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七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二 复次如此违舍二退,何法为性? 偈曰:二退非至得。 释曰:此二退以非至得为性。违退必由罪过成,舍退则不定。 已得暖人后若退堕,必定以涅盘为法。若尔,此暖与解脱分能善根何异?由于见四谛位最近故,若无障碍。 复次偈曰:暖不受邪教。 释曰:若已得暖人后退,于此位能不受邪教。 若不受邪教,暖顶何异? 偈曰:顶不断善根。 释曰:若已得顶人后退,于此位中不能断善根,有入恶道义,亦得起无间业。 偈曰:忍不堕恶道。 释曰:若由舍退忍,无更入恶道义,由已远离行恶道惑业故。何以故?由得忍位,于道杂生,依止有惑,所有别类皆已得无生法,谓恶趣、卵湿杂生、无想天、北鸠娄、大梵生、黄门、作黄门、二根身、第八有,见修所灭惑,此无生法于软位,何况于上。是彼无生如应得故,是故无入恶道义。 偈曰:世第一离凡。 释曰:若人得世第一善根,由退死二舍,无有是处。此人于此位中,已得凡夫非择灭,无更堕凡夫位义。何以故?离功用于第二刹那中必证苦谛故。 是暖等四善根,各有软中上三品,即成三性,由声闻等性差别故。 此中偈曰:转弟子性二,成佛。 释曰:转此暖顶二善根,从声闻性生起,得成大正觉,有如此义。若得忍已,则无此义。何因故不得?彼说由已过度诸恶道生故。诸菩萨由化作他利益为自胜事,故意能往诸恶趣受生。此性不可回转,故无此义。 偈曰:转三余。 释曰:从声闻性转三决择分能善根,成异大正觉,谓成独觉。 独觉性不可回转。何以故? 偈曰:不求利他故,余转性不遮。 释曰:若观行人本发独觉愿,后入修观得暖顶二善根,此善根则不可转为菩萨善根。何以故?由彼不为利益他事故发愿修观故。此二位虽复可转,于彼无可转义,以心愿坚故。若转作声闻,不遮此义。 复次偈曰:至觉彼一坐,后定佛独觉。 释曰:大师佛世尊及犀角喻佛,此二人于一坐中,依止第四定,由明了不动三摩提故,从初发起四决择分能善根,乃至菩提,唯于一坐得究竟菩提,谓尽智、无生智。此义后当说。有余师说:从修不净观乃至菩提,于一坐得究竟。若有人执,有别独觉异犀角喻独觉,于彼人转二善根成菩萨。此义无遮。 于过去生未修解脱分能善根,但于今生作功力生决择分能善根,为有如此义、不必定?无如此义。何以故? 偈曰:前彼解脱分。 释曰:此义决定应知于过去生先生解脱分能善根已,今生方得生决择分能善根。 若人急疾修行,经几生修得成解脱分能及决择分能善根? 偈曰:速解脱三生。 释曰:第一生先生解脱分能善根,第二生次修决择分能善根,第三生修得圣道,譬如次第下种苗成结实。何故如此次第?于此法真理及教中,应令自相续入住成熟解脱。 诸师说解脱分能善根,偈曰:闻思性。 释曰:此业但是闻思慧类,非修慧类。 此有几业? 偈曰:三业。 释曰:若论最胜,但是意业,由愿所摄。身口二业亦成解脱分能。何以故?有人施一食、或守一学处乐,解脱力所引故,因此业引生解脱分能善根。 引此业于何处? 偈曰:引生于人道。 释曰:人道中于三洲得引生此业,于余则无。般若厌离二法,如应无故。 由义相应说解脱分能已,入四谛观次第是今所说。此中乃至世第一已说,所余今说,故说此言。 