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卷第二十三 沙门法宝撰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 论「如是已说至复何所修」,下三颂,第三明四念住也。前两颂明别相念住,后一颂明总相念住。此两行颂明别相也。 「论曰至修四念住」,此总释修念住意。奢摩他者,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正理论》云「已修成止以为所依,为观速成修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如实见故。」详其论意,五停心观为止散动,偏修于止。尔时假想观骨琐等一相住心,名之为止。四念住观取身、受、心、法差别之相,又于身中而取种种差别之相,除其四倒、生如实见,故名为观。 论「如何修习四念住耶」,问。 论「谓以自共相至名为共相」,答也。《正理论》云「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谓修观者专心一趣,以自、共相于身等境一一别观修四念住,分别此法与所余法有差别义名观自相,分别此法与所余法无差别义名观共相。且身念住观自相者,谓观察身内、外十处自性各别,从眼至触,一一皆有处,自相故。如是于彼各别法中有正智生,名观自相。此自相观得成满时有道色起,尔时方立自相种性身念住名。此亦遍知彼法自相,由此各别有正智生,非诸境中总生一智。有说:非此自相观中观无表色,以无表色与无色品极相似故。有说:此观亦观无表,有道色生故。次身念住观共相者,谓观察身一一处相虽有差别而身相同。又于尔时观十一处,俱是色相无有差别,谓皆不越大种所造。如是于彼一类法中有正智生,名观共相。此共相观得成满时有道色起,尔时方立共相种姓身念住名。此亦遍知彼法共相,由此总有一正智生,非诸境中各生一智(言道色者是定境色)。」 论「身自性者至除三余法」,出身、受、心、法自性。 论「传说在定至如应当知」,述成满也。如应知者,随其所应,如是应分分可别分析、各各别观,名成满位。《正理论》云「前说与此论同。或如前说观究竟相,谓后后位善根增长,如畦中水泛溢漫流。有说:歘然非爱相起,此有二种。其二者何?一能发瞋、二令不乐。此中但有令不乐相,以所习事若未自在,为求成满故起欣乐;此于所习已得自在,止息希求故无欣乐。」 论「何等名为四念住体」,问也。 论「此四念住至所缘别故」,答也。 论「自性念住至三种念住」,此牒第一自性释也。即闻、思、修三慧为体,即以此三慧名三念住。言「自性」者,简所缘、相杂,以慧为体,名为自性。非如相杂及彼所缘非是念住,与念住杂及为所缘,从其自性名为念住。 论「相杂念住至诸法为体」,牒余二念住释。慧俱有法及与慧体互相杂故,总名相杂念住。所缘念住是慧所缘,亦摄于慧,以慧所缘诸法故。 论「宁知自性是慧非余」,问。 论「经说于身至循观用故」,答。以契经中说循身观等非慧不能,故知念住以慧为体。 论「何缘于慧立念住名」,问。体既是慧,因何名念? 论「毗婆沙师至由楔力持」,答。慧由念持,慧名念住,此之果慧从因念名。故《正理论》云「宁智慧住要由念力,以有念者慧增明故。」 论「理实应言至便住不谬」,论主释也。慧令念住,得念住名。慧是其因,念住为果,慧名念住,因受果名。引二经证,如文可解。正理论师通其两释。梵名阿尼律陀,此云无灭。 论「然有经言至爱心法灭」,通伏难也。伏难意云:若四念住以慧为性,何故言由食、触、名色、作意故集?灭亦如是。 论「应知彼说至得安住故」,此即通也。此经言身、受、心、法者,是所缘念住,所以缘身等名为念住。以慧于彼身等得住故,身等名为身等念住。食等与身等为因,故食等集身等,非说自性念住。 论「又念住别至各有三种」,此就自、他、俱相续中分四念住各为三也。故《正理论》云「身等念住各有三种,缘内、外、俱有差别故。且身念住有三种中,缘自相续说名为内,缘他身等说名为外,双缘二种说为内、外。以有我爱而慢缓者,应观内身犹如外故(准《正理论》,他相续中缘他身等等者,等取非相续。此论文略不言等也)。」 论「此四念住说次随生」,述次第也。 论「生复何缘次第如是」,问生次也。 论「随境麁者应先观故」,第一释也。《正理论》云「或随所缘麁细生故。然非由此心最后观,法中涅盘极微细故。」 论「或诸欲贪至如是次第」,第二释,如文可解。 论「此四念住至不增不减」,此释念住唯有四也。以对四倒立四念住,倒唯四故,念住亦四。《正理》复云「对治四食」。 论「四中三种至名为杂缘」,此述杂缘、不杂缘也。 论「如是熟修杂缘身等」,下一行颂明总相也。 「论曰至苦空非我」,此即释也。《正理论》云「杂缘法念住总有四种,二、三、四、五蕴,为境别故,唯总缘五名此所修。彼居此中修四行相,总观一切身、受、心、法,所谓非常、苦、空、非我。然于修习此念住时,有余善根能为方便,彼应次第修令现前。谓彼已熟修杂缘法念住,将欲修习此念住时,先应总缘修无我行、次观生灭、次观缘起,以观行者先观诸行从因生灭,便于因果相属观门易趣入故。或有欲令先观缘起,此后引起缘三义观。此观无间修七处善,于七处善得善巧故,能于先来诸所见境,立因果谛次第观察。如是熟修智及定已,便能安立顺现观谛。谓欲、上界苦等各别,于如是八随次第观,修未曾修十六行相。彼由闻慧于八谛中初起如斯十六行观,如隔薄绢覩见众色,齐此名为闻慧圆满。思所成慧准此应说。次于生死深生厌患,欣乐涅盘寂静功德,此后多引厌观现前,方便勤修渐增渐胜,引起如是能顺决择思所成摄最胜善根,即所修总缘共相法念住(准上论文,即是三义七处等后,起总相念住入暖法也。三义观者,即蕴、处、界三科义也。七处善者,如实知色苦、色集、色灭趣、色灭行、色味、色患及色出离,如实知受、想、行、识七亦尔。如实知色是四智,知谓法类智。世智苦智。问:何故七处善中再说前三?一说道谛,复次三谛有边故再说,道谛无边故不再说。复次前四处善说见道位,见道必具观四谛故,故具说四。后三处善说修道位,修道位中所修圣道即是道谛,未必具观四圣谛故,但说于三)。」《婆沙》第二云「若顺次第说功德者,此中应先说不净观或息念等,次说念住,次三义观,次七处善,次说暖法,次说顶法(准此论文,即念住后起三义观及七处善而入暖也)。」今详《婆沙》与《正理论》此论别者,入行次第,五停心后、别缘念住后,起总缘入于暖法;于此中间修三义观及七处善兼缘起等;将入暖时从总念入。《婆沙》以念处重故,举先念处不举后也;此论略故不述中间;《正理》少具兼说三位。