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一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次第徧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第三,定初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过于东方无数世界,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于彼诸世界中入此三昧。 第二释中有三,谓法、喻、合。法中五:一明徧刹入定。 或刹那入,或须臾入,或相续入;或日初分时入,或日中分时入,或日后分时入;或夜初分时入,或夜中分时入,或夜后分时入;或一日入,或五日入;或半月入,或一月入;或一年入,或百年入;或千年入,或百千年入;或亿年入,或百千亿年入,或百千那由他亿年入;或一劫入,或百劫入,或百千劫入,或百千那由他亿劫入;或无数劫入,或无量劫入,或无边劫入,或无等劫入;或不可数劫入,或不可称劫入,或不可思劫入,或不可量劫入;或不可说劫入,或不可说不可说劫入。 二、明入时次第。 若久若近,若法若时,种种不同。 三、总结多门。 菩萨于彼不生分别,心无染着,不作二,不作不二,不作普,不作别。 四,心契定体。 虽离此分别,而以神通方便从三昧起,于一切法不忘不失至于究竟。 五、不废起,通及喻、合等,文并可知。 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昼夜不住,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昼亦不生,夜亦不灭。 次喻。 菩萨摩诃萨于无数世界入神通三昧,入三昧已,明见尔所无数世界亦复如是。 三合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次第徧往诸佛国土神通大三昧善巧智。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清净深心行三昧? 第四定中,初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诸佛身数等众生,见无量佛过阿僧只世界微尘数。 二、释中分二:先明定内深心行,后明定起深心行。今初,分二:先起行,后深心。前中,先举内。 于彼一一诸如来所,以一切种种妙香而作供养,以一切种种妙华而作供养,以一切种种盖大如阿僧只佛刹而作供养,以超过一切世界一切上妙庄严具而作供养,散一切种种宝而作供养,以一切种种庄严具庄严经行处而作供养,以一切无数上妙摩尼宝藏而作供养,以佛神力所流出过诸天上味饮食而作供养,一切佛刹种种上妙诸供养具能以神力普皆摄取而作供养。 次起行,于中先明外事供养行。 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恭敬尊重,头顶礼敬,举身布施,请问佛法,赞佛平等,称扬诸佛广大功德,入于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无碍之力,于一念顷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后三业供养行。 然于诸佛出兴于世、入般涅盘,如是之相皆无所得。 明深心中二:先法说。 如散动心,了别所缘,心起不知何所缘起,心灭不知何所缘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终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盘相。 后喻各有喻合:一、忘念无知喻,喻其契实无念。 佛子!如日中阳𦦨,不从云生,不从池生,不处于陆,不住于水,非有、非无,非善、非恶,非清、非浊,不堪饮漱,不可秽污,非有体、非无体,非有味、非无味,以因缘故而现水相;为识所了,远望似水而兴水想,近水则无,水想自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得如来出兴于世及涅盘相。诸佛有相及以无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别。 二、喻了妄同真。 佛子!此三昧名为:清净深心行。菩萨摩诃萨于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譬如有人,从睡得寤,忆所梦事,觉时虽无梦中境界,而能忆念,心不忘失。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于三昧,见佛闻法,从定而起,忆持不忘,而以此法开晓一切道场众会,庄严一起诸佛国土,无量义趣悉得明达,一切法门皆亦清净,然大智炬,长诸佛种,无畏具足,辩才不竭,开示演说甚深法藏。 第二、定起深心行中,初法,次喻,后合。合中,上明供养自利行,今明开演利他行,文影略耳。开演深理,即深心起行也。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善巧智。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第五,定初标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知过去诸佛出现,所谓:劫次第中诸刹次第,刹次第中诸劫次第,劫次第中诸佛出现次第,佛出现次第中说法次第,说法次第中诸心乐次第,心乐次第中诸根次第,根次第中调伏次第,调伏次第中诸佛寿命次第,寿命次第中知亿那由他年岁数量次第。 