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 净诸业障菩萨章 四、明聪讲师曰:观夫圣贤垂训,以身者是禀父母之遗体,诚不可毁伤。但凡夫无知,执之为实,生我所相。地持经云: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我着,则无世间受生身处。大论云:一切世间中,莫过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名是心,色是质。是故净业障虽已自度,亦欲度人。于无迷闷处,起生迷闷,问于如来。释迦老子又于鬼门贴挂,好肉剜疮,穷四见源,故有此章来意也。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谓行人入前三观诸轮,才有证,便执着四相。四相者,一我相,二人相,三众生相,四寿命相。谓证心不忘,曰我相。悟心不忘,曰人相。了证了悟,了心不忘,曰众生相。前三相俱尽,唯是一味,觉昭现前,觉心不忘,曰寿命相。然一切业障,皆由四相而生。今此问答,除去诸业,自然清净,故当此请问也。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谓前所说二十五轮,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拟议事。 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二十五轮,即诸佛初地观行之相。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 大众闻所未闻,故云得未曾有。 覩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大众自见旷劫修行功用,如在一念间。 西蜀复庵晖禅师。前总明观行,一向称理而修犹可领解,今于一味之中广张诸轮屈曲差别,虽然差别不乖一味之法,尤为难见,故曰不可心思言议也。因地行相者,此指文殊章问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也。夫果德称真约理可照,因地治染体解是难,今蒙佛开示观门有所悟入,其昔所修因地勤苦境界,一念之中备知炳然齐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故深庆慰。然楞严经说:众生洞视不过方寸,阿那律见阎浮提如掌中果,菩萨见百千世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今既入观,以观智之力,所以彻见如来因地恒沙劫中修行之事也。问:此之调御,未审十号之中当第几号耶?答云:当第七号也。然十号者:一、如来者,仿同先迹号;二、应供,堪为福田号;三、正遍知者,达伪通真号;四、明行足者,果从因得号;五、善逝者,妙往菩提号;六、世间解者,穷尽法界号;七、无上士调御丈夫者,降生成道号;八、天人师者,应机说法号;九、佛者,三觉圆明号;十、世尊者,出世独尊号。以此证之,是知调御二字当十号中第七号也,谓能调伏一切众生心猿意马也。 四明聪讲师曰:不思议事,只是如来因地行相,历恒沙劫,勤苦求索。古云:无自然释迦也。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中问意,不说本来,都迷意明。已知觉性圆明,诸法清净,何得凡心宛在,所作所为,情犹憎爱?未审有何之法染污,令我用心异于诸佛?迷则不悟,闷则不证,入本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问圭峰、慈室两家都言不是,全不知,都迷意。明已知觉性圆明,但疑凡心宛在,不合觉源。令谓正为凡夫迷于圆觉,未有修入之路,何关圣人已知?若已知,何复问佛?果佛已证,因人自迷。经有云: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使诸众生岂是圣者乎? 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 迷惑之时,总摄本性;开悟之后,方名法性。 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现未众生,闻佛开示,尽未来际,永无迷惑。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惟是遮尽一切法为义,愿以希求乐欲为义。法性者,乃诸法之性。若直谈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差别之法,皆同自体,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此章推破四相,豁融诸法,皆同觉性,故云开悟法性。从前经文但云觉性,此段云法性,意在兹矣。 四、明聪讲师曰:圭峰云:若直谈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差别之法,皆无自体,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谓觉性、法性一体无二,但说果人所修所显名觉性,因人所迷中修所显者名法性,法性通一切法也。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众生从无始劫来,妄想执着,以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也。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妄认四相为实我体,不知此四颠倒本来自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中说四相有二义:一总叙过由,二别释其相。今且先总叙其执四相之过由,谓四生六道二乘菩萨一切众生,自从无始旷大劫来,用妄想颠倒攀缘分别之心,执认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不过是真我本有迷之为无,妄我本空执之为实,横计此四是真实我之身体。所以楞严经云: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轮转苦海,丧本受轮皆由此也。然此四相有二说:一凡夫迷识境四相,二菩萨迷智境四相。且识境四相者,谓执取自体为我相,此妄认四大云是我也。计我转趣于余趣是为人相,此谓我若作善得生人天,若作恶得生三涂也。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为众生相,此谓我一身生在世上百岁之中,或少壮或衰败,苦乐得失种种相续之事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相,谓我舍此一报之身,死后便生张三李四之家,常住不断灭也。此乃金刚经中说四相也。今此亦可总収在内,下文别释四相,方是菩萨迷智境四相,至文可见。 四、明聪讲师曰:尔时世尊至默然而听者。一大藏教、百千三昧、无量行门,皆是佛之方便开甘露门。若究本源,生佛平等,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佛法即实相,实相即诸法。只为众生在迷圣人布路作筏度人,谓之方便也。善男子!一切众生至为实我体者。天台云: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见道者,迷于心色、四大、五阴、根、尘、识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缘甚多,今略辨四见(出法界次第)。今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但世间所作之法皆有创始,如起屋起宅皆有始也。唯此一念识心,无始初时只云轮转生死,如今身现在,要知父母未生已前,我在何处?将何为始?故云从无始来。今且从风火搏我识神入于母胎,揽二滴为身,即此谓之妄想。此滴本非我有,父母遗弃,妄认之为己有,为妄计色、受、想、行、识,此五和合,如草头露,蹔聚少时。