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卷第六
沙门法宝撰
分别根品第二之四
论「如是已说至说为因缘」,此下当品大文第三明因及缘。将欲释义,先结引也。
论「且因六种」,文中有二:一六因、二四缘。缘次后说,先释因故,故言且因六种。
论「何等为六」,此先辨因。就中有三:一明六因、二明五果、三明法具因异。明六因中,一总列因名;二依名别释;三定取、与;此下一颂总列因名。
「论曰至六异熟因」,牒颂释也。《显宗论》云「能作因体通一切法,是故前说。俱有因体遍诸有为,故居第二。余同类等,于有为中如其所应各摄少分,随言便稳次第而说。」今详六因皆广者先说。同类因体虽除未来狭俱有因,然摄一切心、心所法、色、不相应。相应因体虽通三世,唯心、心所故狭同类,然通染污一切心及心所广遍行因。遍行因体若于欲界,二部一分狭异熟因,异熟因体通五部故。于上八地异熟因体唯通修断一分,遍行因体二部一分。故异熟因,遍行后说。然六因、四缘并通亲疎,因名是亲、缘名是疎。《显宗论》云「法生所赖故说为因,即亲顺益所生果义。」
论「对法诸师至如是六种」,此以四缘有经文说,六因无经文故,故言对法诸师许因唯有六种。此明无增减也。《正理论》云「如是六因非佛所说,如何本论自立此名?定无大师所不说义,阿毗达磨辄有所说。经中现无,由稳没故。自相可得,决定应有。又诸经中所化力故,世尊方便作异门说。对法诸师由见少相,知其定有分明结集,故有说言。此六因义,说在增一、增六经中,时经久远其文稳没。尊者迦多衍尼子等,于诸法相无间思求,冥感天仙现来授与。如天授与《筏第遮经》,其理必然。如四缘义虽具列在此部经中,而余部中有不诵者。」乃至广说。准此论文,六因四缘是小乘义。四缘有文,六因无文,以无正经文故,故言对法诸师许因唯有如是六种。大乘对法论亦有六因,能作因有二十因。《中边分别论》及《成唯识》各取其十。未知大乘十因六因及四缘义出何经文。
论「且初能作因相云何」,此下第二依名别释。因体不同,分为六段。将释初因,故先问也。颂答可知。
「论曰至无障住故」,长行释也。就中有二:一释,但无障住及有力起名能作因;二余师释,诸法展转皆有力用。就初文中复分为二:一释颂文、二问答分别。就释颂文中,一明因体、二释因名。此文明因体也。然出因体有二种:一总出体,即以一切法为体;二对果出体,除自余能作。谓除自体,以余一切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问:法若毕竟不生,除其自体,余一切法与作因不?答:与作因。若其因法未至已生,但是性因。若至已生,是取果因。若果至生,名与果因。其不生法,无与果因。《正理论》云「此能作因略有二种:一有生力、二唯无障。诸法生时,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皆不为障,于中少分有能生力。且如有一眼识生时,以所依眼为依止因,以所缘色为建立因,以眼识等如种子法为不断因,以相应法为摄受因,以俱有法为助伴因,以耳根等为依住因。此等总说为能作因。于中一分名有力因,以有能生胜功能故。所余诸分名无力因,以但不为障碍住故。何故自体非自能作因?以能作因于自体无故。谓无障义是能作因,自于自体恒为障碍。又一切法不待自体,应有恒成损减等故。」述曰:若待即此自体,自体恒有,应恒成。若待第二自体,第二自体恒无,应恒成损减等。有余师说:若有自体因自体者,即应无明还缘无明等。一刹那顷此即此因,是则乖违缘起法性。有余师说:自于自体不见有用,故非因缘,犹如指端、刀刃、眼等。
论「虽余因性至总即别名」,明得名也。《显宗论》释能作因名有四:一云因即能作名能作因,此因有力能作果故;虽余因性亦能作因,然能作因更无别称,如色处等总即别名。二云或复此因能作二义,以无障故,可名为因;可名非因,不能生故。三云又能作者是余亲因,此能助彼名能作因。四云或此令他能有所作,他即是果,能作之因名能作因。此四释中,初二持业释,后二属主释。
论「岂不未知至为能作因」,次下第二问答分别。此即问也。
论「应知此生至是能作因」,答也。虽智障漏生、光障覩星,漏生之时智无障住、覩星之时光无障住,若为能障即不得生。
论「若于此生至可立为因」,难也。若先能障,由今不障,可得是因。本无障力,今不为障,何得是因?
论「譬如国人至何得为因」,王喻可知。
论「且如涅盘至无能障用」,指事难也。此等诸法有,如非有,先不能障,今不为障,何得是因?
论「虽无障用至亦得如前说」,指事答也。若有力者,由今不障,得为其因。其无力者,亦由今不障故,得为其因。有力、无力障虽有别,生时无障其义即同,由此二种为因即等。《正理》释云「由一切法展转相望皆有障力,故得为因。谓于是处有此一法,是处无容更有第二。设复此法于余处有,彼亦无容更有余法。如是诸法,岂不相望皆能为障而不为障,故皆可立为能作因。无色亦有时依等定,故彼相望亦有障力。又诸法内一法生时,如与欲法,余皆无障。谓二缘故法不得生:一顺因无、二违缘有。诸法生位必待胜力各别内缘,及待所余无障而住。」
论「此即通说至于芽等」,结前无障因,起后有力因,如文可解。
论「有作是难至皆成杀业」,叙外难也。因既常有,果应顿起。既同为杀因,应齐得杀罪。
论「此难不然至有亲作力」,答也。无障疎因,果不得生,非是亲作不成业道。法生、不生虽赖疎因,业感、不感由亲作力。
论「有余师说至有能生力」,大文第二叙异说也。此师意说:一切诸法与一切法为能作因,展转皆悉有其力用。如文可解。虽由能作因取增上果,而因即广,其果即狭。《正理论》云「过去诸法与余二世为能作因,彼二世法还与过去为增上果(此有因有果也)。未来诸法与余二世由无障故为能作因,彼二世法非俱、后故,不与未来为增上果。果必由因取,故唯有二;因唯据无障,故许通三。」解云:取果唯现,过去已取、未来未取。已取果已属已,未取果未属已,果据所取故唯有二。谓若俱、若在后,因唯无障,不据能取,故许通三,谓若俱、若在前、若在后也。现在诸法与余二世为能作因,彼二世法中,唯未来法为现在果(已上三世相对)。有为、无为非因非果,有为望无为非因,无为无生故亦非果。无为不能取故,无为、无为非因、非果无为望无为非因,无为无生故非果,非所取故。无为、有为是因非果,不障生故是因,体不生故、非所取故非果。由此义故说如是言:能作因多非增上果,以一切法皆能作因,唯诸有为是增上果。
论「如是已说能作因相」,已下第二,三句明俱有因。俱有因者,与俱有法为因,名俱有因。或以俱有法为因,名俱有因。若总出体,即摄一切有为法尽。若相对出体,如下广释。
「论曰至为俱有因」,此释初句,辨因相也。此与《婆沙》第十六评家,及《正理论》义不同也。《婆沙》云「同一果义是俱有因义」,《正理论》云「有为法一果是俱有因义」,不云互为果是俱有因义。
论「其相云何」,前虽总说互为果义,其互为果相状云何?
