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卷第二十六
沙门法宝撰
分别智品第七之一
分别智品者,惠于曾见决断名智。或求见境意乐止息,加行奢缓说名为智。智类不同不过十种,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智即是道,道是灭因,前贤圣明道所成人。此品明智,述人所因道,先果、后因,故此明智。
论「前品初说至为有智非见耶」,结前起后。颂答可知。自下准此,皆不述也。就此品中,大文分二:一明智差别、二明智成德。就前门中复分为七:一明忍、智、见别;二明十智相异;三明建立十智;四明法、智断别;五明十智行相;第六义门分别;第七广明修智。此一颂,第一明忍、智、见别。
「论曰至推度性故」,此明圣忍非智摄也。立以圣名,简有漏忍。「自所断疑」者,简异部疑也。与疑得俱,故不名智。《正理论》云「或求见境意乐止息,加行奢缓说名为智。诸忍正起推度意乐,加行猛利故非智摄(已上论文)。」
论「尽与无生至不推度故」,明尽、无生非见性也。
论「所余皆通至推度性故」,明所余智皆通智、见。「已断自疑」,故是智摄。「推度性故」,故名为见。非初见故,不名为忍。
论「诸有漏惠至世正见为六」,明有漏惠皆得名智,所见境中非初见故。《婆沙》四十四云「无一有情于一切境,无始时来非有漏惠数数观之,故有漏惠皆是智摄(已上论文)。」即是通染、不染一切有漏诸惠皆名为智。虽五识缘念念不同,缘同类故亦名为智。又所取境,无始时来用有漏惠数数观故。除五识身相应诸惠,所余善惠皆名为见,即是世间正见摄也。诸染惠中唯五名见,一切无记皆非见也。
论「如是所说至竝惠性摄」,此明有漏及无漏惠于一切处皆得名惠,以此皆能简择法故。
论「智有几种相别云何」,此下第二明十智相别。于此文中复分为四:一明十智名、体别;二明三智成九智;三明九智成十智;四明尽、无生相别。此两行颂明十智名体别。
「论曰至性差别故」,此列智名。先束为二。
论「如是二智至分法、类别」,此开二智为三智也。
论「三中世俗至四谛为境」,此明三智境各别也。《正理》释云「前有漏智总名世俗。瓶、衣等物性可毁坏,显在俗情,故名世俗。此智多取世俗境故,多顺世间俗事转故,从多建立世俗智名。非无取胜义、顺胜义事转,然是爱境无胜功能息内众惑,故非无漏。」又云「有漏、无漏二智何别?无漏于境行相明利,彼有漏惠与此相违。如竭地罗、余木二炭,于所烧练势用不同,及胜劣香能熏用别。炎铁、草火热势有殊,二智相望差别亦尔。」
论「即于如是三种智中」,下一颂,第二开成九智也。
「论曰至灭道四智」,此明法、类就境成四,兼前法、类复成六智,若兼世俗总有七智。
论「如是六智至名尽、无生」,此明六智至无学位,成尽、无生,总成九智。
论「此二初生至为境界故」,明尽、无生初生之者,唯缘有顶四蕴为境。唯此二智通其多念,初念唯缘有顶苦、集,余异缘也。若不尔者,何故以初简后生也。
论「金刚喻定境同此耶」,问也。
论「缘苦集同缘灭道异」,答也。准此论文,金刚喻定唯缘非想四蕴为境,同初尽故。
论「于前所说九种智中」,下两颂,第三开成十智。
「论曰至余即不然」,明于法、类、道、世俗中离出他心,非苦、集、灭及尽、无生。
论「此智于境至及去来心」,此明他心三决定相。
论「胜心有三至胜位者心」,明不能知三缘心也,唯知等、劣故。《正理》云「然他心智,及所知境、根、地既殊,知亦有异。所智有漏心、心所法,曾、未曾得各有十五,谓欲、四静虑各下、中、上根,能知但除欲界三品,曾、未曾得各有十二。所知无漏及彼能知皆除欲三,各有十二。且诸有漏曾、未曾得,下根所摄他心智生,随其所应,能知下地三根心品;自地下根中品,亦知自地中品;上品总了自、下地三。无漏下根他心智起,唯知自地、下地下根,中亦知中,上兼知上。何缘有漏、无漏智生,知下地心多少有异?有漏三品可一身成,无漏随根立圣者别,尚无有一成二品根,况有成三,故有差别。如何说一补特伽罗成九品道,断九品惑。此道差别,非根有异。由因渐长,后道转增,如次能令多品惑断。或诸种性各有九品,成一九品必不成余,故前后言无相违失。故依上地起下根心,有上根心依下地起,地、根互胜必不相知。地位、位根相对亦尔。」《婆沙论》云「问:初静虑他心智,于欲界、四静虑通果心、心所法能知几种?有作是说:能知四种。所以者何?一切皆是欲界摄故。复有说者,唯能知初静虑通果,不知余三。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尔故。」又《婆沙》云「问:静虑中间心、心所法,何地智能知耶?有作是说:初静虑,上品智能知。复有说者:第二静虑,下品智能知。评曰:应作是说,初静虑三品智皆能知。所以者何?一地摄故(已上论文)。」
论「此智不知至为境界故」,明此不知去、来因也。
论「又法、类品至为所缘故」,明法、类智不相缘也。以类分智,非欲道故,法智不缘;以法分智,非上道故,类智不缘。虽灭、道法智亦治上修惑,非全分故,类智不缘。
论「此他心智至此智所缘」,明见道中无他心智,见道亦容为他心境。
论「若诸有情至见道位心」,此即总标声闻、独觉预修加行知见道心。
论「彼诸有情至初二念心」,此别明声闻知法分心。
论「若为更知至非知见道」,此明声闻加行劣故,经多刹那加行方成。虽亦能知第十六心,其第十六心非见道摄。
论「麟喻法分至下加行故」,此别明独觉知法、类心。
论「有说知初二及第十五心」,述异师说独觉心知。《正理论》云「有说麟喻知四刹那,谓初二心、第八、十四。此言应理。所以者何?许从知初二念心已,唯隔五念知第八心。若复更修法分加行,经五念顷加行应成,何不许知第十四念?有余亦说:知四刹那,谓初二念心、第十一、二(已上论文)。」
