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九
雪山一味药譬 释佛性五阴中而无失坏 释方等经如甘露毒药 广论三种三归:一者阶梯、二者一体、三者自身未来佛性
如来性品之第二
复次善男子!譬如雪山。
案道生曰:不从佛说而计者,乃更反成其惑也。僧亮曰:上已总答十一难,而佛性不坏其义未显。又前譬云珠陷入体,似佛性可坏;今以此譬,明失解所由,佛性不可破坏也。雪山譬五阴身也。法瑶曰:譬众生也。僧宗曰:前譬明起惑乖理,不得现用。此譬明若欲取者,有方则得,乖方则失也。「雪山譬金刚」以下,因地之神明也。
有一味药名曰药味其味极恬。
案僧亮曰:药譬佛性,甜譬常乐也。僧宗曰:见佛性者,治生死之病,譬之药也。乐味者,味体非乐,能生人乐;佛性非乐,会之者出苦,故譬之乐味也。极甜者,甜味则为人所嗜;佛性之理,有识所甘,喻之甜味也。智秀曰:一味者,佛性之理,无生灭之异也。
在深丛下人无能见。
案僧亮曰:九住已下,不能得见也。法瑶曰:以烦恼䨱故,虽有佛性,众生不见也。僧宗曰:无有十地慧目,所以不能见也。
有人闻香即知其地当有是药。
案道生曰:菩萨说无我之教,表如来真我,譬闻香也。僧亮曰:譬十地菩萨闻佛说已,能见少分,明性理幽远也。法瑶曰:行者闻说,知烦恼之下有佛性也。僧宗曰:有谓得闻慧之解也。虽无十地慧眼能见,然信教生解,必知有也。智秀曰:譬过去佛始时微知,如彼闻香知当有药,终能修行得成佛果也。
过去世中有转轮王(至)造作木筩以接是药。
案道生曰:往古诸佛说无我法、无我之理,如彼木筩有外无内也。僧亮曰:王譬佛也,唯佛能见能说者也。筩譬圆教也。法瑶曰:明过去佛教唯复非一,皆表于性,如造木筩以接药也。僧宗曰:王通譬先佛,若近取者则迦叶佛也。王欲求药于山,故处处造筩以接之也。譬迦叶世尊,在凡夫之日备修万行,以求佛果也。宝亮曰:山譬五阴,筩譬经教。处处者,譬十二部也。明先佛欲于众生五阴得常我性,故说十二部经也。虽说无常,皆为得常中道之理,故云以接是药也。智秀曰:万行如筩也。行由身起,譬处处造也。
是药熟时。
案僧亮曰:闻说领解,无有差谬,以申眉间珠也。法瑶曰:佛性应流通之时,谓显着为熟也。僧宗曰:因力满足,如药熟也。宝亮曰:谓成佛之时也。
从地流出。
案法瑶曰:性显着故,出乎烦恼之表也。僧宗曰:因满果现,为佛眼所照也。宝亮曰:因果之理不出于身外,而明五阴之中即有者也。
集木筩中。
案道生曰:常我之理应万行之时,义味悉在于经文矣。法瑶曰:佛性理味备之经教为集也。僧宗曰:果来应因为集也。宝亮曰:显在经教之中也。
其味真正。
案僧宗曰:佛性之理,不与伪物同体也。宝亮曰:常理为圆教所诠,为真正也。
王既□已其后是药(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
案道生曰:佛涅盘后,寻研经教,偏执其义,于一味之理随说成异。取义既偏,受身殊别也。僧亮曰:取解未纯,佛灭法离,人生异解,起种种见,受果不同,以申失解之苦也。法瑶曰:佛涅盘后,各师偏见,故说佛性种种不同。随其偏执,则受身有殊,如药流处有种种异。僧宗曰:佛性理一,以人执不同,遂有九十五种。既造邪因,受四恶果,如种种味也。
是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
案道生曰:不以取之有偏,正理遂坏;不以受身不同,使真我断也。
凡人薄福虽以掘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
案僧亮曰:虽生异见,不能毁真。圣与凡绝,常乃得显,不坏义也。法瑶曰:见虽异涂,不变佛性;受身不同,佛性不改也。凡夫偏执,虽复竭思,终不能得见正理也。僧宗曰:不与伪杂为真性也。必在于人,不可迁转,如停留也。圆明不偏,事同月也。凡夫薄福不能得者,无慧以自修,虽加苦行,如持牛戒、自饿等法,去理逾远。若是伏欲,得无想定及非想定,计为涅盘,亦为乖方。故言虽复加苦,不能见也。六卷云「理筩不深」,言不发无漏也。
