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六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世间品第三 今当说此义,由决定欲界、色界、无色界故。已分别心等诸法。此中何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 为答此问故,偈曰:地狱鬼畜生、人道及六天,名欲界。 释曰:四道及六天聚。六天者,一、四天王天;二、三十三天;三、唱乐天;四、善知足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是名欲界及器世界。 此欲界复有几处? 偈曰:二十,由地狱洲异。 释曰:云何十四成二十?大地狱有八:一更生、二黑绳、三众磕、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烧然、七大烧然、八无间,是名地狱异。洲有四:一剡浮洲、二东胜身、三西牛货、四北胜生,是名洲异。前说有六天,合数欲界成二十处。若约众生世,从他化自在天乃至无间地狱。若兼取器世界,乃至风轮。 从此欲界,偈曰:向上十七处,名色界。 释曰:云何? 偈曰:各各定三地。 释曰:此中初定二定三定,各各有三地。 偈曰:于中四定有八地。 释曰:此中初定三地者,一梵众、二梵先行、三大梵。二定三地者,一小光、二无量光、三遍光。三定三地者,一小净、二无量净、三遍净。四定八地者,一无云、二福生、三广果。又一无大求、二无热、三善现、四善见、五无下。如此十七处名色界,及于中住众生。 罽宾国师说:但有十六。何以故?于梵先行处,有处高广最胜,如别层起,唯有一主名大梵处,非有别地。 偈曰:无色界无处。 释曰:云何无处?无色法无有处。何以故?过去未来有教等无色法不住于处,此义决定。 偈曰:由生有四种。 释曰:若无处,云何有异?由生差别故,无色界成立四种:一空无边入、二识无边入、三无有无边入、四非想非非想入。此四不由处立为高下差别。何以故?是处得无色定人死堕,即于此中生,复从此后死堕,于此处中阴即起。 如有色众生依色色相续生,于无色界何所依相续得生? 偈曰:聚同分及命,依此心相续。 释曰:众生聚同分及命根,依此二彼心相续生,阿毗达磨师说如此。 若尔,有色众生云何不依此二心相续生?此力弱故。彼力云何强?从定差别生故。何以故?此定能伏灭色想。若尔,由定力最强,依定心相续起,何用立别依?此义应说。如有色众生,依色聚同分及寿命得生,无色众生依何法,此二法得相续生?此二互相依。若尔,有色众生此二何故不自相依生?由二力弱故。若尔,于无色二法云何力强?从定差别生故。此二如前,与心相续应同,或同心及心法,是故无色众生心相续无别依止,经部师说如此。复次先所生能引心相续,因于色未离爱欲,此心相续必与色共起,是故此相续依色得生起。是先所生能引无色心相续,因于色无复爱欲故,心相续不观色生,以弃背色故。 云何说此三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界以持为义,能持自相故。或性为义,如前。此界与欲相应故名欲界,与色相应故名色界。除相应言,譬如金刚耳璫及弥梨遮饮,于此界中色非有故、不可显现故、不可变坏故,是故名无色界。复次此界是欲界家,界能持欲故。余二界应知亦尔。 何法名欲?