偈曰:世第一无间,无流法智忍。 释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无流法智忍得生。 缘于何境? 偈曰:欲界苦。 释曰:欲界苦是彼境界,此忍说名苦法智忍。 为显此无流故,以等流果简别。此忍能得法智故,名法智忍,譬如花果树。说此忍名入正定聚。何以故?因此忍,观行人能入正定故。正是何法?经中说:涅盘名正。于中定者,是一向不异义,至得此决定故名入。若此忍已生,说此人名道人。此法次一刹那未生时,凡夫性已转灭,是此忍未来功能。此义可然。无余,譬如灯生。有余师说:以世第一灭凡夫性,是义不然,同世间法故。此义无失,此彼相违故,譬如上怨家肩杀怨家。有余师说:由二故灭,此二似无间解脱道故。 偈曰:次中法智。 释曰,次苦智忍后无间于欲界苦中法智生,说此为苦法智。无流言应知流至一切处。如于欲界苦中法智忍及法智生。 偈曰:复尔生,于余苦类忍及智。 释曰:苦法智后无间,合色无色界苦为一所缘境,类智忍生,说此为苦类智忍。次无间类智生,说此为苦类智。于初入观由知法真实理故,此理无坏。若佛出世及不出世,此理恒然,故说名法。由此后观是前观类,后所缘境是前境类,以后随应前故说后名类。如于苦有四忍智生。 偈曰:三谛尔。 释曰:苦类智后无间,于欲界集法智忍生,次无间集法智生,如此无间次第于所余集类智忍及集类智生;于欲界灭法智忍及灭法智生,于所余灭类智忍及灭类智生;于欲界苦对治道法智忍及道法智生,于所余道类智忍及道类智生。 偈曰:如此十六心,观四谛。 释曰:由此次第,是四谛观成有十六心。 有余部说:四谛观唯有一心。此观于彼应知是不了义说。何以故?于彼经中说四谛观,类不分别故。 此四谛观,偈曰:有三,见境界及事。 释曰:见观者,由无流智了别谛相故。境界观者,由与无流智相应同境界故。事观者,由不相应法故,谓戒生等。若已见苦,此三观即成。于集等余谛有事观,由断证修故。 若彼说约见观立为一观,此说不然,由四谛相有差别故。若彼说由无我相见一切谛,是义不然。何以故?此观不从苦谛为初成故。若尔,与经相违。经云:圣弟子由苦相简择苦、由集相集、由灭相灭、由道相简择道。与无流思惟相应智说名择法觉分。若汝言:此经为显修道故说此言。是义不然,如见修故。若汝言:由见一谛于余得自在故,故说一时观谛。此义无失。四谛观中,有说出观、有说不出观,此义应思。若说如此,是时正见苦则灭,除集,至得灭修习道故。说一时观谛若执如此,则无过失,于一谛一见观,于余谛说事观故。 若约见观,于经中说:四谛定次第观。此说可见。经云:长者!非一时观诸谛。云何观?次第观。如此广说,有三经皆有譬喻。若汝言:若人于苦谛无疑无不决心,于佛亦无疑无不决心。由此经,是故知有一时观四谛。是义不然,依不更起必定应灭,故说此言。 是所说有十六心观。 偈曰:世第一同地。 释曰:随世第一所依地,十六心观同依此地。世第一所依地有六,于前已说。 云何必定应有此义先忍后智? 由此义。偈曰:忍智无间道,解脱道次第。 释曰:忍谓无间道,约烦恼至得断不可间隔故,故说无间道。智谓解脱道,是已解脱惑至得人法故,与灭离至得俱起故,故说解脱道。是故此二必定应有,譬如牵却关户。若说第二解脱道,与灭离至得一时俱起,灭离疑惑智于此境界不应得生,由忍能灭惑故。此难不然。