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三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业品之四
由分别安立业道,此中是义应说。几种业道故意,与彼相应俱起?
偈曰:故意俱乃至,与八恶业道。
释曰:有时故意与一恶业道俱起,离余业道,若贪欲等起现前、若人无染污心,由先教他作有色业道,随一成就时。与二俱起者,若人起瞋恚心杀生时、或贪欲所染心行盗及邪淫时、或说非应语。与三俱起者,若人起瞋恚心,于他众生俱时杀盗。若尔,是时偷盗不由贪欲成就。若人心不异,成就业道时,应知前决义。若人贪欲等所染,由教他有色二业道成就时。如此等与三与四俱起者,若人有欲破他和合意,说妄语恶语,此中意业道随一,口业道有三。有时贪欲等所染,由教他别三成就时。余五六七,应知合如此义。与八俱起者,于六教他,自行邪淫,若彼共一时俱成。由恶业道义极于此。
偈曰:若善乃至十。
释曰:若论故意与善业道相应不相应,乃至得与十业道相应。
已作如此通说。为简择此故,更作别说。
偈曰:不共一八五。
释曰:故意无与一八五业道相应义。此中与二相应者,于善五识起时、入无色定时、尽智无生智起时。与三相应者,与正见相应意识起时。与四相应者,恶心无记心起时,正受优婆塞护及沙弥护。与六相应者,善五识起时,受前二护。与七相应者,善意识起时,受前二护。或恶心或无记心起时,受比丘护。与九相应者,善五识起时,受比丘护。若意识与尽智无生智相应,是尽智无生智相应心与定相应。与十相应者,异此,于余处善意识起时,受比丘护。一切定护无流护相应故意,离尽智无生智,若与非护所摄,亦得与一相应。若人异心受一远离分,亦得与五八相应。若人善意识起时,一时受二远离分,或受五远离分。
复于何道几业道,或恶或善,由现前及至得俱起?
偈曰:非应语恶语,瞋于地狱二。
释曰:是三种业道,于地狱由二种义有:一由现前有,二由至得有。由悲泣有非应语,由互相骂有恶语,由相续恼互相憎故有瞋恚。
偈曰:由至得贪欲,邪见。
释曰:若由至得有贪爱邪见,不由现前有,无可爱尘故、证知业果故。由业尽死故无杀生,不摄财及妇故,无偷盗邪淫。无用故无妄语,恒自无和合故无破语。
偈曰:北洲三。
释曰:由至得言流。贪欲瞋恚邪见,不由现前有,无我所无摄故、相续软滑故、瞋恚类境无故、无恶意故。
偈曰:第七彼自有。
释曰:非应语于彼现前有。何以故?彼人有时起染污心歌,无恶意故、无杀生等、寿命定故、不摄财及妇故、无用故。彼人云何作非梵行?彼人若欲共此女人和合戏,即执彼手俱往树下。此女若堪行,树即密覆,便与交通。若不堪行,树则不覆,即相背去。
偈曰:于余欲十恶。
释曰:自有言流。除地狱及北洲,于余处十种恶业道,由现前亦有。于畜生鬼神天道中,有非不护业道。于人道中,不护所摄业道亦有。若天不能杀余天,能杀余道众生。诸天若斩首斩腰,即便舍命。
说恶业道已。
偈曰:后三一切有,现前至得故。
释曰:于五道及三界,一切处无贪无瞋正见,由现前及至得皆有。
偈曰:无色无想天,由至得七。
释曰:身口七善业道,于无色界及无想天中但由至得有。圣人已生无色界,与过去未来无流护至得相应故。无想天与定护至得相应,随所依止地,圣人所生及所舍无流护。若生无色界,与此过去护相应,与依五地未来护亦相应。
偈曰:余,由现前亦有,除地狱北洲。
释曰:余者谓别界别道。于余界余道中,是七种善业道,由现前亦有,除地狱及北洲。是余者,谓畜生、鬼神,于中唯有非护。于色界但护所摄,于余处具有二种。
复次是十种恶业道及善业道。
偈曰:一切皆能与,增上流报果。
释曰:今且论恶。由一切十恶所事修习数起故,生于地狱,是名果报果。若受地狱报竟,得如此类,谓人道等聚同分,由断命故,寿命短促;由偷盗故,有财物障难;由邪淫故,多怨憎,于妻妾有障碍;由妄语故,多被诽谤;由破语故,亲友不和穆;由恶语故,恒闻不可爱声;由非应语故,有理实言人不信受;由贪欲故,多重贪欲;由瞋恚故,多重瞋恚;由邪见故,暗钝多痴。此见多无明故,是名十恶等流果。
于人道中寿命若短促,亦是善业果。此云何是杀生等流果?不说人寿命是等流果。何者?由恶业令寿命减少。杀生是人道寿命障碍因,此义应知。
增上果者,由杀生所事修习数起。一切外资生具无复势味,由偷盗故,多霹雳多尘;由邪淫故,多尘垢;由妄语故,多臭秽;由破语故,外器有高深;由恶语故,其地恶味,高燥相违不宜一切;由非应语故,时节不调适,四大变异不平等;由贪欲故,一切所种菓实少弱;由瞋恚故,一切所生皆悉莶苦;由邪见故,一切资生或少果或无果,是名十恶增上果。
为由此业今生寿命短促、为由别业?有余师说:即是此业。何以故?昔时此业果报果已成,今时是其等流果。有余师说:昔时由前分,今时由根本,由执共伴类故是所说。杀生等等流果者,非等流种类,由相似差别故说如此。