若略说,与段食相应欲、与淫相应欲,故于中名欲。如偈言: 「世间希有不名欲,  于中分别爱名欲, 世间希有住不异,  智人于中唯除欲。」 尼干子对舍利弗说偈言: 「世间希有若非欲,  汝说分别爱名欲, 比丘恒应受尘欲,  若起染污尘觉观。」 大德舍利弗答: 「世间希有若是欲,  分别爱着若非欲, 汝师恒应受尘欲,  若见可爱色等尘。」 若有诸法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起行,是诸法为与欲界色界无色界相应不?非。何者?欲界等欲若于法随眠,名欲界等相应。何法名欲界等欲?是法能随眠于欲色无色界中,是名欲界等欲。此答同缚马答,如问缚马者:谁是马主?马主。是谁?是能缚。此二悉不可解。不同缚马答。何以故?此三处前已于欲界等中分别显了,于中未离欲人所有欲,是名欲界欲。若欲界欲随眠于此法中,此法名欲界相应。如此色无色界欲。若人已离欲下界,如理应知。复次若欲有色,以非寂静为地,名欲界欲。于有色定及无色欲,名色界无色界欲。余言如前。 于变化心中所起欲,云何名欲界欲?于中若有欲则名为信,由噉此味若退堕定,随变化于能变化人心上欲,亦是欲界欲。复次若变化为香味,即是欲界相应。由此二非色界心所变化故。 为唯一三界耶?三界无边。譬如虚空,三界亦尔。是故无先未有今有。众生生对对。诸佛出世时,无量众生般涅盘,无众生有尽难。譬如虚空。 世界云何住?傍住。经中说譬如车轴渧天雨时,水渧从上空落无间无缺。如此于东方世界正坏正成,无间无缺亦尔。如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亦尔,不说有上下方。于别部经言有上有下。从阿迦尼吒上更有欲界,欲界下更有阿迦尼吒。若人离欲一欲界,是人即离欲,一切欲界、色无色界亦尔。若人依初定起通慧,随所生处世界起通慧,由此通慧得往自世界梵王处,非余处。 如前所说三界。 偈曰:于中地狱等,名说有五道。 释曰:于三界中说有五道,如前所立名,谓地狱、畜生、鬼神、天、人,由此自名说道有五。欲界中有四道及第五道一分,色界无色界中唯天道一分。 为有诸界出此道不?由说于界中有诸道,说有善染污器世界,中阴为性,是界非道。 五道者,偈曰:是无覆无记,众生非中阴。 释曰:道以无覆无记为性,若不尔道应相杂,但众生名是道,亦非中阴为性。 《假名论》中说:四生摄五道尽,非五道摄四生尽。何者非摄?即是中阴。法阴阿毗达磨说:何者眼界?依四大及四大所造清净色,是眼根眼入眼界,谓地狱、畜生、鬼神、天、人,修得及中阴。于经中说:于道却中阴。此经何名?《七有经》云有七有,谓地狱有、畜生有、鬼神有、天有、人有、业有、中阴有。此经中说五道共因共行,是故道定唯无覆无记,由却彼因业有出彼外故。 罽宾国师说经,大德舍利弗说:净命!是地狱或流现前故,即起即长地狱受报业。净命!身口意谄曲憎忿麁澁业,于地狱色受想行识果报熟,果报已起得名地狱众生。净命!此中除色等法,地狱众生皆不可得。是故五道定是无覆无记。 若尔,应救《分别道理论》。彼论云:于五道一切随眠惑缘起,托五道心有五种。由共前分执道故,是故不相违,譬如说郊外为国土。余部说:诸道不但无记有、善有,染污是汝所。说由于道,却业有出外,故不由别立。业有于道成外,譬如于五浊惑浊、见浊。亦有别说:诸见非非惑,如此业有亦入道摄。亦有别说:为显道因故,于中阴亦应如此论。是义不然,非道理故。众生往于彼,是故彼名道。