故此三论,义不相违。 论「修此观已生何善根」,已下第四明暖等四善根,即七方便中后四方便。就中,一明善根体等、二明善根差别、三明胜利、四明转趣、五明修果久近。此三行颂明体等也。 「论曰至名为暖法」,明从总相生暖法也。此从思慧或修慧生。故《正理论》云「若有先离欲界染者,依色界摄修所成慧,厌患生处欣乐涅盘,多厌行俱作意,次第能引异类暖善根生。诸有先时未离欲染,依思所成慧引暖善根生。」 论「此法如暖至故名为暖」,释暖名也。无漏道谛犹如于火烧烦恼薪。至此位初得火前相,故名为暖法。 论「此暖善根至十六行相」,明谛行也。以时长故,而能具观四圣谛境及十六行。准减缘中,此观四谛,于一一谛观四行已方易谛也。又《正理论》云「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共法念住虽缘有漏观为苦、空、无常、非我,初位先起苦四行相,后观集谛。于理无违。」 论「观苦圣谛至如后当辨」,此列十六行相名也。《正理论》云「然诸暖法虽缘四谛,而从多分说厌行俱,以起彼时蕴想多故。」准此论文,在暖位时偏观苦、集。 论「此暖善根至更立异名」,此明从暖入顶位也。《正理论》云「行者修习此暖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进,于佛所说苦、集、灭、道生随顺信,观察诸有恒为猛盛焰所焚烧。于三宝中信为上首,有修所成顺决择分次善根起,名为顶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 论「动善根中至说名为顶」,释顶名也。于中有二:一以退堕动善根中胜故名顶,如人头顶。二以进退两际名顶,犹如山首,故名为顶。《正理论》云「顶声显此是最胜处。如吉祥事至成辨时,世间说为此人至顶。动善中胜,故名为顶。」 论「此亦如暖至十六行相」,明观谛行相同前暖法。 论「如是暖顶至唯法念住」,双明二善。初安足时行修,唯杂缘法念住也。《正理论》云「初安足时唯法念住,后增进位四皆现前。」述曰:别缘观劣不能易位,总观力胜能易位故。由斯初位皆法念住。 论「以何义故至四圣谛迹」,此即是释初安足也。 论「后增进时具四念住」,释安足后,下,中,上中,或唯观色、或唯观受、或复总观,皆无遮也。 论「诸先所得至钦重心故」,此释曾得不重起也。《正理论》云「以胜加行引此善根,故已得中不生钦重。然此顶法虽缘四谛,缘三宝信多分现行。」 论「此顶善根至名为忍法」,此释从顶生于忍也。 论「于四谛理至名为忍法」,释忍名也。前位善根于四谛理亦能忍可,此最胜故偏立忍名。又于前位虽又忍可,有退堕故;此位无退,偏得忍名。问:若尔,第一亦应亦忍。《正理论》云「世第一法虽于圣谛亦能忍可,无间必能入见道故,必无退堕,而不具观四圣谛理。此具观故,偏得忍名,故偏说此名顺谛忍。」 论「此忍善根至与前有别」,此明念住通局别也。《正理论》云「此与见道渐相似故,以见道位中唯法念住故。」 论「然此忍法至相隣接故」,此明三忍境不同也。下、中忍具观上、下八谛各具四行,上忍唯欲苦谛一行,一刹那也。 论「由此义准至无简别故」,类释。暖、顶具观八谛十六行相,以此三位无简别故。 论「谓瑜伽师至名中忍位」,释。渐减行及减所缘,至唯缘欲苦谛一行二刹那前,名中品忍。准此论云「于色、无色对治道等,一一圣谛行相、所缘渐减渐略。」故知下忍缘上、下八谛各具四行相,减色、无色道圣谛下一行已去,名为中忍。减道行尽,名减所缘。次减欲界道下行已,乃至欲界苦下三行各减行、所缘已,唯一行二念,名为中忍。《婆沙》第五云「复次以忍位中,或时以十二行相观察圣谛,或时以八行相观察圣谛,或时以四行相观察圣谛(解云:或时十二行者,除道谛四行。或时八行者,除灭、道各四行。或时四行相者,除灭、道、集各四行相。又释:或时十二行者,四谛各除一行。或时八行者,四谛各除二行。或时四行者,四谛各除三行。准七处善第二遍观色等除道,以此文证,前解为胜。若依后释,即无文证。准《正理》文,七处善在总相念前。准婆沙一师云:在见、修道。又《婆沙》云:七处善观色有四智,法类苦俗。又准《婆沙》,有漏智观谛总名俗智,无漏智观谛名苦、集等。准上文,谛七处善通有漏、无漏也)。」《婆沙》一百九十云「问:何等补特伽罗依空行入见道?何等补特伽罗依无愿入见道?答:若见行者依空行入;若爱行者依无愿入,唯除菩萨,虽是爱行而依空入(解云:见行着我,故依空入。爱行人着有,故依苦、无常入也。菩萨悲心多故名为爱行、为化众生不厌有也)。又见行人有其二种:着我见者,依非我行入;我所见者,依空行相入。诸爱行人亦有二种,我慢增者,依非常行入;懈怠增者,依苦行相入(解云:别知身无常,不自恃起慢。若知其苦相,精进求出也)。」西方德光论师解减行云:「上下八谛各四行相,如名次第拟仪相当皆相系属。如于后时应以欲界苦谛下无常行相入见道者,于自谛下从后向前,先除非我、次空、后苦。若以苦行拟入见道,先除非我、次空、后无常。若以空行拟入见道、先除非我、次苦、后无常。若以非我拟入见道、先除空、次苦、后无常。除欲苦谛四行既尔,除上道谛四行亦然。」余准此例,恐繁不具。德光所解事太繁杂,既无论文,何理知定相系属耶?如我见增者,为治我故起非我行者,何别理于灭等下偏起离等行,先观灭等谛耶?今为一释:从闻、思观四谛时,于一一谛皆具四行,如名次第于上道谛等,后起者先灭、先起者后减。我见增者偏起非我,自余三行随次而减。中、上忍及第一法同此一行,即以此行入于见道。于理无违。 论「从此位无间至不相续故」,明从中忍生上忍也。 论「上品忍无间至唯一刹那」,明从上品忍生世第一法,及明世第一与增上忍缘、行相同。 论「此有漏故至世第一法」,此释名也。 论「有士用力至故名最胜」,释妨难也。《婆沙》第三云「此心、心所于余世法为都胜故说名第一?为分胜故名第一耶?设尔何失?若都胜故名第一者,此岂能胜现观边世俗智?然现观边所修世俗智是见道眷属,见道慧力殊胜,此法不尔。又此岂胜杂修静虑?然彼等至及所感生不共异生,此法不尔。又此岂胜初尽智时所修善根?然修彼时离一切障所依清净,此法不尔。又此岂胜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三三摩地?然彼尚能厌恶圣道,况于有漏,此法不尔。若分胜故名第一者,暖、顶、忍等应亦名第一,各胜彼彼下位善根故。有作是说:此法都胜故名第一。然约能开圣道门说,非据一切。谓现观边世俗智等,虽有如前所说胜事,然皆无力开圣道门;此法独能,是故都胜。或有说者,此法于余一切事胜故名第一,谓现观边世俗智等所有胜事皆由此成。所以者何?