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六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第三会忉利天宫
法慧菩萨为会主说十住等法门已,信者令解。自十六卷起至十八卷止,共六品经。
(升须弥山顶品, 须弥山顶偈赞品, 十住品, 梵行品, 初发心功德品, 明法品)。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初来意者,先辨会来前信,此解义次第,故正答前十住问。总有二段,前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来也。品来者,前品说信究竟,此品趣后说住,故次来也。释名者,约会名忉利天宫会,约人名法慧菩萨会,约法名十住会。品名须弥,正名苏迷卢,此名妙高。如来以自在力不起觉树,应机现彼故云升也。表位渐增不处人间,显位清净故居天也。若约观心释者,妙高谓三昧须弥,寂然不动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任性而定,称本心地入佛智海,湛然不迁是妙法乐,触境自在合本性净,是四德宝而自庄严,是则本觉如来升法须弥之顶也。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
文中,此会六品,分为二分:初二品方便发起,后四品当会正说。前中,初二唯是由致。偈赞一品,义有两兼:一、是方便,谓前品化主赴机,后品助化赞佛。主、伴圆备,方演法故。三天说法,皆有偈赞,欲显三贤皆依佛智,有差别故;离如来智,无自体故。今初,一品长分十段:一、木会齐现,二、不离而升,三、各见佛来,四、各严殿座,五、皆来请佛,六、俱时入殿,七、音乐并止,八、各念昔因,九、同赞如来,十、殿皆广博严净也。言尔时者,即前二会时,主、伴齐徧,演前二会之法也。今此明徧,即十重说处中第一重也。不离而升,疏:释有多义。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尚帝释殿。
第二,不动而升。
时,天帝释在妙胜殿前,遥见佛来。
第三,各见佛来。
即以神力庄严此殿,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宝所成,十千层级逈极庄严,十千金网弥覆其上,十千种帐、十千种盖周回间列,十千缯绮以为垂带,十千珠璎周徧交络,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后围绕,十千光明而为照耀。
第四,各严殿座。
尔时,帝释奉为如来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善来如来、应、正等觉!唯愿哀愍,处此宫殿。
第五,请佛居殿。
尔时,世尊即受其请入妙胜殿,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
第六,俱时入殿。
尔时,帝释以佛神力,诸宫殿中所有乐音自然止息。
第七,音乐止息。
即自忆念过去佛所种诸善根,而说颂言:
第八、各念昔因获智益也。散缘既止胜德现前,寂然无思发宿住智。善根者,即下十佛曾入此殿闻法供养故,亦表见自心性同昔佛故。
迦叶如来具大悲,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拘那牟尼见无碍,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迦罗鸠䭾如金山,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毗舍浮佛无三垢,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尸弃如来离分别,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毗婆尸佛如满月,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弗沙明达第一义,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提舍如来辩无碍,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波头摩佛净无垢,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然灯如来大光明,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来神力故,偈赞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诸释天王,悉亦如是赞佛功德。
第九、同赞如来,谓三世诸佛皆于此处说十住法,独赞此十佛者,表说十住及无尽故,所赞十佛各举一德。后结通云:如此世界忉利天王赞十佛功德,十方世界亦然。
尔时,世尊入妙胜殿结加趺坐,此殿忽然广博宽容,如其天众诸所住处,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第十、殿皆广博。如来入殿,即觉智现前;忽然广博,则身心无际。十方以下,结通无尽。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初来意者,既明化主赴感,今辨助化赞扬,将演住门先陈体性,性即佛智先赞如来,故品来也。二释名者,须弥约处称赞,佛德依处有赞,故立此名,亦顶之赞拣余处也。三宗趣者,以集众放光偈赞为宗,为成正说为趣,又显佛德为宗,令知住体为趣。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其名曰:法慧菩萨、一切慧菩萨、胜慧菩萨、功德慧菩萨、精进慧菩萨、善慧菩萨、智慧菩萨、真实慧菩萨、无上慧菩萨、坚固慧菩萨。所从来土,所谓:因陀罗华世界、波头摩华世界、宝华世界、优钵罗华世界、金刚华世界、妙香华世界、悦意华世界、阿卢那华世界、那罗陀华世界、虗空华世界。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所谓:殊特月佛、无尽月佛、不动月佛、风月佛、水月佛、解脱月佛、无上月佛、星宿月佛、清净月佛、明了月佛。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随所来方,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于其座上结加趺坐。如此世界中,须弥顶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诸菩萨所有名字、世界、佛号,悉等无别。
