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六(哀叹品卷上)
释地动 出空不空空等十五法门 合正法宝城譬 释伊字涅盘 释若离若不离无常想义 释五十七烦恼义
哀叹品第三
案慧朗述僧宗曰:从前品末放口光催供讫珠譬,犹是请门明常,此为下根说也。有六段:第一放光催供;第二动地大众哀叹;第三说五譬讥请佛也;第四佛劝问又夺其所得也;第五比丘叹昔教;第六说胜修也。敬遗记僧宗曰:〈哀叹品〉初,犹属前品纯陀腾大众请,是第二请门明常也。从「复次比丘若有疑惑」以下,是开宗中第三劝夺门明常也。有四别:第一夺果;第二夺因;第三举宝珠譬,成昔果所以虚也;第四结会二教也。宝亮曰:大分此品有七段。第一说偈及长行,陈己之苦讥,请佛也。第二佛即劝舍昔之所得修也。第三比丘还更请佛住世,教我修方也。第四佛复劝令但随佛教,修三胜修,必获常果也。第五比丘复请若佛果是常者,何不住世,示我胜修耶?第六更劝,明今日灭度,为汝有偏执之病,汝但莫保昔日所行为实也。既三劝三请竟,众人始怀一疑云:理若果然者,佛初出生,何不早为我说?第七便会通古今也。道慧记曰:大分此品为四段,第一大众哀叹;第二佛开涅盘宗;第三说胜修;第四会通也。又曰:分为九段。第一将欲涅盘,所以动地。第二大众说偈及譬请佛。第三佛说两偈,止其悲请。第四若有疑惑,开常无常之端,发于众疑,劝其令问,即说三点涅盘也。第五比丘未能受故,所以还叹昔教为是也。第六佛为说胜三修法也。第七比丘更请佛住,佛以迦叶当为依止,止其两请也。第八还以珠譬,劝其令舍昔之所修,修今胜修也。第九会通昔日不得即说、今日得说之意也。后六段自相属也。智秀曰:从此入〈长寿品〉至童子迦叶问,正说之第二也。大意有六段:第一现动地,表佛必至;第二时众说偈及五譬,请佛住世;第三佛举诸法以劝问;第四说胜修以夺执也;第五说医譬,会通古今;第六段重作六翻,举法以劝也。法安曰:此品是开宗之第二段,有三别:第一讥请,从品初讫伊字涅盘;第二执昔教请,从「快说无常」讫三修也;第三举今教为请,从「如佛所说离四倒者」讫品也。三列之中各有两翻,从始讫五譬,是请体;次从「佛告比丘」以下,答所请也。就第二请中,初从「快说」以下,执昔教以请也。我既不解,愿住世为说也。次从「佛赞比丘」以下,酬己所请。云但习今教,得离四倒也。就第三请中,初从「离四倒者」讫随佛入涅盘,谓若佛是常,常则不灭,云何不住教导我耶?次从「我以正法付嘱迦叶」,以酬己请也。明骏案:此品大分为五段。第一大众见地动,知是表灭,乃哀叹说五譬,以邀请佛也。第二佛说两偈,止其哀叹也。第三举法劝问,讫珠譬也。第四时诸比丘闻说珠譬,始悟于理,是以发问:昔日何以不即说耶?第五佛以新旧医譬会通古今也。就初段中,有三章:第一经家叙地动事;第二大众说偈自陈;第三以五譬讥请也。就第二段中,有两章:第一寄言激切,谓莫如凡夫也;第二以偈说法,止其哀情也。就第三段中,有五翻:第一举法劝问。第二比丘执昔所得,不解今旨。第三佛说胜修,夺己所执。第四比丘闻胜闻夺,此则已昔为非、佛今为是也;以己未解,仍复致请,谓佛正应住世,教我令解胜修,乃以命要请也。第五佛以珠譬晓其迷也。第四第五段,不复开也。
纯陀去已未久之顷(至)是故此地如是大动。
