因生,应当先断此受因也。因缘即是受者,从过去灭心受作因生也。非有受者,因缘中无有性受。非无受者,不离因缘有也。 善男子!智者观因已(至)是则名为清净梵行。 案僧亮曰:若不观果苦,则不厌受;断受因故,次观果也。受因缘得解脱者,乐生则系,乐灭则脱也。断我我所者,知无宰主也。有少灭处者,三慧断结,以闻思断麁,名小毕竟;修慧断微,名毕竟解脱也。知从八正即便修集者,八道无漏,是修慧也。增长身心者,八道向灭,而增长违道也。何因缘故能增长耶?触因缘者,谓闻思观远因,修慧观近因。下观果也。非明无明者,有漏善及无记也。杂食爱者,能令生死不断也。宝亮曰:观因既竟,次观果者,得三恶苦报。此三恶果,虽都是四心家报,要不离于受也。何等受?能作爱因。何等爱?能作受因。此明更互相生义,爱亦能作受因,受亦能作爱因也。观因果轻重既竟,故次第三观受灭处。若得信首五根,二空成就,名作少灭。至正观无漏,名为大灭也。是道观受有三相者,即三受相。然此三受,能增长行阴中身心烦恼也。何因缘故能增长者,从三触因缘故生。第一无明触者,烦恼触也。第二明触者,能生无漏八正道也。第三非明无明触者,世俗善心也。如是受亦名为因亦名为果者,从触生名果,能生受故亦名因也。观受作三门既竟,今次复观爱果报者,因爱而生,所以须观也。智者观爱复有二种杂食,爱者四食也。无食爱者,断四食得无漏也。若欲断爱,先断受因,近因是受、远因是触,因果尽断,所以得八正道,即名清净梵行。 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至)想受灭故名为解脱。 案僧亮曰:二事何因缘生者,爱受是生死之本,更观近因也。知因想生者,想取假名,而倒有轻重,重为爱因、轻为受因也。见色不生贪者,释受因。着好生贪好相,是假眼识见色,未得假想取,假想受得好恶,轻为受因。及观受时亦不生贪者,释爱因。受从倒生,受初得好时未生倒想,取常乐已乃至贪爱,重为爱因也。想有三种者,少有二种,一缘小、二住缘时少,至无量亦尔也。未定者,散心缘不定,亦住时少。欲界定麁亦尔也。无色界无色,不为外缘所动,住定久,云何说耶?想受灭名解脱者,释佛所以说想受为漏因也。宝亮曰: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从何而生。知从想生者,此下次第二门,观想即假法相,故名为想。凡颠倒妄缘,皆不得法实。是想三种者,若想像小缘,名为小想;想像大缘,名为大想;想像无量缘,名无量想也。复有小想,谓未入定者欲界电光定。复有大想,谓已入定者八禅地定也。复有无量想者,十一切入也。若三想灭故则受灭,想受既灭便名解脱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灭一切法(至)闻者亦解说于众生。 案僧亮曰:解法者,法别、众生总,总别相因,说一则知二。心数相因,受想居要,受想可断,知余亦可断,说亦尔也。应亲近者,唯说杂法,解者亦杂也。宝亮曰:迦叶因此语,后即问:若为说想受灭名解脱耶?佛答言:如来或时因众生说,闻而解者,如先为大迦叶,说众生灭时善法则灭。但法由人弘,若人不复行,便法不流转,故以以言众生以明法也。因法说于众生,闻而亦解。说于众生者,如为阿难说,若有法能生烦恼者,便不应亲近,即恶知识。若有法能生善者,便应亲近,即是善知识。既说可亲近法、不可亲近法,故物即得因法解善众生、不善众生,是则善者可亲,不善者不可亲。 善男子!如来虽说想受二灭(至)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案僧亮曰:无若想者,世谛辨法名想。世所共传,名流布也。世谛有二:一理、二倒。缘广假名是理,计有一异是倒,倒则生着也。宝亮曰:虽说想受二灭,则以总明一切法灭也。想因触生故,次观触有二种,因无明识,起想受烦恼也;因明识,断烦恼得解脱也。触本寄诸门,故不别观也。 复次善男子!智者观欲(至)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案僧亮曰:即是色声者,先观欲因。因有内外,色等是外,到想是内也。便生于受者,即欲也。欲无别法,倒想多为欲,乐名受也。