中阴非所往,即于死堕处起故。若尔,无色界不应成道,即于死堕处起故。若尔,由中间有故,故立中阴,非道在二道中间故。若此成道,不应说为中有。复次大德舍利弗说:果报已起得名地狱众生。有说:果报已起,不说即是果报。复说:净命!此中除色等法地狱众生皆不可得。此言但拨能行五道人,故说除色等阴,地狱人不可得,不拨余阴。毗婆沙师说:五道定是无覆无记,果报为性。有余师说:增长为自性。 于五道三界中,此义次第应知。 偈曰: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复有三无色,故识住有七。 释曰:经中说,有有色众生身异想异,如人道及诸余天,是第一识住。何者余天?欲界天、初定天,除劫初生天。云何彼身异?色相形不同故。云何彼想异?乐想、苦想、非乐非苦想不同故。 有色众生身异想一,如梵众天劫初受生,是第二识住。何以故?是劫初生,一切梵众同起一想,谓我等是大梵所生。大梵亦作此想,谓彼是我所生。由同思想大梵为一因故,故言想一。大梵王身量高大异于彼众,相貌威德言语光明衣着等亦异彼众,故言身异。 于经中说:是诸梵众有如此思想,我等见此众生长寿于久时住,乃至起如此心:愿余众生于我同类中生。是众生起如此心愿,我等即于此处受生。是彼云何见此众生?余师说:彼住遍光天处见此众生。何以故?是梵众从彼处堕故。梵众已不得第二定三摩跋提,云何能忆第二定地宿住事?若得,云何缘大梵为境起戒执取?有余师说:诸梵众在中阴得见。是义不然,于中阴无道理为得久住,无障碍故。云何彼起如此心:我等见此众生长寿久住此中。是故诸梵众在此处忆昔时事,昔时已见此众生长寿久住,后时更见,是故起如此心。 有有色众生身一想异,如遍光天,是第三识住。此中复由执上边处,应知具足取二定。若不尔,小光、无量光何处识住可得安立?于彼天色相形不异故身一,有乐想不乐不苦想故想异。彼说是诸梵,于根本定地厌极喜根,从方便地引舍根令现前。于方便地厌极舍根,从根本地更引喜根令现前。譬如大富人厌极欲乐别受法乐,厌极法乐更受欲乐。若尔,于遍净天为不同此义耶?遍净天由彼乐不生厌极。何以故?是乐最寂静。喜乐非寂静,为没重心故。 经部师说:有经显彼想不一。经言:有诸众生于遍光天上新得受生,未明了世间坏聚、未明了世间成散,见下地火光焰,怖畏起厌离心,谓火光焰勿烧空梵王处,已从下至于我处。有诸众生于遍光天上先旧受生,已明了世间坏聚、已明了世间成散,见彼众生起惊怖心,慰喻之言:勿畏净仙!勿畏净仙!昔时此光烧空梵处竟,自然灭静。是故于火光有来不来想故、怖不怖想故,故说想异,不由乐不乐不苦想。 有有色众生身一想一,如遍净天,是第四识住。想一者,同一乐想。 此中于初定由染污想彼一想,于第二定由善想彼不一想,于第三定由果报生想彼一想。无色界三识住,如经所显,是七名识住。 此中何名识住?于七处相应五阴及四阴,如理应知。是识住 所余,何故非识住? 偈曰:所余有变异。 释曰:所余是何法?谓诸恶道第四定及有顶。何以故?于中识有诸变异,故非识住。云何变异?于恶道中苦受是变异,由损害识故。于第四定无想定是变异,于有顶灭心定是变异,能断识相续故。复说住于余处众生是欲住处,若住于此处不欲更动,说名识住。于恶道无此二义。于第四定中众生恒有动求出心,若凡夫欲见无想天,若圣人欲见五净居。有顶心细昧故,彼非识住。 如所说是七识住。偈曰:有顶无想天,众生居有九。 释曰:于九处中众生如欲得住。 偈曰:不欲住余非。 释曰:何者为余?