案僧亮曰:佛与纯陀说常住感应之义,备于上文。纯陀既去之后,疑者应发而未即问者,冀佛稽延也。故现必去之征,催令问也。六种动义,备之《华严经》也。此中有两意:前讫「众生心动」,动中有声,说大小之相也。从「兜率天」下至「如是大动」,明必有大事也。学地有三种、无学地有三种,而五种已过,此第六也。法瑶曰:大士既去,无人扣发,是故动地以表涅盘,速其劝请之端也,伊字涅盘因斯而唱也。宝亮曰:此第七相也。此端来意非为召众,但时人见佛威光恬然,情意小惰,更现此相以表必去也。此下讫老少二人譬,第一自陈己苦,请而讥佛也。有三意:第一说十一行偈半,正陈苦而请也。第二后两行偈,明佛若在世,有除苦之益也。请竟佛默然故,第三更引事讥佛也。智秀曰:此第一段也。地中有此声者,表两义:一者令知今是大动;二者令知此动为涅盘相也。慧朗曰:前品末放口光,此品初动也,皆是欲为下根人重说常故也。从放口光讫偈,六段中第一现涅盘相也。有三章,此第一章。
时诸天龙干闼婆(至)如来见放舍犹如弃涕唾。
案僧亮曰:明佛去之苦也。智秀曰:此下讫五譬,第二段,自陈哀叹以请佛也。
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至)譬如须弥山。
案僧亮曰:佛若住世,有如是之益也。
世尊!譬如国王生育诸子(至)唯愿久住不入涅盘。
案僧亮曰:上两章备陈去留之损益,申己苦以请佛,而不蒙慈顾。此下讫长行,以五譬过佛也。第一明无善始令终之美;第二明以有为为苦、无为为乐,畏有为故,佛非无为也;第三说无为乐,以子在狱,父不得乐为譬也;第四慈而不等;第五都无慈也。法瑶曰:此譬自言虽得正见,而般若未具,请佛住世,成我般若也。僧宗曰:四部不一譬诸子,明慧不耶喻端正也。初教定慧令我修学,生我慧命,应追胜慧教以深理,则慧命不断。佛今既去,胜慧不续,非杀如何。宝亮曰:我未免四魔,而佛见舍,岂非以子付旃陀罗耶?
世尊!譬如有人善学诸论(至)则不复畏堕于地狱。
案法瑶曰:此譬谓佛具足,若应住世,为我说之;如其涅盘,于诸法畏而不说也。昙济曰:如来如似畏有为也。
世尊!譬如有人初学作务(至)云何如来得受安乐。
案法瑶曰:此譬明我未得解脱,请佛住世,教我令得也。昙济曰:喻小乘初业也。囹圄者,无明也。有人问者,菩萨也。敬遗记僧宗曰:声闻教修行断诸烦恼,为初作也,彼人以能勤故。得罪于囹圄,今明虽断麁惑,而细者不倾,故为阴果之所笼樊也。有人问之受何罪者,天下有无事,傍人为复顾问,不能为益;若世尊果去,则同傍人泛尔无慈者也。又释:以慈悲为官也。宝亮曰:谓佛不应负誓者,昔发四弘愿,处生死度一切众生,云众生病愈,我病乃除。今我幸是可度之数,而佛息化,岂不违誓耶?慧朗述僧宗曰:初学菩萨,怀大慈悲,誓为众生,不舍生死。生死之应,必不可免,如官所收。若众生得度,佛乃安乐,云何今日独离苦恼耶?有人问者,余大菩萨问始行也。
世尊!譬如医王善解方药(至)唯愿久住莫般涅盘。
案法瑶曰:佛若不住教我令得解脱者,则有祕悋,如彼医也。昙济曰:虽谓有慈,而心存胜负,伤平等也。
世尊!譬如老少病苦之人(至)久住于世勿入涅盘。
案法瑶曰:此譬明己习学始尔,未成法身,请佛住世,谘问修学,法身可成。昙济曰:若有慈者,则应救苦;今既舍苦,岂谓有慈也。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至)远离诸非法自慰受欢乐。