第四、释文。此品总为三分:第一、集众分,第二、放光分,第三、偈赞分。今初,集众文有十同:一、集会同,皆佛力故;二、主首同,皆大菩萨故;三、眷属同,各与佛刹微尘数故;四、来处量同,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故;五、表法名同,慧即十解故;六、从来世界名同,同名华故;七、所事佛同,同名月故,月表位中佛果,智明暗息,恩益清凉,应器周故;八、伸敬威仪住同,同体各住一方故;十、结十方同,若刹若人皆徧法界,法界重重无尽故。
尔时,世尊从两足指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须弥顶上帝释宫中,佛及大众靡不皆现。
第二、尔时下,如来放光。分从两足指者,足指距地,得任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恒也。数位过前,加于千也。相表解显,故云妙色。普照十方,显佛众会。一光照于一切,则一切皆尔,重叠无碍,无不互见,为一法界圆明大会。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神,普观十方而说颂曰:
佛放净光明, 普见世导师, 须弥山王顶,
妙胜殿中住。 一切释天王, 请佛入宫殿,
悉以十妙颂, 称赞诸如来。 彼诸大会中,
所有菩萨众, 皆从十方至, 化座而安坐。
彼会诸菩萨, 皆同我等名, 所从诸世界,
名字亦如是, 本国诸世尊, 名号悉亦同。
各于其佛所, 净修无上行。 佛子汝应观,
如来自在力, 一切阎浮提, 皆言佛在中,
我等今见佛, 住于须弥顶, 十方悉亦然,
如来自在力, 一一世界中, 发心求佛道。
依于如是愿, 修习菩提行。 佛以种种身,
游行徧世间, 法界无所碍, 无能测量者。
慧光恒普照, 世暗悉除灭, 一切无等伦。
云何可测知?
尔时,一切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假使百千劫, 常见于如来, 不依真实义,
而观救世者。 是人取诸相, 增长痴惑网,
系缚生死狱, 盲冥不见佛。 观察于诸法,
自性无所有, 如其生灭相, 但是假名说。
一切法无生, 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
诸佛常现前。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体性皆如是, 斯人则不为, 烦恼所染着。
凡夫见诸法, 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
以是不见佛。 牟尼离三世, 诸相悉具足,
住于无所住, 普徧而不动。 我观一切法,
皆悉得明了, 今见于如来, 决定无有疑。
法慧先已说, 如来真实性, 我从彼了知。
菩提难思议。
尔时,胜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如来大智慧, 希有无等伦, 一切诸世间,
思惟莫能及。 凡夫妄观察, 取相不如理。
佛离一切相, 非彼所能见, 迷惑无知者。
妄取五蕴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见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无所有, 如是解法性。
则见卢舍那, 因前五蕴故, 后蕴相续起。
于此性了知, 见佛难思议。 譬如暗中宝,
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 虽慧莫能了。
亦如目有瞖, 不见净妙色。 如是不净心,
不见诸佛法。 又如明净日, 瞽者莫能见,
无有智慧心, 终不见诸佛。 若能除眼瞖,
舍离于色想, 不见于诸法, 则得见如来。
一切慧先说, 诸佛菩提法, 我从于彼闻。
得见卢舍那。
尔时,功德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诸法无真实, 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
转回生死狱。 言辞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是故生障碍。 不了于自心,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彼由颠倒慧, 增长一切恶,
不见诸法空, 恒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净法眼故。 我昔受众苦, 由我不见佛,
故当净法眼, 观其所应见。 若得见于佛,
其心无所取, 此人则能见。 如佛所知法,
若见佛真法, 则名大智者, 斯人有净眼。
能观察世间, 无见即是见。 能见一切法,
于法若有见, 此则无所见。 一切诸法性,
无生亦无灭。 奇哉大导师, 自觉能觉他,
胜慧先已说, 如来所悟法, 我等从彼闻。
能知佛真性。
尔时,精进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若住于分别, 则坏清净眼, 愚痴邪见增。
