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四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杂干度中思品之二
智多耶、所知多耶?乃至广说。
问曰:何故作此论?
答曰:欲明善说法中三法等故,谓智所知、行所缘、觉所觉。恶说法中,此三法不等,为颠倒所覆故。是以欲明善说法三法等故,而作此论。智多耶、所知多耶?答曰: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所知摄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阴一阴少分。智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分。复有说者,智多非所知多。所以者何?如非想非非想处一受,为欲界十种智所缘,谓欲界苦集所断五,他界缘见使苦集所断,他界缘疑无明相应智善等智。如是初禅乃至无所有处尽有十,一一智有九种,十智有九十种。自地则有十一遍智,谓七见苦集所断疑无明相应,四智善等智不隐没无记智。如一受,一切受亦尔。如受,一切心心数法亦尔。智增益如山,所知不增益,是故智多非所知多。若如是说者,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欲界十种智相应法,是所知非智。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十三种智相应法,是所知非智。然智亦是所知;设令智非所知者,所知犹多。所以者何?所知摄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阴一阴少分,智摄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阴少分,何况智亦是所知,是故所知摄十八界、十二入、五阴,智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分,是故所知多非智多。
智多耶、识多耶?乃至广说。
问曰:何故作此论?
答曰:欲决定重明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一切智处尽有识,非一切识处尽有智。何处无智耶?谓忍相应识。一切识处不必有智,是故识多非智多。智尽与识相应,识不必与智相应。何处不相应?谓忍也。所以者何?忍非智故。
问曰:何故忍非智耶?答曰:以不决定故忍非智。忍唯能见,不能知故。忍是初观,非毕竟故。忍是求觅,非转还故。忍所作,不舍方便故。忍虽是疑对治,犹与疑得俱非决定,故非智。无碍解脱道虽同所作,不得俱在一刹那中故。尊者和须密说曰:欲可此事名忍,不可忍时名智。尊者佛陀提婆说曰:所见究竟是智,忍时所见非究竟故非智。复有说者,若以阴界入故,识多非智多。所以者何?识摄七识界,智摄一界少分;识摄一入一阴,智摄一入一阴少分,是故识多非智多。
有漏行多、无漏行多?乃至广说。
问曰:何故作此论?
答曰:为止并义者意。如摩诃僧只部说:佛生身是无漏。彼何故作如是说?答曰:彼依佛经。佛经说:比丘当知,如来生世住世,出现世间不为世法所染。以是义故,知如来生身是无漏。为止如是说者意,明如来生身是有漏故,而作此论。若如来生身是无漏者,无比女人不应于如来身生染心,央掘魔罗不应生恚憍慢,婆罗门不应生慢,优楼频䗍不应生愚。以如来生身生他爱恚或生慢痴,是故知如来生身非是无漏。
问曰:若如来生身是有漏非无漏者,摩诃僧只部所说、经云何通?
答曰。彼经说如来法身。所以者何?若说如来生世住世,则说如来生身。若说出现世间不为世法所染,则说如来法身。复次不为世法所染者,如来不为世八法所染。世人随顺世八法,世八法亦随顺世人;世八法随顺如来,如来不随顺世八法,已解脱世法故,言不染世法。
问曰:如来亦有世八法,有利者,如优伽长者一日中施佛三百万两财。无利者,如于婆罗婆罗门村乞食,空钵而入、空钵而还。有誉者,生时名彻他化自在天,成道时名彻阿迦腻吒天,转法轮时名彻梵天。非誉者,旃遮女、孙陀利女谤,非誉名彻十六大国。毁者,如婆罗婆闍恶口婆罗门,以五百偈现前骂佛。称者,还以五百偈赞佛,如婆只奢优婆离,以种种偈赞舍利弗、赞叹佛无上法,阿难赞叹佛希有法。乐者,谓猗乐及得一切世间最胜乐。苦者,如佉陀罗刺刺脚,亦以瓦石伤于足指、头痛背痛。如来亦有如是等世法,云何言不为世法所染?
