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论卷第十二
诃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
问曰:汝先言灭三心名灭谛。已知灭假名心因缘,今何谓法心,云何当灭?答曰: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
问曰:行者观五阴空,谓五阴中无常法、定法、不坏法、不变法、我我所法。以无此法故言其空,非不见五阴。答曰:行者亦不见五阴。所以者何?行者断有为缘心,得无为缘心,是故行者不见五阴,但见阴灭。又若见五阴,则不名为空,以阴不空故,如是空智则不具足。
问曰:行者见色,以无我故空,如经中说:行者见此色空乃至见此识空。当知非无色等诸阴。答曰:有如是言,但非清净。如《法印经》中说:行者见色等无常败坏虚诳厌离之相,是亦名空,但未是清净。是人于后见五阴灭,是观乃净,故知见诸阴灭。
问曰:以有为缘智何故不得清净?答曰:行者或时起五阴相,故假名心还生,是故有为缘心不得清净。若证诸阴灭,则五阴不复现前,成假名因缘灭故,假名想则不随逐。譬如有树,剪伐焚烧灰炭都尽,树想乃灭不复随逐,是事亦尔。又佛语罗陀:汝破裂散坏众生令不现在。又一经说:汝罗陀破裂散坏色乃至识令不现在。故知若坏众生是假名空,若破坏色是名法空。又二种观,空观、无我观。空观者,不见假名众生。如人见瓶以无水故空,如是见五阴中无人故空。若不见法,是名无我。又经中说:得无我智则正解脱。故知色性灭、受想行识性灭,是名无我,无我即是无性。
问曰:若以无性名无我者,今五阴实无耶?答曰: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所以者何?佛说诸行尽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有,非实有也。又经中说第一义空,此义以第一义谛故空,非世谛故空。第一义者,所谓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是故若人观色等法空,是名见第一义空。
问曰:若五阴以世谛故有,何故说色等法是真谛耶?答曰:为众生故说。有人于五阴中生真实想,为是故说五阴以第一义故空。
问曰:经中不说有业有果报,但作者不可得耶?答曰:此因诸法说作者不可得,是说假名空。如经中说:诸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老死诸苦集灭。以此语故,知五阴亦第一义故无。又《大空经》中说:若人言此老死、某老死,若人说身即是神、若说身异神异,此言异而义同。若有此见,非我弟子、非梵行者。若遮某老死则破假名,遮此老死则破五阴。又说生缘老死名为中道,当知第一义故说无老死,世谛故说生缘老死。又如过瓶相则第一义故无瓶,如是过色等法则第一义故无色。又经中说:若法是诳即是虚妄,若法非诳即名为实。诸有为法皆变异,故悉名为诳,诳故虚妄,虚妄故非真实有。如偈说:
「世间虚妄缚, 状如决定相,
实无见似有, 深观则皆无。」
当知诸阴亦空。又见灭谛故说名得道,故知灭是第一义有,非诸阴也。若诸阴实有,行者亦应见而得道,而实不然,故知五阴非第一义有。又以阴灭为实,故知诸阴非实,不可言诸阴是实、无阴亦实。又所有见法皆以痴故,如人眼不可诳则不见幻。如是若无愚痴则不见诸阴,是故诸阴非第一义有。又经中说:随有我即是动处,而阴中有我。如阿难说:因法成我,谓因色阴乃至识阴。又如诸上座比丘问差摩伽:汝说何事为我?差摩伽言:我不说色是我、不说离色是我,乃至识亦如是,但于五阴中我慢未断。此经意以学人或时散乱念故则起我慢,若摄心念,五阴灭我慢即灭。如花非但根茎枝叶为华,亦不离此为华。如是非色等是我,亦不离色等是我。如是灭我因缘则我慢不起,故知诸阴亦空。又行者应灭一切相证于无相,若实有相何为不念?非如外道离于色时,知实有色但不忆念。行者要见色等诸阴灭尽,见灭尽故名入无相,故知色等非第一义。又随有五阴则有我心,当知无五阴故我心则灭,是故诸阴皆空。又《水沫经》中佛说:若人见水聚沫,谛观察之知非真实。比丘亦尔,若正观色阴,即知虚诳无牢无坚败坏之相。观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亦复如是。此中五喻皆示空义。所以者何?