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二(序品第一卷上)  释如是我闻一时 释拘夷城 释力士生地 释阿利罗跋提河 释娑罗双树 释波罗奢华 释优钵罗华 释拘物头华 释分陀利华 释曼陀罗华 释波利质多树 释憍奢耶衣 释摩词跋多衣 释迦陵伽衣 释八功德水 释默然不受 释五门观 序品第一 案旧经云「尽命品」。僧亮曰:诸经所不论者,其旨有三。何者?一曰常住、二曰一体三宝、三曰众生悉有佛性。然常住是经之正宗,余二为常故说耳。今以寿命表常,略经之大体也。僧宗曰:序者,由致也。将说正宗,若不序述由致,无以证信也。有二序:一曰现序,亦曰别序;二曰未来序,亦曰通序。如放光等瑞,为当时由致,名为现序。余经不同,故名别序。如是我闻五证,是阿难所请,名未来序。经皆有此,故名通序也。宝亮曰:此劝问门中有四段。第一当序名;第二纯陀,略开常宗;第三哀叹,举胜修广常、劝问;第四老少二人譬,催问也。智秀曰:有八事,第一称如是、第二称我闻、第三称一时、第四记住处、第五列同闻、第六举时节、第七述集众瑞、第八叙表息化之相也。法安曰:序品有三段。初有六字,明阿难之言不虚也;次举住处,示说法根本;后列时众,明说法缘起也。就缘起中有三别:第一从「尔时世尊与大比丘」讫「前后围遶」,列常随佛众也;第二「二月十五日」讫「后诸天众」,此列为声光所召者也;第三大身菩萨来集,彼佛所遣,非声光所召者也。慧朗曰:此品有两段,前名通序、后明别序也。就别序中有六别:第一明六道众生遇三相故,生忧悲也,从「以佛神力」讫「当复问谁」。第二列出家在家四众,从「时有无量」讫「三恒沙」也。第三列豪姓眷属,从「四恒沙」讫「七恒沙」也。第四乱列天龙鬼神,从「八恒沙」讫「河神设供」也。第五变林显涅盘相,仍明四天乃至梵王眷属也。第六列无边身眷属也。明骏案:此品大开为两分,前通序、后别序。就通序中,自有五事:一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住处、五同闻人也。别序中有五事:一从「二月十五日」讫「当复问谁」,述三种相,总叙见闻之者忧悲之至也。二从「时有无量诸大弟子」讫「河海诸神设供」,别叙四众及诸趣来集。三述二种相。四列诸天及他方菩萨来集,从「四天王」讫「除一阐提」。五述二种相,从「尔时三千大千世界」讫品也。前后凡三述异相,合有七种:初则声光动地、中则变林重阁、后则改秽收光也。再叙时众亦有七科,谓圣人及六道。 如是。 案僧宗曰:如者,不异之辞,明阿难所传与佛说不异也。是者,明即是佛说也。有两物相似亦曰如,故以是字简相似也。宝亮曰:如斯文理,并是佛说也。智秀曰:阿难所传,与佛说不异,曰如。言当于理,曰是也。法智曰:阿难自明之辞也。金口所说,旨深意远,非所仰测。而章句始末,正自如是也。慧朗曰:旧释云直指之辞也,谓如是之经,我从佛闻,非自造也。 我闻。 案僧宗曰:夫亲闻则淳,传闻则澹。为成上句,明非谬也。智秀曰:谘承有所,无自信之过也。 一时。 案僧宗曰:佛加威神,又得佛觉三昧,能一受领受,无所遗失也。为成「我闻」句也。 佛在拘夷城。 案:亦曰拘尸那竭国,亦曰拘尸那城。法瑶曰:仙人名也。将显长仙久寿也,兼遣着常之病。丈六尚然,况凡夫耶。僧宗曰:据方所以证非谬也。 力士生地。 案法瑶曰:将显法身自在,有大我之力也,兼遣封我之患。 阿利罗䟦提河边。 案僧亮曰:云与熙连河相去百里也。法瑶曰:出阎浮金之处也。水之净者莫过此河,将显法身真实净也,兼遣保净之心也。僧宗曰:此言金沙。河流奔浚,以譬生死;金沙不动,以譬佛性。寄显生死之中有佛性也。在边者,寄明涅盘在彼岸也。又释:应身无常,喻彼水流;法身常住,若彼金沙也。宝亮曰:亦称金泉河也。众水之最,世人所保。今破所爱虽曰最净,犹是烦恼所得;当修无漏,以求常净也。 娑罗双树间。 案僧亮曰:方有二树,合则八也。高五丈许,上合下离,其花甚白,其实如瓶,香味具足。今以二树鲜荣、二树枯悴,明法不偏也。昔道场偏说,所以一树;今日教圆,寄之双也。法瑶曰:谓坚固林也。风霜不能改、四时莫能迁,以况法身金刚之质。老死不能变、念念不能易,常乐之相也。