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一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三摩跋提品第八
由依止智慧一切功德,谓智慧种类,分别说已,别性类功德今当分别说。是故最初依定应作分别说,由一切功德依止彼故。
偈曰:四定有二种。
释曰:若略说,定有二种,由生得定、修得定差别故。复次此定唯有四种,谓初定、二定、三定、四定。
此中受生中定不应更说。
于分别世间品中,偈曰:生得定已说。
释曰:云何说?各各定三地,四定有八地。
修得定必定应说,故说此言。偈曰:修定善一类。
释曰:若不分别,唯心善一类名定,是三摩提性故。
偈曰:共伴类五阴。
释曰:若分别诸定共随行相应法,应知五阴为性。
何法名一类?谓一境等。若尔,唯心一境成定,非别类心法成定。不说诸心是定,由彼法诸心成一类故,说彼法为定,彼法名一类。为不如此耶?一切心刹那刹那灭故,皆是一类。若汝言:第二心从此境不散故,是一类。是义不然,于相应法中定大地应无用,由此是三摩提,是故诸心共缘一境。汝何故不许此义?若言由定大地故诸心成一类,应立一切心皆成一类,此亦成失。是义不然,由此定势力弱故。经部师说:是心同一类,故说名定。何以故?三摩提者,谓依心学,心清净为胜,经中说名四定。
余师说:如此定者,名持诃那。持诃那是何义?由此得知得见,故名持诃那。何以故?若心得定,则能如实知见。此名以思量为义,思者即是般若。此悉檀作如此说。若尔,一切三摩提皆应名持诃那,由一类能令如实知见故。是义不然,于胜类中立彼名故,譬如作光名曰。于中与何胜法类相应?若定与分相应,此定则与胜类相应。何以故?此共奢摩他、毗钵舍那双生起故,故说为现法安乐住及迟速乐行。由彼最明了思量故,故彼是胜类。若善一类名持诃那,有染污云何名持诃那?由邪思惟故。若尔,则有大过之失。是义不然,于相似中由但立名故,譬如坏种子,故佛世尊亦说恶法为持诃那。
复次是善一类,有何相名初定?乃至是善一类,有何相名第四定?
偈曰:有观及喜乐。
释曰:觉观喜乐相应善一类,说名初定。由说观觉,即被说觉观,如火及烟相应行故。有不相离相离故,无有观有喜乐与觉相离。
所余三定,偈曰:前前分所离。
释曰:善一类言流。觉观所离但有喜乐,是第二定。觉观喜所离但有乐,是第三定。觉观喜乐所离但有舍,是第四定。如说四定。
偈曰:无色尔。
释曰:无色有几种?义与定同。彼亦有二种,由修得、生得故。亦有四种,由减损想故。是彼生得,于前已说,谓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聚同分及命,依此心相续,修得无色定。若不分别,但以善一类为性。由此义,无色定与四定同。
偈曰:四阴。
释曰:若分别诸定共随行相应法,应知四阴为性,无随行色故。
偈曰:寂离下地生。
释曰:空遍入从寂离第四定生,识遍入从寂离空遍入生,无所有遍入从寂离识遍入生,非想非非想遍入从寂离无所有遍入生。无色定由此故成四。何法名寂离?由此道彼解脱他地故,说此道名寂离。
彼定至得离欲故,是四无色定。
偈曰:制伏色想名,共三种近分。
释曰:空遍入近分定,缘第四定为境界故,未得制伏色想名。何以故?于中制伏色想未竟故,未得灭离。
是前所说,无色界但有四阴。此言不成就,谓于无色界无色。若无色界有色,云何说为无色界?由色细故,譬如阿宾伽罗执彼所有色。其相云何?若唯有身口护色。身口既无,云何得有身口护色?若无四大,说有四大所造色,无如此义。若汝言:如无流护。是义不然,由有流四大有故。于说彼三摩跋提中乃至有拨言,谓无色等想。若彼有身,必定有色根,云何许彼有细色?若汝执由身量极细故说无色,于不可见色水虫应成无色。若汝执彼色极净故说无色,于中阴及色界亦应立为无色。若汝执由无胜彼净色故说无色,则但有顶成无色,所余应非。何以故?如修三摩跋提,三摩跋提生差别亦尔。
彼定生色,由非下地根所取故。于彼有何差别?若汝言二界名随义立,第三界名非随义立。此中以何道理为证?由说寿命暖触相应故,如二芦束互相依持。名色及识,由说互相依故,于十二缘生中说依识名色生、依名色识生。复有别证,离色乃至离行,由拨识去来故,是故于无色界有色义成。
是义不然,应更思量故。此义必定应共思量,谓说寿命暖触相应义,此言为依欲界寿命说、为依一切寿命说?名色及识互相依言,为依欲界色界识说、为依一切识说?说名色依识生言、说识依名色生言,此中为一切识以名色为依、一切名色以识为依?为不皆尔?此中说离色等拨识去来言,为离一切色等拨识去来义、为随离一?若汝言:由佛不分别故,不可自分别思量。是义不然,有大过之失故,是外暖触不应成与寿命相离。复次外色应依止名,由不分别说故。由佛说四识住及四食,于色无色界应有段食及色识住。若汝言:说过用段食诸天,及说喜食诸天。由此言故,无大过之失。于无色亦应尔,不应立有色,由佛说无色是一切色出离故。如经言:是寂静解脱,过一切色是无色。复有说有众生无色。复有说由过一切色想及有碍想故,知无色界中无色。何以故?若彼实有色,彼必定应生想分别自色。若汝执观下地麁色故说无色。是义不然。何以故?于段食中此义应同,四定出离下地故,于中应立无色。云何不说彼是受等出离?由是下地受等出离故。彼已过一切种色类,不过一切种受等类,是故说彼但是色出离非受等。由有不说出离有者,由有不得出离有故,不能出离一切有及永出离有故。
复次佛世尊,于色定中,说言于色定中若有色类乃至识类。于无色定中,说言于无色定中若有受类乃至识类。于无色界若有色类,云何不说若有色类言耶?
