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二十四(观众生品之二)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 此是品之大段第四,明天女室内现身,与舍利弗论议,显观众生彻三谛,住不思议义。就此一段,文即有七:第一、正明天女现身散华,与身子往复论不思议解脱惑尽不同;第二、从「身子问:天!止此室为已久如」去,明欲显思议不思议解脱体异;第三、从「身子问天,于三乘为何志求」,明思议不思议解脱力用不同;第四、从「身子问:天!汝何不转女身」去,明不思议法门转变无碍自在;第五、从「身子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处」,明不思议解脱出没自在,真应、本迹莫测;第六、从「身子问:天!久如当得菩提」,明法身得道,异生身成道;第七、即是净名述成天女所说也。 今就第一明天女现身散华,文即有四:一,天女闻法现身;二,散华供养;三,至菩萨皆堕;四,至大弟子则着。 一、明室有天女现身者,关河解云「此是净名宅神守护方丈,闻法欢喜,现身供养也」。今解此是大慈法身影响净名共弘大道,本地与净名同契无生,住不思议解脱,则栖常寂光土。而于室内现身者,即表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此大慈应化法身现为女像,助弘大道,欲因散华,呵弹身子住思议之失,为显不思议解脱之得也。又解云,上明净名神力空其室内,表十方佛土亦复皆空,净名以果智栖此空理,即是居常寂光土;实智法身卧真性牀,现同物故有疾,即是大悲现应身疾。而室有天女者,天是天然,此表净名、文殊达第一义天天然之理常慈众生有三十二种,故于真空性净而现天女形者,隐名如来藏,现名法身,法身即慈,慈即如来,如来即法身,法身有应身,应为天女像,以表净名大慈法门,故现女身也。 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此是二明散华供养也。华者,如《大品经》诸天子言「是华非树生,华是心树生」,须菩提言「是华非生华,不从心树生也」。今明是法身菩萨修无生断,于别惑起行万行之因,禀得实报无障碍土胜妙之果,故言「三贤十圣住果报」。此华即是清净果报、无生之华,净妙功德无生因法华,天女法身菩萨以无分别,普散供养诸菩萨大弟子也。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 此是三明至菩萨堕落。所以然者,此表菩萨住不思议解脱,生实报土,已离别惑,彼妙五欲所不能动,故华不着身,皆自堕落也。 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此是四明华至大弟子便着。就此文即有五:一,华至大弟子便着;二,大弟子尽其神力不能去华;三,天女问去意;四,身子答去华意;五,天女弹呵。 一、明华至大弟子便着不堕者,二乘但断界内五欲、三界通惑,故世间五欲所不能动;别惑未除,故为界外上妙色声之所染污也。故天女呵言「结习未尽,华则着身」。如《大论》明迦叶闻甄迦罗女琴,其身不能自安,即云「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随蓝风至碎之如腐草;三界五欲,我已断竟,不能动罗汉心。是菩萨果报,净妙五欲,吾于此事,不能自安」,即其义也。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此是二明诸大弟子不能去华。今身子等去华而不得离者,良由住思议解脱,未断别惑,如迦叶之所述也。 问曰:此经习未尽,华则着身,何关未断别惑也? 答曰:《大智论》云「于声闻经说为习气,摩诃衍说为正使」。正使者,即是别惑也。 问曰:断通惑,作四住之名;菩萨断别惑,亦作四住名不? 答曰:若通教为语,通教界内有见思四住之名;若将别教接通界外,但名无明,无明是障佛性惑,不得名见思。若就别教为语,无明即是别教正使,亦得见见思、四住之名,故天女呵身子云「若于佛法有分别者,为不如法」。既有分别,则是见惑。又云「结习未尽,华则着身」,故知有思惟惑,亦得分思惑为三住也。今言大弟子神力去华者,事而为语,明大弟子见天女散华,诸菩萨皆堕,至大弟子不堕,或谓天女有爱染心,所以散华为不如法,身子远嫌避疑,所以去华也。若案理释去华义者,明二乘人厌恶世间五欲,舍离色声,而取涅盘寂灭真谛,此则心有去取;今见菩萨果报五欲,亦谓不如法,舍离推却而不得去。经言「尽其神力」者,以罗汉住思议解脱,得尽智、无生智漏尽神通之力,虽有此之神力,于菩萨别惑既不断,不得界外不思议解脱无漏,不得自在,故不能去华也。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此是三明天问去华意。将欲呵其去华之非,故先问去华意也。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此是四明身子答去华意。