兼遣存常乐之意也。僧宗曰:所以名坚固者,为四天所护也。表佛所说法,四部所护,永不坠丧也。在林之间水之边者,处林则息乱、近水则清净,表明如来寂静而无累也。宝亮曰:亦破着也。物情以往古诸佛皆于此处涅盘,四天所守,谓为保固。今破云:此非坚法。若能不为四魔所坏,乃至坚也。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 案僧宗曰:此列同闻人也。凡四过列:第一与佛具至双林,不待光召;第二蒙三瑞方来;第三虽蒙三瑞,未能自遣,故变林催至;第四不待光召,诸佛知时遣来同事。此即第一先列在佛边者也。比丘,天竺语也。此以三义往释,谓乞士、破恶、怖魔也。宝亮曰:此列十四日暮从佛来此者也。彼国出家者之名也。此间无此名,但以三义美之,如怖魔等也。前后围绕者,回旋致敬也。智秀曰:此故是声光所召者耳。为欲依准余经序故,略标大数,别称在前也。然同闻有三种:一处同、二时同、三所闻法同。阿难于时既在娑罗林外,是则时不同也。道慧记曰:大者,皆是得道人也。 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 案僧亮曰:下文有释。彼土唯立三时,谓春夏冬也。二月是春和之中节,异耶。冬夏寒暑,偏也明也。昔说苦空,如彼之偏;今既二理双显,故取表于中和也。僧宗曰:此是荣枯交代之节。将明如来二种法身,舍迹归本者也。智秀曰:临涅盘时者,指说经之时也。 以佛神力出大音声。 案僧亮曰:应感之事本自佛境,不以声告,物莫知也。僧宗曰:菩萨二乘亦有神力,不得称大。今言大者,佛之神力也。道慧记曰:此中有三瑞。又云:通哀叹以来凡七瑞也。此声不从口出,故云神力。 其声遍满乃至有顶。 案僧宗曰:谓色究竟天也。无色界中彼无诸根,故不及也。宝亮曰:随有缘悉闻,此盖举其一隅耳。道慧记曰:推此声所极,正应二十恒沙国土也。下实谛中云「今声至二十恒河沙」,以此而例,光明动地亦应然也。 随其类音普告众生。 案僧宗曰:六道不同、楚夏之别,皆如闻而解也。 今日如来应供正遍知(至)大觉世尊将欲涅盘。 案僧亮曰:因伪显真、寄灭表存也。僧宗曰:所以先举三德者,使怀德而慕善也。既内怀悲愍,故外能荫护。以此二心等行于物,已为匪易。复能极如一子,弥见其难也。归依者,若慈母之赴婴儿也。舍者,以遮风霜为用。譬大悲之力有大方便,能令众生烦恼不起也。大觉世尊者,复举两号以速其心也。宝亮曰:将欲涅盘者,非经题所称也,言无余涅盘耳。自鹿苑迄此,众生闻一教增一疑;唯今第五时说,疑心顿息,所以略举十号,使知佛恩之重也。道慧记曰:怜愍不必䨱护、不必平等;今以归依释怜愍、以为舍释䨱护、以罗睺罗释平等也。慧朗曰:声中有五句。第一总称慈悲,谓怜愍䨱护也;第二称慈用,谓如罗睺罗也;第三称悲用,谓作归依也;第四偏舍化,谓今欲涅盘也;第五催令来问,谓为最后问也。 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 案僧亮曰:众生厌苦。苦从惑起,灭苦要先断惑。惑有轻重,重名为见、轻者曰疑。疑尚须断,况复见耶?断疑唯佛,可不问乎?僧宗曰:自此之前唯说无常;今明常理,教与昔反,事则应疑。虽复言不指的,而意在于此也。宝亮曰:此是如来最后宗极之教,故劝令问。 尔时世尊于晨朝时。 案僧亮曰:上记日月,今记时也。 从其面门放种种光(至)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声至有顶,语其上闻。光遍十方,语其四远。二文互出,事表未殊也。法瑶曰:口出其光,以表最极妙说之相也。僧宗曰:此第二相也。上以音声生解,此从光明得悟也。门以通为义,故以口为面门也。宝亮曰:种种色光者,昔经亦有此瑞,但出经者表佛威光,故以种种为名也。智秀曰:向虽闻声,未测所之,是以放光示令知也。 其中所有六趣众生(至)身体战栗涕泣哽咽。 案僧亮曰:向告令知,今除罪障也。僧宗曰:罪语于果,垢恼语因也。宝亮曰:此言灭者,据伏除也。谓覩光者心缘胜境,三毒不得并起,但生净心,故云罪灭。 尔时大地诸山大海皆悉震动。 案僧亮曰:垢障已除,恋慕情至。哀迷乱心,无由速集,故以神力动地,抑其哀情也。