眼见水沫消时还无,泡等亦尔,故知诸阴非真实有。又若佛弟子深厌生死,皆以见法本来不生,无所有故。若见无常,则但能生败坏苦相;若见无性无余相故,则能具足行苦,具此三苦名得解脱,当知一切诸法皆空。又空是解脱门,此空非但是众生空,亦有法空。如说眼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至处,则知过去未来眼空,现在眼亦以四大分别故空。如佛说眼肉形中所有坚依坚名为地等,若得此空则说无所有。又说一切诸行断故名断性、离故名离性、灭故名灭性,故知一切诸行皆灭。若实有诸行,则无正断离灭。灭名为无,当知第一义故诸行皆无,但以世谛故有诸行。
灭尽品第一百五十四
若缘泥洹是名空心。
问曰:泥洹无法,心何所缘?答曰:是心缘无所有,是事先明,为知泥洹故。
问曰:此空心于何处灭?答曰:二处灭,一入无心定中灭、二入无余泥洹断相续时灭。所以者何?因缘灭故此心则灭,无心定中以缘灭故灭,断相续时以业尽故灭。论者言:行者若能灭此三心,则诸业烦恼永不复起。
问曰:何故不起?答曰:是人具足无我故业烦恼灭,如灯烟墨有所依处则住,无依处则不住也。如是若有我心依处,业烦恼则集,无则不集。又无漏正见烧尽诸相令无有余,如劫火烧地等无余,以无相故,诸业烦恼则不复集。又有我心者则业烦恼集,阿罗汉通达空智、无我心故则不复集。
问曰:是人虽新业不集,以故业故何得不生?答曰:是人以正智慧坏此业,故不能得报,如焦种子不复能生。又若无爱心则诸业不能得报,如地无润则种不生。又此行者于诸识处悉灭诸相,识无所依故无生处,如种无依则不得生。又业烦恼具故能受身、不具则灭,是人无烦恼故因缘不具,虽有诸业不能受生。又众生以烦恼故受诸趣身,以受身故,诸业于中能与果报。若无烦恼则不受身,不受身故,诸业云何能与果报?如人负债,恃势力则债主不能得便。行者亦尔,若不在生死,虽有诸业不能与报。又如人被缚,余人则能随意毁辱。如是众生为烦恼所缚,随业多少皆能与报;得解脱者则不能得便。又自业能与果报,是人行空行故,于诸法中无有自相,是故诸业不能与报。如以儿为奴则无有财分,此亦如是。又烦恼力能转诸业,烦恼势尽则诸业不转,如轮虽在动,势尽故则不复转。又烦恼力能变诸业,如母爱子血变为乳,爱心灭故则不复变。如是烦恼力故业能与报,离则不能。又是人以戒定慧等功德修身,势力大故诸业不能得便,是故虽有故业不能与报。如是此人故业,现在少偿、新业不造,如火烧薪,薪尽则灭。是人亦尔,以不受故灭。灭三心故,于一切诸苦永得解脱。是故智者应灭三心。
道谛聚定论中定因品第一百五十五
论者言:今论道谛。道谛者,谓八直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八圣道略说有二,一名三昧及具、二名为智。今当论三昧。
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
问曰:是心云何得住一处?答曰:随所多习于此处住,若不多习则速舍离。
问曰:当云何习?答曰:随所乐习。
问曰:云何能乐?答曰:身心麁重名苦,以猗法除身心麁重相则能生乐。
问曰:云何生猗?答曰:以欢喜因缘故身心调适。
问曰:云何生喜?答曰:从念三宝及闻法等心悦故生。
问曰:云何心悦?答曰:从清净持戒心不悔生。
问曰:已说三昧因,今三昧复是谁因?答曰:是如实智因。如实智者,谓空智也。如说行者如是摄心,清净心除盖心,住心不动心,则能如实知苦圣谛集灭道圣谛。是故欲得如实智者,当勤精进修习三昧。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又一切妙善皆由正智,一切鄙恶皆由邪智。如经中说:无明为首,无惭愧随从,起一切恶。以明为首,惭愧随从,起一切善。而三昧是正智慧因,故知一切妙善皆因三昧,是故当勤精进修习。
定相品第一百五十六
问曰:汝说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三昧与心为一为异?答曰:三昧与心不异。有人说,三昧与心异,心得三昧则住一处。虽有此言,是义不然。若心得三昧能于缘中住者,是三昧亦住缘中,亦应更因余三昧住,如是无穷是事不可。若是三昧自然住者,心亦如是,不应因三昧住。是故若言三昧异心,于义无益。又受想等诸心数法亦于缘中住,此复更因何法故住?是事应说。若受想等各有三昧,即同先过。又经中但说一心是三昧相,不说心得三昧故住,故知不然。又言一心则不明余法,如先说,随心乐处于此缘住。当知心边无别三昧,随心久住名为三昧。
