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五十四(师子吼品第廿三)
举十一事释师子吼义 师子吼六问问佛性 答第一问 答第二问 答第三问 答第四问 显众生不见佛性无明䨱故又未能度十二缘河犹如菟马 辨十二因缘因重果义 辨十二因缘甚深不断不常非二乘所见 辨见十二缘智有四种 辨十二缘则是中道佛性
师子吼品第二十三
案僧亮曰:答第三十四问: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唯愿大仙尊,为我分别说。上长寿、金刚因果,五行、十功德,义有多涂,大而言之,不离涅盘因果佛性。今明性名虽同,因果相异,识之则不违,如师子吼问是也;不识则违,后迦叶问是也。说法既久,人情已怠,故命众令问。而师子吼好问佛性,即以问者为品名也。僧宗曰:自前以来,第一明经理教,是经之正经也。既教圆理满,能灭恶生善,力用弥旷胜于余典,故第二广叹也。既如此胜益,岂可不依经修行?故第三广明五行十功德也。夫行之所生专在照境,境中之妙唯佛性,自此下答第三十四问,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也。夫圣人互相影响,知答时在此,因机致问,发言虽复对师子吼,而其旨所指实答迦叶问也。宝亮曰:〈师子吼〉、〈迦叶〉同答第三十四问。上已明行体,今次明所发行之缘。若当不识因果之性则不成中道,故次就缘中以问行也。今者广明因果性体,使物识而行成,早出于生死。智秀曰:经之大段第三,重明佛性义也。大判有八段:第一设六问并答论佛性;第二明中道;第三明缚解;第四辩修道;第五明转障;第六劝;第七辨不退;第八广叹也。明骏案:前五行十功德广行,此下两品广境也。大判八段,不异此释。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至)有来问我不能答者。
案僧亮曰:上说因果皆名佛性,若不说识其异则因果俱昧,昧则生疑,疑则有无未判,故命令决疑也。僧宗曰:将明因果佛性之境,故先广列所疑,劝令问也。僧亮曰:发悟不同、机缘不一,今宜须缦告。为众人之道,故历举法问以为。宝亮曰:大判师子吼所论,不过十段。第一师子吼有六问,佛有六答,先往复辨,彰定因果性体。夫修道若心无所据,则行亦难进,故先明因果性,令指南有在。第二劝信。若于因果性中信心未决者,劝依十二部经,约应佛观因观果,观如来身口二业所以而现。若为于物、不为己身而现世者,得知天下有至极妙果,其理必然,令可得相与修因往趣也。第三明缚解。若于此因果性信心不立者则名为缚,若能安于大理深生决信则谓为解。第四辨修道。若欲从缚得解,要因修道,故次缚解后明有道可修。第五明转障。但群生闻此玄言,难为心用,若不以近事来诱,则无容入理。故云应修身戒心慧,能转重业,人天中轻受;如其不尔,轻业重受。故第六因明劝修。欲得速离重障,要须修道,若不如此难得离障。第七出能修道人。众生既闻有修道,未知修之方法,故今广明其相。第八叹修道人德。凡夫心志狭劣,谓言日一麻一米,苦难可忍。是以次辨此人之德,明行法得味不觉为劳,居苦接化如三禅乐。第九叹经。自不此经中觉,则无由行成有不思之德。第十叹佛经句。佛居化主,而能使苍生蒙法得乐,恩德如此,那可不叹?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至)如来大慈复垂听许。
案僧亮曰:纵佛不命问,次已至慈旨爰降,即闻命矣。宝亮曰:众时得悟,宜在于师子吼,故所以应机而出。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至)是故今于我前欲师子吼。
案僧亮曰:不谈问者之德则听者不至,故厚加赞叹也。欲师子吼者,师子是无畏之号,唯佛乃具。十地菩萨具三行,能学佛吼,德亦不浅也。宝亮曰:所以先赞叹劝大众设敬供养者,欲使受悟者发殷重心故也。
善男子!如师子王自知身力(至)能师子吼真师子王。
案僧亮曰:叙佛吼之义,初身力智是果也,三行是其本。佛具此众德,故能吼也。四足是戒,三行譬岩穴。振尾出声者,出大悲之事。宝亮曰:身者,法身也。力者,十力也。牙齿者,一切种智用也。四足者,四如意足也。安住岩穴者,四禅深寂也。振尾出声者,大慈悲也。
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
案僧亮曰:此四德者,头捋吼益之相也。宝亮曰:此下正述如来应三界化众生也。晨朝者,众生机发开悟之谓也。赴彼之感,出四禅之穴也。频申者,放光动地也。欠呿者,说法也。四向顾望者,譬四无碍智也。
为十一事。何等十一(至)诸大香象怖走失粪。
案僧亮曰:说为益事也。
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至)终不能作师子吼也。
案僧亮曰:举声闻无师子吼也。
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
案僧亮曰:举菩萨有师子吼也。
善男子!如来正觉智慧牙抓(至)安住四禅清净窟宅。
案僧亮曰:合前穴中事也。
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
案僧亮曰:合第一,现作师子也。
示众十力。
案僧亮曰:合第二,试自身力故也。
