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入第十一卷经第五纸)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四、偈赞如来二:初、说偈之由。 尔时大威光太子(至)普观大众而说颂言。 △二、正陈十偈,分为三别:初二偈示佛出现。 世尊坐道场清净大光明(至)一切所瞻奉。 既灭暗难遇,不可失时。 △二、令观佛德。 汝观佛光明,化佛难思议(至)心生大欢喜。 有德有慈,真可归也。 △三、引例劝归。 观诸菩萨众十方来萃止(至)瞻仰于法王。 无远不归,故宜往见。 △五、父王宣告二:初、宣告所因。 诸佛子!彼大威光太子(至)观诸眷属。而说颂言: 以闻赞故。太子道深,亲承佛益;王机犹浅,转假他闻。 △二、正以偈告。十一偈分三:初、有三偈集众劝观。 汝应速召集一切诸王众(至)共往观如来。 △二、令办供。 一切诸城郭,宜令悉清净(至)皆令在空住。 郑注礼云:巾犹衣也。谓缯彩衣带牵系于车。广雅云:驭,驾也。三赍供,供佛。 一切持向佛,心生大欢喜,妻子眷属俱,往见世所尊。 △六、俱行诣佛 尔时喜见善慧王(至)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初导从持供,后至而设敬。 △二、略列诸王。 复有妙华城善化幢天王(至)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加紧那罗、摩睺罗伽,通成十部,以表无尽。此城次与前次同,名或少异,前标此结,数亦无差。 △六、广显法门五:初、佛转法轮。 时彼如来为欲调伏(至)随众生心悉令获益。 佛解脱用,主教宣示,刹尘眷属,随机益殊。 △二、威光获益二:初、总。 是时大威光菩萨闻是法已(至)宿世所集法海光明。 上说三世佛法,即佛昔所集也。既见佛得益,转受菩萨之名。 △二别。 所谓得一切法聚,平等三昧智光明。 智即是体,光明语用,所照境殊,故分十一。初一深定智,明一切法聚,略有三义:一、正定等三聚;二、善恶等三聚;三、总收一切,不出有为、无为二种法聚。二位相收,一味性现,故云平等。定中证此,名彼三昧。 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 二、大心智明,谓后后因果皆入初心。略有三义:一、后因初得,故言一切悉入。若修涂至在初步,学者禄在其中。二、菩提直心,正念真如,真如门内摄一切法。三者、三德开显,初后圆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 三、大智。智明法界者,所照之体大也。普光明者,即相大也。智慧光明,徧照法界义故。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妄惑本空,故云清净。明见称眼,见性肉眼,即同佛眼。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四大愿智,明知诸佛法愿为本故。 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 五大行智明无边果德,此行入故。 趣向不退转大力,速疾藏智光明。 六、速疾智明,谓趣入无生,功用不退,无功大力,一行含多,受斯称也。 法界中无量变化,力出离轮智光明。 七、神通智明,三轮干事,出离不能。 决定入无量功德,圆满海智光明。 八大福智,明照福严故。 了智一切,佛决定解,庄严成就,海智光明。 九大解智明,佛胜解力成庄严海。 了智法界无边佛,现一切众生前,神通海智光明。 十、大用智明,普周法界。 了智一切佛力、无所畏、法智光明。 十一、佛德智明,降魔制外后三佛境,故但了知,余可证知,云得、云入。 △三、以偈赞述二:初、因。 尔时大威光菩萨(至)承佛威力而说颂言。 △二偈。十偈分三:初一、标益体用。 我闻佛妙法,而得智光明,以是见世尊,往昔所行事。 △二、显用所见。初七偈见因。 一切所生处名号身差别(至)见佛所行道。 后一见果。 我观佛刹海,清净大光明,寂静证菩提,法界悉周徧。 △三有一偈发愿思齐。 我当如世尊,广净诸刹海,以佛威神力,修习菩提行。 即前品初修治大愿也。 △四、传化众生三:初、明自悟。 诸佛子!时大威光菩萨(至)于如来所心得悟了。 △二、转悟他。 为一切世间显示如来(至)普贤菩萨所有行愿。 显示十法,与前自得十一智明,有同有异。 △三、利他益 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至)成就如来清净国土。 △五、如来赞励偈有十一:初三、赞发心得法大果当成。 尔时一切功德山(至)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大威光,福藏广名称(至)当获如是智。 △二、有四偈对劣显胜。