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六十二  举盲人说象譬 明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义 明佛性十二因缘信等 辨菩萨不退相日食一麻一豆等事 出菩萨以身施众生发愿事 出菩萨为众生受苦不退事 出天海八种不思议譬 师子吼品之第九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至)以是故说色为佛性。 案僧亮曰:各以手触者,譬闻见也。同不说象体,偏见非象。亦非不说者,各得其分,非不说也。色是佛性者,正因性异,成果亦异,以偏着为失也,如金色是一盘蛇为异也。僧宗曰:第二翻也。明如来说性不同,凡夫既真而无谬,故应修也。王者譬佛,臣者譬常住经教,象譬教下理也。盲者随所触而说象,众生无慧,乃计阴说我也。说离阴有我者,此计太过,下当非之也。非即六法、不离六法者,以五阴成假名人。佛性在果,岂即六法?非因无以感果,故言不离也。宝亮曰:盲人触象,若一一而望,不得象体;然复不得离此而有象也。外道凡夫捉五阴及离阴一一计非佛性,然始终不离此六法也。有诸外道虽说有我而实无我者,破第六别计五阴外有我,谓五阴假合名为众生,无别五阴外有我也。 或有说言受是佛性(至)乃至非我不离我。 案僧亮曰:上举色,今举心,历心称四阴也。 善男子!有诸外道虽说有我(至)第一义空故名佛性。 案僧亮曰:就惑情为离也。故是即阴我相续不断耳。后还正之,谓离阴别我也。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至)佛性者即是如来。 案僧亮曰:说缘因性,众生必得,故名有也。相续不异,即如来也。僧宗曰:第三,出佛性体也。宝亮曰:第四,历缘因。四无量行即是缘因,善菩萨常行,如影随形也。佛性名如来者,行四无量,近得初住一子之地,远则圆满得佛,故名如来也。 佛性者名大信心(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举六法门助显其旨也。 善男子!如上所说种种诸法(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总结上旨也。 善男子!若说色是佛性者(至)乃至说识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若说色是佛性余非者,耶见众生闻必起倒也。 善男子!若诸众生了佛性者(至)兼复赞叹礼拜问讯。 案僧亮曰:既劝修此经名,故说修者之福也。僧宗曰:第四,正劝修也。宝亮曰:第五,结劝,明应须修道之意也。 善男子!若有已于过去无量(至)然后乃得闻是经名。 案僧亮曰:叹修者之因也。 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议(至)大涅盘经亦不可思议。 案僧亮曰:叹三宝佛性经法不可思议。显劝修之旨不虚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师子吼领,并叙时众得利益,佛即印述也。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不退(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宗曰:此下修道之第七也。向以有性故,所以劝修。言修行者功业转深,不复退转;若不能深识经旨者,则有退转也。如此苦行,多是住前。言因经修行无利益事尚为之,岂况有益而当不为此?明人于经修行,得其理味,永不复退也。宝亮曰:此下修道之第七,正出修道人相。上来虽劝其修道,诸人咸然不知修道之法;佛今略示其相,若能作如此苦行者是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是名不退菩提之相。 案僧亮曰:第七不退相门也。修道必生死,但生死多难,不能自知退与不退,次辨不退相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案僧亮曰:第八叹不退菩萨不思议德也。受后边身者,上说具烦恼性地解地,今说后身义,其始终但举其两端耳。僧宗曰:第八明上地菩萨备诸胜德也。宝亮曰:叹修道人之德也。人谓苦不可忍,今云若能立心修道,虽为众生受苦,如三禅乐也。 善男子!大涅盘经亦复如是(至)彼大海有八不思议。 案僧亮曰:第九叹经。佛及菩萨功德智慧,经实其本,故赞叹也。僧宗曰:上言人由经益,则经有资成人义,故次叹也。宝亮曰:海有八德,以譬经也。一者因众生之福,海则渐深。众生有感,所以经教次第从浅至深也。二逐风而行,诸佛菩萨随缘而化也。三河水入者,明涅盘纳众命之器也。下去类尔也。 师子吼言:世尊!若言如来(至)云何独令我受化身。 案僧亮曰:第十叹佛也。以经典佛说,理应叹也。但说由慈生,故先问也。宝亮曰:四生之中化生最胜,而佛为众生故胎生。恩德之重,所以致叹也。 尔时师子吼菩萨合掌长跪右膝着地以偈赞佛。 案僧宗曰:如来是王化之主,道被苍生,所以最后兴叹也。 如来无量功德聚(至)能吼无量师子吼。 案僧亮曰:彼国以偈为咏歌也。盖盛德之至道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六十二 弘安八年乙酉三月十日于西大寺宝塔院 为补阙书写之毕    唐人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