永不见诸佛。 若能了邪法, 如实不颠倒,
知妄本自真, 见佛则清净,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于诸见, 如是乃见佛。
世间言语法, 众生妄分别, 知世皆无生,
乃是见世间。 若见见世间, 见则世间相,
如实等无异, 此名真见者。 若见等无异,
于物不分别, 是见离诸惑, 无漏得自在。
诸佛所开示, 一切分别法, 是悉不可得。
彼性清净故, 法性本清净, 如空无有相。
一切无能说, 智者如是观, 远离于诸想。
不乐一切法, 此亦无所修, 能见大牟尼。
如德慧所说, 此名见佛者。 所有一切行,
体性皆寂灭。
尔时,善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希有大勇健, 无量诸如来, 离垢心解脱,
自度能度彼。 我见世间灯, 如实不颠倒,
如于无量劫, 积智者所见,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归尽, 其性如虗空, 故说无有尽。
智者说无尽, 此亦无所说, 自性无尽故。
得有难思尽, 所说无尽中, 无众生可得。
知众生性尔, 则见大名称。 无见说为见,
无生说众生。 若见若众生, 了知无体性,
能见及所见, 见者悉除遣, 不坏于真法。
此人了知佛。 若人了知佛, 及佛所说法,
则能照世间。 如佛卢舍那, 正觉善开示,
一法清净道, 精进慧大士, 演说无量法,
若有若无有, 彼想皆除灭, 如是能见佛。
安住于实际。
尔时,智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我承最胜教, 即生智慧光, 普照十方界。
悉见一切佛, 此中无少物, 但有假名字。
若计有我人, 则为入险道。 诸取着凡夫,
计身为实有, 如来非所取, 彼终不得见。
此人无慧眼, 不能得见佛。 于无量劫中,
流转生死海, 有诤说生死, 无诤即涅盘。
生死及涅盘, 二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
取着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 不知圣妙道。
若生如是想: 此佛此最胜, 颠倒非实义。
不能见正觉, 能知此实体, 寂灭真如相。
则见正觉尊。 超出语言道, 言语说诸法,
不能显实相, 平等乃能见。 如法佛亦然,
正觉过去世, 未来及现在, 永断分别根。
是故说名佛。
尔时,真实慧菩萨闻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宁受地狱苦, 得闻诸佛名, 不受无量乐。
而不闻佛名, 所以于往昔, 无数劫受苦。
流转生死中, 不闻佛名故, 于法不颠倒。
如实而现证, 离诸和合相, 是名无上觉。
现在非和合, 去来亦复然。 一切法无相,
是则佛真体。 若能如是观, 诸法甚深义,
则见一切佛, 法身真实相。 于实见真实,
非实见不实, 如是究竟解, 是故名为佛。
佛法不可觉, 了此名觉法, 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知以一故众, 知以众故一。
诸法无所依, 但从和合起, 无能作所作。
唯从业想生。 云何知如是? 异此无有故。
一切法无住, 定处不可得, 诸佛住于此,
究竟不动摇。
尔时,无上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无上摩诃萨, 远离众生想, 无有能过者。
故号为无上。 诸佛所得处, 无作无分别,
麤者无所有, 微细亦复然。 诸佛所行境,
于中无有数, 正觉远离数, 此是佛真法。
如来光普照, 灭除众暗冥, 是光非有照。
亦复非无照。 于法无所着, 无念亦无染,
无住无处所, 不坏于法性, 此中无有二。
亦复无有一, 大智善见者, 如理巧安住。
无中无有二, 无二亦复无, 三界一切空,
是则诸佛见, 凡夫无觉解, 佛令住正法。
诸法无所住, 悟此见自身, 非身而说身。
非起而现起, 无身亦无见, 是佛无上身。
如是实慧说, 诸佛妙法性。 若闻此法者,
当得清净眼。
尔时,坚固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伟哉大光明, 勇健无上士, 为利羣迷故,
而兴于世间。 佛以大悲心, 普观诸众生,
见在三有中, 轮回受众苦, 唯除正等觉。
具德尊导师, 一切诸天人, 无能救护者。
若佛菩萨等, 不出于世间, 无有一众生,
而能得安乐。 如来等正觉, 及诸贤圣众,
出现于世间, 能与众生乐。 若见如来者,
为得大善利, 闻佛名生信, 则是世间塔。
我等见世尊, 为得大利益, 闻如是妙法,
悉当成佛道。 诸菩萨过去, 以佛威神力,
得清净慧眼, 了诸佛境界。 今见卢舍那,
重增清净信。 佛智无边际, 演说不可尽,
胜慧等菩萨, 及我坚固慧, 无数亿劫中,
说亦不能尽。
第三、尔时法慧下,十方菩萨偈赞,即为十段:初一为总,余九为别。以法慧是说法主,故总叙此会本、末事义,总显佛德;余九叹佛差别之德,总、别共显如来无碍之会。此十菩萨名亦表十住,其所说法表位胜进。今初,东方法慧,总了佛法故;南方一切慧者,了一切法真实之性,净心地故;西方胜慧者,以解佛胜智,随空心净故;北方功德慧者,生在佛家,善解佛德故;东北方精进慧者,以勤观真理,集无量善,俱无住故;东南方善慧者,以成就般若,慧鉴不动,可谓善矣;西南方智慧者,决断不动,所以名智;西北方真实慧者,谓心不颠倒,是真实慧;下方无上慧者,谓从法王教生,当绍佛位,故名无上;上方坚固慧者,智力成就,不可坏故。此十方菩萨各说十颂,赞佛总、别之德。颂义微妙,疏有广释。兹取大纲,故不具录。
十住品第十五