言此华不如法者,意谓天有染心,不如法,故须去之也。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苦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着者,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怯者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此是五明天女呵弹。文即有四:一,正呵弹;二,释出得失为呵;三,譬;四,结。 就正呵,云「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此华是如法之华,是不思议华,非是世间思议之华,此乃修无生如理、万行之因,感此如法实报无障碍之华。又以如法心散之平等供养,何谓不如法也? 「所以者何」去,是二释出。此华无所分别者,天以无分别感此华,还用无分别心散,以诸菩萨无分别心,华则不着;以身子等诸大弟子强作分别,谓生死异涅盘、涅盘异生死,故不能断别惑见思、入菩萨位、住鸠摩罗伽地,正以有分别,分别即是别见惑也。类如界内因身见,有边见、六十二见分别邪获,则有一切见使,不得入须陀洹圣位;若能息见,无所执诤,即断见谛,成须陀洹果。别见惑亦尔,分别生死、涅盘为二,是则为见,若能离此见者,即断别见惑,入别教圣位也。「汝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不能出别见惑。何谓佛法出家是不如法?此呵诸大弟子之非也。观诸菩萨华不着身者,以断分别想,即是法身显,出界内、界外二种见思生死是真佛法出家,名为如法,故华自落也。此即是约得失以往呵也。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此是三譬显也。开譬、合譬,显舍生死、取涅盘,即是分别,故有见惑,名不如法,其意可解。 「结习尽者,华不着身;结习不尽,华则着身」,即是四结呵也。此经文不但明有习,亦有别见思之时,即有界内通见思习气,具如前引《智度论》解释也。 问曰:定是有别结未断,为是通结之习未尽也? 答曰:若通教,是界内结习解,迦叶是习气起儛;若约别教,即别结未断,故有习气。如《智度论》明结使有二种:一,共二乘断;二,不共二乘断。共二乘断者,迦叶已断;不共者,迦叶未断,故闻甄迦琴声,不能自安,如上说也。今此经既明不思议解脱,岂不用别、圆二教断也?但经文不的明者,此是方等教犹带方便明义,不得类《法华经》、《大涅盘经》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也?」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 此是第二明二种解脱体别不同。二种体相不同,即是思议解脱、不思议解脱二种不同也。此约但空、不可得空分别不同义。就此文即有四:一,明身子约事问,天以理答;二,天以事问,身子以理答;三,身子重决,天女呵弹;四,身子称叹。 就第一,文即有五:一,身子约事问「天止此空久如?」二,明天以理答;三,身子心迷重问;四,明天还以理答;五,身子方悟而默解。 今就身子问「天止此室久如」者,身子是起教之端,故就事止室久近而致问也。 二、明天答「如耆年解脱」者,此约理而答。如耆年所得但空思议解脱之时,真谛之理无久无近;我处此室即是得不可得空,住不思议解脱正道第一义之理本无言说,无有久近。耆年解脱既无久近,那得问觅久近耶?故将耆年解脱以斥答身子也。 三、身子本以事问,天忽将理答,仓卒不解,是故重问「为久耶?」 四、天重答「耆年亦何如久」,汝问我「止此久如」,答「如耆年解脱」,解脱之理无久无近,云何问有久耶?若尔者,仁者所得解脱有久耶?若仁解脱非久,何得重问有久耶? 五、身子悟天悬旨,默而领解也。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解脱相也。」 此是第三天以事问,身子用理答也。就此文即有五:一,明天以事问;二,明身子用理答;三,明天辨不思议解脱相;四,解脱释;五,结会一切法皆是也。 一、天以事问「耆旧大智如何而默」者,即是问何故默然无言也? 二、身子用理答默然无言者,正以见真谛理得解脱时,言语道断,无有言说,今不知所云,故默然也。此就理故,在事默然,以为答也。 问曰:身子于三藏教闻阿说示说三谛,即是见有得道,三谛有即是言说,今何得言「解脱无有言说,不知所云」也? 答曰:有是教门,岂非言说!此用得证答,故言无有是言说也。如《大集经》明憍陈如比丘最初得第一义无言说之理,此亦因有门入第一义无言说也。三藏教明见有、见空得道,皆是教门;若得道时,同入第一义无言说理,何处见有与见空之异?若言异者,今身子见有理得道,那言「吾闻解脱无言说」也。 