案僧亮曰:以慈愍故,是以现灭。备之前文。但凡夫爱缘悲重,不可理悟;今偏告比丘,以厉诸人也。宝亮曰:此下第二劝也。有三意:第一戒时众:第二总因果中劝:第三劝舍昔日所得,修今伊字也。此即第一对比丘,戒凡夫也。诸佛法尔者,有感则应,感尽归真也。乐不放逸者,教令持戒守心。正忆念者其修定,下句修慧也。智秀曰:此下第三段,正举诸法述佛本意劝令问也。有三别:第一将欲使问,先两偈止其乱心也;第二广举诸法劝问;第三更举异缘劝问。此即第一,止其哀乱也。
复次比丘若有疑惑(至)我当随顺为汝断之。
案道生曰:佛虽为纯陀说不灭之义,而诸比丘执昔教不已。今将释之,以明今昔之教则妙善同也。说一切皆者,本为众生着三界之惑,以遣不空之病耳。言迹既漫,理应致疑;今许其疑问,微言得显,引背归宗也。僧亮曰:开宗有略有广,此广劝问也。诸比丘观四非常,断疑成道。闻佛常住,应于此果生疑;则应问而无问者,必以昔说是实。若以昔说为实,终不悟今教也,是故称名发其疑端。昔说一切空,今言不空,是可疑也。僧宗曰:此开宗之中第三也。前第一因施明常,第二纯陀腾大众请明常,今此第三劝夺门明常也。所以将夺而先劝问者,向以五譬讥佛,或言悋法、或谓慈偏。今劝其令问上开宗之旨,发今昔二教,显二种不可请。既所未达,今应疑问也。生死虚假,终归于空;涅盘圆极,湛然常存,为不空也。昔说无常,止于三界;今言无常,三界外也。昔以三无为为常,今明妙有以为常也。宝亮曰:此下第二举因果总劝问也。智秀曰:第二广举诸法以劝问也。
亦当为汝先说甘露然后乃当入于涅盘。
案道生曰:如必不疑不知问者,亦当自为汝说,终不使汝遂堕疑惑也。僧亮曰:谓汝自有疑而不能问,我当为说,然后涅盘。宝亮曰:总答前五譬讥请意。自出世以来说苦无常,除余四倒;今说常乐,具足入道,何致终始之讥耶?今昔所说穷幽微之理,岂有畏法过耶?今入涅盘,广为汝说甘露极理,令得常乐我净之法,有何乖愿耶?今欲令汝识常,与文殊等,岂谓慈偏耶?出世已来教尔正路,今复示汝甘露妙道,岂曰无慈耶?
诸比丘!佛出世难人身难得(至)如求金沙优昙钵华。
案僧亮曰:所谓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僧宗曰:向来劝问,从此下夺也。有四段:第一夺果;第二夺因;第三举宝珠譬,明昔果所以是虚;第四结会二教也。宝亮曰:此下第三偏劝舍昔所得果也。有四意:第一先叹比丘能离五难,并劝也;第二正夺果;第三夺昔所行因;第四劝修取今常果也。智秀曰:此下讫「如世伊字」,第三别更举异缘劝问也。有三章:一举比丘德;第二举比丘失;第三举佛真实教勅以劝问。
诸比丘!离于八难得人身难(至)是故汝等不应放逸。
案僧亮曰:向与、今夺也。昔偏执以为足,更不进求,岂非空过放逸人耶?僧宗曰:比丘既勤勤请住,佛不许住,而乃劝问。所举之理非其境界,绝谘启之方,乃退保所得、息进向之路。承其此念,故有空过之责。举昔苦行,以显大慈之难负。
汝等比丘云何庄严(至)值遇宝城取虚伪物。
案僧亮曰:此譬广上事也。城喻涅盘。僧宗曰:佛果排遣累,喻城之防非也。戒防身口外失如墙也,定水为堑也,慧能决断除恶如俾倪也。保其所得,谓取虚伪物也。宝亮曰:第二夺果也。宝城无体,为众宝所成。若一德不备,不得称为大涅盘也。昔之所说,乃是涅盘因缘中说耳。
汝诸比丘勿以下心(至)未为正法除诸结使。
案宝亮曰:此第三夺已昔日所因也。有四句,唯劝令忘怀两修而德也。虽服袈裟者,此乃始学之初门,非涉真之极路也。
汝诸比丘今当真实(至)种种烦恼病之良药。