又如五指成一拳相,五阴为身,亦复如是。况凡夫不了,执此假名而为我等。经云:我者,于五阴、四大、根、尘、识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见。人者,亦于五阴等法,妄计我是行人,妄计自身相貌为人见。荆溪云: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者,亦于五阴色等诸法,共成此身,计有我生,是谓之众生见。寿者,亦于阴、入、界中,计一期有寿,若长若短,如人愿年百二十岁,此皆寿者见。荆溪云:众生以续前为义,寿者以趣后为能。凡夫既执我,认四颠倒为实我体,佛欲破众生妄执,与二乘人说无我法,二乘离我,成阿罗汉。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由执四相为我体故,所以顺我则爱,违我则憎。 于虗妄体,重执虗妄。 四大幻体,已是虗妄,更执四相,妄上增妄也。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二、妄者,即四大并四相也;二者,因作业受报,故曰生妄业道。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既有妄业,即受轮回,本无轮回,故曰妄见。 厌流转者,妄见涅盘。 厌彼轮回,欲证涅盘,本无涅盘,故无妄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谓因执四相为实我体,所以于自憎爱妄生执箸。顺我者即爱之,违我者即憎之。所以道同我者为是,异我者为非。如是憎爱是非不同者,皆因不合执我也。既有憎爱之心,未免于虗妄身上又生一重妄想。何故如是?为这个四大五蕴、百骸九窍,乃是于过去本觉之上一念不觉,背湛迷真之复错,撞入父母胞胎,被色受想行识众缘假合在此,唤作托异物以成体,借他家而权住。只此一身已是虗妄了,那堪今生又于此身之上执着我人四相,即是两重虗妄。所以楞严云:汝等皆是迷中倍人。既不知是两重虗妄,未免就此二妄之中不过是憎是爱。于憎爱上或毁或谤,更相杀害,互为冤讐。于爱上被形体坏男根,为地狱种作无间业,生起造作种种无边之业,牵入苦乐之趣,譬如道路能引入至地头。故曰:道既妄业成就,即受生死流转。此谓之一念受染,地狱门开,瞥起瞋心,刀锋耸立。化书云:至淫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楞严云:多淫之人,化为火聚。此上皆是四生六道,因执我故,轮转生死苦海之中,不能解脱也。其次二乘之人,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希求出离,如救头燃;息缘断惑,如獐独跳,不顾后羣。才出三界后,一向趣寂躭定,灰身灭智,妄见涅盘寂静之理可证。殊不知此正是化城,本至宝所。大钞云:趣寂缠定,化城非宝。宝藏云:譬如困鱼止泺,病鸟栖芦,其二者不识于大海,不识于丛林。二乘之人,趣于小道亦然。以小安而自安,不以大安而安矣。禅家到此,谓之纵饶脱得髑髅前,未免堕在黑山下。一向黑雾罩定,这个唤作焦糓芽,败种子,永不发生。此一段文,总有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造业,次二句受报,后二句虽出三途,却堕二乘之境。然此十句经文,总当二乘宗中生灭四谛法门。谓初由此便生爱憎二境,至二妄相依,生妄业道者,此当集谛;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者,此当苦谛;厌流转者,此当道谛;妄见涅盘者,此当灭谛。初二谛乃世间之因果,后二谛乃是出世间之因果也。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远拒诸能入者。 因彼妄见所障,不能悟入净觉,非是净觉障拒入者。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众生能悟入于觉尔,非觉来入众生性中也。孔子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是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由此不能入清净觉者,此正是结答。前问云: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今答云:只应不合执认四相,展转生过,纵离六道,复堕二乘,皆是执我,故不能证入圆觉也。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诸能入即信解行证。前问云:因何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今答云:不是本觉违背拒敌,使令不得证入,自是一切众生因执我之故,所以不入。譬如夜间梦见别有一身,或往或来,或于种种之事,然此梦身既然未忘,毕竟不能合于本身,亦非是本身违背拒敌,使之不合,但是梦未醒也。所以僧问龙牙云:佛祖还解瞒人否?牙云:你道江湖还有碍人心否?又云: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佛祖虽无瞒人之意,为时人透不得。所以道: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浪有谁争?此则形无妨而人自妨之,物无滞而人自滞之,悲夫!有诸能入非觉入故者,意谓若悟入圆觉之时,自是因信解行证之故,所以得证入。而圆觉本无出入与不出入,初不干本觉之事,只如参禅之人,或十年二十年,处众不悟明心地者,此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不肯做工夫。一旦忽然悟道之时,此亦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因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䇿发进修,加功练行,做工夫而悟。若是与么人,何愁与么事?不是与么人,莫怨与么事。此之谓也。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诸念动时固不能觉,纵使止念亦无入处。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动念即前苦集二谛,息念即前灭道二谛,谓以是上来所说道理因由所以之故,动念是凡夫苦集二谛之法,息念又是二乘灭道二谛之法,纵舍凡夫境界,又堕二乘境界,所以皆归迷闷,不悟圆觉,不入圆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因上妄执,计有我身,是名身见。身见既起,见爱即起。违我者憎,顺我者爱。如是爱憎,皆由执我。故曰:由此二境,即憎与爱。憎属见,即见惑,五利使。邪心观理,情迷颠倒。爱者,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若于男女色身情迷,随心逐物,染者缠绵,通名为爱。爱属烦恼,即属思惑,五钝使也。因虗妄故,错认遗弃四大五阴根尘为身,已是虗妄。于上复生憎之与爱,谓重执虗妄。二妄相依,如氷与水,生妄业道,轮转三界,入于火宅。业道,即六道也。因兹妄业,有轻有重。善恶二业,亦分轻重。善业重,生人天中,轻则阿修罗。恶业重,则入地狱,次则畜生、饿鬼。故曰:妄见流转。或于人道中厌流转者,修四谛十二因缘法,证声闻、缘觉、小乘涅盘有为之法。此人少悟空法,达四大五阴本性空寂,不立我人知见,得小乘道,灭二谛。犹止宿草庵,入于化城,非究竟灭,谓之妄见涅盘。由此不能入清净觉者,以大斥小。小乘之智,有如萤火,岂可比大乘之智,杲日丽天?觉是圆觉,不入圆觉者,又觉照也。即清净觉相,非是觉相违拒,不是圆觉不容汝入。只为汝能入者,是小乘之智,自隔自碍,非觉碍汝。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大圆觉智,破一切暗。灭萤光之小智,揭金粟之高明。动念,即凡夫也。息念,二乘涅盘也。凡夫二乘,皆归迷闷。至此薰莸同器,不得不辨也。