彼诸胜事若无此法开圣道门体,尚不修,况有胜用。要由此法开圣道门,方修彼体乃有胜用。彼诸胜事既由此成,故此于余一切事胜。有余师说:此法分胜故名第一。问:若尔,暖等应亦名第一。答:彼于二分中俱非最胜故。谓世善法总有二分:一依异生、二依圣者。世第一法虽于圣者世俗智等不名最胜,而于异生所得善中皆最胜故,所以独立第一法也。无评家也。」问:若尔,未来修者,不能为等无间缘引圣道生,应非第一。答:《婆沙》第二云「彼虽不作等无间缘,而能随顺已起得故。譬如苾刍与僧欲法,诸余僧事亦得成立。问:世第一法随转色、心不相应行,彼既不作等无间缘,云何得名世第一法?」《婆沙》第二答云「彼虽不作等无间缘,而能随顺。由彼与此心、心所法,一起、一住、一灭、一果、一等流、一异熟,亲近故。」 论「如是暖等至重现前故」,此出体也。取俱有法,然除彼得。《婆沙》第三云「问:何故沙门果得是沙门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沙门果成就所显故,沙门果得是沙门果。世第一法等无间缘所显故,彼得既非等无间缘,亦不随顺如彼生等故,彼得非世第一法。暖、顶、忍得亦非暖等,勿得圣已重现前故。有说:得亦是世第一法。有余师说:彼俱起得是世第一法。评曰:若彼俱起、若后起得,一切皆非世第一法种类同故,暖等亦尔。是故初说为善。问:何故世第一法生等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生等与彼同一果,相随行不相离,常和合无前后。相与所相未尝相离,由此亦是世第一法。得与彼法不同一果,不相随行,性相离不和合,或前或后。得与所得有时相离,譬如树皮或时离树,是故得非世第一法。暖、顶、忍得亦复如是。」《正理论》云「然以见谛不许暖等重现在前,已见谛者加行现前成无用故。」今为一释:前果非是后向道摄,向后起得不违理故。暖等是彼圣道加行,道后起暖等是违理故。又得圣不舍暖,果后起暖过。得果舍前向,果后无向得。 论「此中暖法至未来」,四明暖最初行得二修行相多少。于最初位进善根故,于三谛唯杂缘法念住。得修通总、别观,故修四念住。修自谛行相,故通四行也。不傍修故,无十六行也。于灭谛唯不杂缘法念住,无身、受、心故。二修唯法念住,不傍修故,不修余谛四念住也。 论「由此种姓至方能修故」,释不傍修所以。言「同分」者,谓同谛也。 论「后增进位至未来十六」,明暖增进位行、得修也。三谛皆有色、受、心、法故。非初易位,容现别观色、受、心等,故云随一念住现在修也。虽能傍修余谛念处,数不过四,故言四也。「随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者,以傍修余谛也。缘灭谛无余念住故,法念住现在修。傍修余谛故,未来四也。行修初后皆同法念。 论「由此种性至亦能修故」,释得傍修所以。如文可解。 论「顶初安足至未来十六」,明顶初入位也。初进异位故,行修唯法念。进位不简行故,随一行相修。「未来四及十六」者,许傍修故,四谛同故合说也。 论「后增进时至未来十六」,明增进位许别现也。随一念处现在修,未来四等如暖中释。三谛不同,故别释也。 论「忍初安足至未来十六」,明忍位也。《婆沙》一百八十八云「问:何故忍初及后皆法念住?答:以忍近见道,故相似见道(述曰:然一切皆似见道)。」 论「然于增进至不修彼行相」,明中上忍随所减缘不修彼行。《正理》释云「谓具缘四,具修十六。若缘三、二、一,如次修十二、八、四。」 论「世第一法至似见道故」,明世第一修行多少也。似见道故,无异分修故,不修余行故。《婆沙》云「问:颇有住一刹那顷,当得世第一法,非彼所缘耶?当得彼所缘,非世第一法耶?当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缘耶?不当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缘耶?答:有住。增上忍时,应作四句。且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者,住增上忍时当得世第一法。非彼所缘者,谓未至定所摄世第一法中,除缘当现在前所依世第一法,诸缘所余境世第一法。当得彼所缘非世第一法者,谓上五地所摄世第一法中,缘当现在前所依世第一法。当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缘者,谓未至定所摄世第一法中,缘当现在前所依世第一法。不当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缘者,谓上五地所摄世第一法中,除缘当现在前所依世第一法,诸缘所余境世第一法。如依未至定,余五地亦尔(述曰:此说得修世第一法,有缘不同。若行修者,必总缘也。所依者,世第一法所依身也。是欲界身故,亦是所缘,亦当得也。所缘者,即是欲界一切有漏法也。于中若是所依,即亦是当所得。自余所缘,皆非所得,诸世第一法若同地等皆得修故,诸异地等决定不得也)。问:颇有成就世间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耶?答:应作四句。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未离此地染。成就彼离系得不成就世第一法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命终生上地。成就世第一法亦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已离此地染,不命终生上地。不成就世第一法亦不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未能入正性离生,位有余依,彼有漏离系得。作如是言。问:颇有圣者,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耶?答:应作四句。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未离此地染。成就彼离系得不成就世第一法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命终生次上地。成就世第一法亦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已离此地染,不命终生上地。