开佛行处。
案僧亮曰:合第三,为令住处净故也。
为诸耶见作归依所。
案僧亮曰:合第四,为令诸子知处所故也。
安抚生死怖畏之众。
案僧亮曰:合第五,为群辈无怖心故也。
觉悟无明睡眠众生。
案僧亮曰:合第六,为令眠者得觉悟也。
行恶法者为作悔心。
案僧亮曰:合第七,放逸诸兽不放逸。
开示耶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吼故。
案僧亮曰:合第八,为令诸兽来依付故也。
破富兰那等憍慢心故。
案僧亮曰:合第九,调香象故也。
为令二乘生悔心故(至)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
案僧亮曰:合第十也。
为令正见四部之众(至)四部徒党不生怖畏故。
案僧亮曰:合十一。
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至)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案僧亮曰:合后四譬,说所吼之法,互说令义尽。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至)而亦不能作师子吼。
案僧亮曰:合野干也。
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
案僧亮曰:合师子子三年必能吼也。
诸善男子!是师子菩萨(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案僧亮曰:举譬总结,劝恭敬也。
尔时世尊告师子吼(至)汝欲问者今可随意。
案僧亮曰:赞叹既毕,重劝问也。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性。
案道生曰:问佛性体也。僧亮曰:第二问佛性体也。僧宗曰:凡六问。前三问,问因果性;后三问,问见义,以证有也。此问果性也。果是宗极,所以命言先问也。下答以觉了神慧体相不改为性也。本有天真之理,在乎万化之表,行满照周始会此理,不离神慧而说性也。宝亮曰:举因果两体为问也。为者,言作也。谓作若为名果性体?作若为名二因性体耶?
以何义故名为佛性。
案僧亮曰:第二问性义也。僧宗曰:此问因性也。谓不改之义可得在果,而因中以何理而称性耶?宝亮曰:责所以因果性体,有何所以得受性名耶?
何故复名常乐我净。
案道生曰:从「以何义故」至此,第二问也。既问佛性以种生为义,以若生灭故,云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耶?僧亮曰:第三问所以得称常等四义也。僧宗曰:通因果问也。宝亮曰:偏问果性。何故独称常乐我净耶?
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至)一切众生所有佛性。
案道生曰:若佛性不可得断,便已有力用,而亲在人体,理应可见,何故不见耶?僧亮曰:第四问若身中必有,何故不自见耶?僧宗曰:举见以辨有无义也。宝亮曰:此问障法也。若必有者,何故不见?
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法而了了见?
案道生曰:不疑菩萨不了了,乃嫌得见耳。佛性妙绝,备众善乃见。菩萨住何等法而得见耶?僧亮曰:第五问也。僧宗曰:下有二难,同显见义,而此问据行也。宝亮曰:此问除障法也。
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
案道生曰:既云得见,以何眼见耶?乃以佛对之耳。僧亮曰:第六问也。僧宗曰:前据行以辨见,此据眼者,正以因之异也。宝亮曰:问所以不了。十地何眼故不了?佛五眼之中,用何眼而独了了耶?
佛告:善哉善哉善男子(至)诸佛世尊以何眼见。
案僧亮曰:福德智慧,义有短长也。何者?夫作罪则从情为易,修福则逆心为难。难则自策乃成,易则不课自起。以苦灭乐兴谓福,以得不丧谓德也,是则一切众善无非福德。于中了真者,别名为慧耳。是以无学之地,皆得具其二也。僧宗曰:前后致叹,盖发时人之心耳。宝亮曰:明具此庄严,乃识此因果之理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云何名为福德庄严。
案僧亮曰:将辨其相,发问以起予。僧宗曰:请释其旨,欲兴后问。
善男子!慧庄严者(至)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
案僧亮曰:目地为行,皆以理解为称,悉是慧也。凡夫取相之福,不能度生死,非福乃至非般若也。僧宗曰:下有三重释也。此第一以住下为福,上住为智慧也。宝亮曰:第一从初地至十地,取缘中忘相正观无漏空解为慧庄严也,取十地观智为福德庄严也。乃是双要,是从义取判也。
复次善男子!慧庄严者(至)声闻缘觉九住菩萨。
案僧亮曰:声闻至九地,有重到未尽,不能少见佛性,不得称慧。上说凡夫,此说圣人。
复次善男子!福德庄严(至)无有无果报无碍常住。
案僧亮曰:学法为福德,无学为智慧也。
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庄严(至)是二庄严能答是义。