法瑶曰:无情尚动,况有心乎。以感时人,速令云集也。僧宗曰:第三相也。如来至德如地,以安群生。舍化归真,示之令悟也。智秀曰:见地动已,兴三种意:一者相劝且各裁抑;二者今当速往速往;三者设后有疑,无所谘问也。慧朗曰:此下有两阶,此即第一叙地动相也。 时诸众生共相谓言(至)若减一劫互相执手。 案僧宗曰:既覩三瑞,宁得不悲。更相晓喻,设敦请之计也。宝亮曰:旧解云「众生若寿命一劫,则请之一劫寿。若半劫,则请半劫也。」自意不然,盖随俗也。于时人情愿佛住世,岂容指愿一劫半劫?就少为言,恐多难冀耳。慧朗曰:此下第二阶,有两意:第一先相晓劝也。 复作是言世间虚空(至)如来不久必入涅盘。 案僧宗曰:如来道被大千、德荫三界,今入涅盘,世间空也。福尽者,福以感圣;圣既不应,所以知尽也。不善增长者,福既尽矣,恶所以增。 又作是言世间虚空(至)设有疑惑当复问谁。 案慧朗曰:无救护者,此下举前声告之旨也。救者,举前怜愍大慈句也。护者,举前䨱护大悲句也。贫穷者,举前等视如罗睺罗,大慈之用也。谓罗睺罗已得法财,我今未得而佛舍我,方是贫穷也。无所宗仰者,举前为作归依也。孤露者,举前为世间舍,大悲之用也。一旦远离者,举前大觉世尊将欲涅盘也。设有疑惑者,举前今悉可问也。是以宜自抑遣速往速往之也。 时有无量诸大弟子(至)生如是等种种苦恼。 案僧亮曰:上三瑞相集众因缘,此下说集时次第。大弟子者,先在佛左右,故不言其来也。道慧记曰:即是前所言八十亿百千者也。既非声光所召而复列者,欲叙其遇光悲恼也。慧朗曰:此举三业苦恼,谓身战掉、心浊发声也。 尔时复有八十百千诸比丘等。 案僧亮曰:此下叙远来者也。来不必前后,文不可累书,分作三次耳,一众多在后、二众多供胜、三但以供胜也。僧宗曰:此经所列时众,与诸经不必同也。以声闻德狭,不能广化,多以侧侍左右,所以先列也。宝亮曰:此列十五日旦承光至者也。比丘者,列其位。罗汉者,叹其德也。道慧记曰:列众凡有五别。第一八十亿百千,谓内眷属也;第二时有无量诸大弟子,谓外眷属也;第三优婆塞以下,随以供胜众多为后也;第四从金翅鸟王讫山王,但以众多为后;第五从阿僧只海神讫无边身,但以供养为后也。又撰曰:不必皆先后,但义为次第也。然若列先后有,不出四种:一者以位为次;二者以数为次;三者以供为次;四者不以位数供,但以是时来者,即是中列也。智秀曰:此下至其林变白,皆是声光动地所召也。然列条序不同,多则至五、少则唯二。言五者,一列数、二置位、三叹德、四列名、五叙来相也。言二者,一列数、二列名而已。又列其秩序,差品有三:第一从此讫得自在力能化作佛,列出家二众,以道小近佛,故先列也。明骏案:此中列六事,一列数、二称位、三叹权德、四叙忧悲、五叹实德、六叙来事。 皆阿罗汉。 案僧亮曰:此言不生。生是苦本,惑是生因。罗汉断三界之惑,苦果不生,故名不生也。僧宗曰:此名含三义。一谓杀贼,盖断烦恼也;二谓不生,盖不受三界生也;三谓应供。以备三德,可为福田也。 心得自在。 案僧亮曰:心为苦乐之本。众生厌苦,不离苦因,为烦恼所惑,不得自在;今无苦因,所以自在也。 所作已办。 案僧亮曰:苦因既尽,所期已毕也。僧宗曰:谓得尽智、无生智究竟也。此义含智,即释应供也。宝亮曰:此两句共释不生义也。所以得不生者,由断三界使尽,治道力办故也。 离诸烦恼。 案僧亮曰:释上已办义也。僧宗曰:释所以不生也。道慧记曰:释心所以得自在,所作所以已办也。 调伏诸根。 案僧亮曰:释心得自在也。僧宗曰:惑在由于诸根;诸根既调,所以惑尽也。宝亮曰:此两句释杀贼也。诸烦恼贼所以而尽,由摄六情、制三业故也。 如大龙王。 案僧宗曰:为三明六通作譬也。龙有二德:一则兴云降雨、二则隐显自在也。宝亮曰:此下讫逮得己利,辨应供也。道慧记曰:龙王即是人中象王。如《大品经》云「如调象王」也。为善调作譬,释烦恼所以而离,由乎善调诸根故也。 有大威德。 案道慧记曰:此下叹其外德。明在在处处,众所宗伏也。 成就空慧。 案僧亮曰:释断烦恼也。若不得空慧则不断也。 逮得己利。 案僧亮曰:结断不起,可保之为利也。道慧记曰:释所以有大威德也。空慧明其智满,己利明其结尽也。 如栴檀林栴檀围绕如师子王师子围绕。 