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八(长寿品第四卷上)
合老少二人譬 多罗聚落迦叶问
长寿品第四
佛复告诸比丘:汝于戒律(至)我当解说令汝心喜。
案道生曰:欲令问长寿因也。长寿本是入生死济物之良津,以慈心为本矣。慈之为济,无制戒律,令不作诸恶、然使行善,以之极也。既制戒律,有罪必治,即事如似无慈。谓无慈者,非从疑于戒律,乃是厚诠寿本,不可不问也。问于寿本,是菩萨事理,非声闻所应妄豫,故推之焉。僧亮曰:此中所说,或是比丘所行,故偏劝云「汝于戒律若有所疑,乃至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者」也。佛初开宗,明施是寿因,纯陀以护法为因。广宗中,以三修为因,虽说三因,未尽寿本。今先举戒、后举智,略举始终,明一切万行皆是寿因,开其问宗,故此先举戒律也。敬遗记僧宗曰:前夺因夺果,释会二教宗致,略举前来举境劝问。但所举之理既为深玄,二乘虽疑,思所不及,未能发问。佛知其不能,所以重劝问者,令其高推有在也。所以举戒律令问者,戒是声闻要行,入道之初基也。又一义:声闻不疑戒不趣佛,但疑戒未必致常也。又一义:假使能致常果,未知此戒与昔之戒云何为别?既怀此疑,疑则应问也。法莲记僧宗曰:前品举空不空等慧境以劝问,今举戒律万行之因以劝问也。若因不了者,果亦不究竟,而因有戒定慧也。所以偏问戒律者,戒是声闻所行,由律仪戒资以得定戒、得道共戒也。慧朗述僧宗曰。劝比丘问,凡三重也。前品止其哀叹,便劝令问,因修至此。今此第二又劝也。将欲广开常旨,而戒是万善之本,故举戒以劝问也。宝亮曰:此下第四段,催众令问也。戒是声闻之本,所以举戒而劝问也。智秀曰:上举诸法以为劝,恐诸比丘惮常理之深,不敢致问;今指复举戒是常所行事,约就近情以为劝也。明骏案:前因受供以开常宗,唯有纯陀利根一闻即悟,设五翻谘难以辨法身般若解脱,即得重显久是常田也。然而常旨幽微,应须广辨,以大众悲深顿忘谘决。频仍哀请,爰生傍论,是以放光催供,重显义宗。复因纯陀详本迹二旨,明食非实受,灭岂真亡?而纯陀去后,时众默然,于是动地骇情,复与问首。而哀恋之至,了无谘启,唯深陈哀苦,设譬仰讥。于是世尊,因以二偈抑其悲情,略举法门劝其令问。所举所劝,皆是果旨。观彼众心犹迷,愤发乃说三德涅盘,夺其所证。比丘遂乃更执昔教,还复苦请。佛以胜修遣执、以医譬会教也,哀叹苦请,纷纶始息。是故略举常住之因,戒定智慧,劝令谘问。此第二劝也。所以先举戒者,夫十地以大悲为首,五戒以不杀为先。下答长寿因云「大慈大悲,授不杀戒。长寿之因,莫先于戒。」是以先劝问也。
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达。
案僧亮曰:说智因也。僧宗曰:言如来穷达性本,得本则握末,必有洗疑之德,故劝问也。宝亮曰:昔明持戒得果,但获断灭空无为耳。佛今意云:我昔所言断灭空无为者,乃是今日常住家因。汝于此义应疑,可及机而问也。智秀曰:举佛德也。道慧记曰:谓佛先已修行,得至常处,汝今岂得不修戒等行耶?明骏案:万行终以戒定智慧为本,前句举戒,此举定慧。本性空者,慧之境也。寂者,定也。下文比丘即述此三旨,云不思议也。
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
案僧亮曰:明万行皆是因也。僧宗曰:空不异昔,恐其疑止,乃更举不空发其问也。
复告比丘:若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悉可问。
案慧朗述僧宗曰:第三劝问也。
时诸比丘即白佛言(至)无有智慧能问如来。
案僧亮曰:佛果深妙,我智微浅,不能发问也。教诲者,即戒律也。明骏案:释所以不堪问也,即领上三旨皆不思议故也。境界者,即举上性空也。诸定者,即举上寂义也。教诲者,即举上戒律也。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至)于诸戒律当何所问。
