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八(四谛品第十 四倒品第十一 如来性品第十二)
释四谛义 释四倒义 略释佛性义 贫女金藏譬 女人子病譬 迦叶设十一难责令见有 力士眉间珠譬
四谛品第十
案僧亮曰:答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也。上说魔教为邪,今明佛是调御者也。昔说非苦为苦,以治乐惑。乐惑既治,佛则欢喜,说佛为乐,佛乐是真谛也。僧宗曰:从此讫难见性,广因义也。四谛者,慧所照境也。自鹿苑至乎法华,所说阶级大有不同,唯此教圆备。将明常住妙因,必资中道观照,然非境无以辨智,故举四谛以明因相也。宝亮曰:昔说四谛,指在三界;今日之教,理无不该,言虽有四,要在真如寂灭。今说据本而遗末,此旨始显,以称圣心,故曰喜也。然〈四谛〉一品,明理周悉,故云由信常住,从人道天中直出生死。是则必先信常,然后识无常也。若不双解,何得入道?故下灭谛中曰修苦灭者逆于外道。今若果修断灭之空,若以苦悟理者,外道亦应正知,理不可也。昔为引凡,故有此说耳。若无权教,则下愚息望也。
佛复告迦叶:所言苦者(至)地狱众生应有圣谛。
案僧亮曰:不见真乐,不名见苦。何者?心虽求乐,不识真乐;以三界为乐,不见苦也,不以畜生为决。敬遗记僧宗曰:一谛中各有四别,初明惑、第二明解、第三结圣谛、第四结非谛也。将明中道圆照,先明不解,以相形释义也。初一重明谛之名在照,不在苦也。第二明虽谛名在照,而不在偏执也。明苦有地,不得其所,非唯失理,亦方沦苦也。昔教有余之智,不免于倒;今说理穷,所以真善业也。宝亮曰:一谛中有四重得谛之名,要将解未了境,故就境以说谛也。苦谛中四者,第一从始讫「多苦恼」,明失也;第二从「若有能知」讫「即生天上」,明得也;第三从「后解脱时」讫「方乃证知」,此证得也;第四从「我于本际」讫「乃得真智」,此证失也。智秀曰:一一谛下有三意。苦谛中三意者,始讫「多受苦恼」,第一举其不知出苦谛体相也。从「若有能知」讫「乃得真智」,第二辨从理得果也。从「若如是知」讫「非苦圣谛」,第三结邪正也。慧朗述僧宗曰:辨苦谛有六阶。此第一直平理,谓非正苦为苦谛也。
善男子!若复有人不知如来(至)增长诸结多受苦恼。
案僧宗曰:第二阶明失也。
若有能知如来常住(至)若一经耳即生天上。
案僧宗曰:第三阶明得也。
后解脱时乃能证知(至)今得解脱方乃证知。
案僧宗曰:第四证得也。
我于本际以不知故(至)始于今日乃得真智。
案僧宗曰:第五证失也。
若如是知真是修苦(至)是名为苦非苦圣谛。
案僧宗曰:第六双结得失也。
苦集谛者于真法中(至)不得生天及正解脱。
案僧亮曰:真法是集,不生真智者,不生集智也。受不净物,能集生死,是真集而不生集智。不知法性者,不见佛性也。敬遗记僧宗曰:此中辨集。文句再出,盖分别出集所,以不识常故也。慧朗记僧宗曰:辨集灭道,各有五阶。此即第一先明失,举转轮生死以为过也。
若有深智不坏正法。
案僧宗曰:第二阶明得也。
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及正解脱。
案僧宗曰:第三阶证得也。
若有不知苦集谛处(至)流转生死受诸苦恼。
案僧宗曰:第四证失也。
若能知法常住不异(至)是名为集非集圣谛。
案僧宗曰:第五双结得失也。
苦灭谛者若有多修(至)亦修空法应有灭谛。
案僧亮曰:先非昔所说者,自知今之为是也。昔灭有二种:一性灭,谓空无我也;二灭身智,而如来者非空无我,身智不灭,作灭想坏如来也。敬遗述僧宗曰:生死是空,佛果不空。若谓二处皆空,于果为谬,故言多也。逆外道修空,该一切法;今分别空相,正反于邪,故言逆也。慧朗述僧宗曰:亦有五阶,此第一阶举惑以明失也。