案僧亮曰:真实事者,谓常理也。常理难解,既非散心怯弱所知,故须摄心也。唯有佛日能照,佛日没已,汝等当为无明所覆,云何能见耶?大地是众生共报,佛法亦尔,本为众生故求,此即众生法已。僧宗曰:十力慧日没者,谓时机难差也。草木为众生用者,资益法药,以除患也。既有法药,所以时不可失也。宝亮曰:此第四劝修今因,取今果也。将欲劝修,先以一句诫勅竟,略出常住体相,云如来法性真实不倒也。昔日亦云法性,而是断灭之教。今日所明常果体,百非所不得,无有亦无无,谓一相无相,不断不常。如此心缘,岂是颠倒耶?即生三法为修因之方,谓精进、摄心、勇猛也。
我今当令一切众生(至)悉皆安住祕密藏中。
案僧亮曰:入者常住之理。昔为无常所覆,众生不见;今得见故,名之为入也。僧宗曰:上略开常,未出常体;今既夺彼所得,宜显其相也。祕密者,谓十地所不见,唯佛能了也。众德蕴在圆果之中,义和藏也。宝亮曰:住者有三位,谓信、见、得也。何者?从外凡至九地通名信住,第十地者名为见住,唯佛乃居得住位也。
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盘。
案僧亮曰:佛得常故,名为住也。为物涅盘,佛不灭也。僧宗曰:向指大众,今指如来,明同得不异耳。入者,谓丈六之迹。缘尽反真,约应不现,故言入也。
何等名为祕密之藏(至)名入涅盘如世伊字。
案道生曰:夫照极自然,居宗在上,上不可并,故横必非矣。所除累近则解脱,于下无不应,兼则色身是俱,非先后故,纵亦非也。三无离理故,别之尤非。是以湛然弗差,犹如伊字。既云常矣,岂有今灭?今灭非实,色身则存也。一言蔽诸,伊字之喻也。僧亮曰:若竝者,身能发智,智用满故,三法俱常。智功既胜,故不竝也。纵亦不成者,身智之灭无优劣故也。面上三目者,般若居上,身及解脱二无胜故竝列在下。此释三德相缘,得常之所由也。若别者,不相因也。身得智,不由智得灭,是则俱无也。具此三法,所以谓安住也。名入涅盘者,谓常法无灭,为物故灭也。法瑶曰:三法各异者,体异则有分,有分则无常,岂宜各异而合成涅盘耶?又虽云一一非耳,然离此之外亦更无也。僧宗曰:竝不成者,明功用不同。纵不成者,明义无胜负也。别不成者,明无异体也。解脱亦非者,此总合前两句。若言解脱功用即法身功用者,非也。三法各异者,合第三若别句也。言解脱亦非有,唯主灭累一义,不收圆德,文句隐略。得意者,应云解脱非涅盘所成圆体已。何者?以三德成祕密藏,此收佛地功德斯尽。向者三德各收一义,是为捉别,云何收尽?故言非涅盘也。宝亮曰:竝者,以一时俱有以为譬也。何者?昔以事断无为为涅盘,而此无为与身智竝故,非今日伊字也。纵者,以前后为目,亦譬昔日无余涅盘也,谓先有身、次有智、后有灭,故言非也。如三目者,上以二句非昔,此句正是于今,谓万德之上总明涅盘也。三点若别者,谓三德之上一一偏取亦不得也,下句云「法身亦非」等也。三法各异亦非者,谓各有别体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世尊(至)于诸想中最为第一。
