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五十  辨四量心 广辩十事灭除有余断除业缘 辩戒有五种心下中上上上上中上 辩百福德成三十二相之一相及八十种好 辩涅盘经能令众生离二十五有 广辨金刚三昧 德王品之第六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至)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案僧亮曰:第三,四等行功德也。舍慈得慈者,世间之慈则缘亲与乐也。若怨亲同等,是则无缘也。假慈是世谛,实慈是第一义谛也。亦可有相缘者是世谛,无相缘是第一义谛也。宝亮曰:第三功德,以慈悲为体。舍世谛慈得第一义慈者,此非空第一义,欲明菩萨得真无相慈现前,不从缘得。若凡夫行慈,必须见缘则方生;菩萨不然,心常怀慈悲,不待缘后方发故。所以舍世谛虚妄之慈,得真实第一无相之慈。既解慈体竟,下便出三事,就所无来明慈:第一舍阐提等得相之慈;第二舍黄门等妪弱之慈;第三舍二乘无如理解之意。既舍此三慈,得真无相如来之慈。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十者断除二边。 案僧亮曰:具四等成十功德,说行一周也。宝亮曰:第四功德,以十事为体。十事即是喜舍,自身决定是喜相,余多是舍也。 云何根深难可倾拔(至)修大涅盘根深难拔。 案僧亮曰:不放逸者,总万行之名也,下十根是其事也。僧宗曰:不放逸体,即智慧性。所谓信根者,释所以难拔也。宝亮曰:第一云根深难拔者,诸不放逸。失不放逸,乃有别心,无有别行。如精进之流,正背一切恶,不涉五欲,唯修善为德。此心若立,无行不成。唯佛是极不放逸人,故又言不放逸乃是无上道之根本,众善皆从之所生。下去作十二譬来明不放逸行胜也。 云何于身作决定想(至)于自身中生决定想。 案僧亮曰:十根不拔,自知决定成佛也。宝亮曰:第二自身生决定者,从昔教来,学者未体乎大理,见法未分明,不知身为佛因。今于此教识因果性,知神明妙体,生死依如来藏。有决定修,行因取果,心无移易亦不非时证,唯旷被为德。既如此勇决,来果必克。宝亮曰:第三不观福田者,若如昔教法,必应先选择福田然后行施,此本是化下愚之辞。今六行菩萨心既体理,复有异凡夫之念处故,所以不问是田非田,但以舍为德,一切皆施。若纤毫有存,即成分别。若不怀此心,终不会理也。 云何菩萨不观福田(至)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案僧亮曰:心已决定菩提要行唯先度人,不观田与非田也。 云何名为净佛国土(至)是名菩萨修净佛土。 案僧亮曰:行慈者,乃未始不益众生。向举施言因时之益,此修净土是果时益也。僧宗曰:此中偏出愿耳。亦如《维摩经》中为化众生而取佛土也。宝亮曰:第四修净佛土者,劝修行十善,除于十恶。若十善满,众恶永尽,功德圆备,至金刚心后无土之土,此为真净。若降此以还,悉于形中辩净。今菩萨发愿修行此德,为接引下愚,示备善之基渐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灭除有余(至)摩诃萨灭除有余。 案僧亮曰:所以二事合释者,欲通说余有也。何者?菩萨得无缘慈,现不起恶,过去有善恶余业。能累行者,根、业重别为二事。有轻不数,虽轻是患。通欲释之,三事并称余业。是名余有者,是障二果无知也。僧宗曰:四果善业岂可灭耶?以能润者灭,故所润干枯,不能感果,谓之业灭。余有者,二乘人各证所得无为果也。无结无业而转二果者,言无三界结业,而报身犹存,正是有余涅盘,要舍报身得于无余。所言二者,二家同转,亦言无余,于前为二也。若依数经,转钝作利;今言如来不复同此菩萨,以经力故能灭也。宝亮曰:第五曰灭除有余,第六断除业缘,今为三章门解此二事:一余报、二余有。