案僧亮曰:结二庄严,兴问答也。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至)一种二种者是凡夫相。
案僧亮曰:上说缘有名福德、凡夫法。若尔者,诸法中无二。具二者不应问,况能答耶?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至)则能解知一种二种。
案僧亮曰:能知一种二种者,一是涅盘、二是生死,皆就有中差别具二乃见,不应言有皆是到。
若言诸法无一二者(至)一切诸法无一无二。
案僧亮曰:谓说有无皆是世谛差别者也。
善男子!若言一二(至)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
案僧亮曰:凡夫不见常、不见无常也。
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至)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案僧亮曰:将欲答问,先举问而诫令善听。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道生曰:答问佛性体也。要当先见不空,然后见空乃第一义。第一义空,已有不空矣。佛始见之,故唯佛是佛性也。十住菩萨亦得名见,下至大乘学者又得名焉。所以举第一义空为佛性者,良以义类是同,而该下学、用进后徒,不拘常义而无非是,必可以答无畏问也。僧亮曰:佛智之境是因性也。僧宗曰:答初问也。初问果,今答云以觉了为佛、下改名性为第一义空,举境以辨果智之用也。境下不过常以无常,常是理中之极,故称第一义也。空者金刚,以是体是苦集,不免坏败,故可空也。宝亮曰:第一问有两意,今答亦二别。且先出果性。佛果如如,以法性为体,无一切相,出百非之表,故名第一义空也。
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案道生曰:不兼见不名智慧也。僧亮曰:佛照境之智是果性也。所以境智双举者,智以照境为能。境若不深,无以显智之能;若智照不明,无以表境之深。要以境智相发,智功乃显也。第一义者是涅盘,涅盘真俗皆实,总名第一义也。空者是生死,生死是俗皆虚,总名为空也。僧宗曰:向已举境,今明善识第一之与空者即名佛果能照之智慧也。宝亮曰:既解果性,今先举体以取智。若不据用以辨体,无以表因果性异,故明佛果众德唯以第一义空为体也。
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
案道生曰:单取前句,非第一义也。僧亮曰:释境空也。生死以痴为本,无所见故也。僧宗曰:简二乘人也。二乘人在无生平等之时亦称第一,佛果居生死之表亦称第一,人情疑是相滥,是故简之,谓二乘皆不见空不空也。宝亮曰:佛果体圆,中道之解究竟,于时不复见空与不空为异,但一相无相,空与不空无可为异,故云唯有智者能见空不空。六行之解悉尔也。
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
案道生曰:明兼见者也。僧亮曰:释境第一义也。涅盘以智为主,除颠倒故不空也。僧宗曰:双识二理,谓佛菩萨也。
空者一切生死。
案僧亮曰:重释空也。生死真则无性,俗则无常,故名空也。
不空者谓大涅盘(至)我者谓大涅盘。
案僧亮曰:重释第一义也。涅盘真亦无性,俗则常住,故名不空也。宝亮曰:昔明世谛为有,以第一义谛为无。今明生死虚假,空无自体,故名为空;涅盘真实妙有,故名不空。是以一家所解,生死二时是不有,涅盘亦有二时不无也。何者?构因之日,即体虚伪。及至观解,照无一实。故两时推求,并无自性,悉是颠倒妄有。今众生神解,因时已有,修道所除,俗尽真现,两时不空也。所以称涅盘不空、生死为空矣。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至)不见我者不名中道。
案道生曰:不偏见者,佛性体也。僧亮曰:释佛智也。先辨偏见者非,佛以非是显是也。僧宗曰:理而为论,岂有不识耶?就教而言,但一向唯作空解,解偏故不名中道也。
中道者名为佛性。
案僧亮曰:举不偏之见,以显照无不周,所以称佛也。僧宗曰:指果地性也。宝亮曰:佛果佛性方是解中道之理耳。
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
案道生曰:不偏则无不真矣。僧亮曰:结智所以是佛也。照周则惑尽,惑尽则无变易也。宝亮曰:遂果性体也。向言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下举二乘不见以对明。
无明䨱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
案道生曰:不可以不见为无常也。僧亮曰:答第三问也。境界常有,而䨱故不见。
声闻缘觉见一切空(至)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案僧亮曰:显不见之人也。不见境故,智亦俱亡也。宝亮曰:三乘观道偏,不见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中道之行既不成,云何能得见佛性耶?
