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入第六十五卷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顶住六:初、依教趣求。文二:初、修入前教。
尔时,善财童子于善知识所(至)生广大清净解。
上二句重友解生。
常念大乘,专求佛智,愿见诸佛。
此二句念乘思佛,次下智证实际。
观法境界,无障碍智,常现在前。
能观智现。
决定了知诸法实际(至)一切如来无际之际。
所证穷极。
于一切佛心无分别(至)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离障自在。
△二、趣求后友
渐次南行,至师子奋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
上至处,下闻名。
闻此童女是师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为侍从。
五百为侍者,以一期位满,总摄五位十十法门互相涉入之法而相应故。
住毗卢遮那藏殿(至)天衣座上而说妙法。
△二、见敬谘问三:初、见二:初、明远见。
善财闻已诣王宫门(至)既无限碍,我亦应入。
表方得门,而未证故。
△二亲依正。
善财入已见毗卢遮那藏殿(至)以梵音声而演说法。
△二敬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绕无数帀,合掌前住。
△三问:
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正示法界二:初、令观亲证。
时,慈行童女告善财言(至)过去世中善根之力。
并依中见,正小大念劫皆无碍等,十住位终,故约报显。
△二、以言显发二:初、显法名因二:初、善财默请。
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所见(至)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二、童女言答
尔时,童女告善财言(至)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先示其名。名般若普庄严者,有其二义: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无所不现。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即其义矣。二、由能证般若,已具诸度庄严,是故所证所成,亦严无尽。故下显因云: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即其义也。总摄三十六恒沙之别,归于普门,则一严一切严,故名普严。
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
言三十六恒沙者,住位既满,则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为三十六,皆恒沙性德本觉中来,故云佛所求得。
彼诸如来各以异门(至)一佛所演,余不重说。
△二、显法胜用二:初、问。
善财白言:圣者!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境界云何?
△二、答二:初、总二:初、明修习契证相应。
童女答言善男子(至)思惟观察忆持分别时。
△二、总明所得业用。
得普门陀罗尼。
陀罗尼以智为体,由得般若普庄严故,故能总持万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普门。
百万阿僧只陀罗尼门皆悉现前。
以圆融十住,亦同十地,所得无量百千阿僧只陀罗尼门。又彼总此别,但举总持,余三昧等,略而不说。
△二、别显,有百一十八门,略分十位。初八总知依、正、理、事、持。
所谓佛刹陀罗尼门(至)常住际陀罗尼门。
△二、有九门明愿行持。
福德陀罗尼门(至)圆满行陀罗尼门。
△三、有九门明业持。
业陀罗尼门(至)持善行陀罗尼门。
△四、有六门明正受体用持。
三昧陀罗尼门(至)神通陀罗尼门。
△五、有五门明染净诸心持。
心海陀罗尼门(至)调心清净陀罗尼门。
△六、有十门知所化持。
知众生所从生陀罗尼门(至)知众生想陀罗尼门。
△七、有十七门知能化持。
普见十方陀罗尼门(至)世间法陀罗尼门。
△八、有十七门明知刹海自在持。
世界成陀罗尼门(至)世界转陀罗尼门。
晋经云:回转世界。
知依想住陀罗尼门(至)麤入细陀罗尼门。
△九、有二十五门知佛海自在持。
见诸佛陀罗尼门(至)入微妙法陀罗尼门。
△十、有十二门明菩提因果持。
菩提心陀罗尼门(至)自心清净陀罗尼门。
自心清净,即性净菩提。总摄诸门,不出于此。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三眼。
施为行首,彼友复能开导自他,如人之目导余根故,名之为眼。财施无着成于慧眼,无畏之施成于慈眼,法施则能开于法眼,故复云三。
彼有比丘名曰善见。
因上三眼,见无不善。又施行内成,胜报外现,比丘见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此行本令物得出离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变慕瞻仰辞退而行。
△三、善见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见比丘寄欢喜行,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有十三句。
尔时,善财童子思惟菩萨所住行甚深。
初总,余别。别分为三:初二、约菩萨论深。
思惟菩萨所证法甚深。
一所证法界,即事而真故。
思惟菩萨所入处甚深。
二、入菩萨地智,唯证相应故。次有七句,约众生辨深。