若汝言:九结聚由忍灭,不由智故。则与阿毗达磨藏相违。是义不然,忍是智伴类故。譬如臣事说为王事,忍于智亦尔。 为一切十六心由见谛故皆是见道、为不尔? 虽然,偈曰:由见未曾见,见道十五心。 释曰:以苦法智忍为初,乃至道类智忍,是十五刹那心名见道。何因得名见道?由见所未曾见谛故。于第十六心,无未曾见今始见,由重习所曾见故成修道。为不如此耶?此心亦见非自所曾见道类智忍所缘谛。是义不然。何以故?今思约谛,不约刹那。复次不由第八刹那谛非所见。譬如一区田,余一穗未被刈,说未刈田。无如此义,属果摄故。八智十六行修故、由道于先灭故、修道是彼相续故,是故立道类智属修道。此不退义,由执持见谛惑灭离故。若汝言:是故此属见道。是义不然,由有太甚失故。 七智云何属见道?由见未究竟故。此中见谛未圆满,由此七智在见中间,是故数彼为见道。 已说此义,谓能决判见修道生及差别。复次已生圣道人所有差别,今当分别说。是前所说见道为性,十五刹那,此中应知有二人。 偈曰:钝利根二人,于中信法行。 释曰:若钝根人行于彼中,说名由信随行。若利根人,说名由法随行。由信人故、随行于义故,名由信随行。又由信根随行,为此人法,故名由信随行,先由信他故寻思义。由法随行亦尔,先由经等正法自寻思义。为此义故说四量:法为量非人,义为量非文句,了义为量非不了义,智为量非识。云何判此四?由四种人差别故,一由贡高人差别故、二由路柯耶胝柯人差别故、三由自见取住人差别故、四由闻胜人差别故。此中于贡高人,以法为量非人,由共论说思量为智所得故,不但由威仪差别。 复次佛世尊有说人有说法,此中法为量非人。此法有二种:文句及义。此中义为量非文句,由不爱着国土言说故。何以故?不应成取文句为胜决定,应思量简择义。佛世尊说经有二种,有了义、有不了义。若人简择义,应以了义经为量非不了义。佛世尊说随福行及不动行,识为生善道,说四谛智为至得涅盘。若人行于法似法,以智为量非识。 复次于四时中有失无失故,约四人立四量:一读诵时、二忆持时、三简择时、四修行时。 此二人,偈曰:若已灭修惑,于初果道向。 释曰:沙门果初者谓须陀洹果,于一切果至得中为第一故、由未得此果故。若由实有义,但名由信随行、由法随行。如先由世间道已灭修惑或是具缚、说此为向须陀洹果。 偈曰:乃至灭五品。 释曰:若此人先由世间道灭欲界修惑,乃至五品尽,如此说向初果。 偈曰:向二灭九前。 释曰:若此二人从第五品后,先灭六七八品已方入见道中,说此二人向第二果,谓斯陀含。 偈曰:离欲欲色界,则向第三果。 释曰:此人若已灭第九品,离欲欲界惑已,灭上界惑,乃至无所有处,说此二人向第三果,谓阿那含。 偈曰:十六二住果,随所向三人。 释曰:若第十六心起,不可更说此人为由信法随行、亦不可说向果。云何可说?住果人。住何果?于前若向此果,今即住此果,或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异前三,不可由见道如彼从初得。何以故?由见道能灭修道所灭惑故、无道理先于见谛惑灭离欲有顶故。 偈曰:是时信乐得,见至软利根。 释曰:是时钝根人先由信随行,今说名信乐得。若利根人先由法随行,今说名见至。由得最上品信智故,是故信乐及见所显。 复有何因,若人已断五品修惑,于第十六心但说为须陀洹人不?说为斯陀含向。 