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六  明敬弘经人不应简老少黑白等 出二果相似譬 出买雪山药譬 会通今昔四依仪 四依品之第二 善男子!汝应供养如是四人。 案僧亮曰:第六段,明敬师之仪也。僧宗曰:四依之德实可尊贵,能生人善,宜供养也。智秀曰:劝养有四翻,第一正劝;第二辨供养之法;第三问答辨供养之方;第四问答,论能现为恶者,此人破戒不?此即第一劝供养也。 世尊!我当云何识知是人而为供养。 案僧亮曰:四依晦迹,不可别也。智秀曰:此下第二辨供养之法也。佛将欲说,迦叶发问也。 佛告迦叶:若有建立(至)亦如诸天奉事帝释。 案僧亮曰:内实难知,但观外迹。弘护法者,便应供养。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今有所疑唯愿广说。 案僧宗曰:今昔之教既反,请会二说也。 若有长宿护持禁戒(至)谘受未闻复当礼不。 案僧宗曰:此中有三问,此第一问也。不名持戒者,不名小乘持戒也。 然出家人不应礼敬(至)犹如良田多有稊稗。 案僧宗曰:成前三问也。先简第三,次简初问,后简第二问。 又如佛说有知法者(至)如是所说其义未了。 案僧亮曰:二教相违,不应两实,必应一是一虚妄也。亦有所犯者,虽自持戒,不治破戒,法灭不救,亦非我弟子。不治尚犯,况应礼耶?僧宗曰:亦有所犯者,如今日所制,昔日小乘持戒亦有所犯也。明骏案:「又如佛说」以下,举今之教以结难也。「如佛言曰」以下,引昔教以成难也。 佛告迦叶:善男子!我为未来(至)不为声闻弟子说也。 案僧亮曰:答意以所为之人异也。小乘以洁己自度、大乘以济物为怀,不得同日而言也。僧宗曰:制小如昔,劝大如今也。通塞有时,遮开无定也。 善男子!如我上说正法灭已(至)虽有所犯不名破戒。 案僧亮曰:弘法之人,虽外有所犯,内无所破也。僧宗曰:更举恶世应须流通,谓或宜默然、或宜同事、或宜糺治,于菩萨道不名犯戒也。宝亮曰:四人出世,动必观机,是时则行也。要先同其事,然后乃反,故云自所行处及佛行处皆善分别也。 善男子!譬如国王遇病崩亡。 案道生曰:师师净众,莫二其行,有王之义也。僧亮曰:为前方便护法而不犯戒者作譬也。国王譬清净持戒有德。一众之主,有生有死也。 储君稚小未任绍继。 案僧亮曰:稽古有行,居然可宗,但人未推也。僧宗曰:弟子虽习师德,而年尚少,道未伏物。 有栴陀罗丰饶财宝(至)乘国虚弱篡居王位。 案道生曰:肆情为恶,害智慧命,为旃陀罗也。僧宗曰:譬破戒比丘,内多俗术、外丰世财,而同恶相求,摄居僧事,非道而处,为篡夺也。 治化未久国人居士婆罗门等亡叛逃走远投他国。 案僧亮曰:无德在正,有非法之科,净戒比丘不安其所也。 虽有在者乃至不欲眼见是王。 案僧亮曰:虽受其说,终不与共布萨自恣,无水乳之和也。 或有长者婆罗门等(至)随其生处即是中死。 案僧亮曰:师宗在处,同其说戒,此处得戒、此处破戒,如彼树也。 旃陀罗王知其国人(至)遣诸旃陀罗守逻诸道。 案僧亮曰:有护戒者欲逃避之,而求通无路也。僧宗曰:或使破戒弟子遏其道也。 复于七日击鼓唱令。 案僧亮曰:知诸比丘。不可力制,欲以律治。僧若有罪者,以七灭诤法唱令僧知也。 诸婆罗门有能为我(至)当分半国以为封赏。 案僧亮曰:既知众所不伏,今欲令众僧和合羯磨为知事也。共知僧事,譬半国也。 诸婆罗门虽闻是语(至)有婆罗门种作如是事。 案僧亮曰:清净比丘师习不尔,岂有与同事理耳。 旃陀罗王复作是言(至)半国之封此言不虚。 案僧亮曰:谓若立我为知事之主者,当别结界各自布萨,于彼无妨。若不尔者,遣非法之人同汝僧事,使汝不得半月说戒也。 呪术所致三十三天(至)亦当共分而服食之。 案僧亮曰:向以律募,今以经要也。呪术譬般若,三十三天譬涅盘也。药者譬常住,当共行经以求常,故譬食也。 尔时有一婆罗门子。 案僧亮曰:七世净行,名婆罗门也。 年在弱冠。 案僧亮曰:植德八河,譬年也。弱冠者,正明长者宜礼幼者也。 修治净行。 案僧亮曰:明自正之义也。 长发为相。 案僧亮曰:发生人头,唯长为美。命居德首,以常为上。 善知呪术。 案僧亮曰:经律兼明,尽其义也。 往至王所白言大王王所勅使我悉能为。 案僧亮曰:晦迹为恶,是其所能也。 尔时大王心生欢喜受此童子作灌顶师。 案僧亮曰:即为羯磨,举知僧事。 