三、明用不思议解脱斥身子等住思议解脱者,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此正以不思议解脱斥身子等住思议解脱也。所以者何?二乘于文字生死之法不得自在,为文字生死所碍,故舍入涅盘,非不思议解脱也。今明文字相离,生死即涅盘,则生死不碍涅盘,如芥子不碍须弥,即是不思议解脱之相也。 四、明解脱释者,天言「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所以然者,名本召体,体即是法,法若是内、是外、两间,名亦在内、在外、两间;今求体法不可得,无内外两间,求名亦不可得,无内外两间,即是解脱,岂得离文字方名解脱?又,解脱诸法无体但有名,名若不可得,即是解脱相,此即是显出不思议解脱相,异思议解脱相,明二种解脱相之隔别,意在此也。 五、明结会者,天言「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若不离文字说解脱者,何但解文字是解脱,二十五有、世间一切法皆是解脱也。天自释言「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即是解脱相也」。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此是三明身子重决,天女弹呵也。文即有二:一,舍利弗重决;二,天女弹呵。 初舍利弗重决,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所以身子作此重决者,身子昔闻三藏教,发真断三毒,得子缚解脱,证有余涅盘,即是思议解脱;今云「言语文字皆解脱相」,如此者,身子得思议解脱相,是故有此问。复次,若言「离淫、怒、痴非解脱」者,佛昔所说离三毒解脱,岂得非也?而今言文字皆解脱相也,故须重决。 天即答言「佛昔虽说离三毒之解脱,佛说解脱为二根缘,若为钝根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为利根无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问曰:若论增上慢义,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身子等诸二乘无学人亲证罗汉,是俱解脱人,何得为增上慢也? 答曰:若《法华》简众明增上慢是小乘未入方便道,乖僻谬计,以未发真得四果,妄谓得四果,为增上慢。所以然者,身子不被简出,亲于《法华》,最初得悟。此经呵为增上慢者,二处明上慢有异名,若是身子于三藏断结,齐教证思议解脱,未闻知有不思议解脱,滥谓其同诸佛所得解脱,此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增上慢」。此中弹呵折其叨滥之心,呼为增上慢也。所以然者,若执三藏教、通教所明真谛涅盘,三乘同得俱入灰断,谓佛亦然,而佛证中道常住涅盘,岂以见真谛偏空之理而言智断同佛所得所证?此则「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说之为增上慢耳。就其实齐教见真,断界内结尽,得尽、无生智、解脱知见,不同外道及小乘未入方便位谬取也。又,圆教明诸佛菩萨不断烦恼而入涅盘,不舍八邪而入八正,何时同二乘离淫怒痴、舍八邪、住思议之解脱?妄计同佛所得,岂非增上慢也!天女弹之,说为增上慢,正意在此。若于《法华》不名增上慢者,身子既闻此经,已被弹呵,已闻诸佛有不思议解脱,不与二乘人共,自知所得非佛境界,无有叨滥之咎,但齐所禀教,断结得解脱,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是故在法华座,不名增上慢,不被简出;菩萨无此执果、住真叨滥之失,皆亦不说「离淫、怒、痴,为解脱」,非增上慢人也。若是不思议解脱离与不离,俱不与二乘等共;若是「离淫、怒、痴为解脱」者,如前「结习未尽,华则着身」。就断离为语,不但断界内淫、怒、痴;若就不离为论,非唯不离界内三毒,亦不离界外三毒,通文字、别文字皆是解脱相,何须断离?此是显不思议解脱断与不断,俱得自在,名为解脱,不同二乘不得自在,非解脱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此是四明身子称叹天也。就此,文即有二:一,身子叹;二,天答。 身子既闻说此不思议解脱妙法,量其必得胜解脱证,是故先称叹,次问何得其辩乃尔也。 二、天答。先答,次讥也。答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大涅盘经》言「有所得者,为小乘但空取证也;无所得者,名为大乘无得无证,以不可得空故,不住化城之果,心心家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声闻人偏学而取证,菩萨圆学而不取证,具如《大品经》所明。今明知四种四谛不可得,故不住三权一实,自在无穷,故辩若是也。