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
贤善首菩萨章
四、明聪讲师曰:肇论云: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贤善首因十一位大士各问深义,虽释尊开示圆觉,廼谈性具圆觉,然未的指,是故亦问,立其名字。所以问名者,盖有名物之功,物有应名之得,圆觉即名也。陀罗尼即体,体即物也。此则名体相副,故云陀罗尼门流出圆觉。既存名体,必须奉持。奉即取也,持即心也。以取圆觉,持之于心,则众生若身若心,念念圆觉,常以寂照止观,如护身符,即心纯是法,与法相应。裴相国云: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一经旨意,无出于斯。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贤则亚圣,谓地前三贤,位次十圣,位地上菩萨也。善则顺理,首是头首。然欲使万善齐兴,俱顺真理,成因正位,亚次圣果者,必藉经教流通。经教流通,是贤善之首。故流通分中,当此菩萨请问也。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赞佛于前十一章,演说圆觉妙义,开悟众生,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拟议之事。
复庵晖禅师曰:不思议事者,近庆道场,远庆一部也。谓一部经内,世尊为上根人开示二空观,为中根人开示三观诸轮,为下根人开示道场加行。如是种种法门,离于精粗之域,出于形质之外,脱于言意之表,故云不可思议之事。而儒典尚云:夫子之道,上有出乎天之高,下有入乎地之深,瞻之在前,忽然在后,不可以形皃求,不可以聪明得。与此不思议同意也。
世尊!此大乘教。
谓此圆觉大乘经教。
名字何等?
请问此等教法是何名字?
云何奉持?
请问众生教法如何受持?
众生修习得何功德?
请问众生修此教法获何利益?
云何使我护持经人?
请问如何使我卫护受持此经之人?
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请问此圆觉经教,流转分布,至于何处?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然正宗分中但问所诠法义,法义虽已圆备,凡心难可任持,闻时领会分明,过后恐还遗忘,事须持教贯穿,文既不遗随文解义,依义起观方成正修,故此问经名字也。云何奉持者,前虽已说即持法也,今此所问者即持教也,谓自遵奉行为人持说也。流布此教者,此行十法行也,谓若人一向于此了义经教,供养写施听受读诵说释思修,如是分布流传末代,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竟至于何地?然地有菩萨地有佛地也。
四、明聪讲师曰:名字虽是假名,无名则物无定名。如筌蹄之取鱼兔,非筌蹄则鱼兔无所获。故欲鱼必用筌,欲兔必用蹄也。猿鶴之类,谁与安名?麒麟凤凰,孰为作字?耕田凿井,皆无名中立名。劫初万物,无名无字,皆圣人依真以立名。如理能通。圣人开疏为道,如理能该罗,依真以作网。故伏牺画八卦,神农甞草药,后稷播百糓,伯益凿井,货狄造舡,奚仲作车,蚩尤制五兵,黄帝造冠冕,以至仓颉制字,𨽻首筭数,蒙恬笔,蔡伦纸,如此之类,皆圣贤轨真理造之,济万民也。一大藏教,百千三昧,皆立名目。又如经卷,不以首题,何以区分?故祖师云:假名中具三千法门,是故名有召物之功也。名字既立,奉持修习,神物护持,至于流通他方世界,修之直至佛地。如斯五问,利益愽哉。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
佛谓此圆觉经教,无数诸佛悉皆如是宣说。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
佛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悉皆守护此经。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
佛谓法界诸菩萨等,无不敬信此经。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佛谓此经清净明了,为十二部经之眼目也。十二部经者,一名修多罗,二名只夜,三名授记,四名伽陀,五名优陀那,六名尼陀那,七名阿波陀那,八名伊帝目多伽,九名闍陀伽,十名毗佛略,十一名阿浮陀达磨,十二名优波提舍。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说此经佛既是真身,真身无碍,尘沙同体,故一说即一切说,三世一时说,无说无不说。如华严云: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若不知了义教者,则随方有说不说也。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者,如华严云:我等诸佛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者,谓因行之中,无不从此法而成佛。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者,良以推穷迷本,照彻觉源,是以理贯群经,义无不尽。于此若解,则诸教焕然可见,如指诸掌。云眼目者,如人有眼,一切境界历历可见也。十二部经者,亦谓之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诵;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议。此谓之十二部经也。今此经即属契经及方广二分所摄也。前诸佛所说如来守护、菩萨归依者,此印、定圆觉之法也。十二部经眼目者,此印、定为一切经之宗也。