此品来意,上由致既彰、正宗宜显,故次来也。又前辨所依佛德,今辨能依十住,故次来也。释名者,慧住于理得位不退,故名为住。此十住法有四品,谓十住、梵行、初发心、功德、明法。此四品分二:前三品当住位行德,后一品胜进趣后。前会无胜进者,但是趣位方便,未成位故。回向是位无进趣者,三贤位满,总为趣地之方便故。亦显无分别,离趣相故。今前初品辨位,次品辨行,后品明德。初亦名解。此初品文分七段: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说分,六、证分,七、重颂分。且初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第一三昧分也。问:何故入定?答:略辨六义:一、此三昧是法体故;二、非证不说故;三、显此法非思量境故;四、观机审法故;五、为受佛加故;六、成轨仪故。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名曰:法慧,普现其前,告法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萨无量方便三昧。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诸佛,悉以神力共加于汝;又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说法。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觉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住。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无着智、无断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是时,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萨顶。
第二、加分。初至令汝说法是加之因缘,次为增长佛智下十一句是加所为,次汝当承佛神力而演此法下是加相。先口加劝说以增辨,次兴十种智下是意加以增智,后摩顶是身加以增威。
法慧菩萨即从定起。
第三起分,略由四意:一、三昧事讫故,二、已得胜力故,三、说时至故,四、定无言说故。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虗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彼菩萨住,我今当说。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者为十?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大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去、来、现在诸佛所说。
第四、本分有三:初言住处广大等,总显体相;次言住有十种下,标以许说;次何者为十下,征列其名。今此住位名住处者,若以增胜,则以深般若住于真如,即复由此而为行愿之所住处;若从通俱,住上三菩提心家故。梵本为家,旧译为种姓,即四种姓中习种姓也。良以此家菩萨所居,故翻名住处。疏有多义:
佛子!云何为菩萨发心住?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见神足;或闻记别;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诸剧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此菩萨缘十种难得法而发于心。何者为十?所谓:是处非处智、善恶业报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差别智、种种界差别智、一切至处道智、诸禅解脱三昧智、宿命无碍智、天眼无碍智、三世漏普尽智。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以胜妙法常行教诲,叹无上法,学佛功德,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作归依处。何以故?欲令菩萨于佛法中心转增广;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此下,第五、正说。文中为说分即是行相,释此十住即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征后释。释中皆先明自分,后明胜进。又前是住位,后是起行。今初发心住见佛世尊下,乃至求一切智,明发心之缘有十种缘。次此菩萨缘十种难得法下,正明缘境发心。上云求一切智,今明缘十种智,即一切智正是所缘之境。次劝学十法下,第二、胜进行。谓欲求胜位,应劝励亦劝他学,列有十种,不出悲智供佛为总。次何以故下,征释何须学此,谓令得通别二种益故。别为增上广大,此之别益皆希后位,以解从内发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为菩萨治地住?此菩萨于诸众生发十种心。何者为十?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虗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于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何以故?欲令菩萨于诸众生增长大悲;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二治地住,初令众生发十种心是自分,次劝学十法乃胜进行,次征云何要学此法耶?谓以智导悲令转胜故。
