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二(入第六十六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五、法宝髻长者寄无痴乱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于明智居士(至)周徧推求宝髻长者。 △二、见敬谘问。 见此长者,在于市中。 表处閙忘怀,乱中常定故。 遽即往诣顶礼其足(至)我乘此道趣一切智。 △三、授己法界四:初、执手相引,即授法方便。 尔时,长者执善财手,将诣所居,示其舍宅。 显加行智归正证故。 △二、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 作如是言:善男子!且观我家。 △三、正证法界二:初、总。 尔时,善财见其舍宅(至)其宅广博,十层八门。 如八角塔形。层门二事,各有三义。层别中解门三义者:一、通约所修之道,以八正为门,八正通入诸位中故。二、约所依之道,即以八识为门,于眼根中入正定故。根若能入,境则可知。三、约教显理,即四句入法。教理各四,故有八门。谓若失意,有空俱泯,便成四谤;得意通入,并称为门。寻教得解,即教四门;于理得解,即理四门。 △二别。 善财入已,次第观察。 十层具三义者:一、表十地。 见最下层,施诸饮食。 一、施食显初地行檀。 见第二层,施诸宝衣。 二地持戒,以惭愧为衣服。 见第三层,布施一切宝庄严具。 三地忍行以为严具。 见第四层,施诸采女,并及一切,上妙珍宝。 四地道品,为内眷属,精进可珍。 见第五层乃至五地(至)诸三昧行智慧光明。 五地文显。 六地般若现在前故。文中有三:先总。 见第六层有诸菩萨(至)分别显示般若波罗蜜门。 次别显十五门。 所谓寂静藏般若波罗蜜门。 照体即寂,而无不包。 善分别诸众生智般若波罗蜜门。 即寂之照,无机不鉴。 不可动转般若波罗蜜门。 外缘不转。 离欲光明般若波罗蜜门。 内照无求。 不可降伏藏般若波罗蜜门。 惑境不摧。 照众生轮般若波罗蜜门。 徧摧诸惑。 海藏般若波罗蜜门。 包含胜德而甚深。 普眼舍,得般若波罗蜜门。 普见法界而无碍。 入无尽藏般若波罗蜜门。 一即无尽。 一切方便海,般若波罗蜜门。 巧化无边。 入一切世间海般若波罗蜜门。 内证世间。 无碍辩才般若波罗蜜门。 外演胜辩。 随顺众生般若波罗蜜门。 曲随物欲。 无碍光明般若波罗蜜门。 事理交罗。 常观宿缘而布法,云般若波罗蜜门。 观缘授法。 后总结上文。 说如是等百万阿僧只(至)悉能闻持诸佛正法。 七地有殊胜行,知种种教法,故云得如响忍。 见第八层无量菩萨(至)而为上首演说于法。 含于二位:一、八地得无功用神通,能于二种世间自在;二、即九地法师,一音能演。 见第九层,一生所系诸菩萨众于中集会。 亦二位,一即十地,二即等觉,此位俱可为一生故。 见第十层一切如来(至)如是一切悉使明见。 即如来地。 二、表十行,谓以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显:八、大愿所成,神通等故;九、一生所系,力最上故;十、唯至如来,智方满故。此即当位自摄诸位,向摄十地即摄后诸位,故以十层双表二义。还如海幢当位摄尽,十位才竟说成佛故。前寄第六位摄,此寄第五位摄;前约正报摄,此约依报摄者,皆显位胜前故。 三不表位,但此菩萨以行就机,现居胜报,渐次增胜,十显无尽。初四以物施,后后渐难。次二集法施,前浅后深。次二得法,初陿后广。后二现胜德,先因后果。总上三义,因果行位等法,以为长者之宅。 △四、问答因缘即后得智二:初、问。 尔时善财见是事已(至)种何善根获如是报。 △二答 长者告言:善男子(至)谓永离一切贫穷困苦。 回向三处者,一离贫穷,招前四层之报。 常见诸佛,及善知识,恒闻正法,故获斯报。 二三两果,即后六重一丸之微,因愿力故报胜。又表万行混融,发起向佛,则随一行无不具矣,何果不阶。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 世宝三宝,皆悉蕴积十重之中,故云宝藏。常用无尽,是故名为无量福德。上谦己,下推胜。 如诸菩萨摩诃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 当法显胜,故功德宝藏皆不思议。上总下别。 入无分别如来身海(至)住一切劫无有疲厌。 由无分别而具诸法,故不思议。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藤根。 夫藤者,根深入地,上发华苗,表善现行般若证深,能生后得,后得随物而转,故取类于藤。 其土有城,名曰普门。 实相般若,无所不通。 中有长者,名为普眼。 观照般若,无不见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第六、普眼长者寄善现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于宝髻长者(至)深入诸佛无量知见。 无量有二:一、多故,即权智境;二、无分量故,即实慧境。