是故偈曰:无色定无色。
释曰:由此二证,应知于无色界必定无色。说有色者,此是邪言,与理相违故。
若尔,于彼中无量劫色相续已断绝,后从彼退时,色云何更生?
偈曰:更生色从心。
释曰:色从心更生。昔时色报因所熏习故,此心有功能生于今色。若不依止色,心云何得生起?云何不得生起?此中非所曾见故。若尔,离段食,于色界中不应得生起。何以故?此中非所曾见故。于前已说,此依止能令彼心相续生起。
说此义已,复次此义今当说。
为空无边入等必定以空等为境界故说彼以此名、为不尔?非。此云何?
前三者,偈曰:空无边及识,无边无所有,由加行立名。
释曰: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彼作如此思惟:得修观行,因此加行。是故彼如次第得此三名。
偈曰:昧故非想非。
释曰:由想软昧故,说名非想非非想。何以故?彼想不明了、非全无想。若彼于中修如此观行,想即是病、想即是痈、想即是刺,无想即是痴暗,是寂静、是美妙,谓非想非非想入。虽然,不由此加行立名。云何?彼执如此观行,决定应释曰相微细故。此义于前已说。
偈曰:如此根本定,八物。
释曰:根本定若约实法:唯有八物:谓四色定、四无色定。
此中偈曰:有三种,七。
释曰:除有顶,所余七定各有三种。
何者为三?
偈曰:有噉,清净、无流。
释曰:此七定有与噉味相应,有清净、有无流。
偈曰:第八,二。
释曰:第八是有顶,此定有二种,有与噉味相应,有清净,无无流。
复次此中,偈曰:噉味相应定,有爱。
释曰:噉味谓贪爱味是定所有功德,缘此起爱欲心。爱欲即是能噉故,说贪爱所染污定,名与噉味相应。
偈曰:世间净,清净。
释曰:世间定法若善为性,说名清净,与无贪等白净法相应故。
复次此中何定是噉味相应所噉?
偈曰:是堪噉。
释曰:是所堪噉即是清净三摩跋提法。此法是彼所噉,必从一刹那等已灭。若是所噉则已出,彼能噉即是所修观。
偈曰:出世定无流。
释曰:出世三摩跋提法是名无流。此三摩跋提法中,唯四持诃那有分,四无色定无分。
此中偈曰:于初有五分。
释曰:初持诃那中有五分。
五者,偈曰:觉观喜乐住。
释曰:觉观喜乐善一类,此五于定能引治安,依体故说为五分。此五分中第五,彼说亦定亦分,所余但分非定。若实说如四分军,五分持诃那亦尔。
偈曰:憙等及内净,于第二四分。
释曰:于第二持诃那有四分,一内澄净、二憙、三乐、四善一类,此四应知如前。
偈曰:第三有五分,舍念慧乐住。
释曰:于第三持诃那有五分,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住,住即是善一类。何以故?住是三摩提别名故。如经言:何者为三摩提?是心住于正境于正位。由此经故,知住是三摩提别名。
偈曰:最后有四分,中受舍念住。
释曰:第四持诃那是最后,于中有四分,谓非苦非乐受、舍清净念、清净、善一类。
若依如此文,定分有十八,初定三定各有五分,二定四定各有四分故,如此数由名立。
若由实物,偈曰:实物有十一。
释曰:初定分有五,于第二内澄净增,于第三舍念、慧、乐增,于第四非苦非乐受增,由此义故有十一,是故说。若分在于初定,于第二为是分不?有四句。第一句是觉观,第二句是内澄净,第三句是喜乐善一类,第四句除前所说是余法。如此一切定分,皆应以四句更互相摄。
云何于第三定中说乐为别物?由此乐于第三定成受乐。
于前二定中,偈曰:轻安乐前二。
释曰:于第一第二定,是轻安说名乐。于前二轻安乐,于第三是受乐。此义云何成?前二持诃那与乐根不相应故。何以故?于前二定中所说乐,不应成身乐,入观人五识不有故。不可立为心乐,已说为喜故。喜者谓心踊跃。喜乐二种,一时俱生,无如此义。喜乐或于定中递互生起。此不可执,由说定有五分故。