所以序云: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即指此文也。问:此经对三时、五时之教否?答:顿教不论先后处所,但遇顿机即说,故不对三时、五时之教也。又难云:既不对教者,法华经云:是法华经诸佛神力之所护。此又何如分耶?答:法华诸佛神力守护者,即属正宗也。此经诸佛守护者,即属流通分也。若彼经守护在流通分者,即许不可拣之。彼既居正宗分,是知不同也。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夫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佛谓此经有此五名,汝等菩萨应当奉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问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此答之有五名也。然此经题者,乃佛自立也。且诸经得名,有其多种。或以人为目,或以法为名。人有请说等殊,法有法喻等别。或体或用,或果或因,或能诠所诠,或真或妄,或境或智,乍复乍单不因。今经五名,已含多种。大者,体也。方广者,用也。圆觉者,果也。祕密者,因也。王者,喻也。三昧者,法也。修多罗了义者,是叹能诠也。余皆所诠,如来是能证人也。决定境界者,即所证境也。如来藏者,即属总,乃在缠之名,则真妄和合也。又自性即空,如来藏也。差别即不空,如来藏也。斯则人法总彰,法喻皆举。具体具用,有果有因。诠旨双题,真妄俱显。方诸经目,莫备于斯。了义之名,昭然显矣。而世尊遂勑令依此名法而持。谓已悟明心地者,文字性离,即是解脱,不妨满纸放光而持法也。若未悟明心地者,迷一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之见。今还将文字对治,示其本来之性。如以声止声,以楔出楔,以机夺机,以毒攻毒,无离文字,如说修行而持义也。
四明聪讲师曰:法华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纵非今佛所说,亦是过去诸佛曾说,何况今之圆觉是如来藏性?故云恒沙诸佛所说也。金刚经所谓有佛性种子,人感诸佛之所护念。此圆觉本元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安得不能守护?故云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二部经,亦云十二分教。教能诠理为义,部者部类为义。一修多罗(此云契经,直说法相,即长行云散花也),二只夜(此云重颂,亦应颂,即贯花也),三和伽那(此云授记,即授记人天作佛也),四伽陀(此云孤起,不重颂者名也,亦曰讽颂),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亦云无我),六尼陀那(此云因缘,说一切因起事),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用扇譬月也),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此说他人之事),九暗陀伽(此云本生,此说菩萨行因本所行事),十毗佛略(此云方广,谈理无碍),十一阿浮达摩(此云未曾有,佛现种种神通,又云未有),十二优婆提舍(此云逐分,别所说义,又云论义)。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小乘曰九部,大乘十二部也。其实大小相通。此十二部经,非独为清净眼目。语其旨趣,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固非名号所及。化擅系表,又非情智所寻。致于遣累忘筌,淘神尽照。近超生死,远证涅盘。播阐五乘,接群机之深浅。该明六道,辨善恶之升沈。敻(林正反)期出世,而法无不周。迩比王化,而事无不尽。能博能要,不质不文。自非天下之至虑,孰能与于斯教哉。清净眼目,理出于此。经有五名,一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大方广,即所立法也。大方是体,广即用也。此是空如来藏,具不空如来藏之用。又可常遍曰大,执持曰方,包博曰广。亦可配法身般若解脱,亦如来藏之三德也。圆即寂,觉即照,亦是止观。寂,止也。照,观也。陀罗尼,庶恶持善。圆觉,是从定立名。楞严亦是大定。二名修多罗了义。翻契经,圆融定慧,非偏小所知。了义,究竟显说,指权归实。约开显说,一切诸法,皆是实相。亦有不了义经,方圆不相入者。今即权是实,一念三千。三名祕密王三昧。如来祕要之藏,定善慧之异名。祕密王亦是能说之人。楞严云:妙莲华王,十方佛母。以密王三昧为人,即正心行处。净觉亦以莲华王为人解。四名如来决定境界。即坚固为义。大涅盘更无能过者,即不变义也。五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圆觉妙性,性不自守,随缘作种种名。或云常住真心,或云性净明体,或云空如来藏,或云涅盘妙心,曰诸法实相,曰王三昧,曰真如,曰法界,曰第一义谛,曰无生妙理。此圆觉亦能入恶,随恶受名。为性恶,为性善,为理毒害,为诸阿颠迦,为昏钝性障,为生老病死,为成住坏空,为䦆汤炉炭,皆是圆觉随恶受称。其实圆觉非圣非凡,非善非恶,非生死非涅盘,非色非心,非天堂非地狱,非佛非众生,则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名圆觉。如是则终日圆觉,未尝圆觉也。汝当奉持者,此五种名,名虽差别,其实是佛一路涅盘门。过去诸佛悉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皆入圆觉,未来修学当依如是法。此是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法。如人因事远出,未得还家。今日明了归家之路,父子相见团圆,宁不欣乐奉持耶?