十恶后想起,名十恶想也。以恶父母者,杀害是行报,地狱生报也。宝亮曰:次第三观欲。欲即五尘,明五尘非欲能生于欲,因中说果,故名为欲。所以观者,因五尘故生识,着识故生想,因想故生受,因受故生行阴中爱欲也。然从五尘至受,皆是欲因也。但识过患少故,不作别门观也。 复次善男子!智者如是(至)造作三种身口意业。 案僧亮曰:次当观业者,八苦以生为本。烦恼与业合行,然后受生也。次观业受想触欲即烦恼者,惑性皆是烦恼,以始末轻重为异,能别名触,无别门也,以通是想受之因。一作生业、二作受业者,资业受生名生,能得生报名受也。善男子身口二业者,造作是业义。意性造作,不作从生身口具二也。以因故得名为业者,身口非作性,因意得名也。正业是意、期业是身口者,性是善恶名正也,应他善恶名期也。「先发故名意」讫「得名为正」者,此正释也,谓先发为主,从他为应也。即无明触者,业能通四,欲说苦因但说无明也。宝亮曰:智者观欲已当观业者,第四门,明受想触欲即是烦恼。此烦恼能作业者,即十二因缘中行枝也。不作受业者,不作润生结报业。何以故?初作业时要未改报,便未用润生惑也。如是烦恼共行有二种,谓生业、受业者,欲明烦恼始终不相离,更互得作因作业,亦得作受生业,故还来来取。观业既竟,便次观因,因即无明触。因此无明痴,识于缘中取着,乃至生行阴中业也。观因亦竟,即次观业所得果报。上上善生阎浮提者,此论受道边胜,异昔教之说。虽复两教不同,各自有意。余三天下义例,悉殊昔其旨,是等不复别释。 善男子!智者如是观业因已(至)果报者名无漏业。 案僧亮曰:作业时垢者,释业名也。因不善故,果报苦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案僧亮曰:是义有二,一者亦果亦报、二者唯果非报。唯果非报者,果是报因,此名则通;以因报因,此名则别。有漏具二,无漏唯一也。善男子无有报故者,业从报制名,为苦乐受是正报。苦性黑、乐性白,以乐治苦,名对治灭苦乐寂静也。有定受报处者,黑在三涂,白在人天也。欝单越于世乐为上,于道乐为下也。 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至)苦因缘生苦。 案僧亮曰:是二所得者,观苦二法合行,涅盘得果名。二果即苦也。离一切受生者,生是苦本,故先说生也。复观烦恼因缘者,次观四道业及烦恼是因,苦道是果。因果通名有道,四道相生,莫识其次也。宝亮曰:智者观业已,次观业烦恼所得果者,第五门观苦,明业烦恼与苦更互相生。六道因缘俱无微乐,故圣人令断苦而修道。 善男子!智者能作如是观(至)当知是人能断众苦。 案僧亮曰:不造新业、坏故业者,十二因缘总三苦,见三苦坏一切业也。观一切地狱者,观苦苦也。复观人天者,别观坏苦也。深观三界诸苦者,别观行苦也。智者若能观苦八种者,总结也。 善男子!智者深观是八苦已(至)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案僧亮曰:求身求财者,身是内命,财是外命也。作业者,作善恶也。增长者,长善恶也。作业,作意业。作果,作身口业,即是取也。爱取是轻重之名,轻为重因,取是果也。经云「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知是轻重也。爱因缘取,取因缘爱者,爱取有增,次为因灭,以为因性有增减,明其可断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悉是何等一切法耶。 案僧亮曰:第八美经之德也。净则涅盘,因即是行。涅盘三法皆是因,无法非因,言一切法是,而义不决定,言旨未显,故定之也。善不善诸法之本,以本摄末,亦同一切善知识摄一切梵行也。宝亮曰:大段中第八文,次明叹经。若依此学,必出生死,成清净梵行。昔教所明理未正,与生死未相分解,故不成真梵行。今就此中赞叹,凡有三番:第一总就境智为叹;第二偏就三十七品无漏智体为叹;第三历十想取远资发义为叹。今迦叶既问,故佛答言一切是。此通就境智为言。夫境能发解,智生有由,所以通束为清净梵行。虽有此判,其旨未显,故迦叶更举诸法问:一切法不定,如来今者定以何法为一切耶?佛又答言:大涅盘经乃是一切法之宝藏。