案僧亮曰:师子王者,空慧既成,戒定皆是无漏空慧。如王余德,如子也。道慧记曰:此不取王为譬,乃总叹诸功德更相围绕也。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 案僧宗曰:自法华已来,皆得称为菩萨;若未尔之前,不得称也。宝亮曰:真伪之名,就教有三重:第一判圣为真、以凡为伪;第二以二乘为伪义、菩萨为真;第三谓信常者为真、信未立者为伪。今就第三重判也,明此诸人尽双解六行也。 各于晨朝日初出时(云)涕泣盈目生大苦恼。 案僧亮曰:波罗奢华,叶青,其华白,而一日三变,日未出时则白,日始出则赤,日晚则黄也。道慧记曰:其华质青而脉赤也。 为欲利益安乐众生。 案僧宗曰:下五句别叹,此一句总叹也。宝亮曰:此下皆探取实德以为叹也。此第一,明以利益故来,谓是众人得道之缘。若使千人为缘,少一人则不得也。 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案僧亮曰:诸罗汉知佛是常,今欲请佛发明常教也。此经第一义空者,常乐我净。无二十五有,故名空也。僧宗曰:般若是万行之主,欲令众生得无相之解也。 显发如来方便密教。 案僧亮曰:昔说无常,䨱今常旨,谓之密教也。僧宗曰:显三乘为方便、一乘是实行,丈六是有为、法身是无为者也。 为不断绝种种说法。 案僧宗曰:从初鹿苑迄至今日,随能生解,皆为人说。 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故(至)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案僧宗曰:谓闻无常解无常,闻常住亦即解也。既自通达,复为他说。宝亮曰:谓除众生四倒之缘也。寻此而言,故知法华诸教无得道者。 尔时复有拘陀罗女(至)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案僧宗曰:尼者,此言女也。所列科例,与上同也。明骏案:此列有九事,一称族、二称位、三列名、四举数、五叹权德、六叙忧悲、七叹实德、八叙来事、九蕳尊胜,故曰位阶十地。 比丘尼众中复有诸比丘尼(至)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案僧宗曰:出家二众,权实难知。今蕳尼众有菩萨者,推比丘众中亦应尔也。宝亮曰:向所列实解六行,成真子之义,此偏指尼众。亦有本是八住以上菩萨也。慧朗曰:此中叹权德。初云诸漏已量,谓总句也。明骏案:前叹比丘中,结末云「逮得己利」。此中叹初,有「诸漏已尽」。两彼互?,盖出经者差脱耳,旨则存焉。 尔时复有一恒河沙(至)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案僧宗曰:上列声闻二众,今列菩萨也。而不言设供者,应是出家人也。宝亮曰:此偏指前比丘众中有权为声闻者。智秀曰:向声闻二众之中皆曰真子,已知并是菩萨也。今复别列者,皆就迹为言也。前有声闻之迹,有以亲待之义,故在前列也。菩萨行广,迹有疎义,故次后列也。彭城慧令曰:此是离居家者,非比丘也。明骏案:此中列有七事,一举数、二略叹德位及方便、三列名、四叹三世行、五叙忧悲、六叹实德、七叙来事也。菩萨罗汉更无别位,不出在家出家四众数也,所以此一恒河在两楹之间。但称菩萨者,辨异彼此故也。法华之日已无声闻,况在此席岂更别有菩萨耶?而尼众简出阶十住者,盖标其胜出者耳,故云人中之龙也。 其心皆悉敬重大乘(至)诸未度者当令得度。 案僧亮曰:菩萨以济物为怀。大乘既是良药,故先明也。随一切者,以法济物,要须曲与物同,仁德广被也。随从有四:一形类、二语言、三根性、四事业也。作是誓者,既入五道,同彼苦乐。苦则心退、乐则生着,自非弘誓,无由两舍也。僧宗曰:此叹现在德也。宝亮曰:菩萨,此言道心人也。叹德,不过自行之与外化。此中据三世为叹,于一世中皆具二义也。 已于过去无数劫中(至)绍三宝种使不断绝。 案僧亮曰:能备上德,非积行不就也。解未解者,向说誓时,今说行时也。僧宗曰:向明现在行,今明过去行。 于未来世当转法轮以大庄严而自庄严。 