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金刚身品第五 名字功德品第六)  释百非义 出护法国王护弘法比丘 释开随护法持刀仗白衣行 释受持此经不随四趣 释此经具七善 释此经八味具足 金刚身品第五 案道生曰:〈长寿〉之与〈金刚〉皆共谈丈六,但内外言之耳。长寿为外应之迹,金刚为内照之实,实照体圆,故无法也。僧亮曰:答问金刚体不可坏也。有人命不尽而诸根坏,故须两说也。法瑶曰:上明长寿无穷,然未必不念念相续。今明金刚坚固,非念所迁坏也。前因义,此显体也。僧宗曰:答第二问也。答因答果,即为两段也。宝亮曰:此品前明果、后明因,今以果题品也。如来以法性为体,无有无无,百非所不及,绝有相之境也。大分为五:第一初有两行,总辨金刚身相体常不动,非食所资也。第二从迦叶发问以下,据迹为难也。第三从佛告迦叶以下,将欲答难,且更广明法身绝百非之相也。第四从如来所以示病苦者,正答迦叶难,释应现无常尘土之意也。第五领解,自说己之体常,兼传被于未闻者也。智秀曰:就答果问中,有四翻:第一两行正答问也;第二迦叶难;第三佛答也;第四劝信。 尔时世尊复告迦叶(至)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案僧亮曰:法者无非法之义,释非食身也。食所长养,非法横生,名思欲身。 迦叶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至)如来今当入涅盘故。 案僧宗曰:迦叶执迹为难,以和妙释。 佛告迦叶:汝今莫谓(至)坚牢难坏非人天身。 案僧宗曰:寻此释意,从初至非识离心以来,偏明真应不异也。从非识离心以下,就不即以明义也。非人天身者,位过五道也。智秀曰:寻此答旨,有二别:第一先以四科广解法身之相,第二结也。第一科,从此讫「如来之身非身」,先明非恶身,以约迦叶难也;第二从「是身」讫「非识」,就名相中辨不生不灭身也。即以两缘释之:初从「不集不修」以下,明不从集起也;次从「无有动摇」以下,明在果不复更随缘造业。以此二缘,知法身不生灭也。第三从「离心亦不离心」以下,带应明本,正显应由本有故,本从于应以制名也。第四从「如来之身成就」以下,向虽以三缘显法身相,皆是名相中者,未尽其美,乃更明法身妙绝众相,非谓无法可名,正以法身德广非下地方言所能尽耳。 非恐怖身。 案僧宗曰:离生死恐怖也。 非杂食身。 案僧宗曰:不为四食所养。 如来之身非身是身。 案僧亮曰:身以生灭聚积为义,而有真有应也。真身非生灭积聚,故非身也;应身无生不生、无形不形,故是身也。僧宗曰:非形累之身,即是法身之谓也。 不生不灭。 案僧宗曰:离有为相。 不集不修。 案僧宗曰:非业烦恼。 无量无边。 案僧亮曰:身无大小,难可定取也。僧宗曰:法身弥䨱,岂有边表也。 无知无形。 案僧亮曰:大悟无知,妙像无形。僧宗曰:知形生于立称。法身妙绝,绝待故也。 毕竟清净。 案僧亮曰:有知有形,非清非浊。僧宗曰:双遣乃净也。 无有动摇。 案僧亮曰:释清净也。有知则有所不知,有形则有所不形,可动可摇,岂曰净也。僧宗曰:法身凝寂,孰能动耶? 无受无行不住不作无味无杂非是有为。 案僧亮曰:此下至「非有为」,释上无知也。受缘则行,行则有住,住便有作,作必味着,着则杂恶斯集,恶集则体无留停,有为法也;以无此故,非有为也。僧宗曰:位满故不受住位,故不行。不住生死,故不住也。作即是业,味即烦恼,杂即是果也。 非业非果非行非灭非心非数。 案僧亮曰:释非有为也。有为则是业,是果、是行、是灭,由心数而起,非之故无也。僧宗曰:离有余果,故非业非果。离无余果,故非行非灭也。非心心数,离四阴也。 不可思议常不可思议。 案僧亮曰:真身如是,不可思议。