余报者,此明习性报。如过去多欲,虽出地狱来生人中,亦多欲等也。余业者,即是人天中受报未尽者是也。余有者,此明三界外习障。如小乘无知等,转钝作利也。 云何菩萨修清净身(至)菩萨摩诃萨修于净身。 案僧亮曰:五种心者,五品心得五品,或至正见亦尔。名初发心者,具五十心,名壹决定心。名满足者,具五十定心,名满足一福也。僧宗曰:五品心,修十善为十。若此心成就,复有五十。是以百福凡成三千二百,为三十二相也。宝亮曰:第七修清净身者,初后不杀戒有五种心。论万行不出十善,十善满足则得成佛。菩萨初在性地时,持一戒有五品心,若持十戒则成五十心。三十心满登初住,又持十戒复成五十。具有百心,名百福德。如是十地无漏具足,后时成佛,还来应三十,故有三十二相。今言百福成一相者,若就十地有万福,应言成百相。何故言成三十二解者,意言三十二是一方之所须,若一一相来取尽具万福。所以复修八十种好者,因世八十人事八十神。然凡夫得相来久,所事之神欲使各各相异。如来今欲化此人等故,一时之中令此人于佛身上各各见其所事之神。既见佛身上有己家所事者,便来归依,受佛之化。下从十二日去,尽是列己家所事神之名。 云何菩萨了知诸缘(至)是名菩萨了知诸缘。 案僧亮曰:断烦恼、修菩提、知断结,缘中解缚,说了诸缘也。宝亮曰:第八了知诸缘者,正善知境界,于万法不取相。既体因缘以为虚假,即有为不有。既知有无可有,无亦无可无。正体性如此,故称了知诸缘。 云何菩萨离诸怨敌(至)是名菩萨离诸怨敌。 案僧亮曰:了缘则烦恼尽,是以说之。谤方等相烦恼非定怨,此说定怨也。宝亮曰:第九离怨敌者,自不此经中学,终不能得除烦恼之怨敌故。五住菩萨除色界结尽,下地麁惑已断,所余未治者不名为怨,尽用为道也。 云何菩萨远离二边(至)具足成就第四功德。 案僧亮曰:因果为二,谓烦恼尽因果灭,得常住也。宝亮曰:除二边者,二十五有因果无明爱都尽也。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世界无不庄严严净。 案僧亮曰:土有二种,佛行报、有众生行报佛王土。始法身无定相、无定方所;众生土有净有秽。初成道要处众生净土。何者?由众生行熟,应净众生,不出恶土。自报土无方,不须说名也;无胜土是众生土。言净土者,初成佛处也。今此世界清净者,弥勒成佛时,此世界变净,应净众生,亦不出净土也。宝亮曰:既列解十事竟,时众有不达之流,谓言:释迦唯修九事,不修于净土。是以德王为申疑而致问。佛下答云:十方诸佛无有不修十事者。答一因不满,不得成佛,何容我独阙斯行?由世痴人言:此方有日月:他方无。作如此之疑者:与痴人何异?设譬既竟,于下愚之流信心未立,故佛悬指西方无胜佛国以示物,云是我之本国。今之所居者,是现来此化。故得知寻于此言,无一佛应世,无秽无净。其事如初功德中所明。此间既说东方满月如来之净,满月佛于彼,复何容疑释迦所王是秽。答当彼土纯净,心无所执,亦不容与此间德王作定有定无难同,故得知彼此两国各辨其一边,令众生尽得进行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至)具足如是五事功德。 案僧亮曰:第五第六,天行功德也,而经文不出。依余经,四禅是天行,此五是修禅之本也。僧宗曰:悉是定家之缘也。若诸根及生边地者,何能修禅定耶?宝亮曰:第五功德,以五事为体。第一第二以离难故,能修定。第三第四以宿殖因缘故,天护人爱。第五事即是定果。即既解五事竟,德王今执昔教作难。昔言因布施故得此五事,今云何言因《大涅盘经》得五事耶?佛答云:昔日因布施得五事者,不定不常;今因涅盘得此五事,是定是常,乃至得无漏。故得知《法华》以前教,无入道者。若使有实得道,不应言非无漏。寻斯之语,当知无会理也。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案僧亮曰:是定是常,一一对前五事。