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论卷第八
诃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三报业品第一百四
问曰:经中佛说三种业,现报、生报、后报业。何者是耶?答曰: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
问曰:中阴报业在何处受?答曰:二处受。次第中阴业在生报处受,以生有差别名中阴故,余中阴业在后报处受。
问曰:是三种业为报定耶?世定耶?答曰:有人言报定,现报业必现受报,余二亦尔。虽有此言,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尔者,非但五逆名为定报,而六足阿毗昙说五逆是定报。又《盐两经》中亦说不定,有业应受地狱果报,是人修身戒心慧故能现受报。是故此三种业应当世定。现报业不必现受,若受则应现受非余处,余二亦如是。
问曰:何等业能受现报?答曰:有人言,利疾业受现报,如于佛诸圣人及父母等起善恶业,是则现报。若业不利而重,是则生报。如五逆等亦利亦重则受后报,如转轮王业、若菩萨业。又有人言,是三种业随愿得报。若业愿今世受,是即现受。如末利夫人以自食分施佛,愿现世为王夫人。余二业亦如是。又随业熟则先受。
问曰:过去业云何名熟?答曰:具足重相是名为熟。
问曰:颇有一念起业,次念受报耶?答曰:无也,渐次当受。如种渐次生牙,业法如是。
问曰:若处胎中及睡眠狂乱等人,能集业不?答曰:此等有思则能集业,但不具足。
问曰:若离此地欲,能起此地业不?答曰:有我心人皆集此业,若离我心则不复集。
问曰:阿罗汉亦礼敬修福等,此业何故不集耶?答曰:以众生心故诸业则集,阿罗汉无我心故诸业不集。又阿罗汉心无漏,无漏心者不集诸业。又经中说:断罪福业名阿罗汉。是人不集罪业福业及不动业,故业受毕,新业不造。
问曰:学人集诸业不?答曰:亦不集也。所以者何?经说:是人散坏诸业,不积不集灭不然等。有论师言,是学人有我慢故诸业亦集,但以无我智力不必受报。
问曰:是三种业于何界可造?答曰:三界中一切处可造。
问曰:不定业有耶无耶?答曰:有。若业或现报、或生报、或后报,是名不定,如是业多。
问曰:若知此三种业,得何利耶?答曰:若能分别是三种业则生正见。所以者何?现见有恶行者而受富乐、善者受苦,于中或生邪见,谓善恶无报。若知此三业差别则得正见,如说偈:行恶见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行善见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又《分别大业经》说:不断杀者得生天上,是人若先世有福、若将命终时发强善心。能如是知则生正见,是故应知此三种业相。
三受报业品第一百五
问曰:经中佛说三种业,乐报、苦报、不苦不乐报业。何者是耶?答曰: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不动业得不苦不乐报,此业不必定受,若受则受乐报,非苦等;余二亦尔。
问曰:是诸业亦得色报,何故但说受耶?答曰:于诸报中受为最胜,受是实报,色等为具。又于缘中说受,如说火苦火乐。或有因中说果,如人施食名施五利,亦如言食钱等。
问曰:从欲界至三禅中,得受不苦不乐报耶?答曰:得受。
问曰:是何业报?答曰:是下善业报,上善业则受乐报。
问曰:若尔,何故第四禅及无色定中说耶?答曰:彼是自地。所以者何?彼中但有是报更无异受,以寂灭故。
问曰:有人言,忧非业报。是事云何?答曰:何故无耶?
问曰:忧但从想分别生,业报不应是想分别故。又若忧是业报,业报则轻,故非报也。又此忧离欲时断,业报不尔,离欲时不断,是故忧非业报。答曰:汝言忧从想分别生故非报者,乐亦是业报,是乐二种,一乐、二喜。喜亦从想分别生,不应名报。汝言业报则轻,是忧重过于苦。所以者何?忧是愚人,所有智者则无,是故难除,亦能深生热恼。又四百观中说:小人身苦,君子心忧。又此忧要以智断,身苦乐亦能除。又忧能生三世中恼,所谓我先有苦、今苦、当苦。又忧是诸烦恼住处,如经中为烦恼处故说十八意行,以五识中不生烦恼故。又经中说以忧为二箭,以受苦重故。如人一处重被二箭,则受苦倍增。如是痴人为苦所逼,更增忧患以恼身心,故甚于苦也。又愚者常忧。所以者何?是人恩爱乖离、怨憎合会、所求不得等故常忧恼。又此忧从二因生,一从喜生、二从忧生。若失所爱物是从喜生,如经中说,佛问波斯匿王:汝爱迦尸憍萨罗国耶?又说:诸天乐色贪色,是色若坏则生忧恼。是名从喜生。从忧生者,从所憎事生,亦从嫉妬等生。未离欲者嫉妬等结常恼其心,如说天人多悭嫉结。又多众生忧恼他人,故得忧恼报,如说随种生果。故知忧是业报。汝言离欲时断故非报者,是事不然,须陀洹未离欲亦断地狱等报,可以地狱等报为非报耶?故不可以离欲时断便名非报。