善男子!不见中道者(至)二定苦行三苦乐行。
案道生曰:三种皆与见中道名也。有真见者,居然自别也。僧亮曰:辨正因缘因性也。凡夫二乘即情为见,非见也。明因有耶正亦有远近,以三种别之也。僧宗曰:从此下答第二问也。答中凡有三种:初明正因、第二明缘因、第三明境界因。其前问云:生死无常,复以何理亦称性耶?今先收因地三种人神明斯尽,以其有正因之义,必有成佛之理,非木石也。因中说果,亦称为性耳。宝亮曰:第二重,辨出缘因正因二因性之体也。佛今出三种中道,一定乐行、二定苦行、三苦乐行,云此三人尽称见中道。故菩萨居定乐行者,解称真俗二谛,终归除苦得乐、津济六道,缘因行成就,可为正位。而凡夫居在苦中,心无厌背,云何见中道耶?故一家解云:夫中道有二途,自有二谛中中道、自有理中中道。二谛中中道解,即是缘因性也;理中中道,即是一切众生避苦求乐,解正因佛性。夫中道之义,本是称理之心。然有神识者,无一刹那心中无有此解。天下苦实可避、乐实可求,既用心得所,岂非中道?若苦不可避而欲强厌、乐不可得而欲强求,此便乖理。然今此心既不乖大理,云何非解?但此解是境中之用,非造缘之知,亦非善恶因之所生。若善因所生耶,唯应人天中有,三涂应无;若恶因所生耶,则应三涂独有,人天应无。而今莫问人天六道,无一刹那无此解故,故知此解乃是妙本之异用,无变改之心也。是以《胜鬘经》说,出如来藏,与自性清净心。冥会此旨。然则经经微,据理自彰矣。苦乐行谓声闻缘觉者,二乘人非不厌背求出世之意,故名为乐;封执居心,不免生死,故名为苦。但二谛中中道解不成,非不是善,故属缘因。摄正因性故,自宜有然。今者出三种中道以为二因之体,二因乃同用真如为体,今唯得据用来辨。
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至)阿鼻地狱如三禅乐。
案僧亮曰:见涅盘常乐,知生死幻伪,安之为化,以为苦也。僧宗曰:从初地乃至十地菩萨,救苦众生,其心甘乐如三禅也。
定苦行者谓诸凡夫。
案僧亮曰:不识真乐、不觉惑苦,常行颠倒,谬以道也。
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至)行于苦乐作中道想。
案僧亮曰:二乘比之于凡为乐,方之菩萨为苦。于此二间,情以为足,故云作中道想也。僧宗曰:从苦法忍至缘一觉,以其不能安生死以化物,说之为苦;以其解苦性空,于凡夫为胜,亦小小化物,故谓苦乐行也。
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
案僧亮曰:结二乘凡夫虽有而不见。
善男子!如汝所言以何义故(至)三菩提中道种子。
案道生曰:一切诸佛莫不由佛而生,是以前佛是后佛之种类也。僧亮曰:已说因果二性,今通释二性得名之所由,答第二问也。性有二义:一谓种类相生、二谓守分不改。今言种子者,通说因性,亦通是种矣。僧宗曰:举其问而答也。向三种心能生菩提之功,故称为性耳。非是果,故称性也。宝亮曰:答第二问,有两重:初直答因果性之所以;次更明上三人,释所以有三异之意也。此第一重,先明果。佛性中道解,见理周悉也。中道种子者,次答正因因缘,明子能得果也。先明果性所以,今明缘正二因所以也。
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上下中。
案道生曰:前言三种中道,但取兼见为佛性体,而中必能通故,故云道耳。今明三道,取其能通,明真道有在也。僧亮曰:通辨二因二果也。下者正因,上者缘因,中者后身菩萨及佛果也。僧宗曰:上明正因竟,今收因地之善,明缘因也。凡夫为下,二乘为上,菩萨为中也。宝亮曰:此第二重也。次开因果两厢,明上见中道者,若计梵天是常,是则向者定苦行人也;计三宝无常者,是向苦乐行人也;中者是向定乐行人。
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
案道生曰:背道非实,名为凡夫,凡夫故为下也。僧亮曰:以其沈沦之义,㳂流为下也。僧宗曰:既言谬计,何得言善?今取为缘因者,以其伏结、修六行,摄心于禅道耳。此乃非胜道,要有善义,故不得不取也。宝亮曰:凡夫一向居苦,但有正因也。
上者生死无常(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案道生曰:与真反也。苟是实者,生死为无上,是以义称为上矣。僧亮曰:二乘不见佛果常故,于生死无常不可为谬也。了非为是,谓之计生死为常也。僧宗曰:此释二乘人也。谬见常者,其倾正使已尽,唯余习气。约教而言,二乘犹有八倒之习,如三修所明也。今不取习义为缘因,正取无漏善为缘因。上者凡圣二位,彼凡既下,此圣宜言上也。宝亮曰:二乘行不得中道,然非不是缘因性;若能改于固执,必得上果。
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
案道生曰:无有得第一义空者,故不名下也。僧亮曰:见三界过,见涅盘常,以不到故,逆流为上也。僧宗曰:菩萨识第一义空,所以言中也。以离凡夫之下,非二乘之上也。宝亮曰:释上定乐行人也。菩萨称而解,终归用此第一义空为体也。
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
