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入第十卷经第五纸)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初标能管之海以定方。即前右绕第六海。
诸佛子!彼莲华因陀罗网香水海外。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初、从能管海边邻;次、列九:
次有香水海名银莲华(至)世界种名现前垂布。
△二、总结一海所管大数。
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
△三、广说最近轮围一海二:初、举海种名体。
其最近轮围山香水海(至)如来道场众会音为体。
△二、所持之刹亦二十重四:初、举下层。
于此最下方有世界(至)号金刚月徧照十方。
△二超至第十
此上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至)佛号:大精进善觉慧。
△三超至第十三
此上与娑婆世界齐等。有世界(至)佛号娑罗王幢。
△四超至第二十
此上过七佛刹微尘数世界(至)威德绝伦无能制伏。
△初标能管之海以定方。即前右绕第七海。
诸佛子!彼积集宝香,藏香水海外。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初、从能管海边邻;次、列九:
次有香水海名一切宝(至)世界种名诸佛愿所流。
△二、总结一海所管大数。
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
△三、广说最近轮围一海二:初、举海种名体。
其最近轮围山香水海(至)以入一切智门音声为体。
△二、所持之刹亦二十重四:初、举下层。
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华蘂𦦨,佛号精进施。
△二超至第十
此上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至)一切功德最胜心王。
△三超至第十三
此上过三佛刹微尘数世界(至)善出现无量功德王。
△四超至第二十
于此世界种最上方有世界(至)号广大善眼净除疑。
△初标能管之海以定方。即前右绕第八海。
诸佛子!彼宝庄严香水海外。
△二列所管之海水第三。初从能管海边邻,次列九。
次有香水海,名:持须弥(至)徧照世界种,名:普吼声。
△二、总结一海所管大数。
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
△三、广说最近轮围一海二:初、举海种名体。
其最近轮围山香水海(至)以一切菩萨震吼声为体。
△二、所持之刹亦二十重四:初、举下层。
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妙胜藏,佛号最胜功德慧。
△二超至第十
此上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至)佛号:起胜大光明。
△三超至第十三
此上与娑婆世界齐等。有世界(至)佛号须弥灯。
△四超至第二十
于此世界种最上方有世界(至)号无尽变化妙慧云。
△初标能管之海以定方。即前右绕第九海。
诸佛子!彼金刚宝聚香水海外。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初、从能管海边邻;次、列九:
次有香水海,名:崇饰宝埤堄(至)名:普示现国土藏。
△二、总结一海所管大数。
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
△三、广说最近轮围一海二:初、举海种名体。
其最近轮围山香水海(至)以一切佛力所出音为体。
△二、所持之刹亦二十重四:初、举下层。
此中最下方有世界(至)佛号变化无量尘数光。
△二超至第十
此上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至)佛号:无量智。
△三超至第十三
此上与娑婆世界齐等(至)佛号师子眼光𦦨云。
△四超至第二十
于此最上方,有世界,名:海音声;佛号:水天光𦦨门。
△初标能管之海以定方。即前右绕管十海。
诸佛子!彼天城宝堞,香水海外。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初、从能管海边隣;次、列九:
次有香水海,名:𦦨轮赫奕光(至)名:随佛本愿种种形。
△二、总结一海所管大数。
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