问曰:不苦不乐报业名不动,此业是善应受乐报,何故受不苦不乐报耶?答曰:是受不动故实乐,以寂灭故名不苦不乐。又经中说乐受中贪使,彼中贪于彼受中使,故知是乐。
三障品第一百六
问曰:经中说三障,业障、烦恼障、报障。何者是耶?答曰:若诸业烦恼及报,能障解脱道,故名曰障。
问曰:何者能障?答曰:施戒修善回向三有,此能障道。又定受报业是亦为障,如经中说:若此人必定集受报业,则不入正位。是名业障。又若人烦恼厚利增上常在心中,是烦恼障。又若人烦恼不可除遣,如不能男等欲,亦名烦恼障。又若地狱等罪恶生处,及随所生处不能修道,皆名报障。
问曰:有人不先明悉前人,不知其善则不布施,谓彼人若由我施得造诸恶,我则有分,如梵志等诸出家人,故出家人不应布施,以新业系障解脱故。答曰:不然。他作罪福于我无分。所以者何?罪福因缘中有多过咎。何者?如众生是杀因缘,若无众生何所杀耶?然则死者应当有罪。又如富者是盗因缘,美色是邪淫因缘,他人是妄语等因缘,伪称等是欺诳因缘,买者亦应有罪。又受者为施者因缘,亦应得福。若人造井池等用者皆应得福,然则不应自为福德,而实不然,是故因缘中不应有罪福。又受者福分应当消尽,则人不应从他受施。所以者何?以福德分贸饮食故。又施者应罪多而福少。所以者何?讵有几所婆罗门能为善者?多以三毒浊心深着五欲不勤修善,是故施者应罪多福少。又梵志等自称善人修行法者,是人不能正观诸法禅定摄心,若离禅定心难调伏,是故施者施未离欲人应得罪多。又人供养父母、供给妻子亲属知识皆应得罪,则无有人得福分者,而实不然,是故罪福不在因缘中。又持戒等法亦利益他,是人不杀生故施一切命,则持戒者得大罪分,以不杀故前人得寿。所作众恶尽,应是持戒者分,故求福者便当杀生不应持戒。又人说法令他修福,修福因缘后得富贵,富贵则憍逸,憍逸则造诸恶,此诸恶说法者皆应有分。又施因缘令他人富,以富因缘所作诸罪,亦应是施者分。然则梵志不应受施亦不应与,而今梵志但受不与,故知此为邪道。又如诸王如法治民亦应有罪。又若子为罪而父母有分,则应不生子。又良医疗疾亦应得罪,以其得命为诸罪故。又天降时雨生长五谷,天应得罪,以多济育恶众生故。又施食者亦应得罪,受者或食不消乃令至死,亦未离欲人以着味故施者应罪。然则施者常应令受者自立誓言:今食汝食要不为恶,然后当与。若不如是,则施者两失。
问曰:经中亦言,若比丘食檀越食、着檀越衣入无量定,以是因缘故此檀越得无量福。若以是因缘而得福者,云何不得罪耶?答曰:若是比丘食檀越食、着檀越衣入无量定,檀越施福自得增长,不得定福。如田良故所收必多,薄则收少。如是福田良故施报则大,薄则福少,不以受者为福为罪而施者得分,是故不以罪福因缘而得罪福。彼虽为因缘,而罪福要由自起三业。
问曰:未离欲人心不自在必贪着有,故出家人不应行施。答曰:若尔,则出家人持戒等皆有福德,是亦应舍,而实不可,是故布施亦不应舍,但勿回向三有,当为泥洹。又但应远离烦恼诸不善业。所以者何?是诸业,因时可防、果时无可如何。是故诸佛常于因时教化说法,不如阎王于果时方化诃责。
问曰:是三业障中何障最重?答曰:有人言,报障最重,以不可化故。有人言,以随人故一切皆重。
问曰:何者可转?答曰:皆可令灭,若可转者不名为障也。
四业品第一百七
问曰:经中佛说四种业,黑黑报业、白白报业、黑白黑白报业、不黑不白无报业。为灭尽诸业故,何者是耶?答曰:黑黑报业者,随以何业生苦恼处,如阿鼻地狱及余苦恼无善报处,若畜生、饿鬼少分。与此相违名第二业,随以何业生无苦恼处,如色无色界及欲界人天少分。黑白杂名第三业,随以何业生苦恼不苦恼处,若地狱、畜生、饿鬼、人天少分。第四业名无漏,能尽三业。若业二世所呵,今呵、后呵,是人为罪堕在黑暗。无有名闻故名为黑。及二世苦毒,今苦、后苦,故名为黑。
问曰:是业何者能生纯苦恼处?答曰:相次为恶心无有悔,间无有善能消恶业,是名能生纯苦恼处。又以邪见心而造诸恶。又于重人为恶,所谓父母及余善人。又于众生为恶无所遗惜,如杀众生若尽夺财物、若闭牢狱而复断食、若重考掠令无余乐,如是等业生纯苦处。白白报业者,若人纯集诸善、无有不善,此二业势力最大,余无能胜。若受黑业报时不容白报,受白业报时不容黑报。所以者何?一切众生皆集善不善,业力相障故不得并受。如负二人物,强者先牵。第三业弱,善不善杂故,并受报互相胜故。