案僧亮曰:凡夫以㳂流为下。以不得故,于凡不名为上,证非下也。宝亮曰:明二乘不能会此第一义空,故不名中道。若发真解,乃得无上菩提也。凡夫不能得故,所以不名为者,是下也。
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上故。
案道生曰:上道非上,从意为上耳。宝亮曰:反流尽源,故即上也。僧宗曰:既出二重之上,与佛不殊,亦义得为上。中道解故,称为中耳。宝亮曰:初地以上有当分之解,与佛解不殊,但未满足为异耳。二乘人未有此解,岂得同称为上耳。
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案僧亮曰:第一义空,唯佛乃见。今该取菩萨者,以后身少见佛性,方之九地,名见中道者也。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至)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
案道生曰:即生死为中道者,明本有也。僧亮曰:说境界因也。但说生死,不说涅盘为异耳。无明是现在苦本,爱是未来苦本也。明二世之苦以惑为本,具一切空也。是名中道者,三种是中道也。僧宗曰:此下释境界性也。就此中有八翻明义。此下第一翻,即是答第三问也。略举二世之因,而过去世中但取无明,现世中但取有爱也。无明为现在本际,有爱为未来本际,此之因果即为中道也。宝亮曰:答第三问也。先释众生所以不能见中道之意,正以无明有爱,生死不绝故也。是名中道者,名十二因缘也。
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
案僧亮曰:道偏则不能破病,不偏者则能破病,以破病故名之为中也。僧宗曰:此境生智,智能破故,所以称为破也。宝亮曰:若能观十二因缘生称理之解,必能破生死也。
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
案僧亮曰:中道智是佛也。道为智因,故说因为性耳。宝亮曰:既如因缘理而照,生中道之解,得名缘因佛性也。
是故佛性常乐我净。
案道生曰:本有种生,非起灭之谓,是以常乐无为耳。僧亮曰:以中道常故,佛性常也。僧宗曰:言性理是常,众生以惑覆故不得常用。虽未得常用,要是常因。承此句,可以义合第三问也。宝亮曰:照既穷源,生死苦尽,所以言常也。
以诸众生不能见故(至)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案僧亮曰:不见三种中道,故无常也。
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至)是人即得常乐我净。
案僧亮曰:有而不见者,为譬也。
佛性亦尔众生不见(至)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案僧亮曰:合譬也,义与善业喻同也。宝亮曰:释旨亦不异上佛性品中意也。答第三问竟此也。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至)如是观智是名佛性。
案道生曰:十二因缘为中道,明众生是本有也。若常则不应有苦、若断则无成佛之理,如是中道观者,则见佛性也。僧亮曰:上说境界,今说智者缘因也。智能断除断常之惑,无谬断常之过也。僧宗曰:第二翻也。谓失解则断常、得解则不断不常,故借惑以辨观体也。宝亮曰:上已答三问竟。此文复何意来?故一家所解凡为二义:一则通论众生不识因缘之病、二为定因果性有所在。其意云何?众生既即身有佛性,而所以不得用者,正由不体有为无为,故起常等病。谬解在心,故不能得此常乐我净。向来明此因果性,即不离十二因缘,使物情识理,不此外觅法。正有斯二意,故次辨此理,其大旨乃尔。复就此文中,略分有九意:第一先明观十二因缘得所不得所。若先安法性无为理,离断离常称境而知,成缘因佛性;若当缘境不称境,不安无为,执断执常,乖中道行。第二正开重因重果定因果性,明此因果俱不离十二因缘。第三正辨出因果性体相。第四判因果性位。第五叹十二因缘因果性理之甚深。第六明众生虽与此十二因缘共俱而不觉不知,唯十住菩萨与佛能穷鉴此深理,故见因缘之始终。第七明行人既观智穷深,断生死因缘相续虚伪果尽,便彻见法性,即用此深法为体,得成灵觉。第八辨观因缘之智有阶级、生解有浅深。第九总收结句。今从「众生起见」下,为第一意之始。凡夫正起断起常、乖生灭道,不识法相、理外行心,故不名中道也。无常无断乃名中道者,若就生死边为论、据识生灭道为语,恐此意不然。何以故?世谛虚妄有,即体如幻,终归灭无,岂不断不常?唯神明妙体法性无为,始可得称不断不常。能心缘此理,不取有无相,方得名中道。既称此理解,便识因缘虚,观照智生,即名缘因佛性。若能如此解,名为得法。
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
案道生曰:灭于死者,乃曰涅盘。苟曰不见,岂能得乎?无有得义,故以不得为名。况不观者耶?僧亮曰:明二乘空观未除断常,不得胜因之名也。僧宗曰:第三翻,以二乘人得理不深,所以不见也。宝亮曰:二谛中中道之解既不成,云何见佛性耶?
