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九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智犍度八道品下
念觉支与喜觉支相应,喜觉支俱聚中念觉支体与喜觉支相应,不与念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与自体相应,如先说。与念觉支亦与喜觉支相应者,除念觉支相应者。所以者何?以其多故除之。及念觉支喜觉支俱聚中念觉支喜觉支自体,诸余心数尽与二相应。彼是何耶?谓八大地、十善大地,有觉观地则有觉观,及心不与念觉支喜觉支相应者。不与喜觉支相应念觉支,彼是何耶?谓未至、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念觉支体不与念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与自体相应,如先说。亦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彼诸地中无喜故。诸余心心数法者,此中尽说一切无漏心,更无余。有余有漏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作第四句。如念觉支喜觉支,念觉支正见、正觉亦如是。诸法与念觉支相应,亦与正念相应耶?答曰:如是。设与正念相应,亦与念觉支相应耶?答曰:如是。如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定、舍觉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说亦如是。诸法择法觉支相应,亦与正见相应耶?答曰:若法与正见相应,亦与择法觉支相应。颇法与择法觉支相应非正见耶?答曰:有,正见所不摄择法觉支相应法。彼是何耶?谓尽智、无生智相应法。诸法精进觉支相应,亦与正方便相应耶?答曰:如是。若与正方便相应,亦与精进觉支相应耶?答曰:如是。诸法与定觉支相应,亦与正定相应耶?答曰:如是。若与正定相应,亦与定觉支相应耶?答曰:如是。诸法与喜觉支相应,亦与猗觉支相应耶?答曰:或与喜觉支相应不与猗觉支相应,乃至应作四句。喜在一切无漏心中不在一切地中,猗在一切无漏心中亦在一切地中。与喜觉支相应非猗觉支相应者,猗觉支与喜觉支相应,喜觉支俱聚中猗觉支体与喜觉支相应,不与猗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与猗觉支相应非喜觉支相应者,是喜觉支猗觉支俱聚中,喜觉支体与猗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余喜觉支不相应猗觉支相应法,彼是何耶?谓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猗觉支相应法,与猗觉支相应非喜觉支。所以者何?彼地中无喜故。与喜觉支相应亦与猗觉支相应者,除猗觉支及与猗觉支相应者。所以者何?以多故除之。与喜觉支猗觉支俱聚中者,除自体,诸余心心数法俱与二相应。彼是何耶?谓九大地、九善大地,在有觉有观地则有觉观,及心非喜觉支亦非猗觉支相应者。喜觉支不相应猗觉支,彼是何耶?谓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猗觉支体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彼地中无喜故。亦不与猗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诸余心心数法者,此中尽说一切无漏心,更无余。有余有漏心心数法,亦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如是等诸法不与喜觉支相应,亦不与猗觉支相应。如喜觉支猗觉支,喜觉支、舍觉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说亦如是。诸法与喜觉支相应,亦与正见相应耶?喜在一切无漏心中,不在一切地;正见在一切地,不在一切无漏心中,是故得作大四句。与喜觉支相应非正见者,正见与喜觉支相应,喜觉支俱聚中正见体与喜觉支相应,不与正见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余正见不相应喜觉支相应法,彼是何耶?初禅第二禅中尽智无生智俱聚中喜觉支相应法,不与正见相应。所以者何?是他聚故。与正见相应非喜觉支者,喜觉支与正见相应,正见俱聚中喜觉支体与正见相应,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余喜觉支不相应正见相应法,彼是何耶?谓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正见相应法,不与喜觉支相应,彼地中无喜故。与喜觉支亦与正见相应者,除正见;与喜觉支相应,除喜觉支,与正见相应诸余心心数法,彼是何耶?谓八大地、十善大地,在有觉有观地则有觉观,及心不与喜觉支亦不与正见相应者。正见不与喜觉支相应,彼是何耶?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正见体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彼地中无喜故。不与正见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喜觉支不与正见相应,彼是何耶?初禅第二禅尽智无生智俱中喜觉支体,不与正见相应。所以者何?是他聚集故。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余心心数法,彼是何耶?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尽智无生智俱聚有漏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如喜觉支正见,喜觉支正觉、正觉于正见,说亦如是。
云何世俗正见?云何世俗正智?