问曰:有人言,若不善业受恶道报是名初业,色界系善名第二业,欲界系天人中杂受报业是名第三业,无碍道中十七学思是第四业。此义云何?答曰:佛自说此业等相,谓若人起罪身口意行,受苦恼身生苦恼处,所受诸受皆不随意。故知随令众生生纯苦处,是名初业。色无色界则纯受乐,欲界天人亦有纯受乐者,如经说:有乐人亦有六触入,天所觉诸尘无不随意,是第二业。黑白杂行是第三业。一切无漏业皆是尽诸业,以相违故,非但十七学思,名第四业。
问曰:无漏实白,何故名不白耶?答曰:此白相异,不同第二业白,是白最胜无相待故。如说转轮圣王成就清净过人天眼,实是人眼胜余人,故名曰过人。此业亦尔,胜余白业,故说不白。又有人言,应说名非黑白报业。此则无过。又泥洹名非白,是故此业应名非白。又亦应说非黑非白。所以者何?泥洹名无法,此业为泥洹,故名不黑不白。又世间贵重有漏善业故名为白,以第四业能舍此业故名不白。又此业无黑相故,亦无白相可得。又报白故业名白,是业无报故不名白。
五逆品第一百八
次身受报故名无间,若现受则轻、苦恼报少,以其重故,次第疾堕阿鼻地狱。三逆由福田德重故名为逆,所谓破僧、恶心出佛身血、杀阿罗汉;杀父母,以不识恩养故名为逆。此逆罪但人道中能起,非余道中,以人有别知故。
问曰:杀余圣人得逆罪不?答曰:杀圣人者多堕地狱,若杀阿罗汉必应当堕。若人打佛而血不出,亦得重罪,以欲害世尊故。
问曰:若人作一逆罪则堕地狱,若作二三亦于一身尽受报不?答曰:是罪多故,又受重苦,于是中死还生是中。
问曰:破僧罪中云何为重?答曰:若非法知非法、是法知是法,如是心作则名为重。若非法谓法、法谓非法,是不如先。又若人于佛所破僧,自称大师、天人中尊,是亦为重。
问曰:若凡夫可破非是圣人,何名重罪?答曰:障碍正法故名重罪。
问曰:破僧法为几时?答曰:法不久住,不经一宿。是中梵王等诸天、舍利弗等诸大弟子即还和合。有人言,是五百比丘先世障他得道善根因缘,今得此报。又凡夫人心轻躁故易可破坏,若但得世间空无我心尚不可坏,况无漏耶。以恶欲在心故造破僧因缘,故求福者应舍恶欲。
五戒品第一百九
佛说优婆塞有五戒。
问曰:有人言,具受则得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律仪,但取要有五。
问曰:离系缚等何故不名为戒,而但说不杀等耶?答曰:是眷属故。
问曰:何故不说断淫,而但说不邪淫耶?答曰:白衣处俗难常离故。又自淫其妻不必堕诸恶趣,如须陀洹等亦行此法,是故不说全断淫欲。
问曰:离两舌等何故不名为戒?答曰:是事细微难可守护。又两舌等是妄语分,若说妄语则已总说。
问曰:饮酒是实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饮酒不为恼众生故,但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门,是故若教人饮酒则得罪分,以能障定等诸善法故。如植众果必为墙障,如是四法是实罪、离为实福,为守护故结此酒戒。
六业品第一百一十
业有六种,地狱报业、畜生报业、饿鬼报业、人报、天报、不定报业。
问曰:何者是耶?答曰:地狱报业,如六足阿毗昙楼炭分中广说。又杀生等罪皆为地狱,如经中说:喜杀生者生地狱中,若得为人则受短命。乃至邪见亦如是。
问曰:已知十不善道受地狱报,亦生畜生饿鬼及人道中,而汝但说生地狱及人中,今当别说何业但受地狱报耶?答曰:即此罪业最重者受地狱报,小轻则受畜生等报。又若具足三种邪行则为地狱,余不具足业为畜生等。又故作重罪则为地狱,又破戒破见人所造恶业则为地狱。又深心为恶心坏行坏,是人造恶则为地狱。又造不善业以不善助则为地狱。又若于贤圣造不善业则为地狱。又起不善业不善修集,如人起不善业,后赞快乐不欲舍离,则为地狱。又以憎恚心而造罪业则为地狱,若为财物则受余报。又以邪见心起不善业则为地狱。又破戒者所作罪业则为地狱。又无惭愧者所作罪业则为地狱。又恶性人所作罪业则为地狱,譬如湿地小雨成泥。又常行不善者所作恶业则为地狱。又若无急缘而造恶业则为地狱。又若人不得空无我分,深染着故,所造罪业则为地狱。又若人不修身戒心慧,所造恶业则为地狱。又若凡夫人所作罪业则为地狱。所以者何?是人不知阴、界、诸入、十二缘等,以不知故,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不应语而语、应语而不语,不应念而念、应念而不念,是人所作罪业虽少,亦为地狱。