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三十五  释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波若从波若出涅盘义出菩萨在雪山为半偈舍身缘起 圣行品之第九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此经明复说经功德,劝人行经,经即法也。行法虽由人,然灭恶由法也。譬药能治病,虽由人能服,然去病之力在药也。是以《法华经》云「若骂佛者,是人罪轻;毁经法者,罪则重也。」宝亮曰:此下第四段叹经流通也。有四翻:第一无垢藏王叹、第二佛自叹、第三迦叶叹、第四佛引证成迦叶所叹也。此即第一无垢王叹。 时佛赞言:善哉善哉(至)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案僧亮曰:佛教从小起。牛譬佛也,乳譬三藏,酪譬三乘杂说也,生苏譬方等,熟苏譬说空般若,醍醐譬涅盘经法也。法难见者,空有也,以般若说空、涅盘说有也。佛难见涅盘,为胜尊重赞叹也。僧宗曰:圣行所以而成,功由经力生人圆解也。如从牛出乳者,佛说小乘四谛法轮,此是成佛十二年中说也。从乳出酪者,谓十二年后说三乘通教,《大品经》是也。酪出生苏者,如《思益》、《维摩》,抑挫二乘,称扬菩萨也。从生苏出熟苏者,说《法花》破无三因果也。今此经明佛性常住,穷理尽性,如醍醐也。又出十二部者,小乘十二部也。从十二部出修多罗者,空教修多罗也。但言修多罗者,摄十二部故,但言本耳。出方等理正不耶,二乘等学般若,故以通教为方等也。出般若者,一乘实慧般若也。从般若出大涅盘者,即今教也。又一解云:此经文小误,般若应为第三,方等应在第四也。宝亮曰:佛如牛也,五味譬五时教也。佛初出世十二年中,小乘三藏别相说法轮,置出世之教,始当十二部之名也。从十二年后,通教门中辨空有,明真俗二谛。理既深广,如从乳出酪。二谛是空解之主,亦是万解之本,所以当修多罗名也。但自通教之前,直明因果,义不辨二谛,忘相故不与本之称。从修多罗出方等经者,自通教说后,述维摩、思益进声闻行,令舍执得解,故以方等经譬如从酪出生苏也。从方等出般若波罗蜜者,般若言智慧,从说《维摩》后明《法花》,辨一因一果,智慧开明以譬般若,喻之熟苏也。既说《法花经》竟,涅盘教兴,明理具足,犹若醍醐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案僧宗曰:迦叶是请法之主,自说修行之相。法瑶曰:上来虽明圣行,未尽其美。此章广明慕法情重,舍其身命不以为难。以此舍心修习圣行往不备,以此苦行何往而退?圣行之难莫过于此,故以斯行结圣行之终矣。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至)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案智秀曰:先说无常也。以二理必对必应圆说,故谓半如意珠也。 说是半偈已便住其前(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智秀曰:说常也寂灭无苦。以无苦故,名之为乐。无更别乐,故云寂灭。 尔时罗刹说是偈已(至)大般涅盘修于圣行。 案僧宗曰:上已赞其所行为难,今引昔事以证护法之不虚、求法之至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