问何故作此论?
答曰:前论是此论所为根本。前论作如是说:云何为见?云何为智?云何为慧?而不作是论:云何世俗正见?云何世俗正智?以前论是此论所为根本,今欲广分别故而作此论。复有说,所以作论者,或有说意识相应善慧不尽是见性。如譬喻者说:彼是何耶?谓次五识生者,能起身口业者死时心。
问曰:彼何故说次五识生者非见性耶?如五识不能分别,彼次生意识亦不能分别。何故能起身口业者非见性耶?答曰:见行内,彼行于外。何故死时心非见耶?答曰:见有势力,彼慧微劣。
问曰:彼作是说,云何通佛经如是说:人欲死时,善心心数法与正见俱。
答曰:彼作是说:佛说死时前相续心,非死时心。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一切意识相应有漏善慧尽是见性故,而作此论。
云何世俗正见?答曰:意识相应有漏善慧。彼是何耶?谓不净觉相应者,安那般那念、念处与煗、顶、忍、世第一法相应者,与禅、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相应者。世俗正见多于四大海水,此中略说麁者。云何世俗正智?答曰:意识相应有漏善慧。彼是何耶?答曰:不净觉相应,乃至世俗正智多于四大海水。及五识相应善慧。彼是何耶?善眼识相应,乃至善身识相应者。善眼识相应慧,何者是耶?答曰:如见父母、佛辟支佛声闻及诸尊重处,生善眼识善耳识相应慧。何者是耶?答曰:如闻佛语及父母诸尊重处语,生善耳识。余善三识,非常人能起,唯除观抟食修行者能起三善识。已说体性,今当说同异相。若是世俗正见,亦是世俗正智耶?答曰:若是世俗正见,亦是世俗正智。颇是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见耶?答曰:有,五识相应善慧是也。世俗正见摄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摄世俗正见耶?答曰:世俗正智摄世俗正见,非世俗正见摄世俗正智。不摄何等?谓五识相应善慧。
若成就世俗正见,亦成就世俗正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世俗正智,亦成就世俗正见耶?答曰:如是。谁成就世俗正见、世俗正智耶?答曰:不断善根者。总而言之,是不断善根者,然有多少。或有但成就欲界善见智者、但成就色界者、或有但成就无色界者、或有成就欲色界者、或成就色无色界者、或有成就欲色无色界见智者。以是事故,总而言之是不断善根者,然有多少。
若断世俗正见,亦断世俗正智耶?答曰:如是。若断世俗正智,亦断世俗正见耶?答曰:如是。谁断世俗正见正智耶?答曰:阿罗汉。总而言之是阿罗汉,余人则有多少。若离无所有处欲,断八地正见正智,乃至离欲界欲,未离初禅欲,断一地正见正智。是故总而言之是阿罗汉,余人则有多少。
问曰:何故名世俗耶?为以毁坏故言世俗耶、为以是贪立足处言世俗耶?若以毁坏言世俗者,无漏道亦毁坏,应是世俗。若以是贪立足处言世俗者,亦恚痴立足处。
答曰:应作是说:以毁坏言世俗。
问曰:若然者,无漏道亦毁坏,应是世俗。
答曰:若毁坏增长于有。无漏道虽毁坏,不增长于有,令有损减。复次毁坏能令有相续生老病死相续。无漏道虽毁坏,能断有不令生老病死相续。复次若毁坏是苦集道迹、生老病死道迹。无漏道虽毁坏,是灭苦集道迹、灭生老病死道迹。复次若毁坏是身见爱使所缘处、是贪恚痴立足处,杂垢杂毒杂过杂滓坚在苦集性中者是世俗;圣道与此相违,不名世俗。复次有说者,是贪立足处言世俗。
问曰:若然者,亦是恚痴立足处。
答曰:若说是贪立足处,亦是恚痴立足处。
问曰:若世俗,是毁坏耶?