由此义,偈曰:得果果胜道,由不能得故,未修行胜道,故住果非向。 释曰:若人正得果,不得由果胜道,此义为定。是故若人住果,乃至未修行果胜道,为得别果,是时未可说为向别果;于余果亦尔。若人离欲第三定,更依下地入正定,此人必定现前由果胜道。若不尔,从下生上界则不应与乐根相应。 安立多灭及离欲人入正定位中,其义如此。次第安立人今当说,是故且安立此义,如于欲界中说修惑有九品。 如此偈曰:诸失有九品,地地德亦尔。 释曰:如欲界中所说有九品惑,于色无色界地地乃至有顶,应知各有九品惑。如惑,德亦尔。为对治此失,名无间道及解脱道,地地各有九九品。 云何如此? 偈曰:软中上三品,更软等差别。 释曰:根本有软中上三品分别,一一品更有软中上三品差别故,安立成九品。此云何?有软软品、软中品、软上品。有中软品、中中品、中上品。有上软品、上中品、上上品。此中由软软品道,上上品惑灭,乃至由上上品道,软软品惑灭。何以故?从初上上品道品不得生故,于已生上上品道人相续中上上品惑已无故。譬如浣衣,先除麁尘垢后方除细。又如麁暗由微细光灭,微细暗由大光灭。道惑亦尔。何以故?白法势力强故,黑法势力弱故,是故由一刹那生软软圣道,无始生死轮转所增益成上上品诸惑皆得灭离。譬如久时增长三病,以一两三角根散即能牵灭,譬如一刹那小灯能破坏久时大暗。 如此于一切九品惑中,偈曰:未灭修惑品,住果七生竟。 释曰:若人已住果,未灭一品修道所灭惑,说此人名须陀洹。唯能作七生故,说七生胜此一切后。何以故?非一切皆作七生故,故经中说七生为胜。七反受生是彼圆满生。何以故?胜言者极为义。道者谓向涅盘流,由此道行至涅盘故。是人已至此流故,说名须陀洹。云何至流?若由得初道故名至流,第八亦应成须陀洹。若由得初果故名至流,多灭修惑人及已灭九品惑人亦应成须陀洹。约得一切果人,由得第一果,立为须陀洹。 何因得初果立名须陀洹,不立第八?由得向果道故、由得见修二道故、由对证具足流故。于道类智中,是故此人得须陀洹名,向人则非。 此人于人道中作七生有及七中有,于天道亦尔,此人受二十八生。云何说七生为胜?由七平等故,故说七生为胜。譬如七处胜智及七叶树,毗婆沙师说如此。若尔,经中云何说:具见人应生第八有,无有是处。此经意但约一道,若如文分别,中阴亦不应有,如此上流人至有顶为胜亦尔。第八生不应有,由约欲界说,此则无失。此中何证?有经及道理。定以何证于人天各有七返,非合二有七返。经说于人天道唯有七返。云何得知此义,七返人道、七返天道?由经言:七返于人及于天。迦尸比部说:有各各语,谓七返于人、七返于天,应同此义。若人于人道得须陀洹果,后必还于人道得阿罗汉果。于天道亦尔。 复有何因,须陀洹不生第八有?由如此量时相续成熟故,道类亦尔,譬如七步毒蛇毒,又如第四日虐。复次由七结为余故,下结余二、上结具五,虽于中间修圣道现前,不得般涅盘,七生应受,业势力所持故、下上二业所引故。若诸佛不出世,在家得阿罗汉果。得阿罗汉已,必不住家,法尔必得比丘威仪。有余师说:或作别道人威仪。 云何此人不退善道?为法行恶道业无增长故,已增长能生果报业,于生果报中无复功能故,由相续为最强力善根所镇故,行意二清净故。若有定感恶道业,尚不能得忍善根,何况须陀洹。此中说偈: 「愚作小罪生恶道,  智作大罪离恶道, 如小圆铁必沈水,  大铁成钵则得浮。」 