复次云何十业道有三种果生?若人作杀生事,生被杀者苦故、断彼命故、除彼势味故。
是故彼,偈曰:由困苦除命,灭势味果三。
释曰,由困苦他故,有果报果故,于地狱受害困苦。由行杀故,故有等流果,今生可爱寿命短促。由灭他势味故,有增上果。外草药等势味或无或弱。所余业道三果,应知亦尔。善业道三果,应知亦如此。
佛世尊所说:有邪语、邪业、邪命。有何邪命异于此二?无异此二。
偈曰:贪生身口业,别立为邪命。
释曰:若于众生从瞋痴生身口二业,名邪语邪业,异此二别立为邪命。
偈曰:难治。
释曰:贪欲法通引众生,是故从彼所生业中心难可禁护,是故正命不易可治。于中为生他殷重心故,今此二立为第三。此中说偈:
「在家见难治, 恒执种种见,
比丘命难治, 资生属他故。」
偈曰:资贪生,若执。
释曰:若有人执命资粮,贪欲所生身口二业,名邪命非余。何以故?为自身游戏于舞歌等,不立为命资粮。
偈曰:非经故。
释曰:是义不然。何以故?由经言:于戒聚经中,看象鬪等事,佛世尊安立于邪命中。何以故?由邪受用尘故。
此义已竟。先于前所说五种果,于中何业由几果有果?
偈曰:于灭道有垢,业有果由五。
释曰:为得灭故修此道,复由此道故惑灭故,说名灭道谓次第道。此道若有流,于中所有业,有五种果为果。何以故?此业于自地中所得可爱果,是名果报果。后时或等或胜相似法,是等流果。相离果者,谓择灭心离诸结。功力果者,是道所引生诸法,谓解脱道及俱起诸法,未来应得余法,及此择灭。增上果者,离自性所余有为法,除前生。
偈曰:于无垢由四。
释曰:于无流灭道中业,由四果有果,除果报果。
偈曰:有流余善恶。
释曰:若善有流业,异于灭道及恶业,此二由四果有果,除相离果。
偈曰:所余无流业,由三无记尔。
释曰:所有无流业,若异灭道及无记业,由三果有果,除果报果及相离果。
偈曰:四二及余三,善业善等果。
释曰:此义应知次第,后当说之。有时善业以善法为果,则有四果,除果报果。若以恶法为果,则有二果,谓功力果、增上果。若以无记法为果,则有三果,除等流果及相离果。
偈曰:若恶善等二,三四如次第。
释曰:此义应知次第。若恶业以善法为果,则有二果,谓功力果、增上果。若以恶法为果,则有三果,除果报果及相离果。若以无记法为果,则有四果,除相离果。等流果云何?谓无记身见、边见,是见苦谛所灭,不善遍行惑等流果。
偈曰:无记有二三,三复于善等。
释曰:若无记业以善法为果,则有二果,谓功力果及增上果。若以恶法为果,则有三果,除果报果及相离果。云何如此?见苦谛所灭不善惑,是无记二见等流果。若以无记法为果,则有三果。
偈曰:过去一切四。
释曰:一切谓三世法。此法若为过去业果,各有四果,除相离果。
偈曰:中业来果尔。
释曰:若现世业,以未来法为果,则有四果,如前。
偈曰:中,果二。
释曰:若现世法为现世业果,但有二果,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偈曰:来业,未来果有三。
释曰:若未来业以未来法为果,则有三果,除等流果及相离果。
偈曰:同地法有四。
释曰:除相离果,所余皆有。
偈曰:三二若异地。
释曰:异地业若无流,则有三果,除果报果及相离果,由不堕界故。若有流则有二果,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偈曰:有学三学等。
释曰:若有学业以有学法为果,则有三果,除果报果及相离果。若以无学法为果,亦尔。若以非学非非学法为果,则有三果,除果报果及等流果。
偈曰:无学业学等,诸法但一果,或三果及二。
释曰:若无学业以有学法为果,则有一果,谓增上果。若以无学法为果,则有三果,除果报果及相离果。若以非学非非学法为果,则有二果,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偈曰:异此二学等,二二及五果。
释曰:异学无学业,谓非学非无学业,若以有学法为果,则有二果,谓功力果及增上果。以无学法为果,亦尔。若以非学非无学法为果,则有五果。
偈曰:三四果及一,见灭业彼等。
释曰:若见谛所灭业,以见谛所灭法为果,则有三果,除果报果及相离果。若以修道所灭法为果,则有四果,除相离果。若以非所灭法为果,则有一果,谓增上果。
偈曰:二果四及三,修道所灭业。
释曰:若修道所灭业,以见谛所灭法为果,则有二果,谓功力果及增上果。若以修道所灭法为果,则有四果,除相离果。若以非所灭法为果,则有三果,除果报果及等流果。
偈曰:非灭业彼一,二四果次第。
释曰:非所灭业,若以见谛所灭法为果,则有一果,谓增上果。若以修道所灭法为果,则有二果,谓功力果及增上果。若以非所灭法为果,则有四果,除果报果。更说次第言者,应知于前中后,为显因果重说诸义,由分别业相应义故。
此业体相亦应问。于阿毗达磨藏中说有三业,谓非理作、如理作、非理非非理作。此业其相云何?