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䨱故不能得见。
案宝亮曰:因果性常,无明䨱故,所以不见。
又未能渡十二缘河犹如菟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
案道生曰:如菟马者,二乘观也。菟马度河,不得河底,以况众生无明所䨱,不见理也。僧亮曰:明观浅也。不见因缘始故,不断常见;不见因缘终故,不断断见也。宝亮曰:第二说三乘同观无生,但见理不同,有深浅之异,借菟马度河为譬也。
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至)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案僧宗曰:十二因缘,生之性也。宝亮曰:此智慧于有为无为两理上,生是缘因性也。取观因缘之智,名缘因性。而体是避苦求乐之解,名正因性。二种双显也。
善男子!譬如胡苽名为热病(至)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案道生曰:向明十二因缘观智,该取因时名为佛性,故以胡苽为譬。真见因缘然后果成者,非其譬矣。僧亮曰:上说因为种子,是谓种性相生也;今说种子为性,是因中说果,所以为异耳。宝亮曰:为上二因作譬也。虽复非佛,以能得佛果,故名佛性。
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案道生曰:向佛性名中有因有果,故今明因果有属也。僧亮曰:上说因果事已周,悉是会上宗也。分空为两因、分第一义为两果,明因果相承不离因缘,皆无自性也。僧宗曰:第四翻也。有因者,十二因缘为智作因也。因因者,即是智慧,此智为菩提作因,菩提为涅盘作因,是为因家之因,故言因因也。有果有果果者,菩提是果,而涅盘又是菩提家果也。宝亮曰:第二意,正定因果性也。明此因果性,即用十二因缘为体也。有因者,正因也。论理应以正因为因因,以正是因缘之因故也。今但正因性至佛不改,当因位而言因也。因因者,缘因性有移动不定,故有重因之号也。果者,谓菩提也。种智是万行果,故受果名也。涅盘对生死得称,是为果上立果,故云果果也。
有因者即十二因缘。
案僧亮曰:十二因缘能生观智,故名因也。
因因者即是智慧。
案道生曰:智解十二因缘,是因佛性也。今分为二:以理由解得,从理故成佛果,理为佛因也。解既得理,解为理因,是谓因之因也。僧亮曰:观智于涅盘为因因也,以菩提智是涅盘观智,是菩提故。所以不于菩提为因因者,欲周历四法故耳。
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菩提于观智为果也。
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盘。
案道生曰:成佛得大涅盘,是佛性也。今亦分为二:成佛从理而至是果也。既成得大涅盘,义在于后,是谓果之果也。僧亮曰:涅盘是菩提之果,望观智而言是果果义也。
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至)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
案道生曰:因果同为譬耳。作因果不同,前二分为四,此乃为三,此为异也。僧亮曰:举十二因缘相生为类也。僧宗曰:无明为行作因,故言因也。此行复为识作因,若类前句,还以行为因因也。一以从前因而生、二以与识作因,故言因因也。而文句言无明为因因,亦应以十二因缘为因因,如似不类也,消息取耳。宝亮曰:为因果立譬也。就三法上互望之,有因因果果义也。
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至)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案道生曰:缘生非实故不出,缘散必灭故不常,前后故不一,不离故不二也。来去之义,类生灭也。非作因故非因,非因故非果也。僧亮曰:不出不灭者,从缘故空无涅盘是不出,无生死故不灭,下类尔。非因非果者,无前者为因,无后者为果也。僧宗曰:第五翻,举理以成中道观智之用也。不出者,不出至现在也。不灭者,不一向断灭。其有续生于后义也。不常者,即是不出。不断者,即不灭也。非一者,因果异故也。非异者,始终相续为一。不来不去者,不从未来来至现在,亦无一物入过去也。非因非果者,非异因家之果,非异果家之因也。宝亮曰:第三意,上明因果性不离十二因缘,今次出其体相,明十二因缘正用此真如法性无相无为为体。若如昔教一向谈空,恐圣旨不在。若一向是空,何须赞叹因缘甚深?故知为显今教也。
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
案道生曰:佛性是种生义,故是因非果也。僧亮曰:正因性于四法最是。僧宗曰:此下第六,因果门也,谓十二因缘境界性也。
是果非因如大涅盘。
案道生曰:涅盘是究竟义故,唯果而非因也。僧亮曰:无复果也。僧宗曰:极果报也。
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
案道生曰:乖理为作有,皆因缘生也。无不因无,不果也。僧亮曰:观智也。于正因为果,于菩提为因也。僧宗曰:取观照之智通因果也。
非因非果名为佛性。
案道生曰:不从因有,又非更造也。
非因果故常恒无变。
案道生曰:作有故起灭。得本自然,无起灭矣。僧亮曰:菩提果性非因所作,所以名第一义也。僧宗曰:谓三菩提也。非因故非因,不为生所生故非果也。以非生因所得故,所以常恒也。宝亮曰:第四意,明判因果性位也。是因者,正因也。正因唯得居因位,不得称果也。是果非因者,涅盘也。唯得名果,不得称因也。是因是果者,缘因性有,即因即果义也。非因非果者,还遣向言涅盘名果、万行是因。物情执言,谓是生因生果;今遣言:涅盘之体,百非所不得,非生因之因,复非生因之果,无名无相,岂是因是果耶?