善男子!是经惟显如来境界,惟佛如来能尽宣说。
此经独能显示佛境,惟佛宣说,曲尽其妙。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又说无明贪爱四相四病,今云唯显如来境界者,既云唯显佛之妙觉不思议境界,独佛方能尽其所说。其所说者何耶?谓说众生无明皆无所有,止是佛境。佛境若不显现,众生岂得皆空?生若不空,岂彻觉地?故华严信位即佛境,皆是此意也。然后代浅识劣解之人,以谓佛法止此者,请观是说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圆觉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一切相,即一切相。但世间众生、声闻、缘觉,欲以所知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用世语言入佛知见,犹如藕丝悬须弥山,终不能举。此言果人所证之法深妙,非小乘凡夫之所能及。又此经非世间语言三昧,亦非雕虫篆刻之辞,非是外道典籍,非声闻诸小乘偏圆权实之法,此是圆顿圆觉妙心。此法如火聚,四边不可取,若能取者,唯佛一人。到究竟即佛,如十五夜月,蟾光桂影,圆满无亏,出三惑,破二死,百千三昧、无量行门一时显现,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圆无际。故一切世间种种诸病,惟佛能医,故云惟佛能尽宣说。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若依此经修行,渐渐增进心至佛之地位。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问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今答云:良由此经惟显佛境,故修十法行之者必至佛地,佛地即妙觉位也。所谓不住化城,便跻宝所,在禅家谓之不动凡夫,便登佛位。
四、明聪讲师曰:今言菩萨,乃因人凡夫末世,依上所立法制,用寂照止心,寂念专一,便不顿修,亦可渐次。只要道心坚固,加功进行,何患不成佛?其间有闻而不修,修而不证者,此人有障,更须礼佛忏悔,终久至于佛地。此非妙觉佛,乃登圆初住。菩萨名佛,亦百世界作佛,故云佛地。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
此经名为顿悟之教,大乘之法。
顿机众生,从此开悟。
利根众生有圆顿之机者,皆因此经而得开悟。
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钝根众生须假渐修,而此经教无不圆摄。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贤首国师以一大藏教深浅之义,判为五教。五教者:一、小乘教,即四阿含经是;二、大乘始教,即八部般若是;三、大乘终教,即楞严、涅盘、宝积等是;四、大乘顿教,即圆觉、楞伽等是;五、大乘圆教,即华严是。令经乃属顿教,独被顿机。众生于顿机中,又分为上中下三根也。疏云:宗门是顿教,事具渐门。既顿渐俱收,则迟速皆益。会与不会,入与不入,皆可留心。所以修山主云:会得甚奇特,不会也相许。
四、明聪讲师曰:此大乘教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渐无顿。今云顿渐者,为修学人根有利钝,障有重轻,虽精进而开悟有迟速,立行有渐顿,非教体有迟速,迷悟有机缘,名顿教渐修。楞严云:佛告富楼那言: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倐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佛言: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华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今此圆觉亦复如是,本无顿渐,但上机先悟,渐机次悟。若是圆觉之性本无利钝渐顿,今云亦摄渐修者,非小乘之渐。今修圆者,同缘实相皆用止观寂照之法,机有利钝,悟有迟速,为渐也。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
大海者,谕顿教大乘不让。小流者,论能摄一切渐证。
乃至蚊蝱。
此谕渐修众生也。
及阿修罗。
此谕顿机众生也。
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谕顿渐之徒,修此经教,悉皆圆满。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举谕也。大海谕顿教,小流谕渐教。蚊䗈喻二乘,阿修罗喻菩萨。饮其水等者,谕三乘之人受持此经者,皆得悟入。疏云:大海有无量之水而饮之者,则量腹多少;圆觉有无边之法门而受持之者,随器顿渐。