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动静皆迷闷者,由无始劫来,无明妄想为我之主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征云:重念皆是背觉,息念即合契真。今以何义故,俱称迷闷?即答云:良由动念是我动,息念是我息,我相既在,动息俱迷,所以不能证入。此皆是无始世来,于最初根本所起独头无明。此之无明,不待对境,自然于无事平常中而起,如天忽云,如镜忽尘,以此无明作自己主宰,躭着我相。主是无明之体,宰是无明之用,有运判宰之义也。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 有生以来不见自性,故曰生无慧目。 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既无慧目,则四大五蕴一切幻性,皆是无明执着之心。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众生妄执无明,不肯除灭,譬如世人不肯自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一段文,却转释前文。良由四生六道一切众生,有无始本起独头无明,为己主宰之故,不能悟入圆觉。类如世上有一般人,若十岁二十岁之后,盲却其眼。虽眼不见物,说之则能了知。若在胎中,便自无目生出来。便盲之时,则对色之时,种种为说,终无所益。如涅盘云:如盲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答曰:色如白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䩕耶?答曰:不也。复问:贝色复何似耶?答:犹如稻米末。又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曰:犹如雨雪。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雨雪。雨雪复何所似?答曰:犹如鹄。是生盲人间,说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所以寒山诗云:因缘都未详,盲人问乳色。如是则盲人问乳,跛者访路,与此同意。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者。前文殊章,得本起因地,则所修之法,皆是佛因。今用本起无明,则所修一切法,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普净。所以经云: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是无明。前如以金为千器,千器皆金。此如以土为器(千器皆瓦)也。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之认我之相,不觉不知,不能自断。有似世间卑贱之人,假饶卑陋,六根不具,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曾肯自断着性命否?终是不肯。此一喻,又可喻于后段爱我之言,及养无明之语。后段血脉连环,故此喻通前后文也。 四明聪讲师曰:何以故由有无始至皆是无明者。起信云: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麤。今言无始者,即是根本不觉,熏习真如,生三种相:业相、转相、现相,故云本起无明。既是根本无明,内惑为因也。四大,地、水、火、风,此四围空,汝之无明妄识于中假作主宰。若论不能降伏者,亦被他人所恼;不能忍辱者,二义不成,亦不成主宰。今论四大和合,心在五根之初,名之为主。遗教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成此色身,于中立我。且云为己主宰。若心无慧眼,不能分别色心、四大、五蕴、根、尘、识等,皆是幻化空华,则身心等性皆是无明。生灭之法不离虗妄,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喻爱欲也。前文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亦是无明为因,无明为果。大论云:老死有果,所谓无明。无明有因,乃指老死。是故生灭皆从无明。今明上说无明为己主宰,生灭我爱,爱己色身,谁肯断命?既云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因果皆爱性,不舍任运,不自断命。若肯断命,应是舍爱。既不舍爱,三界不出。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 彼有爱我者,我亦随顺彼境而生爱心。 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非随顺彼境而生爱心,则往往怒其违己,起憎怨心。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种种憎爱,增长我见,念念不断,成道愈难。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一道总结前经文,从无始来至此,皆是障道之所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者,此对顺境生爱心,以明有我。非随顺者,便生憎怨者,此对违境以起憎心,以明有我也。用上来憎爱二心,长养无明种子,及现行种子,所谓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不过是见不超色,听不出声,境起心随,攀缘不息,以至念念憎爱,念念取舍,念念相续,以此之心,求悟圆觉,成就佛道者,无有是处。纵令勤苦经劫,种种行门,但转助得无明,所谓钻氷覔火,握地寻天,缘木求鱼,蒸沙作饭,抂用功夫,修不能成。此上经文,皆是总叙过由,下文方别释四相也。 四、明聪讲师曰:爱者,即是见爱烦恼。只为众生迷烦恼故(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恼乱身心,致使真明不发。今言爱者,即贪染之心。染着缠缚,通名为爱。此爱顺我者则爱之,逆我者则憎之。此之憎爱,皆我在虗妄浮心内。此虗妄心,体是根本。不觉现行无明业识,未起善恶时,本自无事。但于名色阴界入等法中,起憎爱心。妄计我能养育于他,故亦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为养育。今以憎爱养育无明,于内心中忽遇逆顺境界,便生憎爱。此是十六我人知见中第六养育见(出法界次第)。若以憎爱存心,憎则怨,爱则喜。怨恨见爱,总是情想。以此求道,去道转远。故云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众生之心,无所取证,则不着我相。才有所取证,即执此心以为自己,故曰我相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文乃别释菩萨迷智境四相。今且征云:如何是菩萨犯着我相耶?答云:谓之一字,乃评量之词。评量菩萨大心众生才入初地,用第七识心证第八识。然第七末那识是能证,第八阿赖识为所证。假令修道舍妄证真,只此能证之心不忘,便谓之我相。然第七识属见分,第八识属相分也。盖梵语末那,此云染污根。四惑者,我痴、我慢、我爱、我见也。 四、明聪讲师曰:圭峰意谓所证者,此指罗汉证者尚有我相。今谓未然,我是十六见中第一名我见,只为名色阴界不了,妄计有我我所之实。吾佛恐人不识此见,此见潜在内心,难识其相,故云心所证者。虽云心所证,所证何相貌?下有喻晓之。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 此喻众生无所取证时,不知有我相也。 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此喻众生才有所取证,方知有我相也。