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至)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入。
案僧宗曰:第二明得也。
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诸法中而得自在。
案僧宗曰:第三证得也。
若有修习如来密藏(至)在生死中流转受苦。
案僧宗曰:第四证失也。
若有作如是修者(至)是名修空非灭圣谛。
案慧朗曰:第五双结得失也。
道圣谛者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
案僧宗曰:此中有八阶,此第一先出道境。
有诸众生颠倒心言(至)轮转三有久受大苦。
案僧宗曰:第二明失。
若能发心见于如来常住无变法僧解脱亦复如是。
案僧宗曰:第三明得。
乘此一念于无量世自在果报随意而得。
案僧宗曰:第四证得也。
何以我于往昔以四倒故(至)成佛正觉是名道圣谛。
案僧宗曰:第五证失也。
若有人言三宝无常(至)真见修习四圣谛法。
案僧宗曰:第六双结得失也。
是名四圣谛。
案僧宗曰:第七总结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修习甚深四圣谛法。
案僧宗曰:第八领解也。
四倒品第十一
案僧亮曰:答正善具成就,广说颠倒也。欲令四谛具足,更说四倒,故是流通也。僧宗曰:上举境以明智,此明惑以显解。广显解相,故先列其惑相,明于义乃显。亦如上三修文中,将说胜修,先列八倒也。宝亮曰:答第九问,次明伪理也。智秀曰:上辨四谛,引物生解。但真解难生,憙成僻执,执则成倒也。
佛复告迦叶:谓四倒者(至)是无常者名大罪苦。
案僧亮曰:先说倒体,亦应对明,但经文略耳。僧宗曰:此下先明苦中生乐想之倒也,乃未应辨非苦中苦想。今显其倒缘,有此计者谓必得理,遂于生死之中横计乐想故也。宝亮曰:辨初倒中有三翻,先明后倒、次明前倒、第三举后倒以结句也。就初明佛上倒中有四意:第一先开章门、第二释章门、第三云如来是行苦、第四言佛是坏苦。若如是计者,是则大罪苦人也。智秀曰:辨初倒中有三翻。第一讫「而生苦想,此名颠倒」,将显苦上有乐迷,故辨苦体也。有二意:初就理中明其倒相,后是经家结其倒想也。此即第一。若于乐上起苦想者,必得苦果,而谓我则受乐,是则于苦而起乐惑。
若言如来舍此苦身(至)是名非苦而生苦想。
案僧亮曰:苦有二种,谓行苦、坏苦。前云无常变异,是行苦也。今言舍是苦身,谓坏苦也。并列二倒也。
是名颠倒。
案智秀曰:第二意经家结其倒名。
我若说言如来常者(至)如是说者我则受乐。
案僧亮曰:释生倒之意也。即是我见者,若言佛不生灭者,便是自在,自在是我。我见是众结之本,是故不说佛是常也。宝亮曰:此下第二明前倒也。惑者自谓,若说佛是常,便是计我,我昔此计得无量罪;今若说佛是无常者,则离我见,故受乐也。智秀曰:正辨苦上起乐见也。有二意,此即第一出其起倒之意也。
如来无常即为是苦(至)生乐想故名为颠倒。
案智秀曰:第二意经家结其成倒也。
乐生苦想名为颠倒(至)名为颠倒是名初倒。
案僧亮曰:惑者谓常则不灭、灭则不常,释所以是苦行也。云何舍身者,乐则不应舍而舍,故知是苦,此释所以是坏苦也。宝亮曰:此下第三还举后倒,结前句也。智秀曰:正明乐上起苦见为倒也。有三意:第一约理辨其是倒、第二经家结其成倒、第三出彼见之意也。
无常常想常无常想(至)是名第二颠倒。
案僧亮曰:空性是常,见常故常也;不见常者,是无常也。僧宗曰:应言常上作无常想,名不修空也。生死是空、佛果不空,若说佛果为空者,则失分齐,乖修空之道也。寿命短促者,所执既乖,不得妙常,岂非短促耶?