案僧亮曰:如来勅问,必欲流通。而诸声闻不任有三:一者以智浅、二以寿促、三无眷属,所以不能任持法也。
佛告诸比丘:汝等今者(至)诸有疑网恣随所问。
案僧亮曰:比丘致辞未有所推,欲令推诸菩萨,故重勅也。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时诸声闻默然而住。
案宝亮曰:向自辞不堪,今举所堪者也。慧诞曰:前劝问意,欲令以譬自陈;后劝问意,令推能菩萨。何以然?大士于此坐中生下品解,后乃更生中上品解,所以推也。年二十五者,智力强利也。常解美满,喻端政也。备修万善,喻多财也。藉过去微品常解以生现解,喻父母也。以现在中品解能生未来上品解,喻妻子也。品品各有种类,喻眷属宗亲也。通为一解故,言悉皆存在也。以如来譬智人,以常理譬金宝,其下文曰「以念念灭故,譬病笃命终」也。感后胜解,为命家属也。以解存故理显,义言还得也。
尔时佛赞诸比丘言(至)令是妙法久住于世。
案僧亮曰:罗汉心者,少欲知足也。以此二缘者,声闻不具上三事,菩萨具三事也。昙济曰:以此二缘者,一以声闻无眷属、二以菩萨多眷属也。僧宗曰:二因缘者,一谓善能问答,现在有益;二以令久住,未来有益也。慧诞曰:二缘者,一以能问、二以能说。明骏案:二缘者,一者能令法宝久住、二者利安众生也。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至)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寿命是果之极也,戒归是因之始也,举因果以劝也。明骏案:前品劝问空不空等,偏举果也。而此品初又唱戒定智慧,偏举因也。今举若戒若归,因果双称也。戒即万行之本,归即一体三宝也。此下入〈大众问品〉,略说之中第二段也,即以问答为两翻也。就问中有两重:一为问之渐,即长行也;二正问,即偈也。长行中有四翻:第一佛普命、第二迦叶奉命、第三佛即许也、第四迦叶谦光也。此即第一命问也。
尔时众中有一童子菩萨(至)若佛听者乃敢发言。
案僧亮曰:迦叶自疑,虽在大众之例,惧非应命之人,故有谘也。
佛告迦叶:如来应供正遍知(至)断汝所疑令汝欢喜。
案僧亮曰:举佛三号,明无法不知,有问皆能答也。
尔时迦叶菩萨(至)及因大众善根威德少发问耳。
明骏案:奉旨谦光之辞也。
即于佛前说偈问曰: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是问分也,凡有三十四问。有四段:第一略、第二广、第三劝信、第四问修行也。第一段中有四问:初两问果、第三问因、第四问经名字及流通经德。经体已周,名究竟彼岸也。第二段中有十六问,从开微密讫天意树也。此中广说有四重:初一问广果;次从「得广大已」下讫四倒,有四问,广流通及依人之义也。次有两问,问作善业及难见性,以广因也。次有九问,从解满字讫天意树,广文字功德也。上来二十问,广略再说竟也。第三段中有十问劝信也。所以劝信者,佛由因得,复言涅盘,而说是常。若不更以事释,世所难信,故说十问以释之也。第一问意,佛若从缘无性,不应独常。下答虽从缘得,然有惑则无常,无惑则常也。第二第三举果劝信,初举外、后举内也。第四第五说有大慈,如世父母,慈心所说,不欺众生。第六说涅盘,示现不实也。佛常已下四问,证示现也。何者?佛不食而受食、不病而现卧,故知不灭而现灭也。次有二问,明现在知常受乐,后世识有余无余。化功已讫,所以应现也。第九证不病、第十明说病说灭,皆是密教也。第四段中有四问:第一问依经修行,即五行也。所以问行者,上说经功德能治四重五逆。治必须行,行此五行,亦不治自差也。第二释所以差。以转近为差,乃举五人远近为证也。第三请说行义也。第四问性,明性有因果、行有违从。识性则从,即师子吼问也;不识性即逆,即迦叶问也。