或谓真不可议,应是可议,故曰应即是真常,不可议也。僧宗曰:三乘十地不能量也。 无识离心。 案僧亮曰:释上非心也。现分别故,名为识也。能生后有,故名为心。今谓无分别,故非识;不生后有,故非心也。僧宗曰:从此以下,真应双明也。 亦不离心。 案僧亮曰:虽不分别,而无事不知也。僧宗曰:上既言无识,谓同木石。拂此疑故,亦不离心也。 其心平等。 案僧亮曰:虽知而无知相也。僧宗曰:绝高下故,故言平也。无优劣故,故言等也。 无有亦有。 案僧亮曰:无生住灭,故非有。智周三世,故亦有也。僧宗曰:法身无像,故无有。丈六通化,故亦有也。 无有去来而亦去来。 案僧宗曰:既无有色,谁去谁来?垂形六道,见有去来。 不破不坏不断不绝不出不灭。 案僧亮曰:上云去来,似有破坏出灭;今明无此,以释非有为也。僧宗曰:离四相故,不破乃至不绝也。体非未来故,不出至现在,不灭入过去也。 非主亦主。 案僧亮曰:心居物下,故非主。具八自在,故亦主也。僧宗曰:法身妙绝,何依何主?道王三千,故云亦主。 非有非无。 案僧亮曰:两非重说,终遣有耳。僧宗曰:不同二十五有,故非有;不同太虚,故非无也。亦曰法身故非有,应迹故非无也。 非觉非观非字非不字。 案僧亮曰:非人非天,故非字;应人名人,故非不字也。僧宗曰:离麁细心相,故非觉观也。夫名生于形,无状故无名,应用故有字也。 非定非不定。 案僧亮曰:心驰万境,故非定;寂然不动,故非不定也。僧宗曰:能大能小,故非定也;其体常湛,故非不定也。 不可见了了见。 案僧亮曰:十地所不覩,故不可见。后身见故,了了见也。 无处亦处无宅亦宅。 案僧亮曰:真则非人,无处无宅也;常在五道,故亦处亦宅也。 无暗无明。 案僧亮曰:洞鉴三世,故无暗也;现同凡夫,故无明也。 无有寂静而亦寂静。 案僧亮曰:无事不为,而常无为。僧宗曰:分身散体,故无寂静也;常果恬然,故言亦寂静也。 是无所有不受不施。 案僧亮曰:无二十五有,故无有也。不衣不食,故不受也。功德无增,故无施也。僧宗曰:虽言始有,视听不得,故无有也。位居足地,故不受也。离因相故,故无施也。 清净无垢无诤断诤。 案僧亮曰:释上句也。无是无非,故无诤也。僧宗曰:烦恼是诤,以断尽故,故言无也。 住无住处。 案僧亮曰:释上无宅亦宅句也。僧宗曰:涅盘无域,真所居也。 不取不堕。 案僧亮曰:不进求故不取也,不退故不堕也。僧宗曰:因取故堕,不取故不堕也。 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非福田。 案僧亮曰:绝轨相故非法,化人故非非法也。绝言故非田,应供故非非田。 无尽不尽离一切尽。 案僧亮曰:释上句也。湛然故无尽也。僧宗曰:移劫不穷,故言无尽;即是不尽,故离一切尽也。 是空离空。 案僧亮曰:无性无相,故是空也。离无常无我,故离空也。僧宗曰:空无生死,即离空也。 虽不常住非念念灭。 案僧亮曰:体无生灭,或隐或显。僧宗曰:绝言故,不可名之为常;绝众相故,非念念灭。 无有垢浊。 案僧亮曰:释不灭也。 无字离字非声非说。 案僧宗曰:释不灭也。 亦非修集非称非量。 案僧亮曰:了因非作故,因非修集也。绝思议故,非称量也。僧宗曰:无所进故,非修集也。无相待故,非称量也。 非一非异。 案僧亮曰:方圆殊应,故非一也;真性不改,故不异也。 非像非相诸相庄严。 案僧亮曰:妙绝众相而相超世。 非勇非畏无寂不寂。 案僧亮曰:摧四魔故非畏也,无静不静故无寂。 无热不热无可覩见无有相貌。 案僧亮曰:动静一体,其相难见。 如来度脱一切众生(至)法无有二故不可量。 案僧亮曰:出其事也。 无等等。 案僧亮曰:唯佛与佛等也。 平如虚空。 案僧亮曰:释等义也。 无有相貌同无生性不断不常常行一乘众生见三。 案僧亮曰:无有相貌,出等事也。或三或一,释等义。 