无我我想我无我想(至)是名第三颠倒。
案僧亮曰:无佛性者,佛性无惑,故自在不断;惑故不应自在也。宝亮曰:有两阶。从初讫「是名颠倒」,先明前倒也。次从「佛法有我」以下,次明后倒也。虽说有我,无有佛性者但计神我为我,不说佛性我也。
净不净想不净净想(至)我等悉名邪见之人。
案僧亮曰:有两阶。从初讫「是灭者是名颠倒」,先明后倒也。次从「不净净想」讫「第四颠倒」,明前倒也。「迦叶白佛」讫品,说四倒竟,迦叶领解也。
如来性品第十二
案僧亮曰:答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以广长寿、金刚二果之因也。上略明因,故以慈悲护法为本;今广明因,故从三归终至十地也。法瑶曰:从此讫「若我住者不离于苦」,答云何作善业也。上四依以来,大意明行者,修善护法是善业也;今明善业所由生者,即佛性。佛性是生善之理,理若无者,善何由生?是则佛性是作善业之根本也。佛性是正因,善业是缘因也。僧宗曰:前品所明,解则为谛、惑则为倒。但解有微、着,微则得生天上,着则名正解脱。今明善业广其始,以难见性广其终也。所以言广始解者,境中之妙不过佛性,说此真境,生其下品闻慧。虽为微解,非不藉此生于胜行,终能见性,是故皆名善业义也。宝亮曰:佛性有四种,谓正因缘、因果及果果也。四名所收,旨无不尽。缘正两因,并是神虑之道。夫避苦求安,愚智同尔,但逐要用,义分为二。取始终常解,无兴癈之用,录为正因。未有一刹那中无此解用,唯至佛则不动也。故知避苦求乐此之解用,非是善恶因之所感也。以《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也。〈师子吼品〉云「一种之中道」也。而此用者不乖大理,岂非正耶?缘因者,以万善为体,自一念善以上,皆资生胜果。以藉缘而发,名为缘因也。然此解者,在虑而不恒、始生而不灭,则异于正因也。若无此缘助,则守性而不迁,是故二因必相须相带也。若缘因之用既足,正因之义亦满,二用俱圆,生死尽矣。金刚后心称一切智,转因字果,名为果性也。果果者,对生死之称也。于众德之上更立总名,名大涅盘,以果上立果,名果果也;更无异时,但义有前后耳。若论境界性者,其旨则通,但同是缘助,不复别开也。下文佛自断为四名,谓单因、单果、重因、重果也。此品分为四科:初有五譬,先定因果性也;第二辨一体三归,劝学者生信也;第三明三种中道,正谈作善业之行也;第四从「难见性」以下,仍答第十一问明自非穷照果理无以彻见因也。智秀曰:此品有三段,第一显得作善业之义、第二明三归、第三约三种中道以显慧行也。
迦叶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案道生曰:前云佛法中我即是佛性,是则二十五有应有真我。而交不见,犹似无我。教理未显,故有此问也。僧亮曰:将显真归自归未来身中三宝,故先定有无也。法瑶曰:若自审身中有常住三归,则理无异趣,可得勤作众善也。是故先辨有真我佛性,然后广明身中有三归之体,但应归此而行善业也。僧宗曰:前言生死无我,计有我者则名为倒。今问定有定无者,意谓若定无者则无佛性,若有者不应言倒也。智秀曰:若生死之中永无我者,则一化便断,云何而得作善业耶?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
案僧亮曰:夫如来藏、我及佛性,体一而义异也。具八自在为我义,乘如实道名为如来,以不改故谓佛性也。悉有者,常乐我净是佛性也。本由行也,有心求得,故因果不断。互得相有,因亦有果、果亦有因,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也。僧宗曰:答问中有四段。第一寄五譬,辨性之有无。第二劝信,明迷则坠苦、解则资神,以理深难服,岂可不深生仰信耶?虽复仰信,若凭心失所,虽信无益。故劝行人但归自身三宝,不假近舍自身、远归他佛。能如此解,是则标宗有地,安心得所也。虽复拟心有地,要须万行。趣常之要,事在中道,是故次三归后明中道劝行,此即善业义也。宝亮曰:问云何作善业,而答之以正因者,欲明作善业者必须先识因果。若指南不立,则善业不建,故先辨正因也。下频有五譬,正传明此理也。智秀曰:悉有者,悉有当成佛果之性也。以此义故,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绝,得造善业也。昙纤曰:答问有二意,第一言有、第二言虽有而不见也。明骏案:答有两意。第一判有也。第二既云有而所以不见者,有二理:一者明唯有不见之因,无有见缘。何者?以烦恼䨱故,自无见因。既有惑障之法,佛不得为说,是以自虽不见,不伤于有也;说而不得其所,故言必成倒。下以五譬,备广斯旨也。
佛性即是我义。