有余师说:于前三定中,心地乐根皆悉不有,但安立身乐根以为彼分。若尔,经中云何说如此?经云:何者为乐根?缘能起乐触,身心受乐。所爱胜受类,说此名乐根。此文不知何人所增加。何以故?于一切部中唯有身乐文故。文言修观人由身正受乐,此义由自名所说故。若汝执由心身受者,若作此说得何功德?于第四定轻安最极,不说为乐故。若汝言:是轻安随顺乐受故,亦得说名乐。是义不然,第三定中何故不说轻安名乐?若汝言:由为舍所损害故。是义不然,由舍彼增进故,品类胜前二故。复次由经轻安与乐有差别,如经言:是时圣弟子,从轻安生喜,由身证已生起,此已于其中住。于此经中由别说轻安及乐,是故知轻安非乐。
若汝言:正入观人身识云何生?此不相违。何以故?有风从三摩提生,名轻安,与乐受相符,依内起遍满身故。若汝言:由外散乱即便退定。是义不然,从定生,依内身起,由此身乐与定相随故,无有退义。若汝言:身识起时,观行人即出定。是义不然,由前言所成故。若汝言:由欲界所生身根,色界相应触识不应得生。是义不然,自轻安识生故。若尔,身根所领触及身识,应成无流。勿有一分有流、一分无流。由说身轻安为觉分,是义可然。若汝言:由随顺觉分故说为觉分。无流义亦应尔。若汝言:此执与经相违。经云:何者名有流法?一切眼根乃至触尘。是故相违。是义不然,由依别触身识别意说故。
若汝言:于无流法,无一分有流一分无流。是义不然,不俱时起故。于中复有何失?若汝言:乐及喜不并起故,初定应无五分。是义不然,依应有义说故,譬如说觉观。若汝言:此义未成,由譬不成就故。是义不然,由麁细二心一时相违故。由汝不说此义中过失故,是故于初定五分中,由减二三四分故,安立第二定等。由此义故,于初定说有五分。为欲减前安立后定故,是故不减想等?若不尔,云何唯五为分?若汝言:由有益故立别分。是义不然,觉观二法于念慧中最有益故。有诸部师作如此诤论。宿旧诸师不说如此,不随可知所有法立为定分。
是故彼执应须思量。何法名内澄净?觉观散动灭离故,相续清净流,说名内澄净。何以故?如江有浪。由觉观散动故,此相续生起,不得清净。若尔,此非别物,云何由此实物定分有十一?
是故偈曰:信根内净。
释曰:有别物谓信根,此人由得第二定地故,于出离寂静地中生起决信故,此中说信根,为内澄净。有余师说:觉观三摩提内澄净,悉非别物。若彼非实别物,云何成心法?心位差别。有时说为心法,由心成故。阿毗达磨悉檀不说如此,是汝所说。
喜者是适心,此义云何可知?若不尔,欲以何法为别?如别部所许。别部云何许?彼执有别心法名喜适心,是三定中乐。若非于三定中乐,应成适心。
偈曰:喜、适心由二证。
释曰:佛世尊于《毗波利多经》中说:第三定已,于中先生适心根灭尽无余。于第四定中,乐根灭尽无余。佛复于余经中说:由乐根苦根灭故,于前忧根适心根灭故,广说如经。由此二证,于第三定中,必定无有适心根,是故喜根即是适心根非乐。
如清净定中所说分,于染污定为有不?不有。何分于彼不有?
偈曰:染污无喜乐,内澄净念慧,及舍念清净。
释曰:若定有染污,初定无寂离生喜乐,不能寂离惑故。第二定无内澄净,由惑所染浊故。第三定无念慧,由染污乐所乱故。第四定无舍清净念,清净由与惑相应故。有余师说:唯如此。
偈曰:余说无轻舍。
释曰:有余师说,初定二定若有染污则无轻安,第三第四定若有染污则无舍,由此二法是善大地故。
佛世尊说:三定有动变,由有过失故。
偈曰:离八过失故,说第四不动。
释曰:何者为八过失?
偈曰:觉观及二息,余乐等四种。
释曰:觉、观、乐、苦、喜、忧、出息、入息,此八是诸定过失。此八过失中随一过失,于第四定中无,是故唯说第四定为不动,觉观喜乐等所不能动变故。故经中说:第四定为不动,譬如内密室无风灯光。余师说如此。
于前二定说有适心受,由与喜相应故,第三乐第四舍。如修观定中受,于生得定中受为如此不?非。此云何?