案僧宗曰:次叹未来德也。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至)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案僧宗曰:旨与前同也。 尔时复有二恒河沙(至)平等无二如视一子。 案僧宗曰:此在家菩萨也。优婆塞者,此言清信士。论文有释,谓为善宿,皆以义翻彼名耳。此下列众有四阶:第一从此讫十恒河沙,以众渐多而供稍胜为次第也;第二从廿恒沙讫九十恒沙,供不必胜,但以众渐多为次第也;第三从千恒沙,以多少不定乱来为次第也;第四变林以下,众不必多,但以供胜为次第也。明骏案:此中列十五事。一举数;二称位;三以戒为行本,故先叹戒也;四列名;五次叹定,谓深观对治门也;六叹慧,谓亦欲乐闻无上大乘等也;七举四弘,以叹外化;八举庄严净戒结叹也;九叙遇光忧悲;十叙设供;十一叙因辨供时,又发弘誓;十二叙念佛受供已必入涅盘;十三叙来佛所事;十四叙佛默然不受;十五叙不果愿故忧悲也。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至)憍奢耶衣蒭摩缯彩。 案僧亮曰:天木香者,名时物重物也。出家法施,在家财施。施具九事:财施有三,谓时物、重物、如法物也;心亦有三,谓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也;地亦有三,谓不动、无相、无量定也。今但说六种,佛地不须说也。以佛力故者,谓以佛力成其重物,悦施者之心也。乃至盖覆大千,皆类此也。优钵罗华,色青。拘物头,色赤。波头摩,色不正,云似昌蒱花。分陀利,色白,生水中也。曼陀罗,是天华也,中国亦有,其色不定,如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绿而绛,种种色变。波利质多,在天上则种种色,天竺亦有,而华叶色并青绿。憍奢耶者,云蚕茧所作。东天竺有国名乌陀,粳米欲熟变为虫,虫即食米,人取蒸以成绵也。如此丝绵者,名摩呵跋多,此言大衣,甚贵也。蒭摩者,布衣也。迦陵伽者,国名,亦出细叠也。 是诸香木载以宝车(至)哀受我等最后供养。 案僧亮曰:各作是念。若有所乏者,此下说三种心也。道慧记曰:八功德水者,谓轻、冷、软、美、清净、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也。 世尊知时默然不受(至)却在一面默然而坐。 案僧亮曰:知受持未至也。若受前人者,后人则不得献也。昔默则受、今默则不受者,昔日体康,触味斯可。若言受则近贪,故不言也。今称病力弱,所须自知。是以言之则受,不言则不须也。法瑶曰:初生王宫,唱云应供,是则有施便受,何假发言?今显法身常乐不食,默然无言,理知不受也。宝亮曰:知时有三种,一者佛不受二檀越请;二者由昔愿故受;三者知纯陀作施主者为益处旷也。慧朗曰:知时有三种,一知受时未至;二知时众无宿愿;三知即时若受余施,不能广利也。 尔时复有三恒河沙(至)百千众生故现女身。 案法瑶曰:大众闻见涅盘之相,理应一时云集,不容前后;设复先后,亦不必如经所列也。慧朗曰:列数列名、叹德之事,准前可知也。 呵责家法。 案僧亮曰:恋着之处名家,即女人之身是。 自观己身如四毒蛇(至)是身可恶犹如死狗。 案僧亮曰:此苦观也。 是身不净九孔常流。 案僧亮曰:不净观也。 是身如城血肉筋骨(至)愚痴罗刹止住其中。 案僧亮曰:空观也。色阴譬城,四阴譬人,诸见无过譬王,烦恼有过譬民也。 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 案僧亮曰:无我观也。 是身无常念念不住(至)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案僧亮曰:无常观也。 宁以牛迹盛大海水(至)是故当舍如弃涕唾。 案慧朗曰:结上诸观也。 以是因缘诸优婆夷(至)心怀惆怅却住一面。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