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三十  出顶生王缘起 会通今昔五盛阴苦义 举昔为释摩男说色有乐义 举昔说善法得乐受义 举昔所说乐受偈 释于下苦生乐想义 释三受苦义 释二乘不知常住乐因是故为说以下苦为乐 圣行品之第四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至)爱别离苦所谓命终。 案僧亮曰:生为五阴之本,爱是众结之本,引先偈为证。罗汉所以无忧无畏者,以爱尽故也。所谓命终者,说其重者耳,此中说一切苦皆由爱生也。 善男子以别离故能生种种(至)现在之世爱别离苦。 案。慧朗曰。出缘起显其重者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大般涅盘观怨憎会苦。 案智秀曰:辨怨憎会苦,即就所受之身是则常与怨会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至)迦叶是名苦谛。 案宝亮曰:夫未足之境,所不免也。除佛已还,无非此苦也。五盛阴者,更无别体,即指七苦也。 尔时迦叶菩萨摩诃萨(至)五盛阴苦是义不然。 案僧亮曰:谓五阴皆苦,与昔教相违,以昔证今也。僧宗曰:此下第四,引昔征今,会通二教也。宝亮曰:第三,会通今昔两教也。教有因果,昔已会果,今会因也。昔已点三受悉苦,令物情厌背而进德。其义虽然,竟未及坏因。若使因果俱会,众生何肯修善?唯得且抑福而置,故四时经教但劝修善以灭恶,于生死身中习学成圣也,而一切智体未免无常,但乐果未现,不得坏因。今常住教,与乐果义彰,始得坏因也。我本云修善乃是菩提之因,非生死之法。有人解言:今教由会果。恐非佛意。昔已会毕,今何得重?故知理不应然。今者将欲会因,故迦叶先捉果以作难。佛既先遣果,唯苦竟然后正言:我于昔云何善得乐者,乃是菩提道乐。但此义未明,今始会也。 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释摩男(至)若有求者则不名苦。 案僧亮曰:凡举五据。此第一,举乐缘,以有求故,不应无乐也。宝亮曰:迦叶先作五难。第一以人天五欲中有乐,不应苦也。 如佛告诸比丘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案僧亮曰:第二,举三受,明若无乐者云何有乐受耶?宝亮曰:第二难,以三受中有乐受,故不应苦也。 如佛先为诸比丘说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则得受乐。 案僧亮曰:第三,举所修善因也。因既是善,理有乐果,故以因为证。宝亮曰:第三难,以善是乐因,故知不应无乐。 又如佛说于善道中(至)意思好法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第四,向举善因,今举六触即是善果,且以乐因而得乐果,云何无乐耶?宝亮曰:第四难,如树伽于人中受天报,故知六根所对无不乐也。 如佛说偈持戒则为乐(至)所作众事辨是名为最乐。 案僧亮曰:第五,举因果诸偈,通证有乐也。宝亮曰:第五难,举昔诚偈为难。 世尊!如诸经中所说(至)云何当与此义相应。 案智秀曰:总举上事以求会通也。宝亮曰:难虽有五,不出二途:第一第二第四就果报上作难,第三第五以因征果也。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至)所说苦想与本不异。 案道生曰:无苦者,体既非苦而能无苦,而众生以微代重以为无苦,是曰横计也。僧亮曰:答第一第二第四。谓横乐者,众生犹以下苦横生乐想,因以为教耳。昔所说乐,约彼横情,终是无乐;今云皆苦,亦无违也。僧宗曰:总答五难也。以众生不识真相,故于下苦中横生乐想;将恐起此必堕三涂,且说人天是乐,令修十善五戒,以背恶道,所谓以屑出屑者也。宝亮曰:此下讫三受以来,先答第一第二第四果,报上难也。下苦者,三恶重为上苦,人天轻为下苦。凡夫不觉下苦,横生乐想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至)上生者所谓天上。 案道生曰:生是生者所贪,苦是苦者所恶。贪则为胜,恶则为剧。下生自是三涂,下苦自是人天。而生即是苦,似若下苦是彼下生,故致问也。僧亮曰:承声为难耳,乃更与三关问也。佛所言下者,轻微为下也。如迦叶所言,以尤重为下也。此第一关也。宝亮曰:物情一往未悟,迦叶今更作二难。佛意以人天为下苦,迦叶以三涂为下苦。 