问曰:是三昧为有漏、为无漏?答曰:三昧二种,有漏、无漏。世间诸禅定是有漏,入法位时诸三昧名无漏。所以者何?是时名为如实知见。尔时二种亦名三昧,亦名为慧,摄心故名三昧,如实知故名慧。摄心有三种,善、不善、无记,是中以善摄心为三昧,非不善、无记。此三昧亦有二种,一是解脱因、一非解脱因,解脱因者名为定根。有论师言,但无漏定名为定根。是语不然,若有漏无漏能为解脱因者,皆名定根。是三昧随住缘故分别三种,小、大、无量。心少时住,若见小缘,是为小;余二亦尔。又随时故有三种相,制相、发相、舍相。心退没时应用发相,心掉动时应用制相,心调适时应用舍相。如金师治金,或炙或渍或时舍置,若常炙则消、常渍则生、若常舍置则不调柔。行者心亦如是,若动不制则常散乱,若没不发则复懈怠,若适不舍则还不适。又如调马,若疾则制、若迟则策、若调则舍,行者调心亦复如是。又此三昧有三种方便,入定方便、住定方便、起定方便。如法入定是入定方便,在定不动是住定方便,如法起定是起定方便。
问曰:云何得此三种方便?答曰:行者取自心相,如是制、如是发、如是舍,则能入定,住、出亦尔。
问曰:但直取定何用方便?答曰:若不生此三种方便,则有过咎,不得随意,欲入则起、欲起还入,有此等过。又以利为损、以损为利,如见少净色及少光明谓得大利,若念无常苦空等心不得乐反谓为损。
问曰:行者何故或有得定或不得耶?答曰:得定因缘有四,一今世勤习、二前身有缘、三善取定相、四闻随定法。又修定四种,一常勤习而不一心行、二一心行而不常修习、三亦常修习亦一心行、四不常习不一心行。又有四种,有多善少慧、有少善多慧、有多善多慧、有少善少慧。于此中第三行者必能得定,第四必不能得,第一第二若调等则得。
三三昧品第一百五十七
问曰:经中说三三昧,一分修三昧、共分修三昧、圣正三昧。何者是耶?答曰:一分修者,若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共分修者,若修定亦修慧,是世间三昧,在暖等法中。圣正三昧者,若入法位能证灭谛,则名圣正。何以知之?如长老比丘说行者以定修心,因慧能遮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遮烦恼;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脱,性谓断性离性灭性。又若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如以定慧得解脱名俱解脱。
问曰:有人言,一分修者,若因三昧能见光明不见诸色,若见诸色不见光明。共分修者,谓能见色亦见光明。圣正者,谓学无学所得三昧。是事云何?答曰:无有经说:唯见光明而不见色,经中但说我本曾见光明亦见诸色,今失光明亦不见色。又汝应说因缘,何故能见光明而不见色?如是等故,汝说非也。
问曰:又经中说三三昧,空、无相、无愿。是三三昧云何差别?答曰:若行者不见众生亦不见法,是名为空。如是空中无相可取,此空即是无相。空中无所愿求,是空即名无愿。是故此三一义。
问曰:若尔,何故说三?答曰:是空之能,谓应修空。修空得利,谓不见相。不见相故无相,无相故不愿,不愿故不受身,不受身故脱一切苦。如是等利皆以修空故得,是故说三。
问曰:有论师言,若三昧以空无我行是名为空,若行无常苦因集生缘道如行出是名无愿,若行灭正妙离是名无相。是事云何?答曰:汝言行无常苦名无愿者,此则不然。所以者何?佛常自说:若无常即是苦,若苦即是无我,知无我则不复愿。故知亦以空故不愿。若说行因集生缘名无愿者,此或可尔。所以者何?经中说:见所有生相皆是灭相,则生厌离。又道中不应有无愿行。所以者何?愿是爱分。如经说:上中下愿,道中不生贪爱。是故不应有无愿行。又经中说:五阴灭故名灭。当知随无五阴是名为空,空即是灭,是中无愿以爱身故愿,故知此三一义不应差别。
问曰:又经中说三三昧,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何者是耶?答曰:以空见五阴空,更以一空能空此空,是名空空。以无愿厌患五阴,更以无愿厌此无愿,是名无愿无愿。以无相见五阴寂灭,更以无相不取无相,是名无相无相。
问曰:有论师言,是三三昧名有漏。是事云何?答曰:此非有漏。所以者何?是时无漏能使故。又此三昧于空等胜,云何当是有漏?