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证是我证,取是我取,故证取时,我体发现。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弦即紧急,缓即是慢。此皆系肢体不调,手足失度之状方法也。针艾譬逆顺境界经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如世上之人,百骸不调,手足失度,并不知紧慢。何故如是?谓只缘调摄保养乖角,失其方法,好寒却热,宜热却寒。所谓暖者,假衣于春阳;冻者,反冷乎冬风。缘此失度其保养之故,便不觉有其四大。一朝医师至,或以针针之,或以艾灸之,此时方呌唤烧我痛也。今学道之人亦然,或燕居静室,或隐处深山,虽物遗人颓,然于吉凶之外,心绝经营,境无违顺,习闲成性,蹔得忘情,不觉自他,便谓我得道已无我相了也。这般人,假使世间高名厚利、荣华富贵、酒色财气皆动,此人不得但以赞叹其所得之法、所悟之法,即便欢喜;若毁谤其所得之法,即便嗔恨。只此喜心、怒心,便是我相也。以自谓舍妄证真,一时无我了,才被人以逆顺之境来取之,我相依前在也。 四、明聪讲师曰:如人平常无病,痛痒俱无,忽少不安,加之针艾,针艾临体,方云有疼有痛,既知疼痛,始觉有我,故云心所证者,且就众生显我不是。罗汉经云:谓诸众生,若是众生,用加针艾。故云证取方现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 我心未断,虽能入佛涅盘,亦皆是我相尔。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并是麤相,此结指细相也。其心乃至证于者,此属能也。如来毕竟了知者,此属所也。所中又如来毕竟了知是能,清净涅盘是所。意谓非但了知二乘涅盘为我相,设若了知如来涅盘亦是我相也。然如来涅盘,但是虗无圆照无为觉体,非别可证。今既证得涅盘,不忘能所,即皆是我相。所以古德云:纵饶穷到底,犹是涉风波。 四、明聪讲师曰:此例我相,不独凡夫众生有之,至佛亦有之。故云:其心证于如来者,此是分真佛,不是究竟妙觉佛也。佛亦称我者,无法之我。此具我者,非凡夫情我之我。未证无生忍地,刀割火涂,皆是痛苦。圣人遇难,如割水吹光,何难之有?为凡夫未破无明,其病全在。若知佛地,了知我证涅盘,所了知心,亦是我也。直至妙觉四十二品,无明破尽,百非洞显,万惑咸亡。如十五夜月,到此田地,无尔无我,无此无彼,无凡无圣,无善无恶,天堂地狱,净邦秽国,打成一片。故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羣生中。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人相者,悟我是空,能不执着也。心悟证者,悟所证之我相为非故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虽悟我相为非,不复执着我相,然所悟者既是非我,则其能悟者亦非我矣。非我之相,即人相也。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使此悟心胜彼,一切证我相者,亦皆是人相尔。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心悟证者,此觉悟前证心不是也。者之一字,正名人相。意谓此之入地众生,到此又悟知前来证心是我相。既知证心是我相,更不肯再作证底道理解会,故谓之不复认我今来所悟之心更无我相了。殊不知只这底心悟,所依前只是人相之我,与前我相一般。前证心是粗底识,此悟心是细底识。假饶谓之此悟心超出过越前来一切证心,未免皆属人相。何也?尚有能绝能除之心存焉。 四、明聪讲师曰:智者法界次第云:人相者,于名色阴界入等法中,妄计我是行人,异于非行之人,故名为人。亦计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故名为人。慈室云:复知后三相,皆依我相从根本而立。荆溪云:人以计外为人相。大论云:但于五众取相故,计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诳惑生,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今言众生心悟证者,恐人误作悟道之悟,证道之证,故言非也。意云:以我若比异类我是人者,计是人相,㒵尊贵利益违逆等相,我人道胜,其实专自己身立人相也。悟是悟彼人,证是证我相貌富贵,故云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意云:我已过一切,人皆不如我,我能他不能,我会他不会,如是皆是超过,即不是证圣人境界,名为超过,故云悉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菩萨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虽能圆悟自性涅盘,备极一切取证之理,然尚有一毫悟心,亦是人相尔。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不取能所,故曰圆悟。无非不尽,故曰备殚。意谓此之众生,用第七识心,不取能所之相。而前能所之相,俱是有我。直饶圆悟涅盘,备尽得前证心之理。不取能所者,此尚有少能悟之心不忘,故曰人相。何也?为少悟之智,不是差别之心,故曰少也。 四、明聪讲师曰:其心者,此指一切众生之心。龙女是畜生心,调达是地狱心,妙庄严王是邪见心。十法界皆云:其心除究竟佛,非心。既存有心,有心生天(有心为人,有心为佛),乃至有心证涅盘。故云:俱是我者,心存少悟,悟我为人,非悟成佛。殚者,尽也,尽其理言之。错认己身,强立主宰,故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众生别发一心,自谓前所证之我相,所悟之人相,未能及此,不知此心乃众生相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又征云:如何是众生相?谓觉前能悟,悟是所觉。悟既成所,觉又名能。展转无穷,皆成能所。能所及处,皆是相待。了此无定,故离前非。计所不及,谓免诸过。不觉此计,又是众生。众生者,不定执一之谓也。谓前证心不及此心,前悟心亦不及此心者之一字,便是了心不忘。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此假借人言,以谕己为众生相,则非我相人相也。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曰非我者,盖乃是众生,则非是我也。曰非彼者,盖己是众生,则非是人也。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举喻释通此一段文,但借世人语词以为义势,以显众生相,不妨义理至浅近,而文且幽隐,今为子细分柝于兹。世尊召净业云:善男子!要知众生相者,譬如世上有一人,口中自作如是之说,问说道如何?说道云:我此一身不是张三,亦非李四。若我是张三,则便有彼之李四为对待;若我是李四,则便有彼之张三为对待。今我自是色、受、想、行、识众缘和合而生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此却是佛说也。谓彼人既道我这一身自是众缘而和合生之时,而世尊便知彼说众生之人已无自我了。非唯无自我,亦无彼我也。既不执是我,即无彼我对待之法,上文征释已自可见了。世尊又恐后代众生不会再来,将非我非彼一句分开为两段征释,使其易晓。今先征起非我二字云:上文说非我,如何是非我?答云:彼人适来自道我这一身自是众缘和合而生,既道我是众生,即使无自我了。又征起非彼二字云:上文说非彼,如何是非彼?答云:彼人适来自道我这一身自是众缘和合而生,既道我是众生,即便无彼我了。虽然于自我彼我都无了,尚不合有执众生之心也。无自我者,即无初证心无我相也。无彼我者,即无第二悟心无人相也。尚有众生者,即此能了之心不忘也。大凡佛书有文易意难者,文难意易者,有文意俱难者,文意俱易者,此乃文难意易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 了知前所证者为我相,前所悟者为人相也。