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八(入第五十五经下半)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三、回向所为。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大发起。
回向发起令现前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初六自分二:初、三福业大。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至)是为第三大发起。
△二三,化业大。
又作是念:我当教化调伏(至)而以庄严一切世界。
严上亦为摄生故。
是为第五大发起(至)是为第六大发起。
△二、四胜进二:初、二胜进摄福。
又作是念:彼诸如来无量无边(至)是为第八大发起。
△后二、胜进起化二:初、证体。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九大发起。
△二起用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至)是为第十大发起。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发起。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具足如来无上大智。
△五、所作成满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究竟大事。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恭敬供养一切如来(至)诸佛正法究竟大事。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大智慧究竟事。
△二、有二门明不坏回向中行。初、正明不坏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坏信。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于一切佛不坏信(至)调伏一切众生不坏信。
十句义中前说。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智慧不坏信。
△二、回向行,成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得授记。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内有甚深解得授记。
解会佛心。
能顺起菩萨诸善根,得授记。
具解脱分善。
修广大行得授记。
大行已修上,三多约三贤。
现前得授记,不现前得授记。
此二,约对面不对面。法华云: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等。
因自心,证菩提,得授记。
初地证如。
成就忍得受记。
八地成忍。
教化调伏众生得授记。
九地具调化方。
究竟一切劫数得授记。
十地三大劫满。
一切菩萨行,自在得授记。
等觉已入重玄,故云自在,如记慈氏等。若约行布,此回向位但有前五,因便故来。若约圆融,并通斯十。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诸佛所而得授记。
△三、有二门等一切佛回向中行二:初、等佛善根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至)一切善根悉皆回向。
此门正明等佛,佛为真善知识,同即等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以我善根同善知识(至)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心。
心即悲智为心。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至)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平等。
平等契理。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至)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余各一义。皆云同者,同一体故,不见二相。故标中云:由此能以一切善根悉皆回向。
△四、结。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善根回向。
△二、回向行,成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得智慧。
彼文云:住此三昧,入深清净智慧境界等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于施自在得智慧(至)种种庄严言音得智慧。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诸佛无上现证智。
△四、至一切处回向中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无量无边,故无不至。境既无量无边,心如境而广大。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于一切诸佛所发无量(至)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心(至)无边广大智慧海。
△五、即无尽功德藏回向中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伏藏。
于一切法蕴斯十义,故名为藏。即法而观,惑者不见,故名为伏。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一切法是起功德行藏(至)发生欢喜净信藏。
一切各十,是名无尽功德矣。
△四、结观。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调伏一切众生。
△六、即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中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律仪。
彼约行首,故广就施以明善根。今约行本,略辨律仪善根皆顺,平等之理实通一切,故第八云一切善根皆令究竟,究竟即是顺坚固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于一切佛法(至)于一切波罗蜜皆令满足律仪。
通明十句,摄善饶益,无所不具,通一切善,居然可知。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大智律仪。
△七、即平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中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自在。
具十自在,能随顺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命自在于不可说劫(至)十方无畏成正觉故。
十自在义,如八地辨。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智慧神力菩提自在。
此下入第五十六经。
△八、即真如相。回向中行,如于真如无障碍故。故彼位果云:住于此位,得一切刹平等。平等即是无碍之因,亦无碍之义。又云:得佛无量圆满之身,一身充满一切世界等。即正显无碍之义。文四:初、总标。十章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碍。
前明自在,即作用任运;今明无碍,显作用无拘。
△二征
何等为十?
△三列
所谓众生无碍用(至)神力无碍用力无碍用。
又无碍有二:一智,二事。十中有通有局,然法智无碍多唯约智,如身刹等多唯约事,如众生等通于事智。然事无碍必通于智,智无碍境未必通事,二皆即体之用,是故并云无碍用也。然十皆通二利,且约化说:初一所化,二是化处,余皆能化,谓化法、化身等,可以意得。
△二、总征十章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众生等无碍用?
