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三
释意密显无常迹义 释教密显解脱义广前名字功德品也
四相品之第三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至)唯有密语无有密藏。
案僧亮曰:二密䨱常,前已开发。今释上偈云开微密不言藏者,以佛无藏故也。自下诸譬,明无短故,所以不藏也。法瑶曰:上来广说身口密义,似若如来必有藏积祕悋之怀。是以迦叶明佛乃有密语、无有密藏,如来成其所说也。僧宗曰:时众于上粗已领解,将欲更彰身智在万累之表,申述昔教未说之意,是以迦叶命言领解。但昔日䨱相事多,事须广拂,下文对佛捉昔偏教次第开洗,所谓开微密也。唯有密语者,迦叶探取佛意,言唯有密语、无密藏也。何者?以昔常机未至,不得说常;而无常之教,乃意在于常,岂有祕密耶?宝亮曰:此下将广解脱,故先显圣意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者,即广意密也。道慧记曰:前开身口密,此开意密也。智秀曰:此下重开口密。
譬如幻主机关木人(至)诸佛世尊有祕密藏。
案僧亮曰:幻者术浅,不欲人知;如来不浅,常欲人知,岂名为藏?慧诞曰:幻者所作,但令人见,不令人得;佛则不尔,常愿众生同我所得,岂名为藏耶?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至)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案僧亮曰:此下诸譬,佛成迦叶所说也。秋月虽明,有目乃见,于无目者名为藏也。佛法亦尔,于智者为显,愚者为䨱也。宝亮曰:佛广说十譬,前八譬一向明无祕藏;第九譬,释教明所以不先说深法者,为众生故也;第十譬,明众生若不在此五时教中学者,非佛于彼有惜故也。此第一譬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积金银(至)是故不得名为祕藏。
案僧亮曰:并是明佛无祕藏义。
善男子!譬如长者虽有一子(至)昼夜殷勤教其半字。
案僧亮曰:初说小、后说大,似如有隐,故以譬申之。众生具缚,应闻具教,理数相感,诣师之义也。心小而闻满字教者,必不能受,譬不速成也。乃说一切诸法无常牵令入,或如将还也。三乘偏教,喻以半字也。
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
案僧亮曰:大乘六行,满字之譬。
善男子!假使长者教半字已(至)云何当言如来祕藏。
案智秀曰:明以无大机,致感小教。岂是祕悋䨱藏而不说耶?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所谓如来常存不变。
案智秀曰:合譬结旨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夏月(至)然佛如来实无所藏。
案宝亮曰:若不于佛五时教中学者,岂是佛咎?
迦叶复言:我定知如来世尊(至)常存无变是义云何。
案僧亮曰:证上半字也。僧宗曰:领解自申所怀也。但昔言未洗,人疑不除,今广引昔偈,令释所以施权之旨也。
佛言:善男子!我为一切声闻(至)云何是人舌不堕落。
案僧宗曰:广出说偈之缘起,以显随时设教之不同也。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至)而此去者为至何方。
案僧亮曰:证无藏也。亦欲以下况上,明二乘尚无,况如来也。僧宗曰:前偈证有余涅盘,此偈证无余涅盘也。虽复合牵一偈,意在下半偈耳。迹不可寻者,身智俱亡也。此亦昔言,故应拂也。下释云:近于菩提。菩提涅盘,无有方所,事绝近情,谓难寻也。偈旨如此,谁能解耶?