问曰:若空等三三昧实是智慧,何故名三昧耶?答曰:诸三昧差别故。又三昧能生如实知见,故名三昧,果中说因故。
问曰:有论师言,是空空等三三昧,但无学人得,非余人。是事云何?答曰:学人亦应得。所以者何?行者应证有漏无漏一切法灭,是故学人亦应当证无漏法灭。
四修定品第一百五十八
有修定为现在乐、有修定为知见、有修定为慧分别、有修定为漏尽。若三昧能得现在乐,谓第二禅等。何以知之?佛说第二禅,谓从三昧生喜乐为名,不为余法,如入舍卫城为饭食故。
问曰:初禅亦有喜乐,何故不说有现乐耶?答曰:初禅杂诸觉观,能散心故,不说现乐。
问曰:第二禅亦有喜等能乱心法,何故名乐?答曰:先灭诸觉深摄心故,说喜等为乐。但以行苦故,一切名苦。又初禅中苦麁,二禅等中苦细,苦细故得名为乐。
问曰:第二禅等亦有后世乐行,何故但说为现在乐?答曰:如为阿闍世王说现在沙门果。又以近故说,又为破五欲乐故说现在乐。若人贪着五欲乐故不得诸禅,为是故说:汝等若能离五欲乐,当得胜现在乐。又诸佛不赞受后身故,不说后乐。又世间人言在家人乐,非出家人,是故佛说此是出家人现在乐也。又是四修定皆为现乐,以初受名故独说现乐。
问曰:若是四修定能成种种利,何故但说此四利耶?答曰:利有二种,世间利、出世间利。第二修定为世间利,所谓知见,知名八除入、十一切入等利,见名五神通等利。所以者何?是利眼见故名为见,是事因取光明故成,故为知见。说光明相二,是出世间利。以慧分别五阴,名慧分别,故经中说。慧分别者,行者若生诸受诸觉诸想皆能别知。别知受者,谓触因缘受。无有受者、别知觉者,此计我觉,云何令无?谓分别男女等假名想。破此想故则无诸觉,如经说:诸觉何因?所谓为想。故知但破想故则无诸觉。诸觉无故,诸受亦无。故知破假名故名慧分别,以慧分别故得漏尽。如经中说:行者观五阴生灭相,故能证阴灭。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摄在四中。
问曰:有论师言,第四禅中能得阿罗汉果无碍道,名为漏尽。是事云何?答曰:是中无有差别因缘,但第四禅中无碍道名为漏尽非余,是故不然。又修定为三种利,一为现乐、二为知见、三为断结。或说为二,如说为毕竟尽故、善清净故、生死尽故、分利种种性故。是有眼者说道,是中前三说断,后一说知,佛于此中不说现乐。
四无量定品第一百五十九
慈悲喜舍。慈名与瞋相违善心,如善知识为善知识常求利安。行者亦尔,为一切众生常求安乐,是故此人与一切众生为善知识。
问曰:何谓善知识相?答曰:常相为求今世后世利益安乐,终不相违求无益事。行者亦尔,但为众生求安乐事,不求非安乐事。悲名与恼相违慈心。所以者何?亦为众生求安乐故。
问曰:瞋恼有何差别?答曰:心中生瞋念,欲挝打害此众生。从瞋起身口业,则名为恼。又瞋为恼因,怀瞋心者必能行恼。喜名嫉妬相违慈心,妬名见他好事心不忍则生嫉恚。行者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大欢喜,如自得利。
问曰:此三皆是慈耶?答曰:即是慈心,差别三种。所以者何?不瞋名慈,有人虽能不瞋,而见苦众生不能生悲。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见子遭急苦恼,尔时慈心转名为悲。或有人于他苦中能生悲心,而不能于他增益事中生欢喜心。何以知之?有人见怨贼苦尚或生悲,见子得胜己事而不能喜。行者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欢喜心如己无异,是名为喜。故知慈心差别为悲喜。
问曰:何所舍故名舍?答曰:随见怨亲则慈心不等,于亲则重、于中不如、于怨转薄,悲喜亦尔。是故行者欲令心等,于亲舍亲、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悲喜亦尔。故经中说:为断憎爱修习舍心。
问曰:若尔,则无别舍心,但以心平等故名为舍。
答曰:我先说慈心差别为悲喜等,又慈心以下中上法故有三种,能令此三平等故名为舍,如说以上慈心修习二禅。