论「如四大种至由互为果」,指事辨相状也。故《婆沙》评家云「谓四大种若有偏增、若无偏增,地为三因,三为地因。所以者何?地不观地生所造色,以一切法不观自性,及同类体为他因故。余大例尔。如是诸相与所相法、心与心随转,亦更互为因。」此举三类互为因法,辨互为果相也。然于此中不说心随转法,及能相法自互为因者,《正理论》云「此中所说因相太少」,然自释云「本论说故,此无过失。」然本论中曾不见说心随转色与心为因,应辨此中造论者意。《正理》叙两师释,皆弹有过。自释云「我于此中见如是意:若法与心决定俱起,遍一切心依心而转,即说彼法与所依心展转相望为俱有因。诸心所法非定俱起,或少或多,现可得故。心所法自相对,多少不定,故论不说。身业、语业非遍诸心,不定心俱全无有故。不定心,无色定全无身、语二业。生等诸相皆依心转,非互相依,生等皆以法为上首互相资故。由斯不说彼互为因。又于此中,为欲显示但说异类为俱有因,同类互为因不说而成。故《显宗论》云『一切心所、静虑、无漏二种律仪、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谓心随转法。何缘心随相非心随转法?心随相于心非俱有因故。何缘心随相非心俱有因?不由彼力心得生故,彼于一法有功能故。又与心王非一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若尔,云何心能与彼为俱有因?由随心王生等诸位彼得转故。岂不应如大种生等?心亦用彼为俱有因?诸如造色非生等果,生等非不与诸大种为俱有因,此亦应尔。』」(准上论意,大种生等与大种非一果,而得为俱有因。心与随相虽非一果,何不许为俱有因耶?)如是所例,其理不齐。展转果一果多,非彼果故,非诸造色。是诸大种展转果中,一果所摄,何容造色非诸大种生等果?故例此为失。又如前说。前说者何?不由彼力心得生故。然诸大种与生等相展转力生,故无此失。又云「又此俱起和合聚中,有是能转而非随转,谓即心王;有唯随转,谓色及心不相应行;有是能转亦是随转,谓心所法,随心转故,能转色及心不相应行故;有二俱非,谓除前相。」准上论文,此中所明心随转法,与余处说随行随转义不同也。如对法中说惠为体,五蕴随行,此即心王入随转摄。此中说心,唯为其转非是随转,即说心王非随转也。然此中说,据王、臣理,心但为转。对法中说,据对法理,惠为其转。说虽不同,义无违也。
论「遍摄有为法如其所应」,明俱有因体也。一切有为皆有四相,能相、所相更互为因,理合遍摄一切有为。此中互为果言,谓同时因果。于中小相望其本法非互为果,本法与彼作俱有因,此即非互为果而为因也。准此,即是但互为果皆俱有因。有俱有因非互为果立互为果,因不遍宗法,此乃因狭于宗。《正理》弹云「又不应说唯互为果为俱有因,法与随相非互为果,然为因故。此为因相彼应更辨,由此义故应辨相言。」有为法一果可为俱有因,此与《婆沙》义同。《婆沙》十六评家云「同一果义是俱有因。」今详此因若是同时,还有其过。自体既非自体之果,如何俱有得一果耶?又大生、小生不同一果,如何得说一果因耶?此即一果之因不遍宗法,因狭于宗,与前无异。若谓异时,此即小相与其本法同一等流、同一异熟,因何不与本法为因?此即一果之因通其异品,于异品转,其过更重。《正理》立因不异于前,因何弹斥《俱舍》自更立耶?又《入阿毗达磨》云「诸有为法更互为果,或同一果,名俱有因。」准此二因亦无胜劣。今详两论所立之因皆无有过。如说变碍名之为色,而立此因不遍无表。如说忽食、急行名之为马,而有非马急食、急行,亦有是马缓食、缓行。然此立名不违世现互为果及一果因,例亦如是。顺正理师以违《婆沙》故从一果,《入阿毗达磨》将不违理遍举二因,此论略故但举其一。有人问答云:问:若依《婆沙》十六及一百五十竝云「一果者,离系果。」《正理》复云「一果者,谓士用、离系。」岂不相违?解云:《婆沙》唯说离系果者,于此果中且据决定无滥者说;其士用果名宽不定,或是俱生、或无间等。《婆沙》亦应说士用果,而不说者,恐滥俱生展转士用果,以自体望自体非一果故。《正理》所以说士用者,为摄一果中士用果尽,是故别说。各据一义,竝不相违。今详《正理》说士用果者,以离系果不摄不生士用果尽,非是欲摄余有为法无间、隔越士用果也。等无间缘、无间士用及四大造色,同时无间、隔越士用,此等皆非此中一果,非是一果俱有因义。谓彼心、心所法及四大、生等,虽俱有因,非一果故。亦非前聚色引等,春农秋实之士用果。此等虽同一果,非俱有因。故准五事,论解心所法名相应中,有一解云:复次同一时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缘、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异熟,是相应义。准此论文,取等无间缘士用果者,皆是相应因;是相应者,皆同取等无间缘士用果,不同俱有因。然有无等无间缘士用果得相应,如罗汉后心。今详此论所明一果,同其《婆沙》、不同《正理》,以依《婆沙》而造颂故。若有异端,应指陈所以。有人云亦同《正理》者,谬也。
论「法与随相至非随相于法」,此是互为果。因不遍此法,故别举也。
论「此中应辨何等名为」,下三句辨心随转法。前言心与心随转法亦互为因,未知何者是心随转法也。
「论曰至心随转法」,此出心随转法体也。言「心相应法」者,谓一切心所法。「二种律仪」,是心随转色也。言「彼法」者,彼三例法。言「及心之生等相」者,是上三例法及心上本相。「如是皆谓心随转法」,总结上也。《正理论》云「何因不说彼之随相?不说所因,后自当辨。」
论「如何此法名心随转」,下一句问立随转名。
「论曰至名心随转」,略以三义答,后开十义答。略以时等、果等、性三义,说名心随转。
论「且由时者至及堕一世」,开时为四也。谓一生、一住、一灭及堕一世。问:何故四相之中唯说于三,不说异相?答:此说时同生显,同在未来将入现在。灭显用在现在,入于过去。住显此法于现取果,即显未来、现在、过去三世时同。异之一相无显时能,故此不说。《正理论》云「岂不但言一生、住、灭,即知亦是堕一世中。虽亦即知堕于一世,而犹未了此法与心过去、未来亦不相离。或为显示诸不生法。」述曰:虽言一生、住、灭,即同一世。然未知彼生相之前、未来灭相之后、过去此法与心亦不相离,或诸不生不与心同一生、住、灭,恐疑彼法非俱有因,故言堕一世也。《正理论》云「若尔,但应言堕一世。不尔,应不令知定堕一世。」述曰:若直言堕一世,即不令知定堕一世,以同未来后时若生即不同世。虽先同世、后非同世,若不言同生、灭等,即不令知定堕一世。更言一生、灭等,知定一世,必无先后。
论「由果等者至及一等流」,此开果为三也。《正理论》云「岂不等流、异熟亦是一果摄?如何一果外说异熟、等流耶?实尔,此中言一果者,但摄士用及离系果。岂不此言通故,亦摄等流、异熟?虽言亦摄,非此所明。然士用果总有四种,俱生、无间、隔越、不生。此显与因非俱有果,为遮唯执与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为果故,自非自体士用果故,即显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义,是故别举等流、异熟。」准此论文,遮同时果,非彼欲取无间、隔越士用果也。
论「应知此中至其义不同」,明时、果义异也。时是显俱,果是显共。
论「由善等者至无记性故」,此明性等分为三也,通前为十。
论「由此十因名心随转」,此总结也。
论「此中心王至为心俱有因」,指法明因多小。文中有二:一述正义、二叙异说。此文初也。心王极多,谓初定心有十大地,及善地欣、厌随一,及寻与伺,定共七支。总三十一法,并大、小相总二百七十九法,心已与一百五十八法为因。极少谓二定已上无覆无记心唯有十一法,并大、小相有九十九法,心王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有人云,心王望九十八法中,极少犹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者,谬也。若尔,九十八法中极多与几为因?《显宗》第九云「本相与法其力等故,同其本法为俱有因。随于一有功能故,唯与所相为俱有因。」《正理论》云「何缘心随相非心俱有因?不由彼力心得生故,非心与彼互为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即由如是所说多因,随相不名心随转法。」上文指释,即此文是。若尔,云何心能与彼为俱有因?由随心王生等诸位彼得转故。
论「有说至并心本相」,第二叙异说也。此师授义与前不同,唯取隣近以为因也。
论「此说非善」,此总非也。
论「所以者何」,问非所以。
论「违《品类足》至即所除法」,出违文也。若不广述略意难知,前后引证句义别故。依《品类足论》第十三〈千问品〉中,将有身见对四谛为问,云「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等者,二非有身见为因,非与有身见为因,二应分别(前二灭、道,后二苦、集),谓苦圣谛或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或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或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此中唯有三句别也。无四句者,以身见是遍行因故。能生一切染污法染污法中,无能生身见不从身见生,不染污法中复无能生身见者。此中据因缘作论故。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牒第一句偏句。此法多故,除狭取宽,有四节文。除俱句也,谓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随眠,及彼相应、俱有等。等言谓得。此从身见有同类、遍行因生,作同类因生身见也。身见相应、俱有法,加相应、俱有因也。又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遍行随眠,及相应、俱有苦谛,是第二节也。此以从身见遍行因生,及作遍行因生此身见故除也。得非遍行因,故不言等也。又除未来有身见相应苦谛,此第三节除也。此举身见,除相应法、不除身见。此以相应法作相应、俱有因生身见,故除也。又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染污苦谛,第四节除法也。此举身见及相应法,取生、老、住、无常,以俱有因生身见,故除也。诸余染污苦谛,即是从身见生,不与身见为因苦谛也。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者,谓前所除法。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不染污苦谛。集圣谛亦尔(已上论文)。」所以苦、集句数同者,苦、集谛同以一切有漏为体,因义名集,果义名苦。如识与意体无宽狭,然迷两谛烦恼有别。谓若具十,集唯有七。有师异释,皆非宗意。如彼论言「或有苦谛以有身见为因非与有身见为因」者,以牒《品类足》初句也。言「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染污苦谛」者,越前三节牒第四节文也。既身见及彼相应法上四相,以是俱句故除,故知心相应法上四相亦能生心,以未来世身见相应法上四相唯有俱有因生身见,更无余因故。言「或有苦谛至即所除法」者,牒《品类足》第二句也。证身见相应法上四相为俱句也,以此证知十四非也。
论「有余师不诵及彼相应法」,述余师诵异也。若除「及彼相应法」五字,即是唯除有身见上四相,相应法上四相非能生有身见故不除也,由此唯十四法与心为因。
论「迦湿弥国至知说有余」,《婆沙》正余师诵文也。或应准义,知说有余者。本相与法力既是等,法既为因,故知生等亦为因也。《正理论》中复有一师,一切同聚皆互相望为俱有因。非是正义。
论「诸由俱有至彼必俱有」,成俱有因必俱有也。
论「或有俱有至因故成因」,此虽有必俱起因,而非俱有因也。有八对法。
论「谓诸随相各于本法」,第一对也。
论「此诸随相各互相对」,第二对也。
论「随心转法随相于心」,第三对也。
论「此诸随相展转相对」,第四对也。
论「一切俱生至展转相对」,第五对也。
论「少分俱生展转相对」,第六对也,谓散无表。
论「一切俱生至展转相对」,第七对也。
论「一切俱生至展转相对」,第八对也。
论「如是等诸法至因故成因」,上因是立名因,下因是俱有因。
论「非一果异熟及一等流故」,此是通前七对。十随转中有一生、住、灭,及堕一世、善性等同,无共三义,故不成因。第五、第六、第七三对不同,一果、异熟、等流义亦可知。前四对法言无一果、异熟及等流,义极难解。详其此意即合是共力同取是一果义,果虽是同,力不同取,非是一果。故《正理》云「聚中多分非彼果故。此释随相不名心随转法,即是此中非一果也。如两人共证择灭无为,果虽是同,非是一果,要相应共为能证因方名一果。若作此释非一果等,即遍八对;若不尔者,因何前四对,士用、异熟、等流果同,阙其何因非俱有因?又论总前八对,以非一果、异熟及一等流,故知通前四也。有人云:横望而言,非能同取一果,未知竪望能同取不?」
论「得与所得至或俱生故」,重明得也。又加非定俱行,或前或后、或俱生故。又准论云「俱生得虽与法俱有,不由俱有因故成因。」云或前或后、或俱生故,故知即俱生得可或前或后。准此,亦合前得可后、后得可前,前后之得亦可法俱。
论「如是一切理且可然」,经部纵有部立十随转故成俱有因,理且可然,不全许故。后拟破故,故言且也。
论「而诸世间至有因果义」,经部先纵,今即夺也。世间种与芽等为因,世共极成。因果相生事中,未见如有部计立俱有因同时因果。故今应问萨婆多部,云何俱起诸法聚中有因果义?法若未生,因未取果;因若取果,果法已生。俱时生法何成因果?