△三、依章别释,即为十段,文皆有四,谓标、征、释、结。今初,所化众生无碍用,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众生无碍用。
△二征
何者为十?
△三、释。
所谓:知一切众生、无众生、无碍用。
了性空故。
知一切众生但,想所持无碍用。
唯心现故。上二实智。
为一切众生说法,未曾失时无碍用。
知时说法,即是权智。上三约智辨无碍,余七约事无碍。
普化现一切众生界无碍用。
能现众生。
置一切众生于一毛孔中,而不迫隘无碍用。
近收一毛。
为一切众生示现他方一切世界,令其悉见无碍用。
远示他刹。
为一切众生示现释梵护世(至)成等正觉无碍用。
余四皆示上首之身。
△四、结。
是为十。
△二、刹无碍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国土无碍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切刹作一刹(至)以此普示一切众生无碍用。
知刹无尽,即通智通事也。故晋经云:于一切刹深入无尽。方便度世经云:一切佛界所入无尽。皆通事也。余九唯事无碍。深即微细刹,余并可知。
△四、结。
是为十。
△三、法无碍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法无碍用。
谓皆约智,于性相无碍之法皆能知说,悉自在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一切法入一法(至)不违众生心解无碍用。
一多即入,而不坏本。
从般若波罗蜜出生一切法(至)悉令开悟无碍用。
实智出权。
知一切法离文字,而令众生皆得悟入无碍用。
无文示文。
知一切法入一相,而能演说无量法相无碍用。
一说多相。
知一切法离言说,能为他说无边法门无碍用。
无说之说。
于一切法善转普门字轮无碍用。
一言圆备轮字之义,弥伽处释。
以一切法入一法门(至)说不穷尽无碍用。
门门互收。
以一切法悉入佛法,令诸众生皆得悟解无碍用。
以真收俗。
知一切法无有边际、无碍用。
横知无边。
知一切法无障碍际(至)为众生说不可穷尽无碍用。
竖穷其际。
△四、结。
是为十。
△四、身无碍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无碍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以一切众生身(至)示现一切众生身无碍用。
△四、结。
是为十。
△五、愿无碍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愿无碍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以一切菩萨愿(至)充洽一切诸众生界无碍用。
△四、结。
是为十。
△六、境界无碍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境界无碍用。
谓于此十胜劣相违境中,于胜现劣回转无碍,是为菩萨分齐之境。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在法界境界而不舍众生(至)寂静威仪无碍用。
△四、结。
是为十。
△七、智无碍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无碍用。
前来诸段虽亦有智,各从本类摄之,今则一向辨其智用。然智无若干,因法显别以法从智,前法无碍以智从法。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无尽辩才无碍用;一切总持无有忘失无碍用。
此二能化智。
能决定知决定说一切众生(至)随应授药无碍用。
此三,知所化智。
一念能入如来十力无碍用。
此一上入佛智,前六皆权智。
以无碍智知三世一切劫(至)无有断绝无碍用。
此二,权实无碍智。
于一众生想知一切众生(至)解一切众生语无碍用。
此二,事事无碍智。
△四、结。
是为十。
△八、神通无碍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神通无碍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于一身示现一切世界身无碍用。
无数色身通。
于一佛众会听受一切佛众会中所说法无碍用。
天耳。
于一众生心念中(至)开悟一切众生心无碍用。
他心
以一音现一切世界差别言音(至)各得解了无碍用。
分别言辞。
一念中现尽前际一切劫(至)悉得知见无碍用。
宿住通故。度世经名见前世。
令一切世界,具足庄严无碍用。
往一切佛刹通庄严,乃是其中别义。
普入一切三世无碍用。
未来劫,通前已明过去,故通举三世。
放大法光明,现一切诸佛菩提,众生行愿无碍用。
即一切法智通。故度世云:一切诸佛菩萨所建立行,演法光明而照耀之。即是法光照佛法也。
善守护一切天龙(至)如来十力菩萨善根无碍用。
即天眼。度世云:知见一切等故,谓见有所作而守护之。十、准晋本云:佛子!略说菩萨平等观,一切诸法通自在。此即一切法灭尽三昧,通平等寂灭故。故度世云:菩萨平等寂诸音响,则以平等制御众生。今文脱此,文中略举,故不由尽。大旨不异十通品辨。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得此无碍用,则能普入一切佛法。
△九、神力无碍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神力无碍用。