又若不见不善中过,是人则能起重罪业受地狱报。又若人为罪、不依于善,则为地狱,如负债人不依恃王,债主则得便。又若人善业劣弱,所作少罪亦为地狱,如人身中火势微少,得难消食则不能消。又若人但行不善,无善业杂,则为地狱,如人为贼轻重悉系。又若舍离一切善根,如象战时不护惜手,是人作罪则为地狱。又若行小法、受学小师,是人作罪则为地狱,如贫贱负债为富贵所牵。又若人常长不善,如负债日息,犹如屠儿猎师等业,则为地狱。又若覆藏罪则为地狱,如疮内漏。又若人不善久住心中,不能疾灭,则为地狱,如被治毒即能杀人。又若人自作不善亦以教人,开多众生苦恼门故,则为地狱,如诸国王,及多知识人行恶邪行令多人学,如富兰那等。又若所作业多恼众生,如烧林等。又教他人令堕非法,如田猎等。又若人以恶业活命,如贼魁脍屠猎师等。又毕竟破戒人所作罪业则为地狱。至死不舍故名毕竟,如偈说:毕竟破戒人,如藤鬘树枝,是人身造恶,自令怨得愿。又无事而忿,以此忿心而为罪业,则为地狱;若有事而忿罪则不尔。又以瞋起业,是结重故,则为地狱。如经中说:瞋为重罪而易除灭。又若恶心成性则为地狱,若以因缘而起罪业是则轻微。又若纵逸人所造恶业则为地狱,若为知识所护则得生天上,如莎婆魁脍临命终时,舍利弗到其所,是人即以恶眼视舍利弗,不能令异,呼小来前,更以气嘘之,见舍利弗光色益荣,便生念言:此人胜我,不可杀也。即以净心七反上下视舍利弗,以此因缘七生天上七生人中,后得辟支佛道。又如鸯掘魔罗多起罪业,将欲杀母,佛为善知识故即得解脱。又如施越以火坑毒饭欲中害佛,佛为善知识故亦得解脱。如是等人虽有恶业,不堕地狱。故说若纵逸人所作恶业则为地狱。又若断善根不可复治,如调达等,犹如病人死相已现,是人作罪则为地狱。又若人不数为善,将命终时善心难生,是人心悔故堕地狱。又若临死时起邪见心,是人以先不善为因、邪见为缘,故堕地狱。如是多有诸业为地狱报。又论师言,一切不善皆是地狱因缘,是不善之余生畜生等中。如经中说,佛语比丘:汝等所见众生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者,当知便为见地狱人。
问曰:已知地狱报业,畜生报业何者是耶?答曰:若人杂善起不善业,故堕畜生。又结使炽盛故堕畜生,如淫欲盛故生于雀鹆鸳鸯等中,瞋恚盛故生于蚖蛇蝮蝎等中,愚痴炽盛故生猪羊等中,憍逸盛故生于师子虎狼等中,掉戏盛故生猨猴等中,悭嫉盛故生狗等中,如是等余烦恼盛故生种种畜生中。若有少施分者,虽生畜生于中受乐,如金翅鸟龙象马等。又口业报多堕畜生,如人不知不信业果报故起种种口业,如言是人轻躁犹如猨猴,则生猨猴中。若言贪?如鸟、语如狗吠、呆如猪羊、声如驴鸣、行如骆驼、自高如象、恶如逸牛、淫如鸟雀、怯如猫狸、谄如野干、便如羖羊、多毛如牛,起如是等恶口业故,随业受报。又众生以贪乐故发种种愿,如乐淫欲则生鸟等中,若闻诸龙金翅鸟等有势力故愿生其中。又经中说:若于迮狭处死,愿得宽处,则生鸟中。若渴死,求水故,生水中。饿死,贪食故,生厕等中。又从愚痴起轻微业,以杂善故,生于蚤虱虫蚁等中。又若教他人令堕邪法,则生无智处,盲生盲死,作死尸中虫。又行杂业故生畜生中,如经中说:诸畜生随种种心,得种种形。又若起应食草业,如人妄语,自呪誓言:若食此食令我食草、或言食土,如是等。又若人恶口骂言:汝何不食草食土。是人随语受生食草土等。又人行不净施得草等报。又若人抵债不偿,堕牛羊麞鹿驴马等中偿其宿债。如是等业堕畜生中。
问曰:已知畜生报业。以何业故堕饿鬼中?答曰:于饮食等生悭贪心,故堕饿鬼。
问曰:若人自物不与,何故得罪?答曰:是悭人,若人从乞,以贪惜故则生忿怒,以此罪故生饿鬼中。又此悭人,若人从乞,有而言无,以妄语故堕饿鬼中。又此人久来修集悭结,见他得利生悭妬心故堕饿鬼。又此悭人,见他行施则憎恚施主言:此乞者以惯得故,必当复来从我乞。又从久远来修集悭心,既自不施亦遮他与。又若共有物,如寺中僧物及天祠中诸婆罗门物,有人独惜不欲与人,故堕饿鬼。又若人劫夺坏他饮食故,生无饮食处。又若人无布施福,随所生处报无所得,兼有呵骂乞者业故于中受苦。又此悭者,见人饥渴无怜愍心,故所生处常受饥渴。如以慈悲得生天上,如是以恚恨故生恶道中。又深着亲属爱乐住处,故堕迦陵伽等饿鬼中生,以贪爱是生因缘故。如是等,如《业报经》中广说。