故知此经理正具明六行,能生人信慧,速出生死。是以莫问彼法此法,皆因涅盘生,亦即因此境智得大涅盘,所以尽得作清净梵行。故下频作三十余事,赞叹此经之力用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现在诸佛之父母也。 案僧亮曰:一切法,谓经法也。能济穷乏,谓之宝。无宝不备,名藏也。此经说佛性果,能出生死,名宝。说果则无法不常,说因则无法非性,名藏也。自大海以下譬藏,猛风以下譬宝也。 善男子!是故此经摄一切法(至)即是卅七助道之法。 案僧亮曰:先说正因,更说缘因之近者也。宝亮曰:上已总就境智,今正取真无漏体,明真无相解,不与惑俱故,所以得名清净梵行也。五方便中虽是相似解,要体未免惑,由是颠倒故,非清净梵行也。 善男子!若离如是三十七品(至)是故不得名净梵行。 案僧亮曰:不说有漏为梵行者,道品二种,为说无漏相续至涅盘名行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是故得名清净梵行。 案僧亮曰:举五识无烦恼非倒以决之也。非男生男想者,五识取男女未了,未成烦恼;非令不取,取相是倒,能生贪瞋也。 善男子!若有菩萨于三十七(至)毕竟名为大般涅盘。 案僧亮曰:此九句,初七是因、后二是果也。若知因果功用差别,则知梵行也。宝亮曰:转卅七名,作九位说也。何故尔?凡夫无解,谓言位定不得作多少说也。今明法相无定,故转为九位。就九位中分,唯分定慧,遗于戒。能助生定慧,非正道体,是故不取也。分九名为四意:第一有四位,就上中下品为名也;第二有三位,据工用为名也;第三一位,就当分所除为因也;第四最后一位,标果受称也。初四就渐增进受名者,初第一念无漏,能与后解作资,故名初品无漏为根也。第二念无漏为因者,能生后力转强,故称因也。第三念无漏名受者,如三受心后即生烦恼。今此中义亦同,既解慧稍深,转能摄生后无漏,故名为受也。第四念名增者,此无漏念念增明故,所以受增名。然后从初住以上,次第相生,讫至金刚心,地地中皆有此四法。故知斯四,就稍稍增进受名也。次有三法就工用受名者,明品品中尽有此三。何以知之?主名为念,能守境也。导名为定者,因念守境,于缘中静虑而得定也。胜名为慧者,定虽能守境令心不散,若无胜慧,或无容遣,此能除力胜故,名之为胜。若尔,从初住以上、金刚以还,当地于念念之中皆有此三义,然无别心也。智实者,此是第八法,亦应是工用,然法小异。何故尔?言实名解脱,从初住解去,当地中谈无,或不论能治。今者明其所除,据行人所得无为功德,就无缚边作语也。第九知毕者,就极处为言,据涅盘果体为旨。 善男子!善欲即是初发道心(至)毕竟者即大涅盘。 案僧亮曰:初发道心者,欲救众生,能发菩提。欲有三种,善为道根。或说慧说信者,欲为发心之本,触是入行之始,名因缘。根有利钝,利慧在初信因缘,故说诸恶烦恼,因信求法,终断烦恼,皆是信力。至其成果,为信解脱。受时作善恶者,受苦乐受,善友说道,乐修则进摄取道品,不乐则退,故言受时也。生诸烦恼者,释之也。求乐则生,乐即能断。因善思者,虽乐修道,要识其对治。应善思惟,宜修则修,道品日增。要须专念者,宜修勤修念不念缘,成定之主。能为善分别,说智为最胜。心定见法名分别,究尽名智。初得为导,转明为胜。证解脱时者,证有无也。解脱者,有余涅盘也,出生死为实。毕竟者,是无余涅盘也。宝亮曰:向者佛一往列名,今下去次第更作五重来解。今第一释云:根本是欲。欲者,欲乐之心也。因名明触者,触对前理,故名明触也。摄取名受者,摄受诸行,故名受也。增名善思者,是得理之胜心也。守境不移,故称主名为念也。导名定者,摄心一缘也。胜名智慧者,谓破烦恼也。实名解脱者,则智体无累缚也。毕竟名涅盘者,据工用都满也。从「善欲即是初发心者」下,第二重解。从初一念无漏讫至成佛,名之善欲。由是善欲,能得成佛,故名为根本。如来先说不放逸为本,今乃说欲者,明欲是根本,以不放逸助成故,名为缘因。若众生无所知时,依佛得解,故名佛为根本。今者众生有知,自证得之时,要因欲心也。明触者,或说为慧、或说为信,义无所在,从信得解故。解来惑遣,谓之明触也。受名摄取者,能摄生万善,众恶永消。如受后起业,道生必除也。因善思惟,得理转深,能破烦恼,故名增也。