不成就世第一法亦不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命终超次上地生余上地,有余依一切世第一法,及彼一切离系得。作如是言。问:颇有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耶?答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若依未至定,或初静虑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彼未离初静虑染。第二句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命终生上地。若未得世第一法生欲、色界,已离初静虑染及生空无边处。第三句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已离初静虑染,不命终生上地。第四句者,谓除前相。」 论「已辨所生善根体相」,下三颂,第三明善根差别。 「论曰至决择分名」,此第一问也。 论「决谓决断至四谛相故」,答决择名也。由诸圣道能断疑故,名为决断。以能分别四谛相故,名为简择。即诸圣道名决择也。 论「分谓分段至决择分名」,此释分名。一切圣道皆名决择,此所顺者唯是见道,故言分也。是故此名顺决择分。 论「此四为缘至顺决择分」,释顺名也。此四为缘,引决择一分,亦能顺益决择一分故,故此四种得顺彼名。 论「如是四种至等引地故」,此即第二三慧分别。近见道故,非闻、思也。 论「四中前二至独是上品」,此即第三各随一义以分品也。如文可解。 论「此四善根至遍知断故」,此即第四明依地也。此四善根,修慧为体,是见道眷属。欲界无修故,无色界无见道故,所以不通欲界、无色。又无色心不缘欲故。「欲界先应遍知断」者,更释无色无见道也。以欲先应遍知断故,见道必先缘欲界。无色不缘欲,故无见道。所以欲界先遍知断,《正理论》云「于三界中彼最麁故。」 论「此四善根至增背有故」,第五明果也。此门在颂无文,因明依地便释异熟。 论「或声为显至及欲七地」,释颂中「或七」字也。 论「此四善根至除北俱虑」,第六明依身别。所以善根唯依九处,《正理》释云「唯依欲九身,容入离生故。」 论「前三善根至一刹那故」,此第七明初、后起。《正理论》云「有余师说:若于先时曾已修治此四加行,彼于天处皆得初起。」然无评也。《婆沙》第七云「问:何故天中不能初起?答:彼处无胜厌离等作意故。问:恶趣中有胜厌离等作意,何故不起此善根耶?答:恶趣中无胜依身故。若有胜厌离等作意,亦有胜依身者,则能初起。人中具二,故能初起。」 论「此四善根至非择灭故」,此即第八明男、女得别。《正理论》云「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种。勿后得男身,不成暖等故,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圣转至余生亦不为女故。暖、顶、忍位容有转形故,二依善根展转为因性。世第一法依女身者,能为二因,女得圣已容有转得男身理故。」《婆沙》第七云「问:此暖、顶、忍、世第一法依何身起?答:依男、女身。问:依女身得女身所起暖,为亦得男身所起暖耶?答:得。如得暖,得顶、忍亦尔。问:依男身得男身所起暖,为亦得女身所起暖耶?答:得。如得暖,得顶、得忍亦尔。女身于女身所起暖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男身所得暖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在前。如说暖法,顶、忍亦尔。男身于男身所起暖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女身所起暖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在前。如说暖,说顶、说忍亦尔。女身所起暖与女身所起暖为因,与男身所起暖亦为因。如说暖,说顶、说忍亦尔。男身所起暖与男身所起暖为因,不与女身所起暖为因。所以者何?胜非劣因,彼是劣故。如说暖,说顶、说忍亦尔。」今详三论,前三善根,男、女各得二,依善根同也。准《正理》、《俱舍》,皆云第四女身亦得二种,故知即是多道家也。若一道家,其道是一,依男身故名依男身道,依女身故名依女身道。依女身所得世第一法,唯得依女身,不容依男身,如何得名依男身道?既言得二,故知与《婆沙》同,是非一道也。然《婆沙》、《正理》为因不同,意各别也。《正理》准圣道等为因作论,故说互为因也。如依男、女圣道互得为因,及余有漏闻、思、修慧,及生得善,染污法等,皆男、女互得为因,不云依女劣也,因何四善即云劣也?故不取《婆沙》之义,言互为因。《正理》、《婆沙》处非唯一。有人三释不巧,还同未解。恐繁不述,对读即知。然准《婆沙》多道家,阿罗汉等依一身起道,得修欲界九依身道,不以身非择灭故不修彼能依道。今二论皆以圣人无作女故,不得女世第一法者,意难解也。深法师以违此理故,此中言得,不言修也。此中得者,是法后得,谓依女身所起世第一法,转为男身亦依男身得。依男身所起世第一法,不得转为女身,得女身非择灭故。今依《婆沙论》释四善根得与道不同,不可为例。道即重得,四善不然。道不随依男、女身说其胜劣,四善即随男、女说有胜劣,岂得例道?今得亦尔,与得道异,故非择灭即不得也。 论「圣依此地至迁生上地」,此下第九明其舍也。此明圣人失地舍,迁生上地,名为失地,是失暖等所依地也。如身在欲界,依初禅得暖,生初定时不舍暖也,生第二定名迁生上地。 论「异生于地至亦由退舍」,明凡舍也。异生命终舍此善根,若生上地及自下地,但命终时即舍暖等,前二善根是可退故。异生亦退,非是圣也。 论「由死退舍至异生亦无退」,此明凡、圣舍定异也。此亦应言世第一法,异生亦无命终舍也。舍、得既据生相时说,此中说舍皆是同时,谓正命终等,非得生至生相故。 论「依根本地至极猛利故」,第十依根本必定得圣。《正理论》云「依根本地起暖等善根,彼于此生必定得见谛,以利根故厌有深故。依未至、中间起暖等者,于此生不必得入见谛(述曰:由止、观不均,厌有不深;止、观不均,心又不利)。有余师说:依根本定起暖等者,此生必定得至涅盘,厌有深故。」准《婆沙》,暖、顶依根本亦不退,未至、中间即有退也。《婆沙》第六云「依根本地起暖等者,现身必入正性离生。