今菩萨之人不得不证,不同二乘入证。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此是因释寄讥也,讥其得但空偏真谛、尽智、无生智,证化城有余涅盘为究竟,不求中道大涅盘,是为佛法增上慢人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此是第三明思议、不思议力用不同。上已明二种解脱体异,体既有异,力用理然不同。身子未了,所以有问,因问有答,即得分别其异也。就此文即有二:一,身子问;二,天答。 初身子问,云「汝于三乘,为何志求」者,此或约三藏教为问,或约通教问,今谓多是约通教为问也。所以然者,三乘人同禀通教般若,若心志求声闻,得尽、无生智,住有余涅盘,舍此报身,即入无余,不可更修缘觉乘、菩萨乘;若志求辟支佛乘,发真断结习,亦住有余涅盘,舍此报身,即入无余,不可更求声闻乘、菩萨乘也;若求菩萨,观真断结有悲誓,久住生死,度脱众生,不可退求二乘,入无余涅盘。故三乘虽同从般若,观真断结,发心志求各异,不得竝行,即是正用思议解脱意,是故身子问三乘为何志也。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此二明天答。文即有二:一,约化佗答;二,约自行答。若是化佗,三乘皆志求也;若是自行,但志求大乘也。 初天答言「三乘皆志求」者,若是通教菩萨,无法身之本,不能起应,何得作三乘之化?今明别圆两教接通教、三藏三乘根性人,则法身起应化他,故现三乘皆志皆用,如文殊于二万世,作辟支佛化人,何况不能作三乘!虽复数数生灭,而法身常行一乘,故言约化佗利物,随物根缘,则志求三乘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馥林,唯嗅瞻馥,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此是次明自行。若法身受道,如《法华经》明「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也。若就自行,为四:一,正显一佛乘;二,引释梵证;三,明止此室十二年;四,明室有八未曾有事。 一、正显一佛乘者,先譬、次合。先以瞻馥林譬者,瞻馥香气芬薰,虽有余香,其气微弱,故但用瞻馥当其林名,亦以入林唯闻瞻馥香气。今明圆教自行受身之时,亦不无三乘方便法门,故《法华经》云「及佛诸余法」。诸余法工用微弱,不及大乘功德法味深远,故法身菩萨但禀大乘进道,不贵声闻、辟支佛所行功德,故合譬云「入此室者,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二乘功德香也」。室空本表十方佛国皆空,法身菩萨清净圆智,既栖止此理,岂乐偏空之智也! 问曰:天言「但不乐二乘香」,何得三乘皆是化佗方便也? 答曰:三藏、通教明大乘同依但空,与二乘功德同,但以大悲利物为异也。 问曰:云何言三乘皆是利物,一佛乘但是自行? 答曰:三乘随他意语,故一往皆是利物;一乘随自意语,故一往对自行。实论皆有,自行、化佗义通。 问曰:若皆有自行、化佗之用,以何为异也? 答曰:瞻馥香气,岂同余香气?即是正辩不思议一佛乘用,不同思议三乘之用也。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悉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此是二明引释梵入此室,皆乐佛功德,发心而出,为证释梵是具足有为缘缚,入室闻佛性大乘,尚能发心求佛,何况法身菩萨已契无生,在毕竟空寂室而乐二乘功德,是证不思议佛乘之用,不同二乘思议功德之用,如瞻馥林香气不同余香气也。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此是三明止室久近也。身子问「止室久如」,今正以理答上问也。有师言:「寄十二年在室,恒闻大乘,斥身子十二年前闻小乘。」此恐未必然也,如六年闻《鸯掘经》明一佛乘。又尔前呵诸弟子菩萨,岂十二年前不闻大乘也!今言「文字相离即是解脱」者,十二因缘即是文字,「文字相离即是解脱」得约十二文字而明解脱久近,是故以事表理,云「止此室十有二年」也。十二年者,即表十二因缘。明十二因缘,约教即有二种不同:一,约三藏教、通教明思议十二因缘;二,约别教、圆教明不思议十二因缘。如《涅盘》云「十二因缘,有四种观,下观声闻,中观缘觉,此皆不见佛性;上观菩萨,上上观即佛,皆见佛性也」。身子亦观十二因缘,但得思议解脱,天亦观十二因缘得不思议解脱,因缘既同,又俱是解脱,上天答身子「止此室,如耆年解脱无久近,那忽问久近耶!」若约别、圆教明十二因缘,如《大品经》云「十二因缘,独菩萨法,不与二乘共也」。二乘离文字解脱,无有言说;菩萨不离文字解脱,得有言说,故得约十二年以明久近。此十二因缘文字即是解脱之久近,此是无久近之久近,是以天答言「止此室已十二年也」。当知十二年者,正是表文字之十二因缘,独菩萨法也。