第二释中有五:一、对辨智。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无边次第智故,则知过去诸佛,则知过去诸刹,则知过去法门,则知过去诸劫,则知过去诸法,则知过去诸心,则知过去诸解,则知过去诸众生,则知过去诸烦恼,则知过去诸仪式,则知过去诸清净。 二、正显智知,各有十句,皆是过去藏中之法。 佛子!此三昧名:过去清净藏,于一念中,能入百劫,能入千劫,能入百千劫,能入百千亿那由他劫,能入无数劫,能入无量劫,能入无边劫,能入无等劫,能入不可数劫,能入不可称劫,能入不可思劫,能入不可量劫,能入不可说劫,能入不可说不可说劫。 三、所知时分有十四重,即释过去之义。 佛子!彼菩萨摩诃萨入此三昧,不灭现在,不缘过去。 四、显知相状。不灭现在者,不舍也。不缘过去者,不取也。谓但约过去门,显非有取舍而缘。 佛子!彼菩萨摩诃萨从此三昧起,于如来所受十种不可思议灌顶法,亦得、亦清净、亦成就、亦入、亦证、亦满、亦持,平等了知三轮清净。 五、明出定获益,有三:初、举数辨相,有十句:初句总位终成果,名受灌顶法也。余句别:一、属己,二、净障,三、究竟,四、始入,五、正证,六、修满,七、持令不失,八、无知而知,九、净三轮。总该前九,如约智辨。三轮者,谓无能知、所知及正知故。 何等为十?一者、辩不违义,二者、说法无尽,三者、训词无失,四者、乐说不断,五者、心无恐畏,六者、语必诚实,七者、众生所依,八者、救脱三界,九者、善根最胜,十者、调御妙法。 次征列其名。初四是四无碍辩。次二自利,不畏深法,如言能行。次二利他,为善者依,为恶者救。后二总明二利胜妙。 佛子!此是十种灌顶法。若菩萨入此三昧,从三昧起,无间则得。如歌罗逻入胎藏时,于一念间,识则托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从此定起,于如来所,一念则得此十种法。 三、结得速疾,有法、喻、合。歌罗逻者,此云薄酪。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善巧智。 三、结定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智光明藏三昧? 第六,初标。 佛子!彼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能知未来一切世界一切劫中所有诸佛。 二、释中分二:前明定业用,后彰定利益。初中分六:一、总知诸佛。 若已说、若未说,若已授记、若未授记,种种名号各各不同,所谓无数名、无量名、无边名、无等名、不可数名、不可称名、不可思名、不可量名、不可说名。 二、知多名号。 当出现于世,当利益众生,当作法王,当兴佛事,当说福利,当赞善义,当说白分义,当净治诸恶,当安住功德,当开示第一义谛,当成灌顶位,当成一切智。 三,知当作佛。 彼诸如来修圆满行,发圆满愿,入圆满智,有圆满众,备圆满庄严,集圆满功德,悟圆满法,得圆满果,具圆满相,成圆满觉。 四、知彼佛因圆果满。 彼诸如来名姓种族,方便善巧神通变化,成熟众生入般涅盘,如是一切悉皆了知。 五,知现所作。 此菩萨于一念中,能入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百千亿那由他劫,入阎浮提微尘数劫,入四天下微尘数劫,入小千世界微尘数劫,入中千世界微尘数劫,入大千世界微尘数劫,入百佛刹微尘数劫,入百千佛刹微尘数劫,入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劫,入无数佛刹微尘数劫,入无量佛刹微尘数劫,入无边佛刹微尘数劫,入无等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数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称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思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量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如是未来一切世界所有劫数,能以智慧皆悉了知。 六、明知分齐。 上彰定业用。 以了知故,其心复入十种持门。何者为十?所谓:入佛持故,得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护念;入法持故,得十种陀罗尼光明无尽辩才;入行持故,出生圆满殊胜诸愿;入力持故,无能暎蔽,无能摧伏;入智持故,所行佛法无有障碍;入大悲持故,转于不退清净法轮;入差别善巧句持故,转一切文字轮,净一切法门地;入师子受生法持故,开法关钥,出欲淤泥;入智力持故,修菩萨行常不休息;入善友力持故,令无边众生普得清净;入无住力持故,入不可说不可说广大劫;入法力持故,以无碍方便智知一切法自性清净。 二、彰定利益。于中四:前二自利,后二利他。谓一、令心入持益,即由上知故,持之不失;由持不失,得持之益。一、心中持佛,得佛护念;二、心入持法,得总持辩才益。余句仿此。有十二者,增数十也。师子受生者,不畏受生苦故。示生死实性,名开法关钥;了生死本空故,出欲淤泥。智力持者,定慧双运也。入无住力持,则大劫不离一念。