佛子!云何为菩萨修行住?此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何等为十?所谓: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无坚实。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何以故?欲令菩萨智慧明了;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三、修行。初自分十种:观一切法,是护烦恼行;次劝学十种法,谓观察众生等,是护小乘行,以小乘不求种智,不欲广知故。次征意云:但观无常足矣,何用广知?释意云:观空不碍,广有知见,性相兼了,法智增明故。
佛子!云何为菩萨生贵住?此菩萨从圣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为十?所谓:永不退转于诸佛所深生净信,善观察法,了知众生、国土、世界、业行、果报、生死、涅盘。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修集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圆满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诸佛平等。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四生贵住,初住释名,谓从圣教中生,以多闻熏习等流无漏教法生其智故,以生菩提家故名生贵。初自分十法,言不退转者,既从圣教生,成就四智教化众生,于自住处不退转故。次劝学十法为胜进后,征意云:何以要观三世耶?释意云:欲进后位真俗平等故,徧观三世不殊方知平等故。
佛子!云何为菩萨具足方便住?此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灾难,令一切众生出生死苦,令一切众生发生净信,令一切众生悉得调伏,令一切众生咸证涅盘。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知众生无边、知众生无量、知众生无数、知众生不思议、知众生无量色、知众生不可量、知众生空、知众生无所作、知众生无所有、知众生无自性。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胜,无所染着;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五具足方便住,言自分十心亦是方便,次胜进劝学十法亦具足故。次征释意云:为双明深广性相交彻,转复增胜形夺两忘,皆无染着成般若故。
佛子!云何为菩萨正心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何者为十?所谓: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所行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有垢、无垢,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易度、难度,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成、有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若有、若无,于佛法中,心定不动。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体、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真实、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梦、一切法无分别。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六、正心住。初自分十心内,由成就般若乃法性相,故皆不动,名为正心。次胜进劝学十法,通闻、思、修。次征释云:此如顺忍,欲后位不退忍故,不退即无生忍。
佛子!云何为菩萨不退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何者为十?所谓: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法、无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无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何者为十?所谓:说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于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无性即性、性即无性。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一切法善能出离;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七不退住。自分十法皆云不退者,然此位已入无生,知所闻法毕竟空故。又前位会事入理令心不动,今此事理双观而心不退。后位从理向事,唯随事行转纯熟故。是故前位但闻赞毁三宝等忍之尚易,今闻有无利害转深成忍则难,故过前位。又前言不动但能正心,今云不退有进趣义。次劝学十种广大法是为胜进。次征释中善能出离者,不沉没于事理,成后位自在故。