论「世尊欲知至一切能知」,明佛无加行能知一切。问:何故无漏他心智体唯是道智,非余智耶?答:《正理》云「以无漏智决定不能知他有漏心、心所故(述曰:此即苦、集智而不能知)。他身无漏心、心所法,细故、胜故,非已有漏他心智境。其理可然。何缘己身无漏他心智,不能知他有漏心、心所?于有漏境无漏智生,行相、所缘异此智故。谓无漏智缘有漏时,必是总缘厌背行相,是故决定不能别缘他心、心所成他心智。以诸圣智缘有漏时,必于所缘深生厌背,乐总弃舍不乐别观,缘无漏时生欣乐故。既总观已亦乐别观,如有见闻非所爱事,总缘便舍不乐别缘。于所爱中即不如是,总见闻已亦乐别缘,是故于他有漏心等,必无圣智一一别观成缘有漏心。无漏他心智以他心智决定,于他心、心所法别别知故,岂不亦有三念住摄苦、集忍智(述曰:若无漏智不能别缘,因何苦、集智是三念住摄者别缘心受心所耶)?虽有,而非但缘一法,缘多体故(述曰:他心智起缘一法,而不能缘二三心等。三念住摄缘多心等,由此缘多非别缘摄也)。」
论「尽无生智二智何别」,已下一行颂,第四明二智相别。
「论曰至是名尽智」,明尽智相也。「智见明觉解惠光观」,此即总列智之异名。决断名智,推求名见,离暗名明,悟理名觉,了达名解,择法名惠,光谓现照,观谓观察。此即名虽异,其体一也。故《正理》云「岂不二智非见性摄,如何乃言智、见、明等?有作是释:乘言便故。然实二智是于后时所起见因,故亦名见。谓离尽智后出观时,必不现行审察见故。先不动性及后练根得不动时,离无生智后审察见亦不现行,故此见名从果而立。或如见故假立见名,如立光名现照转故。光是色处,智体非光,照用如光,名光无失。如是二智实非见体,现照如见,立以见名(已上论文)。」
论「云何无生智至是名无生智」,明无生智行。尽智知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若无生智,知不退也。故云已知等,不应更知等。故《正理》云「何缘论说无生智中复作是言:我已知苦等。理但应说不复更知等,二行不应俱时转故。若次第转,前与尽智无差别故,不应重说。应知此说意为遣疑。恐有生疑:如时解脱,先起尽智后得无生,如是应许不时解脱先起无生后得尽智,为显一切尽智先起故。复先说已知等言,或先但言我已知等,显时解脱唯有尽智。后复重言我已知等,显不时解脱尽后起无生。故虽重言,而无有失。」无生智者,何谓无生?正理师言「谓非择灭有无生故。此智得生,智托无生,名无生智。灭虽常有,而得非常。得彼灭时,此智方转。要由得起方名有灭,于有灭位此智方生。或无生言目彼灭得,如涅盘得亦名涅盘(已上论文)。」
论「如何无漏智可作如是知」,问也。诸无漏智不过十六行相,我已知苦等非十六行,如何能作如是知也。
论「迦湿弥罗至二智差别」,论主引《婆沙》释。本论意谓从尽智出后得智中,能知我已知苦等。若从无生智后出后得智中,即能知我不复更知苦等。由此证知,二无漏智力用有别。
论「有说无漏至智亦是见」,述异释也。
论「如是十智至六少分」,明十智相摄。俗智一全,谓俗智;一少分,谓他心智。法、类智各摄一全,谓法、类智;七少分,谓四谛、尽、无生、他心智。苦、集、灭智各摄一全,谓各自智;四少分,谓法、类、尽、无生智。道智摄一全,谓自智;五少分,加他心智。他心智一全,谓自智;四少分,谓俗、道、法、类智。尽、无生智各一全,谓自智;六少分,谓四谛、法、类智。
论「何缘二智建立为十」,下一颂,第四建立十智。
「论曰至为自性故」,第一建立世俗智。以世俗智,性可破坏、多知世谛故,就自性名世俗智。
论「二对治故至欲、上界故」,第二对治故立法、类智。对治欲界非法,故名法智。对治上界非法,亦应名法智。不可重名法智,但可名类,以是对治非法类故。
论「三行相故至体无别故」,第三建立苦、集智也。此由苦、集体一用分,不由境别,但以行相不同,分其二智。
论「四行相境故至俱有别故」,第四建立灭、道智也。灭、道二谛体行俱别,由此所缘、行相不同,分其二智。
论「五加行故至立他心智名」,第五建立他心智也。《正理论》更引脇尊者释「引此智生,要先知心,后方知所。从初但立他心智名。引此智时修何加行?先应观察色之显、形。所乐言音表心差别,谓彼行者初修业时,为欲审知他心差别,先审观察自身显、形,所乐言音因何有别?遂知显等差别由心。次复审观他身显等,亦由心异有差别生。由此后时离欲身念,调柔清净引胜定生,依定发生有威德智,此智真实照见他心,如明珠中种种色缕差别之相了然可得,是名修世俗他心智加行。若修无漏他心智时,以观非常等苦智为加行,此加行位通缘色、心,至成满时缘心非色(已上论文)。」
论「六事办故至最初生故」,第六建立尽智。于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事办身中,最初生故名为尽智。
论「七因圆故至为因生故」,明无生智。自身一切圣道与此为因,名因圆满,因满故别立无生智。
论「如上所言法智类智」,已下一行颂,第四明法、类治不同也。
「论曰至无能治欲」,释颂文也。《正理论》云「何缘唯有灭、道法智兼治上界,非苦、集耶?所缘寂静出离同故。谓欲、上灭及能治道,展转相望相无别故。以诸择灭皆善皆常,一切圣道皆能出离。所缘苦、集,欲、上不同。少多、细麁,上、下别故。又苦、集智缘所厌境,无容厌彼于此离贪。乃至灭、道二智不缘厌境,缘下治上亦无过失。又如不净观及欣涅盘欲,谓不净观缘欲界境,唯能令心厌背欲界。欣涅盘欲现在前时,普能令心厌背三界。如是缘欲苦、集智生,唯能令心离欲界染。缘欲界法灭、道智生,普令心离三界染。故许灭、道法智品增,乃至得成金刚喻定。由此大圣妙善了知,依全治门立法、类智。」
论「于此十智中谁有何行相」,已下第五明十智行相。文中有三:一明十智行相、二明无漏行相、三明行相体缘。此两行半颂,第一门也。
「论曰至后当广释」,此明法、类智具十六行相,以有四法、四类智故。
论「世智有此至自共相等故」,明世智行相。「有此」者,谓此十六行相,即燸、顶、忍具十六行相。世第一,唯苦下行相。「及更有余能缘一切法自共相等」者,谓五停心观总别念、十二缘缘十八界无我观等总别之相。
论「苦等四智至四种行相」,明四谛智各有自谛四种行相。
论「他心智中至十六所摄」,明他心智行相。无漏他心如道智说,有漏他心如心、心所法自相境故,行相亦尔,非十六行相所摄。
论「如是二种至不缘想等」,此明取别境也。若无漏、若有漏二种他心,皆唯但缘一法为境。
论「若尔何故至有贪心等」,难也。若唯取心不取心所,何为经说了有贪心?贪是心所,心是心王,岂非取二?