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已,善巧住不可说不可说劫,善巧住不可说不可说刹,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种种众生,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异相,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同异业报,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精进、诸根、习气相续差别诸行,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染净、种种思惟,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法、种种义、无量文字、演说言辞,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种种佛出现、种族、时节、现相、说法、施为佛事、入般涅盘,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无边智慧门,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一切神通、无量变现。佛子!譬如日出,世间所有村营、城邑、宫殿、屋宅、山泽、鸟兽、树林、华果,如是一切种种诸物,有目之人悉得明见。佛子!日光平等,无有分别,而能令目见种种相。此大三昧亦复如是,体性平等,无有分别,能令菩萨知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差别之相。 二、明得善巧益,有法、喻、合。然善巧有二:一、如事善巧,故法云不可说无量,喻云见种种物;二、如理善巧,故云日光平等。又云:此二无碍,方名善巧。故合云无分别而能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了知时,令诸众生得十种不空。何等为十?一者、见不空,令诸众生生善根故;二者、闻不空,令诸众生得成熟故;三者、同住不空,令诸众生心调伏故;四者、发起不空,令诸众生如言而作,通达一切诸法义故;五者、行不空,令无边世界皆清净故;六者、亲近不空,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诸如来所,断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疑故;七者、愿不空,随所念众生,令作胜供养,成就诸愿故;八者、善巧法不空,皆令得住无碍解脱清净智故;九者、雨法雨不空,于不可说不可说诸根众生中,方便开示一切智行,令住佛道故;十者、出现不空,现无边相,令一切众生皆蒙照故。 三、明得不空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不空。时,诸天王众皆来顶礼,诸龙王众兴大香云,诸夜叉王顶礼其足,阿修罗王恭敬供养,迦楼罗王前后围绕,诸梵天王悉来劝请,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咸共称赞,干闼婆王常来亲近,诸人王众承事供养。 四十、王敬养益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智光明藏大三昧善巧智。 三、结定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 第七,定初标。 佛子!此三昧何故名: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 二释中二:先明定体用,后明定利益。前中亦二:先征、后释。所以重征者,前通征一定,此别征庄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能次第入东方世界,能次第入南方世界;西方、北方,四维、上、下,所有世界,悉亦如是,能次第入。 释中二:先释一切世界,以是现在故但云十方。 皆见诸佛出兴于世,亦见彼佛一切神力,亦见诸佛所有游戏,亦见诸佛广大威德,亦见诸佛最胜自在,亦见诸佛大师子吼,亦见诸佛所修诸行,亦见诸佛种种庄严,亦见诸佛神足变化,亦见诸佛众会云集。 二、释其庄严。于中二:先、总列十门皆是庄严。其中第八、别别庄严者,即功德智慧以严其心,色相光明以严其身。 众会清净、众会广大、众会一相、众会多相、众会处所、众会居止、众会成熟、众会调伏、众会威德,如是一切悉皆明见。 次、别显严相以广前二:一、广众会,二、广庄严。今初,有三:初、见他,二、见自,三、能见。今初,亦三:初、见众会体相。 亦见众会其量大小等阎浮提,亦见众会等四天下,亦见众会等小千界,亦见众会等中千界,亦见众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亦见众会充满百千亿那由他佛刹,亦见众会充满阿僧只佛刹,亦见众会充满百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千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无数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无量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无边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无等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不可数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不可称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不可思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不可量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众会充满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刹。 