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三十九
广释八种知见觉 广释四无碍 广辨无所得义 广辨神通应化无拘执义 广释反常说法谓真谛说为世谛义等 广明内道外道异相
梵行品之第四
善男子!我今于是大众之中(至)复得名为虚空等地。
案僧亮曰:不为有所系缚、空所迷闷,解脱空有以释地名也。下以二譬释功能也:一以不生贪瞋、二多容众生。宝亮曰:第七段广明十一空功用大也。既得金刚心,见一切万法尽,便于缘中任运,无复有滞碍拘执,即是第一叹。后从本有今无偈已去讫六念处来,广之也。第二叹言如虚空,于可爱色不生贪乐,于不可爱色亦不生瞋,明住金刚心时不见可爱之异相,但一相无相,下十无尽来广也。第三叹言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物。譬得金刚心如虚空,具一切知见无所不周,下用八种知见广此义也。僧宗曰:备上空有双照,故得四辨之利以化物也。就此有六重释:第一总明一切法有无碍;第二遍就三乘行上明法无碍;第三明得四无碍不取着也;第四辨能持;第五推因;第六夺二乘所得以显菩萨备也。智秀曰:此下第三科,列闻法得利者也。上明行舍得智,知于无法。此次明非直知无,亦能有无通照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如是等法一切知见。
案僧亮曰:次说八种知见出所容事。此第一。若行若缘等,总一切法也。在内名性,形外名相。强者名因,弱者名缘也。宝亮曰:此下广明第三譬,八种知见明自行,下四无碍明外化。第一总因果中知见。若行者,生灭起动之行也。若缘者,从缘者从缘而有,傍助为义也。性者内也、相者外也,力强者为因、踈远者为缘也,知众生善恶刹那起动之心也。若根者,利钝根也。若禅定者,知众生得定深浅也。若乘者,大小乘也。若善知识者,善知外缘也。若持戒者,达止恶也。若所施者,善知忘相也。如是一切知见者,总结因果中知见也。第二知外道所行法,不见其得善果也。第三见外道所行法得三涂果,知改恶向善,得清净解脱果也。第四见常无常也。第五知见逆流㳂流。第六知见转障。第七知见佛性。第八知见二谛。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得正解脱是名不见。
案僧亮曰:第二事浅名知。与第八同知耶因不得正果。从初至牛粪之上,明四威仪苦也。衣麁麻衣至糠汁沸汤,明衣食受苦也。自下明行业苦也。宝亮曰:第二知外道所行法,不见其得善果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入正解脱是名为知。
案僧亮曰:第二见耶见因必得苦果,知出苦必得解脱。何者?是人虽行邪道,厌苦情至。此厌心出苦,必求正解脱。耶果易知名见,解脱事远名知也。宝亮曰:第三见外道所行法得三涂果,知改恶向善,得清净解脱果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悉有佛性是名为知。
案僧亮曰:第四常无常等合观。初总易知名见,后别难见名知也。宝亮曰:第四见常无常。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从明入明是名为见。
案僧亮曰:第五知逆随诸流。逆难了故名知,随易了故名见。从信至是名为知。逆流中言凡夫者,内凡夫断外名逆,未断内名随也。下从明入明人为明,三涂为暗,是外凡夫皆是随耳。宝亮曰:第五知见逆流㳂流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地狱受报是名为见。
案僧亮曰:第六知转重为轻、转轻为重也。若转重为轻者,向解脱故为知。转轻为重,向生死故为见也。宝亮曰:第六知见转障也。
复有知而不见(至)犹如暗夜所见不了。
案僧亮曰:第七知佛性。因论知见及以如来,非其例也。宝亮曰:第七知见佛性。
复有亦见亦知所谓诸佛(至)即是如来五眼所知。
案僧亮曰:第八知二谛也。所以复说真俗者,初说地相不见诸法,后说地能无法不知。恐闻者致生有无之惑,说真俗以会之也。真谛无相故不见不知,非谓事隐不见。与亦见义异,知所惠施。上云真谛无相不见,似如俗谛,决定有相可见。更说俗谛,知受者三事,假为说名不见,无定相可见。上所言见,皆说知为见也。宝亮曰:第八知见二谛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能如是知得何等利。
案僧亮曰:四等以外益为义,今说舍果空平等地八种知见,于四等中有何利耶?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辞无碍乐说无碍。
案僧亮曰:慈以外益为利。四无碍者,慈之利也。宝亮曰:次明外化行也。凡有五翻解释,亦即是八种知见,但以自行外化为异也。此先列四无碍名也。
