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
四明聪讲师曰:金刚藏菩萨因文殊问如来本起因地觉心,要与常住果位名目相应,谓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因地之觉,果位藏性,相容相通,无明法性,本来不二。故得金刚藏以迷难悟,以事难理,以因难果,以生难佛,是以来意若斯。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征释迷悟始终。金刚者,从喻得名。金刚不取青黄大小贵贱等,唯取其金刚体上有坚义利义。金刚之体坚,一切物不能坏。金刚之用利,能坏一切万物。今此菩萨之智亦然。此之智体坚,一切烦恼不能侵,一切魔境不能动。此之智用利,能断疑,能遣障,能证体,能起用。藏者,有含摄义。能断疑尽,即具一切无量功德,故曰藏。良由行人于普眼章中入观,观中遂起三重难难佛,互相发扬,以消末世之疑。故当此菩萨请问: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此菩萨赞佛于前三章,善说因地法行渐次方便。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乃庆悟也。因地者,蹑文殊章问本起因地,此是一切行位之根本,后必蹑前也。蒙昧者,蒙则蒙蔽,昧则昏昧。杨氏曰: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恣子情性,聦明不开。承者,受也。幻翳者,幻喻生死之相,翳喻无明之执。慧目者,即根本智。此智达理,照一切法,无不清净。
四、明聪讲师曰:于是金刚藏菩萨至慧目清净者,启发之初,争得不叙由来蹊迳,请法式仪,例如前释。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此是设第一问也。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此是设第二问也。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此是设第三问也。十方异生者,十方世界异类众生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金刚藏起三疑难问佛:一、疑真能生妄;二、疑说妄为真;三、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者,此是蹑前普眼章中闻世尊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二句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者,此二句是疑真能生妄也。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者,此五句是疑说妄为真也。谓世尊既说一切众生本来自成佛了,以何义故如今现见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于一切处、一切时触境对事,依前却有无明烦恼耶?莫是真能生妄否?若谓一切无明烦恼众生本性上本来自有之时,便说作佛不得,又以何义故世尊却说一切众生本来自成佛了?何故如此自语相违,友复不定耶?莫是说妄为真否?第三、牒世尊说纵起无明,便举十方如来已成佛了,不知几时却生烦恼,如是责难于世尊也。十方异生本成佛道二句,是牒也。后起无明一句,是纵也。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者,此六句责无穷之过。十方异生者,即十法界中众异类生也。谓且说十法界中异类众生,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先成佛了,后方起一念贪瞋痴无明烦恼之时,此说且置一边。只如三世诸佛、十方如来,如今都已成佛了,又不知从此去几时再起无明烦恼耶?且十方诸佛已成圣人,岂有复为凡夫乎?下文佛答,非为正问也。然刚藏非真有此疑,盖为后代之人起疑生正信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之三疑,乃因闻普眼章,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慈室云:成佛者,佛即觉也。一切无明者,无明不觉也。觉与不觉,不可并立。众生既本是佛,佛即觉也。何故云复成不觉?此第一疑。