修此不离文字大乘不思议解脱,岂复习于声闻小道,离文字思议之解脱也! 问曰:上经文天云「以因缘法得度,我为辟支佛乘」,那得言独菩萨法也? 答曰:此是方便教,与而为语,言「因缘是辟支佛法」;了义教,夺而为语,辟支佛则无分也。所以然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若观因缘,不见佛性,岂知根本无明?十住菩萨虽见佛性,不穷无明,尚不了了,何况辟支佛也!当知不离文字,十二因缘,独菩萨法;若不离十二因缘文字,即不离一切文字,故言「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二乘法,但闻菩萨不可思议诸佛之法」者,当知十二因缘实相非因非果,而因而果,独大乘菩萨、诸佛法也。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是四明此室有八未曾有事。文即有三:一,标八未曾有章门;二,辨八未曾有相;三,结斥二乘。 一、正标八未曾有章门者,即是不思议解脱用,二乘住思议解脱之所无也。今释此室有八不思议用,正对《大般涅盘经》明大海有八不思议事,譬大涅盘八不思议事。其义孱同,但名目次第小小前后,此为赴缘前后小不同也。 何等为八?此室常有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是第二辨八未曾有相,文即有八。 常以金色光照者,事解可知。若约理,即是空室表常寂光土,佛性第一义光显也。昼夜无异者,即是寂而常照,智慧、愚痴不二。不以日月者,不假权、实二种缘修之照也。二乘思议解脱无如此事,故名未曾有也。《大涅盘经》明同一咸味,谓一切众生同一佛性等,即其义也。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是二未曾有法,即是若入法性真空常寂光土,则无界内、界外之烦恼垢也。《大涅盘经》明大海不宿死尸,譬界内外若犯重禁,即是大乘佛法死尸,诸罪垢不得入常寂光土也。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佗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是三未曾有法,释梵即是有为缘集之流来归性净之理,表将入常寂光土也。「佗方菩萨来往不绝」,明自行化佗,入诸佛土,随方利物,同归法性,常寂为本,法身常栖此理,故言来会也。《大涅盘经》明大海渐渐转深,所谓五戒乃至佛果,即是渐深之义也。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是四未曾有法。所言「不退转法」,即是四教明六波罗蜜四种不退,若念不退,则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大涅盘经》明大海潮不过限,譬宁失身命,终不犯恶,恶即六蔽,终不退起六蔽也。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是五未曾有法。一切法中无罣碍智,说不可穷也,即是胜妙无障碍果报,如甄迦罗琴,说无作四谛、无量四谛之法。《大涅盘经》明大海深难得底,譬法化之声。 此室常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是六未曾有法。事解易解,即是四教所诠之法,亦是观十二缘四种法藏,若施十法界众生无尽也。《涅盘经》譬大海有种种宝藏,譬譬是经即是无量宝藏,谓四种三十七品、婴儿等行、四种圣人功德宝藏等无量宝藏也。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佛、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祕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是七未曾有法,明此室十方佛现即是大士观十二因缘空,得念佛三昧,十力诸佛真应法身随念现前也。《大涅盘经》亦明大海是大身众生居住处,譬大众生者,谓佛菩萨大智慧身、大心之所住,此经明十方佛现,即其义也。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是八未曾有法。此室天宫净土皆现者,上现室空表诸佛土皆空。又上经文云「虽知诸佛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殊胜」,佛土之业悉现,当表此也。《大涅盘经》八明大海不增不减,譬大涅盘亦尔,无边际故,乃至一切性同一性故,即是室空,表一切国土现皆空也。此之未曾有事不思议事用,岂同二乘住思议小道之功用也!《大涅盘经》譬八不思议,即是义也。对义虽复名字前后小小不同,善巧之会大意同,宛然可见也。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此是三明结斥也。