复有圣王出现于世以福因缘即得是药真正之味。
案僧亮曰:重证不坏之旨也。僧宗曰:即释迦也。言前佛灭后,取之得方者得也。但众生薄福,求之乖术,直有违不违异,此理常然也。宝亮曰:后佛出世,即得如是中道之解也。
善男子!如来祕藏其味亦尔(至)无明众生不能得见。
案僧亮曰:合初譬也。僧宗曰:合深丛下无能见者也。
一味药者譬如佛性(至)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
案僧亮曰:合第二譬也。僧宗曰:合种种味也。
佛性雄猛难可毁坏(至)一切无能毁坏烧灭。
案僧亮曰:合第三譬也。僧宗曰:此语偏主第十一难。难云若断身时,我亦随断。合答言:不离因地神明而有,故言有耳,岂可责令与阴为一?枝阴灭,我断也。宝亮曰:明正因之性。体性不可改变,故无能杀害者。生死血肉是偏因所感,可得损伤;正因之性天然,非因所生,故不可坏。
虽不可坏然不可见(至)以是因缘无能杀者。
案智秀曰:总结上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应当无有不善之业。
案僧亮曰:承上语势,有此问也。若性不可杀,似应杀生无罪也。僧宗曰:此难意欲令解释以不离故言有耳,非为已有与阴一也。
佛告迦叶:实有杀生(至)差别之相流转生死。
案道生曰:虽坏五阴,无损佛性。伤五阴故,名曰杀生;不可以佛性无损,谓无不善业也。僧亮曰:因不离果,故言住也。五阴相续,或天或人,人天阴异,此死彼生,故可坏也。皆求乐净,此二不殊,故不可坏,佛以乳毒为譬也。僧宗曰:释所以虽有杀生,而佛性无损也。何者?夫因果之道,义实相关,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正以佛性不离因地神明,故言住阴中耳。岂得责使已有一法与阴为一,不可伤耶?所以有杀罪者,以五阴是有为相续之法,力为断缘,具四因缘,故有杀罪,罪从断阴边生。不可令阴断,故性亦俱伤,性是常故,阴亦不可坏也。敬遗记曰:住五阴者,依于此身,修缘因之善也。神明为正因,有发生之义。今断此相续,则资生之义废矣,废则取果之义赊。今以因中说果,故言住也。以断五阴相续之义隔善不生,故得杀罪,非是直以断形质故成杀罪也。是以供养阐提无福,杀亦无罪也。言得罪者,直以恶心得耳,非隔阴故也。宝亮曰:若论无常虚伪果报,彼生此死岂当有罪?今得罪之缘,别有以也。若无恶心及伤田者,都无有罪。下文曰「若杀蚁子尚有罪报,杀一阐提则无罪也」,明知得杀罪者,一由恶心、二由伤田。彼人之善应相续生,断其命故,不得相次而生,所以得罪,非直断命而招殃也。佛性住五阴中者,此举缘因佛性也。夫行道成圣因此阴身,既断彼命已,善不得起也。欲谈罪福之相应,就此义论矣。
非圣之人横计于我(至)妄想之相无有真实。
案僧亮曰:凡夫横见是五阴之因,因虚果伪,所以可坏也。
出世我相为名佛性如是计我是名最善。
案道生曰:虽复受身万端,而佛性常存。若能计此得者,实为善也。僧亮曰:佛从性起,性理不变,因实果真,所以不坏。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伏藏。
案道生曰:譬横计于我:自以为善知也。宝亮曰:菩萨知此圆理隐众惑之下,如伏藏也。
即取利䦆。
案道生曰:以邪智破柝诸阴也。僧宗曰:谓智力也。宝亮曰:修万行也。
掘地直下。
案僧亮曰:菩萨以智慧力断烦恼也。宝亮曰:观五阴也。
磐石沙砾直过无难。
案僧宗曰:所受阴果,皆是慧之所除也。宝亮曰:谓断烦恼也。
唯至金刚不能穿彻,夫金刚者所有刀斧不能破坏。
案道生曰:佛性不为邪见所穿掘也。僧宗曰:譬佛性也。
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至)是不可思议也。
案僧宗曰:今譬明佛性不可坏也。
善男子!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