问曰:已知三恶报业。以何业故生人天中?答曰:若布施持戒修善等业,上者生天中、下者生人中,有利根者则生人中,以能行人法故名为人。又杂善业故生人中。此业有上中下、一心不一心、净不净等。何以知之?以人有种种差品不同故。如经中说:杀生则短命、盗窃则贫穷、邪淫则家不贞良、妄语则常被诽谤、两舌则眷属不和、恶口则常闻恶声、绮语则人不信受、贪嫉则多淫欲、瞋恚则多恶性、邪见则多愚痴、憍慢则生下贱、自高则矬短、嫉妬则无威德、悭则贫寒、瞋则丑陋、恼他则多病、杂心布施则嗜不美味、非时布施则不得随意、疑悔则生边地、行不净施则从苦得报、非道行淫则得不男形。人中有如是等杂不善业;善业亦与此相违,如不杀得长寿等。人道中有如是等种种不同,故知是杂业报。又以愿故得生人中,有人不乐放逸亦不多欲,好乐智慧发人身愿,则生人中。又若人好乐供养父母及诸所尊,亦知供养沙门婆罗门等,喜为事业亦好修福,则生人中。于人中若净业因缘生欝单越。又若人憎恶田宅舍庐我所差别,生欝单越。又若人正行白业不恼他,取财而以布施,亦不贪着,自持戒行又不破戒前后眷属,则生欝单越。是善小劣生拘耶尼,又小不如生弗于逮。天报业者是施戒善上净故生天。又若人得智慧分,折伏诸结,故生天上。又亦随杂业故有差别,如人中说。又以愿故,若闻天上受乐因缘,所作善业皆愿往生,如八福生处中说。若行慈悲喜舍,则生梵世乃至有顶。是中禅定有差品故,报亦差别。若不善断睡眠调戏等,是人身光则浊,若善除灭光则明净。又上善业报则生天,以诸所欲随念即得故。若离色相得无色定,则生无色处。如是等名天报业。不定报业者,下善不善业,是业或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中受。
问曰:余四道中可得受善业报,地狱云何?答曰:若小地狱中暂有停息。如从火地狱得脱,遥见树林心喜往趣,入此林中,凉风动树刀剑未堕,尔时暂乐。或见醎河谓是清水,驰走往趣亦得暂乐。如是等是地狱中善业报分。是名不定报业。
七不善律仪品第一百一十一
七不善律仪,谓杀、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若人于此七事,若具足若不具足,皆名不善律仪人。
问曰:何者成就不善律仪?答曰:成就杀不善律仪,谓屠杀等。成就盗者,谓劫贼等。成就邪淫,谓非道行淫及淫女等。成就妄语,谓歌舞伎儿等。成就两舌,谓喜谗谤及读诵谗书、遘合国事等。成就恶口,谓狱卒等,亦以恶口自活命等。成就绮语,谓合集言辞令人笑等。有人言,诸王宰将治王事者,常成就此不善律仪。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人作罪相续不息,是名成就不善律仪,王等不尔。
问曰:云何得此不善律仪?答曰:随行恶业时得。
问曰:为从所杀众生得此律仪、为从一切众生得耶?答曰:从一切众生得。如人持戒,于一切众生得善律仪,不善律仪亦如是。若随杀众生,得二种无作:一杀罪所摄、二不善律仪所摄,于余众生得不善律仪所摄。
问曰:是不善律仪几时成就?答曰:乃至未得舍心则常成就。
问曰:若人从下软心得不善律仪,若贪等心得,是人常如是成就,为更得耶?答曰:随心随烦恼因缘更得。此不善律仪念念常得,于一切众生得起七种,是七种有上中下故有二十一种,如是念念常于一切众生边得。
问曰:是不善律仪云何得舍?答曰:随受善律仪时舍,死时亦舍。又发深心从今日更不复作,尔时亦舍。有论师言,转根时舍。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不能男等亦得成就。比尼中亦说,若比丘转根不失律仪。当知不以转根故舍。
问曰:五道中何道众生成就不善律仪?答曰:但人成就,不在余道。有人言,师子虎狼等常以恶业活命,亦应成就。
七善律仪品第一百一十二
七善律仪,不杀乃至不绮语。
问曰:于非众生数得是善律仪不?答曰:得,但要因众生。是善律仪三种,戒律仪、禅律仪、定律仪。
问曰:何故不说无漏律仪?答曰:无漏律仪在后二中摄,故不别说。有论师言,更有断律仪,谓离欲界时得善律仪。以断破戒等恶故名曰断,而实一切律仪皆三中摄。
问曰:诸外道等得此戒律仪耶?答曰:得,此人亦以深心离诸恶故。戒师教言:汝从今日不应起杀等罪。
问曰:余道众生得此戒律仪不?答曰:经中说,诸龙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应有。
问曰:有人言,不能男等无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是戒律仪从心边生,不能男等亦有善心,何故不得?