谓恶道。何以故?于中众生不欲住,业罗刹逼之令住,不由自欲住,是故非众生居,譬如牢狱。 于余经说七种识住,复有余经说。 偈曰:复有四识住。 释曰:何者为四?爱色识住、爱受识住、爱想识住、爱行识住。 此四体相云何? 此次第,偈曰:谓有流四阴。 释曰:是阴。 偈曰:自地非余地。 释曰:此四阴是自地阴,非余地阴。何以故?住者定着为义。于不同地阴中,识随贪爱故不能得住。云何不说识为识住?由离能住立住故,不说识住,非能住为住,譬如非王为王所使。复次若识乘策此法,此法名识住,由船人道理故,说诸法为识住;非识自乘策识故,不说识为住,毗婆沙师说如此。 若尔,经中说:于识食有爱有欲,若于中有爱有欲,于中识即乘住。此经云何七种识住五阴为性?此经复云何有如此?虽然不分别生处所摄五阴中有爱乐识生时,亦说识为识住。若如色等,各各能起识染污,若单识不能为如此,是故于四识住不说单识为识住。复次佛世尊说四识住为田,一切有取识为种子,不可安立种子为种子田。佛世尊意可了别如此。 偈曰:住等众生名。 释曰:是法为共生识好最胜田,是法说之为识住。 为以七识住摄四识住不?为以四识住摄七识住不? 偈曰:各异。 释曰:七不摄四,四不摄七。 偈曰:四句摄。 释曰:若思量应知四句相摄有法七所摄非四所摄等。第一句者,七识住中识。第二句者,恶道第四定有顶识所离诸阴。第三句者,谓七识住四阴。第四句者,除前三句。 前所说三界有五道等差别,于中应知。 偈曰:于中有四杂,众生谓卵等。 释曰: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杂者何义?杂生为义。于中众生相杂生,由生等故。何者卵生?是众生从卵出,如鹅鹤孔雀鹦鹉舍利等。何者胎生?是众生从胎出,如象马牛驴驼等。何者湿生?是众生从四大气所生,如虫蚊蜻蛉等。何者化生?是众生不减具根圆得身及身分一时俱生,如天地狱中阴等。 复次于一一道中有几种生? 偈曰:人畜具四生。 释曰:人道有四生。卵生者,如世罗、优波世罗二比丘从鹤鸟生,又弥伽罗母三十二子,又如般遮罗王生五百子。胎生者,如今世人。湿生者,如顶生王、遮娄优波遮娄王、迦富多摩梨尼夫人、庵罗夫人等。化生者,如劫初生人。畜生亦有四种,可见有三种,若化生如龙、伽娄罗鸟等。 偈曰:地狱但化生,中阴及诸天。 释曰:一切地狱众生、中阴众生、诸天皆是化生。 偈曰:鬼神亦胎生。 释曰:亦言即显有化生。胎生者,如女饿鬼白净命目干连云: 「我夜生五子,  昼时亦生五, 生已皆食尽,  如此我无饱。」 何生于一切中最胜?化生。若尔,云何最后生菩萨已至得,生自在,唯受胎生?若作如此,见大利益。利益者,由亲属相关故,令无量大家释迦种得入正法。此人是转轮王种姓,但由此名欲生他恭敬尊重及背邪归正。在于人道,亦得如此希有胜利:我等今云何下心?为起受化众生正勤心。若不尔,家姓则不可识,世间应作此计:此众生是何幻惑?为天为鬼?外道亦说此言:一百劫尽,如此幻惑人出于世,作幻化事噉食世间。为离此谤,故受胎生。有余师说:为安立身界尸履故受胎生。于中人及余众生作供养事竟,由此福德过于千遍,恒受天生后得解脱。何以故?化生众生无外种子故,若死身不得住。如灯光已灭静无复余,化生亦尔。若是人,信世尊有成愿通慧。此救不然,从别问更生别问。若化生众生尸骸不可得,经中云何说:化生伽娄罗取化生龙为食。不解故无失。复有食乃至未死,若死无复饱。 何生于一切中最多?唯化生。何以故?