境无量故,智亦无量。知见亦二:一、别,谓知即是智,见即是慧,即照二境之智慧;二、通,谓知见二字,俱是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即无障碍智。若尔,何假重言?为拣比知,所以言见;拣肉眼见,所以云知。此如世亲般若论释悉知悉见。入谓证达。 安住菩萨无量胜行(至)徧䇿诸根离众放逸。 △二、见敬谘问先见依正。 然后乃得见普门城,百千聚落周帀围绕。 眷属,般若也。 雉堞崇峻。 般若防非高而无上也。五板为堵,五堵为雉堞,即女墙。 衢路宽平。 般若之道,诸佛常行,非权迳故,荡然无涯。 见彼长者往诣其所,于前顶礼(至)云何修菩萨道。 三、称赞授法二:初、赞。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授己法界二:初、能疗病。即下,化众生二:初、除身病二:初、治无不能。 善男子!我知一切众生诸病(至)我悉能以方便救疗。 △二、来者皆治兼与身乐。 善男子!十方众生诸有病者(至)悉令充足无所乏短。 △二、治心病二:初、明除惑义通大小。 然后各为如应说法(至)为其显示殊胜法门。 △二、令其成益。此唯大乘有十六句。 为欲令其发菩提心(至)一切劫住修诸行网。 上五句,通显大心行愿。次十,别明十度之因,感十身之果。 为欲令其具佛相好,称扬赞叹檀波罗蜜。 施满他心,故相好悦物。 为欲令其得佛净身(至)称扬赞叹尸波罗蜜。 戒徧止恶,故净身徧至。 为欲令其得佛清净不思议身,称扬赞叹忍波罗蜜。 忍兼忍理,故不思议。 为欲令其获于如来(至)称扬赞叹精进波罗蜜。 进筞万行,故无能胜。 为欲令其得于清净无与等身,称扬赞叹禅波罗蜜。 禅唯一心,故无与等。 为欲令其显现如来(至)称扬赞叹般若波罗蜜。 般若照理,故显法身。 为欲令其现佛世尊(至)称扬赞叹方便波罗蜜。 方便显用,色身可覩。 为欲令其为诸众生住一切劫称扬赞叹愿波罗蜜。 愿穷来际,住劫无穷。 为欲令其现清净身(至)称扬赞叹力波罗蜜。 力不可摇,悉过一切。 为欲令其现清净身(至)称扬赞叹智波罗蜜。 智穷事法,随物成身。 为欲令其获于究竟(至)如是施已各令还去。 后一句明总离诸恶,故究竟净妙。 △二、明能合香即上供诸佛三:初、知香体。 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一切(至)无等香辛头波罗香。 辛头者,即信度河也。波罗是岸,即彼岸之香。 无胜香、觉悟香、阿卢那䟦底香。 阿卢那拔底,此云赤色极。 坚黑栴檀香、乌洛迦栴檀香。 乌洛迦,西域蛇名,其蛇有毒,绕此檀树故。 沉水香、不动诸根香,如是等香悉知调理和合之法。 和合者,戒定慧等融无碍故。 △二、兴供起愿。 又,善男子!我持此香以为供养(至)供养一切如来愿。 △三、能成大供 又,善男子!然此香时(至)处处充满以为庄严。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 谓身心病除,成二世乐,故皆欢喜,以香普供。得佛十身,则何佛不见? 如诸菩萨摩诃萨如大药王(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多罗幢。 多罗此云明净,幢者建立,表无着行,依般若净明立胜行故。 彼中有王,名:无厌足。 如幻方便化,无所着故,无疲厌心。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礼普眼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七、无厌足王寄无着行二:初、依教趣求二:先、念教成益。 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思惟(至)不舍十力心。 △一趣求后友 渐次游行经历国土(至)宣布法化调御众生。 既入其国,必闻其政。 可治者治,可摄者摄(至)依众人语寻即往诣。 △二、见敬谘问二:初、见四:初、见胜依正。 遥见彼王坐那罗延(至)前后围绕共理王事。 △二、覩其逆化。 其前复有十万猛卒(至)譬如众合大地狱中。 △三、不了生疑 善财见已,作如是念(至)发大悲心救护众生。 △四、空天晓喻二:初、令忆念前教真实,使不生疑。 作是念时,空中有天(至)至无险难安隐之处。 △二辨后行洪玄令其信入。 善男子!菩萨善巧方便智(至)调伏众生智不可思议。 然善财虽常忆教而生疑者,逆行难知故贪益此世,不疑婆须瞋痴现损,是故胜热及与此王并生疑怪。言深玄者,通达非道。故梁摄论?戒学中明菩萨逆行杀众生等生无量福,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方堪此事。此有二种:一者实行,二者变化。言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定造作无间之业,无分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已必墯地狱为彼受苦,彼人虽然现受轻苦必得乐果。瑜伽?