问曰:以何方便得此慈心?答曰:后当说瞋恚过患,知此过患已常修慈心。又见慈心利益功德,如经中说:行慈心者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如是一切从瞋生业无如之何,闻此利益故能修习。又行者生念:我起瞋恚自受果报,非余人受,故应不瞋而修慈心。又行者思量:我以少恶加人则自受多恶,百陪不啻,故应离恶。又经中说五种除瞋因缘,常当忆念。又瞋恚非是行者所宜。又当念前人利益善事,除舍恶事则瞋恚息。又当观前人本末因缘,此人先世或为我母,怀妊生育为我勤苦,或为我父兄弟妻子,云何当瞋?又念:来世或当为我父母兄弟,或作罗汉缘觉诸佛,云何可瞋?又见恶人以行恶故两世受苦,是故不瞋。又深观前人体性善恶,若恶人加恶何故生瞋?如火烧人不应瞋也。又见前人为烦恼所逼不得自在,犹如鬼着,何为生瞋?又随以何因缘修习忍辱,应念此法则瞋恚息、慈心增长。忍功德者,谓行者生念:我若瞋他即为凡鄙,与彼无异,是故应忍。如佛说偈:譬如调象,能堪刀箭,我亦如是,能忍诸恶。又偈说:恶口骂詈,毁辱瞋恚,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毁辱瞋恚,大人堪受,如花雨象。是故应忍。又以此恶事回为功德,以从诸恶成功德故。又行者知此众生愚痴无识,犹如婴儿,不应瞋也。以此方便能修慈心。
问曰:云何修悲?答曰:行者见诸众生乐少苦多,故生悲心:我当云何于苦众生更加诸苦?又见众生深贪着乐,则生念言:我今云何断他所愿?故生悲心。又见苦众生以现苦故苦,见乐众生以无常故苦,是故一切众生皆有苦分,或早或晚无得脱者,以是因缘故生悲心。
问曰:云何修喜?答曰:行者见嫉他利者是凡鄙相,是故修喜。作如是念:我应与众生乐,他今自得则是助我,故应生喜。又见此嫉妬空无所益,不能损他,但反自害。又如经说嫉妬之过,欲离此过故生欢喜。
问曰:云何行舍?答曰:见不等心过欲,令心等,是故行舍。又行者见贪恚心过,故修行舍。
问曰:是无量心在何地中?答曰:皆在三界。
问曰:有论师言,从三禅以上无喜根。是事云何?答曰:我不说喜心是喜根性,但为利他,心喜不浊,故名为喜。是四无量皆是慧性。
问曰:云何于无色界有四无量心?以色相故分别众生,彼中坏裂色相,云何当有?答曰:无色众生亦可分别,如经中说:当作有色及无色等。又经中说:修慈极远得遍净报,修悲极远得空处报,修喜极远得识处报,修舍极远得无所有处报。故知无色中亦有无量。
问曰:一一地中有一无量心,非想非非想处无耶?答曰:一切处有一切,但修上慈故生遍净处,以诸业生相似果报故。谓求乐众生者还得乐报,悲亦如是。由有身故多集诸苦,虚空中无色故,识处心于缘中深乐住故。舍极无所有处者,行者为想所疲惓故入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亦无量,但以细微不了故不说。又一切处有一切,随多故说,遍净中慈最上故,如是等。又诸禅定中,四无量心受果报胜,以众生缘故。
问曰:有论师言,是四无量但缘欲界众生。是事云何?答曰:何故不缘余众生耶?应说因缘。佛于无量经中说,行者慈心普覆四方上下一切众生。色无色界众生亦有无常败坏堕诸恶趣,何故不缘?
问曰:有论师言,但生欲界行者能现入无量。是事云何?答曰:一切处生皆能现入。
问曰:若彼中生亦能现入,则福不应尽,常生彼中。答曰:如彼中亦现入禅等,诸余善法而亦有退没,慈等亦尔。
问曰:若有此理,何不速退?答曰:有如是业,虽有退因缘而不速退,如欲天等虽有善业亦生恶道,是事亦尔。
问曰:行慈三昧者,何故兵刃水火不能害耶?答曰:是善福深厚,诸恶不加,亦为诸天所守护故。
问曰:经说与慈俱修觉意,有漏无漏云何俱修?答曰:是慈与觉意相顺,如经中说:若人一心听法则能断五盖修七觉意,不可听法亦修觉意。又经中说:汝等比丘修习慈心,我保汝得阿那含果。慈心虽不断结,先以慈心集诸福德,智慧利故得圣道慧能断诸结,故说修慈得阿那含。与慈修觉亦复如是。
问曰:阿罗汉断众生想,云何行无量心?答曰:阿罗汉虽入慈心,不能集成慈业,以不受生故。
问曰:诸佛世尊大悲云何?答曰:诸佛世尊有如是不思议智,虽知诸法毕竟空,而能行大悲深于凡夫,但不得定众生相。
问曰:悲与大悲有何差别?答曰:悲名但心怜愍,能成办事故名大悲。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苦,为尽此苦勤修精进,又于无量劫修习所成,故名大悲。又以智眼见众生苦,决定发心要当除灭,故名大悲。又多所利益故名大悲,亦无障碍故名大悲。所以者何?悲心或念他恶故生障碍,大悲于种种深恶通达无碍。又悲心或有厚薄不等,一切平等故名大悲。又自舍己利但求利他故名大悲,悲不如是,是名差别。如是慈等于佛皆名为大,但以悲能救苦是故独说。
五圣枝三昧品第一百六十
经中说五圣枝三昧,谓喜、乐、清净心、明相、观相。喜是初禅,二禅喜相同,故名为一枝;第三禅以离喜乐别为一枝;第四禅中清净心名第三枝。依此三枝能生明相、观相。是明相与观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故名观相。能至泥洹,故名为圣。