若此室常现八未曾有法,即是观众生十二因缘,住不思议解脱,成八种不思议用。谁有证此解脱,更乐观十二因缘,住无用之思议解脱也。若离文字生死得解脱者,此则无用八也。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此是第四品大段,明不思议解脱神变自在。若论不思议真性解脱,无有转与不转;约行随缘利物,能有转、不转,如《大品经》明须菩提问阿鞞䟦致转义,佛答言「转故,名阿鞞;不转,亦名阿鞞䟦致」。若观众生入不思议法性,不染不滞者,转、不转俱得是阿鞞䟦致也。今明此既得无生法忍,深达法性,能转、不转,皆合阿鞞䟦致义,故有此一段之事也。就此,为二:一,身子问;二,天女答。 此即身子问。所以作问者,身子犹用三藏教意问也。三藏教明菩萨具五事,名不退转。谓得宿命智、诸根具足、不生下贱家、不生三恶道、不受女人身,具此五法,名阿鞞䟦致。今此天女辩才如此,既有胜人之解,应是不退,而身为女像;若是女人,岂能如此?故知挟三藏明不退菩萨义,问于天也。但身子神力,非目连所及,如置带于地,目连尽其神力天地大动,乃遂不能动带,虽有此神用,止是思议俱解脱力。今欲显不思议解脱力用,身子问「何故不转女身也?」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乃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此是二明天答。就答文即有三:一,明不转;二,明转;三,明非转非不转。即是成此品观众生入空、不空、非空非不空观之三谛也。一、言不转者,观众生从世谛如幻等入真谛,如第五大、第十九界等喻无有转相,亦如身子上答「天,吾闻解脱,无有言说」,此即上明真谛毕竟不可转也。二、明转义者,若依如真谛永无转法,还入假名字,引导众生,得有转义,如幻化等像,虽无定实之法,不妨假有名字,亦得言转,此即从空入假观,如上第二观众生俗谛,但假名字,如幻化等也。三、明非转非不转义者,转、不转皆不可得,故不同真谛,如第五大不转,故不同幻化名字之转。离此二边,故言非转非不转,即是中道正观,如上第三观众生如无色界色等譬也。此三义正成上观众生三谛空理,但与上小不次第相应者,上为一向明入义,今明转变与三观相同也。今就一明不转,文即有三:一,天以正观譬显反问;身子依所见答;三,天女呵弹。 以正观譬显反问身子,云「我从十二年来求女相,了不得」,即是观十二因缘法性,求男女相不可得,当何所转也?今言男女相,非止约人世间男女之相无量,皆不可得,皆如幻化。从十二因缘理,寻无明、行等本非男女,颠倒妄见则有男子之相。今观此十二因缘本性无有男女,若有男女,是为二相,是惑情妄计;观因缘入真,则不见二相,故男女相于十二因缘中,毕竟不可得也。世间之男女二相之法,未必一向是人,诸法皆有二相,正报为论,为男女;依报而论,天阳地阴、日阳月阴、四时五行皆是男女相。《大涅盘经》云「若以贪爱母,无明以为父」,母即是女,父即是男,乃至出世法禅定法为女,智慧阳法为男;福德为女,智慧为男;智度母为女,方便父为男;慈悲为女,善心以为男。假名二相,皆男女义。若观十二因缘即是佛性,即是法性,法性真理尚不见一,何得有二?若无有二,尚不见一切世间、出世间有二相之男女,何处有人身男女相也?故天女观十二因缘求女人相了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何所转?那得劝转女身也。又,若就世谛,亦有不可转义,谓三义故,女身不可转也。一者,业不可转;二者,神通力不可转;三,誓愿不可转。一、业不可转者,于无明、行所造作男女等业、受报,业若不转,报亦不转,如舍利弗为男业所成,莲华比丘尼为女业成,虽得罗汉,断子缚尽,乃是转其因,不作未来之果,不妨犹有女相,以女业在,业若不谢,决不可转。若《大涅盘经》明诸女业谢为男,此是闻法,罪业灭,故得转也。二、神通不可转者,如天女以不思议之神通,变身子为女,若未舍神力,一切天魔、外道、二乘尽其神力,无如之何;亦如天女,若不摄神力,身子永无得转之期,故云「菩萨神力变为女,不可转也。」三、誓愿不可转者,如佛、法身菩萨赴机应为女身,为化众生,随诸国土应以女像得度,即现女形;若众生未度,此应终不可转;会使众生入道,得益机息,应女身转。如净名以众生疾,故现疾;众生未愈,疾亦不愈,故言誓愿应现之女不可转也。今将此三不可转意,反问身子何不转女问也。此即十二年观女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也。譬如幻师化作男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此非正问。今身子作此问,则非正问,所以天还用此问,问身子为正问不也。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此是二明身子领解。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即是身子自臣所问非也。