进者,圆德。 非诸劣行者能知此方便(至)当成无上道。 △三、有二偈外加内智决证无疑。 三世一切佛,当共满汝愿(至)能知此方便。 △四、有二偈举一例余,行者即得。 大光供养我故获大威力(至)法界普周徧。 △二、遇波罗蜜善眼庄严佛二:初、结前生后。 诸佛子!汝等应知(至)寿命五十亿岁。 谓将说后佛,故总论劫寿。明多小劫者,欲显多佛现,故说人寿。佛寿者,由佛寿促而人寿长,故得威光一生历事三佛。 △二、正显佛兴五:初、灭后佛兴。 彼佛灭度后有佛出世(至)枝轮大林而成正觉。 谓智导万行皆成彼岸,见性了了故名善眼,果由因饰是曰庄严。 △二、覩相获益二:初、覩相。 尔时,大威光童子见彼如来成等正觉,现神通力。 即获益之由也。 △二、获益二:初、列十种。 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 念佛三昧者,菩萨之父,故首明之,乃至十地不离念佛。无边海藏门者,蕴积名藏,深广称海。然略有三义:一、由此定中见多佛,故下文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是人得见佛,其量与心等。由念能见,所以称门。二、一一佛德是无边海藏,由念能知,所以称门。云何无边海?劫海所修,有行愿海;成就色身,有相好海;成就智身,有辩才海;建立念处,有名号海;修诸助道,有功德海;安处众生,有净刹海。如是诸海,一一无边,各各出生,蕴积名藏。三、无边胜德由念佛生,故此一门深广蕴积。何者?念法性身,即契如理;念功德身,成无边德;念相好身,证无边相。障无不灭,德无不生。一言蕴诸,总由念佛。从此通悟,所以称门。即此一门,说不可尽。 即得陀罗尼,名大智力法渊。 总持大智,能达深法。 即得大慈,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 无缘普应。 即得大悲,名:徧覆一切境界云。 等,除热恼。 即得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 佛深德海,蕴积力用,菩萨缘此,喜徧身心。 即得大舍,名法性虗空平等清净。 悲则心戚,喜便净动。深契法性,则旷若虗空。悲喜两亡,为平等清净。 即得般若波罗蜜,名自性离垢法界清净身。 觉法实性,离分别也。有可离者,非真离也。知自性离,不复离也。无离之离,即真法界。真法界者,本来清净。法界清净,即般若清净。般若清净,则万法本净。万法净者,无净无不净,为真净也。实相般若,为万法之体,观照冥此,众德攸依,故云身也。 即得神通,名:无碍光普随现。 通用智俱故,无碍随现。 即得辩才名,善入离垢渊。 入法之深,离说之垢。 即得智光,名:一切佛法清净藏。 智照佛法,净所知障,含藏众德。 △二、结。 如是等十千法门皆得通达。 历事增进,故云十千。通达之言,释前即得。 △三、赞德劝诣二:初、说偈三:初、叹希庆遇。 尔时,大威光童子承佛威力,为诸眷属而说颂言: 不可思议亿劫中(至)而今得见第二佛。 △二、叹佛胜德三:初、三身业。 佛身普放大光明(至)此佛神通之所现。 △二三、语业。 一一毛孔现光云(至)调伏一切诸众生。 △三一意业。 佛神通力无有边(至)为利众生成正觉。 △三、有二偈劝众同归。 汝等应生欢喜心(至)当如法王得自在。 △二、闻偈益。 诸佛子!大威光童子(至)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四眷属同归。 时大威光王子与其父母(至)善眼庄严王如来所。 △五、闻经悟入三:初、佛为说经。 其佛为说法界体性(至)等修多罗而为眷属。 主经谓法界体性大方广也。清净,佛也。庄严,即华严也。有多眷属者,显此教圆。 △二、当机获益。 彼诸大众,闻此经已。 亦有十益。既云大众,或一人得一,或二三四,或具十者,威光先证故略不标,大众之言亦已含矣,故下佛赞之。然此十事略为二释:一、如次配于十地十度,或取地义,或取度义。 得清净智,名:入一切净方便。 达一切法本来清净,名清净智。不取净相,是名方便,即初地入证之智也。 得于地,名:离垢光明。 二地离破戒垢,是所除障。照诸善品,即戒光明。 得波罗蜜轮,名:示现一切世间爱乐庄严。 即:忍度。忍为上严,一切爱乐。 得增广行轮,名:普入一切刹土无边光明清净见。 无刹不入,无法不照,无见不净,是为精进增广众行。约地义释,以诸道品,烧无尽惑,成无边光。 得趣向行轮,名:离垢福德云光明幢。 趣向诸行,能入俗也。禅度增故,性能离垢。涉俗化物,成福德云。不迷实理,为光明幢。 得随入证轮,名:一切法海广大光明。 般若现前,名随入证。照深缘起,名法海光。 得转深发趣行,名:大智庄严。 功用已远,将入无功,为深发趣;权实无碍,为大庄严。 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见法实性,无功而修,为极妙见。由此智慧,复得灌顶。