所以者何?彼由圣道引暖等故。依未至定、静虑中间起暖等者,此则不定。所以者何?彼由暖等引圣道故(解云:根本地止、观均平,厌生死苦、欣上圣道胜未至等,故起暖等定入圣道。未至、中间观多止少,由宿习暖等力故引起圣道。由此二地得有迟速)。」 论「若先舍已至大功用成故」,第十一明得非先也。以未曾熟修者,加行善根得来时投,非如余有漏定无始熟修,大功用成故。所以重起之时,必大功用方能起也。《正理论》云「由先舍已,后重得时,亦大劬劳方得起故,于先所舍不欢敬故。」 论「若先已得至还从本修」,第十二明舍已重起。故《婆沙》云「问:若余生中即起顶者,从何作意无间起耶?答:如起暖时所有作意。如说从暖起顶,从顶起忍亦尔。问:若尔,何故说暖无间起顶,顶无间起忍耶?答:依一身中相续起者作如是说,然非一切。」 论「失退二舍至失不必然」,第十三明二舍同异。失谓生上地,及舍众同分。生上地命终,心定无染也。舍众同分舍不定,或染心命终、或不染心命终。若退舍必起染心,由此故言退必起过。失不必然,不必然言显不定也。既舍得名退,故此二退非得为性。 论「得此善根有何胜利」,下一颂,第三明有胜利。 「论曰至必至涅盘故」,此第一明暖胜利。 论「若尔何殊顺解脱分」,问。顺解脱分善亦必得涅盘,暖既与同,有何殊也。 论「若无障碍至行相同故」,答。定得涅盘,二种虽同,近远异也。顺解脱分极疾,第三生得圣。顺决择极疾,即此生得。《正理论》云「是等引地胜善根故(解云:解脱分是散地善,此是定善与散异)。」 论「若得顶法至不断善根」,此第二明顶胜利。言「而增」者,后必兼前。《正理论》加观察三宝殊胜功德为门,引生净信心故。若得顶已不断善根,如何经说天授退顶?由彼曾起近顶善根,依未得退,蜜作是说。 论「若得忍时至不堕恶趣」,此第三明忍胜利也。 论「然颂但说至如先已辨」,释颂中略意,无退指前说也。 论「此位不堕至业烦恼故」,明不堕恶趣所以也。《正理论》云「得恶趣生,非择灭故。」 论「若至忍位至得不生法故」,明至忍位得不生也。此开六章复牒释也。 论「趣谓诸恶趣至见所断惑」,此牒释也。 论「此于下上位至上忍方得」,明六不生得不同也。《正理论》云「少分生者,谓卵、湿生,由此二生多愚昧故。处谓无想、大梵、北洲,无想大焚僻见处故,北俱卢洲无现观故。身谓扇搋等,多诸烦恼故。有谓第八等,圣必不受故,见所断惑必不起故。」 论「得世第一法至正性离生」,此第四明第一胜利。 论「颂虽不说至无命终舍」,此释颂中略命终舍意。 论「何缘唯此至舍异生性故」,明唯世第一能入离生。世第一法住现在时,与苦法智忍为等无间缘,引至生相,名为入也。世第一法如无间道,苦法智忍如解脱道,此二共舍异生性也。《婆沙》第二云「如是说者,世第一法住时名入。问:若尔,异生应即圣者,入圣道故。答:无如是过。世第一法至住位时,苦法智忍在正生时,未成就故不名圣者。苦法智忍虽未已生,以在正生名等无间,世第一法尔时为彼等无间缘,故名为入(述曰:至生,得次第故,名等无间也)。」 论「此四善根各有三品」,下一颂第四明三乘转也。 「论曰至得成佛义」,明暖、顶可转,忍不可转。《婆沙》第七云「转声闻种姓顺解脱分,起独觉及佛种姓顺解脱分。转独觉种姓顺解脱分,起声闻及佛种姓顺解脱分。若起佛种姓顺解脱分已,则不可转,极猛利故。」又三十一云「非如声闻极利根者经六十劫,非如独觉极利根者唯经百劫。」准上论文,若二乘若勤修者,定百劫、六十劫定得涅盘,非谓不修。所以得知?《婆沙》第七云「或有人种顺解脱分善根已,或经一劫、或经百劫、或经千劫,流转生死而不能起顺决择分。或复有人起顺决择分善根已,或经一生,或经百生,或经千生,流转生死而不能入正性离生(已上论文)。」然说顶位已前可转者,声闻若不转,即经六十劫定得涅盘;若转者,即不定也。独觉不转者,百劫定得涅盘;若转者,即不定。又准《正理》云「菩萨专求利他事故,为欲拔济无边有情,弘誓庄严经无量劫,故往恶趣如游园苑。若不尔者,无成佛义。」此论复云「是故定无得成佛义。」准此,若不能往恶趣,不得成佛。由此论说忍已上不许回心,前二善根许回心也。 论「声闻种姓至故说为余」,释颂云「三」,谓暖、顶、忍三。「余」谓独觉种姓,在佛乘外,故言余也。 论「麟角佛言至自乘觉故」,此明二人不可转也。独觉有二:一部行、二麟角。部行如声闻,说有可转。麟角如佛,不可转也,一坐便成自乘觉故。此明二人不转意也。 论「第四静虑至无上觉所依」,此释二人依第四禅所以。 论「此中觉言至是菩提性故」,此释二种觉,谓果菩提即是觉故。 论「言一坐者至乃至菩提」,此叙二说不起坐也。一说从暖位、一说不净观。《正理论》云「依第四禅,从身念处至尽、无生,唯于一坐能次第起。故麟角喻及佛种姓,暖等善根皆不可转。」余文可解。准之,一坐已后说不可转,与《婆沙》不同,是论意别。或是《婆沙》前文以是利根一义故不转,此中兼一坐二义不转,非是欲许前位转也。 论「颇有此生创修加行」,下一颂,第五明修果久近。 「论曰至乃至得解脱」,明极三生也。涅盘名解脱,分是因义,此善顺彼与彼作因,故此善名顺解脱分。声闻种姓极速三生,独觉四生。 论「譬如下种至传说如是」,举喻显也。《正理论》云「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殖顺解脱分,次生成就,第三生起顺决择分即入圣道。若谓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彼言便与前说相违,谓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必于此生得入见谛。或彼应许极速二生,谓第二生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于现生必入圣道得解脱故。」俱舍师救云: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必于前生已起暖等,或可第四生者方能依根本起。 论「顺解脱分至顺解脱分」,明体性也。在欲界故,非修所成。而由思愿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胜唯意业,兼取身、语,故以三业为其体性。乃至少分施一食、持一戒等,但深乐涅盘,愿力所持故,便名种殖解脱分善。 论「殖顺解脱分至如应无故」,明殖处也。天厌心劣、恶趣慧微、北洲二劣,故不能修。 论「遇佛出世至亦遇独觉」,明殖缘也。准此论,余时不能种殖。「遇佛出」者,或亲见佛、或遇教法,知生死可厌、知涅盘可忻故,能种殖解脱分也。