△三、广说最近轮围一海二:初、举海种名体。
其最近轮围山香水海(至)以三世一切佛音声为体。
△二、所持之刹亦二十重四:初、举下层。
此中最下方,有香水海,名因陀罗华藏。
从香字至藏字并长,由前已说香水海故。前诸海中,无此例故。纵依海无过,在文不便。前第一海所管中,九海阙一。今此长者,多是梵本脱漏,后人注之,误书相似贝叶耳。
世界名发生欢喜佛刹(至)佛号坚悟智。
△二超至第十
此上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至)佛号:无量欢喜光。
△三超至第十三
此上过三佛刹微尘数世界(至)佛号最清净不空闻。
△四超至第二十
此上过七佛刹微尘数世界(至)佛号徧法界普照明。
十海次第,但观次前疏文,不俟重举,余并可知。
△三、总略结释五:初、总结都数。
诸佛子!如是十不可说佛刹(至)佛刹微尘数世界种。
谓一海各管一不可说十海,即有十不可说一海一种,是以数同。
△二、结海种所依。
皆依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庄严莲华住。
即是前能持刹海本大莲华,彼名种种光明蘂香幢。今此乃云现菩萨形等者,是此一华随义异名,有此用故,与前最中海底名同。以中间海底即此大华之体,中受总称,故取大华体名,或是译者之误。
△三、结种异门。
各各庄严际无有间断(至)一切佛神力所加持。
此与前释刹种章及世界成就中十相参大同。
△四、结种中之刹。
此一一世界种中一切世界(至)递相接连成世界网。
一一世界犹如网孔,递相接连如以网持,横竖交络皆悉相当如天珠网。
△五、结归华藏。
于华藏庄严世界海,种种差别周徧建立。
即建立之处。
△二、重颂总有一百一偈,分二:初、华藏自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而说颂言:
华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安住于虗空。
初句标名,次句不坏分量即同真性,次句具德庄严,末句无碍安住。
△余有一百偈颂所持刹网二:初、九颂能持刹种。
此世界海中刹种难思议(至)皆由大仙力。
初一颂参而不杂,次一安布行列,次一刹种体严,次二辨形,次一依住,次二方所趣入,后一佛力加持。
△二、颂种所持刹。九十一偈多颂结文,但一、二不同,谓体及形,余皆同也。文十:初有二十八颂明其刹异。由乎因缘,即是结中各各众生徧充满,下云种种众生居故,及各各佛力所加持,至文当见。今初二:初半偈标章。
一切刹种中,世界不思议。
种种多端,故曰难思。
△二、广释难思之相二:初、喻显,分三:初、三颂半由染因刹有成坏。
或成或有坏,或有已坏灭(至)众生刹不同。
初一偈半明种则长时,刹有成坏;次一偈刹种虽一,居刹有殊;后偈结归业种。
△二、明由净因。
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至)国土不思议。
一净心因,二佛愿通因缘,后一净业因。
△三、通结染净因。
譬如众缋像,𦘕师之所作(至)见诸刹亦然。
一、随心染净因,二、分别起业因。以正喻依,亦是以因喻缘。心即是因,招异熟果。果之麤果妙,盖由业缘。三、有一偈双明心业。行即业故,亦喻众生同处异见。
△二、法说分三:初、明染净二:初、二净相不同。
一切诸刹际周布莲华网(至)种种众生居。
△二四、对因以辨。
或有刹土中,险恶不平坦(至)诸佛令清净。
初一唯染,由烦恼故;次二通染净,心业通善恶故,属于菩萨及众生故;后一唯净,以属佛故。
△二四、明成坏。
一一刹种中劫烧不思议(至)悉见净无垢。
初一,麤坏细存。坏由业恶,存由二因:一、约佛力,二、善业者。故法华云:我净土不毁,天人常充满。然灭虽不俱,而起必同处;虽曰同处,而恒相无,故难思也。次偈,业存处立。次偈,世相不同,性无生灭。后偈,结归因缘。内由心变,则染净万差;外假佛缘,于何不净?
△三、明苦乐。文分为三:初、三总相约刹论苦乐。
有刹泥土成,其体甚坚硬(至)罪恶者充满。
△二三、约一刹中有三恶趣。
刹中有地狱众生苦无救(至)受诸极重苦。
△三、有二偈颂人天乐。
或有诸刹土七宝所合成(至)随时受快乐。
△二、有二颂显刹微细。
一一毛孔中亿刹不思议(至)受苦乐不同。
即结中各各普趣入,初偈举果,后偈对因以辨。
△三、明世界体性。
有刹众宝成,常放无边光(至)而成期妙刹。
结文即无,义见前经,亦兼余义,随释可知。
△四、世界各各庄严。
或见清净刹以一光庄严(至)普见众刹海。
义如结名。
△五、各各庄严际无间断。
诸修普贤愿所得清净土(至)如影无真实。
亦如结名摄,三世严故无间断,结归佛故一尘普见。
△六、明刹形差别。
或有众多刹,其形如大海(至)护念得安住。