论「非俱时取至取衣及垢」,通也。心之与贪别念心取,如取衣时不即取垢。
论「有贪心者至唯贪所系」,泛明有贪心二也。有贪相应名有贪心,断与不断俱名有贪心。余有漏心为贪所系名有贪心,若断贪已不名有贪。此总释也。
论「有说经言至应得离贪名」,述《婆沙》一师释也。此师唯说贪相应心名有贪心,对治贪善心名离贪心。若不取治贪名离贪心,取贪不相应名离贪心者,瞋等相应心不与贪相应,故应名离贪心。
论「若尔有心至离痴亦尔」,论主破此师说也。若谓治贪名离贪心,不治贪不染污心。不与贪相应故,非有贪心;不治贪故,非离贪心。此二心摄心不尽。余师所说贪所系故名有贪心,贪不系者名离贪心。此即摄心尽,有痴等亦尔。论主取此师为正,此即类释瞋、痴心也。
论「毗婆沙师至相应起故」,述《婆沙》释聚、散心。
论「西方诸师至说名为散」,述健駄罗国师释。
论「此不应理至道智」,有部破西方师释。一以理破、二违本论破。诸染污心与眠相应故名聚心,染污故应名散心。此则一心有二心过,此违理也。若谓聚心是眠相应,是即唯是欲界有漏心,即违本论类智、道智二智知也。类智知上界,道智知无漏道故(已上第四对)。
论「沈心者至相应起故(第五对也)。」
论「少心者至所好习故」,第一释也。
论「或由根价至故名少大」,第二释也(已上第六对)。
论「染心根少至得少大名」,已下重释诸句。「极二相应」者,或痴相应,谓忿等;或二相应,谓贪、瞋、痴;无三相应者。余句可解。乃至「由此染善得少大名」,总结第六对也。
论「掉心者至能治彼故」,第七对也。
论「不静静心应知亦尔」,此类释也(第八对也)。
论「不定心者至能治彼故(第九对也)。」
论「不修心者至容有二修故(第十对也)。」
论「不解脱心者至容解脱故(第十一对也)」,《婆沙》一百九十广释十一对心。略心即是此聚心也。一百八十九云「问:何故此中不说他心智?答:他心智知他相续心、心所法,此中如实智知自相续心、心所法,是故不说」,广如彼释。《婆沙》评家义当此中所破。
论「如是所释至诸句别义」,论主总非前师释也。
论「如何此释不顺契经」,有部问也。
论「经言此心至有观无止」,答违经也。经说聚心,惛、眠俱行故。
论「岂不前说至通聚散过」,有部引前违理破也。
论「虽说非理至是散心故」,西方师通前难也。虽说眠相应染心,亦聚亦散过。我西方师不说眠相应染心为散心,但名聚心,复有何过?
论「岂不又说本论相违」,有部引前违教破也。谓本论说法、类、世俗、道智知故。
论「宁违论文不违经说」,西方师通本论不得,故云宁违论文不违经说。
论「如何不辨诸句别义」,有部问也。
论「谓依此释至八异相故」,西方师答也。
论「依我所释至八句别义」,有部总不许是不辨经中八句别也。
论「谓虽散等至别立八名」,有部重广释也。
论「既不能通至理亦不成」,西方师难。既不能通我前引经云「云何内聚?谓心若与昏、眠俱行」等文,所释八句义别不成。
论「又若沈心至名非时修」,西方师重引破有部八句也。若沈心即掉心者,经不应说沈、掉非时修觉支别。说所为沈、掉修觉支别,明知沈、掉心异。
论「岂修觉支有散别理」,有部难也。岂修觉支有散别修引经为难。若有别修,可有修三不修三别。既无别修之理,如何有修、不修者?
论「此据作意至故无有失」,西方师答。经言修者,是欲修名修,非正修也。欲修名修,故散别无有失也。
论「岂不我说至我说体一」,有部通经。说懈怠增者,经说沈心。掉举增者,经说掉心。沈、掉举常相应故,我说体一。
论「随自意语至意不如是」,西方师总非不得经意。《正理论》曰「此彼二经意各别故。此经中说有贪等心,为令知心染、净品别。谓为如实了知诸心黑品、白品差别理趣,说有贪心、离贪心心。彼经中说聚心、散心,为令了知修神足障。由彼经说『自审己心勿太沈、勿太举,勿内聚、勿外散。』谓彼行者修神足时,应自审察修神足障,此心懈怠、此心掉举、此心惛眠,此于色等非理作意所引流散。此、彼经意所为既殊,不可引彼经遮释此经相。彼经但说修神足时,心于内外太聚、散失,不欲分别心染、净相。此经所说与彼相违。虽诸染心皆有怠等,为显诸染过失差别,随其增位立沈等心、立策等心,应知翻此。故我宗释符顺契经,亦善分别诸心异相(述曰:此经者,谓明十一对心。彼经者,是西方师引难有部经也)。」
论「前说一切至贪系是何义」,论主述西方部征有部前释。贪系故名为有贪心,贪系是何义?论主前依《婆沙》正义。正存贪所系,后依经部破贪系心。
论「若贪得随故至贪所缘故」,已下进退征,如文可解。
论「若不许彼至可成有漏」,遮转计也。
论「若谓由为至痴所缘故」,又遮转计。
论「然他心智至名有贪心」,又重破有部释也。
论「若尔云何」,有部反问也。
论「今详经意至名离贪等」,论主破有部,存西方师释。
论「若尔何故至不还堕三有」,有部难也。若与贪相应名有贪心,此心即无有离贪义,恒相应故。如何经说有离贪、瞋、痴心,不还堕三有。
论「依离得说故无有过」,论主通也。
论「岂不于前至不相应故」,有部破论主也。
论「若依此意至有痴等故」,论主通也。
论「且止傍论应述本宗」,已下述其本宗义也。
论「此所明他心至能缘行相不」,问也。
论「俱不能取至能缘行相」,答也。不取所缘、能缘行相。
论「不尔他心智至能自缘失」,反难释也。若不如上所释,不知所缘及能缘行相,即有二失。若知他心所缘,即有他心智缘色等境,及自知过。若知他心能缘行相者,即自知失,自心是彼他心能缘行相故。故《婆沙》九十九云「又他心智但缘他心不缘他心所缘行相。若缘他心所缘行相,应缘自心,非他心智,自心是彼所缘及能缘行相故。」
论「诸他心智至如应容有」,已下明决定相也。「谓唯能取欲、色界系」,不知上故,在四禅故。「及非所系」,知无漏心故,他相续中不自缘故。唯知现在,简过、未也,唯缘有情现起心故。同类法分,知法分等心、心所法,简知色等。「一实自相为所缘境」,一简缘二、三等。实简缘假,不缘假故。自相简共相,不缘共相故。无漏他心虽作四行,唯缘一法。或可唯说有漏。空无相不相应,不与苦下灭下心相应故。尽无生不相应,彼息求故。为知他心,非知尽故。「不在见道」,无异心故。不在无间道,以断障故,他心智不断障故。「余所不遮」者,除上决定,余不遮也。「如应容有」者,显非一切。已上明他心智行相。自下明尽、无生智行相。
论「尽无生智至离空非我」,明尽、无生智各有十四行相。