答曰:世尊虽遇有利等四法,而心不高;虽遭无利等四法,而心不下。虽遇有利等四法,心不生爱;虽遭无利等四法,心不生恚。如爱恚,欣戚忧喜说亦如是。譬如须弥山王安立在于金轮上,四方猛风不能倾动。佛亦如是,安立戒轮之上,世间八法不能倾动。是故为止他义、欲现己义故,而作此论。有漏行多、无漏行多?答曰:有漏行多非无漏行多。所以者何?有漏行摄十入二入少分,无漏行摄二入少分。复有说者,无漏行多非有漏行多。所以者何?如欲界系一法,四无漏法缘,谓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如欲界一法,余欲界法亦如是。如色界系一法,四无漏法缘,谓苦比忍、苦比智、集比忍、集比智。如一法,余色界法亦如是,无色界说亦如是。犹有余无漏法,是故无漏行多非有漏行。复有说者,有漏行多非无漏行。所以者何?如一无漏法为四种有漏法所缘,谓邪见、疑、无明、善等智。如一无漏法,一切无漏法亦如是。余有漏法犹多,是故有漏行多非无漏行。
有为法多、无为法多耶?答曰:或有说者,有为法多非无为法。所以者何?有为法摄十二入一入少分,无为法摄一入少分。复有说者,无为法多非有为法。所以者何?随所有有漏法,有尔所数灭法。随所有无漏道,有尔所非数灭法。余无为法者,有有漏法、非数灭、虚空,是故无为法多非有为法。
云何行具足?云何守具足?乃至广说。
问曰:何故作此论?
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我圣弟子戒具足、守具足,乃至行具足、守具足。佛经虽说,而不分别云何行具足?云何守具足?诸佛经中所不说者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云何行具足?答曰:无学身戒、口戒、命清净。
问曰:如学人,非学非无学人亦有此法。何以唯说无学人耶?
答曰:以无学人胜故。广说无学人胜,应如上第三品中。戒具足者,戒言尸罗,亦言行,亦言守信,亦言器。尸罗者,言冷,无破戒热故。破戒者身心热,持戒者身心冷。破戒者三恶道中热,持戒者人天中冷。又尸罗言梦,持戒者身心不热,常得善梦故。又尸罗言习,持戒者善习戒法故。又尸罗言定,住戒者心易定故。又尸罗言池,如佛说偈:
「法泉戒水池, 清净无瑕秽,
圣浴身不湿, 必到于彼岸。」
又尸罗如璎珞,有璎珞严身,有少时好,中年老年则不好;有中年好,少年老年则不好;有老时好,少年中年则不好。戒璎珞严身,三时常好。如佛说偈:
「戒终老安, 信善安止, 慧为人宝,
福无能盗。」
又尸罗如镜,如镜明净,像于中现。戒清净者,无我像现。如说依戒立戒,升无上慧堂。又尸罗言威势,如来所以于三千大千世界有威势者,皆是尸罗力故。曾闻罽宾国有龙,名阿利那,受性暴恶。去其住处不远,有僧伽蓝,其龙数为暴害。时有五百阿罗汉,皆共集会,入于禅定,以神足力欲驱遣此龙。其大龙大威德而不能遣。时有一罗汉,次从后至。时诸罗汉具以是事向后来者说。时后来者,不入禅定,直弹指语言:贤善!远此处去。是时此龙闻弹指声,即便远去。时诸罗汉语后来者言:汝以何禅定力令此龙去耶?后来者而答之言: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我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以戒力故令此龙去。是故尸罗名有威势。又尸罗言头,如人有头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如是行人有尸罗头者,能见苦谛等色、闻名身等义、嗅觉意花香、尝出离无事寂静三菩提味、觉禅定解脱等触,知色阴等法总相别相,是故尸罗言头。何故尸罗名守信?此是世俗言说法。若人善护尸罗者,言是人守信;不能善护尸罗,言是人不守信。是故世俗言说,尸罗名守信。尸罗言行者,如人有足能行至余方,如是行人有尸罗足者,能行至善道及至涅盘。又尸罗言器者,以是一切功德所依之处,是故尸罗言器。尊者瞿沙说曰:不破义是尸罗义。如人不破于足,能有所至。如是行者不破尸罗故,能至涅盘。
云何守具足?答曰:阿罗汉诸根戒是也。此诸根,亦言守、亦言根、亦言生、亦言泉、亦言白净、亦言所作。守者,守境界故言守。复有说者,以念慧等根守境界,故言守。如镰能刈名刈具,彼亦如是。根等,余处当广说,此中略故不说。
问曰:根戒、根非戒,体性是何?