《正理论》云「有佛出世、若无佛时,俱能种殖顺解脱分。」《婆沙》第七云「问:此善根为在意地?为五识身?答:在意地,非五识身。问:此善根为加行得?为离染得?为生得耶?答:唯加行得。有说亦是生得。评曰:前说者好,加行起故。问:此善根依何身起?答亦依男身亦依女身。问:为因何事种此善根?答或因施、或因戒、或因闻,而不决定。所以者何?意乐异故。谓或有人因施一抟食、或乃至一净齿木,即能种殖解脱种子。如战达罗等,彼随所施皆作是言:愿我因斯定得解脱。或有虽设无遮大会,而不能种解脱种子。如无暴恶等,彼随所施皆求世间富贵名称,不求解脱。或有受持一昼一夜八分齐戒即能种解脱种子,或有受持尽众同分别解脱戒而不能种解脱种子。或有读诵四句伽陀即能种殖解脱种子,或有善通三藏文义而不能种解脱种子。问:谁决定能种此顺解脱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乐欣求涅盘、厌背生死者,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即能决定种此善根。若无增上意乐欣求涅盘、厌背生死者,虽起多分施戒闻善,而亦不能种此善根。顺解脱分亦有六种,谓退法种姓乃至不动法种姓。转退法种姓顺解脱分,起思法种姓顺解脱分,乃至转堪达种姓顺解脱分、起不动法种姓顺解脱分。」 论「已因便说至复生何道」,下大文第二就三道辨人。于中有三:一明见道、二明修道、三无学道。就见道中复分两段:一明十六心、二依位建立。就明十六心中,一正明十六心;二明十六依地;三明忍、智次第;四明见、修道别。此三颂,第一明十六心也。 「论曰至如花果树」,明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四善中忍是有漏性,今此中忍性是无漏,恐滥前忍举法智果,显是无漏与前忍别。《正理》释云「说无漏言,为欲简别世第一法所从世忍。此无漏忍,以欲苦法为其所缘,名苦法忍。谓于苦法无始时来身见所迷执我、我所,今创见彼唯苦法性,忍可现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后苦法智生,是彼智生障之对治故,复名为苦法智忍。」 论「即此名入至正性决定故」,此释苦法忍异名。忍初入故,偏得入名。 论「经说正性至故名离生」,此释正性离生名也。故《婆沙》云「复次见所断惑,令诸有情堕诸恶趣受诸剧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种种极苦恼事,是故此惑说名为生。见道能灭,故名离生。复次有身见等刚强难伏,如狩?悷,故说名生。见道能灭,故名离生。复次一切烦恼或诸贪爱,能令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诸有润令起过,皆名为生。见道起已,摧彼势力令不复为增上生过,由此见道独名离生。」 论「能决趣涅盘至得圣者名」,释决定名及入名也。谓见道能决趣涅盘、决了谛相,得决定名。至见道初说名为入,此忍生已得圣者名,是故此忍名入正性离生,亦复名入正性决定。 论「此在未来至如灯及生相」,灯生时正能灭暗,住时已灭。生相生时正能生法,住时已生。苦法智忍亦于生时灭异生性,住时已灭。 论「有余师说至舍异生性」,叙异说也。 论「此义不然至世间法故」,难也。异生性与世第一法,俱是世间有漏诸法,如何第一法能舍异生性? 论「性相违故至能害怨命」,通也。虽同世间,性相违故。如同是人,上怨肩上,虽依怨肩能害怨命。世第一法与异生性,虽同世间,依异生性能舍异生。故《正理》云「性相违故,依彼能舍,如上怨肩而害怨命。」 论「有余师说至解脱道故」,异师说也。《婆沙》第一云「有余师言:世第一法、苦法智忍更互相资,舍异生性。谓世第一法与异生性虽恒相违,而力劣故不能独舍。由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舍异生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由此因缘,世第一法如无间道,苦法智忍如解脱道,舍异生性。」 论「此忍无间至名苦类智」,此明下上苦法类忍智相生也。 论「最初证知至而证境故」,此释法类忍智名也。 论「如缘苦谛至名道类智」,准苦谛释余三谛。 论「如是次第至圣谛现观」,结总名也。此十六心总名现观。现谓现前,观谓实观。《正理论》云「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以于三界四圣谛境,次第现前如实观故。既于三界四圣谛境,旋环纷扰作意思惟,宁不能为现观障碍?初习业地于诸谛境多返旋环,已淳熟故。」 论「此中余部至唯顿现观」,叙大众部计,与大乘同。 论「然彼意趣至无差别故」,有部师云:无差别故。为是见现观?为是事现观?为是缘现观?应更推寻。 论「详诸现观至名事现观」,述三现观体各别也。 论「见苦谛时至谓断证修」,此明现观具多少也。见苦谛时,苦忍智等名见缘现观。见缘苦谛故,亦名事现观。以知苦谛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名事现观。见苦之时既知是苦,是事现观。于集谛有断事、于灭谛有证事、于道谛有修事,故言于三谛有事现观。 论「若诸谛中至行相别故」,有部出顿见现观过。四谛行相各别不同,如何一念能顿观耶? 论「若言以一至见苦谛等」,此是纵计与出过。汝若以一无我行相总见四谛,则不应用苦、无常等见苦谛等也。 论「如是便与至相应择法」,出违经过。若如是以一无我行于一念中顿观四谛,如是便与契经相违。以契经言:以苦行相思惟苦等,乃至以道行相思惟道等。若顿现观,便违此文。 论「若言此经至如见修故」,破通经也。由先见谛作十六行观,修道如见,故亦十六。 论「若彼复谓至理亦无失」,纵计无失。实不一时顿见四谛。见一苦谛时,于余三谛得自在故,名顿现观。理即无违。 论「然于如是至别应思择」,明起、不起,指别释也。 论「若彼复谓至有事现观故」,此许异计,无有失也。 论「依见现观至经有别喻」,引三经证渐现观。一《善授经》,即此所引。《正理论》云「如《善授经》,佛告长者:『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广说乃至无处无容于苦圣谛未现观已能现观集。如是乃至无处无容于灭圣谛未现观已能现观道。』如是《庆喜经》及《一苾刍经》,二经所说意皆同此。