以是义故我经中说(至)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案道生曰:因果之义:备于十二因缘中矣。十住菩萨其犹病诸,况二乘乎!僧亮曰:以上空有二门辨义,皆非二乘所测也。举昔所说三事,证因缘理甚深,一叹理甚深、二众生不知、三唯佛能了。下别释也。僧宗曰:第七翻,非二乘所智,故曰无知无见也。
以何义故甚深甚深(至)无有虑知和合而有。
案僧亮曰:第一证甚深也。僧宗曰:释甚深也。续故不断、灭故不常,故能辨果也。虽念念灭者,以相似种类,遂有一用也。宝亮曰:第五意,赞叹十二因缘理深。本叹此理深者,乃意在神明体真,不论生死。生死虚构,有何甚深?而所以独叹十二因缘、不叹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者,是等因成假名法门,非始终相续。十二因缘是始终法门,故就此为叹也。无知无见者,理既深远,岂易可知见?唯佛行满,得具足见,十住仿髴见也。不可思惟者,法性理幽,唯佛境界,非是二乘下地可思忖也。以何义故名甚深者,此下去正释因缘之体所以甚深之意。明众生行业不常不断,而果报不忘。众生若造业,直以虚伪神明为体,应逐三相无常。若逐三相所作善恶业,云何得在?而起业后,经百千万劫,由自得报故,知有法性为神解主,常继真不灭。其体既无兴废,用那得灭?若得解以后,痴用乃可无;后未有解来,常痴故是业。业即是痴,障智之义,呼为烦恼;招生感果,因之为业,即一体而义分也。虽念念灭,无所失者,既真俗共为神明,俗边乃可三相灭;就真边往取,痴义常存,故无所失也。虽无作者,虽无有如神我作者,而不无作业也。虽无受者,虽无有如十六知见神我受者,而有因必得果也。无有虑知和合有者,亦无有如外道所计神我和合知者。然有因故牵果,理数相感召。如其无此法性为体,起业之后寄致何处?昔经乃唱有成就之语,定若为成就耶?
一切众生虽与十二(至)不见知故无有始终。
案道生曰:不从作有,岂有始乎?既不见知,何有终也。
十住菩萨唯见其终不见其始。
案道生曰:十住几见仿髴其终也。始既无际,穷理乃覩也。僧亮曰:证不见者也。僧宗曰:十二因缘至金刚时断,故其终易了。寻其本源,不可而知也。
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
案僧亮曰:证唯佛能见也。僧宗曰:始无源而照,正以始于无始。如《净名》言「从痴有爱」,岂知始乎?《胜鬘》亦云「无始无明」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
案僧亮曰:举不见之损以结也。
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死(至)流转生死犹如拍毱。
案僧亮曰,为不见者为譬也。宝亮曰:第六意,众生虽与此理共俱,而不觉知故,作因得苦,无穷无已。唯诸佛菩萨,觉知此理,修因感果,穷此因缘,故知始知终。今言十住菩萨知终不知始者,恐此非实论。何以知然?佛既始终但见,何容十住指知终不知始?亦应髴仿知始。而今但言知终不知始者,此正为课不行道者,云十住菩萨三阿僧只行道尚不知始,况不行者而知?若约事作行,有终可据。始既微,末难寻,故但言知终。理而为语,则始终俱仿髴,知唯佛一人独了了穷鉴此十二因缘,得见佛性。
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至)十二缘者即是见法。
案道生曰:法者,理实之名也。见十二缘,始见常无常,为见法也。僧亮曰:举昔经证见者之益也。灭苦是佛,故云即是见佛也。
见法者即是见佛。
案道生曰:体法为佛,法即佛矣。
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案道生曰:夫体法者,冥合自然。一切诸佛,莫不皆然,所以法为佛性也。僧亮曰:举今说以会昔旨也。宝亮曰:第七意,明解穷达源,若生死顿尽,即名见真法。以见此真法故,即名见佛。大觉现前,无复暗障,即用此真如法性为体,成一切种智也。若神明不以此法性为源,经那得言见十二缘即名见法?若是见生死法,常住佛果复那得云用此法为体?若当是生死空,如于昔教,应同灰身灭智,复不得称常。常法复无始生义,故知神解用此为本,直除灭虚伪,显出此真常之旨。其事如下富那外道之说譬也。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案僧亮曰:凡夫不见,所以令受苦也。而见有深浅,苦灭不同。不见佛性者,中道是佛性,二乘偏见,不见中道也。僧宗曰:第八翻,谓四种人浅深观之,唯上上观乃穷,故知深也。宝亮曰:第八意,次明观十二缘智阶级定相。向言十二因缘理深,无知无见,唯佛能穷鉴其始终。今故次明降佛以还亦得观此理,但观而未达,故发解有深浅,阶级有四异,下智得声闻道、中智得缘觉道、上智得住十住地、唯上上智者见因缘穷故成无上道。此言得声闻道,恐非是实行者。若寄言诱愚,故宜无嫌也。
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至)佛者名为涅盘。