答曰:是念慧。何以知之?如经说,天神语比丘言:莫生疮疣。比丘答曰:我当覆之。天复问言:疮疣既大,以何覆耶?比丘答言:以念慧覆之。如余偈说:
「诸世所有流, 正念能除断,
亦因念慧力, 亭住而不行。」
是故念慧是根戒体性。乱念恶慧是根非戒体性。
问曰:若念慧是根戒体性者,此经云何通?如说:念慧满足故能满足根戒。云何以自体满自体耶?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念慧有因性亦有果性。因性者说名念慧,果性说名根戒。复有说者,不放逸是根戒,放逸是根非戒。复有说者,六常住法是根戒,诸烦恼依此六门而生是根非戒。复有说者,五根若断若知得成就是根戒,若五根不断不知不得不成就是根非戒。若作是说,则明成就、不成就,是根戒、非根戒。复有说者,若成就缘五根烦恼、不成就断缘五根烦恼对治是名根非戒,若不成就缘五根烦恼、成就断缘五根烦恼对治是名根戒。若作是说,则明成就、不成就,是根戒、是根非戒。复有说者,染污性是根非戒,不染污性是根戒。复有说者,若五根能生恶行烦恼是非戒,若五根能生善根善行是戒。世尊亦说:根戒、根非戒。若作是说,则明根戒根非戒是五阴性。复有说者,罽宾国有二阿罗汉,作如是说:根戒是不隐没无记性。所以者何?不定故。不说在善中,不说在不善中。
问曰:若体性不定者,云何说此是根戒、此是根非戒?
答曰:不隐没无记体是一行,或时随顺善、或时随顺不善,若随顺善时是名戒,若随顺不善时是名非戒。
问曰:已说根戒根非戒,断戒云何?
答曰:若以世俗道断欲界结,未至禅所摄九无碍道断对治是也。若依二禅边断初禅结,第二禅边所摄九无碍道是也。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断无所有处结,非想非非想边所摄九无碍道是也。若以无漏道断欲界结,未至禅所摄九无碍道是也。断初禅结,三地所摄九无碍道是也。如是次第,第二禅是四地,第三禅五地,断第四禅结及无色界见道所断是六地,空处修道所断是七地,识处八地,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修道所断是九地。九地所摄无碍道是断戒。
云何凡夫性?乃至广说。
问曰:何故作此论?
答曰:为止异义者意故。如犊子部说:欲界见苦所断十种烦恼是凡夫性。彼说凡夫性定是欲界系、是染污、是见道断、是相应。为止如是说者意,明凡夫性是三界系、是不染污、是修道所断、是不相应法故,而作此论。云何凡夫性?答曰:若不得圣法,乃至广说。
问曰:为不得一切圣法是凡夫性、为不得苦法忍是凡夫性耶?若不得一切圣法是凡夫性者,无有圣人得一切圣法者,则无非凡夫性人,佛世尊则非成就一切无漏法,谓声闻辟支佛无漏法及自身学法。若不得苦法忍是凡夫性者,道比智已生、舍苦法忍,应是凡夫性。
答曰:或有说者,应作是说:不得苦法忍是凡夫性。
问曰:若然者,道比智生、舍苦法忍,是凡夫性耶?
答曰:苦法忍生时,破凡夫性永更不生。苦法忍不得言得,不得言不得。如不得未来眼根、得现在者,以得现在眼根故,破未来眼根;不得未来眼根,不名得、不名不得。彼亦如是。复有说者,道比智生、舍苦法忍,体性是不得。如不得未来眼根、得现在眼根,而不得过去眼根。如是得道比智,不得苦法忍。
问曰:若然者,云何非凡夫性耶?
答曰:成就依果故。圣人身中无有不成就苦法忍,依果时虽不成就苦法忍而非凡夫,常是圣人。
问曰:若不得圣法是凡夫性者,如说:云何凡夫性?三界不染污心不相应行。其义云何?