偈曰:喜受乐舍受,舍受及喜受,乐舍及舍受,生得定诸受。
释曰:于初生得定中有三受,一乐受,与三识俱起;二喜受,以意识为地;三舍受,与四识相应起。于第二生得定中有二受,谓喜及舍。此二以意识为地,无乐,余识不有故。于第三生得定中有二受,谓乐、舍,此二以意识为地。于第四生得定中,唯有舍受。由如此义,生得定受与修得定受不同。
于第二定等,若无三识及觉,彼众生云何得见闻触?彼复云何得起有教身口业?不说于彼受生众生眼识等不有。虽有,不属二定等地。此云何?
偈曰:眼耳身三识,身口业缘起,二等初定得。
释曰:眼等三识及能起有教业识,于第二定等虽不有,彼能令现前,譬如变化心,彼由此识能见闻触及能起有教业。
偈曰:此无染无记。
释曰:此四识,无染污亦无记。第二定等众生所引四识令现前,此四识应知以初定为地。非有染污,由彼离欲下地故,非善下劣品故。
说定事已。复次清净等四色定及四无色定至得云何?
偈曰:不得得清净,由离欲及生。
释曰,若人不至得彼,此人能得清净四色定及四无色定,或由离欲下地、或由受生下地,除有顶。何以故?清净有顶不由受生得故。不得者,此言云何?若人未曾得及舍至得,由加行能得清净,或得决择分清净,由退故得退分定。是故毗婆沙中说此言:为有如此不?或由离欲至得清净定,或由离欲弃舍清净定,由退堕及受生亦尔。说有,约退堕分初定,论此六义。何以故?由离欲得此故,由离欲大梵处弃舍此故,由退堕大梵处离欲得此故,由退堕离欲欲界弃舍此故,由舍上大梵处受生得此故,由从此退堕受生欲界弃舍此故。
偈曰:无流由离欲。
释曰:不得得此言流。若人已曾得,由尽智更得无学无流。若由修练根道,或得有学、或得无学。为不如此耶;由入正定聚,初得无流。次第修观人,不必定由未曾得得此无流定。如必定应得,是今所说。
偈曰:染污退生得。
释曰:不得得此言流。由退得者,若人退此离欲,更还得此。由受生得者,从上地更生下地。
复次从何定法,后几种定次第得生?从无流初定,后有六定无间得生:于自地清净定无流定为二,于第二第三定亦各有二。从无所有入,后次第生有七:于自地清净无流为二,识无边入、空无边入亦各有二,于有顶但有清净无无流。从第二定,后次第生有八:于自地清净无流为二,于第三第四及初定亦各有二。从识无边入,后次第生有九:自地有二,空无边入及第四定有四,无所有入及有顶有三。由如此方所余色无色定,次第十十定法,应如此知。此中是略摄。
偈曰:从第三上下,无流后善生。
释曰:由说善性清净及无流皆彼摄,同是善性故。无流定法,后次第或依自地二种定法生,谓清净、无流。或上地下地,乃至第三亦尔。何以故?超修观人过第三处,求超不得成。云何如此?由过远故。从类智,次第能修无色定观。从法智,次第不得如此,以下地依止为境界故。如说从无流次第生诸定,所余应知亦尔。
偈曰:从净生亦尔,长染污自地。
释曰:此中生自地染污定长于前,此从清净定后次第得生。所余诸义如无流。何以故?无流定后染污不得生故。
偈曰:从污自地净,染。
释曰:从染污定,后次第于自地清净及染污定得生。
偈曰:一下地净。
释曰:若人为惑所逼,下地若清净,于中亦生尊重。若人已了别此定,谓此定染污行于下地定,则从善行于善,不从染污。若不分别,云何得行于下地清净定?由前引心力。何以故?此人于前有如此欲乐,谓宁得下地清净,不用上地染污。是先意欲众生,相续亦能随逐。譬如人先发愿方眠,如所要期时即觉。若无流从染污后一切种次第不得生,此言约修观时说,谓从清净定及染污定后次第自地染污定生,非于余地。
偈曰:退时从净染,一切。
释曰:死堕时从生得清净定,后次第一切地染污定生。
偈曰:染非上。
释曰:从染污四色定四无色定后死堕时,次第自地下地染污定生,非上地。
复次非从一切清净定后无流定生。若尔,此义云何?
偈曰:清净定有四,退分等。
释曰:退堕分、安住分、增进分、决择分,清净定有此四种。有顶有三种,除决择分故。
此四,其相云何?
偈曰:次第,或生自上地,无流随得故。
释曰:若此定功德随顺烦恼生,名退堕分。若此定功德随顺自地,名安住分。若此定功德随顺上地,名增进分。若此定功德随顺无流,名决择分。是故说此定名无流。
此四种定中,几定从几定后次第生?