论「岂不现见至亦为因果」,有部答也。岂不现见灯焰与明为因、芽与影为因。虽是同时,有因果义。因何得说不见如是同时因果?
论「此应详辨至用互为因」,经部对也。于中有二:一破现灯、明因不定;二破影用芽为因。焰之与明,俱由前念与生因合,有于后念焰、明俱起,非是同时之焰与明为,理如前说。二破芽为影因者,余东边物障于光明而西边有影现,既障光处、别生影处殊,如何说芽与影为因?
论「理不应然至理成因果」,有部释也。我今所说俱有因果,随因有无,果有无故。芽、影亦尔。如善因明者说因果相,若此有彼定随有,若此无彼定随无者,此定为因、彼定为果。俱有法中随一有即一切有,随一无即一切无,以此之理故成因果。
论「俱起因果至互为因果」,经部纵夺也。纵其同时因果,而夺互为因果也。
论「即由前说此亦无违」,有部答也。即由前说一有一切有等,非直唯证同时因果,此亦证有互为因果。
论「若尔如前至应互为因」,经部难也。汝云一有一切有证互为因果者,如前所举,不由俱有因故成因中云造色互不相离,造色、大种、随相与本法皆不相离,应互为因。
论「若谓三杖至连持令住」,纵有部救破也。汝若说俱有因犹如三杖相依互皆有力为俱有因,有对造色等俱起相望无力故不成因者,此应思惟,如是三杖为由俱起相依力住?为由前生因缘合力令彼三杖俱起住耶?又现见彼三杖之中,亦有离三杖外别物,绳、钩等连,地持令住。西方事火外道等,将三杖行,住即上安火灌、绳上安钩,用绳系三杖交立于地。经部计三杖住,由前念绳、钩、地,令后念三杖住也。
论「此亦有余至因义得成」,论主许有部俱有因义也。绳、钩等如同类因等,三杖相依如俱有因也。
论「如是已说俱有因相」,下第三明同类因也。
「论曰至为同类因」,此总释也。「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准此论文,若是与相似法为因,名同类因,即同类之因名同类因。若以相似法为因名同类因,即同类是因名同类因。义通两释,不及前解。
论「谓善五蕴至应知亦尔」,此别释也。此中染言通其不善、有覆无记,以此二法互为因故。言无记者,谓唯无覆无记法也,有覆无记非唯与无记为因故,亦非唯用无记为因故。善、染之因更无异论。无记五蕴异说不同。
论「有余师说至四非色因」,此是第二师说。前师说同善五蕴等,第二师云:五是色果,四非色因。此师意:以色性劣故与胜为因,四蕴胜色,故非色因。
论「有余师说至色非四因」,第三释也。此师意:以四蕴力胜能与五蕴为因,色蕴势力劣故不为四因。
论「有余师说至皆不为因」,第四释也。此师意:以四蕴、色蕴虽同无记,力劣异类,不互为因。四说不同,既无评文,何为正说?答曰:应言前说为善,同善、染故。善、染性中,既色、四蕴展转为因,因何无记业色不与四蕴展转为因?违二性例。破第二师云:善心发善色,善色亦善四因。无记发无记,因何四蕴非色因?破第三师云:同类因法劣为胜因,因何色劣非四蕴因?破第四师云:善五蕴等色、心有异,展转为因。无记色、心因何相望总不成因?有人误解《婆沙》,妄断后说为正,云:诸论皆有四说,竝无评家。今解:且以后师为正。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大种与意处为几缘?答所缘、增上。意处与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异熟因。增上者,如前说。」解云:无记四大既望意处展转相望,不言有同类因。以此准知,无记色蕴望无记四蕴展转相望,非同类因。今详此释未善其宗。言无记五蕴展转为因者,岂说一切色蕴皆展转为因耶?此说展转为因者,谓无记业色与四为因,非异熟生及所长养。《婆沙》既云四大,此非业色,如何成证?又论先叙正义与善、染同,后述异师三说不定,因何将异师说破其本宗?
论「又一身中至与余为因」,释同身异位也。同一身中前与后因,非后前因。
论「若对余身至应广思择」,明异身十位为因也。胎中有五位,出胎有五位,总成十位。异身者,谓过、未身。同类者,谓根、境同类。「一一与十位为因」者,谓后位生法与前位不生为因。《婆沙》十八评家云「应作是说:余身十位,一一皆与余身十位及此身十位为同类因。此身十位,一一皆与此身十位及余身十位为同类因。后位已生法与前位不生法亦为同类因故。」此论与《婆沙》不同者,此论此身唯据生说,《婆沙》此身兼不生说。《正理论》云「若就位说,有余师言:羯剌蓝位能与十位为同类因;頞部昙等九位一一皆除前位与余为因,后位望前但有缘义。若尔,最初羯剌蓝色应无有因,最后老色应无有果,故理不然。」此师与此论前说义同,就一身中据生者说,何得辄难前位无因、后位无果?复有师言:前生十位一一皆与后生十位各自类色为同类因,由此方隅一切外分各于自类如应当说。同此论后说,既言自类,异类定不为因。
论「若不许色至因增上等」,叙异师说违本论也。《正理论》云「譬喻者说诸色决定无同类因,但由众缘和合资助而得生长。现从井下掘出泥中有芽生故,非于地下曾有种生,芽从何起?故知色法无同类因,彼执违害本论所说。故本论言:过去大种、未来大种、因增上等(更无余因,唯有同类因也)。」彼言:我说于此无违。由增上缘有近有远,如次说为因、增上故。无方逃难矫设此言,虽似顺文而实违理。又非许色有同类因,于理于文有所违害。然从井下掘出泥中有芽者,彼先有种,阙和合缘未生芽等,今缘和合芽等乃生。若彼泥中无同类因而得生者,应生一切或全不生,无定因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问:同趣、同地处所差别,展转相望为有因不?有说无因。此不应理,应有大种是刹那故。谓五净居所有大种,无始生死曾未起故。」准此论文,生处虽异,为同类因。然左眼不与右眼为因,身根不与余根为因。言前位与后位为因者,据同类说,非是羯剌蓝时身根与后眼等为因。
论「为诸相似至为同类因」,自下五部九地分别。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论「不尔云何至自部自地」,重问答也。先总答、后别释。
论「部谓五部至无色八」,开五部九地也。
论「此中见苦至非余」,明五部各各自部为因也。
论「于中一一至皆无因义」,此明五部一一、别别九地,各别为因非余。准此论文,但言自地、自部,不简趣、处,故知趣、处不同,所起烦恼皆互为因,同系缚故。故《婆沙》十七评家云「同地异处,所起烦恼展转相缚,随类展转为同类因。然除异部,五部随眠系缚分齐有差别故。」
论「又此非一切至为同类因」,明前与后因也。「前生与后生」者,谓过去前生与过去后生,及现在、未来生法;过去后生与现在、未来生法;现在与未来生法,皆名前生与后生也。诸不生法名不生也。前生之法与后生不生法为因。
论「云何知然」,问也。
论「本论说故」,答也。
论「如《发智论》说至皆应广说」,引本论文证也。虽未来世至生相法亦是前生,此中据已生说,虽至生相未越未来。
论「然即彼论作如是问言」,自此已下明未来世无同类因有六难也。一无时非因难、二染污苦谛难、三因果决定难、四本无今有难、五非心因法难、六染污眼识难。前四此论有文,后二《婆沙》具说。
论「然即彼论至无有过」,第一难云:若未来世无同类因,至现在世方为因者,此即有时作因、有时不作因,云何本论作是问言:若法与彼法为因,或时此法与彼非因耶?彼本论自答言:无时非因。故知未来有同类因。此中因者,四缘中因缘也,依四缘为问故。《婆沙》有七说不同。一云:彼依俱有因作论,以俱有因通有为法,亲能辨果,通三世故。二云:彼依相应、俱有二因作论,以此二因俱遍三性,亲能辨果,通三世故。三云:彼依相应、俱有、异熟三因作论,以此三因亲能辨果,通三世故。四云:彼依相应、俱有、异熟、能作四因作论,以此四因通三世故。五云:彼依五因作论,除能作因,遍一切法皆不遮故。六云:此中有说除遍行因,体用狭故。七云:应说彼依六因作论,因名所表通六因故。解云:此说为正。因名所表通六因者,本论问答既问因缘,因名所表通六因故。能作因中四大、造色五因是因缘故。问既通于六因,答亦兼其六因,谓已作因无时不作因故。如《正理》释云「能为因后,无时非因。」故准下《正理》云是余师,非是评家之义此论云「此依俱有、相应、异熟三因作论」,与《婆沙》第三说同。《正理论》云「如本论说,若法与彼法为因,无时此法非彼法因。岂不过、现与彼为因,未来非因,便违此说。无违此过,此依俱有、相应、异熟通三世因密意说故。」有余师释:虽此通依六因作论,而无有失。未来既无同类、遍行,如何可说无时非因?未来虽无,而此意说能为因后无时非因。又此未来亦定应有,谓有为法于正生时定能为因,殄诸障故。依此密说,无时非因。然经主言彼非善释,以未来法正生位前非同类因,后方成故。如是过难前已释通,谓非未来有前后故。就三世说无时非因,意显更无第四时故。若尔,等无间缘应同此说,然本论不许故。本论言「若时此法未至已生」,非等无间,无斯过失。所以者何?等无间缘据开避力,非正生位有开避能,要已生时有开避力,若至已灭名已开避。同类因者如种子法,于正生位住种法中,至已生时正能取果,故因非类等无间缘。准上《正理》虽有此救,未能遣难,在未来时因、缘二义俱未来故,何得独因?「答云无时非因」,正理自释与此论同,取《婆沙》第三说为正。问:未来正生位法在余未生法前,如何得说无前后耶?《正理》释云「过去诸法虽皆是前,而取果时已定前后。非未来法于正生时,作用别余可立前后。要至现在已生位中,方简未来令成后位,以已作用取彼为果。」