思惟众生微细智甚深。
一、报类难知故。
思惟世间依想住甚深。
二、妄想为因,即无性故。
思惟众生所作行甚深。
三、染分行业,唯佛知故。
思惟众生心,流注甚深。
四、感异熟识,若种若现恒转如流不可知故。
思惟众生如光影甚深。
五、所变影像,若内若外缘无性故。
思惟众生,名号甚深。
六名无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
思惟众生,言说甚深。
七、文字言说,皆解脱故。后之三句,合辨前文。
思惟庄严,法界甚深。
一、染净二分皆严法界而无严故。
思惟种植,业行甚深。
二、上二分业不相知故。
思惟业庄饰世间甚深。
三、各自庄饰,染净世间果报无失,即同真故。总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罗蜜多普庄严故,所以思之。
△二、趣求后友
渐次游行至三眼国,(至)周徧求觅善见比丘。
于市肆等处处求者,显随缘造修无不在故。
△二、见敬咨问三:初、见三:初、见身胜相。
见在林中经行往返。
见在林者,行之初故。
壮年美貌端正可喜(至)𮌎标卐字七处平满。
同佛相者,如说修行顺佛果故。七处,谓两手、两足、两肩及项。
其臂纤长,其指网缦(至)其身殊妙如净居天。
准晋经云:即师子上身相。
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树。
准晋经云:其身圆满如尼俱陀树。此则但是一相。
诸相随好,悉皆圆满,如雪山王,种种严饰。
上但列十四,故总结云:
目视不瞬,圆光一寻。
复是二相,都列十六耳。余至瞿波善友处释。
△二、明其心相即止观双运。
智慧广博,犹如大海。
明观。
于诸境界,心无所动。
明止。
若沉若举,若智非智。
重释止观二义。止过则沉,智过则举。不沉不举,则正受现前。不智不愚,则双契中道。
动转戏论,一切皆息。
起念止观,皆成动转,双非再遣,未离戏论。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则一切皆息。
得佛所行平等境界(至)不迟不速审谛经行。
随所履道,即是法门。
△三、明诸侍从。
无量天、龙、夜叉、干闼婆(至)住在虗空放大光明。
不无表法,恐烦不说。
△二敬
时,善财童子诣比丘所,顶礼其足,曲躬合掌。
△三问: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至)云何修菩萨道。
△三、正示法界二:初、示依缘得法三:初、总序。
善见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
初入行位,故云年少。
出家又近
创离十住之家,名为出家又近。
我此生中。
略有二义:一、念劫圆融故,如毗目处说;二、显解行生,非见闻生故。
于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
供三十八恒沙者,过前位故。
△二、明所修时分。
或有佛所一日一夜(至)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大劫。
△三、所作成益
听闻妙法受行其教(至)满足六种波罗蜜海。
自修愿智行。
亦见彼佛成道说法(至)住持遗教乃至灭尽。
见其果用。
亦知彼佛本所兴愿(至)清净一切佛波罗蜜。
知佛修因。
△二、显法业用。
又,善男子!我经行时(至)三世分位。智光明愿力故。
有十二句,各先辨业用,后出所由,然皆不出愿智行三,如文思之。总云一念者,以得无依无念智故,无法不现。
△二、谦己推胜二:初、谦己结前。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随顺灯解脱门。
名随顺灯者,用无念之真智,顺法顺机,无不照故。
△二、推胜知多。
如诸菩萨摩诃萨如金刚灯,于如来家真正受生。
初句为总,亦是别显家族胜上,但云灯照未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刚智灯亲证真如,为真正生则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
具足成就,不死命根。
二、报命胜,由所证常故,即金刚义。
常然智灯,无有尽灭。
三、内智胜,如于所证无尽灭故,即是灯义。
其身坚固,不可沮坏。
四报体胜,法性成身,相不迁故,亦金刚义。
现于如幻色相之身(至)必令种植广大善根。
五、明业用胜,即对上随顺义。以是即体之用,故皆不可坏。余并可知。
如是之人难可得见(至)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至)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为欲究竟(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第二、自在主寄饶益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受善见比丘(至)前后围绕向名闻国。
国曰名闻者,能持净戒现世界故。
周徧求觅自在主童子。
三业无非,六根离过,故得自在,则戒为主矣。戒净无染,故云童子。
时有天、龙、干闼婆等(至)今此童子在河渚上。
河渚上者,若持净戒,生死爱河不漂溺故,又无量福河常流注故。
△二、见敬谘问。
尔时,善财即诣其所(至)所,共围绕众,聚沙为戏。
恒沙功德,由戒积集。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至)云何修菩萨道。愿为解说。
△二、正示法界二:初、举法门名体。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
文殊!所学者有智,能护戒故。
书。
能诠止作分明故。
数。
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故。
筭。
一一之因,感几何果故?