偈曰:二三三及一,从退等次第。
释曰:退堕分定后次第二定得生,谓退堕分及安住分。安住分定后次第三定得生,除决择分。增进分定后次第三定得生,除退堕分。所余次第得生。决择分定后次第一定得生,谓决择分定。
修超定观,云何得成?
偈曰:去来于二类,八地密超一,修超诸定观,行非等分三。
释曰:去者,谓次第修观。来者,谓逆修观。于二类者,谓有流、无流。八地者,谓四色定、四无色定。密者,谓上下次第。超一者,谓过一一地。先于有流八地或顺或逆修观,修观成熟已,次于七无流地修观亦尔。修观成熟已,后时为成就。于修自在故,从有流初定超入有流第三定,从有流第三定超入空无边入,从空无边入超入无所有入,次更如此逆超。若此修已成熟,后于无流定修顺逆超一亦尔。应如此次第修顺逆观,为超定加行。是时若从有流初定,能入无流第三定。从无流第三定,能入有流空无边入。从有流空无边入,能入无流无所有入。次修逆超亦如此。是时非等分第三定中去来成故,超修定得成。由最远故,第四不可超修。
此修于三洲中是非时解脱阿罗汉所修得惑灭尽故,于定有自在故。见至圣人彼根虽利,于定若有自在,彼惑未尽故不得修。时解脱阿罗汉惑虽已尽,于定不得自在,亦不得修。
由何依止,有几色定无色定可令现前?
偈曰:自下地,依止色无色。
释曰:有顶定于有顶处可修令现前,于下地乃至欲界皆能修令现前。如判有顶,所余诸定,于自地及下地皆得修令现前。云何如此?若人生于上地,不能令下地诸定现前。
何以故?
于此人,偈曰:非下。
释曰:生上地人,下地定于彼无毫厘用,由下劣被轻故。
说通义已,此中更说别义。
偈曰:圣现无所有,入于有顶流尽。
释曰:若圣人已生有顶,由现前修无流无所有入,至得流尽。云何已生有顶,能现前修无流无所有入?于自地无故,此熟所悉故得现前修。
复次色定、无色定,所缘何境?
偈曰:有爱自有境。
释曰:若定与噉味相应,说名有爱,缘自地有起。有言者显取有流境,不能缘下地,已离欲故。不能缘上地,由诸地贪爱各所隔碍故。不能缘无流为境,应成清净故。
偈曰:善定遍有境。
释曰:若定以善为性,谓清净及无流,此定以一切法为境,彼境实有物,谓有为无为。
偈曰:本善色无色,非有流下境。
释曰:根本清净色定及无色定,下地有流法非彼境界,缘自地及上地为境界故。若无流为境界,一切类智种类是彼境界,非法智种类,非下地灭。若近分定及无间道,以下地为境界。
此三种色定无色定中,何定能灭惑?
偈曰:由无流惑灭。
释曰:惑灭不由清净定,何况由染污定。由此下界惑不得灭,于下未离欲故,自不能对治自故,是故不能灭自地惑。由最胜故,不能灭上地惑。但由无流定得灭。
复次偈曰:及诸定近分。
释曰:由色无色近分清净定,诸惑亦得灭,是下地对治故。
此近分有几种?
偈曰:彼定近分八。
释曰:随一一定,近分亦尔,依近分得入根本故。
近分为如根本有三种不?近分受为如根本受不?非。
偈曰:清净非苦乐。
释曰:彼近分定但是清净一类,与舍受相应,由功用所引故、未离下地厌怖故、离欲为果故,是故唯舍受无噉味。
偈曰:初圣。
释曰:最初近分定,名非至定。此有二种,有清净、有无流。若由近分心结生,即有染污。若入观,必无染污,由前已遮故。
偈曰:余说三。
释曰:有余师说,非至近分定亦与噉味相应。
此中有说名近分定,有说名中间定。此二名为一义、为有别义?有别义。何以故?近分者是离欲道。
偈曰:无觉中间定。
释曰:此定与觉不相应,说名中间定。与二定异故、由胜初定故,于初定中不立。于第二定等中亦非所立,由无胜类故。
复次此中间定,有几种有几受?
偈曰:三种无苦乐。
释曰:此定或与噉味相应、或清净、或无流,是无苦无乐受,与舍根相应故。不与喜根相应,大功用所引故,故说为苦迟速行。
此中间定果差别云何?