答曰:或是世俗非毁坏,乃至广作四句。是世俗非毁坏者,过去未来二漏。是毁坏非世俗者,现在道谛。是毁坏亦是世俗者,现在二漏。非毁坏亦非世俗者,过去未来道谛、一切无为法。经说:长老式蜜提往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所言世俗者是何耶?佛告式蜜提:以毁坏故言世俗。复问:何等是毁坏?佛告式蜜提:眼入是毁坏,乃至意入是毁坏。
问曰:世尊何故说入是世俗耶?
答曰:为受化者故。受化者应闻入是世俗乃得悟解故,佛说入是世俗。
问曰:毁坏有何差别耶?
答曰:毁者是刹那顷无常,坏是身坏时无常。复次毁是细无常,坏是麁无常。复次毁是内法无常,坏是外法无常。复次毁是众生数法,坏是非众生数法。
云何无漏见?云何无漏智?
问曰:何故作此论?
答曰:前论是此论所为根本。前论作如是说:云何为见?云何为智?云何为慧?而不作是说:云何无漏见?云何无漏智?以前论是此论根本,今欲广分别故而作此论。复次欲说近对治法故,先说云何世俗正见?云何世俗正智?何法是其近对治?谓无漏见、智,故作此论。云何无漏见?答曰:尽智、无生智所不摄余无漏慧。彼是何耶?见道中八忍、学八智、无学正见。云何无漏智?答曰:除见道中诸忍,余无漏慧。彼是何耶?学无学八智是也。
已说体性,今当说同异相。诸无漏见是无漏智耶?答曰:或是无漏见非无漏智,乃至广作四句。是无漏见非无漏智者,见道中诸忍是也。所以者何?彼有见相、无有智相。是无漏智非无漏见者,尽智无生智是也。所以者何?彼是智相、无有见相。是无漏见亦是无漏智者,除见道中诸忍、尽智、无生智,余无漏慧是也。彼是何耶?学八智、无学正见是也。所以者何?彼是见相亦是智相。非无漏见非无漏智者,除上尔所事。若法已立名已称已说者除之,余未立名未称未说者作第四句。彼是何耶?行阴作此四句,一切无漏慧作三句,有见相智相者,余有相应不相应行阴、四阴及无为法作第四句,是名除上尔所事。摄亦如是。若成就无漏见亦成就无漏智耶?答曰:若成就无漏智亦成就无漏见。颇成就无漏见,非无漏智耶?答曰:有,住苦法忍时。
问:定理摄成就不说断。
问曰:何故不说断耶?答曰:若说于文不烦。彼尊者迦旃延子乃至不舍一刹那而作文分别,若所说于文烦者,如四大海水文义尽略说之。复次以垢故断,无漏法无垢故不断。
问曰:若无漏法不断者,佛经云何通?如说:比丘!汝若解筏喻法者,法尚应断,何况非法。
答曰:断二种,一除爱断、二舍断,此中说舍断。无漏法虽无除爱断而有舍断,以舍断故而作是说:诸比丘舍圣道尽漏,以念恩故复数数起圣道现在前,而受种种身苦,谓头痛等苦。是故佛作是说:比丘当知,圣道所应作者皆已作之,应舍此道入于涅盘。如人依筏渡河,以念恩故犹顶戴肩负。他人语言:汝男子!筏所应作皆已作之,汝今应舍随意而去。彼亦如是。
云何是法?云何非法耶?答曰:内道言说是法,外道言说是非法。内道法随顺空、随顺无我、随顺涅盘,法尚应舍,何况外道言说令有相续令生老病死相续者耶?复次善受持名句味身者是法,不善受持者是非法。善受持名句味身者尚舍,何况不善受持名句味身者。尊者瞿沙说曰:善受持《阿含经》者名法,不善受持者名非法,以增长生死故应舍,何况非法。尊者波奢说曰:正观是法,不正观是非法。正观法尚应舍,何况不正观法耶。复次惭愧是法,无惭愧是非法。三善根是法,三不善根是非法。四念处是法,四颠倒是非法。五根是法,五盖是非法。六念是法,六爱身是非法。七觉支是法,七使是非法。八道支是法,八邪支是非法。九次第定是法,九结是非法。十善业道是法,十不善业道是非法。如是等法尚应断,何况非法。
阿毗昙毗婆沙论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
云何他人心智?云何念前世智?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
问曰
彼尊者迦旃延子,何故依二智而作论?