答曰:若说不得圣法是凡夫性者,即明三界不染污心不相应行义。所以者何?不得圣法性,即是三界不染污心不相应行。复有说者,先说是对治,后说是体性。复有说者,凡夫性体是一法,犹如命根,非不得性,是不染污心不相应行修道所断。评曰:不应作是说。体性是不得圣法,如是说者好。复有说者,不得一切无漏法是凡夫性。
问曰:若然者,无有圣人尽成就一切无漏法者,则无非凡夫性。
答曰:虽无圣人尽成就一切无漏法者,然非凡夫。所以者何?亦有不得圣道、亦有得圣道故。复有说者,若不得是不共,是凡夫性;若不得是共,非凡夫性。复有说者,若不得不破,是凡夫性;若不得破,是非凡夫性。复次亦不得圣暖、圣忍、圣见、圣欲、圣慧,乃至广说。
问曰。此复显现何义耶?
答曰:先是略说,今是广说。先不分别,今则分别。复有说者,此说极下凡夫不得达分善根者。圣暖者是暖法,圣见者是顶法,圣忍者是下中忍,圣欲者是上忍,圣慧者是世第一法,是故此中说极下凡夫。复有说者,此中唯分别苦法忍。所以者何?苦法忍亦名暖、见、忍、欲、慧。令有种子热故名暖,转行故名见,堪忍故名忍,可谛故名欲,分别故名慧。复有说者,令有种子热故名暖,转行故名见,行忍故名忍,欲解脱故名欲,觉知故名慧。是故此中唯分别苦法忍。
凡夫性当言善耶?乃至广说。答曰:凡夫性当言无记。所以者何。善法由善方便得。亦由余善法得。由方便者?是方便善根。由此善根,亦令余善未来世修,如见道边等智、尽智边所得三界善根。
问曰:此中何故不说生得善耶?
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乃至广说。复有说者,若胜好善此中则说,彼是下劣是故不说。复有说者,方便得善,说方便善根;由他得善,说离欲得善。复有说者,方便生善,说达分胜进分善根;由他得善,说住分退分善根。复有说者,此文应如是说:善法若方便、得。若得方便者是方便得,得者是生得。复有说者,得善法若方便、若离欲、若得、若退。复有说者,方便得者,是方便生;若得者,善根断还生时得善根是也。无有作方便求为凡夫。所以者何?无有本非凡夫者。此是下贱法故,无有求者。若凡夫性是善则有大过,断善根时永灭善法不成就得,是时应非凡夫。若极恶下贱非凡夫者,是事不然。欲令无如是过故,凡夫性不当言善。何故非不善耶?答曰:凡夫离欲界欲、不成就不善法,离欲界则非凡夫,以如是说则止凡夫性是不善者意。若凡夫性是不善者,凡夫人离欲界欲者则不应还生欲界。然还生欲界,是故凡夫性不得言不善。
凡夫性当言欲界系耶?乃至广说。答曰:凡夫性,或欲界系、或色无色界系。
问曰:凡夫性何故不当言定欲界系耶?
答曰:欲界没生无色界,乃至广说。
问曰:何故不说欲界没生色界中耶?
答曰:欲界没生色界中,虽舍欲界法而不悉舍,生无色界悉舍。所以者何?生色界中犹成就欲界法,谓欲界变化心;生无色界不成就欲界法。以是事故,不当言定欲界系。何故不当言定色界系?答曰:色界没生无色界中,悉不成就色界系法。
问曰:色界没生欲界中亦舍色界法,此中何以不说耶?