偈曰:大梵王为果。
释曰:若人修习上品中间定,受大梵王报。
复次摄一切诸定。于经中说有三定:一有觉有观三摩提、二无觉有观三摩提、三无觉无观三摩提。此中中间定,即是无觉有观三摩提,由此经第二言所证,但遮觉故。
从此定,偈曰:有觉观此下。
释曰:从此向下所有诸定悉名有觉有观,谓初定及依初定余定。
偈曰:此上定无二。
释曰:于彼中无二,谓过中间定,向上余定无觉观二。从第二定近分,乃至有顶皆无二。
复次经中说:三摩提有三种,谓空定、无愿定、无相定。
此中偈曰:无相应静相。
释曰:与灭谛行相相应定,说名无相定。此定有四行相。何以故?涅盘者由离十相,说名无相。此定以涅盘为境,故名无相。十相者,谓五尘、男、女、三有为相,是名十相。
偈曰:空定无我空。
释曰:与无我空二行相相应定,说名空定。此定有二行相。
偈曰:无愿定所余,谛相相应故。
释曰:与所余诸谛行相相应定,说名无愿定。此定有十行相。何以故?于无常苦及彼因生厌背故,于道由栰喻义,必定应弃舍,观行人于彼生过背意故。彼皆不可愿,以彼为境,故名无愿。于无我空中无厌背义,由与涅盘相似故。
此三定有二。偈曰:彼清净无垢。
释曰:此三定以清净及无流为种类,属世出世故。若世间定,依十一地成。若出世定,随无流道地。
偈曰:净三解脱门。
释曰:此三定若无流,说名三解脱门,谓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由彼是解脱门故。
由别义,于彼更说别名。
偈曰:空空等名定,复有三别定。
释曰:有空空定、有无愿无愿定、有无相无相定。以空定等为境界故,彼名空空定等。
于中偈曰:二定缘无学,由空无常相。
释曰:有二别定,缘无学诸定为境。空空定缘无学空定为境,由空行相故。无愿无愿定,缘无学无愿定为境,由无常行相故。不由苦及因等行相,无流法不以彼为相故。不由道谛行相,彼所应厌背故。
偈曰:无相无相定,静相非择灭。
释曰:无相无相定,缘无学无相定非择灭为境,由寂静行相故。不由灭、妙、离行相。何以故?与无常灭同故、无记性故、非永出离故。
此三别定一向,偈曰:有流。
释曰:由背舍圣道故,彼是有流。若无流,则不尔。
此定是何道所得?
偈曰:人。
释曰:于人道中,非于天道。
于何人相续中生?
偈曰:不坏。
释曰:唯不坏相阿罗汉能得此定,由事究竟故,非余阿罗汉。
此定依几地生?
偈曰:七近分所离。
释曰:除七近分定,于十一地,谓欲界、非至定、中间定、四色定、四无色定。
复有经说有四三摩提修。经云:有三摩提修,若修若事若习成,为得现世安乐住,广说如经。
此中偈曰:有别修四定,净初为现乐。
释曰:若初定是善性类,或清净或无流,此三摩提必定能得现世安乐住。初定既尔,余定应知亦然。不必定得未来安乐住,或退堕、或生上地、或入涅盘,于中未来安乐住或不成就故。
偈曰:为知见眼通。
释曰:第二三摩提修,为得知见三摩提修,谓天眼通慧修。
偈曰:为别慧行生。
释曰:第三三摩提修,为得差别慧三摩提修,一切胜德皆从加行生,谓三界无流诸德。若定能得此德,说此定修为差别慧三摩提修。
偈曰:金刚譬后定,能灭有流修。
释曰:于第四定有三摩提名金刚譬修,此定能得一切流尽。彼言:佛世尊说四三摩提修,依佛自修行说。此义云何可知?由依第四定,约时分别故。
说诸三摩提已,一切德依止三摩提成说时已至,是故今说。
偈曰:无量定有四。
释曰:四无量定,谓慈、悲、喜、舍无量,以无量众生为境界故、感无量果报故。
云何立四?
偈曰:由瞋等对治。
释曰:多行杀害瞋逼恼瞋嫉妬瞋爱起憎瞋,众生为灭此行,是故次第应修此四无量定。不净观及舍无量定,若同对治欲界爱欲,有何差别?毗婆沙师说:色欲对治是不净观,淫欲对治是舍无量观。若执如此,则与理相应。淫欲对治是不净观,能除色形貌触威仪欲故。母父及儿亲等欲对治是舍。
此四定,性类云何?
偈曰:慈无瞋及悲。
释曰:慈以无瞋善根为性,悲亦如此。
偈曰:喜定谓适心。
释曰:于他欢适事,心随彼欢适,说名为喜。
偈曰:舍无贪。
释曰:舍以无贪善根为性。若尔,云何对治瞋?由瞋是贪爱所引故。若尔,此定应以二善根为性。此义应理。
此慈等无量定,行相云何?