答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随其欲意而作论,亦不违法相。彼意欲因二智而作论,即论二智,谓他心智、念前世智,意欲论二智故。余处亦因二智而作论,如根揵度中论法智、比智。余处亦因二智而作论,如定揵度论尽智、无生智。余处意欲论四智,即因四智而作论,如根犍度论苦集灭道智,如说:若苦智是苦无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无漏智耶?余处意欲论八智,即因八智而作论,如使犍度、定犍度、智犍度所说。余处意欲论十智,即因十智而作论,如说:眼根以几智知?犹如善巧陶师,先调柔泥团安置轮上,随其欲意作种种器。彼尊者亦尔,以闻思慧观察法相,断缘中愚故,随其欲意造论,亦不违法相。复次此二智,以离欲得方便得体是修慧,亦是通体是四支五支禅果故。复次此二智,体是智性见性。复次以此二智各缘一世,他心智缘现在世,念前世智缘过去世。若作是说,念前世智是有漏无漏者,应作是说:以此二智是有漏无漏故。
云何他心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从修生、得不失。是修者,体是修。是修果者,是四支五支禅果。从修生者,修习故。得不失者,得不舍。
问曰:何故不说已得当得者,但说今得耶?
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若得此智,名得道者、名知他心者,是中说之;非已得当得者,以失故。以此智知他心所觉、所观、所行,所觉者是欲界初禅,所观者是中间禅。所行者是上三禅。复有说者,所觉是欲界初禅,所观者从欲界乃至中间禅,所行者从欲界乃至第四禅。
问曰:他人心觉观缘色时,他心智亦知他心所缘色耶?
答曰:外国法师经文作如是说:若智知欲色界现前他人心心数法及无漏心,是名他心智。
问曰:罽宾沙门何故不作如是说耶?
答曰:亦应作如是说,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言所觉所观所行者说其体,不说所缘处心心数法,如实知之。心者是心数,法者是数法,如实知之者是说知境界。应说一知他心智,谓知他心智通。应说二,谓知有漏无漏及缚解系不系。应说三,谓上中下。应说四,谓四禅果。应说六,谓有漏上中下、无漏上中下。应说八,谓四禅有漏无漏。应说九,谓下下乃至上上。应说十二,谓四禅中各有三种,谓上中下。应说十八,谓有漏有九、无漏有九。应说二十四,初禅有漏有三、无漏有三,乃至第四禅亦尔。应说三十六,谓初禅有九种,乃至第四禅有九种。应说七十二,初禅有漏有九种、无漏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亦尔。若以在身、若在刹那,则有无量无边他心智。此中总说一种他心智而作论。
问曰:他心智体是何耶?
答曰:体是慧。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
问曰:亦知数法,何故但名知他心耶?
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勤修方便欲知他心,不期数法,亦知数法,故名知他心智。如人求见于王,不求见眷属,若见王时亦见眷属。彼亦如是。复次诸法立名各有所以,或以自体、或以对治、或以方便、或以相应、或以所依、或以所行、或以所缘、或以行以缘。以自体者,如五阴四谛等智是也。余解广说如上。
界者,有漏是色界系、无漏是不系。
问曰:何故无色界无他心智耶?
答曰:非其田故,乃至广说。复次他心智因色故生,无色界无色。地者,是四根本禅地,不在诸边无色地。
问曰:诸边中何故无知他心智耶?
答曰:此是通,若有三昧能生通果则有此智,诸边中无此定故。
问曰:中间禅心以何知他心智知耶?
答曰:或有说者,以初禅地者知。复有说者,以二禅地者知。评曰:应作是说:以初禅地者知。所以者何?是一地法故。所依者,依欲色界身行者,无漏者行道等四行,有漏者不行。行缘者,初禅地者缘欲界初禅,二禅地者缘欲界乃至第二禅,第三禅地者缘欲界乃至第三禅,第四禅地者缘欲界乃至第四禅。他心智不知无色界。
问曰:何故他心智不知无色界?
答曰:他心智不知上地法。初禅他心智不知第二禅心,乃至第三禅他心智不知第四禅心。
问曰:生欲色界起无色定现在前,他心智能知彼心心数法不耶?