问曰:何故不听作比丘耶?答曰:是人结使深厚难得道故。又此人不在比丘中,亦不在比丘尼中,是故不听。又彼中亦遮余人,如睐眼等,是人亦得此善律仪。
问曰:比尼中遮逆罪者、贼住者、污比丘尼等,不听作比丘。是诸人等亦有善律仪耶?答曰:是人若为白衣,或得善律仪,如不遮此人修行布施慈等善法。如是若有世间戒律仪者,有何咎耶?但以是人为恶业所污亦障圣道,是故不听出家。
问曰:为从可杀等众生得善律仪、为于一切众生得耶?答曰:皆于一切众生边得。若不尔,律仪则有分,有分则不具足。又此律仪则可增减,亦同尼延子法,谓百由旬内不杀生等。有此等过,是故律仪无有分别。若有人言,我于此人离杀、此人不离。是人不得此戒律仪。有论师言,若分别布施行慈心等有福德,戒亦可尔,如持一戒亦得戒福,如是于一众生亦得律仪。
问曰:是戒律仪二种,一尽形、二一日一夜。尽形者,若比丘、优婆塞。一日一夜者,如受八戒。一日一夜是事云何?答曰:是事无定,若一日一夜、若但一日、或但一夜、若半日、或半夜,随能受时得,出家则但应尽形。若言我但一月二月、若但一岁,则不名得出家法。五戒亦尔。
问曰:若得善律仪,还破失律仪不?答曰:不失,但以不善法污此律仪。
问曰:但于现在众生得戒律仪、为从三世众生得耶?答曰:皆于三世众生所得。如人供养过去所尊亦有福德,律仪亦尔。是故一切诸佛同一戒品,是律仪无量。如于一众生得起七种,从不贪等善根起故,亦从上中下心起故,故有多种。如一人,一切众生边亦如是,念念常得故有无量。
问曰:戒律仪几时可得?答曰:有人受一日戒是初律仪,即日受优婆塞戒是第二律仪,即日出家作沙弥是第三律仪,即日受具足戒是第四律仪,即日得禅定是第五律仪,即日得无色定是第六律仪,即日得无漏是第七律仪。随得道果处更得律仪,而本得不失,但胜者受名。如是则福德益增,以此戒律仪于一切众生念念常得,故说一日戒律仪,四大宝藏不及十六分中之一。禅律仪、无漏律仪随心行,戒律仪不随心行。
问曰:有人言,入定时有禅律仪,出定则无。是事云何?答曰:出入常有,是人得实不作恶法,与破戒相违,常不为恶、善心转胜,故应常有。
问曰:若禅无色中无破戒法,以何相违名善律仪?答曰:法应如是,诸仙圣人皆得善律仪。若以破戒相违故有律仪者,则但应从可恼众生所得善律仪。有如是咎,是故不然。
八戒斋品第一百一十三
八戒斋名优婆娑。优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善心离破戒宿,故名善宿。
问曰:何故正说离八事耶?答曰:此八是门,由此八法离一切恶,是中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门,余三是放逸因缘。是人离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三种是道因缘。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因缘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
问曰:是八分斋但应具受、为得分受?答曰:随力能持。有人言,此法但斋一日一夜。是事不然,随受多少戒,或可半日乃至一月,有何咎耶?有人言,要从他受。是亦不定,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是戒五种清净,一行十善道、二前后诸善、三不为恶心所恼、四以忆念守护、五回向涅盘。能如是斋,则四大宝藏不及其一分,天王福报亦所不及。帝释说偈,佛诃之:若漏尽人应说此偈。偈言:
「六斋神足月, 奉行于八戒,
此人获福德, 则为与我等。」
受此斋法应泥洹果,故漏尽人应说此偈。受斋法中,系缚桎梏皆应放舍,亦断一切不善因缘,是名清净。
问曰:转轮圣王好受斋法,谁教之者?答曰:大德天神曾见佛者教之令受。
八种语品第一百一十四
八种语,四种不净、四种净。四不净者,若人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不见谓见问言不见、见谓不见问则言见,如是事倒心倒,故名不净。四种净者,若见言见、不见言不见、见谓不见问言不见、不见谓见问则言见,事实心实,故名曰净。闻觉知亦如是。
问曰:见闻觉知有何差别?答曰:有三种信,见名现在信,闻名信贤圣语,知名比知,觉名分别。三种信慧,此三种慧或皆是实、或皆颠倒,上人不起不净但起净语,是故下人所用则名不净,上人所用故名为净。有人言,是义中诸正智人皆名为上,不但得道,故凡夫人亦有净语。