偈曰:非理作有染,余说非方次。
释曰:若业有染污,说名非理作,从不正思生故,余师说如此。或有师说:失方便次第名非理作。若人应如此行、应如此住、应如此噉食、应如此着衣,如此等事若作不如,此名非理作。此业由非应理所造故,悉名非理作。一切善业名如理作。及不失方便次第,亦名如理作。异此二名非理非非理作业。
为一业引一生、为一业引多生?复次为多业引一生、为一业引一生?若约此悉檀,应说如此。
偈曰:一业引一生。
释曰:但一生唯一业能引,不能引多生。生者是聚同分名,若得彼说名生。若尔,大德阿尼娄驮云何说言:我今由昔时所施一食果报故,七反生三十三天,七反作转轮王已,乃至今犹于大富释迦家生。由此业果报得大富果,及得忆持宿住事,更生别业。欲显功能故说此言。譬如有人由一金钱作功力得千金钱,方说此言:我今由一金钱故得大富。复说此人,以此时施食为依止,诸故意相续最长大起。于中有诸故意,能引摄果报。不得多业感一生,勿分分所引聚同分成此聚同分,由一业所引许余业。
偈曰:多业能圆满。
释曰:譬如画师,由一色画人形貌,以多色圆满。何以故?于世间中有众生同人聚同分,有具足根身及身分色形貌量力端正等相圆满故,于人聚中最分明可爱。有余人于中不具分,不但唯业能引生。
何为所余有果报法?若一切种。
偈曰:二定非能引,无心及至得。
释曰:二无心定亦有果报,不能引聚同分,与业不俱起故。至得亦尔,与业不同果故。
佛世尊说:障有三种,谓业障、烦恼障、果报障。此三障体性云何?
偈曰:无间等重业,染住惑恶道,北洲无想天,说此名三障。
释曰:有五无间业等,是名业障。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僧和合、于如来身有害意出血,是名业障。染住惑,名烦恼障。惑有二种:一染住,谓恒行;二强利,谓重品。此中染住惑名烦恼障,譬如黄门等,惑强利,惑非障。何以故。若惑由重品故强利,此惑有时起不恒故,有时可灭。非轻品惑恒起。何以故?若惑恒起为灭,此不得人功时,此惑依轻品成中品,依中品成上品故。此惑是正障。三种恶道名果报障,善道一分亦尔,谓北洲人及无想天。
此三障障何法?能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复有余业于恶道等报定,谓于卵生湿生、生女人身、生第八有中定,亦应说为业障。若业由五种因可了可说,立此业为障。何者为五?一由依、二由果、三由道、四由生、五由人,故但说五。于中惑障最麁,业障次麁。何以故?由此二于第二生,是人不可治。毗婆沙师说:后后能乘故,故次第说。
无间者何义?于生果报中,无别业及别生果能遮碍。复次作此业人,若舍寿命,无间生地狱果,无法能碍。是人由与此法相应,于生地狱中无间故,说为无间,譬如沙门。
复次此三种障,应知于何道中有。
若决定者,偈曰:于三洲无间。
释曰:于北洲及余道皆无,何况余界。于人道中男女二人能作此业。
偈曰:黄门等不许。
释曰:何因是彼无?护因即是此因。
复有别因。
偈曰:少恩少惭羞。
释曰:次第父母于某、某于父母。父母于某恩少,由不具身分为增上故、爱念少故。某于父母不起重品惭羞,由破此惭羞,为无间罪所触。由此因故,畜生鬼神道中不许有无间业。大德说:若智慧明了,有五无间,譬如聪慧马故。若人杀非人父母,无无间业。
说业障已。
偈曰:余障于五道。
释曰:何者为余?谓惑障、果报障。果报障者,于人道中北洲人,于天道中无想天。
此无间业体性云何?四身业为体,一口业为体,三杀生为性,一妄语为性,一杀生前分为性。诸佛如来不可杀害为法,于因立果名故,说僧和合破为无间业。僧由此因破,故因得破名。
此破其义云何?
偈曰:僧破非和合,性非相应法,无染无记法。
释曰:和合者,谓与心不相应行无覆无记,僧破亦尔。
此云何成无间业?能破人与此不相应,何为?