诸婆罗门闻是事已(至)云何乃作旃陀罗师。 案僧亮曰:有未达者,不识其权也。 尔时其王即分半国与是童子因共治国经历多时。 案僧亮曰:治乱之间,大法粗道。 尔时童子语彼王言(至)而今大王犹不见亲。 案僧亮曰:好恶相同,谓之亲也。我共汝恶,而汝不同我好,故犹未见亲也。 时王答言:我今云何(至)不死之药犹未共食。 案僧亮曰:说我所好在乎常住,而此常经犹未共行。 王言:善哉大师我实不知师若须者愿便持去。 案僧亮曰:不知有此经,复未知师之所好。便持去者,但行经求常也。 是时童子闻王语已即持归家。 案僧亮曰:菩萨以弘通为心宅也。得经而流布,谓之还家矣。 请诸大臣而共食之。 案僧亮曰:知事既许弘经,于是弘通之人便有势力。然行经求常,以净戒为本,制恶比丘、皆除不净物,修常住之因,譬共食也。 诸臣食已即共白王:快哉大师有是甘露不死之药。 案僧亮曰:已得行经之势,向王说经之美也。 王既知已语其师言(至)服食甘露而不见分。 案僧亮曰:凶党既尽,恶不孤立。请求依经,以闻常住。 尔时童子即便以余杂毒之药与王令服。 案僧亮曰:求常以净戒为本。先令读律,已犯重禁。于己是苦名毒,治其之罪名药也。 王既服已须臾药发闷乱躄地无所觉知犹如死人。 案僧亮曰:读律列罪,譬药发也。于外众中无复通路,譬躄地也。内绝圣胎,譬无所知也。无有慧命,譬如死人也。 尔时童子立本储君(至)还绍先王正法治国。 案僧宗曰:还以清净如律之人为知事也。 尔时童子经理是已(至)既醒寤已驱令出国。 案僧亮曰:令受持《涅盘经》,譬解药也。不经三途,譬醒寤也。不得居众,譬出国也。 是时童子虽为是事(至)善能驱遣旃陀罗王。 案智秀曰:菩萨虽复同彼受畜而无所犯,为诸净行之所叹也。 善男子!我涅盘后护持正法(至)利益一切诸天人故。 案智秀曰:合譬甚略,唯合菩萨先示同而后反耳。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经中(至)但为菩萨而说是偈。 案智秀曰:举譬答问,会前二偈之意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本所受戒为具在不。 案僧亮曰:上已说不犯,所以重问者,虽云现犯亦须现悔,亦须净戒之人,所犯得除。此是佛法之大,不可不明。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至)即应忏悔悔已清净。 案宝亮曰:戒无所失,设复有犯终不成过。 善男子如故堤塘穿穴有孔(至)即能具足不失本戒。 案宝亮曰:戒如堤塘,以定慧为水。若无四依人出世令改恶从善者,则戒堤塘破坏,定慧之水尽也。 善男子!于乘缓者乃名为缓(至)虽现破戒不名为缓。 案宝亮曰:乘是护法之纲维、戒是乘家之别事,纲维既立则万行斯举也。然乘本乘于戒耳,戒若苟无,何所乘耶?是故戒亦不可缓也。向云为物故现同有犯,其实不犯。现若如此,戒实小缓,故言得缓耳。 迦叶菩萨白佛言:众僧之中(至)破戒持戒云何可识。 案僧亮曰:第七段,说四人之益。依《涅盘》修行,外除八物,内虽犯戒,不失福田,得名大乘,不应供养而亦得也。不依涅盘修行,外为八物所污,内虽清净,不名福田,不成大乘,应供养而失也。僧宗曰,向明通法德,重劝人供养。但人有真伪,难可别知,故料简清浊,使净秽有分也。智秀曰:此下有三翻,第一迦叶举果有生熟,其相难知为谘;第二佛广释难知,而复可知为答;第三迦叶领解也。此即第一也。 佛言:善男子!因大涅盘(至)非是肉眼所能分别。 案僧亮曰:除八不净,则生人净想,是人福田也。名净田者,草谷未分,不生秽想也。僧宗曰:答中有三譬。前譬明众中善恶一往难知,但见清净威仪便应供养。凡夫未得天眼,正应以四事观察也。第二譬明真伪既乱,四事观察,乃始终方知,不能交验,应当捡问,寻其所说也。第三譬明苟不能分别,但生平等,则凡圣两获。若徒捡不得,则失圣人,空生纷纭,更成过咎。此即第一譬也。 复次善男子!如迦罗迦林(至)二果相似不可分别。 案僧亮曰:第二譬也。林譬僧坊。迦罗迦譬内外俱麁,镇头迦譬内细外麁,而外相相似也。 其菓熟时。 案僧亮曰:应受供养时也。 有一女人悉皆拾取。 案僧亮曰:修功德人,麁细等请。 镇头迦果才有一分(至)持来诣市而炫卖之。 案僧亮曰:市是贸易之所,喻施主之家,有彼此相资之义也。分僧供养,功由请者,喻如卖也。 