不退不转断一切结不战不触。 案僧亮曰:大乘所无也。僧宗曰:四魔已尽,故不战也;灭于攀缘,故无触也。 非性住性。 案僧亮曰:无自性故非性也,不改变易故住性也。 非合非散非长非短(至)非增非损非胜非负。 案僧亮曰:总释上也。 如来之身成就如是(至)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 案僧亮曰:有知知则不等也。 非作非不作。 案僧亮曰:谓是了因,非作因也。 非依非不依(至)除一法相不可算数。 案僧亮曰:不可一方一数取也。僧宗曰:若谓得一法相在百非外者,亦除之也。一解云:除方便一法也。 般涅盘时不般涅盘。 案僧宗曰:物见有灭,竟不灭也。 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是无量微妙功德。 案僧亮曰:总结上也。 迦叶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亮曰:结上不思议也。 迦叶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所长养身。 案僧亮曰:结上法身妙极,离生死也。 迦叶如来真身功德如是(至)为欲调伏诸众生故。 案僧亮曰:结上应身,虽生不生。 善男子!汝今常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 案僧亮曰:以本迹相,即双结也。 汝从今日常当专心(至)说如来身即是法身。 案僧宗曰:备上众德,本迹相关,其旨显然。劝令受持,广弘化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亦当为人如是广说。 案智秀曰:领解也。 唯然世尊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而未能知所因云何。 案僧亮曰:答问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也。下文举护法为因也。僧宗曰:答因中有四段。第一列三种章门,所谓护法引证开制也;第二广此三也;第三明末代通法人也;第四明不但通经,亦协通律为化也。宝亮曰:就此答中,大分为三:第一总答,以护法为因也。第二佛自引证,我昔亲行此因也。第三从持正法者不受五戒,广辨护法之相也。护法者,不出二途:一者据万行为端,自守戒行任持在心;二者不顾形命,但使法弘也。若能弘建立之心令恶改而法通者,故佛于下文叹护法者自利利人之功胜也。智秀曰:大分此答为两段,第一举问求答、第二正答也。答中又有二别:一略、二广也。此即大分中之第一,举问求答也。 佛告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 案。智秀曰:此下正答中第一略门也。有两翻,此第一直答。 迦叶!我于往昔护法因缘(至)是金刚身常住不坏。 案僧亮曰:护法法全,是故感得身不可坏也。智秀曰,此第二自举往昔。略为证也。 善男子护持正法者(至)守护持戒清净比丘。 案宝亮曰:下文显出家之人,有三品。在家之人蠲去下品唯出中上也。若不受五戒,而忘身护法令法得通者,此实大勇猛也。出家通法之人,所以应与护法白衣持刀杖者俱者,此就末世之中为论耳。智秀曰:此下第二广门也。有三翻:第一明在家人护法、第二引证、第三明出家之人护法之法也。从此讫「非持戒者」,得如是名。第一辨在家之人护法,有二翻:第一正明护法:第二迦叶难也,此即第一翻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当知是辈是秃居士。 案僧亮曰:与刀仗者俱,律有诚制,不名清净,故须问也。