义见上文。
△七、明刹住时分。
有刹住一劫,或住于十劫(至)乃至不思议。
义如结名。
△八、有八颂明佛出现。
或有刹有佛或有刹无佛(至)调伏众生海。
亦如结名。
△九、光明有无,即各各放宝光明及各各光明云覆二:初一颂无。
有刹无光明,黑暗多恐惧,苦触如刀劒,见者自酸毒。
△二九颂有。
或有诸天光,或有宫殿光(至)法界悉周徧。
△十、明刹中音声善恶,即各各演法海。文三:初、有二颂恶道唯恶。
有刹甚可畏,嘷叫大苦声(至)恒出忧苦声。
△二、有三偈颂人天通善恶。
或有国土中,常出可乐音(至)及乐音徧满。
△三、有六偈明佛菩萨善而非恶。
诸佛圆光内,化声无有尽(至)一切无不闻。
正显各各演说法海辨。
此下入第十一经。
○毗卢遮那品第六
△初、来意者,前明此因之果,今辨前果之因。答前因问,故次来也。因是果因,故标果称。又不以人取法,知是谁因?前品初云毗卢遮那旷劫修因之所严净,今方显其事。二、释名者,略云光明徧照,广如前释。三、宗趣者,明因广大为宗,证成前果为趣。四、释文者,一品分三:初、总明本事之时。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至)微尘数劫复倍是数。
即二佛刹尘数劫也。
△二、别显本事之处三:初、总明刹海。
有世界海,名:普门净光明。
△二、别明一刹。
此世界海中有世界(至)其劫名曰种种庄严。
略无刹种,刹名胜音者,多佛出世说法音故。次彰刹相,后说劫名,可知。
△三、的指一方。如今娑婆中别说一四天下也。于中亦三:初、总明感应之处三:初、正明香海。
诸佛子!彼胜音世界中,有香水海,名:清净光明。
非持种之海,即如今四洲之海耳。
△二海出华山。
其海中有大华须弥山(至)十宝栏楯周帀围绕。
△三山顶之林。
于其山上有一大林,名:摩尼华枝轮。
说此林者,佛于中现也。上标举,下显严。
无量华楼阁,无量宝台观(至)种种众生于中止住。
说城居人者,总举所化也。
△二、别明能感居人三:初、标主伴二城。
诸佛子!此林东(至)百万亿那由他城周帀围绕。
虽有天城,以佛出故,人城为主。
△二、释主城二:初、显处严。
清净妙宝所共成立(至)众鸟和鸣,听者欢悦。
城上守御曰橹,绕城别筑土台曰却敌。优钵罗等,即青、黄、赤、白四色莲华。
△二彰人胜。
此大城中所有居人(至)心有所欲应念皆至。
△三、略释伴城二:初、显城名居类。
其城次南有一天城(至)百万亿那由他数。
通前人城共圆八部,而无第七紧那罗城及第八摩睺罗伽,乃以梵天自为一类。下云集中经文具列,已成十数,表无穷尽。
△二、辨围绕庄严。
此一一城各有万亿(至)一一皆有无量庄严。
世界不同,安立少异,不可例此。
△二、别彰道场严事二:初、辨道场严。
诸佛子!此宝华枝轮大林(至)种种妙华周徧十方。
△二、辨莲华香海为佛现故。
其道场前有一大海(至)恒出妙音周徧十方。
△三、别显时中本事二:初、总举劫中多佛。
诸佛子!彼胜音世界(至)微尘数如来出兴于世。
将欲说别,先举其总。言最初劫者,即种种庄严劫也。既言最初,此后更有大劫,于理无违。
△二、一一别显,正彰本事。经来不尽,故无总结。历事四佛,即为四别。初、逢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六:初、总标佛号。
其第一佛,号: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
一切功德山者,福德崇峻,不可仰也。复言须弥者,定慧高妙,难倾动也。言胜云者,慈覆智润,广无边也。
△二、先瑞熟机二:初、现瑞熟机二:初、标现时。
诸佛子!应知彼佛将出现时一百年。
△二、显瑞相。
此摩尼华枝轮大林中,一切庄严周徧清净。
上标下列。
所谓出不思议宝𦦨云(至)转妙法轮种种言辞。
有其十种,于中说前世所行者,示其种子将成熟故;说佛名号,令忆念故;说大行愿,使修发故;说转法轮,使常听习生法眼故。
△三、结瑞意。
现如是等庄严之相,显示如来当出于世。
△二、覩瑞机熟。
其世界中一切诸王(至)悉欲见佛而来道场。
△三、正显佛兴二:初、一处道处成二:初、总明出现。
尔时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至)大莲华中忽然出现。
△二别显胜德略有十相。
其身周普,等真法界。
一、示身相。法无不在,本自普周,智与理冥,故等彼真界,能令色相随彼融通,法界尘毛重重全徧。
一切佛刹,皆示出生。
二、悲相不舍因,行无所不生。
一切道场,悉诣其所。
三、成相理行时处,为一切道场,身智俱游,名为悉诣。
无边妙色,具足清净。
四、色相湛然常住,称为妙色。色色无边,故云具足。并无质果,是谓清净。
一切世间,无能映夺。
五胜相,色容蔽于大众,威德慑于羣魔,力无畏圆,何能映夺?