问曰:经中说圣五智三昧。何者是耶?答曰:佛自说行者作是念:我此三昧圣清净,是名初智。此三昧非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赞,是第二智。此三昧寂灭妙离故得,是第三智。此三昧现在乐、后得乐报,是第四智。此三昧我一心入一心出,是第五智。佛示定中亦有智慧,非但系心。行者修习定时若生烦恼,于中生智除此烦恼,欲令三昧为圣清净,是名初智。圣清净者,谓非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赞。非凡夫者,谓诸圣人以得智故不名凡夫。此智能破假名,是第二智。薄诸烦恼贪等烦恼灭故名寂灭,寂灭故妙,离诸烦恼故得名为离,得此皆是离欲道,是第三智。随证烦恼断,得安隐寂灭,离热乐故名现乐后乐。现乐名离烦恼乐,后乐谓泥洹乐,是第四智。行者常行无相心,故常一心出入,是第五智。是故若未生此第五智者应生,若生即得三昧果。
六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一
问曰:经中说六三昧,有一相修为一相、有一相修为种种相、有一相修为一相种种相、种种相修亦如是。何者是耶?答曰:一相者应是禅定,禅定于一缘中一心行故。种种相应是知见,知诸法种种性故,于五阴等诸法中方便故。
问曰:云何一相修为一相?答曰:若人因定还能生定者是。一相修为种种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知见者是。一相修为一相种种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禅定及五阴方便者是。种种相修亦如是。
问曰:有论师言,一相修为一相者,若人因第四禅证阿罗汉果是也。一相修为种种相者,若人因第四禅证五神通者是。一相修为一相种种相者,若人因第四禅证阿罗汉果及五神通者是。种种相修为种种相者,若人因五枝三昧证阿罗汉果及五神通者是。余二亦尔。是义云何?答曰:应说因缘,何故第四禅及阿罗汉果是一相五枝三昧,及五神通名种种相?又五枝不可为依,五枝三昧是四禅明相观相,云何依此得阿罗汉果?所以者何?要依一禅得阿罗汉果,又亦不应依明相得阿罗汉果,是故非也。
问曰:有人说,六种入定,顺入、逆入、逆顺入、顺超、逆超、逆顺超。是事云何?答曰:有论师言,行者欲趣灭尽定故,次第入出诸禅,是故不应若逆若顺若逆顺及超越等。五种入出得何利耶?行者欲至灭尽定,必应次第入,亦应次第起。又若得上地,何故更入下地?下地刺棘。如人不复乐小儿戏,又如人以巧不复乐拙,是事亦应如是。又若说超越,是事不然,经中但说次第入诸禅定。行者若能超至第三,何故不能超至四五?若言力势齐此,如人登梯,可超一桄、不能超二。此喻亦不必定,又大力人能至四桄,亦有能越百步,是故不然。经中虽说佛入泥洹时逆顺超越入诸禅定,此经与正义相违,不可信受。虽有此言,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说行者趣灭尽定,但应顺入,不须五种。行者若欲直趣灭定,是则不须。若欲自试心于禅定中能自在不退,故逆顺出入超越。如人乘马,若对敌阵则不须盘,若欲调习,于闲时则可。若言下地刺棘不应入者,不以下地胜后便入,以是行者所行道故。若言如人不乐小儿戏者,或以因缘为小儿戏,如老伎人终日舞戏,非情所乐,为教习故。如是圣人逆顺出入超越诸禅,欲示天人及诸神仙诸禅定中自在力故。又佛入泥洹时,欲以深妙禅定熏修舍利,故自在入出逆顺超越。又人见佛入无余泥洹,则厌恶一切诸有为法,是故佛现珍爱此法。汝言此经违正义者,是事不然。汝言何故不能超至四者,菩萨藏中说超越相,从初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散心中,以心力大故能如是。
七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二
论者言:有七依,依初禅得漏尽,乃至依无所有处得漏尽。依名因此七处得圣智慧,如说摄心能生实智。有人但得禅定谓之为足,是故佛言此非足也,应依此定更求胜法,谓尽诸漏,故说为依。
问曰:云何依此禅定得尽诸漏?答曰:佛说行者随以何相何缘入初禅,是行者不复忆念是相是缘,但观初禅中所有诸色若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箭,痛恼无常苦空无我,如是观时心生厌离解脱诸漏。乃至无所有处亦如是,但三空处无色可观。行者见欲界愦乱、初禅寂灭,然后乃得。是故佛言:勿念初禅寂灭乐相,但观初禅五阴八种过患。余依亦尔。
问曰:欲界何故不说依耶?答曰:《须尸摩经》中说,除七依更有得圣道处,故知欲界亦有。