经中说:七生为胜,作苦后边。何者为苦边?度此七后无复有苦,令苦不更相续。复次涅盘名苦后边。云何作涅盘?由能除障涅盘至得故,譬如人说为我作空。有余人七生为胜,此亦不定,是故不说。 如此未灭修惑住果人,说名七生为胜。 偈曰:若灭三四品,二三生家家。 释曰:是须陀洹人,由三因缘转成家家:一由灭惑故成,三四品惑灭故;二由得惑对治无流根故;三由生二三生为余故。于偈中但显二因,须陀洹人后得灭时,得惑对治,无流根义,不由说成,故是生有时最少过,此不应生故,是故但说生。 云何不立由灭第五品?五品灭时第六品必定灭故。何以故?非一品惑能障观行人所应得果,如于一间人不度界故。 是家家人有二种:一天家家,若人生于天,往二三家般涅盘,或于此天、或于彼天。二人家家,于人道亦尔,或于此洲、或于彼洲。 复次此得初果人,偈曰:已灭至五品,是向第二果。 释曰:若人得果已,已灭修惑一品乃至五品,心正在第六品,应知此人向第二果。 偈曰:已灭第六品,则成斯陀含。 释曰:此得果人已灭第六品,心正在第七品,说名至第二果。由一往生天更一来生人故,说名斯陀含,过此无生故,欲瞋痴三品惑薄弱故,今唯软品为余故。 是得果人,偈曰:已灭七八品,一生名一间,则向第三果。 释曰:由三种因缘,斯陀含人转成一间人:一由七八品惑灭故,二由得惑对治无流根故,三由一生为余故。 云何一品惑能障此人阿那含果?由此人应度下界故。如前所说,于三位中三种业起为障。如业能障,应知惑亦尔。由应度业果报果及等流果地故,故惑业皆为障。间者障义,此障唯一,在唯一生,障此人般涅盘故。唯一惑障此人得阿那含果故,故名一间。 灭七八品,其义如此。若未入四谛观前已灭第三四七八品惑,后方证果,不成家家,亦非一间,乃至由果胜道未现前起。 偈曰:灭九阿那含。 释曰:得果人由灭第九品惑,应知名阿那含,于欲界不更来故,由五下分结惑灭尽故。此五灭,由合数故说。何以故?于前必已灭三,后灭二故。 偈曰:此中生有行、无行般涅盘、上流。 释曰:此人于中间般涅盘故,说名中灭。如此已生,即般涅盘,故名生灭,不由行般涅盘。由行般涅盘,此义应知,此阿那含人有五种。中间灭者,于中阴般涅盘。生灭者,唯已生不久般涅盘,由熟修运载道故,此灭由有余涅盘。有余师说:具二涅盘。是义不然,此人于舍命无自在故。彼说有行灭者,若人受生已,于修不息加行,由多功用般涅盘,恒修习运载道故。无行灭者,不由多功用,后般涅盘,尊重修运载道故。余师说:由有为无为道般涅盘故。是义不然,由太甚过失故。于经中先说非行灭,后说行灭,如此次第与理相应。运载非运载道,由熟修不熟修所成故,是故灭不由功用得。由功用得,生灭者,最能运载道及最上品道。诸惑最软品,上流者,往上受生。是受生处,于中不般涅盘。流者行义。 偈曰:此于定,杂修行无下。 释曰:是上流人,由因果有二种,谓由因、由果。由因者,有杂修定、不杂修定为因故。由果者,阿迦尼师吒为胜,有顶为胜故。此中若人杂修定为因,则往生阿迦尼师吒,于彼般涅盘。 偈曰:超出半超出,遍退。 释曰:阿迦尼师吒为胜。上流人有三种,由超出等差别故。此中超出者,于欲界杂修定,已退上三定,由噉初定味,舍命生梵众天,由随宿世串修故,于中更杂修第四定,从彼舍命,生阿迦尼师吒。此人于中间没、上出,是名超出。半超出者,从初定生净居已,乃至超一别处,方生阿迦尼师吒。