偈曰:众与此相应。
释曰:何以故?是破属所破,不属能破。
若尔,能破与何法相应?
偈曰:依此妄语罪,能破与相应。
释曰:能破人与破僧和合罪相应,此罪谓妄语。复次此妄语,与僧和合破俱起有教无教,能破与此罪相应。
偈曰:毗指一劫熟。
释曰:一别劫果报,于阿毗指大地狱熟,所余无间业不决定于阿毗指大地狱熟。
若人作多无间业,此多业悉无间熟,由此业是人何所得?
偈曰:如增苦受增。
释曰:此人由多无间业熟,于阿毗指地狱得最大最厚柔软依止,是苦恼事最多种最难忍。起由此二因,所受苦受二三四五分增。
何人能破僧和合?
偈曰:比丘见好行,破。
释曰:在家不能破比丘,尼等亦不能破。是比丘多见行,非贪爱行,住于正行,由行不可诃,邪行不能破。何以故?此人教不可信受故。
何处得破?
偈曰:余处。
释曰:若世尊在此处,异此处故得破。不得亲对世尊,诸佛如来不可轻逼故、言教最可信受故。
若破何人?
偈曰:凡夫。
释曰:但破凡夫僧和合,不能破圣人,自证见正理法故。是凡夫未得忍前,余师说如此。
由几量僧得破?
偈曰:别师道忍时,已破。
释曰:是时彼僧忍受别师异如来,及信受别道异如来所说正道,由此量应说僧已破。
破已,几时得住?此夜。
偈曰:不宿住。
释曰:大众已破,不度此夜,必定更和合,是所说破僧和合。
偈曰:说此名破轮。
释曰:何以故?是时佛世尊法轮已破,能障碍圣道生起故,故名轮破,或说僧破。
此轮破何处得成?
偈曰:剡浮洲。
释曰:但于剡浮洲破,余处则无。
由几人得破?
偈曰:九等。
释曰:定取九为破,过此无定。八比丘是名僧,第九为能破。何以故?僧必定应于二聚二助中住,若尔得破。别有僧破,从羯磨破成。若于一别住不和合作羯磨,是名羯磨破。
此破,偈曰:三洲有破业。
释曰:于三洲等,若有如来正教。
此由几比丘成?
偈曰:此由八及余。
释曰:此中但作羯磨,不立十四破类法故,以八为定。
是破轮,于六时不得成。
偈曰:初后頞浮前,双前师灭时,未结别住时,破轮不得成。
释曰:初者转法轮未久,后者世尊将般涅盘时,此二时中大众恭敬,修同一味故无破。于中间,在頞浮陀前僧不破。于正法中,乃至戒頞浮陀、见頞浮陀未起时,于双前亦不破,乃至二弟子奢摩他毗钵舍那双未起时,由已破不经宿故,由二更和合故。若大师已般涅盘时,无相对立故无破。乃至未结别住时亦无破。何以故?若共一别住安立二助,则名僧破。于此六时破轮不成。非一切佛皆有此破轮,此事依业成故。
云何杀母等事中有无间业,于余处无?
偈曰:有恩功德田,由舍离除故。
释曰:于杀父母中,由舍有恩人。云何彼有恩?是自身生本故。云何舍彼?谓除彼命根。功德田者,谓阿罗汉。阿罗汉身是三界惑择灭,及戒等阴器故,故名功德田。由除此身,故成无间业。
若父母转根,于此一依止中,偈曰:别根障亦有。
释曰:是故经中说云:为有如此不令男人离命根,非父非阿罗汉,而为无间罪所触不?有,若母转根。令女人离命根,非母非阿罗汉,而为无间罪所触不?有,若父转根。
有女人柯罗逻堕,有别女人即取安置产门中,此人以何女为母?若杀于何女成无间业?
偈曰:从血生是母。
释曰:若从此女人血成此人身,此女是其生母。于第二女人,一切事中皆应问听。何以故?此女能饮此儿,及能长养教训是非。若人于母行杀害方便,误杀余人,无无间业。不于自母行杀害方便,误杀自母,亦无无间业。因子欲杀方便,母隐床中,父走余处故死,此人成无间业。若人行一害事,杀母及杀余人,二无教业并起,有教唯无间业,由此无间业力强故。大德瞿沙说:隣虚所成故,有教亦有二种。
若不想是阿罗汉,杀阿罗汉,有无间业,谓我今必杀,于此依止意决定故。若人杀父,父是阿罗汉,此人但得一无间业,由依止一故。若尔,此《阿婆陀那经》云何将?经云:汝去语始看持,汝今造二无间业。由汝令父离命根,亦令阿罗汉离命根。显此无间业由二因缘所成,故说此言。复次由此二门诃责彼人,故说此言。
为决定于如来边起恶心出血故,有无间业为不?若由杀意故,有无间业。
偈曰:于佛打意无。
释曰:若人唯有打故意出佛血,则无无间业。
若人于非阿罗汉行杀害事,害后成阿罗汉,得无间业不?