僧宗曰:向列三章门,今欲广释护法之相,先假执声闻教中唯以独静为上;今佛释此非上,以护法为胜也。智秀曰:此下第二翻也。为难之辞虽在比丘,而实为显在家之人,护法之法。 佛告迦叶:莫作是语言秃居士。 案僧亮曰:此下举三种比丘,前出中品、次出上品、后出下品也。 若有比丘随所至处(至)当知是人无所能为。 案僧亮曰:此举中品比丘也。宝亮曰:昔以持律为上品,今云是中品者,以其不能广利于物,自守而已故也。 若有比丘供身之具(至)如法治之驱令还俗。 案僧亮曰:举上品比丘也。 若有比丘能作如是(至)非持戒者得如是名。 案僧亮曰:举下品比丘,即结正破戒者也。 善男子!过去久远无量无边(至)奴婢牛羊非法之物。 案智秀曰:此第二引证。有两章,前引证、后领解也。明骏案:此下引证,有七段:一证弘法比丘,必须强力者为护也;二证世有恶人,必能遮遏弘通之道也;三举在家护法之至也;四显弘赞二人之果报也;五会古今;六迦叶领解;七佛述劝也。此即第一,出通法比丘之缘起也。 尔时多有破戒比丘(至)执持刀杖逼是法师。 明骏案:第二举恶人,遏弘法者之缘起也。 是时国王名曰有德(至)此身当为无量法器。 明骏案:第三显护法之人。 王于是时得闻法已(至)应当如是受持拥护。 案僧宗曰:六卷《泥洹》云「王为第二弟子,觉德为第一弟子。」而此言王第一者,盖以先生彼国故耳。明骏案:第四显弘护法者道俗二人之果报也。 迦叶!尔时王者则我身是(至)成就法身不可坏身。 明骏案:第五会古今。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身犹如画石。 明骏案:第六领解也。 佛告迦叶!善男子!以是因缘(至)刀剑器杖侍卫法师。 明骏案:第七印述劝护法也。 迦叶白佛言:世尊!若诸比丘(至)为是持戒为是破戒。 案僧亮曰:上以不受五戒,名优婆塞以功补德。若尔者,何必受戒而名比丘?是故问言有师无师以定之也。为持为犯者,有师则有戒,亦可以功补过。次问为持为犯也。法瑶曰:随逐守护,迹似破戒,恐无人师之德。欲明此人持戒之德不亏,可师之道逾盛,是以迦叶发斯问也。僧宗曰:此中有二问,初问有师仁之德不耶?二问为持戒破戒耶?昔教比丘不得与器仗者俱游,故有问也。宝亮曰:所以复有此问者,向虽辨今昔两教之异,又明弘法之处;今先审其位,后明其处也。智秀曰:此下第三明出家之人护法之方也。有两别:前开两翻问答、后领解赞述也。前两翻问答者,第一举非以显是、第二开制也。此将明非以显是,故迦叶发问。 佛告迦叶!莫谓是等(至)驱逐令出若杀若害。 案僧宗曰:先答后问也。末世恶人坏乱法者,为治此人,故应须与持仗者俱。此乃大士之行,非谓破戒者也。智秀曰:正举非以显是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游行村落城邑教化。 案智秀曰:第二翻开制也。愿闻开制,所以发问。 善男子!是故我今听持戒人(至)即得名为第一持戒。 案僧宗曰:不应断命者,事在通法也。又一解:不须起断命之意,必是大士审见机缘,此所不论也。智秀曰:开与持杖者俱行,以通法故也。 迦叶!夫护法者谓具正见(至)其心弘广譬如大海。 案法瑶曰:明护法比丘,有人师之德,可为师道,故曰为护法之师。持律之师及以经师,此三各有师道,经有诚文也。僧宗曰:此答前问有师仁之德为无耶?今云具正见于内则化流于外,此乃师德着矣。智秀曰:此下凡以三复次释前问也,初明护法之方、次明能治破戒、后明善解律相。此即第一正显师德也。 迦叶!若有比丘以利养故(至)是名护法无上大师。 案僧宗曰:此第四段也。上明通经,此明通律也。宝亮曰:此显流通处也。杂僧者,以善恶无作共成此人,故名为杂。但自持戒,不知他事,名愚痴也。清净者,以二缘难坏,一则不求名、二则不违法律也。