答曰:虽舍色界法而不悉舍,生无色界悉舍,是故说色界没生无色界,乃至广说。若当定是色界系者,阿私陀、阿罗荼、欝陀迦等则不应还生。复次所以不说色界没生欲界者,色界没生欲界中成就色界法,生无色界悉不成就色界法,是以不说。何故凡夫性不当言定无色界系?答曰:得正决定时,乃至广说。法应如是,若成就彼地凡夫性,先见彼地苦。然圣道生,为凡夫性作对治故。若圣道生,先见无色界凡夫苦者,凡夫性当言定无色界系;但不尔。
问曰:若以圣道初生者,凡夫性当言定欲界系。
答曰:不应以此设难彼说。不当言定欲界系者,先已说故。
凡夫性当言见道断耶?乃至广说。答曰:凡夫性当言修道断,不当言见道断。所以者何?见道所断法悉染污,凡夫性非染污。若是见道断者则是染污,然凡夫性非染污。其事云何?若是见道,如世第一法灭,乃至广说。染污法要断得不成就,随断几种染污法得不成就彼种,乃至广说。是时未断一种染污法,而不成就凡夫性。若凡夫性是染污法者,行者亦是凡夫亦是圣人。所以者何?住苦法忍时成就五种染污法,是时亦是具缚亦是圣人。
问曰:无有成就色无色界凡夫性者,何以言是时三界凡夫得不成就耶?
答曰:或有说者,此文应如是说:三界中凡夫得不成就。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欲令三数满故作如是说,成就欲界凡夫性、不成就色无色界凡夫性。若不成就欲界凡夫性,是人不名成就三界凡夫性,是故欲令三数满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断其可生处故作如是说。彼有更生之处令悉断之,令彼法不复得生。复有说者,欲令不成就法复不成就故。云何不成就法复不成就耶?答曰:欲令极远故。复有说者,三界凡夫性得非数灭,故说三界。
凡夫性是何等法耶?答曰:三界不染污心不相应行。
问曰:何故复作此论?
答曰:为止说凡夫性定欲界系、是染污、是见道断、是相应法者意故,而作此论。说三界则止定在欲界,不染污则止染污,修道断则止见道断,不相应则止是相应法者意。
问曰:凡夫性体性是何?
答曰:如此经说:不得圣道,乃至广说。此中说凡夫性,是不成就不隐没无记心不相应行行阴所摄。
问曰:凡夫性非行阴所摄。所以者何?心不相应行法中不说此法故。
答曰:亦说在如是等诸法名心不相应行中。此是凡夫性体性,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凡夫性是何义。阿毗昙人说曰:凡夫分、凡夫性、凡夫身、凡夫体,是凡夫性义。尊者瞿沙说曰:与凡夫相似义是凡夫性义。如牛似牛故名牛性,余禽兽等亦如是。尊者和须蜜说曰:多处受身义是凡夫性义、异界生义是凡夫性义、趣异趣义是凡夫性义、更诸生义是凡夫性义、受诸生义是凡夫性义、信异师义是凡夫性义、行异类义是凡夫性义、造异业义是凡夫性义。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受异界、异趣、异生、增长生死义是凡夫性义,行异类义是凡夫性义。
问曰:何故名凡夫耶?尊者和须蜜说曰:受异生、异界、异生处、造异业、行异烦恼、信异师、行异类等诸法,故名凡夫。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异于圣法故名凡夫。问曰:何故说凡夫法耶?
答曰:此法是凡夫所有故名凡夫法,犹如圣人所有法名圣法。复次凡夫等得此法,成就在身中,是故名凡夫法。复次凡夫为此法所覆所蔽所缠故,名凡夫法。复有说者,凡夫人作此法、行此法、随逐此法,故名凡夫。尊者佛陀提婆说曰:此法是凡夫人法,生增长凡夫性故,名凡夫法。
问曰:凡夫法、凡夫性有何差别。
答曰:因是凡夫性,果是凡夫法。如因果、作已作,广说亦如是。复次无记是凡夫性,善不善无记是凡夫法。无报是凡夫性,有报无报是凡夫法。如有报无报,生一果、二果,无惭无愧相应、无惭无愧不相应,说亦如是。复次凡夫性摄一阴少分、凡夫法摄五阴。复次凡夫性是不相应,凡夫法是相应不相应。如相应不相应,有依无依等说亦如是。复次凡夫性是不染污,凡夫法是染污不染污。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异趣所行是凡夫性,异趣所得阴界入法是凡夫法。如牛羊禽兽所行是牛羊禽兽性,牛羊禽兽所得法是牛羊禽兽法。如是等相,是名差别。
