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九(入第四十九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初、来意者,先通后别。通谓二品明出现因果,故次来也。亦名平等因果,谓会前差别之因,成此普贤之圆因;会前差别之果,成于性起出现之果。又前约修生,此约修显。若尔,何以更无别问?复何以前品差别果终而无瑞证,平等因竟便有瑞耶?即以此义,显是会前。若更别问,便有隔绝。欲会前故,不以瑞隔。普法希奇,因果各瑞。又前应有瑞证,经来未尽,所以无也。别谓此品先因后果,义次第故。亦远答前第二会初所行问故,及不思议品念请种性本顾问故。前虽已答,下二深妙,故重明之。亦犹相海及与随好,妙中之妙,古德别为一段因果。
二、释名者,初则通显二品义名。依性起修,依性起用,差别相尽,因果体均,故云平等因果。又因是果因,量周法界;果是果果,境界如空。因果二俱,尽未来际,利乐含识,故名出现。别则品名普贤,即标人显法,明此行法非次第法。行者,显法非人,品中正明所行之法非说人体。德周法界为普,至顺调善曰贤,依性造修曰行。然普贤行,诸经文中多有其名,品中虽广,今但略显,束为十义以表无尽:一、所求普,谓要求证一切如来平等所证;二、所化普,一毛端处有多众生皆化尽故;三、所断普,无有一惑而不断故;四、所行事行普,无有一行而不行故;五、所行理行普,即上事行皆彻理源,性具足故;六、无碍行普,上之二法互交彻故;七、融通行普,随一一行融摄无尽;八、所起用普,用无不能,无不周故;九、所行处普,上之八门徧帝网刹而修行故;十、所行时普,穷三际时念劫圆融,无竟期故。上之十行参而不杂,涉入重重,是故善财秖入普贤一毛孔中,所得法门过诸善友不可说倍。又上十行通收为二:若约位后普贤说者,则是得果不舍于因,彻穷来际为普贤行,以人彰法,则普贤之行;若约位前位中普贤,则是以德成人,但修普行,即曰普贤,亦普贤即行,但从行名;若独约于位后普贤,则普贤之行无施下位。广释普贤,如初会辨。
三、宗趣者,亦先通、后别。通以二品明其平等,因果为宗,会前差别以为其趣;别以此品明其平等,圆因为宗,成平等果无二为趣。
释文中二:此品辨因,后品明果。前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文二:先正说二:先明说因二:初标前略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大众言:
普贤说者,以人表法。
佛子如向所演(至)略说如来少分境界。
言如向者,一、近指向前随好一品,为于障重地狱众生略说随好,少分力用广说难思。二、通指前所说之果为少分境,果海绝言故。三、远通前差别因果,前文虽有圆融之义,以随方便五位渐次因果殊分,逐机就病未尽法源,故名少分,则显向下平等因果逐法性说,因果圆融名广大说。
△二、征释所由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何?以前文名略说耶?
△二、释。
诸佛世尊,为诸众生。
释文二意:一者成止,诸佛世尊所以出世者,以诸众生有无明等十种过恶,未宜广说,是故先明差别因等。二者生后,谓诸众生既过滋多障累无尽,则一治一切治、一现一切现,众生无尽因果亦穷未来际故。前之所随由未尽故,次明十过。
无智。
一,无明。
作恶。
二作恶行,晋经名诸缠,则亦是惑,此二为总。次六皆无明。
计我我所。
三可知。
执着于身。
四着身见,故六地云:世间受身,皆由着我。
颠倒疑惑。
五,三倒、四倒等不能决断。
邪见。
六,乖僻正理。
分别。
七,徧计分别。
与诸结缚,恒共相应。
八,结缚恒随。
随生死流。
九、义通业苦,即因果流。
远如来道:
十、行邪径故。此句结成诸句过失。
故出兴于世。
结缚等名,如常所辨。
△二、正陈今义普贤之行。文二:初、明所治广多。既一惑成百万障,则一障一切障义,则惑惑皆然。今从重说。文三:初、总标。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至)于他菩萨起瞋心者。
标瞋毒最重。除瞋之外,更徧推求,无有一恶如瞋之重。故晋经云:起一瞋心,一切恶中无过此恶。决定毗尼经中亦云:菩萨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瞋,以能违害菩萨大悲,莫过此故。菩萨善戒亦同此说。于他菩萨起瞋心者,若于菩萨起其瞋,其过尤重,以令菩萨废大行故。是以大般若中,诸天魔王见诸菩萨互相是非,过常大喜。
△二、征释二:初、征。
何以故?
