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五十五
答第五问明十住菩萨见不了了诸佛见了了 广辩八大人觉 辩十二头陀 释师子吼问戒则无因涅盘无果义 广释重因重果义 辩涅盘无因而是果义 辩佛性非果义 辩性因了因义
师子吼品之第二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至)一切众生不能得见。
案僧亮曰:问意谓佛性雄猛,譬金刚力士;自身有之,何故不见耶?以证无也。僧宗曰:举第四问,以请答也。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至)三昧力故能得明了。
案僧亮曰:凡夫无目,对眼不辨;圣人有导,微远能见。佛以二人能见,以证有也。就此答中有八翻。此第一翻,明佛性是有,但烦恼䨱故,慧眼不开不能见耳。宝亮曰:此下去次答第四问。就答此问中,有三番明义:第一直明法体障故不见;第二借十二因缘来,证一切众生等共有佛性;第三举物离着。今从「譬如色法」下,第一段,佛性虽有,但众生为烦恼障,故不得见。若能破三种惑,见谛、思惟、无明住地烦恼都尽,则见佛性也。
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至)首楞严定名为毕竟。
案僧亮曰:第二,明若如中道而见则见佛性、若乖中道则不见,非无是理也。
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至)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案僧宗曰:第三,明其理幽微,非常情所了,如彼初月,不得言无。
善男子!佛性者所谓十力(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生死无常,称一切;三宝常故,不名一切也。僧宗曰:第四,上虽明当有,未知何为体。今显出其体,乃是生死之外也。理既深远,若欲见,自非破三重惑障则无由覩见也。三惑者,谓见谛、思惟、无明住地也。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亦内者,正见也。亦外者,耶见也。等有者,未来有也。僧宗曰:十二因缘共有者,第五,文借近况远。言具十二者,始终为语耳,若胎中死则无十二。而言具者,成就故也。亦内者,现在有也。外者,未来未用,义称外耳。入胎五分四根未具者,言入胎有五阴,以四根未具之时,于时但有名色也。深习一爱名受者,当知爱即受分。诸经每以其为无记者,以其感果力微故也。内外贪求为取者,贪着内身及贪身外,因此生四取,故名取,取谓取于来果也。为内外事起口业为有者,因向贪求起增上爱,运于身心动作之用,说业也。现在识名未来生者,世异而已,其余悉名老死也。色界众生无三受者,不具苦受,故言无耳。三触者,苦触也。三种爱者,如寒得火、病爱汤药,悉苦因缘。爱言上界无,如此爱但有舍,乐上生爱也。无老病者,乃有念念老耳。岂有发白面皱亦无四大坏死,以其凡夫是伏结之道,后还退堕生欲界时,得具十二;佛性亦尔。
善男子!雪山有草名为忍辱(至)不可说言无佛性也。
案僧宗曰:雪山譬佛,草譬《涅盘经》。上说倒障,不见佛性;今说所以有障,不读《涅盘经》故也。僧宗曰:第六翻,上虽明十力无畏,但果去人远。宝亮曰:第二翻,众生虽复当时有具不具,要始终经理三世中得言悉成就有十二,明佛性亦然,未来必有也。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至)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宗曰:第七翻,明十住所以不见,以其理故也。为成此义故假设状貌,不亦易可知耶。亦色者,垂形六道也。非色者,理绝形色也。非色非非色者,双遣也。亦一者,理无二也。非一者,说三乘也。文中自有具释。
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至)无边功德之所成就。
案僧亮曰:《涅盘经》说性如是,不读则不见也。僧宗曰:第八更寄譬显非内非外之理也。烦恼䨱故非内,惑尽则见故非外也。宝亮曰:第三翻,遣执。凡欲学者,莫承声而着。若闻色是佛性,不得言唯色是而心非;复闻四阴是佛性,亦不得言唯心是而色非。但圣人说法,随时逐物所须,岂可定执耶?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至)成就几法得了了见。
案僧亮曰:举第五门。僧宗曰:答第五门也。迦叶更举前问,以请答也。
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至)以大涅盘教化众生。
案僧宗曰:今言成就十法,非不是行,但未具足故不见耳。有五重解释,此第一,总明十法浅深为异也。宝亮曰:次举第五问来请答。佛言:菩萨正行此十法,未满足故,见不明了;佛得此十法已满故,见佛性了了。既问除障法,故佛下有五番来广解此十法,更无余义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十法者,前八法犹是八大人觉耳。后二法,一赞叹解脱、二以涅盘教化为异,成十也。有五翻,此第一。