次明见分量。 亦见诸佛于彼众会道场中,示现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国土、种种变化、种种神通、种种庄严、种种自在、种种形量、种种事业。 后见佛作用。 菩萨摩诃萨亦见自身往彼众会,亦自见身在彼说法,亦自见身受持佛语,亦自见身善知缘起,亦自见身住在虗空,亦自见身住于法身,亦自见身不生染着,亦自见身不住分别,亦自见身无有疲倦,亦自见身普入诸智,亦自见身普知诸义,亦自见身普入诸地,亦自见身普入诸趣,亦自见身普知方便,亦自见身普住佛前,亦自见身普入诸力,亦自见身普入真如,亦自见身普入无诤,亦自见身普入诸法。 二、明见自。 如是见,自不分别国土,不分别众生,不分别佛,不分别法,不执着身,不执着身业,不执着心,不执着意。譬如诸法,不分别自性,不分别音声,而自性不舍,名字不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舍于行,随世所作,而于此二无所执着。 三、明能见有法、喻、合。法中,明无分别而见。喻中,明能、所诠。不自云我是能、所诠,而不舍自、所诠,以喻无分别故而知也。合中,先合不舍;后而于下,合不分别。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佛无量光色、无量形相,圆满成就,平等清净,一一现前,分明证了。 第二广上庄严中二:先以法说,后以喻显。前中二:先标章门,略举四种庄严,皆分明证了。 或见佛身种种光明,或见佛身圆光一寻,或见佛身如盛日色,或见佛身微妙光色,或见佛身作清净色,或见佛身作黄金色,或见佛身作金刚色,或见佛身作绀青色,或见佛身作无边色,或见佛身作大青摩尼宝色。 后依章别释,即分为四:一、释无量光色。 或见佛身其量七肘,或见佛身其量八肘,或见佛身其量九肘,或见佛身其量十肘,或见佛身二十肘量,或见佛身三十肘量,如是乃至一百肘量、一千肘量。或见佛身一俱卢舍量,或见佛身半由旬量,或见佛身一由旬量,或见佛身十由旬量,或见佛身百由旬量,或见佛身千由旬量,或见佛身百千由旬量,或见佛身阎浮提量,或见佛身四天下量,或见佛身小千界量,或见佛身中千界量,或见佛身大千界量,或见佛身百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千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百千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百千亿那由他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数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量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边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等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数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称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思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量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说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说不可说大千世界量。 二、释无量形相。 佛子!菩萨如是见诸如来无量色相、无量形状、无量示现、无量光明、无量光明网,其光分量等于法界,于法界中无所不照,普令发起无上智慧。 三、释上圆满成就,显前二圆满故。 又见佛身无有染着,无有障碍,上妙清净。 四、释上平等清净,即兼内二严。 佛子!菩萨如是见于佛身,而如来身不增不减。譬如虗空,于虫所食芥子孔中亦不减小,于无数世界中亦不增广。其诸佛身亦复如是,见大之时亦无所增,见小之时亦无所减。佛子!譬如月轮,阎浮提人见其形小而亦不减,月中住者见其形大而亦不增。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三昧,随其心乐,见诸佛身种种化相,言辞演法,受持不忘,而如来身不增不减。佛子!譬如众生,命终之后将受生时,不离于心,所见清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离于此甚深三昧,所见清净。 二、以喻显中三:一、空无增减喻,喻法性身无可增减。空之大小,在于世界及于芥子,非空体然。如法性之身,应器成异。二、月无增减喻,喻真常色身,体不易故。证有远近,随心见殊。前喻但喻佛身,此喻兼喻光色及圆满成就。三、随心现境喻,喻上清净。菩萨心净,则见佛净。在于如来,何净何垢? 