偈曰:行相,有乐及有苦,得喜及众生。
释曰:若众生安乐,是慈定境界。于彼起行相思惟,谓众生安乐,由此得修慈无量观。若众生有苦,是悲定境界。于彼起行相思惟,谓众生有苦,由此得修悲无量观。若众生得喜,是喜定境界。于彼起行相思惟,谓众生得喜,由此得修喜无量观。若不分别,但众生众生,是舍定境界。于彼起行相思惟,谓众生众生,由此得修舍无量观。由是中心故观。
若彼无乐,于彼乐观乐,云何此观不成颠倒?由愿得意故,非是颠倒。复由意无颠倒故,复由是愿乐想定故。复次若如此颠倒,有何过失?若汝言:非善性为过失。是义不然,彼以善根为性故,又能对治瞋等恶法故。
说彼行相已。若彼缘众生为境,缘何众生为境?
偈曰:彼欲众生境。
释曰:欲界众生是彼所缘境,能对治缘彼为境瞋恚等故。若尔,经中所说:约一方起慈等心。此义云何?此言由显器在,器中亦是所显。
此四无量依几地生?
偈曰:于二定喜。
释曰:于前二定修喜无量观,适心为性故。
偈曰:余六地。
释曰:所余三无量观,于六地中修,谓非至定、中间定及四定。
偈曰:余说五。
释曰:有余师说:除非至定,但于五地修。复有余师说:于十地,谓欲界及四近分,由摄不定加行根本故。
是前所说,彼能对治瞋恚等,为由彼惑得灭不?
偈曰:由彼惑不灭。
释曰:根本定为地故,假愿思惟为体故,缘众生为境故,由修彼加行能制伏瞋恚等故,说彼是瞋恚等对治已灭能令远故,有慈等观。以欲界及非至定为地,有以根本定为地,由前制伏诸惑已,后由灭道灭除诸惑。次于离欲位中,由得根本无量定故。若得定强力缘时,非复彼所能逼故。
初学人云何修慈无量观?如计自身所得胜乐,或见闻他得胜乐,谓佛菩萨独觉声闻,于众生起如此至得胜乐愿乐想,谓愿诸众生得如此乐。若不能等发此心,由惑最强盛故,先于亲属分为三品,于最上品亲起得胜乐愿想。于彼若已成,次于中及下亲。观行亦尔。于三品若得平等慈观已,次于中人。观行应知皆如前说。次于怨人,复分为三品,于最下怨,愿彼得胜乐,次于中怨及上怨亦尔。于最上怨,愿得胜乐想。若起不更退失,如于最上品亲不异。次第于家聚落方土中起得胜乐愿想,乃至缘一方及遍一切世界,起愿得胜乐想,由慈无量心周普无余。若人于一切众生恒乐取德,此人必定速得成就慈观。何以故?于断善根人,若取彼德亦可得。于犀角喻独觉,若取彼过亦可得,由能显昔福非福果故。
于悲及喜,修观行亦尔。观彼众生没多灾横流内,愿彼解脱众苦,愿彼众生恒得欢喜。若人作如此愿想,得入悲喜定观。舍观从中境成,但以众生众生为行相故。
四无量定,是何道能修?
偈曰:人道生。
释曰:若修彼必定在于人道,非于余道。
若人与一无量定相应,必定与一切相应不?不定与一切相应。此何为?
偈曰:三应定。
释曰:若人生第三第四定,与喜不相应。若人得无量定,恒与三相应。
偈曰:解脱八。
释曰:于内有色想于外观色,是第一解脱。于内无色想于外观色,是第二解脱。净解脱由身证已于修中住,是第三解脱。无色定为四解脱,灭受想定为第八解脱。
于彼,偈曰:前二,不净观。
释曰:前二解脱,不净观为体性,以黑烂等想为行相故。是故于此二,应知如不净观中观行义。
此前二,偈曰:二定。
释曰:于前二定中,此二解脱是所修,非于余地。次第是欲界及初定地,色欲对治故。
偈曰:三后定无贪。
释曰:第三净解脱,但于第四定修。此亦以无贪善根为体性,非不净观为体性,由净想为行相故。若摄彼共伴类,五阴为体性。
无色解脱者,偈曰:净无色定地。
释曰:若善若定地,四无色观是四无色解脱,非不定地,譬如于死有中。余部师说:无色定有时非定,如目干连所修。复次无色近分定解脱道,彼亦得解脱名。若是善及定地,非无间道,缘下地为境故。何以故?背舍义即是解脱。
偈曰:灭心定解脱。
释曰:灭受想定,即是第八解脱。此定于前已说由背受想故名解脱,复由背舍一切有为法故。复有余师说:由此八能解脱一切定障故。
若人修灭心定,偈曰:最微细后成。
释曰:有顶者由想最细故,此定更修令最细,方得入灭心定。
若人已入灭心定,云何得出?