此具二道、三道中一分,一切中间悉化生。 何法名中阴? 偈曰:死有及生有,在中间五阴。 释曰:前死有、后生有,于中间所得身。为至余处说此身名中有?在二道中间故。 若身已有,云何非生? 偈曰:未至应至故,未生名中有。 释曰:若至所应至处方得名生。此众生已离本生,未至应至处,于中间虽有,未得名生。 何处是此众生应往?是处业所引果报明了显现及究竟,是所住处,若至此处名生。 余部说:生有与死有断绝。此执非可许。何以故?由道理及《阿含》故。此中依道理说。 偈曰:似谷相续故,无间于后生。 释曰:诸法次第相续生,由不断故,于余处生,此可证见。譬如谷相续。是故众生相续次第无断绝,于余处生,此义可然。若尔,诸法断绝于余处生,此可证见,譬如于镜等中从本生影,亦可证见。如此从死有生有断绝生,此亦可然。 偈曰:影非成实故,不等故非譬。 释曰:影是何法?有别物生,是色中一类。是义不然,非成实故。若成实有物,不相似故,故亦不堪为譬。 云何非成实? 偈曰:共一处二无。 释曰:于余一处见镜色及影色,此一处中无道理二影俱有,依止四大异故。复次别方定故,于一水处互向自面,所有诸色互对生影,于一色中二人共看,不应有俱时各见此中余色得生。是义不然。复次影及光,不曾见于一处俱有。曾见镜在影中日光显然,若影是实有,光不应得于中生,以相违故。复次共一处二无者,何者为二?谓镜面及月圆。于别处见镜面,于别处见镜中月圆,如井中水。此月影若于中生,不应见在余处,是故此影实无所有。诸法聚集有如此势力,谓非有显现似有。何以故?诸法功能差别难可思议。如此不成实故,不堪为譬。 云何由不相似故不堪为譬? 偈曰:无相续。 释曰:影非本物相续,与镜相续相应故、与本俱有故。如生有约死有成,相续无间无绝,生于余处故。影无如此相续,是故影譬不等。 偈曰:二生。 释曰:从二种因影得生,谓从本物及镜,依此最胜二因影得生。生有不尔,从二因生,谓从死有及从余胜法。复由此义影譬不等,不应说如此。有外色无意,赤白为胜因。若化生众生,于空中受生。复分别何因如此?由道理不可许从死阴断绝无相续生阴得起,由此道理是故有中阴。 偈曰:由经。 释曰:由经知有中阴。经中说七种有:地狱有、畜生有、鬼神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此经非彼受诵。复由别经说有中阴。 偈曰:干闼婆。 释曰:三处现前故,于母胎中众生得受生。何者为三?一母四大调适有时,二父母互起爱心和合,三干闼婆正至欲托生。若除中阴,此中何法名干闼婆?若此经非彼所受诵故执如此,云何阴坏得至其中?复次若汝执无中阴,云何会释《阿输罗耶那经》。经云:汝等能知不?是干闼婆正至于中,为刹帝利、为婆罗门、为鞞舍、为首陀罗,为从东方来南西北方来,广说如经。此中何法名干闼婆?五阴破坏,云何得来? 如此之经汝可不读耶!若汝言:我不受此经。此义复云何? 偈曰:说五。 释曰:佛世尊说有五种阿那含,中灭、生灭、无行灭、有行灭、上流灭。若无中有,云何得名中灭?有诸天名中,至于彼般涅盘,故名中灭。若尔,亦应有天名生等,至于彼般涅盘,汝等亦应作如此执,是故此非好执。 复次偈曰:行经故。 释曰:于经中说有七种贤圣行。于中说中灭人有三,由时节、处所、胜负差别故。譬如有铁小火星才出即灭,初人亦尔。譬如有铁火星出远方灭,第二人亦尔。譬如有铁火星出去最远堕未至地而灭,第三人亦尔。如汝所执,若有天名中,则无如此三品时节、处所、胜负差别,是故此执唯漫分别。 