三经一一各各有别喻(善授者,苏揭多,旧云须达。然彼长者请问世尊:谛现观时为渐为顿?世尊告曰:非顿必渐。四圣谛境自相别故。《庆喜经》、《一苾刍经》问答皆同,然所举喻各各不同。《善授经》作如是说。佛告长者: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以四圣谛相各别故。犹如世间造台观者,必先筑基,次方叠壁,次上梁栿,后以板覆。此四前后必不俱时,无处无容未筑基讫便叠于壁,乃至广说。第二经云:犹如蹬上四横梯时,先蹬最初方蹬第二。无处无容不蹬最初而蹬第二,乃至广说。第三经云:喻如蹬上四级阶时:先蹬最初方蹬第二,无处无容不蹬最初而蹬第二,乃至广说。依如是喻,必渐非顿)。」 论「若谓有经至密意说故」,又牒救通。如文可解。 论「已辨现观具十六心」,下半颂,第二明依地同。 「论曰至如先已说」,释文,可知。 论「何缘必有如是忍智」,下半颂,第三明忍智次第。 「论曰至驱贼闭户」,释十六心无间解脱。「约断惑得无能隔碍」,释无间道。「与离系得俱时起故」,释解脱道。驱贼,喻无间道断惑令得出身故。闭户,喻解脱道持择灭得令惑不入身。故《正理论》云「经主释言: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名无间道,已解脱惑得与离系得俱时起故名解脱道。若尔,解脱道亦应名无间,约与离系得俱,亦无能隔碍故。应作是释:无间隔故名为无间,无间即道名无间道。是无同类道能为间隔,令于解脱道不为缘义。诸无间道唯一刹那,诸解脱道或相续故。于自所治诸烦恼得已得解脱,与彼断得俱时起道名解脱道。自所治言欲显何义?苦类忍等诸无间道,亦与他所治离系得俱生,勿彼亦名解脱道故。」 论「若谓第二至已断疑智」,牒计破也。《正理论》云「若苦法忍后即有苦类忍,与前忍果断得俱生,余位亦然。斯有何失?若尔,此位缘欲苦等,已断疑智,应不得生。许此不生复有何过?于后修位,我已知苦等诸决定智应不得生,于苦等境中先未生智故。若于先位未有智生,后已知言便成无义。」 论「若谓见位至九结聚相违」,此外难也。以本论说四法类智及修所断以为九结,此九皆言是智断故,故知见位非忍断惑。 论「此难不然至名王所作」,有部通也。 论「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下半颂,第四明见、修道别。 「论曰至故修道摄」,此明见道、修道异也。忍名为见,智名为智。至十五心见八谛周,于一一谛皆未曾见,最初见故名为见谛。见谛周故,无未曾见未见谛故。虽知八谛未得周尽,于上地道未起智故,今明见道不明智道,故无有失。若说智道十六方周,由言见道,故至十五。十六重见,故名为修,如余修道重见谛故。 论「岂不尔时至未见今见」,此外难也。道类忍时不能自见,至道类智方见此忍。亦是初见,何非见道? 论「此中约谛至此畦未刈」,论主释也。约谛作法,不约刹那。已见上地无边之道,唯余一念未见今见,岂得从少名未见谛?《正理论》云「尔时通见曾、未曾见,故无有失。」 论「又道类智至非见道摄」,又重释也。立比量云:第十六心定是修道。以四果摄等,此立因也。如余修道,此举喻也。《正理论》云「谓见道位唯修未来自同类境智及行相,道类智位如余修道,通修未来同、异类境智及行相,故修道摄。若谓见道有种种类,如或有时唯修无漏,有时通修有漏、无漏,如是应许有时唯修自同类境智及行相,有时通修同异类境智及行相。此例不然,唯修同境种种类故(此文亦证修俗智唯修同谛行相也)。」 论「然道类智至所断断故」,通伏难也。难云:若道类智是修道者,何不如余修道钝根有退?答云:以任持见道所断断故,见道不退,此亦不退。 论「即由此故至太过失者」,难云:即由任持见道断故是见道者,有太过失。后果道中皆能任持见所断断,乃至无学亦应见道摄,任持见道断故。 论「何缘七智亦见道摄」,问。何缘七智重见谛理,非是修道,亦见道摄? 论「见诸谛理至亦见道摄」,答。七智虽重见谛理,以于未见中间起故,见未究竟,故非修道。 论「已说见修二道生异」,已下第二依位建立。于中有二:一就见道立、二就修道立。此一行半颂就见道立,于中建立随信、随法前三果、向,总立五人。大乘,此五人从四善根立。 「论曰至随法行者」,分十五心利、钝为二圣人。 论「由信随行至随行义故」,释随信行名。先以信地为首,行随信起,名随信行。此释行名。「彼有随信行,名随信行者」,释人也。或由串习,此随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随信行者。第二释人。「彼先信他随行义故」者,总释随信行名。由先所作但随他语,不自披教。 论「准此应释至随行义故」,准上释随信行人,释随法行亦尔。以法为首,随行义故,名随法行。《婆沙》五十四云「何故名随信行者?答:由彼依信、随信行,故名随信行。谓依有漏信、随无漏信行,依有转信、随解脱信行,依有系信、随离系信行。由信为先得入圣道,如是种类补特伽罗,从本以来性多信故。若闻他劝汝应务农以自存活,彼不思察我为应作、为不应作?我为能作、为不能作?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已便作。或闻他劝汝应商估,或应事王,或应习学书、算、印等种种伎艺,以自存活。亦不思察,广说乃至闻已便作。乃至出家等亦尔。问:何故名随法行?答:由彼依法、随法行故,名随法行。谓依有漏法、随无漏法行,依有转法、随解脱法行,依有系法、随离系法行,由慧为先,得入圣道。如是种类补特伽罗,从本已来性多慧故,若闻他劝:汝应务农以自存活。彼便思察我为应作、不应作等。」 论「即二圣者至趣初果故」,具缚断五品来十五心中名初果向,向初果故。 论「言初果者至必初得故」,释初果名。言「必初得者」,简超越第二第三果也。彼虽初得,非必定初故。 论「若先已断至此第二故」,已断六、七、八品,十五心中立第二果向,向第二果故。「遍得果中第二果故」者,超越得者虽初得果,遍得果中是第二故。 论「若先已断至数准前释」,明第三向,如文可解。如是随信、随法行者,由先具缚断惑有殊,数别各成七十三种。 论「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已下第二依修道立。文中有二:一明第十六心、二明住果非向。此一行颂,第一门也。 「论曰至今住不还果」,释前三向至十六心住果。 论「阿罗汉果至虽有顶故」,明第四果无初得也。大乘对法论中,有从初果超取罗汉。 论「至住果位至今名见至」,明至十六心,随信、随法二人转名信解、见至,信解钝根、见至利根。 