渴爱之病者,对不定下四。亦有分有果者,有三有分果,无常变异。金刚三昧者,具上五事,必得四禅。金刚三昧定中之胜,说其德也。宝亮曰:俱是明定,前浅后深。此中三段:第一就空行中成就万行;第二明是众定王万行之果;第三明非唯了空亦是万有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至)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案宝亮曰:第六功德,以金刚三昧为体。金刚三昧即一切智,于时集谛累尽,体由是苦无常。苦果亦谢,无学佛果任运而来,则金刚心时始是功用心满。名为学佛,不得称无学,所以说金刚众定之极。就此一切德中,略科为八段:第一从「悉能破散一切诸法」下,明得金刚定时,知世谛理穷。第二从「住是地中乃至不见一众生实」下,明悉见真谛理周。第三从「一切三昧悉来归属」下,明得此定时,一切三昧皆来归属金刚三昧。第四从「譬如有人在大海浴」下,明得此定时,非唯归属而已,即用此众定为体,一心之中得用一切定也。第五从「若有菩萨住金刚定,见一切法无障碍」下,明得天眼通满。第六从「如由干陀」已下,明漏尽通满。第七从「若有菩萨住金刚三昧,于一念中能变身如佛」下,明身通用备。第八从「譬如金刚若在日中色则不定」下,频有三譬来赞叹金刚三昧,能种种变应,无不益物也。所以证金刚心时,结累永尽照理周者,正以此文为据也。 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至)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 案僧宗曰:第一,叹就空行中成就万行也。 善男子!譬如金刚所拟之处(至)修集一切诸余三昧。 案僧宗曰:第二,明是众定之王、万行之果。 善男子!若有菩萨安住如是(至)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案僧宗曰:第三,明非唯了空,亦见于有也。 善男子!如由干陀山(至)而初无心言我能灭。 案僧亮曰:第四,明能灭一切惑也。 若有菩萨安住如是(至)各随本解而得闻之。 案僧宗曰:第五,明能有运变之力也。 菩萨安住如是三昧(至)见一切法如本无相。 案僧亮曰:第六,更举空境,言诸德所以成就,良由善识空也。 何故名为金刚三昧(至)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案僧亮曰:具上五事,必得四禅。金刚三昧定中之胜,说其德也。能有二种:一坏有、二成六度也。无不碎坏者,为上坏有作譬。悉来归属者,将与成万行为譬,先说法之所归,下六是其譬也。无有障碍者,说六通广金刚之能,先总诸通、后但别说三通耳。僧宗曰:第七,释金刚之名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五十 涅盘经集解七十一卷。去享保年中。获西大寺经藏古本。书写之焉。彼本黄卷赤轴。古代雅物。偶阙九轴。厥所阙者。自四十一。迄第五十。其中唯存第四十三。予叹其不全备。索之诸方。闻武府东睿山凌云院。前大僧正实观祕藏之。其本又自第一。至第十之十轴逸矣。甞戒坛院慧光。赴东都之日。与实观相语。而欲令互寄补其阙。幸得实观本跋记。以延历寺本。校阅云尔。不日缮写。情愿果遂。僧正亦补。其阙焉。今年庚申。闲暇之间。欲补西大寺古本之阙。手自以麁纸调经卷。自三月二十日。迄五月二十三日。摩挲病眼。九轴写之。庄严既毕。以纳于彼寺矣。不年而三本全备。不亦说乎。功悳普及三界灵。种因遂感四德果。 时元文第五岁次庚申六月下弦。 东大寺真言新禅两院前兼住戒坛院前长官宝生院闲人成庆寓于北林精舍谨记。春秋五十六。夏腊通三十八。别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