论「有谓未来至无时非因」,叙《婆沙》异说也。
论「彼于所难至未至已生」,论主破也。
论「然彼释至非善于文」,叙救破也。如文可解。
论「是故应知前释为善」,结归三因作论为善。
论「若尔至即所除法」,第二染污苦谛难也。此不正义家诵《品类足论》第三节文,与正义家不同。正义宗云:除未来有身见相应法。此是举身见除相应法也。以未来身见从过去、现在身见生故,而不能更生有身见。未来既无同类、遍行二因,故知身见望于身见更无余因,故举身见除相应法。由此但言除未来身见相应苦谛,不言及彼。不正义宗诵第三节文,即加「及彼」二字,云除未来身见及彼相应法。既有「及彼」二字,即是两件除法,身见亦是俱句故除。即是未来身见能生身见,身见望身见无相应、俱有、异熟因义。既言未来身见与身见为因,故知即是同类因也。
论「彼文应说至由义应知」,非此是正义通也。准未来世无前后义说除身见,应知非也。
论「复云何通至所依所缘」,第三因果决定难也。
论「应知彼文至色等六境」,此是通也。因决定者,据四因说,不据同类、遍行二因。果决定者,谓增上、士用及异熟果,非等流果。
论「若尔同类因应本无而有」,第四本无今有难也。
论「许故无过至果非体果」,答也。然位本无今有,非体本无今有。此论唯有四难。《正理》、《婆沙》皆有六难。《正理》云「又《品类足论》当云何通?如说云何非心为因法?谓彼已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初无漏心,及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者初无漏心。然彼异生未来所有诸无漏心,皆非心为因,何故唯说彼初无漏心?」解云:异生位中诸无漏皆在未来,无同类因,云何偏说初无漏心非心因也。论既唯说初无漏心无同类因,故知未来有同类因。《正理论》云「又作是释:彼文不辨同类因义。何者?唯辨二种异生,谓有般涅盘法及无般涅盘法。文虽不举无涅盘法,义准理门显示知有。谓彼既说有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由此义准,亦有异生决定不入正性离生。」准上论文,有涅盘法名非心为因法;决定当入正性离生名有涅盘法故,亦名非心为因法故。有人引《婆沙》云「有余师说:彼文不辨同类因义。何者?唯辨二种异生,谓有般涅盘法及无般涅盘法。文虽不举无般涅盘法,义准理门显示知有。谓彼既说有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由此义准,亦有异生决定不入正性离生,此即名为无涅盘法,即无涅盘法名非心为因。」有人解云:有般涅盘法有初无漏心与涅盘为证得了因,名心为因。若无般涅盘法,无初无漏心与涅盘为证得了因,名非心为因。今详此文应是抄写者误,应云「有涅盘法名非心为因法」,若作此解文,即与旧《婆沙》同,亦顺上论文。论自问云「云何非心因法」,此问非心因法也。论自答云「谓彼已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初无漏心,及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者初无漏心。」准此论文,二种有情初无漏心是非心为因法。余师释云:既说有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由此义准,亦有异生决定不入正性离生,此即名为无涅盘法。准此,余师既云论虽不举无涅盘法,及云决定当入正性离生是有般涅盘法,又决定当入正性离生是非心为因法。准此故知,非心为因是有涅盘法,如何得说无涅盘法名非心为因?故知说有涅盘法名非心为因也。问:若尔,何故说有涅盘法为非心为因?答:深法师释云:「涅盘是非心。初无漏心与涅盘为因,名非心因法。」今详非心为因者,不用心为因,无漏之心唯同类心与心作因缘,初无漏心无心为因。《正理论》云「有余师释:彼文亦辨同类因义。然彼唯说若心毕竟非心为因。虽彼未入正性离生者,诸无漏心皆非心为因。然彼若入正性离生,唯有初无漏心是非心为因法,余心无不以心为因。」《正理》又云「《识身足论》当云何通?如彼论言『于过去染污眼识所有随眠,彼于此心,或能为因非所随增、或所随增不能为因、或能为因亦所随增、或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且能为因非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前同类、遍行,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及此相应随眠已断。为所随增不能为因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后同类、遍行,即彼随眠缘此未断。能为其因亦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前同类、遍行,即彼随眠缘此未断及此相应随眠未断。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后同类、遍行,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如彼过去染污眼识,未来染污眼识亦尔。』过去四句其理可然,未来如何可立四句?」解云:未来眼识随眠无前无后,如何得说有四句耶?《正理论》云「又作是释:彼于未来应作三句,除所随增不能为因,彼无后故。然说未来如过去者,显正生时必入现在,望余未起可立为前,对此可说余名后故。有余师释:此说未来亦有四句。不言未来有心前后同于过去,谓有同类、遍行随眠在未来世,于彼未来染污眼识,缘而未断,是所随增不为因故。」解云:此中说因者,是因缘。五因随有,皆得是因。随增者,通相应、所缘,随有其一皆名随增。此《正理》文与《婆沙》同。
论「若同类因至当有何过」,上明未来世无同类因有六难,下明未来世有同类因有二难:一本论不说难、二互为因果难。「当有何过」,问也。
论「未来若有,本论应说」,此第一难也。
论「本论唯说至故无有失」,此是不正义家,通本论中不说难也。本论唯说取、与果因,未来无取、与故,所以不说。
论「无如是义至无同类因」,论主破也。夫等流果必果后因先,未来既无前后,如何有同类因引等流果?未来当生前后不定。若未来世先是果者,若遇缘先生,即因在未来果在过、现,即是已生法为果、未生法为因,如过去法非现在果。故知无未来法过、现为果,果先因后故。故未来世无同类因。
论「若尔异熟因至无前后故」,外人引异熟因为例难也。
论「无如是失至未来非无」,论主通也。如文可解。《正理论》云「若尔,异熟因亦勿未来有,此、彼非类。所以者何?此同类因与等流果善等无别,若无先后应互为因,既互为因应互为果,互为因果与理相违。既无理能遮互为果,则应许有果在因先,亦有二心互为因义。是则违害《发智论》文。」已上即是互为因果难也。《婆沙》云「问:若未来世有同类因,即应二心互为因果。答:如四行相各有系属,余法亦然,故无斯过。谓未来世无常行相,有四行相应无间生,彼是所修系属于此。无常行相与彼为因,彼非此因,系属此故,无常行相起必先故。苦、空、无我行相亦尔,余有为法类此应知。故无二心互为因果。若作是说:有依第四静虑得阿罗汉果,能修未来九地无漏,所修无漏皆系属此,故后依余地圣道现在前,更不能修未来无漏。无余圣道系属此故,应在过、现非同类因。是则违害此中所说前生善根与后生者为同类因。乃至广说,勿有此失。故未来世无同类因,于理为善。」
论「言同类因至定依何说」,已下明无漏、有漏为因差别。此即问也。
论「定依有漏至皆互为因」,答也。前说同类因唯自地者,依有漏说。若依无漏,九地展转为因。
论「所以者何」,问也。所以有漏异地非因,无漏异地互为因耶?