偈曰:害后无学无。
释曰:于此人无无间业。何以故?此杀方便不于阿罗汉起故。
若人已作无间方便,未转方便时,为先得离欲及圣果不?
偈曰:行无间前人,无离欲及果。
释曰:若人作无间业,方便必定应成。是方便时中,无离欲及得圣果,若不定则不如。若人于余业道,作前方便道生时,得离欲及圣果,后业道不生。何以故?是今依止与彼业一向相违故。
于五无间中,何无间业罪最重?
偈曰:破僧和妄语,许最大重罪。
释曰:了别法非法人妄语,是僧和合破,因显翻倒理故,于一切邪行是最大重罪。何以故?能害诸如来法身故、能障碍世间天道及涅盘道故。何以故?大众正破时,世间入正定聚证果、离欲流尽等悉皆被遮,修定读诵一切正思事并不得起,一切世间及人天皆纷扰生忧恼乱心,此事乃至僧未更和合。复次由此业报,于阿毗指地狱熟具满一劫,故言大重。所余无间业次第应知。第五第三第一为重,一切中第二最轻。若尔,佛世尊说:于三种治罚中,意治罚最重。复说:一切罪中,邪见最胜。于无间业中,定判破僧为最重罪。此言云何?若约无间一劫果报,无胜破僧妄语。若决判三业,意治罚最重,余治罚随此故。若决判诸见,邪见最重,非拨彼境界故。复次依大果报、依杀害多众生、依断除善根,故说此言,次第应知。
于善行中何善行果报最大?
偈曰:世有顶故意,善中最大果。
释曰:于善业中,非想非非想故意果报最大。何以故?于八万大劫微妙寂静是其果报故。此言约果报果说。若约相离果,金刚三摩提故意于一切中为最大果,一切结灭尽为果故。
是故说于世间,为由无间业于地狱得无间生、为亦由无间同类?由二种。有余师说:唯由无间业,必定得无间生,由同类不定。
何者为无间同类?
偈曰:污母阿罗汉,杀定地菩萨,及有学圣人,夺僧和合缘,是无间同类,五破佛支提。
释曰:如此五业与五无间业,应知次第同类。若人污坏自母阿罗汉,由行非梵行故。若人杀至住定地菩萨,若杀有学圣人,若夺大众和合因缘,若起佛支提想,破佛薮斗波,此业说名无间同类。
有余业若有果报,于三时中最急起障。何者三时?
偈曰:忍那含罗汉,位中业起障。
释曰:若人从顶思想忍,是时一切引恶道果报业悉起为障,由应过彼果报地故。譬如有人应舍离自国土,一切债主皆起,诸业亦尔。若人应至阿那含果,一切欲界杂业悉起为障,唯除现报业。若人应至阿罗汉果,一切色界无色界业悉起为障,于前已说。
若人杀定地菩萨,偈曰:菩萨从何位?
释曰:取何位应说此是菩萨?
偈曰:从作相业时。
释曰:从修行能感三十二相八十随相果报业时。何以故?此人于此时中已入菩萨正定位。云何如此?此人从此时,向后恒尔。
偈曰:善道贵家具,男忆宿不退。
释曰:善道者,最胜可赞故名善道,由生于人天道中故。复于善道中,生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大长者种姓。于中生摩诃婆罗家,此人已生贵家。有贵家人具根、有不具根。此根有二种,谓色根、法根。若不具此,是从明向暗;若具此,是从明向明。恒得丈夫身,非女人身,何况作黄门等。此人忆一切生中一切宿住事,由闻思二慧圆满故。于安乐利益众生事中,由一切苦品类、由一切他违逆恶事不厌极故。是世间所说,非直买得陀婆,应知是菩萨。何以故?是诸大士已至一切胜德最上上品位,无余因缘,唯由系属大悲故,于一切众生,安立自身似彼仆使。由无憍慢故,于一切众生,能忍受一切最难求,欲恒荷负一切苦行事。由碍他故,不立自事,是故说非直买得是所说。
能感相果报业者,偈曰:剡浮洲丈夫,对佛佛故意,思慧类百劫,于余得引此。
释曰:唯于剡浮洲菩萨修引相报业,非余洲。何以故?剡浮洲人智根最利故。唯丈夫非女人,过女人位故。此修于何时?大师在现前时,由缘佛为境故意故。此业思慧为类,非闻修慧。于余时谓百大劫量,非于多余。一切佛皆尔,唯释迦牟尼世尊,正勤最炽盛故,能超九劫,于九十一劫引所余相业。是故如来说:土主!我从此生前所经九十一劫,不忆不见,昔时于一家生中,因施一熟食有间有损,何况大事,从此时自性念宿住故。已出初阿僧只菩萨,除灭四种过失,恒得二种最胜德,宿旧师说如此。
于菩萨诸相中,偈曰,一一百福生。
释曰,此福量云何?除近行菩萨,一切十方众生,能感富乐业为量,余师说如此。如众生业增上缘,能感三千大千世界生,如此量,毗婆沙师说如此。有余师说:唯诸佛能知此业数量。
复次今世尊,昔在菩萨位中,事几诸佛?于初阿僧只事七十五千佛,于第二阿僧只事七十六千佛,于第三阿僧只事七十七千佛。
一一阿僧只最后时,何佛世尊出?由逆时,应知次第。
偈曰:三僧只后出,毗婆尸、燃灯、宝光。
释曰:于剌那尸弃佛世尊,第一阿僧只究竟。于燃灯佛世尊,第二阿僧只究竟。于毗婆尸佛世尊,第三阿僧只究竟。
于一切佛,偈曰:先释迦。
释曰:有佛世尊号释迦牟尼,昔已出世。于此世尊所,今佛世尊求修菩萨行,初发菩提愿:愿我成佛,皆同如此相。昔时世尊,如今末世时生,乃至世尊正法住唯一千年内。
菩萨在于何位圆满何波罗蜜?