凡愚小儿复不别故买迦罗迦菓噉已命终。 案僧亮曰:识浅情局,喻如小儿。供养麁人,心起恚慢,不生净福,譬若命终。 有智人辈闻是事已(至)诸人知已笑而舍去。 案僧亮曰:虽知内细,以其众麁,亦不供养,失福之义也。不成大乘,应得而失,惜哉。 善男子?大众之中八不净法(至)供养是人若欲供养。 案僧亮曰:略合譬也。 应先问言大德(至)食迦罗迦果已而便命终。 明骏案:麁细之迹难以眼识,应先捡访,自当可见。岂宜以麁废细,使玉石俱焚者耶? 复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卖药人。 案僧宗曰:第三譬。聚众交易相资之处曰市,譬之僧坊也。卖药人,教化主也。 有妙甘药出于雪山亦复多卖其余杂药味甘相似。 案僧亮曰:甘药譬内外俱细者也。雪山譬涅盘经。谓依经修行者,则表裹皆细也。余杂药者,譬外细内麁也。味甘相似者,一往迹细,皆生人净心也。 时有诸人咸皆欲买(至)此是雪山甘好妙药。 明骏曰:彼卖药人知药是杂,而欺此买物,意欲令人皆作真想也。教化之主,知此众中外细乱真,而意欲令人得表裹皆细之福田,故悉赞叹也。 时买药者以肉眼故(至)我今已得雪山甘药。 案僧亮曰:不知其内,但观其外,通生净想,得无量福也。 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至)有天眼者乃能分别。 案僧亮曰:若不能分别,但等心供养也。 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至)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案僧亮曰:若必知内麁者,不应以外细而供养。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至)譬如金刚珍宝异物。 案智秀曰:领所解也。 如佛所说是诸比丘(至)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案僧亮曰:第八段会宗也。明人能知法,人即是法,不违昔说也。僧宗曰:二教似反,所以须会。昔说四依,谓依法不依人,乃至依智不依识,是则不使依人,有多过也。自有人是而法非、人非而法是,自有人法俱是、人法俱非者也。而浅识之徒不能分别,或谓人非遂失正法,或见人是乃受耶教,则有失法之过也。是故观令依法也。虽复置人,以取法故,宜简择了不了也,了义者奉行,不了义者勿用也。虽知了义,应废辞华以存义实。虽复遗文以入理,要宜虚怀以为胜,若不虚怀则成识着。当依智人之矜抱,勿依凡夫之识着也。此是昔日四依也。若利根人者,不假闻四,但闻一二已可知矣。若依人则多过也。今日所以说依人者,昔佛在世,经教未为、人根多利,自能依法以得于人。涅盘之后,经教穿凿、文理难寻,正当凭信弘通以取真实也。昔言依法,必是正法,即是法所教人;今言依人,必是体法之人,即是依人所行法也。昔言法、今言人者,盖互举其一耳。下有三章:第一就经释会、第二就律释会、第三结四依名也。宝亮曰:人是总名,法是差品,故使依法以取人也。及捉法以取人,故是依法耳。今日四人与佛不异,故但使依人也。虽有四名,但为成初一依耳。何者?言依法不依人,而五阴是成人之法也。义是法下,所以若此语有义、与理相应者,此则可依;若但有语而无义,不可依也。如言阴有神我,但有语也;若言生灭无常,则有义也。了义经者,以三法印为了义,异此非了义也。依智不依识者,智性取法分明,缘中忘相,所以可依。识本取着,不会法相,不可依也。故知后三为成前一也。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至)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案僧亮曰:证法即是人也,先就极处说也。常住不变者,以常为证也。僧宗曰:释往日所言依法之旨也。昔令依法,意在常果。法不异人,即曰依人也。今所言人,体常法者。若依此人,即依常法,常果即法性也。 若复有言如来无常(至)是法性者不应依止。 案僧亮曰:人不见法,人即非法。依此法者,即依人也。僧宗曰:简去耶人,执教乖理者不可依也。 如上所说四人出世(至)如来密语及能说故。 