论「此于诸地至由同类故」,答所以也。一如客住故、二不堕界摄、三非诸地爱执为已有。由此三因,地虽不同,展转为因,由同类故。
论「然唯得与至加行生故」,总释与等、胜为因也。
论「且如已生至是名为等」,别释等为因也。
论「又即此忍至是名为胜」,别释胜为因也。
论「如是广说至更无胜故」,苦法智忍已后诸无漏也。其无生智唯与等为因,更无胜故,异乘圣道无因义故。尽智已下皆与等、胜为因。《正理论》云「由是道谛虽地不同,展转为因,同种类故。然非一切为一切因。与谁为因?谓等、胜果。加行生故,非为劣因。初定圣道有依初定,乃至有依无所有处,二定等道应知亦尔,于依自、上有,于依下地无。谓依初定初定圣道,与依九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唯用依初定道为同类因,不用依上圣道为因,以性劣故。依第二定初定圣道,除依初定,与依余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唯用依初、二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非依上地。乃至若依无所有处初定圣道,唯与依此无所有处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通用依九地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如依九定初定圣道,余定圣道依于九地,随其所应当广思择。」
论「又诸已生至为同类因」,此明三道为因异也。
论「又于此中至为同类因」,此明利、钝为因别也。《正理论》云「又诸已生见道、修道及无学道,随其次第与三、二、一为同类因,展转为因亦不违理。如何后生胜无漏道,能与前生劣无漏道为同类因而不违理?谁言后生胜为前生劣因?前生钝根种姓修道,与自相续未来决定不生利根种姓见道为同类因,何理为碍?一切有情各别相续,法尔安立六种种姓。无学望前应知亦尔,然有差别,谓有前生无学圣道,于自相续后生修道为同类因。无学退已,于修道中可有转生利根义故。若尔,应与本论相违。如说已知根与未知当知根,为所缘、增上,非因、非等无间,如是具知根于二根亦尔。此无相违,有余意故。如次前说,有余意文处处皆有,即是此等,故应显示有余意文。今此文中有何余意?谓依后生如是根姓所摄已知根,即望前生如是根性所摄未知根密作如是,言为所缘、增上,非因等无间,劣故、后生故。此文但说已起作用依相续转诸无漏根,如说有用世第一法。若尔,有情各别相续,法尔安立三乘菩提。如是亦应声闻乘道得作独觉、佛乘道因,独觉乘道作佛道因。无斯过失,性极远故。若已升陟声闻道者,无容更生余乘道故。若尔,已升陟随信行道、随法行道,无容更生。是则前生随信行道,与未来世毕竟不生随法行道,应不为因。问也。亦无此失,诸钝根道可有转成利根道故。谓即由彼随信行根诸蕴相续,可有转得属随法行蕴相续根。非由已升声闻乘道诸蕴相续,可有转得独觉、佛乘蕴相续道。依如是义,故有说言:虽无是处而假分别。若见道中有出观者,随信行道亦有转得随法行根,然无出义。故根差别与乘不同。」今详圣道略有三节:一种姓、二前后位、三所依地。就三之中,种姓最亲、次前后位、后依诸地。所以得知如是次第者,同依诸地修九地道,下与上因,非上下因。就此依中,上地见道与下地修道及无学道为同类因,故知地疎于位。又依钝无学道得与利根有学为因,故知位疎种姓。《正理论》任细而论,《俱舍论》等顺其本论。
论「上诸地至或等或胜」,问也。
论「由因增长至为未来因」,答也。
论「为唯圣道至为因非劣」,问答也。
论「加行生法其体云何」,问加行生体也。
论「谓闻所成至为因非劣」,总略答也。
论「如欲界系至以无故劣故」,此指事答也。
论「如是诸法至除前劣故」,就同地中,闻、思、修惠复分九品,与等、胜为因也。
论「生得善法至染污亦尔」,明生得善等也。《正理论》云「生得善法与加行善为因,非加行善与生得善为因,以彼劣故。又生得善亦有九品,一切相望展转为因,容一一后皆现前故。有余师说:定一心中得一切故。然由现行异熟九品,可施设有九品差别。染污九品准此应知。复由对治有九品故,可施设有九品差别。」
论「无覆无记至二一为因」,次明无覆无记为因差别。准义同类异熟九品展转为因,余二与等、胜为因,非加行生加行生故。
论「又欲界化心至而无所获」,此明化心为因差别也。
论「因如是义故有问言」,自此已下问答分别也。
论「颇有已生至于一切劣」,此明已生法胜,不与未生劣为因也。
论「颇有一身至未来无故」,明后虽劣,非前胜因。
论「颇有前生至已彼劣故」,明前已生胜无漏法,非后已生劣无漏因。
论「如是已说同类因相」,下第四明相应因也。
「论曰至是相应因」,此出体也。即心、心所更相随顺、共相应义名相应因。即是用相应法为因,持业释也。及是与相应法为因,属主释也。
论「若尔所缘至为相应因」,此释颂中相应,有同一所缘、同一行相、同时、同依。然颂唯说同依意者,由一所依义最要故,所以偏说。
论「此中同言至应知亦尔」,此释同依。准此释意,同所依者,是心、心所共一所依义,所缘亦尔。有人解前同一所依、同一所缘云:依虽有二只依一说,缘虽有多且依一说者,即违此文。然此颂中但言同依义通,准长行释同一刹那。就刹那同中复有二种:一所依定同、二现起同。所依定同者,如一刹那眼通有三性识依。就染识中,通与贪、瞋等依。然此等法虽同一依,非相应也。故知虽同依一刹那眼根,亦非相应义,必须现起同一刹那方是相应。由此长行释中云「谓若眼识,用此刹那眼根为依,相应受等。」亦即用此眼根为依,此据刹那现起为依。由如是义应作四句:有是同一依非同时等,谓三性识,同于一根以为依定,起时不同及境不定。二起时境等虽同,而所依异,如众人观月等。俱句可知。
论「相应因体至义何差别」,问也。心、心所法是相应因体,亦俱有因体。既是一因应无二,必应于中有其别相。如是二因有何差别?
论「由互为果义至互为因义」,答别相也。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由互相依得度险道,即是互为果义,亦是互为因义。即如商侣同受同作食等事业,其中阙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问:如商侣同行,阙一如何皆不相应?此如商侣同时行者食等事业,住必同住、行必同行、食必同食。若于一人不同所作,则不住、不行、不食等也。《正理》云「若相应因则俱有因,此中二因义有何别?答云:非相应因即俱有因,由此二因义各别故。然即一法是相应因亦俱有因义。差别者,不相离义是相应因,同一果义是俱有因。又展转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若展转力同缘一境是相应因。」准此二论辨因差别,故知六因辨异就用非体,其相摄亦用非体。
论「如是已说相应因相」,下第五释遍行因也。
「论曰至当广分别」,此出遍行因体。「谓前已生遍行诸法」,出因体也。「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示果体也。〈随眠品〉中遍行有三:一遍随眠五部法故,谓十一随眠;二遍缘五部法,谓十一相应法;三遍与五部染法为因兼四相。由遍与五部染法为因故,名遍行因。随眠有三遍,相应法有二遍,四相有一遍。
论「此与染法至亦生长故」,释同类因外别立所以也。「此与染法为通因」者,即是遍义。其同类因唯与自部、自地为因,遍行因与自地一切染法为因,力势不同故别立也。「亦为余部染法因故,由此势力余部烦恼及彼眷属亦生长故」,释通因也。《正理论》云「于自部摄诸烦恼中,同类、遍行二因何别?由有身见诸爱得生,诸爱亦能生有身见。二差别相如何可知?自部二因亦有差别,谓执我故,能令诸爱生起坚固增广炽盛,我见遍缘诸爱境故,爱令我见生起坚固,而不能令增广炽盛,不能遍缘我见境故。由诸遍惑展转相望,皆能遍缘所缘境故。一一遍惑皆互能令生起坚固增广炽盛,故此二因非无差别。一时一品能为同类、遍行,二因有何差别?虽同时取二等流果,而自部果增盛非余,故彼二因亦有差别。何故云何自部增盛?由二因门所长养故,由此为彼近生因故,令彼增广及炽盛故。」
论「圣者身中至为遍行因」,问也。有学圣人遍惑已断,岂亦用此已断之法为修惑因?若亦为因,断与不断有何差别?
论「迦湿弥罗国至见所断为因」,答也。一述《毗婆沙》家、二引《品类足》证。此文初也。见所断与一切染法为因,故知不简圣身染污。
论「《品类足》至所感异熟」,此文第二《品类足论》证。《品类足论》有三文证。此文第一,见所断法为因证也。谓诸染法既竝皆以见断为因,圣人身中染法亦是诸染法故,故知亦用见断为因。
论「云何无记至及不善法」,此是第二无记为因证也。遍行之中身、边二见是染无记,及四无记俱是无记。既言「谓诸无记有为法」,即是摄一切染、不染无记尽。又云「及不善法」,即是摄一切不善法尽。既染无记及不善法皆用无记为因,故知圣人身中诸染污法,亦用身、边二见为遍行因。
论「或有苦谛至诸余染污苦谛」,第三染污苦谛证也。此中取从身见生,不与身见为因而证也。谓一切染法皆从身见生,一分却与身见为因,一分不与身见为因。圣人身中染法既是诸余染法之数,故知从身见生。
论「若尔至染污思」,外人难也。既离欲圣人退,最初起染污思是唯不善为因,故知圣人身中染法不用见道所断身、边二见为因。
论「依未断因至故癈不说」,通也。
论「如是已说遍行因相」,第六明异熟因也。
「论曰至异熟法故」,出异熟因体也。异熟法者,如下广释。三性之中善、不善唯是异熟因也,无记唯非异熟因也。善有二种,有漏是异熟因,无漏非异熟因。
论「何缘无记至水所沃润」,释所以也。无记力劣,如文可知。无漏不招异熟,有二义故:一无漏以无爱水润故、二不可能招系地果故。不善、善有漏具其三义:一力用强、二爱水润、三招系地果故,是异熟因。
论「异熟因义至名异熟因」,两关问也。
论「义兼两释斯有何过」,答也。
论「异熟即因至业之异熟」,双难两释。言「异熟生眼」者,即是异熟即因,何得说言异熟之因?言「业之异熟」者,即不得言异熟即因。
论「两释俱通已如前辨」,答也。圣教中言业之异熟,即是异熟之因。圣教中言异熟生眼,即是异熟即因。由有二文,义兼两释。
论「所言异熟其义云何」,问也。前之所言不善、善有漏是异熟法者,所言异熟其义云何?