论「谓由彼力至不受后有」,释尽、无生智知俗所以。《婆沙》二十九云「我生已尽者,是缘集四行相。梵行已立者,是缘道四行相。所作已办者,是缘灭四行相。不受后有者,是缘苦二行相,谓苦、非常。」又《婆沙》一百二云「如契经说:诸阿罗汉,如实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中我生已尽者,然诸生名显多种义,谓或有生名显入母胎,或有生名显出母胎,或有生名显分位五蕴,或有生名显不相应行蕴少分,或有生名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或有生名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者,如此中说我生已尽。问:此尽何生?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尽过去生,过去生已灭,何须尽?若尽未来生,未来生未,至何所尽?若尽现在生,现在生不住,何须尽?答:应作是说,尽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生名既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诸瑜伽师总观非想非非想处三世四蕴,离彼染故,令生因果皆不得成。」广如彼释。「梵行已立,谓无漏行已立。问:为学梵行已立?为无学梵行已立耶?答:学梵行已立,非无学梵行。所以者何?无学梵行今始立故。言所作已办者,一切烦恼皆已断故,一切所作已究竟故,一切道路已遮塞故。」广如彼释。「言不受后有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诸阿罗汉皆无后有,故通说为不受后有。」广如彼释。又云「问: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一一当言是何智耶?有说:此中我生已尽是集智,梵行已立是道智,所作已办是灭智,不受后有是苦智。」广如彼释。
论「为有无漏越此十六」,已下一行颂,第二明无漏行唯十六也。
「论曰至越于十六」,论主先述二宗别也。
论「云何知然」,有部问外国师也。
论「由本论故至如理所引了别」,外国师引本论文证,以不系心了欲界法。苦、集八行相外,更有有是处,有是事行相。故知十六行相外更有行相。
论「若谓彼文至余不说故」,遮有部通本论文。谓有是处有是事,但为显示前八行相义决定,故作如是等言。于余处文,亦应如此说。《正理论》云「此不成证,违论意故。论显不系行相众多,于中有缘欲界系者,依容有说,有是处言、有是事言,显无颠倒。即由此故,余无此言(已上论文)。」
论「谓若彼论至故释非理」,举余见所,断文不说有是处有是事文,证前不系心文有是处有是事为别行相。我故、我所故,是有身见。断故、常故,是边执见。无因故、无作故、损灭故,是邪见。尊故、胜故、上故、第一故,是见取。非胜计胜故、能清净故、能解脱故、能出离故,是戒取。非因计因故、惑故、疑故、犹预故,是疑。贪故、瞋故、慢故、痴故,可解。此上诸心皆是不如理所引,既于见所断了欲界中,即但有不如理所引,无有是处有是事。于不系心了欲界中,即有有是处有是事。如理所引,故知不系心了欲界法,八行相外别有行相。《正理论》云「除此无容有余行相,由此不说有是处言,由皆颠倒转,不言有是事。故净行相无越十六,理教无违,不可倾动(已上论文)。」
论「十六行相实事有几」,此一行颂,第三答三问也。
「论曰至名四实一」,述不正义也。《婆沙》七十九云「问:何故缘苦有四行相,名有四种,实体亦四。缘余三谛而不尔耶?答:缘苦谛行相,是四颠倒近对治故,如四颠倒名、体各四。缘余三谛所起行相,非四颠倒近对治故,名虽有四实体唯一(已上论文)。」
论「如是说者实亦十六」,述正义也。
论「谓苦圣谛至能永超故出」,下有四番释十六行相。此第一番释,如文可了。
论「又非究竟故非常至舍一切有故出」,此第二释,文显可知。
论「如是古释至更为别释」,已下论主更别释也。
论「生灭故非常至自非我故非我」,此释苦谛,如文可知。
论「因集生缘至与论为异」,已下引经释集谛也。文有三别:一明四欲不同、二明四欲位别、三结四欲行名。此第一也。言「以欲为根」者,根者是因义。言「以欲为类」者,类是缘义。此经意以爱为集谛。所言欲者,即是贪也。
论「此四体相差别云何」,此问四欲体相别也。
论「由随位别至起造业时欲」,此第二明四欲位别。凡诸有情先于总自体起总我贪,次于当总自体起当总我贪,次后复起若天、若人等当别我贪。然复为别我故,造业贪结当生起续生我贪,或执造当业时我起造业我贪。当果取蕴是其苦体,前之四因是其集谛。此四位欲即前四欲。
论「第一于苦至如花蘂于果」,此第三结四欲行名配前四位,如文可解。
论「或如契经至亦当变异有」,更引经释四欲别。「决定有」者,决定有我体故。「如是有」者,执我如是由婆罗门等有。「变异有」者,谓从小至大等有。「执我现有」者,计我现在有。「执我现无」者,执于现在归断灭故。余文可解。虽有当别不同,竝准此释。
论「流转断故至永离有故出」,释灭、道下八行相也。已上即是第三番释。
论「又为治常乐至行出行相」,此即论主第四番释。
论「如是行相以惠为体」,述有部释。《正理》释云「谓唯诸惠于境相中简择而转,名为行相。」
论「若尔惠应至不相应故」,论主破也。
论「由此应言至皆名行相」,论主述自释。言行相者,境相品类差别不同,故言行相。或是能取境差别相,故名行相。
论「惠及诸余至唯是所行」,就有部宗释能所行及辨宽狭。如文可知。
论「已辨十智行相差别」,已下第六义门分别。于中有六:一明性、地、身别;二明念处分别;三明智相互为境;四明十智缘境;五明非我行相;六明成智多少。此两行颂,第一门也。
「论曰至唯是善」,明三性也。
论「依地别者至及下三无色」明依、地别。「他心智唯依四根本静虑」者,《正理》意云「此又通性故余地,非依五通所依止、观等故。上七近分非法智依者,以彼唯是有漏法故。亦不依无色,以不缘欲故。所余七智总说虽同,然于此中非无差别。类智决定九地为依,余之六智若法智摄六地为依,若类智摄通依九地。」
论「依身别者至通依三界身」,明依身也。
论「已辨性地身当辨念住摄」,已下一行颂,第二念处分别。
「论曰至皆通四」,释也。灭智无三境故唯法。他心智不缘色故唯三。所余八智境通色、心、心所等故,通四念住。
论「如是十智展转相望」,已下一行颂,第三明智相互为境。
「论曰至除法智」,明法、类智。
论「道智能缘至皆缘十智」,明道等五智。
论「灭智不缘至为所缘故」,明灭智也。
论「十智所缘总有几法」,已下两行颂,第四明十智缘境。