复次善男子!出家之人(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第二辨出乐。以出家在林,离俗怱务远离正体,余者非也。寂静乐者,得禅定也。永灭乐者,得无漏也。毕竟乐者,得二涅盘也。僧宗曰:第二,偏就观门以辨十法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第三,随从天行是名正定,以此方知四禅是天行者也。僧宗曰:第三,就比丘于此经修行,以明十法也。
复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第四,以十二头陀为少欲,行转除也。僧宗曰:第四,离聚落以辨十法也。
复次善男子!为多欲故(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第五翻也。及五种者,解脱五欲乐也。僧宗曰:第五,就现相以明十法。
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至)见于佛性而得明了。
案僧宗曰:举第六问也。今言以佛眼故了了,菩萨以慧眼故不了了也。宝亮曰:如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而不明了者,此下去次答第六问。佛言菩萨唯得四眼,用慧眼故不明了;佛具足五眼,照了穷源,故见佛性了了也。下去有数重解。十住菩萨由为菩提作行,故见不明了。十住菩萨唯自知得佛,不知他有佛性者,亦是不了义之辞。烦恼本障智慧,十住菩萨断惑垂尽,何容指自知作佛、不知他有佛性?他惑亦不能障我智不理。今所以有此言者,为辨难易相,明以成佛者得言易知,未成道人事迹幽隐难知,故有此之说也。
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至)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案僧亮曰:称第六问佛何眼见故也。初得名慧,满足佛为菩提,行者进趣名行。住十住故者,应去不去名住也。住不住者,不应去而住非住也。又云不去不住。十住在生灭境,故有去住;佛不生不灭,不去不住也。僧宗曰:就答中有四翻。第一明佛与菩萨见有了不了;第二明乃至十地尚不了了,况其余耶?至极虽复妙绝,非常情所察,若因迹寻本,可以知也。第三修戒定为因,则其理也。第四结闻见之理,以晓前宗也。此则第一翻也。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当云何观而得知耶。
案僧亮曰:六种问答,是第二观门也。僧宗曰:此下第二翻也。宝亮曰:此下师子吼大段之第二也。上六问六答已定因果性,使物识因果,修德集业。若当于此深理未能领悟、信心不立者,劝使约应佛,依十二部经教因果,就事以生信也。凡开五门,此下第一观果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实不能知(至)一者眼见二者闻见。
案僧亮曰:先观果性,观之麁也。宝亮曰:佛虽劝观,但物情不解,故师子吼问,明一切众生实不能测知如来心相,当云何得知?佛言当依二法:一者眼见如来身业;二闻佛所说教法。唯依此二事,得知如来心相。若见如来身业,有三十二相,在世运动,为为众生?为为利养?若见说法,一向为物、不自为己,得知此人可尊可重,必非生死果报所为。若无此妙极来应,众生云何得斯之身处世救苦?必应可信。果既如之,必有妙因,是以劝人依十二部经,约应佛观如来心用,可得信知因果之性也。但文十别,事义自显矣。
若见如来所有身业(至)为谁受身是名眼见。
案僧亮曰:云何受身者,有二种:有自在、不自在,知如来自在也。何故受身者,知如来为众生故受也。为谁受身者,为中有等不等,明如来等众生也。僧亮曰:云何而受是身者,乃知感应之道,而不能知所以尔耶,谓以大悲之心故受身也。
若观如来云何说法(至)应当依是二种因缘。
案僧亮曰:不破烦恼者,真谛也。非不破者,世谛也。真俗中非破非不破者,是真谛亦是俗谛。何者?非尽能破也。五人能破非不破也,皆说真俗中道,不自言师。亦可俗谛中道。初二种云何知者,第二观门,观缘因也。因成就名眼见。又闻见因不成就,虽识佛,不名眼见,亦非闻见也。二种者,外细内麁、内细外麁,善恶难知者也。
师子吼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唯依是二不可得知。
案僧亮曰:第三门因缘也。因成就名眼见,亦是闻见。因不成就,虽识佛,不名眼见,亦非闻见也。二种者,外细内麁、内细外麁,善恶难知也。宝亮曰:第二文,约佛弟子所行法观因。佛唯极果,无因可观。若不举弟子所行,则无以为验。佛果若不真,那得信佛语者,尽得实解,故知其理必可信。今者师子吼先举上庵罗果喻四品人来验,若内外俱熟、内外俱生,此亦易别;余外熟内生、外生内熟,此之二人云何得知?佛言此实难知。虽曰难知,当以四法来验,必知真实。若论此四法,正是共住、智慧。开共住为二、智慧为两,故成四句。若用此四法,则知持戒破戒。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然后得知持戒破戒。
案僧宗曰:四人常近犹不可知,况复如来而可测耶?