答曰:不知。所以者何?如果时不知,因时亦尔。念处者,是三念处,除身念处。智者,是四智,谓法智、比智、道智、等智。三昧者,无漏者与道无愿相应,有漏者不与相应。根者,总与三根相应,谓乐、喜、舍根。世者,在三世。缘三世者,过去者缘过去,现在者缘现在,未来不生者缘三世、必生者缘未来。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缘三种。三界系及不系者,有漏是色界系,无漏是不系。缘三界系及不系者,缘欲色界及不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三种。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尽缘三种。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有漏者是修道断,无漏者是不断。缘见道修道不断者,尽缘三种。缘名缘义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及非身者,缘他身。是方便得离欲得者,是方便亦是离欲。初禅者离欲界欲得,乃至第四禅离三禅欲得。方便者以方便现在前,佛不以方便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方便。
问曰:他心智方便云何?
答曰:如《施设经》说:初行者先取自身相,若身有如是色则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则身有如是色。取自身相已亦取他人身相,若他身有如是色则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则身有如是色。取如是相已作是思惟:今此众生为何所观、何所分别?作是思惟时,如实知之,此众生如是思惟、如是分别。是名他心智。《满足集法经》亦说:他心智方便云何?答曰:观五取阴是苦空无常无我,作如是观无漏智。
问曰:如他心智缘四谛智,何故但说缘苦智者耶?
答曰:应说尽缘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此说初起入法方便,若说缘苦智当知亦说缘余智。
问曰:前方便、此后方便有何差别耶?
答曰:前所说方便至有漏无漏,此所说方便一向是无漏。复次后方便胜妙明净,胜前方便。
问曰:若眼不见色,为能知他心不耶?
答曰:能知。以耳闻其声故。若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为能知他心不?答曰:知,以鼻嗅其香故。若眼耳鼻不见色闻声嗅香,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知,以舌知味故。若不见色闻声嗅香知味,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知,以身触故。若不见色乃至身不觉触,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或有说者,不知。所以者何?以他心智因色故。评曰:应作是说:方便时不知,满足时能知。
问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时因色生耶?
答曰:因麁得入细故。他心智方便时缘自己,满足时不缘自己。
问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时缘自己,满足时不缘自己耶?
答曰:他心智不缘他心所缘所行。若他心智缘他心所缘所行者,亦可名自心智。本曾所得有漏心心数法十五种,欲界有三种谓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有三种。初禅地下有漏他心智,知欲界三种心心数法,及知初禅下有漏心心数法。中者,知欲界三种,知初禅下中二种。上者,知欲界三种,初禅三种。如初禅乃至第四禅,上者知十五种。如本曾起有漏心有十五种,未曾得有漏心亦有十五种。无漏心有十二种,初禅地有三种谓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尔。第二禅地下无漏心,知初禅地下无漏心,亦知二禅。下者第二禅,中者知初禅第二禅下中二种,上者知初禅第二禅下中上三种,知第二禅乃至第四禅,上者知十二种无漏心心数法。
问曰:何故下有漏他心智知下地三种及自地下者,无漏下他心智知下地下心心数法及自地下者,非中上耶?
答曰:有漏心心数法异、无漏心心数法异。一身中可有三种有漏心心数法无漏心心数法,以根故别。若是下根则无中上根,乃至若是上根则无中下根。
他心智不知胜地、胜根、胜人心。胜地者,初禅地他心智不知第二禅地心心数法,乃至第三禅地不知第四禅地心心数法。胜根者,下根他心智不知中上根心心数法。胜人者,学人他心智不知无学人心心数法。
问曰:一切无学人他心智,尽知学人心心数法耶?
答曰:不知。时解脱不知见到心,见到不知时解脱心。所以者何?见到于时解脱根胜故,时解脱于见到人胜故。
问曰:学人起第二禅心现在前,无学人起初禅心现在前,为展转相知不?