论「毗婆沙师至名异熟因」,引《婆沙》释对余五因废立名也。准此废立熟名,通六因所得果时皆名熟也。此异熟因,唯异类熟得异熟名。自余之因非唯异类,不名异熟。
论「熟果不应至时有分限」,已下论主破《婆沙》也。要具二义方得熟名:一由相续转变差别,谓异熟因经取果已,必定经停时别力用转变方能与果,即此转变是其熟义。二由随因势力时有分限,亦是熟义。随因势力,或百年五十年等。如世间果转变而熟,熟已随其势力分限,具斯二义得其熟名。
论「非彼俱有至即与果故」,释二因无相续、变转、差别义也,以取果时即与果故。
论「又非能作至时无限故」,释三因无随因势力分限,由一取果已穷生死际数与果故。
论「由此但应至简别余因」,论主述自释也。变异而熟是异熟义,不应如婆沙师说熟通五果,但异以简余因。《正理》救云「然经主言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异类而熟是异熟义。谓异熟因唯异类熟,俱有等因唯同类熟。能作一因兼同、异熟,故唯此一名异熟因。乃至广说,皆不应理,毗婆沙师非决定说六因所得皆名熟故。设许尔者,是果异名,亦无有失。」《正理》自释云「然异熟因或持业释,如经说异熟生眼。或依主释,故契经言业之异熟。言异熟者,或离因熟、或异因熟,此二属果。或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此一属因。」又云「此异熟因总说有二:一能牵引、二能圆满。且众同分及与命根,非不相应行独所能牵引。」又云「要业牵引命、众同分。」又云「身、语二业定不能引命、众同分。不尔,便违契经正理,经言劣界思所引故。此说欲、有命、众同分,唯意业感,非身、语业。身、语表业众多极微一心所起,于中唯一引众同分及与命根。余无此能,不应理故。若许同时共感一果,则应更互为俱有因。有对造色为俱有因,非宗所许。又非次第一一极微牵引命根及众同分,一心起故;非一心起无异功能别引生后而无过失。非为满业,亦有斯过。于一生中,各别能取色、香、味等圆满果故。依此无表亦同此释,多远离体一心起故,不许互为俱有因故。」准此论文,于《婆沙》等论文外更立此义,引果、满果及生前后力用别故,一心所引不令有异。同是满果一异熟,色等虽异,力用同故。所以同一心引,感果有异。
论「于欲界中至及彼生等」,自此已下就界明为因感果蕴多少。于欲界中,唯是得一蕴感一果也,得与生等同行蕴故。
论「有时二蕴至及彼生得」,二蕴为因共感一果也。色之四相与所相法,色、行别也。
论「有时四蕴至及彼生等」,明四蕴为因共感一果,心、心所无有色蕴共一果故。
论「于色界中至及彼生等」,明色界也。色界有二类:一蕴为因,共感一果、一得;二无想定。
论「有时二蕴至及彼生等」,明二蕴为因也。《正理论》云「非于第二静虑已上有诸表业,无能起故。」
论「有时四蕴至及彼生等」,明四蕴为因也。
论「有时五蕴至及彼生等」,明定心也。于色界中有四类不同。
论「无色界中至及彼生等」,明无色界一蕴为因,唯有得及灭定。
论「有时四蕴至及彼生等」,明四蕴为因也。于无色界唯有二类,于三界中无有三蕴为因共感一果,有缘极少必有四蕴,无缘极多唯二故。
论「有业唯感至即命根等」,自下明业感处多少。准《婆沙》十九云「得命根、众同分业,彼业唯受法处异熟。」准此论文,命根等者,等取众同分,此二皆容别业感故。又准《婆沙》,命根、众同分下无等,故知得与本法同一业感。感命根、众同分业,定不兼暖、识,引、满果业定不同故。所以因就蕴明、果就处说者,若说共果,即有一蕴、二蕴、四蕴、五蕴别;说处共果,唯有一处、二处,无多处故;说处共因,即有二一乃至十一处故。依差别多明法相故,所以共果就蕴、共因就处。处、蕴互明其义已显,不就界说。
论「若感意处至应知亦尔」,感二处也。意与法处,即是四相及得,心所法也。触法处者,得、四相也。
论「若感身处至应知亦尔」,明感三处。身三处者,谓身、触、法。触是四大,法是四相等。色、香、味三应知亦尔。
论「若感眼处至应知亦尔」,明感四处,谓眼、身、触、法。《婆沙》十九「复次有业唯受一处异熟,谓得命根、众同分业。彼业唯受法处异熟。有业唯受二处异熟,谓得意处业,彼业唯受意处、法处异熟。得触处业受三处异熟,谓身处、触处、法处。得色、香、味处业亦尔,各受自处、触处、法处异熟。得眼处业受四处异熟,谓眼处、身处、触处、法处。得耳、鼻、舌处业亦尔,谓各受自处、身处、触处、法处异熟。有余师说:一切大种皆生色、声,欲界诸色不离香、味。彼作是说:得眼处业受七处异熟,谓眼处、身处及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耳、鼻、舌处业亦尔,谓各受自处、身处及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身处业受六处异熟,谓身处及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色处业受五处异熟,谓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香、味、触处业亦尔,谓各受自处、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如是所说是定得者,不定得者其数不定。然有业能受八处异熟,有业能受九处异熟,有业能受十处异熟,有业能受十一处异熟,皆除声处。」《正理论》云「有业唯感一处异熟,谓感法处,即命根等。若感意处,定感二处,谓意与法。若感触处,应知亦尔,谓触与法。若感色处,定感三处,谓色、触、法。若感香、味,应知亦三,谓各为一,并触与法。若感身处,定感四处,谓身、色处、触处、法处。若感眼处,定感五处,谓眼、身、色及触、法处。感耳、鼻、舌应知亦五,谓各为一,身、色、触、法。」今详诸论说不同者,取意各别。诸法相依有亲有疎,一、四相、本法及相应法等,此皆处互为因,是最亲也。二、有四大望造色亦是次亲,虽非相望处互为因,五因生造色故,亦定相依。异熟类者,此二未曾有相离故。三、次有四根依身根,虽无五因生于眼等,然若有四根定有身根,自有身根非定有四根。四、次有五根依扶根境,谓有五根处,若在色界定有色、触,若在欲界定有四境。五、次有八微不相离义。此论及《婆沙》初师依前三义说,《正理》依前四义说,然说色界以决定故。《婆沙》后师通五义说,然说欲界非上界也。然所录《婆沙》初说感触,与此论不同,应更详捡。
论「有果能感至或十一处」,明容有业决定感五、六、七至十一也。
论「业或少果至诺瞿陀等」,明因少果多也。此中或少果者,非谓因多果也,欲显少余多果因也。如谷、麦等,一粒之因可得百千之果,名种果少。如莲、石榴等,一粒之因一年之果,已得百千多年之果不可称计。
论「有一世业至果减因故」,就大三世明也。如一世造业可三世受,无三世造业同一世受,据引说也。勿设劬劳,果少因故。
论「有一念业至如上应知」,明小三世,据满说也。此中所以,如上应知。问:若尔,菩萨百劫修其相报业因,何唯一生受耶?答:修多加行助一业故,然正感者果多于因。
论「能异熟果至力所引故」,此明熟果必因多时转变方得熟故。
论「又异熟因至方能辨故」,此明感异类难,必经多时。
论「如是六因至故应重辨」,自下重明因世异也。
「论曰至理如前说」,释遍行、同类唯世二世,未来世无。如前已述,无前后故。
论「相应俱有至皆悉遍有」,明三因也。二因同时故,异熟性异故。
论「颂既不说至通三世非世」,明能作因由体宽故,通三世非世也。
论「已说六因至对彼成因」,自下大文第二明六因对五果也。
「论曰至及与择灭」,此引本论出果体也。一切有为皆得是果,无为法中唯取择灭。定非择灭,非是果也。
论「若尔至此为果故」,此难无为合有因也。凡立果名对于因称,无为是果,应合有因。
论「又此无为至此为因故」,此难无为合有果也。凡立因名对其果称,无为是因,应名有果。
论「唯有为法至非诸无为」,此总答也。有为之法是因是果,亦有因有果。无为之法是因是果,非有因有果。
论「所以者何」,征所以无为不同有为有因果也。
论「无六因故,无五果故」,答也。六因、五果外说证得因等,非无因也;有不取、与之果,非无果也。以无六因因,故言无因;以无五果果,故言无果。
论「何缘不许至为能作因」,难也。既无间道力得离系果,何缘不许无为有能作因耶?
论「于生不障至道何所作」,答也。六因中能作因,于生不障,名能作因。无为不生,故无能作因也。
论「若尔谁果果义如何」,此中二问:一既无有因,是谁之果名为果耶?二夫言果者是对因义,既无有因,果义云何?
论「谓是道果道力得故」,答也。
论「若尔至非于择灭故」,难也。得因道生,可是道果。择灭先有,岂是果耶?
论「不尔至有差别故」,答也。道于证灭得,及于择灭,功能别也。
论「云何于得道有功能」,问也。
论「谓能生故」,答也。
论「云何于灭道有功能」,问也。
论「能证故」,答也。
论「由此理故至择灭为道果」,结释也。由道不能令灭生故,无六因因也;由灭因道证故,是五果中道之果也。
论「既诸无为至能作因」,问也。夫增上果者,对能作因立。无为既许无增上果,如何可得是能作因?
论「以诸无为至与果用故」,答也。于他生位不为障故,名能作因。无为不障他生,名能作因。名有果者,据取、与义。法至现立,方名取果。无为离世,无取、与用,不名有果,故无为法无增上果。已上述有部宗。
论「经部师说至唯有为故」,论主述经部宗。经部不许无为是因,以经说故。
论「何处经说」,有部问也。
论「如有经说至识亦如是」,经部出经说也。
论「若尔至作所缘缘」,有部难也。经说无常因缘所生诸色,汝即谓因唯是有为。经中既说无常因缘生于识者,无为亦应非所缘缘。
论「唯说能生故至故不成难」,答也。经说无常能生色者,乃至能生识者皆无常,不说为识缘者皆无常也,故不成难。
论「岂不亦说至为能作因」,有部类释。经说能生是无常,不废常法。是何缘经说无常为能生?岂废不障为能作?
论「有契经中至不障因性」,经部破也。无为为所缘缘,有经说故,我作此释。不障碍因既无经说,因何得立而妄例我所缘缘也?
论「虽无经说至无经说耶」,有部救也。
论「若尔何法名为离系」,经部问也。如经部宗择灭无体不立为因,今汝有部既立为因,有何别法名为离系?
论「即本论中所说择灭」,有部引论答也。
论「岂不先问至开显自性」,经部责也。前〈界品〉中问「云何择灭?谓是离系。」今此中问「云何离系?云是择灭。」于此自性竟不能显。
论「此法自性至亦名离系」,有部释也。择灭无为,言不可诠,但可方便说是善,简虚空、非择灭;是常,简异余有为法。显其自性名为择灭,亦名离系。
论「经部师说至此所无故」,论主述经部宗。三种无为竝无有物,物无立故。
论「若尔何故名虚空等」,有部问也。法既无体,依何立名?既名虚空及择灭,故知有体。
论「唯无所触至此是虚空」,答。空无体,假立名也。
论「已起随眠至说名择灭」,释假名择灭也。
论「离简择力至中夭者余蕴」,释假名非择灭。
论「余部师说至名非择灭」,论主叙上座部计也。彼计由慧简择功能,随眠不生,名为择灭。随眠阙缘不生,及苦果不生,名非择灭。
论「离简择力至即择灭摄」,论主破也。随眠及苦不生,皆由择力故,此不生亦择灭摄。
论「有说诸法至名非择灭」,论主述大众部计也。此计诸有为法生已后自然无,名非择灭。
论「如是所执至未灭无故」,论主破也。既是无为,岂得先无后有?