偈曰:遍处施一切,由大悲施满。
释曰:是时于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所应施类,若施财乃至眼及骨髓,若施法无师祕密,若施无畏现在未来二世救济。唯有大悲无所求,为由此量施波罗蜜得圆满。
偈曰:分斫身无怪,有欲戒忍成。
释曰:若是时菩萨未得离欲法,若被斩斫身分分断,于自他无爱憎故,最轻怪心亦不起,是时戒忍波罗蜜二俱圆满。
偈曰:赞底沙精进。
释曰:昔有如来号底沙,于宝山岩中入火界定。今佛世尊昔在菩萨位,以别意行遇见此如来,一脚着地一脚未下。于七日七夜,诵一偈赞叹已方坐。偈曰:
「地天梵静处皆无, 三世十方未曾有,
遍行寻此地山林, 何人等尊由三德。」
是时精进波罗蜜已圆满,九大劫已超究竟。
偈曰:定慧觉无间。
释曰:先无上菩提,持诃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已圆满,于金刚三摩提位。
此六云何名波罗蜜多?由至自圆德际故。复次波罗摩者,谓菩萨最上品故,是彼正行,名波罗美(眠履反);是彼正行聚,名波罗美多,互不相离故。
经中说:有三福业类,一施性福业类、二戒性福业类、三修性福业类。此三云何名福业类?
偈曰:福业福业类,此三如业道。
释曰:此施等三,亦福亦业亦类,如应次第。譬如业道,彼亦业亦道。但业家道非业,故说业道。此三亦尔。于施性福业类中,身口业有三种,能发起故。意有二,亦福亦业,余诸法共彼俱起,但福非业非类。于戒性中但身口业故,唯有三种。于修性中慈无量修,但福亦是福业类,与此相应故意,由慈门所生起故、与此观俱起故。意及戒亦福亦业。所余信等相应法,但福非余。
复次造作福名福业,谓福前分行,此三是前分依止类。为成就此三,是故作福真实福业唯是故意。此三是故意所缘福业类,余师说如此。
施者是何法?或说所施名施。
此三中,偈曰:由此施是施。
释曰:若由此因施事得成,说此因为施。由怖畏求得爱欲等,施事亦成,此中不许彼为施因,为简别彼故说此言。
偈曰:欲供养利意。
释曰:于他,由欲作供养及利益事故施,是故此二是施因。若尔,则施但因非业。虽然,若正由此法起,故施得成,此正是施。
此法何相?
偈曰:身口及缘起。
释曰:缘起是何法?是法聚能生起身口业,此名缘起。此中说偈:
「慧人由善心, 若舍财于他,
此刹那善阴, 说此名施业。」
偈曰:此大富为果。
释曰:是施性福业类,能得大富乐果报。
此施复何为?
偈曰:为利自他二,不为二故施。
释曰:此中若未离欲圣人,及未离欲凡夫,于支提施物,此施唯利益自身,不为利他,他由此无利益故。若已离欲圣人,以物施他众生,除现报业,此施但为利他,他由此得利益故;不为自身,此业果报地永已过故。若未离欲圣人,及未离欲凡夫,以物施他众生,此施为二利,谓自、他。若已离欲圣人,于支提施物,除现报业,此业不为二利,谓自、他,此施唯为恭敬知恩故施。
若约通义说,此施以大富乐为果报。
偈曰:胜别由能施,施类由胜故。
释曰:此中能施胜者。
偈曰:由信等人胜。
释曰:由信、戒、闻等德相应故为胜。此人所行施,由施主有胜德,于与果最胜。
若施主有如此德,偈曰:以敬重等施。
释曰:若敬重心行施、自手行施、应时行施、不损恼行施。
是故,偈曰:得尊重大乐,应时及难夺。
释曰:若施主能行四德施,次第得四种可爱胜果,谓得他恭敬尊重;于大胜可爱尘起受用意乐;应受用时即得财物,不过受用时;所得财物不可侵夺,谓怨亲水火等。
说施主胜德义已。由施主有胜德故,施有胜类。复次所施物有胜德。云何?