案道生曰:种相者,自然之性也。佛性必生于诸佛,向云我即佛藏,今云佛性即我,互其辞耳。
如是我义从本已来(至)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案道生曰:既翳成佛之理,又障见成之明也。僧亮:释藏义也。僧宗曰:此理曾不暂无,但以隐显为异也。何者,夫解之与惑,二途而已。若乖理起惑,则生死纷纭;若扶理生解,则涅盘寂静。正以烦恼所覆,则隐而不彰,义称为藏。理非始造,不得言无;未有见用,不得言有。中道之说则非病,若计已有则成倒也。
善男子!如贫女人。
案道生曰: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也。僧宗曰:与有而不见作譬也。女性爱宝也,以不知处,故为贫也。众生愿乐不得所,故生死。法瑶曰:众生有成佛之理,理由慈恻,为女人也。成佛之理,于我未有用,譬贫也。僧宗曰:迦叶向问,使反覆成过;如来今譬,明二俱无患也。理如金藏,不可为无;未现用故,不得有也。女以能生为义,亦牧育为德,譬此行人必怀常解,取能生之义。道兼未闻,取牧育之德也。宝亮曰:为譬之意有五。第一譬明六道众生皆有正因,非是起始。第二譬释所以不得即说之意也。时人于此二譬更生疑惑,谓若必不无,应有现用,迦叶因为十一重难也。第三譬总答云虽复性理不无,而失解起惑、流转生死,岂得现用耶?第四譬上虽已明先得而后失,未明既失而复得。又明众生之中自有,不曾得解而经离六道者。若于此人,复何必为有?是以今譬广此二旨也。前明虽曾失而后得,次明正因不阻坏,是则经失之与未得皆不无也。第五譬偏喻得者,明必成之义也。贫女者,譬一切众生也。
舍内。
案僧亮曰:五阴相续,取其栖庇之义也。因果之理,不从外来,譬内也。
多有真金之藏。
案道生曰:藏者,常乐之理隐伏未发也。僧亮曰:得金藏者必能富人,若见佛性则成佛也。法瑶曰:身中佛性,理必孱然,如彼舍内宝藏之义也。昙济曰:备因果为藏也。僧宗曰:果上法宝,其德无穷,譬多有也。性理宝贵,取譬于金。为惑所隐,义称为藏。智秀曰:性理无二,随众生不一,故言多有也。
家人大小无有知者。
案道生曰:共所安故,是为一家也。僧亮曰:凡夫譬小,二乘譬大也。法瑶曰:众生万品不同,为大小也。同居累内,为家人也。俱迷于理,为无有知者也。昙济曰:身有优劣,为大小也。僧宗曰:闻慧为小,修慧为大也。宝亮曰:旷举六道不知,故言小大也。智秀曰:佛法一家之中,凡是学人,佛未说故,谓不知也。
时有异人。
案僧亮曰:譬佛也。出三界故,为异人也。僧宗曰:佛也。取因果类殊为譬也。昙爱曰:已譬悉有而不见也,从此下譬所以不得即说也。
善知方便。
案昙济曰:巧显佛性也。昙爱曰:有慈悲力也。
语贫女言。
案昙爱曰:机感相发也。
我今雇汝。
案昙济曰:遂我本愿也。僧宗曰:拟宜之辨耳。佛性是克期之物,是我分野,不容称雇夫。雇借所收,其利益少。今以无余涅盘要其断结,小果所获比常为鲜,如雇借也。众生自除惑而克果,而言佛雇作者,济苦既由乎大悲,虽复彼自断惑,乃至人之要务。
汝可为我。
案僧宗曰:佛昔誓愿,尽拔众苦;苦尚不尽,则荷负未毕。若能皆度生死,则逐圣人之本愿,故曰为我也。
耘除草秽。
案法瑶曰:先说无我,除倒我之秽,而意之所在佛性真我,此雇之义也。
女人答言:我今不能。
案僧亮曰:指偏修之时,道胜修应至不能习常也。法瑶曰:此义言耳。寄明众生务存利己而无兼化之道,故曰不能也。宝亮曰:众生计常来久,一往不能信无常也。道慧记曰:未信之辞也。要当识有性理分明,然后乃能自勤其行也。
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后乃当速为汝作。
案僧亮曰:佛若为说真我佛性者,譬求己之金藏也。法瑶曰:拟宜众生有此理耳,不言其意也。若审知其理然后修善,如先示我而后作也。僧宗曰:常机欲发,应为菩萨,则先人而后己,如示子之金藏也。既功在后己,则除惑之义显。取果弥疾,譬速作也。宝亮曰:夫机感小教,大机必熟,终得常乐,义言示也。道慧曰:此喻智慧也。若能显示佛性,令得真解,乃能行行也。
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
案道生曰:所言雇者,必能示其金藏耳。僧亮曰:以三达四辩,必能广说也。法瑶曰:如来方便,先说无我,为令众生兼济理通。理通由佛,故云能示也。慧朗述昙纤曰:子譬未来解也。
女人复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
案道生曰:犹是未信之言也。僧亮曰:同身事近、异身则远,近尚不知,况远者乎?法瑶曰:此言其今日情违于理也。从佛所得无我之智未明,犹尚不言有我,况佛见我之智圆了,而言有我耶?僧宗曰:若性是我性,我尚不知,岂况非我而知我耶?