佛言:迦叶!夫积聚者(至)不贪食者是名知足。
案僧亮曰:明有为有资尚无藏积,况乃无为不须者耶?宝亮曰:积聚二种,一有为、二无为者。谓道积众行,非是世间之财宝也。声闻捉相,心中行道,不得其所,故言有为也。又恊相修善,去佛果辽远,终日生死之谓也。无为如来行者,若能谨依六行修道进德,不取有无之相,故名无为。又若忘相行道,取佛果速,因中说果亦言无为也。
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至)于大涅盘而般涅盘。
案僧宗曰:去无至者,虽有出苦之名,及其造极,此处无迹,故无至也。是故于此婆罗树间者,谓法身之迹妙绝难寻,寄大解脱而示灭也。
佛告迦叶:所言大者(至)若一人具八则为最胜。
案僧亮曰:答彼问。下句云「广为众生说」也。常旨已宣,今所广者,广大义也。僧宗曰:〈名字功德品〉中非不一往举释大体,而未释大义,是以此中引八大人觉,取含容为义也。智秀曰:上云是大涅盘能建大义,未释所以。今明有大德,故建大义也。明骏案:正广解脱也。上〈名字功德品〉已略明解脱,亦粗释今日所以称大也。极果万德,略举其三,以成祕密之藏。而以解脱一德用当经题者,涅盘是无累总名,以多义,训取解脱,是其一也。是故问曰:云何于此经?即请经名、经力及流通也。究竟到彼岸,即是问解脱也。所以前品答云: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于大涅盘放舍身命。已是略显解脱也。阙一问:说法有几种?上四相已广前品流通法也。从有余无余涅盘已来,至此具广三德也。后〈四依品〉以下,广显流通人也。
所言涅盘者无诸疮疣(至)是故名曰大般涅盘。
案僧亮曰:疮譬苦也。以无苦故,名为涅盘。若但自治,不名大灭,灭一切苦乃名大灭也。悉治已者,谓有信也,虽未即差,已为差因也。僧宗曰:上释大义,此释涅盘义也。疮疣是累,既无疮疣,即是解脱。此中先明能治众生,引医师为喻;下去出体,广明解脱也。
大般涅盘者名解脱处(至)甚深义故名大涅盘。
案僧亮曰:金刚后心,烦恼尽处,得涅盘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是故涅盘名无疮疣。
案宝亮曰:若依如下文,涅盘能为一切众生作解脱因缘处也。阎浮提众生有二种:一者有信、二者无信。释有信者,有二种释:一谓从佛出世,有随教修行,得信首根立者,悉名治已;自未立已还,有信未定,不免阐提,故束为无信人也。二者值佛,能生一念善已上,乃至信首根立,悉名治已;若不能生一念善者,并为无信也。
世尊!何等名涅盘?善男子!夫涅盘者名为解脱。
案僧亮曰:将欲明色之与智为解脱故,致发斯问。涅盘名解脱者,昔说涅盘,是三事中解脱,今正其名也。敬遗记僧宗曰:圆德妙体居万累之表,故称解脱也。涅盘是彼国语,就彼释义应有别辞,此间解脱即是翻彼释义之名也。昔曰孤灭解脱。所以称涅盘者,以身智为累,故以灭累为解脱也。智秀曰:此下三翻,第一出体、第二佛以譬显其旨也、第三显譬与所譬同异也。以昔辨解脱,身智俱无,而滥该佛果。是以此第一翻,辨正解脱之名也。
迦叶复言:所言解脱(至)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亮曰:或有是色或非是色者,以无累为解脱,身智无累亦是解脱。先定之也。二乘解脱者,分段烦恼灭称为解脱,而身智有为,非解脱也;如来身智无为,得名解脱也。云何住者,谓相假名义得立住;若其无色解脱之名,依何而住?非色者,声闻身智亦无麁结,直以少故,说为非色耳。僧宗曰:将明无累,先正其体。体苟不无,则孤灭权显。论其枢要,在于色耳。今言声闻非色者,不能垂形六道也。为众生故说非色者,昔教但言舍身尽灭,不说三事。既无三事,则无法身垂应之色,故言非色也。云何住者,假执昔教无色为难,欲令佛释二乘之人非都无色,是故佛以非想为喻,实有细色,说为非色。二乘涅盘亦尔,小应色,直是于时不得说也。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大般涅盘行解脱之义。
案僧亮曰:众生所好不同,广赞解脱,明无苦不尽、无乐不备。称情合愿,汲引多矣。僧宗曰:欲使无累之德显于未闻,故复重请,即是广为众生说也。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至)是故如来不名命终。
案僧亮曰:生老病死,众苦之本,故先明也。再说死者,前明老死、后明病死也。明骏案:此下广〈名字功德品〉中八味具足也。前文唯言五者不老、六者不死,略不云生之与病,此中具述四患也。
如来清净无有垢秽(至)生贪夺想解脱不尔。
明骏案:广第四清凉也。疮疣鬪诤皆不清凉,因事而广、触类长之,余効此也。
又解脱者名曰安静(至)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明骏案:广三者安也。夫不安者,则求等侣;无上安隐,无忧无喜,不须等侣也。
又解脱者无有尘垢(至)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明骏案:广八者快乐也。苦以逼切为义,今明无逼以显快乐也。
又解脱者名无动法(至)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明骏案:广一者常也。无常则流动不停也,今以广大如海为譬。前品以常释大,今此以大释常。反䨱为义,乃至无上上亦如是也。
又解脱者名曰恒法(至)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明骏案:广二者恒也。常以不迁无动嶷然为义,恒以亘然不改为义,亦左右之辞耳。所以未举虚空无际无迹,盖言终曰恒然者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