杂僧可坏,亦有二缘,一则为名利故研精所受;二者若遇善友,亦能坏恶而从善也。举此二众明力能降伏,下出五法为降伏之方法也。 善持律者为欲调伏(至)若是律者则便证知。 案宝亮曰:此出五法也。 云何调众生故若诸菩萨(至)如来亦尔不可思议。 案僧宗曰:具此五德,调二种人也。善解一字者,于一一字中善解言旨也。又释善解满字也。寻此文旨,应云善解一律字也。宝亮曰:五法者,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知轻、三者知重、四者非律不证、五者是律应证也。随机而化,不惮形迹,是调众生也。知四重,是知重也。止此知重,非善知也;若知诸篇之中有重心者,是名知重。从知第二篇以下,是名知轻,亦如知重类也。非律不证者,若是违律所应制者,则应制之,不同用也。是律应证者,能依经律而行,则便赞叹劝诱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如于镜中见诸色像。 案智秀曰:此第二别也。有两翻:前迦叶领旨弘化、后佛赞劝也。 名字功德品第六 案僧亮曰:此经以常住为体,上说寿命金刚之身及其二因,今说经名字及流通究竟略说也。法瑶曰:从此入〈四相品〉讫,善解因缘竟答此问也。上明长寿金刚,是经之极致。为彼行者修习此经,得其深旨,备乎四德,自正正他,是则能到经彼岸也。僧宗曰:此答第四问也。经之宗要,其唯因果圆极之法。三德为体,但解脱名义不异昔日,异在二德耳。上来已明法身般若兼明其因,因果既彰,则经体已足,故结其名题明流通也。言名字者,为经题立名耳,下文言名大般涅盘也。智秀曰:夫道流千载,非名不传。须结名字,远闻为益也。应言云何为经作名字,使受持者得到彼岸耶?大分为三段:第一叹经功德、第二举问求答、第三迦叶领解也。明骏案:明般若,即慧命无穷。辨法身,则金刚不坏。以显两德也。今此一问,正辨解脱也。而言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者,以能究竟解因之缚、脱果之累,故得到彼至极之岸也。于此经者,即是请经名也。涅盘,彼音,此无以译,以解脱、无累、灭度等名训释而已,非含众德也。今昔之异,但以法身般若为别耳,至于解脱之义终在涅盘。昔为灭烦恼舍身智,置此名也。今日以此名为经之号,故言云何于此经究竟至彼岸也。下答云「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然后要于大般涅盘放舍身命。」故知以涅盘为经名,义在解脱,因辨解脱以请经名也。此中有四问,问解脱、问经名、问经力、问流通也。 尔时如来复告迦叶(至)文字章句所有功德。 案僧亮曰:文字所表理也。法瑶曰:经之宗致,极于金刚长寿者也。是则说经大体,粗略已讫,是以命迦叶嘱累此经,令受持也。僧宗曰:以文理胜故,有大功德也。善受持者,不必领受所持持使不失,但在所弘通化传不绝者也,即是因经解脱到彼岸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所得功德我今当说。 案僧宗曰:经所明理,穷源尽性,即是经之究竟也。人能于受持读诵、自行化人,终成大觉,即是人之究竟也。是故此品及〈四相品〉并明流通,同答此第四问也。明骏案:答经力有二种,此先举因中得经力也,下以云何未发心等四问广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菩萨摩诃萨云何奉持。 案僧亮曰:将欲依名以辨德也。法瑶曰:迦叶奉被嘱累,未识经名受持方法,此是说经竟致问之常宜也。明骏案:前偈中语漫,今别标二问也。乃应举四,盖其一隅耳。二问者,问流通、问经名也。 佛告迦叶:是经名为(至)汝善谛听我今当说。 