故仁王经云:后之三地,同遣无明,同无功用。故非灌顶地,是灌顶智。 得显了大光明,名:如来功德海相光影徧照。 显了药病是功德海相,辩才徧应若月影流光。 得出生愿力清净智,名:无量愿力信解藏。 智圆离障,方于佛愿而生信解,故曰出生。二、此上十门,随一一事以立其名,未必全将配于地位。或通配诸位,或复不次,以人无量,随证不同,普贤巧说,文含多义。 △三、如来赞述二:初、六赞其已具胜德,当成极果。 时,彼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功德智慧海(至)离垢庄严众刹海。 皆前半已获,后半当证,独第四偈三句是因。 △二、有四偈明行齐佛因当如佛证。 汝已入我菩提行(至)汝当成佛大功德。 皆三句举佛行,后一句齐佛德。然此中述赞,望前遇光得益,及向大众所得,多有相同。义必述上,可以自意而消息之。 △三、遇最胜功德海佛六:初、如来出时。 诸佛子波罗蜜善眼(至)大威光童子受转轮王位。 前佛灭后等时也。 △二、正明现世。 彼摩尼华枝轮大林中(至)名最胜功德海。 立斯号者,功德海满,无加过也。 △三、威光往供 时大威光转轮圣王(至)摩尼庄严大楼阁奉上于佛。 △四、佛为说经。 时彼如来于其林中(至)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以慧为性,故曰光明。况一眼即十眼,融无障碍,眼外无法,方真普眼。以诸缘发见,即缘各为根;因没果中,缘皆号眼。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矣。 △五、威光得益 尔时大威光菩萨闻此法已(至)名大福德普光明。 五度皆福,定为最大,寂无不照,名普光明。此下彰其定用。 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至)过现未来福非福海。 福非福言,略有二意:一、福即是善,非福是罪;二、福即是相,非福即性。双了性相,故经云福德即非福德性,此即深也。了一切者,广也。故有海言:遇于初佛但得十者,自力未胜故;次佛十千者,道转深故;今唯一者,道已满故。 △六、如来记别十一偈,分四:初、四显其菩提心。 时,彼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福德大威光(至)是汝大光能趣入。 初偈有愿,次偈有悲,四有智光,三兼精进。通䇿三心,故菩提心圆,当成妙智。 △二、四偈上入佛境。 汝能以此广大愿(至)汝皆学已当成佛。 △三、有一颂示其果相得同诸佛。 如汝所见十方中(至)无边愿者所当得。 △四、有二偈赞其现能利他住普贤行: 今此道场众会海(至)普贤菩萨一切行。 △四、遇名称普闻莲华眼幢佛四:初、佛出人中。 诸佛子!彼摩尼华枝轮大林(至)名称普闻莲华眼幢。 约相,目类青莲;约德,心无所染。相德高显,名称外彰,摧邪众归,故曰幢也。 △二、天王就供二:初、菩萨行进报处天宫。 是时大威光于此命终(至)名离垢福德幢。 此城即是品初所列之一。 △二、知佛可归持华待供。 共诸天众俱诣佛所,雨宝华云以为供养。 △三、如来说经。 时彼如来为说广大(至)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方便之言,略有三种:一、无实权施,曲巧方便也;二、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大方便也;三、权实无滞,亦大方便。事理皆照,方曰普门。 △四、得益还归。 时天王众闻此经已(至)从道场出,还归本处。 闻上普门,正受安住,法喜无尽,故名曰藏。由此证达诸实相海。此劫之中,十须弥尘数如来,今但云四。又无结会古今现证得益等者,经来未尽故也。若结会者,应云尔时威光菩萨者,毗卢遮那佛是。 此下入第十二卷经。 ○如来名号品第七 △将释此品五门分别。 初来意者,先明分来,前既举果令生信乐,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来也。 二、会来者,生解之中信为其首故。又前举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来也。三、品来者,前品举因缘果成所信之境,今举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业身为其总,故先来也。又远答前名号海问故。 二、释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成十身之满果,令诸菩萨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释也。 二、会名。约处,名普光明殿会。