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此是三明天女弹呵。天女因身子领解,自臣非问,即便弹呵「一切诸法亦如是,无有定相」。言一切者,即是上来男女二相、阴阳定慧、善权智度等一切诸法,皆是虗妄分别作此二相;观十二因缘求实毕竟不可得,当何所转?汝既答云「幻法无定」,云何劝转女像?即是弹呵也。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此是第二明转义。即是转故,名阿鞞䟦致,深达转性如空不可得,依随世俗,得有二相,男女不定,从空入假,但以名字分别,得有转义也。就此文即有四:一,天自变为身子问「何不转女身」;二,身子以女像答「不知何所转」;三,天解释;四,引佛语为证。 一、天自变为身子,转身子为天女,而用身子像问者,即是上明神力变为女,若不摄神力,不可转义也。此表若业不转,凡夫女不转;若机不转,佛、法身菩萨应女身不转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答言:「我不知何转变为女身。」 此是二明身子以女身答也。不知何转所变者,明身子依三藏教学,虽有神力乃胜目连,终是思议之神通,故不能制大菩萨不思议神力,故为天所转也。今菩萨以不思议神通,转变非思议神通所知,故云不知何转也。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此是三明天为解释。天言「舍利弗能转此女身,一切众生亦能转」者,身子为神通所持,遂不能转;一切女人为业所持,那得能转?若一切女能不除业而转女像者,则身子亦能转此神通也。如舍利弗非女,为佗神力变为女身,一切女人而为业力变为女,虽现女身,四大、五阴、十二因缘中,女相毕竟不可得,即非女也。若身子为神通所持而不能转,一切女人为业所持亦不能转者,今天女亦是愿力应女像,众生机缘所变,亦当转也。如镜对面,无面现面,像面若不离,不可转镜内像也。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此是四引佛诚言为证。如佛说「一切法非男非女」,何但世间众生男女是男是女,男女如前所说;阴阳定慧、善权智度等一切法皆如此,非阳非阴,非善权父、非智度母等,即是非男非女也。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此是第三天摄神力也。即是非转非不转,不同幻化之俗非不转,不同五大之真,即是中道义。如上明无色界色等譬,故此三义即是成上观众生入三谛理意也。就此文即有四:一、摄神力复舍利弗身,问女相何在?二、身子答「无在、无不在」。三、天印其言,成中道非转非不转之正意。四、次引佛说为证。 一、摄神力复身子,问女相为何在者,表一切众生业谢,则女转,不见女相;若众生机谢,则愿力应女亦谢,无女相也。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此是二身子答、三天印可、四引佛语为证也。身子答言「无在无不在」者,女身色相虽灭,不见有在、不在也。天即印可此言是会中道之说,诚前观众生至源义,故印可也。次「引佛语为证」者,非但称会天意,上不乖大圣所说正道义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此是品之第五大段,身子问没生,此正显不思议解脱出没自在,真应、本迹也。所言没者,即是法身之本;生者,即是应化垂化。垂迹利物,正欲显成上来观众生入空至一实谛,穷源彻本,名之为没;如此观众生,行三十种无缘大慈,善根力熏,出受身利物,名之为生。又解,没生即是应身垂迹,非没非生即法身本义。此下凡诸问答,皆是研究显成上来净名所说观众生义也。就此文有四意:一,身子问;二,天反答;三,身子重问;四,天为解脱疑。 初身子问者,此正约三藏教或用通教意作此问也。所以然者,三藏明佛一人无余涅盘灰尽,此但有没而无生也。三藏教明二乘入无余,亦但没而无生;通教明佛、二乘亦尔。但三藏教明菩萨不断结,为化众生虽没,更有得生之义。若依通教菩萨,既异二乘,二乘有习无愿,不受后有,但没无生;佛虽有愿,以正习俱断,但没无生;菩萨虽断正使,有习有愿,故得有生。今正约三藏教明,既未断结,必应有生,当生何处也? 二、天答「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此答意正明佛法身之理本无有生,应同群品而有生,此如化生,非有结习生也。天亦得法身,亦同佛应生,非结习生,故言吾如彼生。 三、身子重问「佛化所生非没生也?」明身子不知天意在应化,乃取三藏教意,谓佛有余报身能作化生,化无体质,无而欻有,无有定相,舍此往彼。菩萨有结业受生,那同佛所化生,故云「佛所化生,非没生也」。上天以别教应化答,身子不悟,既执三藏佛报身能有所化,故言:「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四、明天既知不悟玄旨,顺之而取通教意,答「一切众生犹然,亦非没生」。