圣人必不生大梵处,由是僻见处故,于一切一生故。遍退者,若人行于一切处,后入阿迦尼师吒。无时阿那含人是所生处更受第二生,由行增胜故。若尔,此人阿那含义则得圆满,于已生处一向不更来故。如此杂修定,应知行阿迦尼师吒。 复次偈曰:余行顶。 释曰:非杂修定上流人,以有顶为胜。何以故?此人随定定品起噉味心,生一切处已,唯不入五净居天。由次第受三无色处生,后往生有顶皆般涅盘。 此是奢摩他行人,前是毗钵舍那行人。上流人于中间般涅盘,我见此义不违理而说阿迦尼师吒及有顶胜者,过此无行处故,譬如说须陀洹七生为胜。 如此五人,皆是行色界阿那含。 偈曰:行无色余四。 释曰:有别阿那含,行于无色界。若已离欲色界,舍色界生,受无色界生。此人复有四种,由生灭等差别故。如此阿那含人合成六人。 偈曰:欲界灭复别。 释曰:有余阿那含,于今生即般涅盘,此名现法般涅盘,是名第七。 偈曰:三人更分三,应知九色行。 释曰:复次三种阿那含,各有三差别故,是故行色界阿那含有九人。三种者,谓中灭、生灭、上流。云何各三差别?中灭者,速疾、非速疾、久时般涅盘故,由三铁星譬所分别故。生灭者,生无行有行般涅盘故。何以故?此三同受生已,后般涅盘故,是故三人同称生灭。上流者,超出等差别故,故成三人。一切三,速疾、非速疾、久时般涅盘故,是故更互有差别。 偈曰:复彼人差别,业惑根异故。 释曰:此三种九种阿那含人,由业惑根差别故,彼有差别。此三人有报、生报、后报差别业故。复次于彼相续软中上惑数数行差别故。复次此三人,各有上、中、软根差别故。是故此三人,如理各有差别。是前二三由惑由根差别故有异,后三由后报业差别故有异。此九人由九种业惑根故,是故阿那含人成九种。 若尔,云何经中说有七种贤圣人行? 偈曰:上流非差别,说七贤圣行。 释曰:上流为法,故名上流。由说此人无分别故,经中说七贤圣行。云何依如此上流行说为七贤圣行,不说余有学人行?唯此人于余地有行,余人则不有。此人但行善业,不行不善业。若人行此行,唯往不来。如所说三义,于余圣人皆无。 是故偈曰:善恶行不行,由往不更还。 释曰:故于上流立七贤圣行,于余不立。 若尔,云何经中说:何者为贤圣人?有学人与正见相应,广说如经。于余人亦有贤圣义。此由别意说有,谓永至得不作五种恶护,又已多灭恶性惑故。若不由别意立贤圣人义,彼人是此论说。 复次已转生阿那含,为有如此差别不?不有。 由此义,偈曰:欲界转生圣,不往生余界。 释曰:于欲界中已转别生圣人,必不得往生余界。何以故?若至阿那含,于此生,必定般涅盘故。于色界中,若转生圣人,有时入无色界。若上流,有顶为胜。 若尔,云何天帝释说:是所闻天名阿迦尼师吒,世尊弟子,于我边没,往彼受生。毗婆沙师说:由不解阿毗达磨藏故说此言。云何佛世尊不遮此言?为随顺帝释喜心,是故不遮。 偈曰:此及上生人,无练根并退。 释曰:此者是于欲界转生圣人及有别圣人,往上界受生。此等人无练根修行,又无因缘得退。云何不许欲界转生人及往生色无色界人练根及退事?由转别生宿住故,根渐成熟,得胜类依止。由此二义,无练根及退事。 复次未得离欲有学人,云何不成中灭?由道未成熟故,由思不即现前故,随眠惑非劣品故,欲界难出离故,毗婆沙师说如此。此人所应作事甚多,一应灭恶无记性烦恼、二应至得第二第三沙门果、三应出离三界。