「论曰至善无记别故」,明十智所缘十法,先分十法、后明缘有广狭。言「十法」者,有为有八,谓有漏六,即三界相应、不相应;无漏二,谓相应、不相应;无为为二,谓善即择灭,无记谓虚空、非择灭。
论「俗智总缘十法为境」,以有一切法无我观等故。
论「法智缘五」者,不缘上二界及虚空、非择灭。
论「类智缘七」,缘上二界及善无为故。
论「苦集智各缘三界所系六」,不缘无漏故。
论「灭智缘一」,谓唯缘择灭故。
论「道智缘二」,唯缘无漏有为故。
论「他心智三」,唯缘三界及无漏相应法故。
论「尽无生智缘九」,不缘非谛法故。
论「颇有一念智缘一切法不」,已下一行颂,第五明非我行相。
「论曰至犹除自品」,明无一念知一切法。虽以世俗智观一切法为非我,由除自品。
论「自品谓自体至非此智所缘」,释自品也。境、有境别故,不自缘也。同一所缘故,不缘相应,若缘相应即自缘失。极相隣近故,不缘俱有法,如眼不见扶根色等。故《正理》云「何缘不以自体为境?诸对法者立此因言:诸法必无行自体故。此言意显诸法生时,随其所应待四缘性,随有所阙法则不生。不阙便生,立为缘性,诸法无有阙自体时,故毕竟无阙不生义。」
论「此智唯是至闻思所成」,明依地及惠。一切法非我观,通上地有。然缘一切法尽,唯除自体、相应、俱有法者,唯是欲、色界摄闻思所成。
论「非修所成至应顿离染」,此非有部宗。所以得知?《正理论》云「然经主说非修所成,以修所成地别缘故,若异此者应顿离染。此不应理,言修所成唯地别缘,非极成故。谓我宗许静虑地摄修所成惠,有能总缘随所依身自、上境故,厌下欣上方能离染。此既总缘唯欣行相,故于离染无有功能。故彼所言甚为非理。」两说不同,由宗别也。又《正理论》云「此智唯是欲、色界摄。无色界中虽有此显,而缘法少,非此所明。此通闻、思、修所成惠,皆能除自品,缘一切法故。」今依《婆沙》第十,更以六门分别:一依地别、二最初起、三得差别、四得人别、五缘境通局、六问答分别。一依地别者,评家正义云「一切法无我行相在七地。若别说者,闻所成惠唯在五地,谓欲界、四静虑;思所成惠唯在欲界;修所成惠唯在六地。四无色地亦有此行相,而不能缘一切法。谓空无边处非我行相,缘四无色,彼因彼灭,一切类智品道及四无色非择灭,一切类智品道非择灭,并一切虚空无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尽能缘。识无边处缘上三无色,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唯缘一切,彼因彼灭。一切类智品道及此非择灭并一切虚空。二初起者,此非我行相依欲、色界身初起。三得别者,加行得、离染得、生得者,通三种此则总说。若别说者,欲界闻思所成非我行相唯加行得,色界闻所成非我行相可言加行得、可言生得。云何可言加行得?谓若此间于自、共相善修习者生彼便得,若不尔者生彼不得。云何可言生得?谓虽此间善修习已,若不得生彼修不能得,生彼方得。彼闻所成非我行相,必依此间所修加行生彼得故。色界修所成非我行相,是加行得及离染得,亦可言是生得。问:若欲界没生第二静虑,第二静虑没生初静虑,彼得初静虑非我行相不?答:若先善修习者得,不尔者不得,乃至生第四静虑亦尔。问:若欲界没生无色界,无色界没生初静虑,彼得初静虑非我行相不?有说不得,以极远故。如是说者,若先善修习者得,不尔者不得,乃至生第四静虑亦尔。问:若初静虑没生第二静虑,第二静虑没生初静虑,彼得初静虑非我行相不?答:若先善修习者得,不尔者不得,生余地亦尔。四得人别者,如是说者,异生亦得,乃至如是说者,外法异生亦得此行相,然与内别。谓内法者,亦加行得、亦生得,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外法异生唯生得,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在前,以着我故。五缘境通局者,问:云何起非我行相耶?答:若生欲界起欲、色界非我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若生初静虑起初静虑非我行相,不定者亦能缘一切法,定者唯缘。从初静虑乃至有顶,起上三静虑非我行相亦尔。生第二静虑等,义准可知。问:欲、色二界非我行相,何者缘法多耶?答:色界非我行相若不定者,缘法与欲界等;若定者,则所缘法少于欲界,谓不能缘自随转色故。今详欲界及初定等散非我行相,缘法少二定已上,以不能缘自相应寻、伺及彼生等故。六问答分别。问:此非我行相,若欣作意俱,云何缘可厌法?若厌作意俱,云何缘可欣法?答:应作是说,欣作意俱。问:若尔,云何缘可厌法?答:彼瑜伽师于此可欣法生欣尚故。设于无量可厌聚中,有一可欣则生欣乐,何况多耶。如铜钱聚上置一金钱,便于此聚总生欣乐。此亦如是,故无有失。问:亦有喜、忧根能缘一切行法,何故此行相非彼相应?答:互相违故。谓此欢行相转,彼戚行相转,故不相应。」
论「已辨所缘」,已下第六明成智多少。
「论曰至亦定成七」,明成就。有三节:一渐增位、二离欲位、三无学位。此即第一。一切凡、圣皆成俗智,未离欲凡唯成俗智,及未离欲圣人在苦忍位与异生同,虽成无漏惠不名智故。至第二刹那加苦法智,即加法智、苦智,故成三智。第四刹那又加类智,第六刹那又加集智,第十刹那又加灭智,第十四刹那又加道智。至修道位未离欲前,皆悉同前成就七智。
论「如是诸位至生无色者」,第二离欲位也。至此位中,于诸位各加他心智。谓在凡时及圣初,先一今二。乃至修位,先七今八。然异生生无色者,虽离欲染不成他心,有漏他心生上舍故。圣生上界成他心者,无漏他心智者生上不舍故。然成二种他心,诸位不同。谓异生位及十五心,唯成有漏他心智。超越那含道类智时,具成二种,得根本地无漏道谛为果体故。离欲界染余修位中皆具成二,圣生无色便舍世俗。
论「时解脱者至谓增无生」,明第三无学位也。无学位中钝九利十,同如常释。
论「于何位中顿修几智」,已下大文第七明修智也。于中有六:一明见道、二明修道、三明无学道、四明练根等、五明地通局、六明四种修。此下两行颂,第一明见道。将欲释修,须知修义。《正理论》云「且应思择何谓为修?谓习善有为令圆满自在(此是修义)。非染无记者,无胜爱果故。非善无为者,不在相续故,又无为无果故。」今助一解:无为无增减故。
「论曰至诸行念住」,明见道。八忍七智现起之时,唯修自谛念住及四行相。若缘三谛修四念住,若缘灭谛唯修法念,自分修故。
论「何缘见道唯同类修」,问也。何缘见道唯同类修,非修道等?
