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四十七
辨护法等四种罪人不定义 论阐提断善根义 广辩诸佛非天非非天等事 辨三漏义 辨七漏义
德王品之第三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是名不闻而闻。
案僧亮曰:上说有为作因无常,涅盘从了因得则常。若尔者,十二部经皆是涅盘了因。即是经也,文深义奥,非二乘所闻也,声闻缘觉经中,无阐提有佛性。所以重说此事者,欲发德王问也。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何故名为一阐提耶。
案僧亮曰:德王以二难,初以佛性一难,成前第五涅盘不定之义。若佛性是善,应遮地狱及阐提也;性若常者,应遮令不无常也。僧宗曰:此问之生,由前而来。前六难,初句令本无今有。如来已释此义,明非是始有。言佛性之理,万化之表、生死之外,其旨已彰。其令承本有之言,便谓与阴为一。阴既无常,使性亦无常。此中有八句,前三句难使不得已有。若有则应见用,无则金刚谢时方有,还复成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便是无常也。下五句不定难。大意皆欲佛果是无常,成前六句无常难也。寻不定难之来,由前佛答高贵、明不定之理。今难言:若以不定使不闻可得闻者,便应还生也。初难言:若有佛性则应有用,便应遮地狱;而今四禁五逆之人不免恶道,当知身中非是本有,若非本有则无常也。第二难言:若身有性,此性既常,便应有常乐之用,何故复言无常乐我耶?若无常我,则身中不得有性也。第三难言:阐提断善,而佛性既云已有,便应为阐提所断。若汝言虽有不可断者,复不得言无常乐我。若言即时未有,则是本无之义。又且若有性不可令断者,即阐提之义。不定,反覆致难也。犯四重名不定者,先就邪定中,四种人是不定,故无常也。第二就正定聚中,二乘人是不定,故无常也。第三就如来明不定。第四就涅盘明不定。第五总举一切法通因果皆为不定,下至阐提、上至诸佛。阐提穷恶之原,以其不定,得成佛者,如来是尽善之极,亦以不定之义,还为生死。虽有五句,意在难果也。宝亮曰:德王第二问,后卷方答。何故尔?向答初问后,言:犯重禁人及一阐提尽有佛性。今于此经而得闻之。德王今因斯语,复更作二难。佛正得先遣此义,故来假答向大小涅盘之相也。后二难中,初难有五关。若使犯重及一阐提等有佛性者,佛性是善,何故堕于地狱?第二关言:若使是等,必有佛性,不应言无有常乐我净。第三关言:若断善根名一阐提,佛性是善,何故不断?第四关言:若佛性果断,复云何言是常乐我净?第五关言:若佛性不断,则不应得受一阐提名也。虽有此五关,皆展转相成共结一难。智秀曰:由佛答前难云涅盘非本无今有,体非闻法。此第三翻,更复设难,执阐提无性及以不定,使涅盘体还成本无今有,便是无常可闻之法也。初三句为难虽异,意正欲令佛性非是本有,涅盘应是本无今有,不得非是闻法。后五句作不定难责,使诸法皆悉不定。涅盘既尔,应还为无常、成闻法也。
世尊!犯四重禁名为不定(至)一阐提等当得涅盘。
案僧亮曰:第二难阐提不应成佛。何者?四人是邪定。若邪定不定,正定亦应不定。若不定者,涅盘则非常。若有常乐,则阐提不应成佛也。宝亮曰:此下作不定难。且前并列不定之事,然后结难。若阐提不定,后还成佛者,万法皆然。涅盘既是万法之数,亦应不定,还可作生死。法瑶曰:若更是不定,当知无有常乐也。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至)吾当为汝分别演说。
案宝亮曰:将欲答难,先赞其得理兼识之也。
善男子!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至)以不决定是故能得。