然有三释:一、以殿是宝成,光普照故;二、佛于其中放普光故;三、佛于殿中说普法门,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义,即依主释;后二有财。约法,则名信解行之会。 三品名如来,现相品已释。召体曰名,表德为号,名别号通。一切诸佛通具十号,名释迦等则不同,故如来即十中之一。品中正说,随机就德以立别名。既表德之名,则亦名亦号。如来之名号,依主释也。 三、宗趣亦三:初、分宗,谓以修生、修显因果为宗,令诸菩萨修行契入为趣。 二、会宗者,若就总望信解行德摄位为宗,通成佛果为趣,信能必到如来地故。近望唯信为宗,成位为趣。若依长科十分之宗,此下三品以为一分,即果用应机周徧法界以为其宗,依此起信为趣,故此亦名正报因果,亦是所信。信何法门?信佛身名等于众生,则知我名如佛名也。信佛法门随宜而立,知我妄念苦集因果亦全法门。信佛意业光明徧照,则知自心无不知觉。先古诸德亦将上三品举果分收。 三品宗者,显佛名号周徧为宗,随机调化利益为趣,或上二皆宗生信为趣。 四、问答。问:五周因果差别平等二义不同,何以分名合之为一?答:通生差别平等解故,离于修生说何修显?问:前会举果本为生信,今何重举名号等三?答:凡约境生信有其二义:一、标举境法明有所在,二、摄以就心令成信行。前会约初义,此会约后义。又前会果广因略故名举果,此会因广果略故总摄为因,先依后正文影略耳。若约钩锁者,身属正报果故,不同第七会说所成果,此中自辨信所依故。问:何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尔,十定岂散善耶?然说法之仪通有四句:一、定后说,如诸会;二、说后定,如无量义经等;三、定中说,如第九会无出言故;四、不入说,如此信中及第七会诸文非一。第九表证唯证能说,一得永常不碍起用故,第七为表常在定故。又入为受加,彼不须加故不须入。说后入者,说在定故、将起后故,是知动寂唯物圣无常规。故下文辨十信之用,一方入正定,余方同起出,说信定散自在无碍也。余会摩顶后说,此会说后摩顶,是知此经体势纵横不可定准。 五、释文。若随义约品科,十分之中,此下三品当果用应机普周分。若约随法就会科,十分之中,此一会当第二能信成德会。今就四番问答科,从此终第七会,即当第二修因契果用解分。若顺诸会,应直分问答。今为顺文,一会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请分,第三、说分。今先序分,具如经初,但加普光以为小异。略分为三:初、标主时处。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二、别显三事三:初、别显说时。 始成正觉。 △二、别显说处。 于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处在菩提场东南可三里许熈连河曲,彼河之龙为佛造此。今举总摄别,前标国名,以本收末,上举场称,故下不动觉树而徧十方。 △二、别显主德。 妙悟皆满。 亦即示成正觉之相也。准第八会初及深密经等,皆说佛有二十一种功德,升兜率品当广明之。今文有初十句,亦略释耳。上句总言妙悟者,晋经名善觉,论经名正觉,以梵音云苏,含于妙善及正等故,译者随取。悟即觉也,双照真俗故称妙悟,备下诸句异于因人故复称满。 二行永绝。 烦恼所知生死、涅盘,皆名二行;俱不现前,名为永绝。 达无相法。 清净真如,名无相法。达者,了也。 住于佛住。 如来常住大悲,任运利乐,又常安止圣天梵住。 得佛平等。 所证能证,及以化用,皆等诸佛。 致无障处。 能治道解脱障故。 不可转法 所说教法,外道不能转故。 所行无碍。 行诸世间,违顺魔冕,不能碍故。 立不思议。 安立教法,超言念故。 普见三世。 于三世境,若事若理,了达记别,无错谬故。具此九别,成初总句。同异成坏,准思可知。 △三、辅翼圆满二:初、标数拣定。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至)悉从他方而共来集。 菩萨拣非凡小,补处明非下位,他方而来非旧众也。言一生者,释有二义:一、约化相,谓如弥勒,此复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上。二、约实报一生,谓于四种变易生死中,唯有末后一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此文多约化相言耳。 △二、叹其胜德。 普善观察。 德虽无量,略叹一智。善观察者,能观知也。普有二义:一、众普同有此德,二、普观十境。善有三义:一、善知相,二、善知无相,三、善知此二无碍。此下明其所观,皆具上三义。 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盘界(至)有为无为过现未来。 