问曰:有人言,依初禅边未到地得阿罗汉果。是事云何?答曰:不然。若未到地有依,是则有过。若能得未到地,何故不入初禅?是故不然。
问曰:非想非非想处何故不说依耶?答曰:彼中不了,定多慧少,故不说有依。七想定即七依也。
问曰:佛何故说七依名七想定?答曰:外道无真智,故但依止想,一切依止皆为想所污不为解脱,故名想定。圣人能破坏想,但依此定直取漏尽,故名为依,如说行者观此诸法如病如痈等。非想非非想处亦以想不了,故不说想定。
八解脱品第一百六十三
论者言:经中说八解脱,初内色想观外色,行者以此解脱破坏诸色。何以知之?第二解脱中说内无色想观外色,以破内色故言内无色想,故知行者于初解脱中渐坏身色。至第二解脱中,内色已坏但有外色。第三解脱中外色亦坏,故不见内外色,是名色空。如《波罗延经》中说:坏裂色相断灭诸欲,内外无见,我问是事。四解脱中说心识空,如《六种经》中说:若比丘于五种中深生厌离,余但有识。当知是中四解脱坏裂诸识。第八解脱一切灭尽。所以者何?若灭色灭心,则有为都灭,是名阿罗汉果。以如是次第乃得灭尽,是名八解脱。有人言,初二解脱是不净,第三解脱名净。此事不然。所以者何?是名解脱,无有以不净观而得解脱,净观亦无解脱,但以空观能得解脱。又外道能得净不净观,而不名得解脱。
问曰:外道亦能坏裂色相,此事云何?答曰:外道以信解观破坏色相,非空观也。所以者何?如用信解观,见身已死,弃之冢间,虫狩食等。
问曰:外道离色得无色定,应有无色解脱。答曰:外道虽有无色定,以贪着故不名解脱。圣人因无色定,能观四阴病等八事,故名解脱。
问曰:汝说灭定是阿罗汉果,此事不然。所以者何?学人亦名得八解脱。汝说灭定名为漏尽,然则学人应得漏尽。答曰:经中总相说灭,不分别言是心灭、是烦恼灭。如经中说:二种灭,一灭、二次第灭。二种泥洹,一现在泥洹、二究竟泥洹。亦说二种安隐,一安隐、二第一安隐。得安隐者亦二种,一得安隐、二得第一安隐。是故学人所得非真实灭。又经中说:若比丘能入灭定,一切事讫。若灭定非罗汉果,则不应说一切事讫。
问曰:学人实不得八解脱耶?答曰:经中说学人得九次第定,不说得灭尽。行者若得灭尽,而不能入诸禅定,名慧解脱。若能入诸禅定,而不得灭尽,是名身证。若二俱得,名俱解脱。所以者何?诸漏是一分障,禅定法是一分得,解脱二分名俱解脱。
问曰:诸次第中灭、诸解脱中灭,有异耶?答曰:名同而义异。次第中灭名心心数灭,解脱中灭名诸烦恼灭。如经中说:诸行次第灭,谓入初禅语言灭,入二禅觉观灭,入三禅喜灭,入四禅乐灭,入空处色相灭,入识处空相灭,入无所有处识相灭,入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想灭,入灭尽定诸想受灭。于此诸灭更有胜灭,所谓行者于贪恚痴心厌得解脱。
问曰:云何知次第中心心数灭、解脱中诸烦恼灭?答曰:灭名虽同,义应有异。次第中说想受灭,解脱中说无明触受灭。所以者何?从假名生受,破假名则灭,次第中不尔。诸经中如是差别,若直说行者得灭尽则一切事讫,当知为证泥洹时诸烦恼灭,不说心心数灭。
问曰:若八解脱是灭烦恼法,则一切阿罗汉悉皆应得。答曰:皆得,但不能入;若得诸禅定则能得入。问曰:行者若无禅定,云何能得身心空及尽诸烦恼?答曰:是人有定而不能证,更有如电三昧,因是三昧得尽烦恼。如经中说:我见比丘欲取衣时有烦恼,取衣已即无烦恼。如是等。所以者何?心如电、三昧如金刚,真智能破烦恼。又此义,佛第三力中说,所谓诸禅解脱三昧入垢净差别如实知,于中禅名四禅。有人言,四禅、四无色定皆名为禅,解脱名八解脱,三昧名一念中如电三昧,入名禅解脱三昧中得自在力。如舍利弗说:我于七觉中能自在出入。故知慧解脱阿罗汉有诸禅定,但不能入,深修习故能自在入。
问曰:阿罗汉何故有不深修习诸禅定者?答曰:是人得道,所作已办,乐行舍心,故不善习。若无舍心,则入定无难。如经中说:行者善修四如意足,能吹雪山令为尘末,何况死无明耶!故知八解脱中说漏尽灭,非入定灭。又经中说:有明性、有空性、有无边虚空性、有无边识性、有无所有性、有非想非非想性、有灭性。因暗故有明性,因不空故有空性,因色故有无边虚空性,因无边虚空性故有无边识性,因无边识故有无所有性,因无所有故有非想非非想性,因五阴故有灭性。若不能破坏五阴假名相,是名为暗;若能破坏五阴假名,则名明性。如佛教一比丘:汝于空诸行中,当观诸行空,自调伏心。如人持灯入空室中所见皆空,行者取色证此色灭,是名空性。外道因无边虚空处得离色,乃至因非想非非想处离无所有处。因诸阴有灭性者,行者所有思量、所有作起皆灭为妙,是名因诸阴有灭性。