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了知己之所见,胜彼我人二相。 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了心未忘,故名此相。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合喻对辨也。意谓但是地上众生,虽然了达得第一证心是我相,又了达得第二悟心是人相,而了心不忘,便是众生相也。疏云: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不及之处,存有一个所了之心,岂非众生相乎?此谓之灵龟曳尾,拂迹迹生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云何众生至名众生相。天台云:于名色阴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计有我生,故名众生相。今谓初受胎时,揽父母遗弃,为有五事: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此五者皆揽四大共成其体,彼时便有四大和合,五阴和合,假名色身,立我所相。众缘者,众共而生故。众生者,五阴和合而生,如五指头束成一拳,此五成拳,故有拳名。五阴成身,假名众生,亦云众生见,亦云人见,于母胎中便有此名,皆是妄计,非实有体。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此因我人知见自高自大,我是众生,彼非众生,此是我自起高心,慢彼非我故。此有两不及:一者他不及我,二者我不及他。下者一字兼于自它,故下立譬云: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下再自释云: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此是我。既非他是众生,他亦非我为众生,则非我者,他非于我也。云何非彼?我是众生者,我既非他,他亦非我,我是众生。总结云:非彼我故,并非彼非我,是我而非彼,如彼亦非我。但众生妄情执有,分彼分此,有悟有证,如此皆是我人。而此我人所不及者,存有所了,立悟立证,皆是我人。妄想不离此五阴,聚而为身,名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觉所了者,觉前执众生相时,了心未泯也。此觉心绵绵相续,欲不断灭,故曰寿命相。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一切觉心,皆是清净业智。然此智幽微,不能自见,所以念念不断,如命根之不可断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才有证心,证心不忘,便谓之我相;才有悟心,悟心不忘,便谓之人相;了得证心,了得悟心,了心不忘,谓之众生相。若前三相俱尽,唯是一味,照觉现前,觉心不忘,谓之寿命相。今且先征起云:如何是寿命相?答:谓等觉位大心。众生修行到此,用即心之照。此之即心之照,全是自己光明里许,离烦恼障,离所知障,无一丝毫污染,遂觉前来我相、人相、众生相,一切皆尽,照彻真源。一切处,一切时,全是此之一觉,更无两个。便拟将此作用之智,修习一切无漏之业。业即业用,或自利,或利他,种种等行。此之智照,正是微细染识,谓之细中之细,一似人之作根,常常相续,不能自断,又不能自见之。如楞严云:阿难!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禅宗谓之命根不断,不到牢关;亦谓之智照现前,犹是真常流注。又云:万里不挂片云,虗空正好吃棒。何故如是?只为到此境界,不合犹有依倚在,犹涉帘纤在,唤作着体华鬘,严身缨络;又唤作百尺竿头未能放步,万仞洪崖未能撒手,尚有佛法存于胸中。所以僧问:古德云: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啣花?答云:闻时富贵。又云:见后为什么不啣花?答云:见后贫穷。今此寿命相,正是牛头未见四祖时底时节。又僧问赵州云:朗月当空时如何?州云:犹是阶下汉。僧云:请师一接。州云:待月落了来相见。只如古人有降龙伏虎,诸天送供,百鸟献花者,皆在此相中収也。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 心光发明,见种种觉,在净性中,悉为尘垢。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照心觉心,皆是尘念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若以此法门智照照见前之三相,一切觉者皆是尘劳垢污者,只此能觉所觉之智,依前不离尘劳妄想。何也?为更有能觉之智未忘,所以与前病痛一般。孟子所谓以五十步㗛百步,虽五十步未免是走尔。 如汤销氷,无别有氷;知氷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存我则如水之为氷,觉我则如汤之销氷。氷汤虽异,同归一水,别无能知氷销者。所以存我觉我,同归一性,别无能知我觉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如汤销氷,无别有氷。知氷销者,此举喻。譬如世上之人,用百沸汤泼氷相似,汤至而氷即泮,同成一水。虽然氷销去了,尚有能知氷之人。只如言尽,便是不尽。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汤喻智慧。所以东坡云:首断更无能断者,氷销那复更知氷。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者。今存能觉之我,觉前三相。所觉之相,虽然遣除前三相之我无,那有我不合更存。此能觉我尽者,便是寿命相。喻中知氷不合更存,知冰销者也。若依教家,约地位说。此四相者,第一我相,即初地菩萨所犯。第二第三人相,与众生相,即二地至十地菩萨所犯。最后寿命相,即等觉位菩萨所犯。此寿命相,谓之贴肉污衫,最后方脱。得此一相,便入妙觉位,即佛矣。 四明聪讲师曰:寿命者,金刚经只云寿者,不言命。今言寿命者,寿者是于色心五阴中,妄计有长有短曰寿。命者亦于色心阴法界,计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曰命。其命寿只一也。大论分为二,计我命根连持不断,以执此故,计有我身,名为身见。心照清净者,心便是命,命只是出入息气,气只是风大。此息风若不清净,则结滞皆由此心。知一切法,知者智也,智即照也,照一切法曰觉。所了者一切业智者,此业即智,此智即业。以此无明业力,知于诸佛法。此智非一切种智之智,此是业上生。此智慧时,人号灵台。此智所不见,犹如命根。世间知命者少,此之谓也。若心知命有长有短,知是幻化。空品云:心如幻化,故云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照即知也,即知见了一切法皆是虗妄,故云觉者。下一者字,兼能觉智。能觉皆是尘垢,垢是四大五阴根尘识,皆为过患。能觉所觉,能知所知,并皆尘垢。能觉如汤,所觉如氷,故云如汤消氷。知氷消者是谁?能知所知,并皆无体,故云者字。若存我能知之知,觉我所觉境也。亦如汤氷,能销所销,并皆无相,故云亦复如是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不能了达我、人、众生、寿命之相,虽经累劫勤修,亦不能证无为圣果。 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圆觉疏曰:正法之时,修则皆证。末世之时,人多取相。今既取相,虽是正法,亦同末世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皆是明存我失道。谓既将此四相之心修行,则行行皆带能所,此皆是有为生灭之法,故不成圣果。正同华严云:多劫六度,不名菩萨。非唯不成圣果,亦谓正宗佛法中末世。何以故?