答曰:不知。所以者何?无学人于学人人胜,学人于无学人地胜。声闻起第二禅心心数法现在前,佛起初禅心心数法现在前,为展转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佛于声闻根胜,声闻于佛地胜。欲界有四种变化心,谓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初禅地他心智为知此四种心不?答曰:或有说者,知。所以者何?尽是欲界心故。复有说者,唯知初禅果,余则不知。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不知。
是佛所有无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无有他心智能知者。已曾得有漏心,佛欲令他知则知。若佛欲令钝根者知、利根者不知,钝根者则知、利根者不知。佛欲令萨波达知、舍利弗不知,萨波达则知、舍利弗不知。欲令畜生得知、人不知者,畜生则知、人不知。何以知之?有经说:佛住那提迦夜城矜迦精舍时,众多比丘置钵在露地,及世尊钵亦在露地。尔时有一猕猴从娑罗树下,往诣众多钵所。时诸比丘恐破钵故,皆共遮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莫遮此猕猴,不破汝等钵也。尔时猕猴取世尊钵,徐还上树,盛满流蜜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杂虫故。尔时世尊起世俗心,欲令去虫。是时猕猴即知佛意,却在一面除蜜中虫,复上世尊。世尊不受,以未作净故。世尊复起世俗心:若此猕猴以水作净者,我则受之。是时猕猴即知佛心,以水作净。佛便受之,以其净故。尔时猕猴以世尊受其蜜故,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起舞却行,堕坑而死。得生人中,于佛法出家,得阿罗汉道,名摩头婆肆吒。以是事故,尊者波毗奢作偈赞佛:
「欲令人天知佛心, 随其所念皆能知;
若入诸禅深妙定, 无有能知佛心者。」
问曰:佛为得知佛心他心智不耶?
答曰:或有说者,不得。所以者何?世无二佛故。复有说者,得,以能缘故,不以起现在前。辟支佛如渴伽兽角独出世者,与佛无异。若作是说,众多出世者,有缘辟支佛心他心智,亦能缘亦能起现在前。声闻有知声闻心他心智,亦能缘亦能起现在前。佛所有无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无色界心无有他心智能知此心者。
众生或有生有灭。生者,生欲界色界众生及生无色界凡夫人,为当得他心智不耶?答曰:以二事故当得,一以能缘、二以现前行。灭者,生无色界圣人、若涅盘者,为当得他心智不?答曰:不当得。复有说者,当得,以能缘故,不以现前行。评曰:不应作是说:当得。不现前行,宁当说不得,不当说得不现在前行。
有境界,是佛他心智所知,非辟支佛声闻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他心智所知。非声闻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声闻他心智所知。如经说:比丘当知,雪山中有如是处,猕猴所不能行,人亦不能行。有处所,猕猴能行,人不能行。有处所,猕猴能行,人亦能行。雪山犹如境界,猕猴如辟支佛,人如声闻。如是之义,今当显现。见道有十五心,他心智知相似法,有漏者知有漏、无漏者知无漏、已曾得者知已曾得、未曾得者知未曾得、法智分者知法智分、比智分者知比智分。声闻人他心智见道中知二心,辟支佛知四心,佛一一次第知。所以者何?辟支佛声闻以方便现在前,佛不以方便现在前。行者入见道作方便,声闻入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见道,声闻起法智分他心智现在前,能知行者二心,谓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声闻人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声闻人起比智分他心智现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道比智。行者为见道作方便,辟支佛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见道,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智现在前,知行者二心,谓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辟支佛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辟支佛起比智分他心智现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灭比忍、灭比智。佛不以方便,一切功德现在前。如行者一一次第起见道现在前,世尊以他心智一一次第而知。
佛于三种道,以总相知亦以别相知。辟支佛亦知三种道,于声闻辟支佛道以总相别相知,于佛道以总相知不以别相。声闻亦知三种道,于声闻道以总相别相知,于辟支、佛道以总相知不以别相。
问曰:声闻见道谛时,为见辟支佛佛道不?若见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若不见者,云何得缘彼不坏信耶?
答曰:应作是说:见。
问曰:若然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耶?
答曰:以总相智见,他心智是别相知故。一众生所有他心智,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知时为知受体、为知受诸刹那耶?若但知受体者,诸余受不被知者云何知耶?若知受诸刹那者,云何自身非众多耶?自身众多者,我他心智体,有二十一种知一众生一刹那受。如一刹那受,余一切刹那受亦尔。如受刹那,余心心数法刹那亦尔。如一众生心心数法,余众生心心数法亦尔。我他心智俱心心数法则多,一切众生如我心心数法多,所依身亦应多。答曰:应作是说:知受体。
问曰:若然者,余所不知受,云何知耶?