具众宝相,一一分明。
六、贵相。无边宝相,圆明可贵,超过圣帝,故曰分明。
一切宫殿,悉现其像。
七应相不往普现,如镜中像。
一切众生,咸得目见。
八无碍相,有感斯见,无隔山河。
无边化佛,从其身出。
九化相。化从真流,源无有异。
种种色光,充满法界。
十吉祥相,身智光照,普称世间。此上胜德,大同经初。二、结通广徧。
如于此清净光明香水海(至)悉亦于彼现身而坐。
且结同类一界,余皆略也。
△四、毫光警召五:初、放光处。
尔时,彼佛即于眉间放大光明。
显中道故。
△二主光名
其光名:发起一切善根音。
发动宿种,生起新善故。善根有三:一者、生福及不动业,以施、忍、智三而为善根;二、厌苦求灭,以信等为根;三、求无上慧,以四等不放逸五法为根。通说善根,以依圣教发心为性,故云音也。
△三、眷属数。
十佛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
无尽法故。
△四照分齐。
充满一切,十方国土。
充满十方通方教故。
△五、明光胜益文有十句
若有众生应可调伏,其光照触即自开悟。
无明重者,自觉智开。
息诸惑热。
烦恼深者,息现行惑。
裂诸盖网。
勤修难出,裂五盖网。
摧诸障山。
三障重者,摧诸障山。
净诸垢浊。
未解脱者,净心垢种。
发大信解。
未信大者,发起入住。
生胜善根。
阙资粮者,生其胜善。
永离一切诸难恐怖。
未入地者,除五怖畏。
灭除一切身心苦恼。
色累功用,灭身心苦。
起见佛心,趣一切智。
滞无生者,见佛趣果。此约差别对治以释。若约横配,生善见理,可以准思。
△五、当机云集二:初、通显诸王云集致敬。
时一切世间主并其眷属(至)悉诣佛所头面礼足。
△二、别显诸王云集仪式二:先、广明喜见,即正出本事之缘。文六:初、标名辨统。
诸佛子!彼𦦨光明大城中(至)统领百万亿那由他城。
△二、总辨眷属。
夫人采女三万七千人,福吉祥为上首。王子五百人。
有德曰夫人,有色曰采女。别本王子云二万五千者,别梵本也。案璎珞本业经上卷云:十住铜轮宝璎珞百福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行,教化二天下。银轮宝璎珞五百子,金轮一千子,初地四天王万子,二地忉利天王二万子,三地已上乃至净居天王但云眷属亦如是,故知无过二万子者。若三界王即当等觉,又以一切菩萨为眷属。桉喜见所统但以城言,又见佛兴至第三佛方云去世,银轮五百斯为正也。若约教异,理亦可通。
大威光为上首。
有大威德,其道光明故。
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妙见为上首。
△三、威光得益二:初、举因总标。
尔时大威光太子见佛光明(至)即时证得十种法门。
△二、列益名体,皆从胜用标名。
何谓为十?所谓:证得一切诸佛功德轮三昧。
佛德圆满,摧障称轮,定中能知,故受期称。
证得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
此总持能持诸佛普法。
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
即空涉有,名为方便。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称体用之广大。
证得调伏一切众生大庄严大慈。
以二严调伏真实慈也。
证得普云音大悲。
法云震音,能㧞苦本。
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
称理法喜,故德无边,自他俱庆,心为最胜。
证得如实觉悟一切法大舍。
知离名法,法亦应舍,如实舍也。
证得广大方便,平等藏大神通。
善巧起用,平等无思,通从此生,故名为藏。
证得增长信解力大愿。
尽众生界,荷负无疲,要令信解,为大愿也。
证得普入一切智光明辩才门。
所有辩才皆入佛智,自他俱照是曰光明。此上十法,初三功德法,次四熏修法,后三起化法。多言大者,境界无边称性广大,智契贯达并受证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