△二、释二:初、总显。
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至)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二、征列名相
何等为百万障?
标虽百万,略列百门,古人寄位,分为五段。
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至)恶罗刹中障。
障十信行。
不乐佛法障(至)不喜见闻佛自在神通障。
障十住行。
不得菩萨诸根障(至)不护持菩萨诸行障。
障十行之行。
乐诽谤一切智语障(至)不决定发菩萨弘誓障。
障十向行,此下障十地行。
不乐与菩萨同住障(至)不闻无碍法故口如哑羊障。
哑羊者,此是耳根障,以生边地不闻法处故口无所说。舌根之障次下自明。
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坏障(至)三世诸佛菩萨种性障。
昔人结云:菩萨万行,不过此五,起一嗔心,一切顿障。作此释者,非不有理,如贼心求法,岂独障于十地行耶?是知通障一切善法,信尚不起,况后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能障同所,亦皆无覆,故知百万犹是略明。
△三、结成。
佛子!若菩萨于诸菩萨(至)于余菩萨起瞋心者。
△二、能治深妙二:初、正显。文中别有六位,位各十行。初一始修,后五成益,故后五段展转依初。是为初即摄后,一治一切治也。说有前后,得即一持。今初,分二:初、标举劝修。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至)应勤修十种法。
△二、征数列结。
何等为十?
于中十法摄为五对,辨五种修:初二、约人明谦敬修。
所谓:心不弃舍一切众生,于诸菩萨生如来想。
敬上爱下故。次二、约法明真正修。
永不诽谤一切佛法。知诸国土无有穷尽。
顺教知事故。次二、约心行明广大修。
于菩萨行深生信乐,不舍平等虗空法界菩提之心。
爱乐大行,坚大心故。次二约智,明增胜修。
观察菩提,入如来力,精勤修习,无碍辨才。
内入果智,外起胜辨,故后二约悲愿明长时修。
教化众生,无有疲厌;住一切世界,心无所着。
众生无尽,悲化不疲;世界无边,愿住不着。
是为十。
△第二十种清净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则能具足十种清净。
依于前来正修行时成离染故。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
次第从前十句而成。
所谓通达甚深法清净。
一、由不舍诸众生故,达深法净。以诸众生皆有佛性,即妄而真,为深法故。
亲近善知识清净。
二、由敬上故能近善
护持诸佛法清净。
三、由不谤故能护法。
了达虗空界清净。
四、由知无尽故了如空。
深入法界清净。
五、由菩萨行不离法界,故能深入。
观察无边心清净。
六、知菩萨心等虗空故,观察无边。
与一切菩萨,同善根清净。
七、观察菩萨皆同此观,能入佛力,故名为根。
不着诸劫清净。
八精修不懈,故不着劫数。
观察三世清净。
九、由化无厌故,观三世一切众生化未化等。
修行一切诸佛法清净。
十、由住世界,是故能修一切佛法。
是为十。
△第三十种、广大智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法已,则具足十种广大智。
垢染既拂,本智自明,称性相知,故云广大。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众生心行智(至)是为十。
亦从前十及与次十而成于此,然有开合,恐烦不配,说者随宜。
△第四十种普入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智已,则得入十种普入。
事随理融,本来即入,智了法尔,无境不通,故能身心皆得相入。亦从前三生于此十,可以意得。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世界入一毛(至)非根入一切根。
非根者,境识及理皆非根也。
一切想入一想(至)一世入一切三世。是为十。
△第五、十种胜妙心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已,则住十种胜妙心。
由前如法本性圆融,则令事理二但无碍,应机成益,名胜妙心。从前四生,亦可意得。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所谓:住一切世界语言(至)是为十。
△第六十种善巧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种(至)十种佛法善巧智。
由上理事无碍故,今则权实皆能决断,名善巧智。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
有十一句,后二合一,余皆如次,从前十成。
所谓了达甚深佛法善巧智。
一、即言亡言,名为甚深。
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二无依故,故出生广大。
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
三如依空,生于色故,能说种种。
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四、住无二边,故证平等。
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五、由了种智甚深祕密故了差别。