次两偈说涅盘,因果?旷,问所不能尽,所以不问也。宝亮所判与此同,不复烦载。昙济曰:第一有四问,正明经体,长寿因果,结经名字。第二开微密至观三宝,有十六问,广上果及经名字流通也。第三从三乘若无性说微密,有十问,劝信也。第四说微妙诸行,有三问,问因经修行也。第五悉有安乐性一问,辨依经行行之次第也。第六今欲问诸阴一问,拟以憍陈如答也。案僧宗曰:此经大要,以常果为宗。前纯陀因施明常,为义则略。迦叶今广设所问,重申前旨。广略二问,何以取别多敝教以明常?今设问答以取悟。然问答大旨,论因说果,明境辨行。条绪虽多,要不出此也。为问之体,悬取答意,所以义旨相苻,无越经致。就此问中,科节略有四别:第一有十三问,明常住因果。次有十九问,叹经功能。次有一问,明依生行。次有一问,明所照之境。就此四中各有广略,开则有八、合则成四。其中支别,故以四为其绪耳。案智秀曰:劝旨已着,时宜问也。机在迦叶,故闻命矣。为问之辞凡三十有四,以义而分略为三断。何者?经之旨归以极果为宗,然果之所由非因不就,故谘启之端宜其先也。是故第一从始讫「究竟到彼岸」有五问,问因果结名字也。典诰之体略已举矣,将欲化传千载,利益无已。然道不自弘,通之由人,是故第二从「愿佛开微密」讫「太白与彗星」凡十问,问通经之法及能通之人也。虽复人法二理显然可别,未辨弘之有益,无以奖锐学人,是故第三从「云何未发心」讫「最胜无上道」凡十九问,问经之势力也。若通而为论,此之三义亦足通矣;今从事从义,致有别也。明骏案:判问大体,世有六分三段,第一略、第二广、第三劝信也。略问中有八问:第一问长寿因、第二问长寿果、第三问金刚身果、第四问金刚身因,此四问略辨般若法身。第五问解脱、第六问经力、第七问经名,所以约经名辨经力以问解脱者,有二义:一者此经以常住为宗,而以无累为名,累故所以无常,常故所以无累也;二者明近远解脱皆是经力,近则能灭因中三障、远则能辨果地解脱,是以问言「云何于此经」即是问名问力也,「究竟到彼岸」即是问解脱也。下〈名字品〉云「闻此经名,生四趣者,无有是处」,即是近力也。又云「菩萨住此,则能处处示现」,即是远力也。举七善以答经名也。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然后要于大般涅盘放舍身命,即是答究竟到彼岸也。又云「八味具足」,举常恒等句,释解脱体也。何者?下文明解脱中,列此八句一一广释,灼然可见矣。第八问流通依,如六卷《泥洹》云「菩萨化众生,说法有几种。」而此中?落若有者,于义实便。若不取彼问者,就此语昧,亦有问流通义也。〈名字品〉迦叶问云:「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其旨显矣。下以〈四相品〉答也。第二广问,有十六问。初以一问广果地三德,下文从〈四相品〉末有余无余涅盘讫解脱,答此也。次有二问,广流通辨人辨法、辨耶辨正,〈四依品〉取正法正人以为依也。〈耶正品〉去耶人耶法,以为魔也。次有四问,广因。四谛四倒二问,举解惑以明智,即广缘因也。善业难见性二问,举始终以明正因也。次有二问,广经名字,即满字之与圣行也。次有七问,广经力也。前未发心等四问,广因地灭三障力也。后船师等三问,广辨果地,万惑斯亡,究竟解脱也。第三有十二问,劝信,同僧亮法师所释也。
云何得长寿。
案僧宗曰:此经首题虽以解脱标名,若语其圆体,则法身般若。是以创言兴问先以般若为首也。此虽一向,而义兼因果;意在于果,不得不问其因。虽有二意,通为一问也。长寿者,一期为寿,期久为长。常果非期,寄言长耳。盖谈慧鉴无穷,即般若也。云何得者,问其因也。宝亮曰:下答云修四无量,授不杀戒为因,得常命法性体为果也。智秀曰:此问有两,第一问云何得、第二问长寿果相也。
金刚不坏身。