案道生曰:经教虽以悟物,要当从之者悟也,是以于悟者为甘露、乖之者为毒药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譬如甘露亦如毒药。
案僧亮曰:请广其义也。
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来祕藏真实义不。
案僧亮曰:语寄迦叶,以诫众也。
迦叶白言:我今实欲得知如来祕藏之义。
案僧亮曰:已说我者即是佛性,自身有之,便应自归身中三宝,必得常乐,成善业之义也。僧宗曰,第二段也。相生明性有而是常,乖则为隐。长处生死不违,则显永升常乐。斯则起信之所由,事在于此经。若欲求诠以入理者,岂不得于常住方等深生信哉前唱善业,已启其萌;今劝深信,长于前解也。宝亮曰:第二段也,劝信一体三归也。又开为十章:第一将说三归,先劝虚坏。若执着者,则乖法相矣。第二明若从四时之教修学,而来闻今所说,成忘怀之人也。第三将说此理,故劝励时众,应効此人而用心也。第四正说三归。第五明时众于此极说之理未能即信,故迦叶还请也。第六佛还更说如此三归差别之相。第七迦叶领解未来一体三归。第八还劝行人,令此时众发于大志。第九迦叶自劝行人发迹而行。第十佛还赞成所说之理也。甘露譬常住理,若作不有不无虚心而缘,即成甘露;若介然有存,是即断常,既不称乎中道,即于此人而成毒也。此中有四翻。第一佛唱此旨。第二迦叶求解释。第三佛还更问审闻不。第四迦叶重请也。智秀曰:第二段也。上明佛性即我,此既不有善业得与,与善之始莫过归信,故此一章先劝依自身常住三宝也。开为七章:第一约人以褒贬于经。第二正劝依自身如来之藏。第三说其不解,请求重释。第四佛为广说,酬其请意。第五迦叶领解,以立双归。第六佛即述其今解,戒其先非。第七迦叶发迹以遣疑,讫不生亦不死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至)或有服甘露寿命得长存。
案僧亮曰:此明修不得时也。如昔鹿园拘伦闻之,反增常见,夭慧命也;今日修之,则得法身也。法瑶曰:此偈明俱寻常典,得旨则命长,失旨则早夭也。僧宗曰:若依教信行,则得不死,如彼甘露;若违则失旨,成毒药也。师说不同,解释亦异。自有一释云:即以圆教之性为毒药也。此则不然。非唯劝信义失,乃有贬经之过也。此中先举外譬,欲显明经性非是毒也。如世甘露,本非毒药,直以人不能消,义称为毒耳。将明圆教,于倒解者则伤夭而失,非经也。智秀曰:将欲显理,先约愚智褒贬经文。初一行半偈,先出服行之人,有能不能。次一行,显出药体。次四行,重举譬也。明药虽是一,而有两异,正由愚智二人得,或成毒成药之义也。直言甘露未知其旨,次后一行正释其义,明令人成佛,永毕不死之旨也。慧诞曰:将欲劝人见性以成善业,故先明经旨也。何者?常住之义永尽生死,其犹甘露。以伤谤法四品或人,义如毒药。若能深识二义,即三归业成,如服甘露而长生、饮毒药而不死也;若不识者,三归不成,如服二药而致终也。
或有服毒生有缘服毒死。
案僧亮曰:譬无常之三宝也。昔日归依,于此则得慧命。今若归者,谤佛法僧,慧命断也。此偈明俱寻无常之教,若得旨则慧命生,失旨则慧命断也。又一义:大乘常典,于智者为甘露,于愚者为毒药。愚者服智者之甘露而早夭,智者服愚者之毒药则长生也。僧宗曰:向举譬以明圆教,今举毒譬以显偏教。将明教性是不了,生人倒见,毒义明矣。乃可依经断结,别是一用,所言是毒,不在此也。宝亮曰:更显方等成毒不成之意也。有四品人,谓两师各教二弟子。何者?或服甘露伤命,此第一人,虽复谘受善师之法,不能忘怀取旨,若于此人则成毒也。或服甘露得长存者,此第二人,称师所教而得旨故,成甘露也。或有服毒生者,此第三人,虽从不善执相之师受学,而能称理虚解,故虽是毒而不死也。或缘服毒死者,此第四人,已从不善师学,复不忘怀,齐言取故,谓服毒而死。
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乘典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