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
六无差别,二文全同。
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
七、若无疑惑,则是佛法之所庄严。
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八、以平等心成一方便。
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三世之法,约差别门,所以名为无量方便。
知无边佛法无差别(至)于一切佛法不退转善巧知。
十、由住佛力,所以得知佛法无边自力不退。
是为十。
从前十展转既尔,从前四段义亦应然。如是展转不离始修,故随一法具一切矣。
△二、结劝。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此法已(至)悉与三世诸佛法等。
一行能具一切行故,疾得菩提。
△大文第二、证成文二:初、现瑞证二:初、此界。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至)雨不可说神力说法云。
△二、结通十方。
如此世界,四天下(至)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
△二、诸菩萨证,亦二:初、此土。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至)最大誓愿授记深法。
授记深法者,少用功力,疾得菩提。
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贤。
同名普贤者,皆有此行故。
各从普胜世界。
依此普法最为胜故。
普幢自在如来所。
此行成果,高出无碍故。
来诣此土悉以佛神力故(至)来此道场为汝作证。
△二、结通。
如此道场,我等十佛刹(至)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
△二、以偈重显二:先、叙述二:初、说偈仪。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至)观察十方洎乎法界。
△二、说偈意。
欲开示菩萨行(至)令其开悟而说颂言。
此有十意,偈中并具。
△二、正颂有百二十一颂,大分为二:初、二十四颂显说分齐,余皆正辨普贤行相。此是伽陀与前长行绮互共显普贤之行。前是略明十法展转相生,此则广显诸门略无展转。又前多显体,此多辨用。前中又二:初、一颂诫听许说。
汝等应欢喜,舍离于诸盖,一心恭敬听,菩萨诸愿行。
△二、正示分齐。文二:初、许说过去菩萨之行。
往昔诸菩萨最胜人师子(至)说名论师子。
△二、许说三世佛菩萨行,于中二:初、有三偈举所说时处二:初、二举时。
于一贤劫中,千佛出于世(至)我当分别说。
△二、举处。
如一佛刹种,无量刹亦然,未来十力尊,诸行我今说。
△二、明所说行亦二:初、诸佛出世之行。
诸佛次兴世随愿随名号(至)化彼令修习。
即普贤行,是故名为,因果圆融。
△二、有七偈菩萨三轮愿智之行,即普贤行。
入于如是智,修其最胜行(至)我当说彼行。
△二、九十七颂正显普贤行,分二:初、即悲大智行,有十种行。初、有五颂明善入帝网行。
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至)悉能分别知。
△二、有十七颂深入时处微细行。
深入微细智分别诸世界(至)唯除佛开示。
△三、有三颂明了佛心祕密行。
世界及如来,种种诸名号(至)得至于彼岸。
前一偈半,蹑前起后。后一偈半,正显难了能了之慧。
△四、了三世佛摄化之行。
过云诸世界广大及微细(至)一切悉能知。
△五、有二偈明于六根无碍之行。
出生无碍眼无碍耳鼻身(至)悉知三世法。
△六、有三偈明如化无方行。
善学一切化刹化众生化(至)度脱无边众。
△七、有十颂明器世间自在行。
诸佛甚深智如日出世间(至)知无二非二。
此中玄妙,宜审思之。
△八有六颂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
了知诸世间,如𦦨如光影(至)一切无差别。
△九、有五颂明非身示身行。
如来法身藏普入世间中(至)不着我我所。
法身藏者,即前藏身。普贤菩萨自体徧言,亦同此也。
△十、非量示量行
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事(至)度无量众生。
△二、即智之悲行,亦有十行:初、无住摄化行。
未安者令安,安者示道场(至)未曾有退转。
△二、有四偈明非身现身行。
世间种种身,一切悉了知(至)称扬不可尽。
△三、有一颂明分布舍利行。
诸佛能现身,处处般涅盘,一念中无量,舍利各差别。
△四、有二颂明知佛大心行。
如是未来世有求于佛果(至)名住普贤行。
△五、有三颂明法轮深入行。
如是分别知无量诸行地(至)得无上菩提。
△六、有五颂明了知根器行。
无量无边心各各差别业(至)得名为普贤。
△七、有三颂明了世业惑行。
众生皆妄起善恶诸趣想(至)一念悉能入。
△八、有五颂明了达根境无碍行。
眼、耳、鼻、舌、身、意根亦如是(至)亦复无退转。
△九、有一颂知四种说法行。
佛说众生说,及以国土说,三世如是说,种种悉了知。
刹说等者,略有三义:一、约通力;二、约融通,一说一切说故;三、约显理,是说菩萨触境皆了知故,则触类成教,如香饭等。
△十有二、颂三世摄化行。
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至)边际不可得。
平等因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