论「先未曾得至俱决定故」,答也。有二义:一先未得此无漏智故;二对治、所缘俱决定故。见道八忍定缘八谛断八谛惑,不相交杂。修道不尔,断修惑时,或缘苦谛乃至道谛,及缘非谛,交参不定。
论「唯苦集灭至未能兼修」,明修俗智。于一一谛后边修故,名现观边俗智。于彼后边观此谛智得圆满故,故后边修。法智位时未圆满故,故于此位不能修也。
论「道类智时何不修此」,问也。是道边,何故不修?
论「俗智曾于道至可能遍修」,答也。有二释:一据曾、不曾释。无始已来曾知苦、断集、证灭,以世俗智知、断、证故,由此三边修彼俗智;无始已来不曾修无漏道,由此不能修彼俗智。二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事现观者,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容一有情遍知苦尽、遍断集尽、遍证灭尽,而道必无有遍修者,由此于道谛边不能修彼世俗智。
论「虽集灭边至种性多故」,释违妨也。谓一有情于见道位知一切苦,未断一切集、未证一切灭,而于无学必断、证故。道即不尔,非唯见道不修一切道,至无学位亦不能修,以三乘六种姓其道各别,不平修故。
论「有言此是至故不能修」,述异释也。以道类智是修道故,不修见边。
论「理非极成不应为证」,论主破也。虽道类智有部云是修道,余部不许是修道故,非是极成,不应为证。《正理论》云「道类智时何不修此?此智唯是见道眷属,彼修道摄,故不能修。此意说言修七处善为种子故,见道得生。故见道生时,说彼为眷属。乃至由此于三谛世尊说边声,如契经说: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曾无经说有身道边,无能修道至道边际故。」问:三位所修何胜何劣?答:《正理》云「若据相续,后胜于前,因增长身起彼得故。若就界说,上皆胜下。故前所修色界系者,界胜、身劣;后位所修欲界系者,界劣、身胜。」此有四句,如理应思。
论「此世俗智至无容起故」,明不起也。《婆沙》三十六云「问:若尔,何故不现在前?答:此智与见道现行相违故,过见道位无容起故。设见道位中,见道须臾不现前者,此智便起。以见道无刹那断义,是故此智无容现前。问:若不现前,云何可说此依随信、随法行身?答:彼身有二种,一是见道所依、二是现观边世俗智所依。见道于见道所依身得,亦在身成就、亦现前。现观边世俗智,于彼身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前。现观边世俗智,于现观边世俗智所依身得,亦在身成就、亦现前。见道于彼身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前。设见道位,此世俗智所依身现在前者,即此智成就,亦现在前。见道唯于未来成就。然见道位必起见道所依身故,见道成就,亦现在前。此智唯于未来成就。若见道位不起见道所依身者,则无见道见圣谛义,便非圣者,是故必起见道所依。由此彼身得非择灭,是故此智毕竟不起。」又《正理》云「此智依身定不生故。谓随信行、随法行身,容有为依引此智起。在见道位此无容生,故此依身住不生法,依不生故此必不生(已上论文)。」
论「若尔何故说名为修」,难也。
论「先未曾得今方得故」,通也。据得说修,阙缘不生。《正理论》云「谓于尔时起得自在。余缘障故,体不现前。即由此因说名为得,以证彼得起自在故。以有诸法得即现前,如尽智等。或有诸法先得后现前,如无生智等(利根人无生智与尽智同时得也)。或有诸法得永不现前,如此智等。或有诸法不得而现前,如外色等。故虽不生而有修义。」
论「既不能起得义何依」,难也。
论「但由得故说名为得」,答也。
论「由得故得至理不成立」,结破也。
论「如古师说至不乐此义」,述经部释。《正理》破云「如何此智不现在前,言得起依说名为得?非得此依故可名此现前,勿此所依即此体故。」乃至广破(已上论文)。
论「随依何地至七地俗智」,述修地通局。准此上地亦修下有漏。《婆沙》三十六云「问:颇有二圣者同生一地,于现观边世俗智,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有。谓一依初静虑入正性离生,一依第二静虑入正性离生。彼命终俱生第二静虑,依初静虑者不成就此智,以越地舍故;依第二静虑者成就此智,生自地不舍故。颇有二阿罗汉同在一地,于现观边俗智,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有。谓彼先时,一依初定入见道,一依第二定入见道。彼命终俱生第二静虑,住中有中得阿罗果,依初定者不成就,此越地舍故。依第二定者成就此智,生自地不舍故(已上论文)。」
论「苦集边修至缘此谛为境」,明念住行相缘境别也。《正理》云「谓若苦谛现观边修,即以缘苦四种行相,若欲界系缘欲界苦,色界系者缘上苦谛。集谛、灭谛边修者皆准此。苦谛谓若欲界系缘欲界集、灭,若色界系缘上二界集、灭。」
论「见道力得故唯加行所得」,明二得中唯加行得,即以见道加行得故。欲界摄者是思所成,色界摄者是修所成,非闻所成,彼微劣故。《婆沙》三十六云「问:何故现观边世俗智非闻所成,尽智时所修善根有闻所成耶?答:彼见道眷属一向猛利,是速疾道之所修故,非闻所成尽智眷属。尽智息求是容预道,故能通修(已上论文)。」
论「智增故至为其自性」,辨体也。古德释:俗智是同观修,以苦见道同观谛故。见道观谛令彼观谛智增,遂起于得,故名同观修。准此,于见道中有同类智见道为观谛理,而不为断惑。又有漏智无别断见惑。以是义故,故非同治。
论「次于修道虽染位中」,已下两行颂,第二明修道也。
「论曰至现修二智」,明第十六修道初念也。修有二种,谓行、得二修。行谓现行,得谓未来修。修道初念行修二智,谓道及类。此体是一,名有二也。次第、超越皆同此二。若未来修,二位不同。