论「此二圣者至见至名别」,释二人名也。信增故名信解,见增故名见至。《正理》云「诸钝根者先名随信行,今名信解,由信增上力,胜解显故(从他生解故钝根,解进至果方名解脱)。诸利根者,先名随法行,今名见至,正见显故(披教生解,先见后至果,故名为见至)。」 论「何缘先断欲界修惑」,下一颂,第二明住果非向。 「论曰至不名后向」,总答。由未起胜果道故,但名住果。《正理论》云「又非得果时即有胜果道所断烦恼离系得生,道类忍不能断彼系得故。」 论「然诸先断至定成乐根。释。先断一品等于此生中定起胜果道」,若不尔者,先离色界染得阿那含果,生于无色应不成就乐根。本论既言定成乐根,故知定起胜果道也。准此,前二向道亦决定起。所以定起者,《正理》释云「彼障已断必欣彼故,障已断道易现前故。」《婆沙》一百七十一云「颇有无漏四静虑渐得耶?答:有。以圣者离下地染,及有起胜果道时,渐次得故。三无色为问亦尔。」准此文,起胜果必渐次也。 论「如是已依先具倍离」,已下大文第二就修惑渐次分别圣位,先明障道品数、后就位分人。此半行颂第一门也。 「论曰至九品亦然」,明地地中失、德,各分九品。 论「失德如何至理亦应然」,明九分品麁、细相对。 论「白法力强至小灯能灭」,明断道强,能断障也。 论「已辨失德差别九品」,第二历位辨人。于中有四:一明预流七生;二明一来向、果;三明不还向、果;四明无学向、果。此半行颂,第一明预流七生。 「论曰至七返生义」,释极七返生。极是最多,亦容中间不满七也。谓人、天各七合十四生,若兼中有二十八生。 论「诸无漏道至说名预流」,释预流名。诸无漏道趣向涅盘故名为流,即是圣道名之为流。最初至得名之为预,旧名入流,预是入之差别名也。彼七返人预圣道流,故名预流。 论「此预流名至应名预流」,进退征也。若预流名目初得道,即初见道,第八人地应名预流。若初得果名为预流,即超越第二、三果应名预流。 论「此预流名至故名预流」,答也。遍得一切是次第人,此初得果建立此名。一来、不还非定初得,若超越者即是初得,若次第者即非初得,故名预流。 论「何缘此名不目第八」,问也。何缘此名不目初向?此是最初预圣流故。 论「以要至得至不目第八」,答也。以三因缘不目第八。 论「彼从此后至所说如是」,释七生也。理实人、天各七为十四生,各加中有为二十八,各七等故名为七生。如七处善,五蕴各七,有三十五处,但名七处以数等故。如七叶树,别别七故,非唯七叶。 论「若尔何故至第八有义」,难。经言无容受第八有,如何得说二十八生? 论「此契经意至中有应无」,答。上是顺解,下是反答。 论「若尔上流至无第八生」,难。若一趣说无第八生,上流那含极有顶者,应一天趣无第八生。 论「依欲界说故无有过」,答。欲界人、天一趣各七,无第八生。 论「此何为证至非合受七」,责证也。 论「以契经说至不应固执」,引两经证。一引有部等经、二引饮光部经。有部等说天七及人,故知人、天各七。饮光部经复分明说于人、天各受七生。教既分别,不应固执。 论「于人趣得至还于天趣」,明七生满处。 论「何缘彼无受第八有」,问也。 论「相续齐此至第四日疟」,答也。《婆沙》云「如七步蛇,四大力故不减七步,由毒力故不越七步。」第四日疟者,即隔日疟。 论「又彼有余至不证圆寂」,更以七结释也。《正理》破云「若谓圣道种类尔故,如为七步毒蛇所螫。此喻不然,寿量定者过此齐限亦得住故。又余于此作是释言:由彼有余七结在故,谓二下分、五上分结。此亦无能证唯七有,唯贪、嗔结引七有故。又无契经说不还者受极七有,又无经说五上分结引欲界生,故彼所言无能证力。但由法尔极受七生,于中不应强申理趣。」述曰:准上论文,不破论主,是破《婆沙》异师释也。此论但叙有部多解,不自立义。今详七步蛇喻,亦是以法尔毒力不越七步,受报定者自是别缘。如说火能烧、水能溺等皆能杀人,而树提不烧、念佛不溺,岂疑火烧、水溺之喻?以七结故欲有七生,此释无理。若谓以有七结即有欲七生,若有五结应有五生在。又家家等三人亦有七结,因何生唯三等耶?《婆沙》四十六云「七生天上、七生人中者,此依圆满预流而说。故人、天有等受七生。然有预流人、天生别,谓或天七人六、或人七天六、或天六人五,乃至或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太法师以此文不言人一天一,即谓无须陀洹受一生者,及引《涅盘经》、《成实论》为证,又云:若人、天各一生,即是一来果。此皆非证。《婆沙》云「人、天有等受七生」者,然有预流人、天生别,等受七生者,唯说七生。理亦合说六、五、四、三、二、一生等。又谓若有一生定业,即断六品取一来者,此亦非理。断烦恼缘有差别故。若谓定约生断惑者,即应无有惑断不断不定之人。又预流人应无减七,定无第八即断惑故。若先受一生、后断烦恼,如何不许?《涅盘》、《成实》非此宗义,纵有明文亦不成证。受七生者,中间虽有圣道现前,以余业持不证圆寂者,此说有七生定业之力持故不证圆寂,唯一生定业经生无业力持令不证圆寂。 论「至第七有至苾刍形相」,释不逢佛得罗汉果。由无学道力,形自出家故,法尔自得苾刍形相。《婆沙》四十六云「如是说者,彼法尔成佛弟子相乃得极果。如五百仙人在伊师迦山中修道,本是声闻,出无佛世。猕猴为现佛弟子相,彼皆学之,证独觉果。无学不受外道相故。」 论「有言彼往余道出家」,第二释也。《正理》破云「理不应然。往余道者,由恶见力邪业转故。」准此,不破论主,破余师也。 论「云何名为无退堕法」,问。云何预流亦名不退堕法? 论「以不生长至俱清净故」,答也。「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者,不造新引恶趣业也。「违彼生长业与果故」者,旧招恶趣不定业者不能与果,若有定业不得预流。「强盛善根镇彼身故」者,无漏业也。「加行意乐俱清净故」者,得不作戒也。 论「诸有决定至亦能浮」,引文举喻证也。 论「经说预流果至苦边际名」,依经起问。 论「依齐此生至所谓涅盘」,以两义答。 论「如何涅盘可说所作」,问也。 论「许彼得障至谓毁台观」,答也。 论「余位亦有至是故不说」,《正理论》云「非圣亦有极七返生,相续成就得涅盘义。然非决定,是故不说。」《婆沙》一百二十云「问:诸预流者为有现智,能自审知已尽地狱、傍生、饿鬼险恶趣坑而自知耶?答:不知。若尔,何故得知?答:信佛语故(云云多释)。」 俱舍论疏卷第二十三 保延三年七月□□日午时切句了,于东南院东廊毕功。  羊僧觉树 (别笔) 以兴福寺慈恩院本一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