夫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且正法之时,人不取相,修则皆证。末世之时,人多取相。今既取着其证相之时,虽是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顿教,了达病源,则虽末世,还同正法。庄子曰:世丧道矣,道丧世矣。 四、明聪讲师曰:神我本是藏性,性不自守,随薰和合,于名色中妄计有我,不了四相,纵经尘劫修行,终不成圣。为未除我,火性未断故。除我是入道要门大小乘,若不除我,终非圣人。佛在世时,亦有如是,故云正法末世。今后五百岁中,法是正法,奈弘持者多以邪法误人,呵佛骂祖,皆正法末世。其法虽正,弘者曰邪,谓之末世也。 何以故? 此一句征起云:前来修行之者,劫数既多,行又勤苦,以何义故,不证圣果耶? 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何故名为正法末世?盖由执着诸相为寂灭之道,有所证悟及有成就之名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认我为真。答云:谓只因不合认我以为涅盘,有证有悟,有了有觉故,所以虽多劫勤苦,终无所益。譬如认梦身以为自己,勤于家业,种种疲劳,终无一事益于资产。 四、明聪讲师曰:今世间有一种学无生之术,欲不生灭,起此之心,已落生灭,反求之者,去道逾远。我是罗汉,我是无心,我已到家,以盲引盲,盲盲无穷。涅盘者,何法谓之涅盘?尔不识真理二乘、三界小乘涅盘,出分段生死,有余涅盘;大乘破无明,登圆初住,证一分三德大乘涅盘;佛是究竟涅盘。岂有纯是凡夫,三毒不断,纤毫淫怒痴性,全在何等涅盘可证?若将得神通,亦是涅盘魔魅,亦有业报五通,岂得为证涅盘?又大教斥小乘声闻、缘觉,亦谓之邪人。迦叶自云:未闻大涅盘前,尚皆邪见,何况错认我人知见者?此如认鱼目如珠,以为到家,名悟名证,亦云我已成就。古有云:是拣择,是明白。若不择良朋胜友,别其见之邪正,不独自误,亦乃误他,其过可胜言哉!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盖谕取相修行,终不成佛。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举喻以显前文。疏云:贼若在外,犹可堤防;养之为儿,如何捡获?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认之为儿,宁免破败?以喻六根取境,犹可制御;藏识妄我,难以辨明。所以楞严云:阿难!汝今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寿禅师云:认妄贼而为真子,劫尽家珍;収鱼目以作骊珠,空迷智眼。又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庄子云:贼莫大于德有心,而心有眼,故圣人去之。 四明聪讲师曰:贼者,即六尘之六贼也。于色声香味触法之中,自相劫夺,家宝岂复就聚哉?此正言贼者,是无明业识。此贼无始以来,害我甚多,只不自省。此无明业识,亦谓之父子天性,本觉佛性,流浪之后,父子相失。今日修圆觉,会天性,定父子,无明法性一体,父即子,子即父,贼即将,将即贼,若也错认,未免为他所害。 何以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征何以多劫不证?答云:由认我取证故。此又征云:涅盘是万法之真性,即我体性亦是涅盘。纵使认我取证,以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于道耶? 有我爱者亦爱涅盘,伏我爱根为涅盘相。 爱我即爱涅盘,究竟未离于爱,但能降伏我之爱心,使之不起尔。不起之相,似涅盘相,其实非真涅盘也。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既憎我相,必憎生死。憎心未忘,终不解脱。 不知爱者,真生死故。 本爱涅盘,拟除生死,不知爱心真生死根本也。 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既起爱涅盘之心,已为生死所缚,别更起憎恶生死之念,是名真不解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疏云:夫生死轮回,本由憎爱。欲求解脱,须尽二源。今憎生死,亦是本憎。弃苦欣乐虽殊,憎爱元是本习。带之修道,佛果岂成?伏我爱根为涅盘相者,由调伏之故。爱根不起之处,相似涅盘之相,以似为真。本爱涅盘,拟除生死。爱心既在,即生死根。爱根憎苗,岂名解脱?谓只此爱涅盘心,便是生死之心,又却安用别生一个憎生死之心?只此一心,在两处用。既用此心憎生死,又用此心爱涅盘也。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此等憎爱心,在圆觉法中,非解脱之见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法之一字即涅盘,因前云爱涅盘者名不解脱故。此又征起云:若爱生死即是系缚,今悟涅盘是寂灭一心之法,以何相状得知云不解脱耶? 四、明聪讲师曰:佛法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须以有心作无心用。今文云:有我爱者,爱心不断。求涅盘者,爱心是无明,无明不破。若以爱心求无为,去道远矣。伏我爱根者,如木只去枝柯,还复再生。若断木根,则求无生理,断根证真涅盘。蹔伏爱根,如石压草,遇缘再生,即非究竟。外道凡夫,以伏为断,认为涅盘相,虽用药治病,执药为病,病根愈深,故云真生死,故名不解脱。不是法不妙,不解脱生死,自是汝用不得法。故经云:盲者不见,非日月咎。此法如人入阵中用武器,善用者游刃不伤,不善用者挥戈刺吻,非止伤手,命亦难存。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由未能尽我相根本。 在己小有所证,便为自心清净,盖由未能忘我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者,佛法大海无量无穷,其能入之者渐入渐深。今彼众生方且外知根尘假合,内觉性体寂然,殊未有大彻大悟之门,而我相根本必不能尽除。何以知之?下文用境验之即知也。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 闻毁誉而生瞋喜者,盖由坚执我相。 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执我之心,潜伏于藏识,而游戏于六根,念念不断故也。宗镜曰:识即是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只如庄子云:宋荣之为道也,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阻。今彼众生未能臻乎此境,遇赞则喜,遇毁则嗔,以此验知我相犹在。何也?然世境违顺麤重易明,唯就法门最难觉察。但言为法嗔彼爱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此之我相蹔时潜伏,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若触着逆顺境界,依然于六根门头炽然发现,常常永不曾有间断休歇。古德云:聊将柱杖轻轻拨,烧却三千与大千。然藏识者,属第八识种子;诸根者,即属眼识、耳识、鼻识、舌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现行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常无间断。若约此中赞毁者,乃属八风,称、利、衰、毁、誉、讥、苦、乐也。 四、明聪讲师曰:末世中即后五百岁,鬪诤坚固学菩提者,道也。今时学道者,我见不除,纵少知见,便谓了证。如此之人,只缘不识真菩提路,妄入异路邪乡,以为真道,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故云以己微证为自清净。