偈曰:色等德物胜。
释曰:若所施物色香味触等德随一相应,此物由此德胜。
若施如此有德物,此施何有?次第应知。
偈曰:妙色好名闻,可爱相软滑,随时乐触身。
释曰:若施有色德物,得端正可爱色报。若施有香德物,得大好名闻,如香于四方名闻遍覆。若施有味德物,得报如美味,为一切世间所爱。若施有触德物,得柔软细滑身,复得随时安乐触身,譬如宝女身。
田何德为胜?
偈曰:由道苦恩德,施田有胜德。
释曰:如世尊说:若施物于畜生,应受百倍果报。若施物于人道破戒众生,应受千倍果报。由苦差别田有胜德者,如有摄福业类中说:一于病人行施,二于看治病人行施,三于寒时行施,说如此等施。复说:若与此有摄七种福业类相应,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不可校量。由恩差别田有胜德者,如父母及余有恩人,譬如熊鹿本生经说。由德差别田有胜德者,如经言:若施物于有戒人,应受百千倍果报。
如此等。于一切施中,偈曰:脱人施脱胜。
释曰:若离欲人施物于离欲人,此施于一切财施中,佛世尊说最胜。
偈曰:菩萨。
释曰:菩萨所行施,此施是一切众生安乐利益事因故,此施若非离欲人所行,及不于离欲人施,此施于一切施最胜,除菩萨施。
是佛世尊所说八种施,于中,偈曰:及第八。
释曰:最胜。何者为八?一已至施;二怖畏施;三已施我施;四当施我施;五昔已施施,谓父及先亡等;六为得天道施;七为得好名闻施;八为庄严心施,为心资粮施,为应众理施,为得最上品己利施。已至施者,先旧师解:于已至及亲近人所行施。怖畏施者,此人见财物现前向灭坏,若施胜自灭坏,由此意故行施。所余易解,故不分别。
若施物于须陀洹向人,此施果报不可称量。若施物于须陀洹,百倍无量。如此广说,应知如经。
复次偈曰:父母病说法,人后生菩萨,虽凡夫中施,果报无数量。
释曰:此五人若皆是凡夫,于彼行施,约果报无数无量。于中最后生菩萨说法人,于四种胜田中,安立在何田?入恩田摄。何以故?此人是善知识,世间无明所暗能施慧眼,能显示平等不平等,能生起无流法身。若略说,此人能作佛所应作事。
若人欲知诸业轻重相,略说应知有六种因。
偈曰:后分田及依,前分故意愿,此下上品故,故业有下上。
释曰:后分者,若作此业已,复更数数随作。田者,是处行损行益。依者,谓业道。前分者,为得业道,身口故意,若由此业道究竟。故意者,如此如此我应作,如此如此我正作。愿者,谓求当来用。有人由属后分故,成重品业,定安立果报故。复有人由属田故,业成重品,于田由属依止,此业成重品,不由余因。依止谓业道,譬如父母及余众生。由杀生依止重,不由偷盗等重,所余应知亦尔。若人作业,此六因一切皆是上品,应知此业是最重品。若人作业,此六因一切皆是下品,应知此业是最轻品。
经中说:业有二种,一所作、二所长。云何业是所长?由五种因。
偈曰:故意作圆满,无忧悔对治,由伴类果报,说业所增长。
释曰:云何由故意作?此业故意所作,非无意为先、非怱促所作,熟研寻简择然后方作。云何由圆满?有人由一邪行堕恶道,有人乃至由三。有人由一业道堕恶道,乃至有人由十堕恶道。此中若人由此业量应堕恶道,此量未圆满,此业但是所作未是所长,若已圆满方是所长。云何由无忧悔对治?若人作业于中无忧悔心,不受善行为对治。云何由伴类?惑作恶,以恶为伴类。云何由果报?此业已定,能与果报。善业亦应如此思。若异此相所作业,但作非长。
前已说,未离欲人于支提施物,此施但为自利不为利他。此中若无能受用施物,云何此业成福?福业有二种:一弃舍为类,若由舍物此福业生;二受用为类,若由受用所施物此福业生。
此中偈曰:支提舍类福。
释曰:于中无受用类福。彼若不受,云何有福?何因为证?若有能受必有福,若无能受则无福,随一无利益故。此因不成证。何以故?若福由利他故,成修慈等无量及正见应无福,是故应许此义,于支提福唯舍为类。
偈曰:如慈虽不受。
释曰:譬如于慈悲等观中,虽无能受及利益他事,有无量福生从自心起。如此若有德人已灭,敬事心所作,从自心起福。
若尔,施恭敬等业,应成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业生缘敬事,心最胜故。譬如有人欲杀怨家,怨家先已死,此人犹想怨家起故意,造身口业生多非福,不但由欲杀意。如此大师已去世,若人由敬事心起恭敬施等事,最生多福,不但由敬事心。
若于善田行施,及起恭敬等业种子,得可爱报。若于恶田,应得不可爱报。
偈曰:恶田有好菓,菓种不倒故。
释曰:于恶田见果,从种子无倒。谓从蒲桃种子,唯蒲桃子生,其味甘美。从维婆种子,唯维婆子生,其味莶苦。如此于恶田,由安乐利益他意所生施业种子,唯可爱果报生,非不可爱。恶行亦尔,由田过失,此种子或少果或无果。
说施性福业类及有立破已,戒性今当说。
偈曰:邪戒谓恶色,正戒离此二。
释曰:恶性色,谓身口业说名恶戒,远离此业说名善戒。此远离戒有二种,有教身口业,能远离恶,说名有教戒。但是远离性类,说名无教戒。
不但远离恶戒名善戒。何者?