是人答言我今审能。
案道生曰:理不可没,唯我能知也。僧亮曰:有惑故虽近而不知,无惑故虽远而能见也。法瑶曰:此理唯佛能照,始可称审也。
女人复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
案僧亮曰:理说有旨,知其必自有,故喻彼自求见也。法瑶曰:应闻之机发,譬欲见也。感教由己,譬示也。僧宗曰:被物为先,后乃及己,故言亦欲见也。智秀曰:人我兼利,故云并也。
是人即于其家掘出金藏。
案道生曰:除结惑之䨱为掘。见佛性故,为出金藏也。僧亮曰:偏说无常,常我自显也。法瑶曰:说涅盘之教,显明佛性以示物也。僧宗曰:性不在他,惑除必见,义称于家而掘出也。
女人见已心生欢喜(至)如彼宝藏贫人不知。
案道生曰:伏结仰信名之为见,未是得也。僧亮曰:闻说佛性,发生微解,善业义也。智秀曰:应感不差,说必会机,喻之欢喜也。
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至)有真金藏不能得见。
案僧宗曰:合上而不能知譬也。
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至)心生欢喜归仰如来。
案僧宗曰:合上掘出示之。
善男子!知方便者即是如来(至)真金藏者即佛性也。
案慧朗曰:重举譬对合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女人。
案道生曰:前明除惑乃见,今明已经受化也。僧亮曰:譬佛也。女有养子之德,佛有慈护之道也。法瑶曰:大意为明昔所以不说,今所以说也。僧宗曰:此譬生前譬中。若果有而不无见者,如来出世便应早说,何故遂使众生起无常之倒耶?此譬与新旧医言相似而意异,彼譬征二教之虚实,此譬咎佛何不早说也。略有五意:第一明过去久远曾经常解;第二明背化失解;第三明善感释迦为说偏教;第四虽说常教而未信也;第五明重说乃断渐信服也。女人譬过去佛也。
生育一子。
案僧亮曰:等视众生,无二之喻也。宝亮曰:有漏相善,生由佛故,譬生育也。智秀曰:谓从佛口生也。
婴孩得病。
案道生曰:禀化未浓,譬之婴孩。而为邪我所惑,喻之得病也。僧亮曰:第二失解譬也。
是女人愁恼求觅良医。
案僧亮曰:病偏故须医。医病相治,谓如良也。僧宗曰:医之与母,随义为喻。取其长慧解之义譬母,治病之义为医,更无别旨。寻觅者,伺其机发,而为治也。智秀曰:善扣法身,法身垂应,应身为医,喻如求觅也。
良医既至。
案僧亮曰:可治之机发,在于此时也。
合三种药苏乳石蜜与之令服。
案僧亮曰:说有为无常苦无我法,为三对治偏病之良药也。僧宗曰:第三说偏教之譬也。
因告女人:儿服药已且莫与乳。
案僧亮曰:常教之乳,养善子之法。说无我譬少、说我譬多,皆以乳为喻也。治由权道,譬之告也。以邪我未消,莫说法身是我也。僧宗曰:说常为实智、说无常为权智,于时唯得说权、未得说实,以权实相关,义言告耳。非是不与乳,但与时未至,故云且也。以权慧正说无常,实慧知时未至不说于常,故云且莫也。
须药消已尔乃与之。
案僧亮曰:三界我断,乃可说我。僧宗曰:重倒若除,治道亦谢也。
是时女人即以苦味用涂其乳。
案道生曰:无我之教非物所嗜,为苦味也。僧亮曰:无常无我滥及法身,有名无实,譬以外涂。僧宗曰:应云医以药涂乳,而云母自涂者,取善养之义便也。又释:为表母之与医无异体也。
语其儿言:我乳毒涂不可复触。
案僧亮曰:爱染名触。身皆无常,不可爱染也。
其儿渴乏欲得母乳闻乳毒气便远舍去。