善男子!戒有二种持者亦二(至)为为利养为究竟持。
案僧亮曰:以因缘故受持禁戒者,或为自度、或为人天也。若不为究竟,非究竟持也。僧宗曰:此第三翻也。要修究竟戒者乃能见也。宝亮曰:下欲以此究竟不究竟来证戒成就不成就。若究竟持戒者,名为眼见闻见;若不究竟持戒,亦不名眼见闻见。自信首五根立以上人,悉属究竟持戒数。若从一信已后,终入内凡夫,相续不舍乃至成佛,亦名究竟戒。
善男子!如来戒者无有因缘(至)毕竟持戒究竟持戒。
案僧亮曰:性不为恶,自然得戒,是究竟戒也。不生瞋碍者,亦性不为恶也。
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至)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出证因中无恶,果有此力也。宝亮曰:证如来持戒最胜也。
复有二种:一为利养(至)及以如来持戒之人。
案僧亮曰:重释。为正法者,是究竟也。
复有二种:一性自能持(至)及以如来亦名闻见。
案僧亮曰:即是无因缘戒也。旷世修习,恶心永灭,善成性也。
复有二种:一声闻戒(至)能见佛性如来涅盘。
案僧亮曰:声闻厌生死,行乖涅盘,非见法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何以故法性尔故。
案僧亮曰:释究竟义,亦明从戒生法,终至涅盘,皆是缘因义也。曰推因也。有十一重相释。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云何得名我乐净耶。
案僧亮曰:上说持戒至涅盘因果相乘生因了因,未辨涅盘从何因有,故发问也。僧宗曰:难意欲令戒则无因故常,涅盘有因故无常也。宝亮曰:戒前既无因,应是常;涅盘以解脱为因,便应无常。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案僧亮曰:将欲答难,先举往事,以证得理而灭之先。
戒亦有因因听正法(至)一者听法二者思惟义。
案宝亮曰:戒是有为,从听法而生,为生因。
善男子!信心者(至)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案僧亮曰:亦因者,听法是信心之因也。因因者,信心复是听法之因也。今与因为因,名为因因。亦果者,信心听法之果也。亦果果者,听法是信心果也。与果互得相生,皆是因是果,故名有为。
善男子!譬如尼干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
案僧亮曰:信心听法互为因果,不得相离,指据此二为因因果果也。
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至)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案僧亮曰:借此以显互因果义也。无明为因、行为果,自有行后还起轻烦恼,说为无明。是明轻重前后,互相生起、迭为因果,亦得重因重果义也。
善男子!生能生法(至)生生不自生赖生故生。
案僧亮曰:借毗昙家义,寄明重因重果之旨也。小生唯生一法,大生乃生八法,是则小生大生更为因果,亦有重因重果义也。不能自生者,大生三体,不能自生也。由生生生者,由小生来生其体也。生生不自生者,生大生之生不自生,亦赖大生故生也。
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至)信心听法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举一事二义以为类释也。
善男子!是果非因(至)名果烦恼者名为过过。
案僧亮曰:上说戒等是因是果,体是有为也。今明涅盘是果,非因非有为。非有为故,不从因有也。上果故者,人求无苦,以无苦为上也。沙门果故者,断生死也。过过者,皆说苦法也。烦恼是过,又生苦故,是为过过也。僧宗曰:向已答戒信二法互为因果,是故无常。今明涅盘是了因家果,所以常也。是上果者,释所以是胜也。宝亮曰:既判戒亦有因,知戒非是常,不定便位。涅盘唯得名果,不复更为他作因,故是果非因。
善男子!涅盘无因而体是果(至)无有因故故称涅盘。