佛子!云何为菩萨童真住?此菩萨住十种业。何者为十?所谓: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欲、知众生种种解、知众生种种界、知众生种种业、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所行无碍。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知一切佛刹、动一切佛刹、持一切佛刹、观一切佛刹、诣一切佛刹、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世界、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徧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八童真住自分中,初三业无失,永离习气,唯佛得之,任运无功。此多同八地,能行无漏,故得无失。次劝学十法,是为胜进,是不动行。初六于刹自在,后四三业自在。此同八地,若色若土,皆自在故。次征释云:为得善巧,入于后位,辩才自在故。
佛子!云何为菩萨法王子住?此菩萨善知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善知诸众生受生、善知诸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便、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善知世界差别、善知前际后际事、善知演说世谛、善知演说第一义谛。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法王处善巧、法王处轨度、法王处宫殿、法王处趣入、法王处观察、法王灌顶、法王力持、法王无畏、法王宴寝、法王赞叹。何以故?欲令增进,心无障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九法王子住,初自分十法:初知六趣四生受报差别等,乃至第十知演说第一义者,即如九地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调伏,说第一义法令其调伏也。次劝学十法为胜进。皆言法王者,既言王子,仿佛之仪合子法度。而言处者,即是位也。次征释云:欲令增进得于后位无碍智故。
佛子!云何为菩萨灌顶住?此菩萨得成就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震动无数世界、照耀无数世界、住持无数世界、往诣无数世界、严净无数世界、开示无数众生、观察无数众生、知无数众生根、令无数众生趣入、令无数众生调伏。是为十。佛子!此菩萨身及身业神通变现,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萨亦不能知。佛子!此菩萨应劝学诸佛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长一切种智;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十灌顶住,前自分中有二十句,前十句所成德用,后十句赞胜难测,以位终故加此一段,赞胜皆是神通。后劝学十法皆言智者,即学佛一切智、一切种智,以当位满灌顶成佛,以摄诸位皆此中具故。次征释云:成十胜智复更学者,为欲成佛种智位故。
上十住位竟。
次证成。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雨天妙华、天末香、天华鬘、天杂香、天宝衣、天宝云、天庄严具,天诸音乐不鼓自鸣,放天光明及妙音声。如此四天下须弥山顶帝释殿上,说十住法,现诸神变;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过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于此,充满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说此法。我等诸人,同名:法慧;所从来国,同名:法云;彼土如来,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说十住;众会眷属,文句义理,悉亦如是,无有增减。佛子!我等承佛神力,来入此会,为汝作证;如于此会,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第六、显实证成。先现瑞显实,地动雨供。言一万佛刹者,行犹劣故。如此下,结通十方。次又以佛神力故下,菩萨证成。作如是言者,发言赞述。次我等下,举同显证。言同名等者,谓能说人及说处会主并所说法皆同,以此一会徧一切处故。以皆同故,故表作证。故云如于此会,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神,观察十方暨于法界而说颂曰:
见最胜智微妙身, 相好端严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难遇, 菩萨勇猛初发心,
见无等比大神通, 闻说记心及教诫,
诸趣众生无量苦, 菩萨以此初发心,
闻诸如来普胜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虗空不分别,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三世因果名为处, 我等自性为非处,
欲悉了知真实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现在世, 所有一切善恶业,
欲悉了知无不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诸禅解脱及三昧, 杂染清净无量种,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萨以此初发心。
随诸众生根利钝, 如是种种精进力,
欲悉了达分别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种种解, 心所好乐各差别,
如是无量欲悉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众生诸界各差别, 一切世间无有量,