佛在世时,九十六种外道皆是邪见,数中亦有通力者,尚属邪见,何况今时唯以口业诳惑众生。世无青白眼,随顺入邪乡,以盲引盲,同入火坑。佛悯此辈,以苦切之辞拔济邪见,使归正见,故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以邪化济度其人。受者自谓已得彼之真道,可出生死,岂知生死重积,实乃迷中倍迷之人,弟子与师俱从沦坠。若明眼人,善别淑慝,出其恶,指其妄,此人便生瞋恨,尽世之中便为怨结。如是之人,只为我相不除,坚执我故,体是无明。第八识亦名梨耶识,此我识至究竟佛方尽,等觉菩萨尚未尽我,此识微细,故云执持。潜伏内心八识田中,既伏在内,游戏诸根,即六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六根门头,贪色声等尘,顺则喜,逆则怒,总我执不断。所以我见居首者,谓若是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不能断除我相,安能悟入净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前所说,至是存我失道,所以不能得悟入清净圆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觉是圆觉,此性净之理。如白圭不容少瑕,或少瑕玼,则不清净。瑕即我执也。若留我执,性不清净,如孤鶴不入鷄羣也。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若知我体本空,则知彼之毁我者,亦无立处。 有我说法,我未断故。 才作我见,演说诸法皆是我相,未断灭故。 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我相未除,有此过患。若执人相、众生相、寿命相,其患一同。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乃是说病为法。此恐闻前佛说,赞之则喜,毁之则嗔,嗔喜未忘,便是我相。今此便拟忍受不嗔,用为无我。以谓我今一身,自是众缘和合而成,毕竟无我。我已空了,汝毁何人?念汝无知之故,今为汝种种说我空之法。只此见有无毁之人,便是未得我空;只此为彼说法,便是未断我相。然我、人、众生、寿者,亦复如是。疏云:毁者是彼,说者是我。经文于毁者言无,此是反明过也;于说者言有,此是顺明过也。 四、明聪讲师曰:若知我空,此空是本来空,非作为空,亦谓性德之空。此空空一切相,具一切相,非空之空,非有之有。此空有本来性中,自具见喜不喜,见瞋不瞋,乃本有,何瞋喜哉?今我说者,不到此田地。因说故,人虽毁我,吾不生瞋。虽不瞋他,内念不息,蹔时捺伏,唯不形于颜色,念中仍存。故云: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永嘉有云: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然立我能说,是以不瞋。若起此念,能所未亡,有彼有我,皆为我相未断之故也。如佛世中,有二人窃人莲华,谋计云:他人忽觉,唤云:谁盗我花?应当效鸳鸯鸣,令他不疑。一人果入池中盗花,主人云:谁盗我花?不效其鸣。却乃应云:我是鸳鸯,为主所获。元本我之一字,毕竟未除,谁人不为此我病之所害?是以众生寿命之见不断。故云: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乃是四病。众生愚痴,说此四病以为正法,是诚可愍也。 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执相修行,愈勤愈病,何由悟入净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善男子至增益诸病者。此结成存我失道,所以不能悟入圆觉。病者,即四相也。四相若存,总名为病。今彼众生皆是以四相之病,作十方诸佛一心圆觉之法门。所谓认鷄作凤,拾砾为玉,诚可哀怜。然虽勤苦精进,转增其病。譬如将薪投火,以水助氷。是故不能入清净觉者。此结障道。谓彼修道之人,不合以上来所说之病为法,故遂不能证入清净圆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如人有病,必服诸药。药到病除,药亦应舍。或有人以药能治病,故执而不舍,药反成病。岂知疾病易医,药病难愈。精进修行能说之人,悉名为病根本。只为不识真性本空,致以说药为病。虽勤求道精进,不达我人性空,还生虗妄。学佛本为治病,久之反药为病,徒劳苦行。如佛世有一女子,厌身烧身。临将入火时,忽遇知识:汝烧身厌身,仍不脱苦,其苦复苦。不达性空,纵烧千身,亦不离苦。譬如坏驴之车,驴厌车,坏了旧车。旧车虽坏,新车复来。不达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如鸟投网,无可出处。心虽念念欲出,奈何无可出路。要求出路,古云:游心法界诸心寂,如日依空不住空。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不能了达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虽以佛之见解及佛所行之道为自己修行之法,终亦不能成佛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文说,将凡夫以滥圣人,先抑圣同己。疏云:佛说了义称理法门,皆言心境本空,惑业本净,凡圣不异,因果皆圆。就佛见之,理实如此。且众生迷倒已久,种习根深,纵令信解法门,现用元来随念,但以分别心识,解他无碍言教,谓佛意亦只如此,便乃叹天问地,拨无因果,不信有修有证。若作如此见解者,永嘉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又譬如贫人,数他财宝,自无半钱分,不能成就圆觉。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未有所得。自谓已得。未有所证。自谓已证。如此妄语之人。盖由未断我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抑圣同自己,此乃是骋自己齐圣人。或者不定之辞,谓有一般骋己齐圣之人,未曾得圣人所证之理,己谓得了。未曾证圣人所证之智,己谓证了。若未证而言证者,根本戒中犯大妄语罪。所以佛于楞严会上告阿难言: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虗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贫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迂曲。庄子云: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见胜进者心生嫉妬,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见胜己而进道者,便生忌心。盖由爱我之心,念念不断故也。如此之人,安能悟入净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见胜进者,心生嫉妬者。疏云:夫圣人用心,他己无二。见他胜进,或教法流行,以念念欢喜,必能随顺自验。内心如此,或即证悟不虗。何以故?十方诸佛日夜常放毫光,伺侯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若有一人发菩提心学佛法者,十方诸佛则生无量欢喜。若自觉己衰他盛,则生嫉妬;己盛他衰,则生欢喜者。纵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缘,勿错认之,谓得证者也。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者。此结成障道,谓皆因前抑圣同己及骋己齐圣两类众生,皆是未曾断去我爱。由我爱故,所以不能悟入清净圆觉。