四、明聪讲师曰:阿修罗,此翻无酒。初欲采四天下华,酿海水为酒。鱼龙之业,酿之不成,誓不饮酒,故云无酒。用手掌遮月,人间谓之月蚀。有大力用饮海水不竭,何况蚊蝱。此大乘教,亦摄小乘,渐修人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以至七宝布施者,其福报有尽;闻此经义而修证者,其智慧无穷。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显福也。法会既终,所谈上中下三根,及谈因果法义,复恐后代众生,不信修如是因,感如是果,遂于此流通分中,一道较量功德,欲使后人生信忻乐也。如金刚经中,两重因果,三番较量之意。梵语檀波罗蜜,此云布施。谓运心宽广曰布,辍己惠人曰施。此布施一度,众行皆摄。华严经说有十度:一布施,谓财法无畏,无不皆舍。二持戒,谓防非止恶,内外无瑕。三忍辱,谓违顺不干,谛察忍可。四精进,谓离身心相,万法增修。五禅定,谓念虑皆忘,安心理境。六般若,谓心无分别,善达心空。七方便,谓涉有常空,施为无碍。八愿度,谓上求下化,穷尽未来。九力度,谓思修成功,万境不动。十智度,谓决断无惑,证法頥神。今以布施一度,以较量经福也一句义者,此显胜七宝也。意谓虽以金银琉璃赤珠等宝,不为自己求安乐之故,普施与一切众生者,是有为有漏之因,感得人天果报。譬如仰箭射虗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今若闻此经一句合宜之义,如说修行,断障遣疑,是无漏最上之因,便能超梦幻,出轮回,直趣无上佛果菩提。所以此功德,胜前七宝布施功德也。疏曰:世珍盈刹,能为漏果之资;妙法一言,必获菩提之报。禅家亦云:识得一句,一生参学事毕。在教家亦云:教典千,一心能贯之。在书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在记云:通于一,万事毕。在语云:吾道一以贯之。古诗云:学虽不多,可齐上圣。如是则归同反一,一处既通,千处万处,一时透脱。所以道: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一花开,天下春;一事寂,万法真。与此一句,义同意也。
四、明聪讲师曰:七宝者,金、银及琉璃、玻瓈、砗磲、玛瑙、真珠,三千大千,可为众多,尽以布施。比闻经一句,福皆不及。盖慧能趣菩提,施福不趣菩提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汉果。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显劣智也。梵语阿罗汉,此有三义,谓不生、应供、无贼也。恒河者,方四十里,其沙细如面。假饶教得一百个恒河中许多沙数之人,克获成就小果圣人者,其福非是究竟,故乃劣也。
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阿罗汉果盖是小乘之法,此经与偈乃是大乘之教。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举劣,此显胜也。意谓设使教百恒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代佛宣扬此经半偈之功德也。疏云:凡全偈者,所谓四句。句有二种:一文句,二义句。若约文句,即两句为半偈;若约义句,即说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半偈也;显相空体不空,是全偈也。
四、明聪讲师曰:药王菩萨为法焚身,雪山童子舍全身求得半偈。光明经云:满城盛火,应从中过。乃为法亡躯也。波㖮打骨取髓,为求法故。世尊因地剜身作千盌灯,求得半偈。今云胜阿罗汉,罗汉是小乘,今是大乘顿机。众生可闻法,一超入如来地,如龙女一生便往南方成佛,不比小乘时长行远,此如灵丹点銕可成金也。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闻信也,不惑即不疑惑也。然大乘教法,无量劫来,难见难闻,或时闻已,不信不顺,不悟不入者有之矣。所以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夫圆觉深旨,一心妙门,非大智而不能观,非大根而不能信。观即举佛智也,信之即入圆觉。但恳志无疑,决取成办也。
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闻此经名,深信不疑者,盖曾于无数佛处,种诸福慧,及诸善根,方得闻尔。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比验宿因也。如金刚经云: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诸善根者,不过是断贪瞋痴三毒,发闻思修三慧也。然此经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该果海,不是小缘。故验其宿因,曾积信种。
四、明聪讲师曰:起信论说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一、信乐念真如法故,真如法诸佛所师,众行之源;二、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发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四、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如高僧传中,高僧有十科,世之难学,虽有破群者,无麤不择细。如韩昌黎始未信佛法时,上论佛骨表,因此贬潮,参大颠,颠云:公虽过人,世智辨聦,是世间有之。汝胜晋时佛图澄否?韩曰:不及。汝比姚秦时鸠摩罗什否?曰:不如。汝尚不如此贤,况佛是大圣,天人之师,又安可破之?后于大颠有以发明。张无尽初年时,游僧寺,见佛书梵夹严整,怫然怒曰:吾孔圣人,反不如胡人,人所仰重!欲造无佛论毁之。在书院中思惟,深夜不睡,其妻云:如何不睡?张云:欲造无佛论。