案僧宗曰:前举譬,此合譬也。亦名毒药者,于人不消,亦有毒义。能服行者,念由于信,劝信明矣。智秀曰:显出药体也。
如苏醍醐等及以诸石蜜(至)服之则成毒。
案僧宗曰:前举甘露,其旨略显。更引美譬,彰其非毒。下明愚智两人,其义顿晓也。宝亮曰:有识甘露者,未几复引五味喻也。智秀曰:此下四行,第三意重举譬者,显药体是一,而随愚智为二也。
声闻及缘觉大乘为甘露(至)成人中象王。
案僧亮曰:邪我已断,应知真我是甘露也。僧宗曰:向举愚智,未有所蠲,事须分别。今言二乘圣人若闻圆教,必能服行,此人为甘露也。故知凡夫不能信行,皆为毒药矣。宝亮曰:第二出成甘露之人也。明昔三乘,于今闻说一体三归,尽成甘露之用也。如是劝进者,明依大乘而修行者,成人中象王也。
众生知佛性犹如迦叶等无上甘露味不生亦不死。
案僧亮曰:释成甘露也。以迦叶所知,与众生作法,举所知之事即不生不死也。宝亮曰:第三戒劝也。明迦叶已知,若众生能如迦叶者,必得不生不死之果也。智秀曰:第四释义也。明所以令人成佛者,以永毕不生不死故也。
迦叶!汝今当善分别三归如是三归性则是我之性。
案僧亮曰:自在者,是我义。无师自悟者,是觉义。无有非法,是法义。众法和合,是僧义。此四者,体一而名异也。僧宗曰:第三段也。上虽劝信,要令安心有所,故劝分别善识真伪,舍昔伪三、凭今真一也。此则域情无谬、发轸则趣之要道也。就此辩三归中,可有五章差别也。第一以三偈半,一往直劝归真三宝也。第二有十偈,迦叶怀疑,未受今说。第三有四偈半,更为开释,洗彼二疑。第四有四偈,迦叶更执也。前有三疑滞在有无,而闻释洗也;今真伪未了,便欲两归。第五说长行,更为解释梯橙之意、虚实之旨也。善分别者,分别昔归为权、今归为实也。则我性者,不假舍我自身而归彼佛也。宝亮曰:下有三偈半,正明三归相也。一往且令舍昔三归及释迦一体三归,唯劝自归未来身中一体三宝。若此心一立,则三种三归悉皆成就也。善分别者,别相三宝与今释迦一体三归皆不免过。何者?以丈六为佛、以十二部经为法、以三乘圣众为僧,而魔所化形、所说邪法、行魔法者,亦可归依,并是形骸中取,何得免滥耶?若就释迦一体三归,亦不免过。何者?以丈六为迹、法身为本,约本取迹,如为小胜。然同是形骸,魔亦能尔,岂容得免?法僧二宝亦复如是也。唯自归依我未来身一体三宝,此无失谬,非唯免过,乃成三种德也。一者识前两时所说三归之失,验归未来为是。既安心有在,岂畏魔来乱其正解耶?二者既有正智,心用则旷,审明金刚心后真实一体三归必是我宝,含识众生理与我同,莫问成佛近远,皆可归凭也。三者既判此宝审属于我,则明鉴因果,无八倒之惑。何者?此人理然识佛地是常、生死无常,亦何行而不建耶?三心既立、三过又除,所以劝人分别三归,旨在于此也。
若能谛观察我性有佛性当知如是人得入祕密藏。
案僧宗曰:性理不殊,正以隐显为异。若舍我归彼,是则弃本从末,非谓真归,是以劝令深识自身当果之生。此识既审,则无始造之滞、终成之惑也。宝亮曰:我性者,是因性也。有佛性者,谓果性也。必有如此解者,审入祕密藏也。
知我及我所是人已出世(至)其性义如是。
案僧亮曰:已归未来身中三宝,进行趣极,名知我也。我所者,法僧也。此四,体一而义异。佛与我义,义一而名殊也。宝亮曰:知我者,是我未来性也。我所者,谓十地之行,是我所应行也。若能如此知者,已是出世之人也。
尔时迦叶复说偈言:我今都不知归依三宝处。
案僧亮曰:已舍次第三归,欲归未来三宝。而未来无兆,故不知所归也。法瑶曰:三宝既有真有伪,今欲归之而作善业,但不知真者之处也。僧宗曰:昔劝归别、今劝归同,二教相乖,云何取信?故言不知所归之处也。宝亮曰:此下第五段。时众既闻上说,心尚未解,故迦叶今者一往悉不肯受。何者?我昔所归别体三宝,佛已不听;次归释迦一体三宝,又言不免有过。且释迦一体三归,有而无相也,众生闻无则执断、闻有则执常,以是难立。今又令舍归我未来一体三宝,而未来都无相貌,云何可得立心而归耶?