有余师说:于寿量中间立三人,或执近诸天边,若人灭尽诸惑说名中灭。此人或行入界般涅盘,或行入想般涅盘,或行入觉般涅盘,是故成三。复次初人于色界中摄聚同分已般涅盘,第二人受富乐已般涅盘,第三人入诵法藏堂已般涅盘。若尔,生灭何相?此人入多时相应诵法藏堂已方般涅盘,多故减寿命,然后般涅盘,非初受生即般涅盘。 如此一切与火星譬皆不相应行,处所无胜负差别故。若尔,于无色界亦应说有中灭人,亦于寿量中间般涅盘故。由不说故,是故此执惟自分别。若汝不读诵如此等经,我今何所作?大师已般涅盘,正教无主已多种分破,乃至今时于文于义随欲分破,此犹不息。若人受如此等《阿含》为证为量,中阴于此人得成。 若尔,云何说头师魔由现身入大阿毗指狱,此魔正生未死,地狱火焰已来烧身,方舍寿命。由中有身乃入地狱,经意如此。何以故?若业最剧,圆满此业不得待舍身,是故此魔现报先熟、生报后熟。 复次此义,今云何可会释有五无间业?若人已作已长次第无间必生地狱,不往余道。此是经意,于中为显此业必受生报。若如文分别,但应称五业,不得说余句,应至如此。若作业无间,命即应断,无暂活义,何人不许中有生义。虽然,从死有无间,由中有生于地狱趣,向生有故,是故不说为生有。 若尔,云何释此偈: 「已度四位至衰耄,  二生汝今近阎魔, 于其中间必无住,  路中资粮咄不有。」 此偈显于人道中无中间住,生灭次第无碍故。复次于中有中无住,为至生处行无碍故。偈意如此。若如此是意、若如此非意,此分判依何道理得成?汝亦同此难,是故于此二义,如前所说经无相违故,故不可偏以此偈证无中阴义。复次证名言者,是行无行。 何道是所应往?中有若起有何相? 偈曰:由一业引此,当先有相貌。 释曰:此业能引生诸道,此业能引显中有为至此道,是故此道必所应往。于此道中是应来先有相,此即中阴相。 若尔,狗等众生于一胎中应生五道中阴,若地狱中阴即烧母腹。于先有时,地狱众生火亦不恒然,若行于园中,何况在中阴。设许火烧然,如不可见亦不可触,由体性细故,是故非难。诸中阴于胎中亦互不相触故,为业遮故,故不能烧。 身量云何?如六七岁小儿,而识解聪利于小儿。若菩萨在中阴,如圆满少壮人,具大小相。是故虽在中有,正欲入胎,而能遍照百俱胝剡浮洲。若尔,云何菩萨母于梦中见白象子欲入右脇。母所见但是梦相,不关中有,菩萨久已离畜生故。譬如柯枳王见十种梦,谓象井麨旃檀林小象衣争璎珞莲华,于事前得此梦。中阴众生非破腹入胎,云何得入?从生门入。是故双生,若在后生为大,若在前生为小。若尔,大德达磨须部吼底说偈,云何会释? 「变身作白象,  六牙四足饰, 入母胎卧住,  念如仙入林。」 此言不必须会释。何以故?此言非经、非律、非阿毗达磨,但是集言。聪慧人欲集义为论,有余诸法摄为增益。若言必须会释,此是母于梦中见子入胎相,大德说偈意如此。 色界中有身量圆满,有衣共生,惭羞最重故。诸菩萨中有衣着具足。复有叔柯罗比丘尼,由本愿力故,于中有着衣入胎出胎,乃至般涅盘后共衣俱烧。所余皆裸,欲界众生无惭羞多故。 复次何法名先有? 偈曰:复有先于死、后于生刹那。 释曰:有者若约通义,谓五取阴。此有离为四分:一中有,如前说。二生有,谓于道托生初刹那。三从此后除死刹那,是别先有,此中说名先有。四最后刹那名死有,从此后有中有。若生有色众生中,此中有。 偈曰:同生净天眼,可见。 释曰:若同生道中阴,定互相见。若人有天眼最清净,是一通慧类,此人亦得见。彼若生得天眼则不能见,以最细故。