神通多约外用无壅,神力多约内有干能,故其中十力多约一毛含摄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以不可说世界(至)令诸众生悉得悟解无碍用。
此即身力,后是智力。若以通摄力,十种神力但是一神足通耳。既分通、力两殊,故十通中少说神境。
△四、结。
是为十。
△十、力无碍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无碍用。
悲智之力,皆无碍故。亦有事用无碍,从多说之。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众生力无碍用(至)不舍一切众生故。
△四、结。
是为十。
△四、总结成益。
佛子!如是名为菩萨(至)无碍用门。善巧示现故。
欲成不成,已得无碍。得果不舍因,尤显无碍。
△九、有三门明无缚无着解脱回向中行。彼有百门,广显以无缚着解脱成就普贤自在智用。今略辨其三,即分三段:此门任志游戏,次门明境界难量,后门明智用干能,皆由无缚无着故。今初。文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游戏。
任志行成,游赏自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摄为五对。
所谓以众生身作刹身(至)不坏于刹身是菩萨游戏。
依正染净相作,而皆不坏本相,正显游戏之义。如世纵情游戏,无损动故。他皆仿此。
于佛身示现声闻独觉身(至)是菩萨游戏。
大小乘互现。
于菩萨行身示现成正觉身(至)是菩萨游戏。
因果互现。
于涅盘界示现生死身(至)入于涅盘是菩萨游戏。
生死涅盘互现。
入于三昧而示现行住(至)不可穷尽是菩萨游戏。
定散自在,谓初即定中起用而常定,后即用中入定而常用。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智游戏。
△二、境界难量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境界。
通二种境:一即游戏所行之境,故晋经名为胜行;二即分齐之境,谓出没无碍,唯菩萨能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示现无边法界门(至)悉方便开悟是菩萨境界。
上三通所行境,下七皆分齐境。
于如来身出菩萨身(至)成等正觉是菩萨境界。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智慧境界。
△三、智用干能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深心力不杂一切世情故。
一向深求,故释以不杂。
增上深心力,不舍一切佛法故。
深求佛法,佛法即是增上。
方便力诸有,所作究竟故。
所作究竟者,由有善巧上三自利。
智力,了知一切心行故;愿力,一切所求令满故。
此二,利他。
行力尽未来际不断故(至)而不舍大乘故。
此二通二利,前七自分力。
神变力于一一毛孔中(至)一切众生诸根性欲故。
此三胜进力。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一切智十力。
△十、有四门明法界无量回向中行,分之为三:初、门明所回善根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畏。
即是法施。善根无畏,即说法之德。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十:初、闻持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闻持(至)是为菩萨第一无畏。
△二、辩才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来灌顶(至)菩萨第二无畏。
上二不畏,不能答难。
△三、二空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空(至)菩萨第三无畏。
了达二空,不畏妄念。四、威仪无缺,所以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佛力所护(至)是为菩萨第四无畏。
△五、三业无过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身、语、意业(至)是为菩萨第五无畏。
上二,不畏外讥。
△六、外护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金刚力士(至)是为菩萨第六无畏。
不畏众魔外道。
△七、正念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得成就(至)是为菩萨第七无畏。
不畏遗忘。
△八、方便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智慧方便(至)是为菩萨第八无畏。
不畏生死,如善治船,不惧海难。
△九、一切智心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恒不忘失(至)是为菩萨第九无畏。
不畏二乘。
△十、具行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一切(至)是为菩萨第十无畏。
不畏不能化生。
△四、结劝。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而亦不舍菩萨无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