论「岂不择灭至应亦无常」,大众部反难论主。经部择灭亦择故后有不生也。
论「非择为先至亦是无常」,论主答也。择灭本有,非择为先方有择灭,如何择灭亦是无常?
论「所以者何」,此大众部征也。既已起随眠,生种灭位名为择灭,故知未灭无也。所以得说非择为先方有择灭。
论「非先有择至方有不生」,论主答也。随眠不生,非由择有,先来自有,非新有不生。
论「何者不生本来自有」,大众部等征也。何者不生先来自有?
论「若无简择至非造不生」,论主为经部释。随眠种子不生义,本来自有。若为生障不生义显,非造不生。道但为生障,非造不生也。
论「若唯不生至岂不相违」,有部难经部也。若无别实物唯法不生是涅盘者,即唯是未来有不生法。如何经说能令过去、未来、现在众苦永断?此永断体即是涅盘,故知于三世随眠等断证得无为是涅盘也。
论「虽有此文至名众苦断」,经部通也。此经意说:缘过去等烦恼断故名众苦断,非谓断过去、现在烦恼名众苦断。
论「如世尊说至义亦应然」,引例释也。如烦恼非色,缘色等故,名为色等。烦恼非过去等,缘过去等,故名过去等。
论「设有余经至义亦无违」,准此通余经也。
论「或此经中至应知亦尔者」,更别释也。谓断过、现所薰种故,名断过、现。「如十八爱行过去世起」者,依过去生说,未来、现在应知亦尔。
论「如是二世至说名业尽」,举法释也。由过去、现在生烦恼熏成种子,由道力故彼种子断。此过、现所薰种子断时,名过、现生烦恼断也。此即果断说因断也、如异熟尽时说名业尽。
论「未来众苦至说名为断」,此释未来断也。
论「若异此者至为令其灭」,经部更难有部。过去已灭、现在正灭,何用修道令其灭也。
论「若无为法至立为第一」,有部难也。凡称第一,皆说有法。法既非有,如何得说为第一耶?如石女之儿,岂得说为此儿第一?
论「我亦不说至此为第一」,经部释也。如说此声有、先非有等,即此非有不是有故,有义得成,非是有体。一切有、非有中,此最可称叹,故经叹说此为第一。
论「若无为法至名灭圣谛」,有部转难。凡言称谛,是其实义。既称灭谛,如何非有?
论「且言圣谛至义有何违」,经部释也。言圣谛实者,见无颠倒名之为实,谓有见其有、无见其无。圣见有、无不颠倒故名为圣谛,非是有别体性名为实也。
论「如何非有至第三圣谛」,有部转难。凡论数物须有体性,灭既非有,何成第三?
论「第二无间至故成第三」,经部答也。圣人见第二谛,后见此灭故,说第二谛后说此灭故名为第三,非要有体方名第三。
论「若无为法至应缘无境」,有部转难。若无为法唯是无者,如缘虚空及涅盘识,应缘无境。境既是无,如何生识?无所扶故。
论「此缘无境至当广思择」,指后述也。
论「若许无为至当有何失」,有部问也。
论「复有何德」,经部师反问也。
论「许便拥护至是名为德」,有部答也。
论「若有可护至是名为失」,经部弹有部德,及出有部失也。
论「所以者何」,有部征也。所以实有朋虚妄计。
论「此非有体至如眼耳等」,经部出无现、比二量过也。一无二量失、二违彼事灭失。违二量者,谓无如色、受等现量可知。如眼、耳等以有用故,比量可知。
论「又若别有至名为灭故」,经部更以违第六转声彼事灭破。如说色灭,唯遮色有,非别有物。言烦恼灭,故知唯烦恼灭,无别实物。如立择灭无为,与其烦恼非是因果,不定相属,如何得称烦恼之灭?故知言烦恼灭,但遮烦恼有,名言为灭。
论「灭虽别有至属于彼事」,有部释也。由烦恼系缚不证择灭,烦恼断时方得此灭,由此可言此灭属于此事。
论「云何因此灭定属此得」,经部问也。何因此烦恼灭属于得也?
论「如契经言至可言获得」,有部答也。既经言获得,故知属得,体非无也。若体是无,如何非有可名获得?
论「由得对治至名得涅盘」,经部通也。即得所依永违烦恼身故,名为获得涅盘。
论「复有圣教至名为涅盘」,经部引经证也。所有众苦至极美妙,是本经文。「谓舍」已下,经部释也。「谓舍诸依」,即上所有众苦皆无余断。「及一切爱尽离染灭」,释上各别舍弃、离染、灭、静、息、永没、余苦不续、不取、不生。此总释上苦、集永断更不生义。「此极寂静此极美妙」,是总叹上灭功德也。即是释经中涅盘之义。此之不生即是苦、集不生,无别实物。
论「云何不许至故言不生」,有部释经。经说不生。云何得不知是即同别有实体择灭名为不生?
论「我等见此至依此无生」,经部破也。经言众苦不生,此之不生属于众苦,即是苦之不生,属主之声有其功力。经言众苦不生,汝言不是众苦不生,是别实体择灭不生。此经证汝择灭不生第七转声都无功力。经说不生何意?知是说灭不生,非苦不生。
论「若依此言至涅盘常故」,经部征也。若已有择灭故名为不生,即应一切众生苦本不生,以择灭、涅盘是常法故。
论「若依此言至依道之得」,若己得故名为不生,即应依道之得名为不生,非择灭也。
论「故唯依道至汝应信受」,经部结归二义,令有部师信受此义。由此彼苦之灭名众苦灭。
论「由此善释至更无所有」,引经证也。故经说喻言如灯焰,涅盘心解脱亦尔。此经意说如灯涅盘,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经说佛此夜灭度。
论「阿毗达磨至谓无体性」,更引对法释也。
论「毗婆沙师不许此释」,叙《婆沙》释事与经部不同。
论「若尔彼释事义云何」,征也。
论「彼言事者至无因无果」,此述《婆沙》属当无为名无事者,以无因故。若欲成立有部之宗,前经部难中一一应捡《正理》对经部也。
论「总论已竟至何因所得」,已下第二对因配果。
「论曰至此因所得」,释颂上两句也。如文可解。五果次第,一异熟、二等流、三离系、四士用、五增上。此果次第,狭者先说、广者后说。因即广者先说、狭者后说。由此前因对其后果。由第三离系非六因得,此中不论。与士用果少相滥故,次士用之前。及狭于士用果,非士用后。故于五数之中列在士用果前,不同四果广狭次第,所以非次异熟之后。
论「增上之果名增上果」,此释名也。准下论文,增上之果名增上果,以论说因名增上故。
论「唯无障住有何增上」,问也。能作之因唯无障住,既无力用,有何增上?
论「即由无障至如应当思」,答也。答中有二:一以无障释、二以有用释。以无障通与一切为能作因故,名为增上。有用增上,如文可解。
论「同类遍行至皆似因故」,释第三句。同类、遍行因俱是相似,力用少异,分为二因。果但酬因不辨力用,但据似因,名等流果。后等前流,名为等流,等流即果,名等流果。
论「俱有相应至名士用果」,释第四句。相应、俱有之法,有力用故,名为士用。士用之果,名士用果。非越出体有别士用,即此士用所得名士用果。
论「此士用名为目何法」,问也。
论「即同诸法至得士用名」,如文可解。
论「如世间说至醉象将军」,举喻释也。此诸法作用名为士用,从似得名。如药菓实非鸦足,似鸦足故,名为鸦足。将军实非醉象,似醉象故,名为醉象。《正理论》云「名士用果,此有四种:俱生、无间、隔越、不生。言俱生者,谓同一时更互为因力所生起。言无间者,谓次后时由前念因力所生起,如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言隔越者,谓隔远时展转为因力所生起,如农夫等于谷麦等。言不生者,所谓涅盘,由无间道力所得故。此既不生,如何可说彼力生故名士用果?现见于得亦说生名,如说我财生,是我得财义。若无间道断诸随眠所证择灭,如是择灭名离系果及士用果。若无间道不断随眠,重证本时所证择灭,如是择灭非离系果,唯士用果。谓全未离欲界贪者入见道时苦法智忍,断十随眠所证择灭,如是择灭名离系果及士用果。若全已离欲界贪者,入见道时苦法智忍,不断随眠证本择灭,如是择灭非离系果,先离系故,是士用果,由此忍力更起余得而重证故。若分已离欲界贪者,入见道时苦法智忍,于十随眠有断、不断,所证择灭有新、有本,如其次第二果、一果。如是乃至道法智忍,若全未离、已离、分离欲界贪者,于八随眠全断、不断、分断。不断所证择灭,有新、有本及有新、本,如其次第二果、一果。二果、一果义如前释。」准上论文,前念因力生后法者,非唯等无间缘。世第一法生苦忍等,取前生后力用,非唯取等无间缘,离缘用外理合更有力故。若不尔者,即不应说生等亦是世第一法。《显宗论》云「俱、士用果,定有、又胜(二义:一定有、二又胜),故说相应俱有因得。无间、隔越,或有或无。设有非胜,又滥余果,是故不言余因所得。」
论「为唯此二至为余亦然」,问也。为唯相应、俱有有士用果?为余四因亦有士用?