上别显严相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成就十种速疾法。何者为十?所谓:速增诸行圆满大愿,速以法光照耀世间,速以方便转于法轮度脱众生,速随众生业示现诸佛清净国土,速以平等智趣入十力,速与一切如来同住,速以大慈力摧破魔军,速断众生疑令生欢喜,速随胜解示现神变,速以种种妙法言辞净诸世间。 大文第二、明定利益,略举七种益,各有佛子以为拣别。第一、速成行愿益,有标、征、释,可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得十种法印,印一切法。何等为十?一者同去、来、今一切诸佛平等善根,二者同诸如来得无边际智慧法身,三者同诸如来住不二法,四者同诸如来观察三世无量境界皆悉平等,五者同诸如来得了达法界无碍境界,六者同诸如来成就十力所行无碍,七者同诸如来永绝二行住无诤法,八者同诸如来教化众生恒不止息,九者同诸如来于智善巧、义善巧中能善观察,十者同诸如来与一切佛平等无二。 第二法印同佛益,有十句五对:初二福慧同,次二二谛境智同,次二体用同,次二二利同,后二善巧平等同。 佛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善巧方便门,是无师者,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是丈夫者,能开悟一切众生故;是清净者,知心性本净故;是第一者,能度脱一切世间故;是安慰者,能开晓一切众生故;是安住者,未住佛种性者令得住故;是真实知者,入一切智门故;是无异想者,所言无二故;是住法藏者,誓愿了知一切佛法故;是能雨法雨者,随众生心乐悉令充足故。 第三,以德成人益。 佛子!譬如帝释,于顶髻中置摩尼宝,以宝力故,威光转盛。其释天王初获此宝,则得十法,出过一切三十三天。何等为十?一者色相,二者形体,三者示现,四者眷属,五者资具,六者音声,七者神通,八者自在,九者慧解,十者智用;如是十种,悉过一切三十三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始获得此三昧时,则得十种广大智藏。何等为十?一者照耀一切佛刹智,二者知一切众生受生智,三者普作三世变化智,四者普入一切佛身智,五者通达一切佛法智,六者普摄一切净法智,七者普令一切众生入法身智,八者现见一切法普眼清净智,九者一切自在到于彼岸智,十者安住一切广大法普尽无余智。 第四、智德包含益。于中二:先喻,后合。各有十句,合中总标合。初获即得十句,合前十事,唯八、九不次,以智虽是一,从所知别故:一、佛刹,合色相;二、众生,合形体;三、变化,合示现;四、入佛,合眷属,以互为主、伴,如眷属故;五、通达佛法,为助道资具;六、普摄净法,则圆音示人;七、皆令入法,方是神通;八、普眼清净,超合慧解;九、自在,却合自在;十、住法,合智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复得十种最清净威德身。何等为十?一者、为照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放不可说不可说光明轮;二者、为令世界咸清净故,放不可说不可说无量色相光明轮;三者、为调伏众生故,放不可说不可说光明轮;四者、为亲近一切诸佛故,化作不可说不可说身;五者、为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雨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殊妙香华云;六者、为承事供养一切佛及调伏一切众生故,于一一毛孔中化作不可说不可说种种音乐;七者、为成熟众生故,现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无量自在神变;八者、为于十方种种名号一切佛所请问法故,一步超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九者、为令一切众生见闻之者皆不空故,现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无量清净色相身,无能见顶;十者、为与众生开示无量祕密法故,发不可说不可说音声语言。 第五、身威超胜益,有标释。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此十种最清净威德身已,能令众生得十种圆满。何等为十?一者能令众生得见于佛,二者能令众生深信于佛,三者能令众生听闻于法,四者能令众生知有佛世界,五者能令众生见佛神变,六者能令众生念所集业,七者能令众生定心圆满,八者能令众生入佛清净,九者能令众生发菩提心,十者能令众生圆满佛智。 第六,令他圆满益。先牒前起后,后征名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令众生得十种圆满已,复为众生作十种佛事。何等为十?所谓:以音声作佛事,为成熟众生故;以色形作佛事,为调伏众生故;以忆念作佛事,为清净众生故;以震动世界作佛事,为令众生离恶趣故;以方便觉悟作佛事,为令众生不失念故;以梦中现相作佛事,为令众生恒正念故;以放大光明作佛事,为普摄取诸众生故;以修菩萨行作佛事,为令众生住胜愿故;以成正等觉作佛事,为令众生知幻法故;以转妙法轮作佛事,为众说法不失时故;以现住寿命作佛事,为调伏一切众生故;以示般涅盘作佛事,知诸众生起疲厌故。 第七,转作佛事益。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善巧智。 第三,结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