案僧宗曰:向问般若,此问法身。上明无尽,此明不坏。如世金刚,体不可坏、能坏万物。取譬法身,三相不能移其神、万化莫能变其体也。宝亮曰:体相身命,实乃不殊;就义而辨,不得无异。身当法体,命语始终,故分为二问也。智秀曰:此第三问法身果也。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案僧宗曰:上句已问果,此下句问因也。下文答,以护法为因也。智秀曰:此第四问金刚身因也。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案僧宗曰:经之大旨,因果既彰,仍结经名字也。下文言「此经名为大般涅盘」。所以言究竟者,经之为用有文有理,文以诠理、理以称文,文理相苻,义无遗?,是曰经究竟也。人于文理之中,修学成圣,终期佛果,是曰人究竟也。依经流通,当备何德?前〈名字功德品〉既结经名字,始是成经。而经须人弘,非德不传。〈四相品〉初明流通之利自行兼人,终成大觉彼岸明矣。智秀曰:此第五问经名字兼受持之益。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案僧宗曰:此下有九问,广门也。上略门中明般若法身,今广门中明解脱也。三德既显,伊字始圆也。开微密者,广说如来二种隐䨱,一谓言隐䨱、二谓形隐䨱,以昔教未着为微也,诠常为密也。宝亮曰。此下广门,凡十六问,此一问正广果用。果者,谓法身般若解脱也。智秀曰:此第六问弘通之法也,下有十问皆相承而发。
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实非阿罗汉量与罗汉等。
案僧宗曰:上略门,辨因果、结经名、显流通;今广门中,唯明果不明因,仍辨流通者,故知经旨意不在因,但以果为宗也。上〈四相品〉明四种法,今此品中举四依人,彼则寄法显德,此则举位标人也。如来居尊体极,是真罗汉;菩萨似之,但大士踪高,去人悬远,难可别知,乃约四果仿髴寄心,令人取识也。宝亮曰:下频有四问,皆广流通。此一问,问流通人德量高下,下〈四依品〉答也。智秀曰:此第七问,应言何许位人能得广大之经,可为依止?虽是菩萨,而位齐声闻耶?
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佛说波旬说云何分别知。
案僧宗曰:夫欲通法,应识耶正。天魔外道阻乱佛法,假形伪说以迷未达,从其化者长居生死。当尔之时,四依出世,遏魔扬道也。向云天魔宜识,非言莫辨魔说佛说。理有分别,是以寄说以检耶正也。
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
案僧宗曰:广前因义也。上答般若因,云十善四等也。法身因,谓护法也。此是相似因果。今就广门,寄境以明也。何者?若遍收其因,则八万四千;略而为语,莫出智慧。慧之所生,生在乎境,境有深浅,故教有偏圆,解亦随教也。如来初开四谛,但言是苦是集,未明苦集不生。及般若之教,始显不生。爰至法华,苦集之相犹止三界。今日所明,一豪之惑起,则无明住地,乃至金刚苦亦如之。昔日明灭,止于身智。灭既有余,道亦未了。教不究竟,生解亦偏。以解浅益微,则圣心不悦。今日所说,教圆理足,生解亦深,化功遂畅,义言心喜也。智秀曰:此第九问境也。
正善具成就显说四颠倒。
案僧宗曰:上举境以成慧,今出惑以形解。所以尔者,夫解惑由教,昔教既偏,解亦为倒。解既为倒,岂具正善耶?又说谛既异,倒亦应殊,趣致相关,故复明也。宝亮曰:此两问,问教下所明之理有真伪也。四谛明真、四倒明伪,欲令学者识其是非。若言称四谛,必是四倒,语合八倒,是则魔也。智秀曰:此第十问翻理相也。
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
案僧宗曰:此始是穷因之致也。前明持戒护法,未为极因;若照解圆明,始称善业也。就答善业文中,自有五重相生,显之下文也。此一重,明若于性生信,为善业之始也。智秀曰:此第十一问佛性理也。若众生无我,则一化便尽,云何得与善业以趣佛果耶?