云何当归趣无上无所畏。
案僧亮曰:即辨三宝也。宝亮曰:问意云若为归三宝得趣无上无畏之地耶?
不知三宝处云何作无我。
案僧亮曰:若未来真我,观三界无我者可以归也;若不能知未来之我而观无我,何所归耶?法瑶曰:三宝即前我也。无我即前我所也。我所即善业也。夫作善以求常住,要须识真我三宝以修其业,则常住可得而就也。既不知者,居然不得所作之善也,故曰云何作无我也。僧宗曰:若既不知真实三宝处者,云何修无我,劝行厌离生死而起之耶?敬遗记曰:既不知真宝三宝,云何昔教乃劝令修无我观耶?宝亮曰:既不知归三宝,云何作无我观而修行也。
云何归佛者而得于安慰(至)转得无上利。
案僧亮曰:佛能除畏,故言安慰也。法能断疑,故言自在。僧是福田,故曰无上之利。随义配之,上总此别也。法瑶曰:前推问三宝之处,今问归依之义也。归佛得安慰、归法得自在、归僧得上利,各举一义耳。而归三宝,皆有此义也。僧宗曰:此二偈者,正是真伪之疑也。今云何归佛者,为昔归胜?为今归胜耶?云何得自在者,昔令归法,具四非常,是不自在。今曰归法,具八自在。为何教是实耶?归僧无上利者,昔令归僧,取行法之人;今日之僧,取万德不违之义。定何僧可依,转我善业,得无上利耶?宝亮曰:云何归佛者,谓为归之方法也。归法归僧,亦如此也。
云何真实说未来成佛道未来若不成云何归三宝。
案僧亮曰:佛是真实说者:今可仰信未来成佛也。然因能成果:具缚凡夫未有其因,未来必不即成,云何归依未来三宝耶?法瑶曰:此下三偈半,明因时亦有三归之义。若知身中有三归之义,归而修善者,即果地三归者也。以此引物,修善劝发,及作善业之义,义在于此耶。僧宗曰:此下六偈半,有无疑也。佛上劝我,归依自身未来佛性,由有性故。事未在我,前兆难知。寻佛向语,为是真实?为非真实也?未来若不成者,虽言成佛,理不必尔,脱当不成,则为徒生归心也。宝亮曰:云何真实说者,愿佛真实说我未来成三宝之相也。未来若不成者,若归未来成佛心不立时,云何名作归依三宝耶?
我今无预知当行次第依。
案僧宗曰:为未在我,难可预知,不及还归昔教次第依也。宝亮曰:明未来三宝难可预知,今当谨依圣教,是佛之说悉次第而归也。
云何未怀妊而作生子想(至)众生业亦然。
案僧亮曰:无因而计果,其事如是也。僧宗曰:夫有子在胎,故称之怀妊,终期必在十月也。若得十地无漏,可譬怀妊。今悠悠凡夫,去果辽邈,未有信善而说有果,事同都未怀妊作生子想也。宝亮曰:下三行,寄譬以结未来三归之难。后余二行,更请说真归也。
如佛之所说愚者不能知(至)祕密之宝藏。
案僧亮曰:若不知而归,则不成归,故久在生死也。假名优婆塞者,三归不成,岂是真实也。智秀曰:上来十行偈,第三章明今昔三宝旨深难晓也。迦叶现迷,故陈其不解,请佛重释也。初有三行半,申其即曰于两教并迷,谓无我观行不得成就也。有两意:初一行半,正申不知归依之相,及无我观不成。次二行,举昔偏教以反质也。云若今说是者,昔日何故作是说耶?第二有五行偈,审佛真实之说,用资未来佛也。有两意:初半行,正推求实说之相,恐佛不即显示,以此感佛意也。次四行半,举四失,以要佛必使示其相也。谓四失者,初一行明若不审佛,则无未来可归之过。上半明若不审佛,则未来佛不成,云何有三宝可归耶?既无来佛可归,即下半行结云:无有来佛为归心之境,可为次第依也。若无依而说有,理不可然,次三行半广显其失也。第三有一行半,请佛说也,始半行直请、次一行称德而请也。
迦叶、汝当知我今当为汝善开微密藏令汝疑得断。
案僧宗曰:第三段也。先释有无之疑,次释真伪之疑也。佛性为烦恼所隐称藏,除惑即见,故称开也。宝亮曰:此下有四行半偈,第六段佛更重说未来归依之胜相。初两偈,且许说而赞叹;次有两偈,正辩真归;后半偈,结今归之真胜也。
今当至心听汝于诸菩萨则与第七佛同其一名号。
案僧亮曰:释迦是第七佛也。谓汝之未来法身与我同号,但时有差别,作如是名耳。僧宗曰:贤劫中之第七佛也。非但名同,十号亦等。若尔,则来果孱然,疑则断也。慧朗曰:《本起经》注曰「释迦为能,文为儒。」义言能儒,此美迦叶有弘法之功也。
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案僧亮曰:释归佛义也。僧宗曰:此下释真伪之疑也。言昔令汝归别体三宝者,以代邪归,岂是实耶?终不更归天神者,外道杀生祠神,以求心愿。令归丈六,以代祠神之迷,借近以接愚,非谓至极也。归我来身一体三宝,事无乖谬,岂畏有归天神之虑耶?