案僧亮曰:厌患身苦,求无为之乐,闻佛无常,志不求也。法瑶曰:须常住乳,故譬之以渴,此就理为言也。起无我故,背我教而不受,譬之舍去也,此言情也。僧宗曰:计常之习既久,时复欲起,如渴乏也。常名本自于佛,虽是倒执,犹从佛得,故言母乳也。但偏教之切转明,倒心欲起不得,喻之舍去也。又释:虽闻偏教之旨,如有归真之理。而偏教既切,圆解不得时发,如闻气故舍去也。
至其药消。
案僧亮曰:邪我既断,便是可说真我时也。僧宗曰:第四譬说圆教也。
母乃洗乳唤子与之。
案道生曰:今说常我,判二教之分明也。僧亮曰:是可说之机,即为唤子之义也。法瑶曰:常教既兴,无复滥佛之惑,义如洗乳也。宝亮曰:诠常之教如水,所诠之理如乳,义言洗也。
是时小儿虽复饥渴先闻毒气是故不来。
案僧亮曰:执先偏教,不信后说也。僧宗曰:具如开宗所说。
母复语言:为汝服药(至)汝便可来饮乳无苦。
案僧亮曰:如新旧医譬也。僧宗曰:第五譬,重显今昔之旨也。
其儿闻已渐渐还饮。
案法瑶曰:顶奉今说,无复昔执之谬也。
善男子!如来亦尔为度一切(至)为除世间诸妄见故。
案僧亮曰:三界虚妄,计之为我,是名妄见也。
示现出过世间法故。
案僧亮曰:识其虚妄,即出世间也。
复示世间计我虚妄非真实故。
案僧亮曰:释初句麻米之我,理中所无也。
修无我法清净身故。
案僧亮曰:释第二句也。僧宗曰:上来至此,略合苏乳等三种药譬也。
譬如女人为其子故(至)说言诸法悉无有我。
案僧宗曰:重举第三譬,又合也。
如彼女人净洗乳已而唤其子欲令还服。
案僧亮曰:举第四譬也。
我今亦尔说如来藏是故比丘不应生怖。
案僧宗曰:合洗乳譬。
如彼小儿闻母唤已渐还饮乳。
案僧宗曰:举第五譬。
比丘亦尔应自分别如来祕藏不得不有。
案僧宗曰:合从教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实无有我。
案僧亮曰:上说众生有我,我即佛性。夫有有二种,现在有、当来有也。而有义未分,须以十一事为难,以难现在之有,成当有之旨也。法瑶曰:家中宝藏,以譬众生有大明真我,在其中矣。迦叶知众有疑,乃设难云:便应已有果性之用。
何以故?婴儿生时无所知晓(至)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案僧亮曰:皆责现用也。僧宗曰:我以自在为义,而婴儿无知,无有照用,是知无我也。
若定有我受生已后(至)是常住者应无坏相。
案僧宗曰:自在者,不应无常也。
若无坏相云何而有刹利(至)定知佛性非是常法。
案僧宗曰:举报不等,以证无自在也。
若言佛性定是常者(至)妄言绮语贪恚邪见。
案僧宗曰:明因不正,故知无我也。
若我性常何故酒后荒醉迷乱。
案僧宗曰:前句明若有我者不应内心起恶,此句明若有我者不应随外缘所转也。
若我性常盲应见色聋应闻声痖应能语拘癖能行。
案僧宗曰:前明不应因中造恶,此明不应受此恶果。
若我性常不应避于火坑大水毒药刀剑恶人禽兽。
案僧宗曰:若有所畏,岂谓自在耶?
若我常者本所更事(至)我曾何处见是人耶。
案僧宗曰:有我则常忆,岂应忘耶?
若我常者则不应有老少盛衰忆念往事。
案僧宗曰:前诸句悉据心,此一句举色也。若自在必常,心云何而忘也?色云何而变也?
若我常者止住何处为在涕唾青黄赤白诸色中耶。
案僧亮曰:上来穷捡理极,今责住处,若不偏在一方,便应遍在众处。此先一一处以捡其无也。
若我常者应遍身中(至)若断身时我亦应断。
案僧宗曰:偏在之无,事已如上。假令遍有,则同麻米,岂曰自在复云常耶?