云何诸菩萨能见难见性。
案僧宗曰:犹是明第二重显于见性善业之终也。宝亮曰:此第十第十一两问广因,下〈如来性品〉答也,作善行是缘因。前所以答中明正因者,欲明行人立心之方。若明识因果性者,则行成中道。若中道行成,则万善便树。故答以正因中道行即缘因也。智秀曰:第十二问何地大士能照当果性之理也。
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
案僧宗曰:此下第三重,广流通也。经之为用,有文有理。上略问中,结经名字名大涅盘。又七善法,叹该文理。今〈文字〉一品,先广文用也。经文以十四音为众音之本。所以言半满者,夫教有偏圆,由机有次绪,如来善得其宜,故言善解满字及半字也。宝亮曰:此下九问广文字功德下理也。此是第十二问,先定其文字,下〈文字品〉答也。智秀曰:此第十三问意,若我之名元自佛者,其余名字复因谁耶?
云何共圣行婆罗迦隣提云何如日月太白与岁星。
案僧宗曰:第四重,广流通也。理之为用,不出常与无常、真之与应。此教双明八理相对,应除八倒,事同牝牡。文中但列六行,盖略耳。如日月者,此四譬为成真应故也。日月升天则万像斯见,此偏举真应显自在之德。
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
案僧宗曰:此下十九问叹经,而初有七问略叹,前四叹因益、后三叹果益也。经有此能,未发心人强令发心。如或从诸佛菩萨边闻而不生信,将成阐提;以经威力,梦见恶相,即便发心,作菩萨也。宝亮曰:据能灭恶生义也。
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犹如阎浮金无能说其过。
案僧宗曰:既逼令发心,便成菩萨,则上求佛慧、下度群生,功业转胜,理不复畏天魔外道、异学众也。宝亮曰:恶灭之后,成清净福田也。智秀曰:第十七问经之力,能灭业障也。
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
案僧亮曰:非唯自具万行亦胜,处于浊世以化乎物,不为世法所污,如莲华也。宝亮曰:信慧开发,不复障圣道也。智秀曰:第十八问经之力,能灭报障也。
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如医疗众病不为病所污。
案僧宗曰:向通因果,今偏语因。患重故难拔,菩萨拔之。前止言不污,今明治惑,如医王譬也。智秀曰:第十九问经力,能灭烦恼障也。
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
案僧宗曰:上四问明经威力,使未发心者令作菩萨,能为医王。虽未成佛,而能因中已能利益;此明果益,言因经修行终得成佛,既得成佛,复能乘此大涅盘船接济众生也。
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
案僧亮曰:向乘涅盘船,物见其灭,实则不灭。近识未悟,移譬显之。如蛇脱皮,非为实死。如来亦尔,现灭非真,借以为喻。
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
案僧宗曰:若于解者,不假移譬。但悟有先后,致说有重复,洗沸人疑。疑谓现见如来,始王宫生、终双树灭,岂言不灭?故借天树三变以为喻也。
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
案僧宗曰:此下有十二问,广叹经也。依昔经教,明三乘无性,各有涅盘。毕既有殊,性不容同。如其无性,云何上答纯陀:常命色力,常果无差,有则俱有、无亦俱无。如其为无,前不应说;如其已有,有则太早。因中无果、果中无因,而说为有,便是如乐未生已名受乐。是故文殊腾纯陀之疑,在于此也。就佛下答,以有理故,不得言无;未现用故,不得言有。是则三乘皆同有性也。宝亮曰:此下有十问,断疑劝信也。
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
案僧宗曰:明依圆教生解,众魔外道莫能爼坏。非唯自不可坏,所得眷属亦复坚固,经之力也。
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