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
案僧宗曰:外道九十五种,多以杀为事。今使依十二部经,移其心操也。宝亮曰:若金刚心后,体无非法,则无俟于此依也。
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
案僧宗曰:秉正解以示人善道也。为代此三邪,故说三归,非为理极也。宝亮曰:归佛果无为之僧,便不畏有谬归外道之失也。智秀曰:凡四行半偈,酬所请也。有三意:第一一行,许为说也;第二一行,显今说为美,等迦叶于释迦也;第三两偈半,显推教意也。
迦叶白佛言:我亦归三宝是名为正路诸佛之境界。
案僧亮曰:迦叶为众导之首,受解自归未来三宝。未来未现,现在成时,则功德亦等,故言亦也。正路者,三归也,三归是趣佛正路也。僧宗曰:不但归今日常住一体,亦归昔教别体三宝也。此下余四行,第七段领解也。智秀曰:迦叶自说如理双归。初一行,如权而归。次三行,归于今说。初一行,出今日可依法体。次二行,以一行叹此法,一行结其归心也。
三宝平等相常有大智性我性及佛性无二无差别。
案僧亮曰:释上亦归义也。僧宗曰:举今日一体也。当来圆果,备有三义,无胜负故平等也。大智性者,不同孤灭也。无二者,深领旨也。
是道佛所赞正进安止处亦名正遍见故为佛所称。
案僧亮曰:释上正路也。僧宗曰:举别体三宝,明我亦不背也。名正遍见,言丈六亦真十号也。
我亦趣善逝所赞无上道是最为甘露诸有所无有。
案僧亮曰:自说是真归也。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至)则应分别有三归依。
案僧亮曰:上说自归未来一体三宝,将广上所明,先非昔说也。昔日异体依他者,为声闻耳。僧宗曰:今呵迦叶,乃密斥凡夫也。宝亮曰:此下第八段,佛还劝迦叶行也。迦叶既领解于前佛,今更督厉时众,故次有此文也。不应如声闻者,呵其第五段中「我今无预知,当行次第依」语也。若为化生故,可说差别三宝也;不然者,则唯一体耳。
善男子;菩萨应作如是思惟(至)等为众生作归依故。
案僧亮曰:应立誓言与人作依止也。宝亮曰:释劝归依未来自身一体三宝也。
若欲尊重法身舍利(至)起塔庙想礼拜供养。
案僧宗曰:佛以智慧为尊也。色身是智所依处,所以得尊也。塔庙与色身不异也。
如是众生以我法身(至)及诸智者而作佛事。
案僧亮曰:生盲者,举须依者也。宝亮曰:既有慧眼,应悟未解,开盲者之目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临阵战时(至)如王王子大臣亦尔。
案僧亮曰:为菩萨欲破生死,为依止之譬也。僧宗曰:此答前问云何得自在?云何不自在耶?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猛利决断应如刚刀。
案僧亮曰:即涅盘者,常乐我净一也。自悟者佛,为上也。所悟者法,法为次也。归法者僧,僧居下也。如彼梯橙者,度众生故,有阶级之差别也。法瑶曰:此答难云「我今无预知,当行次第依。」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案宝亮曰:第九段发劝时众,凭己而用心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