菩萨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说。言变化者,即当此文下王自说。 △二敬。问: 时善财童子闻此语已(至)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三、授己法界二:初、授法方便。 时,阿那罗王理王事已(至)将入宫中,命之同坐。 执手同坐,示无间之仪表,摄彼加行令趣真故。 △二、正示法界令证相应四:初、举果令入。 告言善男子汝应观我(至)先起后卧輭意承旨。 △二、以实显权。 时,阿那罗王告善财言(至)如是富赡,如是自在。 △二、示其所得二:初、名。 善男子!我得菩萨如幻解脱。 了生如幻,故以幻化幻。 △二、明法门业用。 善男子!我此国土所有众生(至)三藐三菩提意。 △三、明法门胜益。 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至)究竟住于一切智地。 △四、直显实德。 善男子!我身、语、意未曾恼害(至)能生一切诸善法故。 慈念之深,然诸位至七,皆方便故。休舍观自在,开敷树华,多约慈悲。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脱(至)知诸有趣悉皆如幻。 由了如幻方证此忍故。又后位中当此忍故。 菩萨诸行悉皆如化(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妙光。 前位悲增,今此已得无住妙慧,运众生故。 王名大光。 慈定之智,无不该故。广大愿中,皆彻照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王足,绕无数帀,辞退而去。 △第八、大光王寄难得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至)如幻变化。如是思惟: △二、趣求后友二:初、推求得知。 渐次游行,或至人间,(至)是大光王之所住处。 △二、自庆当益。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至)不思议境界广大清净。 △二、见敬谘问三:初、见亦三:初、见依报二:初、所见殊胜。 作是念已入妙光城(至)彼大光王常处其中。 云十由旬者,欲明圆满。既有十亿衢道,道各无量众生,岂世间十小由旬之所能受?故此中事物皆应圆融表法,如理思之。 △二、能见无染。 尔时,善财童子于此一切(至)一心愿乐见善知识。 △二见王正报。 渐次游行,见大光王去于所住楼阁不远四衢道中。 以四无量用四摄法摄众生故。 坐如意摩尼宝莲华藏(至)二十八种大人之相。 二十八相者,因未满故。 八十随好而以严身(至)种种智宝充满其中。 △三、主伴摄生三:初、列所施。 于王座前有金银瑠璃(至)悉置一切资生之具。 通情非情六十四,能如第五地。 △二、能施人即是助伴 一一道傍皆有二十亿菩萨,以此诸物给施众生。 △三、明其施意 为欲普摄众生故(至)为令众生净诸业道故。 △二敬 时善财童子五体投地(至)经无量帀合掌而住。 △三问: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授己法界三:初、总示法门。 时王告言:善男子(至)我满足菩萨大慈幢行。 谓大慈首出,离染圆满故。 △二、明得法因缘。 善男子!我于无量百千万亿(至)思惟观察修习庄严。 问:难是闻慧,以三种慧庄严此慈。 △三、明其业用五:初、以法摄化。 善男子!我以此法为王(至)能以正法教化世间。 △二、以无畏摄。 善男子!我国土中一切众生,皆于我所无有恐怖。 △三、以财宝摄。 善男子!若有众生贫穷困乏(至)随意而取,勿生疑难。 △四、随机徧摄。 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众生(至)众宝严净余皆见秽。 △五、以三昧摄二:初、以言告。 善男子!此国土中一切众生(至)且待须臾自当现见。 △二、正以定示 时大光王即入此定(至)毒恶众生悉亦如是。 显定业用,情与非情,咸成胜益者,谓同体大慈,物我无二故。如世间王,德合干坤,则麟凤来仪,宝璧呈瑞。况于出世大慈之力,不令草木屈膝归耶? △四、谦己推胜。 时大光王从三昧起(至)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 慈本为物,名顺世间,高出众行,故名为首,即是幢义。上谦己知一,下推胜知多。 如诸菩萨摩诃萨(至)能赞叹彼大慈悲云。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王都。 王子位故。 名曰安住。 智契实法,不为缘坏,名为安住。 有优婆夷,名曰不动。 自发心来,于一切法无不得定,烦恼二乘不能动故,亦令众生心不动故,以智修慈故示以女。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王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