案僧亮曰:先答后问也。僧宗曰:就答中先答第四。其前引四种邪定为难,今且举阐提,后更历四人出也。次答第三,义势兼答第一第二。下答二乘竟,未答第五,先答涅盘第六句也。初句实如汝语,正以不定故得佛。但法不可一类,欲使涅盘亦是不定。何以故尔?夫法有有同异。若是有为,则备三种,以其体无常故,是相续假。以其无自性故,有一时,因成假也。相待得称故,有相待假。答涅盘唯可名中相待耳。以如此义故,亦义称不定。以其是常,免二假之相,故可为实不定也。僧亮曰:未是正答,且略举第二问,以虚众人之心,令体万法无定相也。智秀曰:所以别答前问难者,欲明阐提成佛,知所断之善非是佛性,为成答前三难义耳。此第一,先举第四难。第四事偏别答第四难者,欲明阐提后得成佛。故知因中所断之善,非是佛性,为成答前三难义耳。
如汝所言佛性不断(至)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
案僧亮曰:答第三也。从理名内,不从理名外。内外皆是性,不可断也。僧宗曰:此下答前三中第三句。其前难意,欲阐提善根既断,性亦应断。今答言善有二种,内之与外,意业善为内、身口业善为外。佛性非内外,故非无常也。阐提佛性既是当有,非为已有,岂可责令遮地狱?既言当有,岂得有常乐我净义?势可得兼当第一第二难也。复有二种,更广明佛性不同此也。此言无漏,是因地无漏也。非常者,佛性不同三心灭处及三无为常也。若断已得名阐提者,言起作之善是可断,后复还得故。以断起作之善,故称阐提。佛性理常,性相恒尔,岂可断耶?宝亮曰:正举第一问来答。我上言譬提有佛性,唯有正因性,本不论有缘因。何故作此之难,而令断生已得善故,受阐提名也。善有二种一内二外者,若意地所生善名内,从身口所生善为外。正因之性,非此内外善摄,故不断也。漏有漏者,若狭相所起之善名有漏;若于缘中称境解、不与惑俱,名之无漏。明正因性亦非此二善,是故不断也。常无常者,昔于灭谛中善名常,从缘中所起者名无常。正因性亦非常善无常善,所以不断也。而正因佛性若可断,则应同上所列善;而今不然,故知不断。正断缘中所生善故,得一阐提名也。
复有二种一者常(至)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
案僧亮曰:正因是常,缘因是无常也。
若是断者则应还得(至)若断已得名一阐提。
案僧亮曰:明起作法,力相倾夺。起邪见断善根入地狱,起正见则断阐提遮地狱。佛性非起作,不能遮地狱、无常及阐提,通答前三难也。
犯四重者亦是不定(至)见一切法是无常相。
案僧亮曰:犯四重者,更称后难答也。宝亮曰。此下答第二问,明阐提虽当时断善根,后若善根发时,其必成佛。无有中间停者,若是定者,云何成佛耶?涅盘乃可是万法之数,其体用是定故,不得同生死虚伪也。真体不动,迹无定相,先说十譬明万法是虚,后广明化物也。
善男子!亦有定相(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案僧亮曰:谓涅盘者,对二十五有,故为定也。
善男子!如来今于拘尸城(至)如来涅盘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涅盘有大小,亦多义。今唯大涅盘常乐我净四义是定,余义皆不定也。如有为法,无常苦定,余义不定也。二端不可烧者,明真应二身不可灭也。宝亮曰:此下乃至非说非非说,当知如来之身,非如来、非不如来,是故如来不定。
善男子!当知如来亦复不定(至)以是义故如来不定。
案僧亮曰:前非天一句,四种天明如来并非也。从非人以下,先列竟,后次第释也。
善男子!何故如来不名世天(至)是故如来亦非非定。