妻向氏云:既是无佛,何论之有?当须着有佛论也。无尽疑其言,遂阁笔。后因访一同列,见佛龛前有维摩诘经,信手开卷,见云: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乃叹曰:胡人之语,亦能尔耶?遂问:有几卷?曰:有三卷,借归看。其妻问曰:读者何书?曰:维摩诘经。向日熟读,此可造无佛论否?无尽疎果其言,于是归心佛乘。后参兜率悦,大有发明。此皆宿下缘种,今日契悟。起信云:复有五门,能成信心:一、施门,二、戒门,三、忍门,四、进门,五、止观门。彼文稍广,今录止观门。止者,谓止一切境界,息诸外尘念。以圆觉寂照,照诸尘劳,息诸攀缘,故云止。今之随顺奢摩他,体真止也。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此云观,昏即观之。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又云:若修止者,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惟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自无相,念念不可得。若四威仪中,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如此修行,闻经之人,非于一佛、二佛下种,乃至恒河沙佛所,以是无种不植。此经又安得不闻?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
佛令菩萨,卫护将来,如是信心,修行之人。
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障碍觉性之事皆为恶魔,非其同志之人皆为外道。今菩萨护持此修行者,不可令此二害恼彼身心使之退转。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问云何护持,今答云但莫令恶魔外道恼其身心者,即是护持也。近有人撰其偈词,添入经中,盖不知此是流通分,故阅者幸勿疑焉。
四、明聪讲师曰:起信云:莫令此心堕于邪网。若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惟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龙树云:除诸法实相外,余皆魔事。逢此境界,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闻利养。正修行人善为分别,此吾佛最后教诲。至此流通意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贤善首当知, 是经诸佛说, 如来等护持,
十二部眼目, 名为大方广, 圆觉陀罗尼,
增进至佛地, 如海纳百川, 饮者皆充满。
假使施七宝, 积满三千界, 不如闻此经。
若化河沙众, 皆得阿罗汉, 不如闻半偈。
汝等于来世, 护是宣持者, 无令生退屈。
唐圭峯定慧禅师宗密,颂贤善首菩萨章曰:
善首流通正法门, 五名于是为区分。
十二部经真了义, 百千诸佛共谈论。
佛境佛地已开演, 顿教顿机令得闻。
傥解百川归大海, 何妨一法备多根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
此诸金刚欲守护受持此经之人也。决定大乘者,谓此大乘经教乃决定成佛之义。
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金刚!又欲守护道场内修行此等大乘法处,令修行者无退转心。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
金刚又欲守护其家令无灾害。
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办道资粮,常令不阙。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禀命加卫,外护流通也。火首者,此神头有火焰,手中执金刚杵也。
四明聪讲师曰:金刚,梵语䟦闍罗波腻,此云金刚手(波腻翻手),谓手执金杵以立名。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有二夫人,一生千子,欲试千子当来成佛次第,故俱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第四筹乃至楼,至第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依经,僧寺三门只合一身金刚、一身梵王,今为对故塑二金刚,非也。楞严云: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此八万亦未为多。火首摧碎等,未详所译。
尔时大梵王。
圆觉疏曰:即初禅天王也。
二十八天王。
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每天各有一王,其号曰: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梵众天王、梵辅天王、大梵天王、少光天王、无量光天王、光音天王、少净天王、无量净天王、徧净天王、福生天王、福受天王、广果天王、无想天王、无烦天王、无热天王、善见天王、善现天王、色究竟天王、无边空处天王、无边识处天王、无所有处天王、非非想处天王。