问曰:是诸性依何定得?答曰:经中说,明性乃至非想非非想性,皆以自行入定故得,谓行缘有为道故得。所以者何?缘色初智是名明性。第二性亦取色,取已分别令空,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性、灭性。入灭性,一切有为法空故得,是中灭尽诸有为故,故知此中说灭名为漏尽泥洹。
问曰:此诸解脱在何地中?答曰:行者欲破坏色,或依欲界系定、或依色界定能得色空,一切地中能得心空。
问曰:此解脱,几有漏、几无漏?答曰:是空性故,一切无漏。
八胜品第一百六十四
初胜处,内色想见外色少若好若丑,于是诸色胜知胜见,故名胜处。第二内色想见外色多,第三内无色想见外色少,第四内无色想见外色多,第五内无色想见外青色青形青光,如忧摩伽花、如真青染波罗㮈衣,第六见黄、第七见赤、第八见白。行者见如是等无量诸色。所以者何?非但有此青等四色,以略说故,有八胜处。行者若能以空坏裂诸色,尔时名为胜处。
问曰:谁能得此?答曰:是佛弟子,非余人也。
问曰:是八胜处在何地中?答曰:在欲色界。
问曰:为有漏、为无漏?答曰:先是有漏,以空坏色则名无漏。
问曰:何故此法独名胜处?答曰:此是行者所贪着处,是故佛为弟子说名胜处,示胜此缘故。
初禅品第一百六十五
九次第定,四禅、四无色定及灭尽定。初禅者,如经中说:行者离诸欲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问曰:应但说初禅相,何故乃说离诸欲耶?答曰:有人谤言,世间无有能离欲者,以世人皆处五欲中故,无人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身不觉触,故说离欲。欲名欲心,非是色等,如说色等诸物不名为欲。何以知之?有精进者,色等犹在而能断欲。又经中说:色等是分不名为欲,是中贪心则名为欲。若生贪心则求诸欲,求欲因缘故有贪恚鞭杖杀害恶法随逐,如《火因经》中说因爱生求等,故知离贪欲,故名为离欲。有人言,离色等五欲名为离欲,离恶不善法名离五盖。初禅近散乱心故名有觉。又此行者定力未成,散乱心发故名有觉。如经中说:我行有觉有观行。当知佛说散心为觉,是觉渐微摄心转深则名为观。随定成就,心不多散,是时名观。是观随逐行者至禅中间,若离觉观得喜名离生喜,是喜初得能利益身故名为乐。是离觉观喜住一缘中,是名为禅。是禅为觉观所乱,故得异身果报,以下中上差别故,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问曰:若离觉观喜名初禅者,则不复以五枝为初禅。若离觉观,与第二禅有何差别?又经中说:初禅有觉有观,猗乐异、喜亦异。若喜即是乐,则七觉意中不应别说猗觉意也。答曰:汝言初禅无五枝,是事不然,不说五枝是初禅性,初禅近地有此觉观故名为枝。
问曰:若近地有法数为枝者,初禅亦近五欲,则应说为枝。答曰:五欲不名为近,此行者心已离故。又初禅次第不起欲心。又五欲不住为初禅枝。枝名为因,因即是分,如圣道分集会具等。觉观亦尔,是初禅因。若行者定心于缘中退,还取定相摄心于缘忆念本相,是名觉观。故知觉观是初禅因。第二禅中定心已成,是故不以觉观为因,亦二禅次第不生觉观。若汝说初禅与觉观俱,是亦不然,从初禅起次生觉观,以杂觉观故名为俱。如与弟子俱行,虽小相远亦名为俱。又此地中有生因缘,故名有觉观。如鬼病人,虽不发时亦名为病。是人为鬼所污,有缘还发故名为病。又乐受即是喜,但差别说。亦从猗别说为乐,如经中说得身猗则受乐。
问曰:若尔,初禅何故说五枝耶?答曰:随时说五,如七觉意得时节故名十四觉意。是中说有身猗心猗,而实无身猗,但心乐故身亦受乐。喜亦如是,初来在身名为喜,乐喜初得相故名为乐,后但名喜以时异故。又无别猗法,但喜生时身心无麁重法,柔软调适,故名曰猗。如病四大灭,无病四大生,是人名乐,猗亦如是。又于除灭中亦说名猗,如经中说:诸行次第灭,如入初禅语言灭,乃至入灭尽定诸想受灭,是故无别猗法。若说初禅与觉观相应,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经中说:行者若入初禅则语言灭,觉观是语言因,云何有语言因而语言灭?若谓觉观犹在但语言灭者,若人在欲界心不语言时亦名为灭。
问曰:若初禅中无觉观者,应名为圣默然。而佛但说二禅为圣默然,不说初禅。故知初禅应有觉观。
答曰:以近觉观故不说默然,非觉观相应故不说也。又经中说:初禅有音声刺,故不说默然。
问曰:初禅何故以音声为刺?答曰:初禅住定心,弱如花上水。第二禅等住定心,强如漆漆木。又触等亦名为初禅刺,以触能令起初禅故。二禅等不尔。所以者何?以初禅中诸识不灭故,第二禅等五识灭故。
成实论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