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至)生于乐想当云何答。 案道生曰:对下苦横生乐想以为难也。僧亮曰:第二明顾反答。下苦故说乐,知一切皆苦者,今亦以下乐故说苦,当知一切皆乐也。宝亮曰:第二,倒竝如来向义也。若以三受尽苦者,今以三受尽乐,但以乐微故苦耳。 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至)于下苦中而生乐想。 案道生曰:难意不许下苦生乐,故以此为征也。僧亮曰:第三关,若果于轻下之苦而生乐者,一罚比千,千为甚重、一为极轻,而未见应受重苦于轻苦之上,而生乐想者也。故知不以轻苦为乐想也。宝亮曰:此就理为论也。若以人天轻苦为下苦者,应以一罚轻苦为下苦。若尔者,应缘此一罚而生乐也。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以是义故无有乐想。 案道生曰:答最后难,前两难自解也。如是一下不生乐想,是都无乐之验也。僧亮曰:实无乐者,案句解也。是人当受千罚,脱余多苦,于一罚上横生乐想。昙爱曰:是以不以一下为乐,以脱重为乐。缘脱重之心实是行苦,凡夫以之为乐。以此一答并答三难。何者?一罚之与千罚俱是重苦。既不一下为乐,云何而言于底下之苦而生乐耶?即答第一难。又是人缘于脱重苦而横生乐想,云何而言于下乐生苦想耶?即答第二关。宝亮曰:即此答三难也。今先释横生义。若一下而脱者,到缘一下安之为乐,岂非妄乐耶?非是受一罚时生乐也。 何以故?犹如彼人当受千罚(至)于无乐中妄生乐想。 案道生曰:脱千受一,便妄生乐想,无乐信矣。前言于下苦横生乐想,此之谓也。僧宗曰:释横义也。 迦叶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至)以得脱故而生乐想。 案宝亮曰:迦叶云实无九百九十九故,缘此无故,实有实乐也。 迦叶!是故我昔为释摩男说五阴中乐实不虚也。 案僧亮曰:受责既不以一下为乐故乐,故乐非横也。佛言乐实不虚者,以免受为乐,不可空中说乐也。昙爱曰:迦叶领解非难也,佛即述成也。宝亮曰:释第三实乐义也。三涂中苦,人天实无,无处与佛何异?故知非虚说也。 迦叶!有三受三苦(至)余二受者所谓行苦坏苦。 案僧亮曰:昔以轻重义故说三受,今以三苦故说一切苦,所为事异,不相违也。苦受名为三苦者,性摄三苦也,余二受乃苦性之别义也。宝亮曰:答向第二难也。佛前云三受悉苦,迦叶难云三受悉乐。佛今举三受唯苦而无乐,岂得难言三受皆乐耶?既于下苦微故不觉,横生乐想,即答初难,谓于尤重之下苦生乐想也。苦受具三苦者,若如昔解,直点三受为三苦,是则苦受为苦苦、乐受为坏苦、舍受为行苦也。今明苦受具三苦者,义旨小异于昔。何者?若刀杖缘中生心,亦是苦受;失坏缘中生心,亦是苦受。今取刀杖缘中生苦受者为苦苦;失坏缘中生苦受者为坏苦;即此苦体是动求行缘便是行苦。故言苦受具三苦,非是苦苦具三苦也。余二受各具二苦者,乐受起时,因中说果,即是坏苦。即体是动求行缘,故是行苦,亦得言乐受具二苦也。舍受具二苦者,四禅以上是舍受。然彼众生舍命之时亦爱寿命,便是坏苦。其体岂非行缘动求?若尔,则舍受具二苦也。 善男子!以是因缘生死之中(至)是故说言一切皆苦。 案僧亮曰:以轻重因缘也。苦乐性不相离者,三苦不相离也。宝亮曰:实以无三恶苦,故有实乐。苦乐性不相离者,十住无漏之解,从初住至金刚心以来当分除惑,于无惑边恒是实乐。而无漏之体未免世谛,故举体是苦,故言苦乐性不相离也。 善男子!生死之中实无有乐(至)随顺世间说言有乐。 案僧亮曰:将说乐因,为答第三第五难,故说有为天乐也。宝亮曰:五欲之中实无熙怡乐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今作是说其义云何。 案僧亮曰:上义未显,问以成之也。昙谶曰:领解也。宝亮曰:第三第五两难未被答,此重举以请答也。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说(至)一切皆苦无有乐想。 案僧亮曰:亦生苦因者,明外物非苦,苦因故说苦也。宝亮曰:答其二难,明此并是因中说果,有何虚妄耶?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乃能知是苦因乐因。 案道生曰:二乘不知常住,故不知乐因。僧亮曰:解苦者,解三苦也。无苦者,说下苦为乐,乐非苦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