案僧亮曰:此人解佛所说,解即是法,故可依也。知如来常,若言无常,无是处者。解既同佛,亦即是佛也。 若有人能了知如来(至)何况不依是四种人。 案僧亮曰:以下况上,证四依人也。 依法者即是法性(至)善男子是名定义。 案僧亮曰:异则是倒,倒即是灭,不可依也。 依义不依语者(至)是名依义不依语也。 案僧亮曰:法由义实,次法辩义也。觉了者慧也,所了此实,故以慧表义也。不羸劣者,义深照浅,慧名羸劣,不名觉了也。满足者,照极无遗,境智俱圆也。常住不变,智圆累尽,不复变也。即法常者,常即法也。即名僧常者,得常故和合常尔也。僧宗曰:释果地功德,智慧圆备也。 何等语言所不应依(至)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案僧亮曰:具释如下文也。若为法则通,不为法则塞也。 依智不依识者(至)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案僧亮曰:义由智显,故次义说智也。如实而知名智,智即如来。不如实知,即是识着。着是识业,不可依也。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至)入法性者是名了义。 案僧亮曰:由经生智,故次智辨经也。 声闻乘法则不应依(至)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案智秀曰:双释可依不可依义也。 复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至)不可系缚而亦可见。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说会四依也。名义相当,名质直也,亦就佛地说耳。名曰光明者,相当名义,互相显发也。不羸劣者,互彰则名义俱尽也。不劣名为智慧者,慧是般若。上总三事,今别之也。常住者,法身也。而亦可见者,结尽则证也。 若有说言不可见者(至)是故依法不依于人。 案僧亮曰:结此人不可依也。 若复有人以微妙语(至)是故依义不依于语。 案僧亮曰:此二依作佛地明故合说。 依智者众僧是常无为不变(至)是故依智不依于识。 案僧亮曰:依无漏智,说声闻僧得无漏智相续常也。无漏断结,终不更起,谓无为不变也。得无作戒,终不作恶,谓不畜八种不净物也。不依识者,断结还起,不可依也。 若有说言识作识受(至)是故此识不可依止。 案僧亮曰:引人说为证也。作是无碍道,受是解脱道也。无和合僧者,声闻相续常,是和合常也。无碍解脱非是识者,无和合常也。和合名无所有者,有漏和合,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无不可说,是故识不可依也。 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至)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案僧亮曰:此说依法,以经为法,法有了义不了义也。住是中者,解经所说,住其中矣。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来怜愍(至)如是四法所应依止。 案僧亮曰:为护法故,具此三缘,为继身命行于法故,不贪聚为轻也。 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不违是四亦应依止。 案智秀曰:不但四依人说故可依,三藏与此相应亦可依止也。 若有说言有时非时(至)如是三分亦不应依。 案智秀曰:举非以显是也。非但人说不可而依,三藏有此说者亦不应依也。 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至)是故我今说是四依。 案智秀曰:结会今昔。说四依者,皆为示导肉眼者也。 法者即是法性(至)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案智秀曰:第三翻。总举今日之旨结定真教,以释会本意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