若凡夫性不断,亦成就凡夫性耶?若成就凡夫性,彼凡夫性不断耶?乃至广作四句。凡夫性不断不成就凡夫性者,生欲界凡夫人,未离初禅欲,从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离初禅欲、未离第二禅欲,从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乃至离无所有处欲,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生初禅凡夫人,未离第二禅欲,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离第二禅欲、未离第三禅欲,从第三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乃至离无所有处欲,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如凡夫人生初禅,乃至生识处,说亦如是。凡夫人生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凡夫人则尔,圣人云何?圣人未离欲界欲,从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离欲界欲、未离初禅欲,从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乃至离无所有处欲、未离非想非非想处欲,非想非非想处,凡夫性不断亦不成就。是名不断亦不成就。成就非不断者,凡夫人生欲界,离欲界欲,成就欲界凡夫性非不断。生初禅离初禅欲,乃至广说。无所有处,离无所有处欲,成就无所有处凡夫性非不断。是名成就非不断。不断非不成就者,凡夫人生欲界中,未离欲界欲,欲界凡夫性不断非不成就。生初禅未离初禅欲,乃至生无所有处未离无所有处欲,说亦如是。生非想非非想处,彼凡夫性不断非不成就。是名不断非不成就。非不断不成就者,凡夫人生欲界中,乃至离无所有处欲,从初禅地乃至无所有处。凡夫性非不断不成就。生初禅中离无所有处欲,从第二禅乃至无所有处,凡夫性非不断不成就。乃至生识处,离无所有处欲,无所有处凡夫性非不断不成就。空处乃至欲界,凡夫性非不断不成就。凡夫人生无所有处识处,乃至欲界,凡夫性非不断不成就。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乃至欲界,凡夫性非不断不成就。一切阿罗汉,三界凡夫性非不断不成就。阿那含,离无所有处欲,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凡夫性非不断不成就。乃至圣人离欲界欲,未离初禅欲,欲界凡夫性非不断不成就。是名非不断不成就。
若凡夫性已断,亦不成就耶?若不成就,凡夫性已断耶?乃至广作四句。彼初句作此第二句,彼第二句作此初句,彼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彼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凡夫性若是数灭,复是非数灭耶?若是非数灭,复是数灭耶?乃至广作四句。是数灭非非数灭者,凡夫人离欲界欲,乃至离无所有处欲是也。是非数灭非是数灭者,圣人未离欲界欲是也。是数灭亦非数灭者,圣人离欲界欲。诸地说亦如是。乃至阿罗汉三界凡夫性,得数灭亦得非数灭。非数灭非非数灭者,未离欲凡夫人是也。
问曰:颇有法一种时舍、九种时断耶?答曰:有,谓凡夫性是也。一种时舍者,谓苦法忍是也。九种时断者,谓离欲界欲时,乃至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时是也。诸法与邪见相应,复与邪觉邪?乃至广说。
问曰:何以说凡夫性,次说八邪枝耶?
答曰:以此二法展转相扶持故。凡夫性扶持八邪枝,八邪枝扶持凡夫性。复次行者憎恶此八邪法而修道故。诸法与邪见相应,复与邪觉邪?乃至广作四句。邪见一切地中可得,非一切染污心中可得。邪觉一切染污心中可得,非一切地中可得。此中说谤因果邪见,不尽说五邪见,是以作大四句。与邪见相应非邪觉者,邪觉相应邪见。欲界未至禅地禅地邪见相应聚中邪觉体,与邪见相应非邪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一者一刹那中无二邪觉;二者前后刹那不俱;三者除其自体,与他一切法作缘。余邪觉不相应邪见相应法,彼是何耶?谓禅中间乃至无色界九大地法、九烦恼大地、睡、心观,如是等法与邪见相应非邪觉。所以者何?彼地无邪觉故。邪觉相应非邪见者,邪见相应邪觉。欲界未至禅初禅邪见体,应于邪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前说。余邪见不相应邪觉相应法,彼是何耶?除欲界未至禅初禅邪见相应法,诸余染污聚邪觉相应法,谓身见、边见、戒取、见取、疑、爱、恚、慢、不共无明相应聚。