案僧亮曰:说众生相者,自言我是人中师子。诸法各各别异相者,如眼不见香、耳不覩色,诸佛不尔也。唯有一相者,可以法身为目,不可以六根分别也。〈金刚身品〉云「除一法相」,不可以人天一相而名也。如来法界者,如来法性也。久已远离诸相者,上明三十二相,下明如来久离此事也。善知诸相者,随众生应见诸相,善知应之也。虚空相故者,空无分别,如来不尔。
如来非有漏何以故(至)如来永断是故非漏。
案僧宗曰:此下释非漏。先总明非三漏。从三漏后起七漏,二是漏,五是助漏因缘,其或有从治道制名、或从因受称。将说起见,故先明疑心,此是见之所由也。又一释:生六种见者,此正见见漏,体无别有。思惟漏,义克可知。宝亮曰:诸佛所以能如此乘迹体尽,无一切漏、具一切德,故有所运为,绝人天之境。而凡夫具诸漏故,故无此神德,下去因即广明凡夫起漏之过患。若寻其漏,原不出见谛思惟两漏为本。正有此两漏,能广生诸漏。今一方明漏,大分七种。若离三漏为七,亦终不离见谛思惟。七漏者,第一见谛漏、第二思惟漏、第三根漏、第四离漏、第五亲近漏、第六受漏、第七念漏。下去次第解此七门,述其过患。行人若当依此大涅盘作观解,其漏即灭,常升无为也。智秀曰:此下明七漏中,始举三漏,正出见谛思惟为正漏体,次出疑见,是别显见谛漏也。
复次一切凡夫不见有漏(至)常修圣行是故无漏。
案僧亮曰:下释七漏也。有漏见漏是实漏,余五是漏因说也。于有漏中,分为见漏,从疑生故先明也,以凡夫不见有漏过故也。僧宗曰:前二为章门。言我见我者,是假我,而见为实我。亦可佛地是真我,而计为麻麦我也。我见无我者,佛实是我,计为无我也。无我计我者,于生死常计我也。生六种见决定有我者,起身见也。无我者,断见也。无我见我者,如眠是无我,见于净色也。我见我者,以定力见未来相续不断。我见无我者,若以捉四阴为我,见色为非我,可举一我自释无在也。我作受知,此三句为一,此用为小异,不出身见也。若不尔,前决定为章门,后分我、作、知更为三句也。宝亮曰:此下正出漏体,明此七漏皆不离见谛思惟。然众生痴重,种种妄计,皆不得法实。因是疑见生六种心者,在始二心,决定有我、决定无我,是总句,恐非六之数。我见我者,第一心。但有假名我,以凡夫计有一性我之法也。我见无我者,第二心,佛实是真我,横计为无我也。无我见我者,第三心,实无神我,然是假名。假名我执者,言是实性我也。下余三心,谓作者、受者、知者。而凡夫妄计,所以成邪见;如来永断此漏源,是故非漏。
善男子!凡夫不能善摄五根(至)观欲如是多诸过患。
案僧亮曰:下次明根漏。依六根所起,名曰根漏。若能摄六根静三业,制不为非,其恶则止。若就所对治,名曰戒漏也。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至)永断根本是故非漏。
案僧亮曰:二十五里譬二界,以摄相为喻也。王譬佛,一臣譬菩萨,油钵譬念慧。断汝命者,失念慧故,慧命断也。一人拔刀者,譬精进见净,不生色相,至识亦如是。明真俗,观真则无色、观俗则见苦,不作生相,至不作因相。生灭是行苦,因是集也。释真中,尚无苦集,况净色观也。和合相者,释俗和合,是苦是集也。
复次善男子!复有离漏(至)思惟其义是名为离。
案僧亮曰:离者,以行经为离。先说离体也。宝亮曰:此下明恶漏。若从治道,名为离漏。如昔教明恶生恶马恶知识等,若能长人恶法,教令避也。就今经为论,直覩之为生死无我,即得远离。何以然?既体诸佛所师法,便知生死是虚妄,依如来藏有故,不假远避也。从云何亲近漏下,第五,若亲近衣服饮食,则生人贪染,断于慧命。若不着此四事,便善日夜增、恶法稍断。若据所对治,名之近漏。
何以故?善男子!我都不见(至)亦复如是心不造恶。
案僧亮曰:上说行经者,此说经是离也。
善男子!譬如世间有善呪术(至)有如是等无量功德。
案僧亮曰:师教长良弟子恭,由此二事能灭恶也。呪术以下,广譬经能者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