偈曰:自地净下圣,心从彼出观。
释曰:或由于有顶清净心从彼得出,或由无所有入为地,清净心及无流心从彼得出。如此依有流心入无心定,出心通有流无流。
于此八解脱中,偈曰:欲界可见境,前三。
释曰:于前三解脱,通以欲界色入为境。或可憎或可爱,如次第。
偈曰:四无色,是类智种类,自上地谛境。
释曰:无色解脱,缘上地及自地苦、苦集、苦灭为境,一切类智种类道及非择灭虚空为境。
云何于第三定不立解脱?于第二定地色欲不有故,复于清凉乐有动故。云何彼修净解脱观为安乐?先不净观损羸自相续故。复次为欲观察自能不能故,谓于前二解脱为成不成。若尔,则知彼二成。若更由净相观净境,先惑不起。何以故?修观人由二种因故修解脱等观,一为令诸惑极远相离、二为于定中得自在。为能引取无诤等诸德,及能引取圣通慧。此通慧能变异物类、成就所愿、延促寿等事。
云何于第三第八说身证,于余不说?由二胜故。复由在界地穷际故。
偈曰:制入有八种。
释曰:于内有色相于外观色小量,或好或恶,制修此色,我见我知,作如此想是第一制入。无量亦尔。于内无色想于外观色,此二如前二,合此成四。通无内色想观青黄赤白色,我见我知,作如此想合此成八。
偈曰:二如初解脱。
释曰:如初解脱,应知二制入亦尔。
偈曰:后二如第二。
释曰:如第二解脱,应知第三第四制入亦尔。
偈曰:余如净解脱。
释曰:如净解脱,应知后四制入亦尔。若尔,此彼有何异?由前八但背舍,由后八制修境界,令随自意乐显现,及令惑不起。
偈曰:十遍入。
释曰:能普覆起一类,无间隙故,名无边。何法为无边?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此色相普覆。空无边入、识无边入,此二亦普覆。
于中偈曰:无贪,八。
释曰:前八以无贪为性。
偈曰:后定。
释曰:第四定是彼所依地。
偈曰:彼境,欲。
释曰:欲界色入是彼境。有余师说:风无边入触为境界。复有余师说:前四触为境界,后四色为境界。
偈曰:二净无色。
释曰:最后二无边入,以清净无色定为性。
偈曰:自地四阴境。
释曰:自地四阴是后二无边入境界。八制入是入解脱法门,十无边入是入制入法门,前前于后后胜故。此解脱等,以一切凡夫圣人相续为依止,唯除灭心解脱。
偈曰:灭心定已说。
释曰:灭心定解脱于前已说,由一切义差别。
偈曰:余离欲行得。
释曰:异灭心定所余解脱等,或离欲所得、或加行所得,由前悉前未悉故。
偈曰:三界依无色,余人道修得。
释曰:无色解脱、无色无边入,此法以三界身为依止,三界人所修得故。所余诸解脱,及诸制入、无边入,依止人道相续得成,由正教力缘所生故。
云何于色无色界修得色定无色定差别?由三种因缘,四持诃那无色三摩跋提得生,由因、业、法尔力故。
此中偈曰:因业力二界,生色无色定。
释曰:于二界,谓色无色界,生无色界定。或由因力,谓近修及数修。或由业力,谓上界分后报,业果报欲至故。何以故?若人于下界不生欲,于上界不能得生。
偈曰:于色界色定,由二法尔得。
释曰:于色界中生差别定必由二力,谓因力、业力,或由法尔力。世界欲坏时,一切众生是时来下地,生四色定,是时善法最成就丰饶起故。
是佛世尊正法,应更几时住?于中如此等诸法品类,明了可知可见。
偈曰:世尊正法二,教修得为体。
释曰:此中正教者,即是诸《阿含》,谓修多罗、毗那耶、阿毗达磨。正修得者,谓阿地伽摩,此是三乘人所修菩提助法及三乘果。如此名二种正法。
此中有几人?
偈曰:于中有能持,能说及能行。
释曰:于《阿含》有二人,一能正持、二能正说。于阿地伽摩但有一人,谓能正修得。随此三人相传住时,正法亦随此时得住。何以故?有二因缘能令正法久住,谓正说、正受。有余师说:佛般涅盘后一千年,正法得住。此说约正修得,不约《阿含》。若约《阿含》则有多时。何以故?于末世中若能持此正法,诸人有二种:一随闻得信、二随正解得信,诸天皆拥护,彼人令《阿含》及正修得于世不速隐没。是故于中,如文如义,应急修正行。
此论中,佛世尊阿毗达磨,是我所说。为如经部中所显、为如毗婆沙中所显?
偈曰:罽宾毗婆沙理成,我多随彼说此论。正法偏执是我失,判法正理佛为量。
释曰:罽宾国毗婆沙师二证所成就,此阿毗达磨,我今多随彼义说。于中若有偏执,是我过失。离证能正判正法,唯佛世尊为最胜量。何以故?由证见一切法故。若佛圣弟子,离《阿含》及道理判正法,亦非中量。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