若在中阴,不能成就如此事。 于前已说,若修杂定,此人必生阿迦尼师吒天。此中何定应先杂修? 偈曰:先杂修后定。 释曰:若人欲杂修诸定,必先杂修第四定。何以故?此定随一切事一切乐行中最胜故。若杂修,必由如此方便。或阿罗汉人、或阿那含人,先修习与多相续相应无流第四定,出此观已,次修习与多相续相应有流第四定,出此观已,更入无流第四定。由此次第,渐渐减无流有流相续,乃至二刹那入无流观,二刹那入有流观,更二刹那入无流观,此名杂修定加行。 偈曰:成由一念杂。 释曰:若人无流刹那后无间现前修有流,有流刹那后无间现前修无流。如此有流刹那由二无流刹那杂故,此杂修得成。前二刹那似无间道,第三刹那似解脱道,如此方便得杂修第四定。如此杂修第四定已,由此功能所余诸定皆可杂修。此杂修于何处成?于欲界三洲,先学杂修得已若退,后于色界更杂修。 复次杂修四定,其用云何? 偈曰:为生及游戏,并怖畏惑退。 释曰:由三因缘圣人杂修诸定。若利根阿那含人,求得净居天生,为于现法安乐住。若钝根阿那含,由怖畏诸惑,欲极远出离噉味相应诸定,为不更退故。若阿罗汉人利根,为于现法安乐住;若钝根,由怖畏诸惑,求不更退,故修此定。 复次净居天生云何唯五?是所说杂修第四定。 偈曰:由杂修五品,净居生有五。 释曰:此杂修唯有五品,谓软、中、上、上中、上上差别故。第一番修三心令现前,谓无流、有流、无流;第二番六心;第三番九心;第四番十二心;第五番十五心。如此十五修,以五净居天为果,于中随一切有流故得生彼,随无流不得生下。有余师说:由信等诸根次第增上故,得生五天。 偈曰:得灭定那含,说名为身证。 释曰:灭至得于此人有,或成此人,故说得灭。若阿那含人得灭心定,说名身证,由身证似涅盘法故。云何由身得证?由心无故,由依身生故。于余经说有十八有学人,彼中云何不说身证?由因缘无故。无何因缘?有三种无流学及无流学果,由此二差别故,安立有学人差别。灭心定非有学非无学果亦尔。是故由得此定,不可立为有学人差别。 若如麁分别,阿那含人差别应如前分别。若依细分别,分分开之数成多千。此义云何?中灭人有三,由软中上根差别,由地差别成四,退法等性差别成六,由别处差别成十六,由地离欲差别成三十六。于欲界具缚圣人,乃至于第四定,得八品离欲,约处、性、离欲、根差别故,成二千五百九十二。云何如此?于一处有六性,性性各有九人,从具缚位乃至离欲八品惑。从自所得定,六九成五十四。十六五十四,成八百六十四。次由根差别,复为三倍。若作如此计,于下定得九品离欲人,此人于上地说为具缚。若平等计,如中灭乃至上流亦尔。若合数一切人,四十减十三千阿那含。 偈曰:灭有顶八品,成阿罗汉向。 释曰:阿那含义流至此。阿那含人从于初定离欲一品惑,乃至灭有顶八品惑,此人成阿罗汉向。 偈曰:第九无间道。 释曰:能灭有顶第九品惑,无间道中此人亦是阿罗汉向。 偈曰:此名金刚定。 释曰:此者是能灭第九品惑无间道,说名金刚,譬三摩提能破一切惑,无惑能破之。此道不破一切惑,由已破故。能破一切惑,一切无间道中最上上品故。 余师说:金刚譬定有多种差别,非至定所摄,缘有顶苦集为境。苦集类智行相应有八,灭道法智行相应有八,灭类智行相应缘初定灭为境有四,乃至缘有顶灭为境有四。道类智行相应有四,合缘一切类智品为境故。此金刚三摩提,由智行境界差别故,成五十二金刚三摩提。