如是等法与邪觉相应非邪见。所以者何?彼聚中无邪见故。邪见相应亦邪觉者,除邪觉应邪见、除邪见应邪觉,余邪见邪觉相应法。彼是何耶?谓欲界未至禅初禅邪见邪觉相应聚,除其自体,除慧余有九大地,除恶慧余九烦恼大地,心观、睡时眠时。如是等法与邪见相应亦应邪觉。不与邪见邪觉相应者,邪觉不应邪见。彼是何耶?谓除欲界未至禅初禅邪见相应聚邪觉,诸余染污聚邪觉体不应邪见。所以者何?聚各异故。亦不应邪觉。所以者何?自体不应自体。以三事故,亦如上说。邪见不应邪觉,彼是何耶?谓禅中间乃至无色界邪见,不应邪觉不应邪见。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亦如上说。亦不与邪觉相应,彼地无觉故。诸余心心数法,谓除中间禅乃至无色界邪见相应法,诸余染污聚不与邪见相应,彼聚中无邪见故。不与邪觉相应,彼地中无邪觉故。善心不隐没无记心、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善心无记心不应者,非染污故。色无为心不相应行不应者,非缘法故。
诸法与邪见相应,复与邪方便耶?若与邪方便相应,复与邪见耶?乃至广作四句。邪见一切地可得,非一切染污心中可得,邪方便一切地一切染污心中可得故。作中四句。邪见相应非邪方便者,邪方便应邪见,邪见相应邪方便体,应于邪见非邪方便。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亦如上说。应邪方便非邪见者,谓邪见邪方便聚中邪见体,应邪方便非邪见。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亦如上说。余邪见不相应法邪方便相应法,彼是何耶?除邪见相应聚,诸余染污聚与邪方便相应非邪见。如是等法与邪方便相应非邪见。所以者何?彼聚中无邪见故。与邪见亦与邪方便相应者,除邪方便应邪见,诸余邪见相应法。除邪方便者,以邪方便多故。除邪见相应聚邪方便体,彼是所除。诸余邪见相应法,亦除邪见体。是为于彼聚中除邪方便体亦除邪见体,诸余心心数法。彼是何耶?谓除慧余九大地,除恶慧余九烦恼大地,心觉观、睡、无惭、无愧、眠应随相说。不与邪见邪方便相应者,邪方便不应邪见。彼是何耶?谓除邪见相应聚,诸余染污聚,彼聚中邪方便体不应邪见。所以者何?彼聚中无邪见故。不应邪方便,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亦如上说。诸余心心数法,谓善不隐没无记、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善心不隐没无记心,非染污故。色无为心不相应行,非缘法故。如邪见邪方便,邪念邪定说亦如是。邪觉对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
诸法与邪方便相应,复与邪念相应耶?乃至广作四句。此二法一切地一切染污心中可得,是故作小四句。与邪方便相应不与邪念相应者,谓邪念是也。邪念体应邪方便非邪念。所以者何?以三事故,体不自应,亦如上说。邪念相应非邪方便者,谓邪方便是也,余如上说。亦与邪方便邪念相应者,除邪方便邪念体,诸余染污心心数法。彼是何耶?除念余九大地、八烦恼大地、睡、觉观、眠时心,无惭无愧应随相说。非邪方便非邪念相应者,诸余心心数法,谓善心不隐没无记心、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所以如前说。如邪方便对邪念,对邪定亦如是,邪念对邪定亦如是。
问曰:此八邪枝,几在欲界、几在色无色界?
答曰:欲界有八,色界有八,无色界有四。除邪语、邪业、邪命、邪觉,几见道断、几修道断?答曰:一是见道断,谓邪见;三是修道断,谓邪语、邪业、邪命;四是见道修道断,谓邪觉、邪方便、邪念、邪定。
问曰:此中何故最后说诸邪枝耶?
答曰:欲显现世第一法功用故。此干度初明出要善法,如世第一法能入见道、能生圣道。圣道见道能坏邪见,是故始明圣道、终明邪道。
世第一及智, 人品与爱敬,
无惭色无义, 思品最在后。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四
宋本此卷首云「智犍度八道品中,若成就见亦成就智耶云云」,乃至卷末云「与喜觉支相应非念觉支相应者」等,凡二十六纸文,其与国本、宋本逈异者何耶?今捡宋本错乱,此文全是此论第四十八卷之文,而重书为此第二十四卷耳。今依二本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