欲悉了知其体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有为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处,
悉欲了知其实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世界诸众生, 随业漂流无蹔息,
欲得天眼皆明见,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体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诸结惑, 相续现起及习气,
欲悉了知究竟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随诸众生所安立, 种种谈论语言道,
如其世谛悉欲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诸法离言说, 性空寂灭无所作,
欲悉明达此真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悉震动十方国, 倾覆一切诸大海,
具足诸佛大神通,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无量土,
一一光中觉一切,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难思诸佛刹, 悉置掌中而不动。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无量刹众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无人无有我,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别知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不可思议诸国土, 尽抹为尘无遗者。
欲悉分别知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无量劫, 一切世间成坏相,
欲悉了达穷其际,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三世所有诸如来, 一切独觉及声闻,
欲知其法尽无余, 菩萨以此初发心。
无量无边诸世界, 欲以一毛悉称举,
如其体相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无量无数轮围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寂静一妙音, 普应十方随类演。
如是皆令净明了,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语言法, 一言演说无不尽,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世间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证寂灭。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使十方诸世界, 有成坏相皆得见,
而悉知从分别生,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十方诸世界, 无量如来悉充满,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萨以此初发心。
种种变化无量身, 一切世界微尘等,
欲悉了达从心起,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现在世, 无量无数诸如来,
欲于一念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具演说一句法, 阿僧只劫无有尽。
而令文义各不同, 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方一切诸众生, 随其流转生灭相,
欲于一念皆明达,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身语及意业, 普诣十方无所碍,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如是发心已, 应令往诣十方国,
恭敬供养诸如来, 以此使其无退转。
菩萨勇猛求佛道, 住于生死不疲厌,
为彼称叹使顺行, 如是令其无退转。
十方世界无量刹, 悉在其中作尊主,
为诸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无退转。
最胜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净法,
劝诸菩萨说与人, 如是教令离烦恼。
一切世间无与等, 不可倾动摧伏处,
为彼菩萨常称赞, 如是教令不退转。
佛是世间大力主, 具足一切诸功德,
令诸菩萨住是中, 以此教为胜丈夫。
无量无边诸佛所, 悉得往诣而亲近。
常为诸佛所摄受, 如是教令不退转。
所有寂静诸三昧, 悉皆演畅无有余。
为彼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不退转。
摧灭诸有生死轮, 转于清净妙法轮。
一切世间无所着, 为诸菩萨如是说。
一切众生堕恶道, 无量重苦所缠迫,
与作救护归依处, 为诸菩萨如是说。
此是菩萨发心住, 一向志求无上道。
如我所说教诲法, 一切诸佛亦如是,
第二治地住菩萨, 应当发起如是心,
十方一切诸众生, 愿使悉顺如来教。
利益大悲安乐心, 安住怜愍摄受心,
守护众生同己心, 师心及以导师心,
已住如是胜妙心, 次令诵习求多闻。
常乐寂静正思惟, 亲近一切善知识,