十句,初总即所化,次此生何来,由迷法界起于世界,我当令彼住涅盘果净诸业果,故须识心行之病文义之药,令厌世间欣出世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上辨横观十法,今竖达三世,观涅盘知已现当证,观诸业已现当造,果报已现当受,心行已现当发,余可类知,亦以六相融之。 △一、请分二:初、举人标念。 时,诸菩萨作是思惟: △二、正显问端。句虽五十,问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说意故。此四十问望第一会,有同有异。后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异。又复前后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会即总说所观深广,此则别说如来依正。以前会中为总故,此会别显信所依故。故前会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刹等。第二十句,前会名菩萨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结会,总显圆融行布因故;此约当分,欲显差别因之相故。后二十句虽则全同,前总此别。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显所信、所成体无异故,文句全同。若唯约义,亦可分三。谓初十句问佛德应机,无因后用,辩因所依果。次十句问菩萨行位,即果所成方。大二十句佛果胜德,显因所成果。是则以佛为缘而起于因,熏以此因而成于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论云:多闻还习,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即其义也。今取文义俱便,大分为二:初十句直尔疑问,后四十句引例请问。义不异前。然所依、所成,文应互有,但是影略,不欲繁辞。故初会直尔兴问,即此中引例;此中引例,即彼直问。又前但明一重所信,故合三十句果;今分为二,故间之以因。今初,十句二:初、总显请意。 若世尊见愍我等,愿随所乐。 △二、别列所疑。 开示佛刹佛住佛刹庄严(至)佛刹成就佛大菩提。 十句依正间问者,正报应机必依刹故,亦表依正无障碍故。五句依者:一、刹类,二、庄严,三、清净,四、体性,五、成就。上五即前二海,广如四、五二品。其佛住等五句,即正报大用:一、佛身徧住诸刹,佛心常住大悲;二、所具功德及所证法性;三、随机说法;四、作用威光;五、修行得证现成菩提。然此五即前会七海:一、即佛海,二、即解脱海,三、即演说海,四、即变化海,五、即名号及寿量海、波罗蜜海。其众生海但是所化,故略不举。含诸海中此之十句,下有言说及现相答,至下当知。 △二、引例请问三:初、十句标彼说意,明其有悲。 如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为成就一切菩萨故。 初句总,谓令诸菩萨行愿成就故;余九为别。 令如来种性不断故。 一,上继佛种。 救护一切众生故。 二、云何继?以救众生故。 令诸众生永离一切烦恼故。 三、云何救?令离惑故。 了知一切诸行故。 四、如何救?知彼根行故。 演说一切诸法故。 五、以何救说法药故。 净除一切杂染故。 六成何益?一、除集谛染。 永断一切疑网故。 二,决道谛疑。 㧞除一切希望故。 三,拔苦希望。 灭坏一切爱着处故。 四证,证灭爱处。又成菩萨行,具悲智也。具此悲智,何所为耶?令佛种不断。佛种不断,有何相耶?谓成三德:救护众生,成就恩德;永断烦恼,成于断德;了知诸行,成于智德。诸行有三:一心行,二所行行,三所了行。谓一切行无常无相,即所了也。云何救护?演说诸法。云何永断?净诸杂染。永断烦恼,种现双亡。除诸杂染,谓唯现惑。云何成智?谓永断疑网。智成何益?断诸希望。惑除何益?灭诸爱着。一切着者,着有着空,着行着果,不着诸法。正智现前,悲救众生。佛种不断,是菩萨修行之要,亦诸佛之本意也。所陈诸问,一一皆有斯益。又释:一切菩萨,是所成就。云何成就?不断佛种,即自成就;救护众生,成就于他。云何救护?谓离二障:永断烦恼,无烦恼障;了知一切,无所知障。以何方便,能断二障?谓说诸法。此烦恼障,其相云何?谓爱与见:除诸杂染,绝爱烦恼;永断疑网,绝见烦恼。此所知障,其相云何?谓于境不了,有所希望;法执未忘,一切生着。今相无不了,何所希望?达法性空,当何所着?二障既寂,二智现前,成菩提涅盘。谓不断佛种,是则菩萨众行成就矣。 △二、有三十句举彼所说显其有智二:初、十句问因。 说诸菩萨十住十行(至)十愿十定十通十顶。 文有九句,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又以十信自不成位,是住方便摄在住中,故不别问。故仁王经教化品云: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回向。