佛告迦叶:善男子!譬如王家(至)其人眉间有金刚珠。
案道生曰:明非不有,而非已有也。以智慧之额致真我之珠也。僧亮曰:答难也。明佛性虽有,于见者成解、不见者成惑。不可言有故,便责现用也。如彼眉珠,显则严身、隐则成病。不可以珠在身故,常责其好。此总答诸难,下更别有譬也。王譬佛,力士譬行人,珠譬解也。佛说因果之性,闻者受解,解圆可责,如在眉间也。法瑶曰:信解佛性中道不偏,犹如眉间之处中也。信知佛性必为己用,犹彼眉间有此珠也。僧宗曰:此譬意明非无常性,但为惑所映,不得现用。不可以现在未用,便令都无也。此譬有五重意也。第一明过去曾禀圆解;第二明生死流转,遂失本解;第三明虽失本解,善力所感,圣则出世,说偏教也;第四明常机始发,为说圆教;第五重为解释,然后乃信也。旨要所归,取第二失解起惑譬也。明惑滞生死,障于慧目,不得现用,不可言永无也。王家者,家谓处也,言佛化所被之所也。力士以伏强敌,故称大也。所化行人,终摧大恶,如力士也。金刚珠者,明中道信解,能破颠倒,譬之金刚也。宝亮曰:譬有四意。第一生解譬、第二失解譬、第三后佛出世说偏教也、第四说圆教也。珠者,通取因果六行理解合为譬也。智秀曰:分此譬为二段,始说忧愁啼哭,明其先解而后失;次从「慰喻力士」讫譬,明后佛重说还得解也。前段中有两阶,此即第一,正明昔日得理解中道信心时也。
与余力士较力相扑。
案僧亮曰:邪我于正解为余也。正解未坚,而与强邪诤辨,喻之较力也。僧宗曰:此第二失解譬。明解微见浅,而起重惑,经离生死也,岂得闻有而便使现用?现用既无,便谓永失耶?余力士者,喻无明心也。解有摧惑之义,取譬力士。惑有遏解之工,亦称力士也。较力者,闻慧未明,而我心时动,解惑相交,喻如较力也。智秀曰:相扑者,互有倚伏之喻也。
而彼力士以头触之。
案道生曰:无明为众结之首也。僧亮曰:我见是众结之首,故云以头触之也。僧宗曰:圆解以正信为首,邪心以不信为头。信为不信所侵,如二首相触之。
其额上珠寻没肤中。
案僧亮曰:受屈于邪,言谓之没也。有名无实,譬之肤也。法瑶曰:正信微浅,不能自固,遂同说耶见也。僧宗曰:信为不信所陵,圆解则隐也。宝亮曰:佛弟子以相心说无相,理既无相,幽而难显。外道以相心说相,理则易安,经生死久,遂失本解。逐彼邪计故,言没肤中也。道慧记曰:所以言肤中者,明非永失,寻发不久也。
都不自知是珠所在。
案僧亮曰:以邪我为真,不觉失真我也。法瑶曰:以耶惑之首,坏正信之额。正信既破,岂知有佛性耶?虽不知有,而至理孱然,如珠没皮中也。僧宗曰:既超横常之见,则失本所解也。若识常在果,则安得其地,便有所在。既乖其所解,心无常故,云不知所在也。宝亮曰:得失之理既非所悟,故云都不自知也。
其处有疮。
案僧亮曰:以失真我而成惑倒,倒致生死之苦也。法瑶曰:破正信故,有不信之疮也。
即命良医欲自疗治。
案僧亮曰:生死苦切,解缘还感,悟时已至,机来扣圣,命医之义也。僧宗曰:第三譬也。应感道交,有召命之义也。宝亮曰:众生有善有苦,二缘感佛,见佛则能灭苦,故言疗治。
时有明医善知方药。
案僧亮曰:医譬佛也。善除八倒,譬知方药也。僧宗曰:即释迦治惑病,故称医。了达经教之方,妙穷渊旨之药。
即知是疮因珠入体。
案僧亮曰:缘失解成惑,致有生死也。僧宗曰:医见疮故,知因入体。佛见众生流转五道,知由横起妄常之计,失于本解也。
是珠入皮即便停住。
案僧亮曰:知非久失,故曰停住。法瑶曰:佛性之理,终为心用。虽复暂为烦恼所隐,如珠在皮中,出不久也。僧宗曰:圆解之理,无时暂绝。乃可事有废兴,其理常存,如停住也。宝亮曰:虽复失解于当时,而本机犹不丧也。
是时良医寻问力士:卿额上珠为何所在。
案道生曰:为说无我,即是表有真我也。僧亮曰:知其不觉,失本真我,譬问其所也。法瑶曰:为说无我时也。僧宗曰:说偏教也。横计常见,为失之矣。但常我同失,失名不显。如来出世,为说偏教,夺其邪我。推求所计,知其为谬,失义始彰。如彼力士失珠,虽久不自觉知,医问乃知也。宝亮曰:所以为说无常意,欲申其本解,喻如彼问本珠何在。
力士惊答:大师医王我额上珠乃无去耶。
案道生曰:不觉失时,闻问乃惊。以漫说谓失,答云如此耶?