案道生曰:既闻涅盘如世伊字,始悟昔说无常之旨止于三界,而远表于常也。僧亮曰:受解请也。闻今伊字之譬,解佛昔说一切无常是方便也。而此方便,能断三界实结,何快如之。法瑶曰:佛说伊字涅盘之常,是则已说非涅盘者无常也。又自因今解,悟昔说无常旨在非佛,乃所以表佛是常,可谓快说也。僧宗曰:向释三义旨趣幽深,求之于心冥然分外。交闻唱灭,舍应归本,长与物隔,故愁忧也。快说无常者,伊字之说非情所解,前涂难涉,退保先教,何以示耶?如来昔教,令我修学无常等观、离三界惑,依教修行,果得出苦,所以不难。今日教者,今虽言常,而我未得。我既未得,事在如来。交见灭度,虽有常言,不覩其事,如其不住,则昔说可凭,是以叹也。象迹为上者,上句叹教,此句叹从教生解也。宝亮曰:从此以下,请中第二文也。若为凡请,大旨有二:第一者佛说二十五有,作五门观。而佛故是常,得知金刚以还是生死,而后心是常也。我是可教人,佛应住世也。第二佛虽为我说伊字涅盘,不知云何而得也。就此第二请中有三段:第一明我是可教之人,略有所解,故先以二譬叹今苦空无常五门除惑,胜于昔日也。第二从「帝王」讫醉人譬,正请辞也。第三从叹芭蕉已下,执昔教以要。佛若不住世,我当寻昔所习通于佛上,修苦无常也。快者,快上〈纯陀品〉中五门观也。〈纯陀品〉中说常无常,今但叹无常之理。昔来所观常理本所未达,且留此理以为请辞,谓我未解,应住世教我也。我若已解今日常旨,用请何为也。智秀曰:此下第四段夺执也。有四别:第一正执、第二夺执、第三请住、第四佛答。从此讫「而有诸见其无是处」,第一快昔教,拟为反请也。明骏曰:此下讫「无我想」,劝问中第二,翻上举胜法劝问。既非己所解,乃还执昔教也。有三阶:第一劝昔无常教,于我已解。第二举帝王等譬,明所未解者在乎今教,而佛不住,教我令解耶?第三举叹无我等教也。
若有精勤修集之者(至)无明憍慢及无常想。
案僧亮曰:举三界实结,显无常教之力能也。不说瞋者,以易断故也。法瑶曰:若能勤修无常想者,则不离三界惑及佛上无常想倒。快说之义,其在此也。僧宗曰:想有二种,若习观观空前方便者,不能除结;今取空观,恊解无常,即是空慧。作想名说也。若不尔者,还取空前方便伏结,由伏后断,故通言断也。及无常想者,断见无常耳。宝亮曰:此是思惟门中最后所断者,故偏举,非不先断麁也。及无常想者,兼除佛上倒也。
世尊!如来若离无常想者(至)无明憍慢及无常想。
案道生曰:上云修无常能除无常想,想是慧名,似若鉾楯,宜更明之也。若离者,谓不修无常想则无般若,般若既无则无解脱,今日岂得入涅盘乎?若不离者,取昔说相为无常想则是颠倒,岂得言与慢等俱离耶?僧亮曰:请也。得理观者,境智不相离。如来若常则离无常想,若离无常想,为物则不应涅盘。上既有为众生之言,因之得有请也。若不离者,若佛不住理数,自灭无常之观,竟不离佛伊字之譬更增惑倒也。法瑶曰:向美快说无常想,能除三界常见等惑,及佛上无常想倒。今次叹此想亦能得常也。何以然耶?如来本若不修无常想者,则不知无常在于非佛、常在于佛,云何得修不滥之无常入伊字涅盘耶?此论今日所解,不谈昔日也。若不离者,此言昔解也。若果修昔无常想者,此无常想滥该于佛,非唯不识于常,亦未深识无常,岂得能除三界之惑及佛上无常想倒耶?诸比丘说此得失二句,自陈已解悟无常之旨,成向所言快说之意也。僧宗曰:比丘意言我未造极,事须灭身然后免苦。今高推如来不同我者,既曰常住,岂待灭身方称涅盘耶?若不离者悬取佛意,若言我亦不离者,即猥与我同,则不应言修无常想为非也。宝亮曰:请辞也。捉前品中常乐二偈已离无常句,若寻此语,佛便是离无常想也。不应入涅盘者,此应身乃是法身之未自在无为。若果不自在,云何言我是常住?若不离者,佛今果入涅盘,便是未离无常想,那得言我已离无常也。智藏曰:离者,灭之异称。想者,空慧之别名。佛向云欲入三点涅盘,若灭空慧则无般若,岂有三点涅盘可入耶?若不离者取佛意,若言不灭此慧者,云何昔言灭无常想?是则空慧不得不灭,三点安在也。