案僧亮曰:无经不备此七义,所以略第四独法而益。金刚宝藏者,余经说理未周,不得称满足也。僧宗曰:上中下盖总束是一事耳。义味深?者,此偏叹理也。其文亦善,此偏叹教也。纯备者,《法华经》言「纯一」也,《成实论》言「独法」也。若依昔教释纯修者,明佛教不与外道说同。而此经兼明,不杂小乘也。具足者,言佛法经教不如外道待五种经也,于一偈中其义具足,如诸恶莫作一偈,即具止行二善,此经一偈亦尔。如雪山罗刹所说,即备常无常二义也。清净者,谓此经理居万累之表也。梵行者,言此经文理能生人梵行也。金刚宝藏无缺者,此圆教所明圆果涅盘,备一切德,不同孤灭解脱,犹如宝器藏也。将辨异昔偏教,是故有此第八叹也。宝亮曰:唯此经独有此八也。上中下语合为一善,欲明涅盘,于诸法中最上胜故,名为上语也;十地无漏法,为中语也;说生死苦无常乃至正因性,为下语也。若说此三语,尽不乖法,则名为善也。义味深邃者,第二善,偏就理而谈也。三云其文亦善者,亦偏就理上之文明善也。第四纯备善者,语乘体满足也。昔《法华》所辨乘果,由是无常,即是果乘不备也。因中既无解常之智,故因乘不满也。唯此经体,明因果足,故言纯备也。第五具足善有,此就因果中为具足也。与前善无异,正是逐义目为名,故分之为二善也。第六清净善者,此经理教真正,于因果中俱能忘相,故曰清净也。第七梵行善者,此就学者为语,若能称此理而行,便能生行人净心,故曰梵行也。第八金刚宝藏者,此就涅盘之体,总众德作名也。 善男子!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如八大河悉归大海。 案僧亮曰:譬众善所集、众恶尽也。智秀曰:文略也,应云所言大涅盘者名常也。 此经如是降伏一切(至)是故名曰大般涅盘。 案僧亮曰:及诸魔性者,谓烦恼及天魔也。放舍身命者,谓阴魔、死魔也。法瑶曰:下有八义释所以名为大涅盘也。降伏烦恼,明得解脱。放舍身命,明灭化身得法身。能伏烦恼、能放舍身命,即是般若。不得别说,可谓住此三事为大涅盘也。僧宗曰:此偏叹理也。明骏案:答解脱有两处,此举无累义。 善男子!又如医师有一祕方(至)是故名为大般涅盘。 案僧亮曰:无疾不治,所以称摄一切方也。常乐善法,一切义备,前但说有三,未尽其理;今明涅盘无义不苞,岂唯法身、般若、解脱而已乎。僧宗曰:此偏叹教也。明骏案:答流通法有两处,出其一也。 善男子!譬如农夫春月下种(至)能令众生度诸有流。 案僧亮曰:经亦互有长短,学者常悕同异;此经无理不备,故希望永息。法瑶曰:比之众经,可名为大矣。 善男子!如诸迹中(至)于诸经三昧最为第一。 案法瑶曰:前明二经生智优劣,此言三昧诸定亦复然也。 善男子!譬如耕田秋耕为胜此经如是诸经中胜。 案法瑶曰:此明福田生善之义,胜乎众经。 善男子!如诸药中醍醐第一(至)是大涅盘为最第一。 案僧亮曰:欣常保命者,闻说涅盘生热也。法瑶曰:明此经灭恶,胜乎众典。 善男子,譬如恬苏八味具足(至)是故名为大般涅盘。 案僧亮曰:证上具足义也。法瑶曰:众经所无,在乎此也。明骏案:犹是答解脱问,此举到彼岸义也。下四相品末释解脱,以广之也。 若诸菩萨摩诃萨安住是中(至)是故名为大般涅盘。 案法瑶曰:此明应感无方,示现自在,大之极也。明骏案:犹是答经力问。此举果地得益也,下以船师等三问广之。 迦叶!善男子善女人(至)如来常住法僧亦然。 案法瑶曰:此释奉持义也。后〈四相品〉明修行经教,亦奉持义也。明骏案:答流通之法也,下以〈四相品〉广之。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盲无慧眼无明所䨱。 案智秀曰:迦叶领旨赞叹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