如非至定所摄,乃至第四定所摄亦尔。空、识、无所有、无边入所摄,如理应知,有二十、八二、十四、二十。于无色界所依止法智,及缘下地灭为境,类智无故。下地对治道为境,互为因故。 有余师执:道类智一一地对治,亦是此三摩提所缘境。于彼师非至定所摄金刚三摩提,更增二十八故,成八十金刚三摩提。乃至第四定所摄亦尔。于空处等依止,次第有四十、三十、二二、十四三摩提。 复次由性根差别,此三摩提更成多种。 是所说有顶第九品惑,此由金刚三摩提所灭。 偈曰:由得第九灭,尽智。 释曰:与第九品惑灭离至得俱起智,名尽智。即是从金刚三摩提无间后所生解脱道,是故名尽智,由与一切流尽共起故。 由此智于初,偈曰:无学应。 释曰:此人于前是阿罗汉向,尽智生时即成无学名阿罗汉,由至得阿罗汉果故。为得别果,无有别学更应修学,故名无学。是故为作他利益事相应,故名阿罗汉。一切有欲人所应恭敬,故名阿罗汉。是故此义自成,谓所说七人名有学。 彼云何名有学?为得流尽,恒学三学为法,谓依戒学、依心学、依慧学,此三学戒定慧为性。若尔,凡夫亦应成有学。是义不然,未如实见知四谛理故,后时更作邪学故。是故佛世尊于经中重说:尸婆柯!彼学三学。学三学故,说名有学。此重说有何义?若人正学,非邪学;若人如前学,后学亦尔。若尔,自性住圣人,云何以学为法?由意欲故是有学,譬如行人蹔息,学至得不相离故。 复次何者为有学法?一切有学人无流法。何者为无学法?一切无学人无流法。涅盘云何非有学?无学及凡夫与此相应故。云何非无学?有学及凡夫与此相应故。合一切有学无学成八人,向果道人有四,至得果人有四。一为证得须陀洹果行于道,二证得须陀洹果,乃至七为证得阿罗汉果行于道,八证得阿罗汉果。此人由名故成八,若由实物唯五。前一是向果道人,后四是住果人,所余向人不出三果成立故,属三果摄。此义依次第得说。复次若先多灭及离欲欲界人,有三种,于见道中成斯陀含向及阿那含向,此非须陀洹、斯陀含摄。 何以故?于前已说,修道有二种:一世道、二出世道。有学人由何道得离欲?从何界得离欲? 偈曰:由出世离欲,有顶。 释曰:从有顶若得离欲,必定是有学,由出世道,不由世道。云何如此?从有顶上无复世故,依自地道非对治故。自地道云何不能对治?自地惑所随眠故。若惑于此道类中随眠,不可立此道类能灭此惑。若道是此惑对治,此惑则不得于此道中随眠,故依自地道不得为自地惑对治。 偈曰:余二种。 释曰:除有顶,于一切地离欲中有二种,由世、出世道,凡夫及学人皆得离欲。 此中偈曰:由世道圣人,离欲至得二。 释曰:由世间道,若圣人至得离欲,则有二种灭离至得起:一世间至得、二出世至得。 偈曰:余说由出世。 释曰:由出世道,若圣人得离欲,灭离至得亦有二种。余师说如此。 何以故? 偈曰:舍惑不应故。 释曰:若圣人由圣道至得离欲,若世间至得不生。此义中,若人由圣道离欲,无所有无边入依上诸定更修练根行。此人由具舍前道,果道一向无故,与上地惑灭离应不相应。若舍此已,应更与彼惑相应。 偈曰:有顶半解脱,如上生不应。 释曰:此人虽无世间灭离至得,亦不得与彼惑相应。譬如有学人于有顶惑以得半解脱,于中必无世间灭离至得。由修练根行故,已舍出世至得,与彼地惑亦不相应。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