案僧亮曰:第一义空名为中道,还结上宗也。此二总涅盘生死不偏境智,皆名中道也。僧宗曰:谓境界性也。第一义空者,谓照境之智也。名中道者,谓智照不偏也。中道名佛性者,解圆成极果也。即涅盘者,果之果也。宝亮曰:第九意,总收结会,明四种佛性皆不离十二因缘。既言穷此理得成佛,因果佛性岂得离于十二缘?故言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即第一义空者,乃远结于上佛果。佛性中道解满、万德皆备,唯用此第一义空为体。若通欲取结四种佛性,尽同用此第一义空为体;然今结意,恐据果性为言也。
尔时师子吼菩萨(至)一切众生何用修道。
案僧亮曰:问意谓若因亦佛性、果亦佛性,名义无差者,何用修道以求成佛耶?僧宗曰:此难之生,由佛上说见法即是佛,佛即佛性。人情于此言中新生此疑:若佛与佛性不异者,是则有性则有佛,何假修道耶?宝亮曰:此下去为释疑而生问。此疑藉何而起?因上答三问后定因果性,物便生疑:若因果佛性俱不离十二因缘,是则因性与果性竟自无差别,何用修道?既致疑有两,故下答亦二。无有差别,以为一问。何用修道,为第二问。故佛下答去,开为三问答:两问即为二段,第二劝令忘怀。今言是义不然者,先遣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至)然诸众生悉未具足。
案僧亮曰:夫一豪知见皆是佛理,未足者名因性,具足者名果性。性名虽同,具不具异也。僧宗曰:就答中有五重。又明虽复当性,然要须修道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恶心害母(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案僧亮曰:释言有者,以未来定得故名有,非今有也。僧宗曰:第一重,寄现有业故必招当果。佛性亦尔,云何不须修道耶?
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案僧亮曰:举昔偈为证也。僧宗曰:第二,重举偈以况因果不并也。有烦恼则无涅盘,岂得不须修道耶?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凡有心者,向言定得,今明有心求乐,求者皆得,但迟速为论耳。僧宗曰:第三重,乳必生酪,所以须醪。暖等必生,所以须修道也。宝亮曰:先答初问,明佛与佛性虽无差别,要自悉未具足,至于得佛之时乃可无差。而今未得,云何无别?故下即寄譬来,明未来有义,现在时中无有当果,故言有非己有之有也。众生亦尔悉皆有心者,下文言正因者,谓诸众生。而此中云心是。若用避苦求乐解为正因者,若为会此文耶?各自有对。此云心,是对果地种智为语。言众生是者,对佛时行人为语。若论其正位,由取避苦求乐,解用为位也。
善男子!毕竟有二种(至)诸结覆故众生不见。
案僧亮曰:上言定得,菩提毕竟得。今说不但得果,亦得因也。庄严是因,亦是世间也。一乘者,佛智是乘之究竟,说乘名也。僧宗曰:第四重,借因以况果也。庄严毕竟,犹在因中。众生成就因理,岂况果性在生死之外,而当不须修道耶?宝亮曰:答第二问,明应须修道。庄严毕竟者,谓金刚心也。究竟毕竟者,无学果也。世间毕竟者,还是金刚心时,体由未免苦无常,故言世间也。出世毕竟者,还是无学果,体免离三相,故言出世也。庄严毕竟,据万行为言;究竟毕竟,道众生所得佛果一乘。但众生有此佛果一乘,正由无明障覆故不能得见。理若如此,急应修道,那得难言不须修道耶?
复次善男子!佛性者(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道生曰:佛性义现,莫先于此,故即以为名焉。
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至)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案僧亮曰。果性名,随果有能,为名不一也。依文而言,此五名并是无学也。宝亮曰:明首楞严是三世诸佛之母,能生一切种智。明众生亦有,但不修集故,不能得成无上菩提。首楞严有五种名者,随义为五位:第一以坚固为名;二以智慧为目;三以能摧得称;四以仗物为况;五以觉察为旨。正是一金刚心,逐义异故有多种名。
善男子!我于一时(至)为众生故说名为我。
案道生曰:我名本出常存不断。佛性不断,则是其义,故以名之,非实是也。
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至)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案道生曰:常故自在,是我义也。应感无端,此之自在,从彼而出,本非我故,复名无我也。僧亮曰:上说因非性说性,今明非我说我,乐净亦尔。佛性实非我者,因无自在非我,有因缘至非虚妄。前除断灭之惑,后去计常之倒,皆非虚也。为世界故者,为除世人麻米之我也。宝亮曰:第五,证当有之义也。于时梵志闻当有之义,悉发道心。岂得不修道耶?僧宗曰:我于一时住尼连禅河下,第三文,劝时众应忘怀取法。佛语无方,不可闻此一边而执着也。如昔佛一时为梵志说正因佛性为我。佛性实非我,正以善巧方便应众生根令物悟道。岂可闻说此正因性为我而生执耶?若尔,我所言众生当得佛故言有,不得便执言众生有佛性,不须修道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