众生往来五道,何曾是实!皆如化,非没生者。天亦是化,岂有没生也!此是一往答耳,正意在法身应化,至净名述成真应、本迹,其义方显。是则佛所化生,乃是应化;天得法身,随有所生,皆是应化,故非没生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此是品第六大段,身子问得菩提久近,即是显圆教成道义也。就此文即有二:一,身子约三藏教问得道久近,天约不思议真谛答;二,身子约思议俗谛问,天约不思议真谛答。 此即是一明身子挟三藏教八相成道意问,天约不思议真谛答。身子问,既为利物化众生,何时当坐道场、八相成菩提也?天女即反质之,有二意:一者,若舍利弗还为凡夫,我当成菩提;若言悟真断结,无有更作凡夫之理。我得不思议之道,已除别惑,那可方依三藏教、通教修道断界内思,久如八相成道?故云「我得菩提,亦无是处」。若见思议真,无学遂作凡夫;我入不思议真无生,乃为八相成道,身子证真,遂不作凡夫,天入不思议实相,那得八相成道?然罗汉能化作凡夫,此凡夫非真凡夫;天得无生,于法身成道,还非八相成道,若有界内众生应以八相成道得度者,即现此八相成道也。罗汉实不更作凡夫,天得无生,亦实不八相得菩提,此是覆相竝释也。次,身子答曰「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即竝云「我得菩提,亦无是处」。天所以作此竝答者,若身子问法身究竟成佛,此乃十住菩萨,不见其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天设答身子时节久如,如《法华经》明大通智胜成道来,十六王子因行数量。身子岂能知此?此则不须致问天八相菩提也。只得无生法忍,已得法身,随众生应有见佛之机,即能八相菩提,为化众生,非究竟菩提。如身子实不更为凡夫,天亦实不八相得菩提也。次,天自释言「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此是法身观不思议真谛,毕竟空无方所,诸佛所不能行,诸佛所不能到,故说无有得者也。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曰:「无所得故而得。」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此是二明身子约思议俗谛问,天约不思议真谛答。身子问言「今诸佛得菩提如恒沙」,此将通教明俗谛八相成道为问,故如恒沙也。所以然者,三藏教不说十方有佛,虽有此意,义不彰显。天曰答,仍反问皆世俗文字说有三世之佛,非是真谛而有三世。所以然者,《大品经》言「若有一法过涅盘,我亦说之如梦如幻」,又《金刚般若论》云「应佛非真,佛亦非说法人」。世俗假名,说有三世,说有此佛;实而为论,无此佛也。天即反质身子「得阿罗汉耶?」身子答「无所得而得」,此《大品经》四句问善吉得道,善吉答「不住四句,而实得道」,此是绝思议四句而见思议真谛得道。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绝不思议俗谛四句,见不思议真谛得道也。所以然者,天意小乘思议得道,尚以无得为得,何况大乘不思议得道而不绝四句无所得得道也!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此是品大段第七净名述成。天女上答身子,皆实不虗也。文即有四:一,明已曾久值佛;二,明游戏神通;三,明无生忍;四,明愿随意现。上来虽复舍利弗研问,不能令此义得显;今净名述成天女答,六义方显也。 一、明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者,即是顺佛教,能观十二因缘三谛,故得栖此毕竟空室,乃以慈悲熏现女像,散如法华,平等供养,表通惑已尽,别惑侵除,得文字性离不思议解脱,即是述成天女答身子初问,明若离别惑,华不着身;亦述成答身子第二问明思议、不思议二种解脱相不同也。 二、明游戏神通誓愿具足者,即是述「入瞻馥林,不齅余者香」,亦述成答第四转女身,问「如本愿故,现女身也」。 三、明得无生忍,即是述成第六身子问「久如得菩提」,天女答「菩萨亦如是,无所得故而得」,即是法身成道义也。 四、「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即是述成第五身子问「没生」,天女答「如佛化生」,法身出没,本愿应化众生,则有出没,真应、本迹义显也。 问曰:身子何故前问没生,次问得道久如?净名述成,何故前述成法身成道,次成没生也? 答曰:身子述心而问,绝事至理;净名以理述成,得无生法忍,即得法身,方有应用也。身子上来虽有六问,天女答无滞,正意犹为难见;今净名用此四义述成,正意方乃分明也。 维摩罗结经文疏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