论「有说至异熟不尔」,叙异说也。此说唯除异熟因,皆有士用果。此师意说:士用果唯俱生、无间,不许隔越,同类因等竝有无间士用力故。异熟即无,是故除之。士用果中亦有离系,此中说六因得故,不说离系。
论「有余师说至所收果实」,第二师说。亦许隔越有士用力,由此异熟因力,亦有士用果也。《入阿毗达磨》第二释五果名云「果不似因,故名为异。熟谓成熟,堪受用故。果即异熟,名异熟果。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择灭无为名离系果,此由道得,非道所生。果即离系,名离系果(已上三果,持业释也)。」又云「由此势力彼得生故,此名士用,彼名为果。士用因从喻得名,士用果是士用之果。」又云「由前增上,后法得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已上二果,属主释也)。」论既此释,无烦更解。
论「异熟等果其相云何」,自下两颂辨五果相。
「论曰至有异熟果」,此第一异熟果相。「无覆无记法中有异熟」者,明性唯是无覆无记。若异熟果是其善恶,即所造业无受尽期,故异熟果唯是无覆无记中摄。
论「为此亦通至及所长养」,问也。此中有三:一情、非情;二等流、非等流;三长养、非长养。
论「应知唯是有记所生」,略答三问。体是无记,从有记生故,即知非是等流及所长养,此二因果必同类故,亦证此法唯有情。
论「一切不善至故名有记」,此释有记也。
论「从彼后时至名有记生」,释有记生也。一因是有记、果是无记,是异义。从彼后时异熟方起,非俱、无间,表变异及熟义也。
论「如是名为异熟果相」,总结也。《正理论》云「岂不异熟亦以前位异熟果体为同类因?是前异熟等流果故。则应亦说从无记生是等流性,如何乃说从有记生非等流性?无如是失。异熟果体由同类因相可杂乱、由异熟因相无杂乱,是故但说从有记生。由此准知非等流性,以等流果与因相似有杂乱故,若异熟果与因相殊无杂乱故。」今详此意,异熟果体虽从同类因、俱有因、能作因、异熟因所生,然同类因生是等流果义、俱有因生是士用果义、能作因生是增上果义、异熟因生是异熟果义,即此异熟果法有等流、士用、增上、异熟四果之义。异熟果义非是等流、士用、增上果义,各取一义以立名故。士用、增上义虽是总,以总义名标别法故。因亦如此,法体是一,据用因异。后更分别。
论「非有情数至何非异熟」,问也。诸增上果亦从业生,何非异熟?
论「以共有故至受异熟果」,答也。如大乘说外增上果赖耶相分各各不同,非共受也。小乘中说法体是一共业所感,若是异熟,即此造余用,不应道理。增上果疎,许共感共用。
论「其增上果至何得共受」,难也。
论「共业生故」,答也。虽同业生,即有共业、不共业异。增上是共业故,所以共受;异熟非共业,不可共受。
论「似自因法至遍行二因」,第二释等流果相也。言「似自因」者,谓似同类、遍行二因。
论「若遍行因至名同类因」,外难也。既果似因故总名等流,二因既等相似,何不齐名同类因也?
论「此果但由至乃名同类」,答也。言「等流果似自因」者,但麁相说,以同是染、同一地故名为相似,非是五部体类亦同名为相似。若体同名同,同类因。
论「故作此问至除前诸相」,四句可解。
论「由慧尽法至名离系果」,第三释离系果相也。灭是尽义、择是慧义,由慧尽法名为择灭,即是择灭名离系果。
论「若法因彼至如是等类」,第四释士用果相也。「如因下地加行心」等,指事释也。
论「择灭应言由道力得」,别释择灭。道士用果,前类是生,灭因道得,义不同故所以别释。若生、若得皆对有力,名士用果。择灭于道离系缚义是离系果,有力得义是士用果。
论「诸有为法至由增上果」,第五释增上果相也。「除前已生」者,谓前已生,望后已生未生,非增上果。果据取故不在因前,因但不障故通果后。问:六因、五果一体义分。五类不同,因何体性各别?答:六因、五果就用建立,用别体同。五类义门据体以分,由斯体别。如异熟位虽即等流,从别立名不据通称。因果不尔,即一兼余,如一邪见是相应因亦余五因,虽具六因而无六体。六用既别亦不相摄,即将因用开合为缘,由此因缘展转相摄,五果亦尔。若就法体具因多少,亦得相对明其句数。如遍行因对同类因四句分别,《正理》具述,意同不录。
论「士用增上二果何殊」,问也。
论「士用果名至唯增上果」,答也。如文可解。
论「于上所说至取果与果」,下一颂第三明六因取与果也。
「论曰至彼无用故」,明取果也。过去已取,未来无用,故唯现在能取果也。
论「亦应如是至故此不说」,别释能作因也。现在取果与五因同,于中无为无果,所以不说。准《正理论》、《婆沙》二说,一许能作因过去取果,《正理论》唯现在取果。《正理论》云「言取果者是能引义,谓引未来令其生等。于同体类能为种子,于异体类由同一果,于非一果由同性类,于异性类而由有是自聚相续,是故一切皆名能引。如是能引名为取果,此取果用唯现在有,非于去、来,唯此可名有为作用。于六因内简去何因而言五因唯现取果?谓六因内除能作因。此能作因何缘被简?有余师说:此能作因取果、与果时无决定,故取、与中俱不分别。彼说非理。所以者何?此因取果无非现在,又非不取而有与义,如何乃言时无决定?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现在;与通过、现,应如同类、遍行二因,但非一切有增上果可取或与,故此不说。岂不此因能取果用亦通过去?如何乃言能取果者定唯现在?故本论中作如是说:过去诸法为等无间能生二心。若出无想、灭尽定心,由入定心现在取者,则应二定永不现前。又非不取而有与义,故应取果亦通过去。无如是事,入二定心唯现在时,能取二定及出心果。然由二定是正所求必应先起,由此为障,令出定心非于入心无间即起。此义于后当更分别。故上所言此因取果无非现在,又非不取而有与义,其理极成。然《毗婆沙》有如是说:其能作因取果、与果俱通过、现。理不应然。」
论「俱有相应至必俱时故」,明二因与果亦现在也。
论「同类遍行至通于过现」,二因与果通二世也。
论「过去可然至与等流果」,问也。相应、俱有,因果同时,可说取时即能与果。等流因果前后不同,如何因现取时即能与果?
论「有等流果至不应更与」,答也。无间果生,因现在故。若果已生至现在时,因便过去,名已与果,非正与也。问:俱有、相应现在取果,尔时果法至已生位,如何说与谓果生时?有说现在亦名生故。
论「善同类因至应作四句」,此就不相应法作句数分别也。
论「第一句者至最后所舍得」,此是取而非与句。「最后所舍得」者,谓断善根时所舍得。有前者,即是无始已来生得善得。后者,即是断善根前最后念得,名最后所舍得,即是所舍得中已生最后念得。已生之言简未来也,最后之言简已前也。未来之得未取果故,已前之得亦与果故。
论「第二句者至续者前得」,此释第二句。与果而不取也「续善根时最初所得之」者,是续善根时最初刹那所起得也。尔时此得是所取故,举所取得显前能取与而不取,前已取故。《婆沙》十八云「有时与果非取果,谓续善根时即住过去所舍善得。」论主正云「应言尔时续者前得。」准此正文,续者前得,即是续善根者过去世生得善得,此于尔时与而不取故,举果显因相难显故,所以正之。若准《正理论》弹续者前得,即是前断善根时最后离身得,此得前时唯有取果未曾与果。今得初续,唯与不取。前位无量多刹那得,皆曾与果今更与故,所以不说。《正理》弹云「经主于此谬作是言:应说尔时续者前得。今详彼说,理不应然。所以者何?非唯断位最后所舍得,与今续时初得等流果,以于断位先已灭得,亦与续时得等流故。如何前位多刹那得为同类因皆取今得,而于今时但说最后一刹那得与今得果?是故应如本文为善。」今详续者前得,通其两释:一续者次前得,即是断时最后舍得;二续者前得,是续善根时已前诸得。此论若依后释,论主但正其文不正其义,即《正理》谬弹。正理论师何理证知论主定依前释?
论「第三句者至谓除前相」,第三句亦取亦与第四句可解。
论「又于不善至谓除前相」,释不善不相应四句也。如善四句释。
论「有覆无记至如理应说」,释有覆无记四句也。于阿罗汉得时取而不与,退时与而不取,未得亦取亦与,自余非取非与。
论「无覆无记至最后诸蕴」,以无覆无始已来相续不断,但与果时皆悉取果。入涅盘时后不续故,罗汉后蕴取而不与。先问取果亦与果,后问与果亦取果。与果必取果,故言顺后句也。已上皆是无缘四句。
论「约有所缘至染无记心」,已下就心、心所法作问答也。此是第一取而非与。
论「第二句者至准例应说」,义准前释,如文可解。
论「取果与果其义云何」,问取果与果义也。
论「能为彼种至故名与果」,答也。取时为因义,成名为种子。与时正引果起,名之为与。两用俱在其因,不在其果。旧释为因义,成名为取果,义不失也。果起酬因名为与果,谬也,是果力故。
论「异熟与果至及无间故」,明异熟因与果。如文可解。
论「复有余师至诸静虑果」,叙异说也。如文可解。
论「如是四果至增上果摄」,会异名也。如文可解。
论「说因果已至诸余善法」,自此已下大门第四明法用因多少。束为四例,如文可知。
论「如是四法」,下一颂半明四例法用因多少。
「论曰至余三因生」,属当因数。如文可解,讲时广云。
论「如是四法至谓心心所」,明上所说因数多少。是就心、心所说,非色、不相应。
论「不相应行至复几因生」,问余四法。
论「如心心所至决定无有」,明色、不相应,四法如前。有缘四法一一各除相应因也,极少犹有二因所生。同其外道一因生法,决定无也。
俱舍论疏卷第六
一交了。
保延三年十月二十四于南新屋点了。
依维摩会并光明山
八讲事日来达念。 非人角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