此净业菩萨前问: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今答云:有三过咎:一、不合认我为真,不能入清净觉;二、不合说病为法,不能入清净觉;三、不合将凡监圣,不能入清净觉。观此之意,是谁之过欤?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至入清净觉者,此四见本是真如佛性,起妄计故,为此色身已为实有。又计我能解如来藏性即是我心,及四三昧是入道门,我是所行人(妄计),我所解者是上人法,我所行者是如来行。如此解行,并是妄计,无非我人,于圆觉性终不成就,为有我见作主宰故。又有一种增上慢人,未得为得,未证为证,诈称善知识,规图利养。如经云:昔有贫穷人逃于它国,诈号王子。彼国不识,以公主妻之。此人遇饮食间,常起嗔责。后有本国人偶然见其公主说如上事,此客曰:教汝一偈。佗若起嗔时,便念此偈,其嗔自伏。偈曰:欠债逃它国,诈称为贵人。麤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此人嗔心果伏。今增慢人诈云了证,邀求名利,嫉妬贤能,造地狱因,自不知觉。故云由未断我爱,不能入清净觉,岂非诈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 望成佛果者,不使求悟自性,惟令广学多闻,则彼之我见,转加转长矣。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趣果迷因也。希望成道者,此即趣果;唯益多闻者,此即迷因。大凡顿教宗旨,先须了悟觉性,然后方可多闻,广其智慧,不妨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序云:医方万品,宜选对治;海宝千般,先求如意。然末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句,一向徇文,寻枝摘叶,不务了心。心既不了,假饶记得河沙,会尽尘墨,于己何益?楞严云: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惧。则所见所闻,尽是增长一切诸恶。论云:多闻无智慧,是不知实相,譬如暗中有宝而无目。诸教说声闻人,唯观于果,不观于因,如狗逐块,不逐于人。又如列子说: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庄子亦云:夫道不欲多,多则杂,杂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此皆责不先了心,然后多闻。列子?说符篇云:杨子之隣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隣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返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恠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也?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佗日与孟孙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合。彼三术相反而同于儒,孰是孰非耶?杨子曰:人有濵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褁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不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非?心都子默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志。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说也,哀哉!芙蓉颂曰:休将闻见学玄宗,学得徒劳枉用工。争似无为闲放旷,廓然豁尔自圜通。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 望成佛果者,不必广学多闻,但须精勤禁制妄念。 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 当发广大勇决之心。佛果未得,当令必得。妄念未断,当令必断。 贪、瞋、爱、慢、谄曲、嫉妬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若无此等妄心,必可渐成佛果。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更须亲近善人,方得绝诸邪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劝断惑,方成正因。意谓世尊劝戒一切众生,欲成就十方诸佛广大圆觉者,但当如我所说,降伏烦恼,起大勇猛增胜之心。若未得圆觉真实境中,大智慧光明义,徧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清净不变义,常乐我净义,一切妙用者,当使令克获成就得之。若未断去凡夫颠倒境中,贪嗔爱慢,谄曲嫉妬,一切障碍虗妄之法者,当使令断除一切恩爱,悉皆空寂,则无上佛果,自然成就。更须求善知识以为证明,导师不堕落邪见。何也?疏云:商人入海,须假导师。学者修行,必资善友。所以禅宗云:威音王已前,无师自悟。威音已后,无师自悟者,尽是天魔外道。贪瞋爱慢者,此即根本烦恼中生也。爱无别性,贪数所摄。谄曲嫉妬,即小随烦恼也。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若于所求善知识处,不能信受其法,别生憎爱,则不能成就圆觉广大之果。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乃顺释,此文乃反释。反明不生憎爱,则得证入圆觉。憎爱者,于自生爱,于他生憎。所以道: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末世众生至清净圆觉者,求道者用心希望,亦是我慢不灭。若用心求悟,亦是我人。纵得一知半见,复入我乡。真道不在多闻,不在强记。佛顶云:阿难,汝虽忆持诸佛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不如一念修无漏业。又云: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故经云:惟益多闻,增长我见。若要修真道者,须用圆觉寂照,散时止之,昏时朗之,勇猛精进,强软降伏,灭除烦恼,发四弘誓愿:誓度生,誓断惑,誓学法门,誓成佛道。观心愈进,则嗔爱谄曲对境不生。复将所见之境,一一皆是圆觉。以觉照之,所对之境如汤消氷,忽有障重,境界不退。求善知识决择明白,庶不迷邪见。所求之师别起爱憎,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瞋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觉城者,以城喻觉,即法喻双举也。城有三义:一、防外敌;二、养人众;三、开门引摄。谓一、了心性,众惑不入,如防外敌;二、见恒沙功德,万行圆增,如养人众;三、道无不通,自他引摄,如开门引摄也。若能归悟刹者,刹即梵语刹那,此云世界。此如率土之土,无非王土。行人既悟,法法属悟。如云: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正人见邪法,邪法亦成正法。爱者,即涅盘也。我身本不有者,我身即憎爱之本,欲除憎爱,莫执妄身。所依既空,能依何立?其由皮既不存,毛将安附? 唐圭峰定慧禅师宗密,颂净诸业障菩萨章曰: 净业断除人我执,  俱缘四相妄迷习, 无明主宰为我根,  心存证者乃人立。 寿命业智潜续存,  众生我人所不及。 由兹憎爱烦恼生,  觉城味此何能入。 净诸业障菩萨章终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