案僧亮曰:有为之法是因是果,故苦也;涅盘是果无因,故非苦也。僧宗曰:无生因也。宝亮曰:体是果者,了因之果也。
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至)有时无因故名涅盘。
案僧亮曰:难意不以不善为因故言无,非一切无也,故取六无之中有时无也。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说(至)何故名因以了因故。
案僧亮曰:彼所举者皆有为共相,形对涅盘真我,不可与无我为匹也。以是义故是因者,上二因。是果者,上二果也。涅盘是果非因,佛性是因非果。若涅盘但果而非苦者,佛性亦但因不应是苦也。非沙门果者,非彼二果,非不是余果是苦也。是了因者,非彼二因,明是了因非生因也。宝亮曰:当知涅盘之体毕竟无因,如无我无我所也。虽引初句为答,后即遣也,明涅盘不同世法,所以常也。是因非果者,还据正因佛性。正因唯住因位,不得名果也。非因生故者,正因佛性既非善恶因之所生,唯一用不移,至佛不移、至佛不动,故非因生法也。体既非因所生,亦非息心家果也。了因故者,非但缘因是了因,正因亦是了因。何者?若众生无厌求乐心者,一念善不能作也。由有此解故,可得熟果,是故正因亦远为佛作了因也。
善男子!因有二种(至)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案道生曰:俱是作法,亦相比而言之耳。宝亮曰:泛明一切缘正二因义,但使于果力强便是生因,弱者属了因也。
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道生曰:此下明皆非作法,然生了之义于兹而显也。由六度而成菩提,故曰生也。宝亮曰:六度取菩提义力强,故名为生因。
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宗曰:此有三种相对,通而言之唯是了因,以拜果义强为生因也。生者能拜无令有也,了者了已有也。就文而言小不次,推义第三重应在第二也。第一重取住前六度与佛性相对,佛性虽为正因,若语拜果之力,非檀等诸度则不得果,于了为强,义说生也。僧亮曰:正因佛性取果力不如,故唯得作了因也。
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
案僧宗曰:此取九地以还,于果义弱为了也。宝亮曰:因中六度,去佛果远,唯得为三菩提,作了因也。
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宗曰:谓十住也。宝亮曰:金刚心力强,生佛果速,故谓正因。
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宗曰:八正是偏行,以其义弱,故为了也。宝亮曰:二乘行远,但得作了因也。
复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
案僧亮曰:本无今有,是生也。本有今见,是了也。如无常见常是生,无常见无常是了也。僧宗曰:此取登住至三住也。比八正义强,故名生也。所以得知三住者,以住信忍地,今言信心六度也。宝亮曰:大乘行近,故名生也。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至)云何可见佛性亦尔。
案僧亮曰:观门第三,通观因果也。辨见闻亦异,以了为见、不了为闻。宝亮曰:第三,因果合观也。师子吼举百非,以明如来云何可见耶?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至)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方便示现是名为见者,以示现故,色声皆名见也。解脱之身亦名闻见也,余悉尔。僧宗曰:第四,翻领理前宗也。宝亮曰:佛还约眼见闻见二事劝信也。一常者,谓法身也。无常者,应身也。可见者,佛与十住菩萨。不可见者,谓一切众生。十住与佛可名眼见,九住以来一向是信者,故属闻见也。佛见佛性了了分明,故言如色;十住以还见不分明,故言非色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