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三十一
广释集谛以爱为体 释二种爱一爱己身一爱所须 又释二种爱一者善爱一者不善爱 举九种事譬爱 释菩萨无苦有谛声闻有苦有谛 广释见灭谛义 广释道谛义 广释道义是一随法有异
圣行品之第五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分别挍计无量无边。
案僧亮曰:还爱于有者,谓三有也。僧宗曰:前已略说,今是广说。次会通,后明观行也。是阴因缘者,由业烦恼得未来阴果也。还爱于有者,昔由业烦恼故得身,今复爱三有,复应牵生也。业因缘爱者,宿业故起爱,随所习也。烦恼因缘爱者,如人多瞋,常爱兵器。苦因缘爱者,如人遇病,爱针艾也。宝亮曰:次解集谛,明业及烦恼能构未来生死果报续起,称之为集也。就此辨集谛中亦有三意,然文中小自左右,不如苦谛中之次,第一解集谛相、第二会通、第三观过。今此中辨集谛,悉据爱使为原。何以然?后能润生,得生由已,故非爱不成业,是以就爱而收集录感阴之缘尽。然爱性染累,事无不由,故文中广彰述爱为众缘之首也。爱己身谓正报,爱所须名依报也。如工巧业等,事成保着、玩适在心,称业因缘爱也。若违境起心,复称昔含怒,还修此心为好为烦恼,因缘爱也。患苦而欲背,若离我而称情,无此苦而心悦,谓苦因缘爱也。
善男子!爱有二种(至)求大乘者是名为善。
案僧亮曰:结集八苦者,重倒也。爱佛功德轻,故除之也。
善男子!凡夫爱者名之为集(至)不以爱故而受生也。
案僧亮曰:此经以智知集名为谛,凡夫以不识集故集而非谛,菩萨谛而非集。何以故者,释所以谛而非集也。宝亮曰:夫立爱之名,名生二处,如向所辨尽是凡夫不善之爱;若兴心乐法、崇善为理,悦情愿求,称之善爱。名虽同,义自两殊。名同心别,各自有归。然善爱虽同,复有二别:若菩萨位怀发轸,不存于缘中离染,称大乘爱;声闻小道虽欲乐善,但解不称境,每心有存,于求善之略乖,遂落不善爱门也。故知二乘行道,不称道、不改心、不得出。何以知之?下句即会凡夫爱者名之为集,得知二乘执相在怀,未免生死,无有谛用。菩萨造行发家,不以生死为患。既识生死过,于保着之情悚,是以虽爱不名集;若须现生而应物,则不名为爱。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独以爱性为五阴因。
案僧宗曰:此会通之文也。昔说不同,请释其由也。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至)能生一切业烦恼牙。
案智秀曰:虽复业及烦恼为辨果之因,然爱为爱生之生也。宝亮曰:第二会通难也。明虽复说有招阴之因不同,然非爱不辨,以三譬显之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大乘(至)是名如责有余。
案僧亮曰:此下观门也。此但说爱过,不明是集,不集故不除;菩萨不爱而是集,故除也。僧亮曰:观爱之过患也。
善男子!云何如罗刹(至)观察爱结如是九种。
案僧亮曰:拔舍利弗无上根本者则有缘起,载彼释论也。又相承释云:于时已至第六住,未得第七住心。有言在住三十心之二十心中。
善男子!以是义故(至)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
案僧亮曰:为观不同,而说昔之苦集唯有三人。因论四人观有差别,语次及之也。菩萨能观苦观,爱无上八患,因论观人差别,以颠倒为苦,三人皆倒、有苦也。以见苦名谛,三人皆见苦,故有谛也,下须跋之。观欲界无常如病,得出色界,是凡夫见苦也。以三人于佛有苦倒故,于谛不得称真也。解苦者,生死也;无苦者,涅盘也。于二不倒,是谓无苦而有真谛。苦麁集细,凡夫不见集,故无谛也。有集谛者,于佛有倒,受变易之苦,故是集也。识分段因,故有谛也。上但言凡夫是集,不说变易之苦也。宝亮曰:上既说苦集谛竟,今且结成谛用。不成谛用者,课凡夫识非而离过。云凡夫人有苦无谛者,凡愚但粗知逼恼事苦,不谛解苦之所以,故无谛用也。二乘有苦谛者,有逼恼事苦,非不粗解除于苦因,所以得言有谛用也。无真实者,不知佛无苦,由合佛作苦观,故无真实也。诸菩萨解苦无苦者,昔日解苦无苦性空,今日解金刚以还有苦、佛果是无苦,互明辨两厢,所以有真谛也。下余三谛,义例可知。大士双明两轮安法得所,故有真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大般涅盘观灭圣谛。