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大梵王等皆欲守护受持此经之人。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大梵王者,即初禅天王也。二十八天王者,即三界主也。须弥山王者,即帝释也。护国天王者,即别指四天王也。
四明聪讲师曰:梵语迦夷,此言净身,居色界禅天。梵是西语,此云离欲,因中修梵行,不行淫秽也。今为天主,统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皆属号令有言语觉观。世间虽修梵行者多,唯加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故得为天主也。二十八天王者,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总二十八天也。护国天王等,即护世四天王。光明云:护国四镇,即帝释天神将,常领八部鬼神,护弘持人,心不退转。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盘荼。
圆觉疏曰:吉盘荼者,亦云鸠盘荼。食人之精血,其疾如风,变化稍多,住于林野。
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
诸鬼王等,亦欲守护受持此经之人。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
藏经曰:一由旬者,四十里也。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为护法故,尽其威力。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吉盘荼者,亦鸣盘荼。此鬼食人精气,其疾如风,管林野诸鬼众。一由旬者,即四十里也。
四明聪讲师曰:郑玄云:圣人精气谓之神,贤人精气谓之鬼。又有云:天神曰灵,坤神曰只,人神曰鬼。鬼者,畏也,虗祛多畏。又有威,能令人畏。或云:希求名饿鬼,从人求食,以活性命。光明疏云: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劣者,能隐显变化。肇云:神受善恶杂报,现形胜人,劣于天,其身轻微难见。鬼类众多,不能尽释。今言吉盘荼,亦名鸠盘荼,亦名俱盘荼,此翻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至肩上,坐便踞之,即厌魅鬼也。(梵语乌苏慢,此云厌。)厌眠内不祥。(本只作厌字,后人厌下加鬼。)圭峯云:食人精血,其疾如风。变化稍多,住林野间,管诸鬼众,是号为王。故云:大力鬼王与十万鬼王,护持经人,不令鬼神侵恼。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
八部者,一天神、二龙神、三夜叉、四干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
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疏云:良由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能说者清净,不取着名利所染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问:经首信成就,与此信是同是别耶?答:前信浅,此信深。何以知之?大智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又云:信为入法之初机,智为究竟之至要。虽深浅之不同,在智信一贯,则无别也。
四、明聪讲师曰:佛说经通该凡圣,既闻圆觉妙心,实相常住,解圆即徧,同服醍醐,咸霑妙益,是故欢喜奉行也。此经后有加重说偈者,非也。圭峯不着,诸家不留,况世尊说经当机之人,故有重颂。今法会将散,唯是天龙鬼神各言护持流通,不须重说。又重颂被晚来未至者,至此时安有晚来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终)
No. 253-C 前住持灵隐禅寺痴绝老人跋
大光明藏,情与无情咸处其中;无上法王,世间出世悉归所统。一时薄伽婆无说而说,十二大菩萨不闻而闻,况此经不涉言诠,诸讲师如何注解?略通线路,随世刊行,据令而行,合投诸火。
淳佑丙午佛成道日, 金陵玉山庵主(道冲)书
No. 253-D 径山长老圆照老人䟦
唤作圆,亏缺了也。道个觉,迷昧了也。黄面瞿昙,十二大士,密说显演,已是注解。其余经师论师,于注解下,又添解注。且正文毕竟在甚处?恁么问,好与三十柱杖。
觉如居士倘能下手,径山甘受不辞。
淳佑丁未二月三日, 无准叟(师范)敬书
No. 253-E 灵隐长老石溪老人䟦
知而无知是第二头,不知而知落第三首。请居士不得动着,还我圆觉觉如底第一筹来。
丁未仲春旦日,石溪老僧(心月)书于灵鹫一峯
No. 253-F 庆元府雪窦长老偃溪老人䟦
诸经各标时处,惟圆觉一经不标时处,何耶?淳佑丁未夏,觉如居士书来,乞圆觉讲义䟦。是日,千丈岩主方与湖海宿衲作安居佛事,未暇也。友上人归日,试问居士所集讲义已到第几菩萨?
千丈岩主(广闻)书于丛竹小轩。
No. 253-G 庆元府雪窦长老偃溪老人䟦
钞解疏,疏解经,经解什么?觉如居士穷诸家疏钞,掇而拾之,且道此经从何而出?忽若一语不玄,谤斯经故。
四明千丈嵓主(广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