故知信住不分也。有四义故信不入位:一进退不定故,二杂修十心无定阶降故,三未随法界修广大行故,四未得法身显佛种性故。由斯不开十信则成。此会及第三会俱答十住问也。十行第四会答,十回向第五会答,十藏第四会中答。以藏有二义:一收摄义,谓收摄诸行以用回向故,答在回向之前;二出生义,以出世地上证智故,问居回向之后。十地第六会答,十愿初地中答,十定十通第七会答,各有本品十顶一种。答文不显,古有多释。一云:准梵网经说,十忍后有心地法门,即此十顶理亦可通。但彼经说处乃有十,初无菩提场会,但云方坐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其二三四与此三四五会处法全同,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而化乐天说十禅定,初禅说十金刚心,二禅说十愿,三禅说十忍,四禅摩醯首罗宫,说我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不云重会普光明及只洹重阁,次第又别难可会通。又此中间后更有果问,故彼佛心地即后如来地等,非十顶也。有云:僧只品答,以准璎珞等觉别有顶位,以因位穷终。今僧只中说十大数,数中之极故云十顶。彼问虽十,答有多数,对上定通亦非其类,故不可也。有云:寿量品答,彼中十重佛土皆上为下顶,极至贤首佛刹名为十顶。又佛名第二,詺此十一世界为上首,故但举此初后十一,即显过百万阿僧只世界寿量之数。此为标首,首即顶故。然复彼无别问,似有少理,但标此十界将为问端,对十地等甚不相例。今谓新旧梵本俱无忍问,答中即有,故知彼忍即此顶也。言十顶者,因位终极,十定十通皆等觉位,十忍居后又得顶名。问中约位终极故名为顶,答据法门忍受,以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终极不具十忍,非有十忍不极因位,二文更显,故十忍品末云通达此忍门,成就无碍智,超过一切众,转于无上轮等。既言超过即是顶义,亦犹四善根中忍顶法门义相类故。不尔,忍无别问,空答何为?设欲成十应脱十信,十信虽未成位,亦随法界修广大行,德用殊胜别一会答,应有问故。若将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顶问,于理无失,俱是等觉之终极故。 △二、二十句问所成果全同。初、会文二:初、内德成满。 及说如来地如来境界(至)如来自在如来无碍。 如来神力,前会名佛加持,即神力加持。故神通约外用无壅,神力约内有干能。离世间品各有十事,其相自别。言无碍者,谓如来所作无能障碍,上文名为无能摄取,义皆同也。 △二、体用显若。 如来眼如来耳(至)如来知慧如来最胜。 辨才是语业,智慧是意业,最胜是身业。准前会中,唯欠佛光明之一句,余如前释。其所答文,亦如前引出现不思议相海品说。但前总会,故引此文。所引之文,正答今问,说者宜重引之。 △三、末后一句结以正请。 愿佛世尊亦为我说。 彼佛既尔,此亦例然,请同彼说,故致亦言。 △第三、说分。于中通下六会,答此所问。准问,答长分科,亦为三分:一、此初三品,答所依果问;二、问明已下,答所修因问;三、从不思议品下,答所成果问。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属果收。此品分二:先如来现相答,由其念请故,又如来证穷故;后文殊言说答,伴助主故,假言显故。今初,分二:初、佛现神通。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各随其类为现神通。 知心念者,领念请也。现神通者,示相答也。各随类者,有其三义:一、随疑者,所宜异故。谓或示色令见,以声令闻,冥资令晓,皆是现通,以法界身圆明顿现也。二、随疑者,流类别故。三、随疑者,所疑异故。谓若疑十信,即见如来足轮放光,周乎法界等;若疑十住,则见如来足指放光,百刹尘外菩萨集等。如放光一事既尔,余相皆然。故知初会现相,徧于九会;此会现通,通于一分。结集随义,编之作次耳。故下三会,皆有不起觉树之言。 △第二、众海云集,即现相,答初十句问。光现佛刹,答佛刹问。刹有金色等,是刹庄严。既以金成,亦答刹体。彼刹菩萨,亦刹庄严,菩萨大宝以为严故。亦刹清净,纯净佛刹唯菩萨故。净修梵行,是刹成就,净土行故。亦刹清净,所修净故。此上已答五句依问,兼答五句正报。土各有佛,及见如来坐莲华藏,是答佛住。现通放光,是答威德。名不动智等,是答法性。见佛转法轮,是答说法。佛成正觉,是答菩提。文虽在下,义皆此具。光明觉现,即此现故。十方众集,即为十段。一一方内,文各有八:一、远近,二、土名,三、佛号,四、上首,五、眷属,六、诣佛,七、到已致敬,八、化座安坐。去此远近,皆十刹尘数者,前会为说所信因果深广,故须远集华藏之外十方刹海。今为说于生解因果渐渐增修,故但集娑婆邻次之刹。