九业品第一百一十五
九种业,欲界系业三种,作、无作、非作非无作,色界系业亦如是,无色界二种及无漏业。身口所造业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随。是心不相应法名为无作。亦有无作但从心生。非作非无作者即是意,意即是思,思名为业。是故若意求后身,此亦名意业亦名为思,思念后身故名为业。
问曰:若尔,则无无漏思。答曰:若以此为思,则无无漏也。
问曰:是无作虽从身生,当有多少差别不?答曰:若一切身分皆起作业,因此则集多无作得大果报。
问曰:是无作在何处?答曰:业道体定集,无作或有或无,余则待心,若强心则有、软心则无。又此无作亦从愿生,若人发愿:我要当布施,若起塔寺。是人定得无作。
问曰:是无作几时得几时失?答曰:随所作事在。若起园林塔寺等施,随施物不坏,尔时常随。又随心不息,如人发心:我应常作此事,若会同若衣施。如是等事在心不息,尔时常得。又随命未尽,如人受出家戒,尔时常得。
问曰:有人言,但欲界中从作生无作,色界中无。是事云何?答曰:应在二界。所以者何?色界诸天亦应能说法、礼佛及僧。如是人等,云何不从作业生无作耶?又有人言,隐没无记无无作。是事不然,隐没无记是重烦恼,是烦恼集则名为使。但不隐没无记无无作。所以者何?是心下软不能起集,如华能熏麻非草木等。有人言,过梵世上无有能起作业心。所以者何?觉观能起口业,彼无觉观,但用梵世心能起口业。是事不然,众生随业受身,若上地生不应用梵世中报,故知以自地心能起口业。又汝说彼无觉观,后当说有。
问曰:圣人断结未尽,能起作业不?答曰:圣人不能起实罪业。
问曰:狗等众生音声是口业不?答曰:虽无言辞差别,从心起故亦名为业。又若现相、若号令、若箫竹等音皆名口业。是身口业要由意识能起,非余识也。是故人有自见身业、自闻口业,以意识所起业相续不断故自见闻。
十不善道品第一百一十六
经中佛说十不善业道,谓杀生等。五阴和合名为众生,断此命故名为杀生。
问曰:若此五阴念念常灭,以何为杀?答曰:五阴虽念念灭,还相续生,断相续故名为杀生。又是人以有杀心,故得杀罪。
问曰:为断现在五阴故名杀生耶?答曰:五阴相续中有众生名,坏此相续故名杀生,不以念念灭中有众生名。
问曰:有人依官旧法杀害众生,或为强力所逼强杀众生,自谓无罪。是事云何?答曰:亦应得罪。所以者何?是人具足杀罪因缘。以四因缘得杀生罪,一有众生、二知是众生、三有欲杀心、四断其命。是人备此四因,云何无罪?盗名若此物实属此人而劫盗取,是名为盗,是中亦有四种因缘,一是物实属他、二知属他、三有劫盗心、四劫盗取已。
问曰:有人言,伏藏属王,若取此物则于王得罪。是事云何?答曰:不论地中物,但地上物应属王。所以者何?给孤独等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又若自然得物,不名劫盗。
问曰:若一切万物皆共业所生,劫盗何故得罪?答曰:虽从共业因生,因有强弱。若人业因力强,又勤加功,此物则属。
问曰:若人于塔寺众僧所夺取田宅等物,从谁得罪?答曰:虽佛及僧于此物中无我所心,亦从得罪。以是物定属佛僧,于中生恶心若劫若盗,是故得罪。邪淫名若众生非妻与之行淫,是名邪淫。又虽是其妻,于非道行淫亦名邪淫。又一切女人皆有守护,若父母兄弟、夫主儿息等,出家女人为王等守护。
问曰:淫女非妇,与之行淫云何非邪淫?答曰:少时为妇。如比尼中说,是少时妇,乃至以一鬘遮故。
问曰:若无主女人自来求为妻者,是事云何?答曰:若实无主,于众人前如法来者,不名邪淫。
问曰:若出家人取妇,免邪淫不?答曰:不免。所以者何?无此法故。出家法常离淫欲,但罪轻于犯他人妇。妄语者,若身口意诳他众生令虚妄解,是名妄语。佛为重罪故,说众中定问名为妄语,乃至一人问时亦名妄语,岂须众人耶?又随所欲诳人,于此人得罪。若人语他人言:我语某甲如是事。事虽不实,不名妄语。又妄语随想,若见无见想,问言不见,无妄语罪,如比尼中说。
问曰:若人事倒不见言见,云何非妄语耶?答曰:一切罪福皆由心生,是人于不见事中而生见想,是故无罪。如于实众生中无众生想,非众生中生众生想,不得杀罪。