然观解治结要赖专念,故名念为主也。得定之时,能见万法,故名为导也。于诸解之中智慧最胜,故得胜名也。虽得四禅神通安乐,不名为实;若坏烦恼证解脱时,方是真实,故名知实也。若断除少苦,不名毕竟;要得大涅盘,无一切苦,究竟无为,方称毕竟也。 复次善男子!善爱念心(至)获得果报名为增长。 案僧亮曰:厌苦欲灭名善。是故名触者,灭苦须法在善友,经说道一心谛受,受则能善思惟者,受已思义道品增。白四羯磨,以戒为出家。白四得戒之本,名触、名因。二种戒者,戒为道根名摄,即是初发讫,即是相似不断。譬四品善根,下、中、上。下品名根,中品名因,中与下相似也。增者讫能生相似上品,灭中品名相似,能生上上名生相似,上上似上也。起中下为增根,即是作讫,增即可用。譬炊米为粮,炊成名因,饭时是用也。宝亮曰:下余三种,瞩文易见。然凡天执着,谓言唯真无漏得作九名,故今处处施此九位高下无定,乃至十二因缘名字亦得作此九说。既数重释竟,人由未解,故迦叶更问:前知根等三法,云何有异?佛还作数重释。此三法正上中下品,次第相生,因果用异,故得此三名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乃至得称优婆夷义。 案僧亮曰:上九法说道品次第功用差别,未说行义,说十相是所行之法也。宝亮曰:第三番,历十想为叹。若依此经修十想,莫问凡圣,例皆通叹。何意尔?昔教明理不周,修十想不成;依今所说,凡圣修行悉不乖理。所以通叹十想者,谓厌离食想、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此三是始观。次有四想者,无常、苦、无我、多过罪。此四是涉理观,得理小深。后余三想,离想、灭想、无爱想,是入圣观也。就文中,先观无常想,先观麁、后观细也。从「远离常慢」下,第二,次修苦想也。从「非我我所者」下,第三,次观无我想也。从「智者观无我已」以下,第四,次观厌离食想也。从「具足如是四想」下,第五,次修世间不可乐想也。又从「有智之人已修世间不可乐想」下,第六,次修死想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至)是则名为麁无常也。 案僧亮曰:一内、二外者,有情是内,无情是外。次观闻者,闻贤圣所说也。无车轮许者,地肥果实,家内种殖,皆悉丰足也。 既观麁已次观细者(至)故受盛法复是苦。 案僧亮曰:十时者,出胎名现在,未生名未来。终不渐长者,不念念灭也。内外各二者,内则饥渴,外则寒热,观坏苦也。无常器,即是行,观行苦也。 善男子!智者复观生即是苦(至)若一若多二俱无我。 案僧亮曰:有异和合者,说法异、和合异,和合即无性无我。无有一法能为作者,此破作者。和合故灭者,因灭果灭,和合灭也。 智者如是观无我已(至)是名成就厌离食想。 案僧亮曰:虽得无我等观,今饥则须食、寒欲得衣,故生烦恼。食生贪故,先观食也。如被剥牛者,物触则苦也。如火聚者,思愿后身,后身如火也。三百鉾者,识本乐缘,缘皆是苦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智者观食(至)不空食于国中信施。 案僧亮曰:令与相似者,观米如虫,麨如骨末也。 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是四想(至)是名智者善修死想。 案僧亮曰:次修死想。无常生灭,灭已不续,名死也。 智者具足如上六想(至)则得称可沙门之相。 案僧亮曰:又从「若具足如上六想即七想因」下,次第七,修多过罪想。不复解多过罪,直作七句来释:一常修想者,常修上六想也。二乐修想者,乐修上六想也。三无瞋想者,修六想时,心都无瞋也。四无妬想者,修此六想时,心无有妬也。五善愿者,修上六想,常非誓愿也。六无慢想者,修此六想,不怀慢心也。七三昧想者,若修上六想,常求三昧也。能呵三界者,解第八,远离想也。灭除三界者,解第九,灭想也。不生爱着者,解第十,无爱想也。 尔时迦叶菩萨即于佛前(至)解脱即是大涅盘。 案宝亮曰:大段第九,叹佛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