法无碍者知一切法(至)即得如是四无碍智。
案僧亮曰:总知名实,名法无碍。随名解义,名义无碍。说名说义,谓辞无碍。说不可尽,谓乐说无碍也。宝亮曰:第一翻。法者,识法区分也。义者,言之所以也。辞者,巧便宣通也。乐说者,以无懈心为众生说也。随字论者,圣人为法立名字,欲使众生识善恶区分,改恶修善也。正音论者,随方俗类得解脱,无不正也。阐陀论者,大集论也。世辩论者,世谛中最利辨也。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至)种种异说不可穷尽。
案僧亮曰:菩萨知法,本为度人。人不出三乘,以知三乘法为法无碍也。知三终归一,为义无碍。一戒定慧作多名说,为辞无碍。乐说义与亦同也。宝亮曰:第二翻。说三乘法,为法无碍。知理归一,为义无碍。于一法上作种种名说,为辞无碍。说法无勌,为乐说无碍也。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至)若取着者不名菩萨。
案僧亮曰:上虽再说,未明无着;今说无着,以成无碍之义。宝亮曰:第三翻,以忘相为宗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说言知法而不取着。
案僧亮曰:义旨未显,应须系发也。夫不取异相则不知异,不知异相不知法也。
佛言:善男子!夫取着者(至)一切凡夫无四无碍。
案僧亮曰:无碍之称,出生死为名;取着之名,不出生死。下出事证也,此先证取着非无碍也。宝亮曰:迦叶难意,既云得四无碍,云何取着耶?佛今答云取着之心本是惑累,则不名无碍;后心菩萨执相永尽,故名无着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菩萨摩诃萨而无所着。
案僧亮曰:证不取着,得四无碍。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至)而不可尽是名乐说无碍。
案僧亮曰:第四重释法义四事之异耳。宣说一义必无有义者,如地持山,菩萨所说无地无山亦无所持;诸佛境界者,知无地无山无为相也;凡夫境界者,着名求相也。宝亮曰:第四翻。得此六法,能持不忘,以不忘为释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说世论故得乐说无碍。
案僧亮曰:第五以世谛为法,以第一义为义也。宝亮曰:第五翻。以世谛为法无碍、以第一义谛为义无碍者,为小乘人故作此说也。若依《十地经》者,第一义谛为法无碍,世谛为义无碍,此为大乘人说故也。空是一类法易知,故名法无碍。世谛虚构区别难知,名义无碍也。
善男子!声闻缘觉若有得是(至)声闻缘觉真实无有。
案僧亮曰:二乘无因,故无无碍也。宝亮曰:向明得,今明失也。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至)何故默然而无所说。
案僧亮曰:夫度人出苦,必由说法;若但以神通证无,无四证也。
缘觉不能说法度人(至)一切无有四无碍智。
案僧亮曰:别证所以无也。
云何声闻无四无碍(至)无此三故无四无碍。
案僧亮曰:声闻从佛闻法,能说法度人,亦知常住佛性;无善方便,于四事中非无碍耳。
复次声闻缘觉不能毕竟(至)是故二乘无四无碍。
案僧亮曰:向别今总。不知众生根世谛疑,不知善说第一义空,故无四无碍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若具足四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声闻如四河,菩萨如阿耨达池,佛如大海也。或有得一者,比凡夫言得四,不必一人具四。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说言菩萨而有所得。
案僧亮曰:住虚空无得之地,得八种知见,具四无碍。众生起着,佛将欲遣,故发问也。宝亮曰:上已六重释四辨,人情生着,今拂其封累,以十无以遣之也。僧宗曰:此下辩十无,广上第二譬,明菩萨心不存于有无也。智秀曰:此下讫六念,妄执情迷,易随缘转。既闻说无,复谓终无所得。次以此文显有所得,汲引信情。文有六别:第一请释本有今无偈;第二明佛能为反常之说;第三正明有所得义;第四明见了了相;第五说偈叹佛及经教;第六请释世间出世间同异也。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亮曰:明四无碍以假得为名,实则无得。言虽有异,而义不违地目也。僧宗曰:第一,存有得为四倒,无所得为无碍也。宝亮曰:凡有十双相对。此第一有倒无倒为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二明暗相对。