案僧宗曰:就广叹经中,亦有因益果益,义不异前。既乘正解,复化愚暗令开慧眼,犹如盲人导之以目也。宝亮曰:此明内果劝信。若不见此经,虽复共住,如彼生盲,不知是佛因也。
云何示多头唯愿大仙说。
案僧宗曰:始则因中开人慧眼;终则成佛,垂应无方也。宝亮曰:就应现以劝信也。
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
案僧宗曰:向问多头,是谘身密;今问说法,是谘口密。根有利钝、教有浅深,月一日至十五日也。宝亮曰:明佛如父母,不欺于子,随根性而说法,以劝信也。
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盘。
案僧宗曰:向明果益,不在一佛;今就释迦辨灭不灭,即是乘涅盘船济众生义也。下文因放光,催纯陀供,说十三偈,广明不灭也。智秀曰:第二十八问,悬见大众覩佛受食,谓应实死,故问应迹灭不灭义。
云何踊进者示人天魔道。
案僧亮曰:昔日偏教说佛无常,密筌于常,惑者失旨,慧命不生,是为魔道。今圆教既开,能生圆解,终成大觉,是为天道也。宝亮曰:此下频有四问,共证究竟事也。此一问即证未来事毕,已为未来众生开耶正二门竟矣,于今现在更无事也。昙纤曰:下文答云「若有不能如是观了三宝常者,是旃陀罗。」即谓魔道。异此者,名天道也。
云何知法性而受于法乐。
案僧宗曰:说天魔二道,大众蒙解,得法津泽,心生欢喜,事由今教也。昙纤曰:下文「时诸天人大众闻是法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是即法乐,以答此问也。
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
案僧宗曰:前明无灭,此明无病。下〈现病品〉广明病之不实也。昙纤曰:下文言「今悉见诸菩萨,体貌瑰异,殊大殊妙。」唯见佛身,喻如药树,为诸菩萨之所围绕。是则内外无病,答此问也。
云何为众生显说于祕密。
案僧宗曰:昔日密语,生人谬执。若无今教,何由遍达?广佛隐言、宣显深旨,生解由经,亦叹教也。昙纤曰:下文「今者如来欲为未来无量众生作大明故,宣说如是大涅盘经。」答此问。
云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如其断疑罔云何不定说。
案僧宗曰:昔教明二种人,有病必不可治。此经所明,悉皆能治,由经力胜,亦叹教也。宝亮曰:明阐提、逆罪、谤法三人,毕竟不能进也,菩萨毕竟能去。声闻之人,遇善友者则进、不遇则退,明不毕竟。下余半偈,还请佛解释也。昙纤曰:下文有余偈等,谓有余者则不毕竟,无余者即是毕竟。答此问也。结答云「唯除助道常乐善法,其余一切者,有余无余」也。
云何而得近最胜无上道。
案僧宗曰:始则治罪,终为菩萨德力转高,隣于极境,皆由经力。此中并指今教能开发圆解,物无余疑,经益显矣。宝亮曰:此明五人从四时学,来至今经,教于因果中生信,得近无上道也。昙纤曰:下文「尔时大众,以种种物供养如来已,即发无上道心,无量菩萨得住初地。」即是近无上道。答此问。
我今请如来为诸菩萨故愿为说甚深微妙诸行等。
案僧宗曰:四重文中第三文也。前明因果,一经旨归既已彰矣,第二叹教。今明依经修行,取于常果,亦欲使彼涉求之徒向慕前规也。欲论文句,并互相涉,前明果中亦复说因,今辨因文亦复明果,乃至明境亦辨于行,就行文中亦复论境,是则经文浑互,如似不分。然要当求其纲纽,亦各有在也。愿为说甚深者,十地行愿,非二乘所?,故言甚深。但行有浅深,浅则说行、深详功德。功德与行,广略虽殊,因义不异也。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唯愿大仙尊为我分别说。
案僧宗曰:行之所生,必由乎境。境中之妙,不过佛性。师子吼是略,迦叶是广也。
众生大依止两足尊妙药(至)诸佛之境界。
案僧宗曰:说问既竟,将自收退也。诸阴者,上至诸佛,下及众生人天五道也。夫圣教不同,斯旨甚深,乃是未达,理应谘问。但情浅智劣,不敢有谘。岂唯我所不敢,乃至精进八住以上、具三不退,亦非境界,是以息问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