信行最劣,故复云十。后后渐增,至法界品,还集刹海。初不云一,直云十者,表无尽故。要刹尘者,比余胜故,为有所表,故分阶级。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结及证成,十方齐说。又随迷名外,悟处名来,而实佛土本无远近。土皆名色者,表信麤现故,亦表显然可生信故。佛号同智者,有信无智,增无明故,信中之智本觉犯故。主同名首者,梵云室利,一名四实:一、首;二、胜;三、吉祥;四、德。是以译者前后不同,今通用之,以信为首,摄诸位故,次第行中信最胜故,甚难得故,于生死中创发信心为吉祥故,信能增长智功德等一切德故。此十菩萨同表信门,故皆名室利,各随一门达一切法,故复有差。次文当释。亦有传云:梵云室利,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眷属皆十刹尘者,表一一行摄无尽德。皆诣佛者,有归向故。余如前会。又下菩萨名等,皆是表法。菩萨表所行之行,本刹表所证之理,佛名表所得之智。 今初,东方文有八事: 现神通已,东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远近),有世界,名:金色。 土名谓心性无染,与缘成器为自体故。 佛号不动智。 佛名谓本智如空,离觉所觉,湛然不动,动即是妄,非曰智故。又纵成佛果,不异凡故,即本觉智住心真如。 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 上首谓慧达佛境,处处文殊,由择契于本智,故分因果。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眷属),来诣佛所(诣佛),到已作礼(致敬),即于东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加趺坐(化座本方)。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妙色。 不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难了知,故云妙色。 佛号无碍智。 无性不碍随缘,随缘不碍无性。 彼有菩萨名曰觉首。 觉,心性也。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莲华色。 了众生空,如莲不着。 佛号灭暗智。彼有菩萨,名曰财首。 法财教化,即灭暗智。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瞻卜华色。 性相无违,唯一乘旨,是为唯齅瞻卜华矣。 佛号威仪智。 善知业果,不犯威仪。 彼有菩萨名曰宝首。 真俗无违,可珍贵故。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优钵罗华色。 若有此智,如青莲华,最为第一。 佛号明相智。 谓明于法相,又了佛德,心明白也。 彼有菩萨,名功德首。 了达如来应现说法之功德故。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金色。 明洁可重,故云金色。佛为福田,以佛为境,故同文殊依金色界。 佛号究竟智。 平等福田,为究竟智。 彼有菩萨名目首。 福田照导,如目将身。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宝色。 圆明可贵,故名为宝。 佛号最胜智。 能䇿万行,为最胜智。 彼有菩萨,名精进首。 正教甚深,必在精进。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金刚色。 得文若之坚利为金刚色。 佛号自在智。 于法能行,方得自在。 彼有菩萨名法首。 法门虽多,必在正行。 与十佛利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颇梨色。 智体清净,犹若颇梨,明彻无染。 佛号梵智。 能净万行,故云梵智。 彼有菩萨名智首。 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平等色。 观察本性常平等故。 佛号观察智。彼有菩萨名贤首。 前佛后佛,一道清净。由自性善,故称曰贤。能知此贤,是观察力。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至)师子之座结加趺坐。 又十佛相望,不动是体,余皆是用。十菩萨相望,文殊为总,余皆是别。以总导别,故九菩萨不离妙德。以前后流例,略为此释。惟虗己而求之,不信此理,甚深法门于我何预?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