宝亮曰:慧与无明相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三以因果相对。宝亮曰:以生死与涅盘相对。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四以因中行相对。宝亮曰:以菩萨乘与二乘相对。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五以教相对。宝亮曰:方等小乘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有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六定乱相对。宝亮曰:空三昧与生死轮。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七以常无常理相对。宝亮曰:同此释。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八以解惑相对。宝亮曰:以第一义与五见相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九以因果人相对。宝亮曰:佛与大乘相对也。
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所得(至)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案僧宗曰:第十遣问遣答相对。宝亮曰:同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离魔眷属为佛弟子。
案僧亮曰:广明无得之义也。所以示者,空是万行之主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世尊是义云何。
案僧宗曰:此下第五段也。向十无遣执,其封心稍弭,今欲更引证也。宝亮曰:此下竟六念处,广上第一譬也。物情所执,本以相惑居心,故处处滞碍,则不能得无方致化。今明十地菩萨,金刚心满、烦恼永尽,故能无方隐显、百变自在,故言无所拘执也。迦叶今难意言:若佛果得无拘执,何故上说本有今无之偈?独为纯陀,不普为大众,得知如来未免拘执也。
佛言:善男子!我为化度(至)文殊师利即得解了。
案僧亮曰:佛答意谓尽说法也。此下先广明本有今无义,后别答问。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文殊等(至)是无常者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明佛为计着众生说地名无得耳,无计着者则说地名有得也。文殊解了者,上文殊将问差别无差别义,闻此偈即了也。
善男子!如来普为诸众生故(至)虽见诸法说言不见。
案僧亮曰:此下正答问也。如毗尼中说,随俗故问也。僧宗曰:此第六段也。自初说十一空,人情闻无,心无所寄,故述八种知见及四无碍之利。既闻有说,更复舍无封有。为遣此滞,还说十无,复洗执情。时众闻空有互说,莫知所厝。如来呵止其心,当寻求教下之意。如来所说,莫非利益反常之说,尚当时为益,岂况空有二说而更生封执耶?说有为,善知世谛;说无为,明诸法斯空。是则有不乖无、无不背有,岂得乖有无之言而增其执耶?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者,假就外道学也。见亦如此也。宝亮曰:此下别答无拘执相。既言知,复言不知,此是反常之说,明如来住空平等地,能种种说法自在随意。若尔,汝云何难言佛有拘执耶?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者,虽知常住而唱言无常也。虽见说不见者,佛明见真常而说言不见也。
有相之法说言无相无相之法说言有相。
案僧宗曰:有相之法说无相者,实自不灭,言断灭也。无相之法说有相者,佛实绝相,言菩萨王宫生也。宝亮曰:三十三天实是生死,而说云是常我乐净,是谓有相说无相也。无相说有相者,谓说涅盘是苦无常也。
实有无常说言有常(至)我乐净等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如阿罗汉未来有生死之相而说无也,实无究竟之相说言有也。僧宗曰:实有无常者,谓三十三天说之为常也。实有常者,说偏教滥佛地。
三乘之法说言一乘一乘之法随宜说三。
案僧宗曰:三说一者,破异三之惑,说同归之教也。一说三者,昔日方便随宜之教也。
略相说广广相说略。
案僧宗曰:如一因缘,广则十二,略则唯因果而已也。
四重之法说偷兰遮偷兰遮法说为四重。
案僧宗曰:事现于律也。如僧戒为轻,而尼戒为重。