发言和悦离麤犷, 言必知时无所畏,
了达于义如法行, 远离愚迷心不动,
此是初学菩提行, 能行此行真佛子。
我今说彼所应行, 如是佛子应勤学。
第三菩萨修行住, 当依佛教勤观察,
诸法无常苦及空, 无有我人无动作,
一切诸法不可乐, 无如名字无处所,
无所分别无真实, 如是观者名菩萨。
次令观察众生界, 及以劝观于法界,
世界差别尽无余, 于彼咸应劝观察。
十方世界及虗空, 所有地水与火风,
欲界色界无色界, 悉劝观察咸令尽。
观察彼界各差别, 及其体性咸究竟,
得如是教勤修行, 此则名为真佛子。
第四生贵住菩萨, 从诸圣教而出生,
了达诸有无所有, 超过彼法生法界。
信佛坚固不可坏, 观法寂灭心安住,
随诸众生悉了知, 体性虗妄无真实,
世间刹土业及报, 生死涅盘悉如是。
佛子于法如是观, 从佛亲生名佛子,
过去未来现在世, 其中所有诸佛法,
了知积集及圆满, 如是修学令究竟。
三世一切诸如来, 能随观察悉平等,
种种差别不可得, 如是观者达三世。
如我称扬赞叹者, 此是四住诸功德。
若能依法勤修行, 速成无上佛菩提。
从此第五诸菩萨, 说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无量巧方便, 发生究竟功德业。
菩萨所修众福德, 皆为救护诸羣生,
专心利益与安乐, 一向哀愍令度脱。
为一切世除众难, 引出诸有令欢喜。
一一调伏无所遗, 皆令具德向涅盘。
一切众生无有边, 无量无数不思议,
及以不可称量等, 听受如来如是法。
此第五住真佛子, 成就方便度众生,
一切功德大智尊, 以如是法而开示。
第六正心圆满住, 于法自性无迷惑,
正念思惟离分别, 一切天人莫能动。
闻赞毁佛与佛法, 菩萨及以所行行,
众生有量若无量, 有垢无垢难易度,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第七不退转菩萨, 于佛及法菩萨行,
若有若无出不出, 虽闻是说无退动。
过去未来现在世, 一切诸佛有以无,
佛智有尽或无尽, 三世一相种种相,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随于义义随文。
如是一切展转成, 此不退人应为说。
若法有相及无相, 若法有性及无性,
种种差别互相属, 此人闻已得究竟。
第八菩萨童真住, 身语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净无诸失, 随意受生得自在。
知诸众生心所乐, 种种意解各差别,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国土成坏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处中随念往。
于诸佛所听闻法, 赞叹修行无懈倦,
了知一切诸佛国, 震动加持亦观察,
超过佛土不可量, 游行世界无边数,
阿僧祗法悉谘问,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诸佛无数咸承事。
第九菩萨王子住, 能见众生受生别,
烦恼现习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诸法各异威仪别, 世界不同前后际,
如其世俗第一义, 悉善了知无有余。
法王善巧安立处, 随其处所所有法,
法王宫殿若趣入, 及以于中所观见,
法王所有灌顶法, 神力加持无怯畏,
宴寝宫室及叹誉, 以此教诏法王子。
如是为说靡不尽, 而令其心无所着。
于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诸佛现其前。
第十灌顶真佛子, 成满最上第一法,
十方无数诸世界, 悉能震动光普照,
住持往诣亦无余, 清净庄严皆具足。
开示众生无有数, 观察知根悉能尽。
发心调伏亦无边, 咸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咸观察, 十方国土皆往诣,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变现难可测,
三世佛土诸境界, 乃至王子无能了。
一切见者三世智, 于诸佛法明了智,
法界无碍无边智, 充满一切世界智,
照耀世界住持智, 了知众生诸法智,
及知正觉无边智, 如来为说咸令尽。
如是十住诸菩萨, 皆从如来法化生,
随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测。
过去未来现在世, 发心求佛无有边,
十方国土皆充满, 莫不当成一切智。
一切国土无边际, 世界众生法亦然,
惑业心乐各差别, 依彼而发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间众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况所余功德行?
十方所有诸世界, 能以一毛悉称举,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来智慧行,
十方所有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尽,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为尘, 悉能分别知其数。
如是之人乃能见, 此诸菩萨所行道。
去来现在十方佛, 一切独觉及声闻,
悉以种种妙辩才, 开示初发菩提心。
发心功德不可量, 充满一切众生界,
众智共说无能尽, 何况所余诸妙行。
第七重颂分中总有一百颂,分二:初九十一颂正显前法,后如十住下九颂结叹劝修。前中十住即为十段:初有四十一颂颂发心住,于中初二颂发心缘,次三世因果下三十二颂所缘境发心,次菩萨如是发心已下三十颂胜进所学,后一颂结德,后十住名颂文自显,后如是十住诸菩萨下九颂结叹劝修。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