是珠今者为何所在将非幻化忧愁啼哭。
案道生曰:即谓失之,应求所在;遂谓不存,以为幻化也。僧亮曰:推折五阴,无所得也。化者,计一切法皆空也。啼哭者,悟一切法唯是八苦也。法瑶曰:学无我观深故,乃至谓不知真我所在也。智秀曰,虽闻偏教,一往未伏,譬惊答也。终信今旨义,言我珠乃无去耶。
是时良医慰喻力士:汝今不应生大愁苦。
案道生曰:以其遂谓不存,乃说我以悟之。既理显身中,亦是语知显也。僧亮曰,第二譬也。法有不空,亦有常我,不如所见一切苦也。僧宗曰:第四譬也。依教而行,已断重倒。今常机且发,解释佛果所以为常,此是物情所安,如慰问也。宝亮曰:此下第四譬众生根熟,堪闻常住,即涅盘经教为慰喻之辞也。
汝因鬪时宝珠入体今在皮裹影现于外。
案僧亮曰:今日之说也,明先时之解。重惑暂迷,昔缘潜发,譬影现于外也。僧宗曰:虽复失解,而理不亡。当时虽复为惑所隐,然其一念之力必牵极果。冥相感召,不得相无,如珠虽在皮裹而影显于外也。
汝等鬪时瞋恚毒盛珠陷入体故不自知。
案僧亮曰:谓常解之因犹存,悟在今日,自不知耳。宝亮曰:起惑失解,为毒重故,不自知也。
是时力士不信医言(至)汝今云何欺诳于我。
案道生曰:执失不信今说也。僧亮曰:皮里浅近,譬现在也。现在有为,唯苦不净,岂见佛性用耶?筋裹深远,以譬未来,以不可见故,明其无也。法瑶曰:佛性清净,若在烦恼之中,则不容尔;若在善中,未有善时则无佛性,不应可见也。僧宗曰:近是迦叶十一翻难也。宝亮曰:不异前新旧医譬中诸比丘不信常之辞。
时医执镜以照其面珠在镜中明了显现。
案道生曰:智慧之镜从佛而得,如医执也。僧亮曰。镜以表像,譬圆教也。面有双目,以譬二慧。性在文中,显现了了,如有眼之人照镜中之像也。法瑶曰:唯一往于言未能即信,若得真解之镜,乃证知也。解从佛得,如医执镜也。僧宗曰:第五譬也。珠虽映彻,皮䨱不知,要须净镜照之乃见。将明言以诠理、理由言显,如珠现于镜中也。宝亮曰:镜即涅盘教也。面譬众生心也。明骏案:镜即指此譬也。面譬信也。理之与解,左右为喻,同譬珠也。虽未在已,而信解可得。既因譬获悟,如面覩明镜,分明见影。此譬是佛所说,故言医执镜也。
力士见已心怀惊怪生奇特想。
案法瑶曰:受教之徒,闻见佛性,方生信解身中乃有此之胜理,生奇特想也。僧宗曰:解生意表,如惊也。贵重所悟,奇特想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至)唯有佛性皆不能见。
案僧宗曰:合失解譬也。
而为贪淫瞋恚愚痴(至)愚痴䨱心不知佛性。
案僧亮曰:合初譬也。僧宗曰。合其处有疮也。䨱心者。合都不自知:是珠所在也。
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至)况复能知有我真性。
案僧亮曰:合第二譬也。僧宗曰:修学无我者,合上乃无去耶?不知我真性者,更合第二譬也。不知无我处者,还道偏执,所修空观,非就善友习学所得,故非善解也。
善男子!如来如是说诸众生(至)如是无量不可思议。
案僧亮曰:合第三譬也。僧宗曰:合第五执镜譬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