论「未离欲者至不修世俗」,明未来修。他心智通四根本故,若未离欲不修他心,唯修法、类。又四谛智。若已离欲,加他心智,不修尽无生,是无学故。不修俗智,非想治故。《正理论》云「先已离欲入圣道者,何缘见道中不修他心智?以他心智游观德摄,依容预道方有修义。见道位中为观谛理,加行极速故不能修,无间道中义亦同此。今第十六道类智时,容预道收,故修此智(已上论文)。」已上明住果修。后向之中断有三例:一断欲界惑、二断上七地、三断非想。就三例中,断一一惑复有四道,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此等诸位行、得二修,有同有异。然同类者于一处明,由此前后故有差别。
论「断欲修断至随应现修」,明三例行修别也。断欲修断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此断欲界惑,故不用四类智,及他心、尽、无生智,断通漏无漏道故,所以有俗智。即是总有六智,谓四谛智、法智、俗智。第九解脱道行修,亦同六智,以未来修别故,不于此明。断上七地用类智,故四类智也。灭、道法智能断上故,兼二法智。非有顶故,兼俗智也。问:何故欲界无间解脱道同处以明,断上七地别处明也?答:断欲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未来修,同俱不修他心故,所以同处以明。断上七地无间解脱,同行修四、类、二法及世俗智,总七智,以未来修别所以别明。无间道中不修他心,诸解脱道修他心故,所以如前。
论「断欲加行至随应现修」,断欲界惑无间解脱不用类智,加行、胜进义即无违,故于此中加四类也。
论「此上未来至加他心智」,明上三例未来修也。未离欲故、无间道故,不修他心。尽、无生未得故,法、类互修者,由因力相资故修。下准此释。断有顶地加他心智,明有顶也。所以前八解脱与无间行修是同。不同明者,以未来修别。八解脱道修他心智,无间不修,第九解脱或九或十,所以别明。「除世俗」者,有顶治故。「加他心」者,解脱道故。
论「断有顶地至苦集灭道六」,无间道故不修他心,有顶治故不修世俗。
论「断欲修断至随应现修」,明欲等行修。文中有四:断欲修断第九解脱,第一例也;断上七地诸解脱道,第二例也;断欲修断第九胜进断上八地诸加行道,第三例也,此亦行修是同,故同明也;断上七地有顶八品诸胜进道,第四例也。先修他心容现前故,加他心智。此上四例行修不同,如应可解。
论「此上未来至四谛他心」,明得修同。此上四例未来皆修八智,除尽、无生,是有学故。《正理论》云「四类不能断欲界染,苦、集二法非上对治,何缘起彼治?此智未来修。若许兼彼非对治者,离有顶染等应兼修世俗。此难非理,唯同对治于未来修,非所许故。谓亦许有相属故修,如见道中修世俗智,或由因力相资故修。如断欲时兼修四类,断上染位修苦、集法。若断欲染不修类智,断上不修苦、集二法。则渐次得不还果者,应无容起类智现前,阿罗汉应无起苦、集法智,先所得者皆已舍故。先未得者非所修故,由约种类,若先已得为同类因力,引等流智生,此智由先彼智引故,于彼智类彼能为因,故此智生因力资彼,虽非同治亦未来修。」准上论文,修见道边俗智名相属修,然名同观亦不违理。断九地染加行、胜进,皆修俗智未见辨处。且即详此相望,虽非是同类因,亦有力用互相引故,由此与无漏智互相修也。
论「次辨离染得无学位」,已下一行颂,第三明无学也。
「论曰至无生智故」,释无生智等。尽智初心唯缘有顶四蕴,所以行修唯苦、集、类及尽智。名虽有四,定三同体,苦、集不定,类、尽决定同一念故。
论「次辨余位修智多少」,已下三行颂,第四明练根等余位修也。
「论曰至不修他心」,明有学练根。无间道五性非一,故言诸也。是有学故,无尽、无生;似见道故,无世俗智;无间道故,不修他心。所以唯六。
论「诸解脱道至谓加他心」,明解脱道。四法、类智修同前。解脱道中非是断障。已离欲者修他心智,亦同前说。
论「有余师言至亦修世俗」,述异说也。
论「诸加行道至谓加他心」,明加行道。行修与无间同。未离、离欲两位,未来加世俗智。见道加行有世俗故,故修七、八。
论「诸胜进道至未来亦八」,明胜进道。未离、离欲行修,未来同修七、八。
论「无学练根至如治有顶故」,明无学也。无间道故不修他心,行修故不修尽也。
论「五前八至他心及尽」,五前者,时解脱中五种性也。前八解脱者,除第九以前八。行修与第九不同,故别明也。未来修八,除俗、无生。
论「四第九解脱至未来修九」,四第九者,谓前四种性。第九解脱,同尽智初,唯缘非想故,所以苦、集、类、尽随应现修。随应现修者,谓苦、集智随一起不定;类、尽决定,非随应也。「未来修九」者,加世俗智,同得应果故。
论「最后解脱至未来修十」,后解脱者,谓第五种姓练根第九解脱,行修同前。已利根故,未来修十。
论「诸加行道至未来亦十」,明加行、胜进行得修异,如文可知。
论「学位杂修至未来皆八」,明学位杂修也。无间道无漏、有漏二念心故,行修兼俗。解脱道中唯无漏一念心故,行修唯四、法、类。「加行增俗」者,加行心中多无漏心,相间杂故。「诸胜进道又加他心」者,先得他心,容现起故。未来唯八,是有学故,依根本故。
论「无学杂修至与练根同」,明无学杂修也。「无间道未来钝八利九」者,不修他心智故。「解脱道中钝九利十」者,修他心故。
论「学位修通至皆修八智」,明学修通也。五无间道非理观故现修俗智,互相引故未来修七,除他心、尽、无生也。五解脱道二是无记,不名修也。宿住、神境二解脱道,五加行道,皆非理观,故唯世俗。他心、解脱道无漏故,法、类、道、俗及他心智,随应现起。一切胜进如他心智,更加苦、集、灭随应现修,故言并也。学修通中除五无间,自余未来皆修八智,除尽、无生,以未得故。