问曰:如实有众生生众生想乃得杀罪,如是若见生见想则应无罪,非不见见想而得无罪。答曰:是罪因心、因众生生,是故虽有众生无众生想则不得罪,以无心故。若无众生有众生想,以众生无故亦不得罪。若有众生有众生想,因缘具故得杀生罪。若于见事中生不见想,问言不见,是人想不倒故不欺众生,虽为事倒亦名为实。若不见事中而生见想,问言不见,是人想倒欺诳众生,事虽不倒亦名妄语。两舌名若人欲别离他而起口业,是名两舌。若无别离心,他闻自坏则不得罪。若善心教化令离恶人,虽为别离亦不得罪。若不以结使浊心,虽复口言亦不得罪。恶口名若人苦言无所利益但欲恼他,是名恶口。若怜愍心、为利益故,苦言无罪。如无事加恼,是则有罪;依方针灸,虽苦非罪。苦言亦尔,诸佛贤圣亦为此事,如言痴人等。又若无结使浊心,虽为苦言不名为罪,如离欲人等、若以善心。苦语中起烦恼,即时得罪。绮语名若非实语义不正,故名为绮语。又虽是实语,以非时故亦名绮语。又虽实而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亦名绮语。又虽言实而时亦有利益,以言无本末、义理不次,亦名绮语。又以痴等烦恼散心故语,名为绮语。身意不正亦名绮业,但多以口作亦随俗,故名曰绮语。余三口业皆杂绮语不得相离。若妄语而非苦言,亦不别离,则有二种,妄语、绮语。若是妄语亦欲别离,而不苦言,则有三种,妄语、两舌、绮语。若妄语苦言不欲别离,亦有三种,妄语、恶口、绮语。若妄语苦言亦欲别离,则具四种。若无妄语苦言亦不别离,但非时语、无益语、无义语,则但是绮语。是绮语微细难可舍离,但有诸佛能断其根。是故但有诸佛独称世尊,言则信受,余无及者。
问曰:已说七种业道,何用复说三意业耶?答曰:有人言,谓罪福要由身口,非但从心,是故说心亦是业道。是三种意业力故,起身口恶业,是三种虽重,以意业微细故在后说。虽一切烦恼能起恶业,此三但为恼众生,故名不善业道,若中下贪不名业道。是贪增上深着他有,方便欲恼,能起身口业,故以贪嫉为业道。恚痴亦尔。又若说痴,即说一切烦恼,此中但为能起身口、侵恼众生,故说三种。
问曰:何故名痴为邪见耶?答曰:痴有差别。所以者何?非一切痴尽是不善。若痴增上转成邪见,则名不善业道。一切不善皆由此三门。若人为财利故起不善业,如为金钱残杀众生。或以瞋故,如杀怨贼。或有不为财利亦不瞋恚,但以痴力不识好丑故杀众生。
问曰:经说恶道因缘有四,随贪、随恚、随怖、随痴行,故堕诸恶道。今此中何故不说随怖起恶业耶?答曰:怖是痴所摄,若说随怖即是随痴。所以者何?智者乃至失命因缘尚不起恶业。又是事先已答,谓烦恼增长能起身口业,尔时名不善道,是三多起不善故。
问曰:何故名为业道?答曰:意即是业,于此中行故名业道。先行后三,中后行前七,中三业道非业,七业亦业亦道。
问曰:亦有鞭杖及饮酒等诸不善业,何故但说十耶?答曰:此十罪重故说。又鞭杖等皆是眷属先后,饮酒非是实罪,亦不为恼他,设令他恼亦非但酒也。
问曰:是不善道为在何处?答曰:悉在五道,但欝单越无。邪淫以三事起、以贪欲成,余以三事起亦以三事成。
问曰:圣人能起不善业不?答曰:亦起意不善业,不起身口。又意业中亦但起瞋心,不起杀心。
问曰:经中说学人亦呪人言灭令汝断种。此事云何?答曰:亦有经说阿罗汉呪。是漏尽人烦恼根断,尚不起心,况当呪耶?言学人呪,亦应如是。又圣人于不善业得不作律仪,云何当作不善?又此圣人不堕恶道,若能起不善则亦应堕。
问曰:若诸圣人今世不造不善业故不堕恶道,过去世中有不善业,何故不堕?答曰:是圣人心中实智生时,诸恶道业皆已羸劣,犹如败种不能复生。又三毒二种,一能得恶道、一则不能。入恶道者圣人断尽,以业烦恼故得受身。圣人虽有诸业,烦恼不具足,是故不堕。又是人依大势力,所谓三宝能消大恶,如人依王债主不恼。又是人智慧明利能消恶业,如人身中火势盛故难消能消。又此人有多方便,或念诸佛或念慈悲诸善业,故得脱诸恶。如多方诈贼,依诸险难则不可得。又此圣人知得解脱道,如牛王行、如鸟依空,又长夜修习诸善法,故不堕恶道。如经中说:若人常修身戒心慧,有地狱报业能现轻受。又如偈说:行慈悲心,无量无碍,诸有重业,所不能及。又此圣人心不善业不能坚固,如一渧水堕热铁上。又此圣人善业深远,如桓殊罗树根。又此圣人善多恶少,少恶在多善中则无势力,如一两盐投之恒河不能坏味。又此圣人富信等财,如贫穷人为一钱受罪,富贵者虽为百千亦不得罪。又入圣道故得为尊贵,如贵人虽罪不入牢狱。又如虎狼犬羊及尊卑共诤,大者得胜。又此圣人心宿圣道,诸恶道罪不能复恼,如王宿空舍余人无能入者。又此圣人行自行处,恶道罪业不能得便,如鹰鵽喻。又圣人系心四念处,故诸恶道业不能得便,如圆瓶入鈙。又具二种结故堕恶道随业受报,圣人断一种,故不堕恶道。又此人常受善业报故,诸恶道业不能得便。又如先六业品中说地狱业相,圣人无因缘,故不堕恶道。
成实论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