案僧亮曰:次观灭谛,大般涅盘是灭谛也。备二义:第一但灭烦恼、第二灭一切相也。法瑶曰:三谛皆不言有二见,此独云见灭见谛者,何耶?以灭有二种,一佛地灭、二菩萨地灭也。佛灭而非谛,菩萨灭而是谛。谛者,用照审境之谓也。佛息照癈审,是则佛无谛而灭也,菩萨有谛有灭者。佛上无道亦无谛苦,习亦然。又经自明文如此,故唯灭谛独云见灭见谛,余谛不也。僧宗曰:灭谛文中阙无会通,可得广义有观门义也。断除一切烦恼者,昔灭为分灭耳,今灭者断无明住地以还斯尽也。断则名常者,以有惑未断则流动迁谢,今惑尽照周所以常也。宝亮曰:次第三解灭谛上苦集二理是有漏法,为患处多故,开别观之。今灭道两谛既是无漏无性,非染累,唯解相会通,有二门之说。灭谛中乃无别会通文,然义推有二;道谛文中其事自别。今初见灭见灭谛,此两句作章门,下相对旨八句来释。见灭者,见昔灭。见灭谛者,见今日常住真如理。此即会通。亦可得言,上句为灭谛相也,谓断除一切烦恼者,释上见灭句也。烦恼灭故则名常者,释见灭谛句也。灭烦恼火则名寂灭者,释上见灭句也。烦恼灭故得受乐者,释见灭谛句也。菩萨求因缘故名为净者,先释见灭谛句也。永断一切烦恼故名出世者,释见灭句也。以出世故名之为我者,释见灭谛句。下去释见灭句。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大般涅盘观道圣谛。
案僧亮曰:此下明道谛。先观道,即是出相。不因苦集,因八圣也。见一切法者,八道亦谛。道谛,观道也。灭是果,但观无学;道是因,通观学地也,从常无常至净观因果也。无常是因,常是果。下就因果别观。陀罗骠,真实主义。求耶是衣,亦庄严义。僧宗曰:先明广义,兼明观行,后明会通耳。所谓常无常者,举道所照之境以明观体也。常者佛果,无常者金刚以还,是众生数也。金刚为累中物,佛果非累物也。陀罗骠者,借依谛主谛以释正义也。佛居宗体极,为陀罗骠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诸佛如来久离错谬。
案僧亮曰:不相应者,今说八是道,昔不说八,应非道也。欲闻说道,或略或广,皆是道也。僧宗曰:此下会通今昔也。宝亮曰:佛答诸经悉入道谛,就三因缘辩入也,一者因门、二者缘门、三者道体,不出此三也。
尔时世尊赞迦叶菩萨(至)能作如是种种说法。
案僧亮曰:广说道相也。能佐助菩提者,释本义。菩提是智道之政体,以信为本;说信一事,后类可知也。僧宗曰:如是诸经悉入道谛者,昔说虽可不具,然而莫非道也,随化之所宜致名不同耳。
善男子!譬如良医识诸众生(至)随良医教所患得除。
案僧亮曰:并药所禁水不在例者,草石有用,舍藏不俱,而水无碍也。施有行止之异,道则唯通。何者?如经说「世有五人,不赞五事,谓不为悭者赞叹施等」也。僧宗曰:此下有六譬。前三譬明道是一,以应后三譬。后三譬前说广显道是一也。此譬意明道虽可是一,以众生之病不同,致为药亦异也。宝亮曰:诸药者,譬种种说法不同也。水一种者,譬道也。药性不均,譬一时之宜,进道之良荃,取无为之要资。
复次善男子!如有一人(至)从信根等至八圣道。
案僧亮曰:小异上譬也。从信根等至八圣道者,说一法为信,乃至八道互作其名耳。僧宗曰:第二譬意,明道虽是一,随方施名不同耳。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至)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案僧亮曰:此以随用作异为譬也。如来一道,随大小乘根,广略为别耳。从一至九,是三乘杂说。下言大乘一道无二者,三世诸佛有同见有、无同见无,大乘道也。定慧者,以戒远不说也。见智慧者,推求名见也,了真名慧也,审定名智也。见道者,如得果以初见为名重,更修习进求上果名修也。结尽不修,名无学也。五种因利钝,得灭尽定;为名六种,因人因道也。念佛三昧者,唯佛念佛,真得佛相,可名为定。僧宗曰:第三譬明道虽是一,以善巧故,种种说异也。一道者,此明如来随根缘故,致教不同,应前譬也。信行法行道者,此经意与数论为异,论释信行法行是五方便以还,寻此文意乃至见谛道中也。信解脱见得犹是前二,以入思惟通三果制也。身证者,此二人俱能作身证也。说十力无畏为道者,无进求之义,以其有解脱道义,亦可是缘中说道也。后三譬义可知。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火(至)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案僧亮曰:能除是道,此譬同所除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识(至)为化诸众生故种种分别。
案僧亮曰:色随所依名有差别,道随小大乘根殊异者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色(至)无量众生得度生死。
案僧亮曰:依见者为名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