余师说:天道中阴能见一切中阴,谓人、鬼、畜生、地狱中阴。除前,除前得见。 偈曰:业通疾。 释曰:通慧者谓行虚空,此通从业得,此通速疾。云何?不可及回故名疾。若人应生他方,修得通慧人所不能及,佛世尊亦不能遮回,由业力最强故。 偈曰:具根无障碍。 释曰:此有具足五根,金刚等所不能碍,此义应然。曾闻破烧赤铁块,见虫于中生。中有众生若应生此道中,从此道一切方便。 偈曰:不转。 释曰:云何人道中阴无时可转,令成天道中阴及余道中阴?此众生若为此道成中阴,决定应生此道中,不生余道。 复次欲界中阴为食段食不?答:尔。不食麁段。何故? 偈曰:此食香。 释曰:故名干闼婆。若福德小食臭气,若福德大食妙香。 众生于此有中得住几时?大德说无定,乃至未得生缘聚集,此中寿命无别业引之,一聚同分摄故。若不尔,此中由命根尽,应别立死有。若有肉聚等须弥山,此肉聚至夏时一切成虫,彼中阴为住待夏时不?复从何方来?此问未曾至经中,亦未曾至阿毗达磨中,若尔可然。微细众生贪着香味,寿命短促,无有边际。此众生闻气贪着香味,于舍命时觉悟先业能感虫生报,由此贪爱受于虫生。复次昔已有业能感彼道,是时彼缘最多,于生果报得具事能非余时。此义必然。何以故?已有宿业能感转轮王报。世间寿八万岁时或过此寿,有多转轮王生,非余时。是故世尊说众生业报不可思议。 大德婆须蜜多罗说:七日得住。若不得生缘和合,此中死堕,死堕更生。复有余师说:七七日住。毗婆沙师说:但促时住,以乐受生故,疾行结生。若因缘聚集未具,若其于此道中必应受生,是时宿业自和合众缘。若不定生此处,于余处此道中皆得受生。余师说:若于此众生类中不得生,则于余相似类众生中受生。譬如牛于夏时欲事偏多,狗于秋时、熊于冬时、马于春时、野牛野干豹等欲事无时。是时此众生应生牛中,若非夏时则生野牛中。若应生狗中,非时则生野干中。若应生马中,非时则生驴中。若应生熊中,非时则生豹中。为不如此耶?若众生在别聚同分中阴中,于余聚同分则不得受生,一业所引故。是故此执有失可诃。 此中有为行,至应生道处故起。 偈曰:颠倒心行彼,生处由欲戏。 释曰:此中有众生,由宿业势力所生眼根,虽住最远处,能见应生处,于中见父母变异事。若应成男,于母则起男人欲心;若应成女,于父则起女人欲心,到此心起瞋。于《分别论》中有如此文:干闼婆于二心中随一心应起现前,或欲相应起,或瞋相应起。此中有众生,由二起颠倒心故,求欲戏往至生处,是事乐得属己。是时中不净已至胎处,即生欢喜仍托彼生。从此刹那,是众生五阴和合坚实,中有五阴即灭,如此方说受生。若胎是男,依母右脇面向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左脇面向母腹住;若胎非男非女,如欲类托生住。亦如此无中有异男女,皆具根故,是故或女或男托生如处而住,后时在胎中增长,或作黄门。 此义应思:为即以赤白四大成胎中众生根及依止?为由业力故别有四大宿业所生成根等,但依止赤白四大?有余师说:即是赤白四大。何以故?此赤白先无根,共中阴俱灭,有根后生,由种子灭芽生道理故,是时说此名柯罗逻。若作如此思,则善顺此经。经云:父母不净和合所生。复有经云:比丘!汝等长夜增长贪爱摄取血滴。余师说:别有四大。譬如叶虫依止叶粪,虫依止粪。由说柯罗逻依止不净生,是故与柯罗逻经不相违。 若托胎卵生道理如此,于余生如理应说,此中是道理应知。 偈曰:余爱乐香处。 释曰:若众生欲受湿生,由爱乐香故至生处,此香或净或不净,随宿业故,化生由爱乐处所故至生处。