偈曰:及是佛遮制。
释曰:此业虽非自性恶戒,为守人及正法故,佛世尊立遮制戒。如非时食等,远离所遮制名善戒。此戒有二种,谓有教、无教。若人受此戒,由犯事故得破戒罪。若由略义,戒性已说。
偈曰:此清净四德。
释曰:若具四德名清净戒,若翻四德名染污戒。
云何具四德?
偈曰:非邪戒因污,依对治寂灭。
释曰:非邪戒所污者,如前所说,破戒相随一所不毁犯,贪等诸烦恼及利等染污皆所不触。此戒依止破戒对治,谓依念处等故。此戒依止寂灭起,不依止善道生胜类起,为得涅盘所回向故。
有余师说:由五因故得清净,一由根本业道清净、二由前分清净、三非邪觉观所侵触、四四念处所摄持、五于涅盘所回向。有余师说:戒有四种:一怖畏戒,由无资粮忧恼重罚恶道怖畏所得。二望得戒,谓生死乐具及他恭敬利养好名贪欲所得。三顺觉分戒,谓能引解脱。有正见人厌患生死,求出离所得。四无流戒,能对治诸惑,是无垢清净。
说戒性已,修性福业类今当说。
偈曰:寂静地善业修。
释曰:寂静者何法?业与定地自性法俱起。
云何说此法名修?
偈曰:能薰心故。
释曰:云何薰习?此寂静地善业最极能薰习心,能令心与德成一性故,及相续亦尔。譬如以花熏麻。
前已说,此施以大富乐为果报。戒修云何?
偈曰:由胜戒感天,修感相离果。
释曰:施亦能感天道,戒由胜能能感天道,亦能感相离果等,修由胜能能感相离果,亦能感天道等。
经中说:有四人能生梵福业。何法名梵福?毗婆沙师说:为校量能感相报业故,说梵福业。随一业菩萨所修,能令得诸相中一相,此业量说名梵福。
先旧诸师说,偈曰:四业名梵福,劫生天乐故。
释曰:随福业量,能感一劫天道生及乐报,此业名梵福。说此业有四种。何者为四?一若此地处未经建立如来支提,于中造立如来薮斗波。二若此地处未经建立僧伽蓝,于中造立僧伽蓝。三世尊弟子众已破,能更引摄令和合。四于十方众生,修四无量心观。此四种人,如梵先行寿量,于天道中生,受喜乐报。梵先行天寿量一劫故,佛说此人业同彼福业。于别部中,彼师说此偈:
「有信正见人, 若修十胜行,
即生梵福业, 劫生天乐故。」
说财施已,法施今当说。
偈曰:法施如实理,无染说经等。
释曰:修多罗等十二部正教如实道理,无染污心显释文义,是名法施。是故此人自作最广大,自福减失及损他福,若人颠倒说法,或有染污心,为求利养恭敬名闻故说法。此人亦尔。
说福业类差别已,复有三种业类差别。
偈曰:福解脱决择,能感善有三。
释曰:复有别三种业类差别:一福德分能,若此业能感人天可爱报。二解脱分能,若业已起,此人后时必定以涅盘为法。若人听闻生死过失、诸法无我涅盘功德、诸佛恩德相应正说,毛竪泪落悲赞等事起,此人昔已有解脱分能善根,应如此决。譬如于夏月由见芽生,知地坎坼中先有种子。三决择分能,于暖等位有四种,后当说。
是世间所说,谓字印算量文章数,此五体相云何?
偈曰:如理所成业,共缘起有三,字印及算量,文章数次第。
释曰:如理所成者,正方便所生。有三者,谓身口意业。此中字印,若胜方便所作属身业,此共缘起。算量文章,若胜方便所作,属口业,亦共缘起,此四五阴为性。数若胜方便所作,属意业,亦共缘起,四阴为性,此数即是心思。
诸法众名今当说。
偈曰:有诃覆下性,染污。
释曰:若法有染污,有时说名有诃,或说为有覆,或说为下劣性。
偈曰:善无,流美妙。
释曰:若善无流,说名美妙。异下性及美妙法,应知此名中。
偈曰:有为善,应事。
释曰:若善有为,说此名应事。所余不应事,此义自成。
云何无为不应事?不可数习增长故,又无果故,一切事皆为得果。
一切余法皆有上,何法独无上?
偈曰:脱无上。
释曰:涅盘是出离一切生死法,故名解脱。此法于一切法无等。何以故?善真实常住故。尚无法等涅盘,何况有上。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