世尊!譬如农夫于秋月时(至)于诸想中无常为最。
案昙济曰:此因讥而致请也。佛若果入涅盘,故知无常想胜也。
世尊!譬如帝王知命将终(至)便欲放舍入于涅盘。
案僧亮曰:帝王之慈,慈及一国,尚行恩赦;佛慈一切,而不见矜耶?法瑶曰:虽说昔非今是,然未为心用,犹为无明所缚,未得解脱,须佛见教也。宝亮曰:此第二章,请辞也。
世尊!譬如有人为鬼所持(至)解脱等法如世伊字。
案僧亮曰:世医慈浅,尚不舍病人,况出世良医而不救我等?法瑶曰:上譬明未得解脱,此譬明未得般若也。僧宗曰:声闻虽断麁结而细者犹在,佛为良呪师,前譬明果患,此譬明因患也。
世尊!譬如香象为人所缚(至)便欲放舍入于涅盘。
案道生曰:菩萨如香象,声闻则未然,云何可舍耶?僧亮曰:为佛作过也。谓如来慈等,不得独为声闻现身,亦复余方化菩萨也。若尔者,慈本济急,我既不能自解,故苦重为急;菩萨能解,故苦轻非急也。五十七者,依上结名爱慢无明,横通五行为十五也,竪通三界,合为四十五也。无常是见,四谛亦通三界,四谛十二,合五十七也。法瑶曰:此譬明未如大法身自在也。僧宗曰:罗汉断烦恼尽,不无习气相承,故言有五十七在耳。又释:不以断见观照智,约三界四谛为十二也。智为细惑所暗,即是无明,亦称烦恼也。宝亮曰:于佛上起三倒,无常、苦、无我。此三烦恼,显见无作四谛来治也,一谛下有三为十二,并为四十五也。四倒不取空者,空即无我,更无别义。不净本非理观,故不取也。
世尊!如人病疟值遇良医(至)便欲放舍入于涅盘。
案道生曰:纵依昔教得解,而于余教未了也。僧亮曰:更为佛作过也。若慈必救重,应舍圣从凡者,凡夫计常,故佛应现灭。若尔,我有半病,故以疟为譬,佛应救之也。法瑶曰:此譬明无常涅盘也。虽免分段,而变易犹在,为半日病也。宝亮曰:疟是寒热之病,明我等九十八使都未除也。智秀曰:佛除我麁烦恼,即日不发;而细者根本犹在未去,如疟之未发也。
世尊!譬如醉人不自觉知(至)便欲放舍入于涅盘。
案道生曰:半解尚应更教,况全未了耶。僧亮曰:谓声闻之病全同凡夫,非半日病也。何者?若了三界无常,于佛不应起无常想。说言佛是无常,则不了因缘,具三界常见,理与凡夫同也。法瑶曰:此譬明上所以未得四义者,良由凡夫时醉醉五欲、情重根钝,是以今日仿髴有解,然犹未醒,云何舍弃?僧宗曰:上四譬为圣人作譬,此通为凡圣也。智勇曰:此譬与上疟譬事异而意同,同以惑未尽为喻也。
世尊!譬如有人叹芭蕉树(至)而有诸见亦无是处。
案道生曰:昔亦佛说,今亦佛说,昔解既非,今何必是?是故还执昔解,乃取判于佛也。僧亮曰:谓如来是常,推理而言,理应自在。而我今日请不得住,便是不得自在,是即昔说无我是实,今说自在应虚也。如佛所说者,今昔皆是佛说,今说何必全是,故引昔取判也。法瑶曰:从快说以来,比丘虽自说解,犹未自审。今欲取定于佛,故先呈昔解,叹无我想为真也。佛若非之,则今解是也;如其不非,今解何必是耶?芭蕉譬明解无我也,浆泽譬真言其身。理自无我,不假言其心解,七叶华美修无我得入涅盘也。宝亮曰:此第三章,欲还修昔教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