若尔,地狱众生云何爱乐处所?由心颠倒故。此众生见寒风及冷雨触恼,自身见地狱火猛盛可爱,欲得暖触故往入彼。复见自身为热风热光及火焰等所炙苦痛难忍,见寒地狱清凉,爱乐冷触故往入彼。如位造作能感如此生业,见自身是如此位,见彼众生亦尔,是故往彼。先旧诸师作如此说。 复次此中天中阴一向上升,如从坐起。人、畜生、鬼神中阴如人等。 偈曰:地狱脚向上。 释曰:如偈言: 「众生堕地狱,  脚上头向下, 诽谤诸仙人,  护精进行者。」 前已说颠倒心行彼,为一切中阴众生皆有此事入母胎、为不皆尔亦不无?此经中说:有四种托胎。何者为四? 偈曰:一正入有觉。 释曰:有众生多善根聚集,护持正念,死时不失正念故有觉,乃至入母胎亦不失正念,住时出时则失正念故无觉。 偈曰:余住。 释曰:有众生住母胎亦不失正念故有觉,先入亦尔。 偈曰:复余出。 释曰:复有众生出母胎亦不失正念故有觉,先入住亦尔。 偈曰:余三位。 释曰:有余众生在三位中皆失正念故无觉。若入无觉,住出必无觉。是名四种托胎。此是逆说,由随顺首卢柯结故说。 偈曰:一切卵生则无觉。 释曰:若卵生众生,恒于三处无觉。 云何卵生众生?说名托胎。此众生亦先托胎,或由当来名说。如经言:能作有为是故名行。如世人言煮饭磨麨,是故无失。 云何不觉悟入母胎及住出?复云何觉悟入住出?若众生小名位,正欲入母胎时,即起颠倒想欲,或见猛雨洪注疾风飘鼓、或见大阴寒、或见多人沸挠,自谓我今入密草稠林草屋叶屋中、我今匐行住树根下壁根下。若住亦起颠倒,谓我今于此等中住。若出亦起颠倒,谓我今从此等中出。若大名位众生亦起颠倒想欲,我今当入园入游戏处,登上高楼及大殿堂,坐于床座。若住谓住其中,若出谓从此出,如此不觉悟入住出。若觉悟者了解分别,谓我今正入母胎、正住母胎、正出母胎,无颠倒想欲。 此中更分别说。 偈曰:说托胎有三,轮王及二佛。 释曰:转轮王、独觉、大正觉,此三人次第应知托胎三义。第一托胎谓转轮王。何以故?此人正入胎时有觉悟,非住出时。第二托胎谓独觉,此人入住二时有觉悟非出时。第三托胎谓大正觉,此人入住出三时皆有觉悟。此中三人悉由当来名所显。 云何三事不同? 偈曰:业智慧及二,次第胜能故。 释曰:业胜能者,能作大福德行人,由福德有业胜能,故立第一。修习多闻多思人,由智慧有胜能,故立第二。能作大福德行及修习多闻多思人,由福慧有胜能,故立第三。是转轮王等三人如此次第,所余为第四,此义应尔。 外道本执说我义,于此中执我,言争事起。彼言:若汝立义众生从别世度余世,我等本义则成,谓实有我。今破此义。 偈曰:无我。 释曰:此我何相?能舍此阴、能受彼阴。如彼所分别,此我实无,谓于内作者人。何以故?非二量境界故,如色尘及眼等根。佛世尊亦说,有业有果报,作者不可得。由无故,故不可说。此我能舍此阴受彼阴,若离法假名。此中法假名者,谓若此有彼有,由此生彼生,广说十二缘生。 此我何相?谓非所破。 偈曰:唯诸阴。 释曰:若假说唯诸阴名我,此我非所破。若尔,诸阴从此世到余世,此义应至诸阴不度余世。 云何此诸阴? 偈曰:烦恼业生起,由中阴相续,入母胎如灯。 释曰:诸阴刹那刹那灭,彼于度无能,烦恼所摄、业所变异故。唯有诸阴,由中有相续往入母胎。譬如灯虽念念灭,由相续得至余处,诸阴亦尔,是故无失。实无有我,但烦恼业所引诸阴相续得入母胎,此义得成。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