印
持犯善恶,感果决定故。
等法。
等余医,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学,下辨所悟。
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
工巧神通皆知所为故,亦表修戒发定慧故。
△二、明业用三:初、总明。
善男子!我因此法门故(至)书数筭印界处等法。
△二、杂辨诸明。
亦能疗治风痫消瘦(至)增长决定究竟清净。
△三、广辨知筭二:初、辨能筭之数。
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萨筭法(至)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二筭。彼所筭: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筭法(至)一切谛名皆悉了知。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至)发其殊胜智慧光明。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
近海而住故;安住于忍,如海包含故。
有优婆夷,名为:具足。
一器之中,无不具故。忍器徧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第三、具足优婆夷寄无违逆行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
尔时,善财童子观察思惟(至)能伏异道修罗军众。
△二、趣求后友
如是思惟,渐次游行,(至)在此城中所住宅内。
△二、见敬谘问三如见四:初、见外依报。
善财闻已,即诣其门(至)四面皆有宝庄严门。
△二见友正报。
善财入已,见优婆夷处于宝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
端严可喜,忍之报故。
素服垂发,身无璎珞。
素服等者,忍华饰故。
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萨余无能及。
△三、见内依报。
于其宅内敷十亿座(至)但于其前置一小器。
△四明其眷属。
复有一万童女围绕。
万行皆顺忍故。
威仪色相如天采女(至)见其身者悉离贪染。
△二敬
尔时,善财既见具足优婆夷(至)恭敬围绕,合掌而立。
△三问: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正示法界二:初、举法门名礼。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
器中出物,兴福无尽,故称法界,福之所招故。
△二、辨其业用三:初、正显业用三:初、益众生三:初、总明。
能于如是,一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以是称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无尽缘起,故用无不应,应无不益,而其法界体无增减。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为一内空外假,故名为器。忍能包含无外,故随出无尽。
△二、别明出味。
出生种种美味饮食(至)无有穷尽亦不减少。
△三举一例余。
如饮食,如是种种上味(至)随意所乐悉令充足。
△二益二乘
又,善男子!假使东方(至)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二乘虽然不立忍名,亦能忍尽无生之理,方成果故。
△三、益菩萨。
又,善男子!东方一世界(至)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约事,如受于乳糜。约法,谓餐上品寂灭之忍,得菩提故。净名、香积,与此大同。
△二令见同益。
善男子!汝见我此十千童女(至)乃至人中充足人食。
△三令其目验。
善男子!且待须臾(至)随其所须给施饮食悉使充足。
△四、谦己推胜。
告善财言:善男子(至)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兴。
起大精进故。
彼有居士,名曰明智。
进足必假智目导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瞻仰无厌,辞退而去。
△第四、明智居士寄无屈挠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前修治。
尔时善财童子(至)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种。
△二、趣求后友
渐次而行至大兴城(至)增长如来十力光明。
△二、见敬谘问三:初、见。
尔时,善财见彼居士在其城内市四衢道。
见在四衢者,表处喧不挠,无不通故。
七宝台上处无数宝(至)侍立瞻对承其教命。
△二敬
尔时,善财顶礼其足,绕无量帀,合掌而立。
△三问:
白言圣者我为利益(至)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处。
△三、称赞授法三:初、叹发胜能。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至)禀善知识心无有误失。
△二、示己所化
善男子!汝见我此众会人不?(至)三菩提心生如来家。
发心眷属生如来家者,同四住中生也。
增长白法安住无量(至)悉能救护一切众生。
△三、正示法界二:初、举名。
善男子,我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
财法无尽,蕴在虗空,随意给施故。随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见空无不备故。
△二、显业用二:初、略举。
凡有所须悉满其愿(至)乃至为说真实妙法。
△二、举事现验二:初、见众集。
善男子!且待须臾(至)各随所欲而有求请。
△二、广施财法二:初、施财。
尔时居士知众普集(至)一切众会普皆满足。
△二施法
然后复为说种种法。
于食一施,令成八行。
所谓为得美食而充足者(至)集福德行,离贫穷行。
初二行约施辨,余六约食。食有五果:
知诸法行。
一、知诸法即是慧命。
成就法喜,禅悦食行。
二、得喜悦者,即常安乐。
修习具足诸相好行。
三具相好,即是常色。
增长成就,难屈伏行。
四即常力。
善能了达,无上食行。
五即常辩。
成就无尽大威德,力降魔怨。
六亦常力,与上常力为一果。
为得好饮而充足者(至)诸佛如来上味之相。
上味之相者,四牙皆有甘露泉故。
为得车乘而充足者(至)既闻法已还归本处。
△四、谦己推胜。
尔时居士为善财童子(至)彼诸功德自在神力。
△五、指示后有。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师子宫。
禅定无乱,如彼深宫处之,则所说决定作用无畏,故以为名。
彼有长者,名:法宝髻。
绾摄众乱居心顶故,定含明智加以宝名,以喻显法名法宝髻。
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