论「无学修通至与练根同」,明无学修通也。「无间现修如学」者,同缘事故,未来修异,钝加尽智,利兼无生故。「解脱加行现修如学」者,若有学、若无学,皆不以尽、无生为解脱加行故。未来有异,钝加尽智,利兼无生故。胜进与无学练根同。
论「天眼天耳至不名为修」,此二解脱是无记故,学、无学皆非修也。
论「圣起所余至唯修俗故」,明一切圣修有漏功德。既是有漏,皆行修俗。未来有学,未离欲七,已离欲修八,准前可知。无学钝九、利十,亦如前说。「除微微心,此于未来唯修俗故」者,《正理》亦同。《婆沙》一百七云「已得善法现在前时,不能修未来。」准知所言修者,皆起未曾得。《婆沙》一百五十五云「若起微微心时,若起闻、思惠等时,于无漏根非舍非得。」准《婆沙》,微微心与闻、思惠同说不修无漏,不言此三未来修有漏。此论及《正理》皆言微微心未来唯修有漏,闻、思惠心非定心故,有他力修,无自力修。准上论文,微微心唯修有漏,不修无漏,闻、思惠二总不修也。
论「若起所余至同前有漏」,明圣修无漏功德。如文可解。
论「异生离染至唯修世俗」,明异生离染修智多少。断欲第九解脱,得初定他心,乃至离第三染第九解脱,得第四定他心智。离第四定第九解脱,得空处定无他心故不得言修,行修亦唯世俗。总言离染通四道故。准此论文,离染四道皆唯共相作意。圣道、世俗及他心者是共相,非别相也。无漏他心虽缘一法,是共相故,异生无有无漏他心。由此离染四道行修,唯世俗智不修他心,缘有漏心必唯自相。异生修道胜进,即有他心行修,如文可知。有人更为两解:一云或异生位,离欲胜进容起他心。此文但言俗智者,据加行、无间、解脱道,从多分说。二云或应说而不说者,略而不论。此不应理,诸论皆同故。异生唯得四根本静虑兼修他心,自余诸位唯修世俗。
论「修五通时至现未唯俗」,明异生修通,依根本四禅故。诸胜进道他心、俗智随应现修。无间道起,非容预故,现、未俱俗。五加行道及神境、宿住二解脱,不唯缘心,故唯世俗。一解脱道,即他心智故,所以通二。
论「根本静虑至近眷属故」,明依根本地修余功德也。非他心智故,现唯俗智。根本地故,亦修他心。唯决择分见道眷属,同见道故,不修他心。
论「依余地定至现未来修」,明色四未至及无色全皆唯修俗。
论「诸未来修为修几地」,此下两行颂,第五明地通局。
「论曰至此地有漏」,释修有漏法也。「诸道」者,谓有漏、无漏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依此」者,即上诸道,随依何地现起,名为依此。「得此」者,谓有漏道,依上近分离下染时,及无漏道随依何地离染之时,至第九品解脱道时得于上地。「修此地有漏」者,如上所说,若依此地、若得此地,即修此地有漏善法。有漏系地坚牢,不修余地。故《正理论》释此颂言「谓依此地世俗、圣道现在前时,未来唯修此地有漏,以有漏法系地坚牢,难修余故(已上论文,释依此也)」。随依何地离下地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亦修未来所得上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离下地缚必得上故。
论「圣为离此地至及下无漏」,释颂「得修无漏」也。「圣为离此地」者,谓圣人随依何地,离此地染时,修所离地及下无漏。即如依初定离二定等诸地染时,得第二定等,及下无漏。「及得此地时」者,圣人随依何地,初得二、三定等,即修二、三定等,及下无漏。「并此地中诸圣道现起」者,谓圣人现起二、三定等圣道之时,即修二、三等定,及下无漏。
论「为离此言通二四道」,谓上为离此地染者,非唯无漏无间、解脱道二四道也。《正理论》云「谓随何地有漏、无漏加行等道正现在前,为欲断除此地烦恼,未来修此及下无漏,下于上染同能治故。虽下圣道断烦恼时,诸上地边有能同治,然由有漏系地坚牢,未离下时未能修彼。随依何地离下地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能修未来所得上地,及诸下地无漏功德。随起此地世俗、圣道现在前时,未来皆修此及下地无漏功德。」准此论文,〈贤圣品〉颂云「圣二离八修,各二离系得。」长行释云「诸有学圣用有漏道,离下八地修断染时,能具引生二离系得。用无漏道,离彼亦然,由二种道同所作故」者,准《正理》文,圣定用有漏及无漏道离染,虽同修二种得,有漏道断随品修二,无漏道断至第九品解脱道修。《显宗》三十二有三释。一云:由此有学离八修断,世、出世道随应现前,各未来修世、出世道。此总相说,以无漏道离上七地前八品时,不修上边世俗道故。唯有无漏一离系得,离第九品方可具二。第二释云:或应许得离道而修。第三释云:或应断染时许依下修上。已上说修道,非见道也,见道现起亦修下俗智故。
论「唯初尽智现在前时至皆来朝贡」,明尽智修异余位也。《正理论》云「唯初尽智现在前时,力能遍修九地有漏意地所摄闻、思、修所成不净观等无量胜功德。谓随何地尽智现前,通修未来自、上、下地。何缘唯此?初尽智时,力能遍修诸有漏德,创能殄灭无始时来一切善根烦恼怨故。如有摧伏国所共怨,一切俱来庆赖称善。又烦恼缚断无余故,如能缚断,所缚气通。又彼心王登自在位,一切善法起得来朝。」
论「然此生上至九解脱道」,明生上不修下,及练根同也。
论「诸所言修至而证得故」,明名修、不名修法异。
论「若先未得至势力劣故」,明能修、不能修法异。
论「为唯约得说名为修」,已下一行颂,第六明四修也。
「论曰至前后二修」,明四修相。有为善法名行、得二修,行谓现行,得谓得得。现具二义,未来唯得,一切有漏名除遣修。由此有漏善法具足四修。无漏善法唯有行、得,诸有漏法加治、遣二。
论「外国诸师至乃至广说」,述异计也。
论「迦涅弥罗国」,已下有部会释六修同四修也。
俱舍论疏卷第二十六
保延三年九月四日于南新屋点了。
暗眼老僧觉树
以黄薗本一交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