答曰:若知余受,无有是处,知时唯知所知者。复有说者,知受诸刹那。
问曰:若然者,云何自身非众多耶?
答曰:多有何过?所以者何?如我他心智体,有二十一种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一切众生他心智体,亦有二十一种知我心心数法。是故无过。
问曰:他心智为缘过去、缘未来、缘现在耶?
答曰:缘现在。
问曰:若然者,经本所说云何通?如说:过去未来法九智知。
答曰:经本应作是说:过去未来法八智知,除灭智、他心智。而不说者有何意耶?随缘故说。过去者缘过去、未来者缘未来,若如所说,他心智知三刹那,谓知现在刹那、次前灭者、次当生者。经本应作是说。
问曰:他心智为缘一法、为缘多法耶?若缘一法,经所说云何通?如说:有欲心如实知有欲心。若一时知欲亦知心者,岂非知多法耶?余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当世尊忆念时,遍知众僧心之所念。若缘多法者,云何体是三念处耶?
答曰:应作是说:缘于一法。
问曰:若然者,佛经云何通?如说:如实知有欲心。
答曰:心与欲相应故,名有欲心,若知欲不知心、若知心不知欲。如观垢衣,若观垢则不观衣、若观衣则不观垢。彼亦如是。余经复云何通?如说:世尊当忆念时,遍知众僧心之所念。答曰:以比相知,非以他心智。世尊以他心智观一比丘心住寂静道,次以比相智知诸比丘心亦尔。复有说者,世尊不以他心智知,亦不以比相智知,乃以愿智知。复有说者,世尊不以他心智、比相智、愿智知,世尊得尽智时得未曾得欲界不隐没无记心心数法,亦不入禅亦不起通现在前,当忆念时遍知诸比丘僧心。复有说者,知多法。
问曰:若然者,云何体是三念处耶?
答曰:初方便时是三念处通,若满足是总缘法念处。评曰:应作是说:一切他心智缘一法,是别相观。缘现在、缘他、缘心心数法,见道中无,在修道中,不与空无相三昧相应,不摄尽智无生智,无碍道中无他心智。法应如是。云何念前世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从修生、得不失,以此智忆念过去无数生如是相貌,是名念前世智。是中问答,广说如他心智。云何如是相如是貌?答曰:如是相者是前时有,如是貌者是中有。复有说者,如是相是中有,如是貌是前时有。所以者何?前时有可示,此是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差别貌。如经说。
佛告阿难:若有如是相、如是貌施设者,名色身。若无如是相、如是貌可施设,有对触不?答言:不也。彼经说:内入是相、外入是貌。复有说者,彼经说内入是貌、外入是相。所以者何?以内入故,说诸识相差别。如说:除上尔所事。是中无如是相貌,是以除之。如说:若以如是相、如是貌入初禅。如是相者是方便,如是貌者是所缘。如偈说: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貌,
如阎浮檀金, 无能说其过。」
是中说慧名相貌。过去无数生者,是说念前世智境界。应说一念前世智,得念前世智通、念前世明、念前世力。应说二,谓已曾得、未曾得。应说三,谓上中下。应说四,谓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应说六,已曾得有三种、未曾得有三种,谓上中下。应说八,初禅地有二种,谓已曾得、未曾得,乃至第四禅地亦如是。应说九,谓下下乃至上上。应说十二,初禅有三种谓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应说十八,谓已曾得有九种,未曾得有九种。应说二十四,初禅有六种,谓已曾得有三种、未曾得有三种,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应说三十六,初禅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应说七十二,初禅已曾得有九种、未曾得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亦如是。若以在身、若在刹那,则有无量无边念前世智。此中因总说一念前世智而作论。
问曰:念前世智体性是何?
答曰: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如念处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处。如阿那波那念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阿那波那念。忆前生念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忆前生念。除色,想体性是慧,以想力多故名除色想。如是念前世智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此是念前世智体性,乃至广说。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