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至)如来明见众生根故。
案僧宗曰:如僧独行非犯,尼则为犯等也。
善男子!如来虽作如是等说(至)随宜方便则为说之。
案僧亮曰:因虚妄说得法利者,语心则无虚妄;若虚妄而有益,必亦说之。重释上事耶。
善男子!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
案僧亮曰:二谛之名,出自佛说,不由凡夫也。假有名为世谛,无有是第一义也。说假有欲表非有,故于佛是第一义也。僧宗曰:二谛之名出于佛口、不出凡夫,说于假有欲表非有,而于如来常是第一义也。宝亮曰:世谛虽复森罗,于颠倒者常有也,于无惑者常空,未尝有也。若以佛而取,恒是一谛。然至佛之时,乃知众生是梦,于如来终日不有也。有无可有、无无可无,寂然无相,故于佛尽是第一义也。智秀曰:昔说涅盘都无身智,言未了义,即是虚故,名为世谛。此之世谛,其实非无法,为佛所鉴,即为第一义也。
何以故?诸佛世尊为第一义(至)诸佛终不宣说世谛。
案僧亮曰:释上义也。众生着有,佛明非有,说假有以汲之,为令众生知假有非有。若不知非有,佛亦不说假有。何者?虽复假实不同,为患是一,何须说也。僧宗曰:向反常说,令回其解,云如来随方释化,为益不同也。宝亮曰:凡夫要约世谛故,乃识万法无也。故云为令众生得第一义,故说世谛也。
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谛(至)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亮曰:说佛无常,凡夫谓实,是第一也。说第一义,众生谓佛说于世谛者,佛说常乐是第一义,凡夫便谓假,是世谛也。宝亮曰:近而取之,假名实法空皆是世谛;远而取之,九地以来所得无我空者亦是世谛,唯有涅盘体常寂灭为真谛耳。而物情所谓九住以还得空,负第一义,论理悉是世谛也。
善男子!是故汝上不应难言(至)云何难言无所得耶。
案僧亮曰:明佛意难会也。闻为计者,众生说无得是平等地,便谓一切无得。还结上也。僧宗曰:此下第七段。向闻反常,双遣物情迷闷,心无所厝,还说有得以收其意也。常得涅盘,即第一义也。宝亮曰:佛说无方,岂汝境界耶?智秀曰:第二正答难也。有得之义即是菩提涅盘。
迦叶复言:世尊!第一义谛(至)亦名菩提亦名涅盘。
案僧亮曰:第一义谛,真实之称也。真法有三种,十一空通智为道也,智即菩提也,结尽无为名涅盘也。此二皆第一。僧宗曰:第一义理,理应是常,常则无可得。若于事有得,则是无常。欲使如来释所以为常,非始有也。
若有菩萨言有得道(至)犹如佛性无得无生。
案僧亮曰:此通难三法也。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至)菩提涅盘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偏难于空,明无相可得也。宝亮曰:涅盘是众德上总名也。此三德唯一体,若是可得应是无常。何故?常法无得,有故非常也。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至)以是义故不可捉持。
案僧亮曰:以苦行等为道,是则无常。以空为道,是则常也。菩萨少见佛性,得名为常。外道伏结,以还生故,故名无常。僧宗曰:先释常必在佛,以有烦恼䨱故不能得见,得见之日非始有也。宝亮曰:道若无常,云何能令行人断惑成圣耶?
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
案僧宗曰:不可令非色而无其体。体居万惑之表,行满则用也。
善男子!如众生心虽非是色(至)一切菩萨了了见知。
案僧亮曰:见空断惑,有空之用也。了了知见者,以二事证有也,一谓断结、二谓可了了见也。僧宗曰:借众生心以为况也。
善男子!见有二种(至)虽如是见初无见相。
案僧亮曰:复以见为证。世间思慧不了,修慧则了也。僧宗曰:此下第八段证有道也。有五翻,此即第一明有见者故知必有也。宝亮曰:相貌见者,谓九地以还信见也。眼见者,十住了了见也。又释:十住见不了,故曰相貌见;佛见满足,故称之眼见也。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往昔(至)名为凡夫菩萨亦尔。
案僧亮曰:以见有了不了因缘故,故知有也。引昔所说,见有见相是世间也,见无见相是佛菩萨也。僧宗曰:第二翻,引昔已为舍利弗说故,证知有也。宝亮曰:世间不知见者,外道也。所知者,佛与十住。亦知,外道所不知者,佛与十住亦知也。然世间所不知者,谓佛性也。外道不知,而起断常之见;菩萨虽知,不言有所知相,是故无拘执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