又无明若本来是有,无明是不觉,又如何复云众生本来成佛,佛即觉也?又云本来是佛,又云本来无明,无明与佛言不并出,此第二疑。此且指一人有觉有不觉,下疑十法界众生,十方即十界,若十法界异生始自诸佛下至地狱,本来已成佛了,何故后来复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此第三疑。今别出楞严经中,富楼那亦有此问,大同此意。彼经云: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富楼那(亦云满慈子)再问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无状即无故也),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何当复生?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藏心不增不减,金刚藏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是同。又云后起无明,富楼那云无状忽生山河大地等是同。金刚藏云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富楼那云如来今得妙空明觉等是同。但金刚藏所问唯属因,富楼那所问兼因果,有此之异。
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
开秘密藏者,开说秘密佛语也。其妙义广大无尽,故名曰藏。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
正谓圆觉了义一经。
永断疑悔。
永无疑惑退悔之心。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秘密藏者,有秘藏,有密藏。秘藏者,如不开柜;密藏者,说一切法中含一切法。今文不简,末世众生则是开秘藏,显了而说则是开密藏,疑则于真谛理中生二心犹豫也。
然此疑有三种:一疑自,二疑师,三疑法。譬如有病之人,疑自、疑医、疑药,若如此者,则所患之病终不能愈。今刚藏之疑,乃疑法也。悔是不定之辞,悔善则恶,悔恶则善,今是悔恶也。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
圆觉大疏曰:创变为始,极证为终。新新而起曰生,念念落谢曰灭。过去名前,未来名后。现在住劫名有,空劫名无,成劫名聚,坏劫名散。现行为起,调伏为止。
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不断始终生灭等念,虽能取真舍妄,取净舍尘,亦皆是轮回之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答中总标轮回之所以。一切世界者,此世界通举有情世界并器世界。有情者即众生,器世界即山河国土。何以知之?此世界二字通指情器。如金刚经十三分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天亲论以世界为器世界,无着论以世界为众生受想行识四蕴之心,以微尘为众生一蕴之色。以此证之,是知今经世界二字通举有情与器二世界也。始终生灭者,此二对属情世界并器世界也。前后有无聚散者,此三对唯属器世界也。起止者,此一对唯属有情世界也。始谓创变,谓一切众生于本觉上一念不觉动心,便成业相、转相、现相,此迷真逐妄也。终谓极证,谓一切众生因遇佛教,如说修行,断疑遣障,地位满足,舍微细烦恼,成等正觉。生谓新新不住,灭谓念念落谢。前谓过去,后谓未来。有谓住劫,无谓空劫。聚谓成劫,散谓坏劫。起谓现行之念,如金刚说:现行疑同。止谓端坐,调身调息,捺伏其心。上说有情、无情世界,皆因一念妄心分别,相续不断而有。便见器世界,成了复坏,坏了复成。有情世界,生了复死,死了复生。所有一切众生,或业袭习,报应轮转,改形易质,受种种苦,尘沙劫波,莫之遏绝。其间或取我身,或厌离我身,或舍麤障,或取净妙,或厌生死,或取涅盘,或厌舍娑婆,或乐生净土,或舍有,或取无,种种生心动念。此之妄念,便结云皆是众生颠倒,轮回系缚,不能出三界之心也。问:极证则出轮回,何以总结云皆是轮回耶?答:此六对,皆是所计之幻境。能计之心是轮回故,所计之境亦流转也。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在轮回中辨别圆觉,其圆觉性亦属轮回。若更起念(欲免)轮回,则妄上增妄,了无是处。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真随妄转。谓若用前始终、生灭、前后、聚散、起止种种取舍,不出轮回三界之心,明辨如来广大圆觉之时,便妄见如来圆觉之性,亦同妄心有始有终,有生有灭,有前有后,有有有无,有聚散、起止、动转、流散。然而圆觉之性本不会流散、动转,但是不合将妄心凑泊妄见耳。譬如世人将筯搅水中之月一般,正当搅时,却见水中之月百杂千碎,随手中筯流转,而本月何曾动静?今行人若将妄心凑泊圆觉真性,欲起梦幻,出轮回,如此用心,一时错了,岂有是处?此上经就法说之也。
四、明聪讲师曰:金刚藏问,因上文众生本来成佛之语,遂出三疑。佛今答之,且从近事,故云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此言器世界,下至风轮,风驰水,水驰火,火驰金,遂立世界。若有情世界,即世人之色身,四大、五蕴、六根、尘、入等,上至佛,下至地狱,皆是有情世界。此二世界,有情无情,亦谓之依正二报,有始有终,有生灭,有前后,有无聚散,有起止。如是六双生灭之境,念念相续,种种取舍。究理言之,总是众生无始无明业识。无明未破,顺业轮回,趣生趣死,无有休息。若将此无休息之心,欲辨圆觉,则此圆觉,随众生心转,加不休息。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
妄念不停,迷惑本性,如动目之能摇湛水也。
又如定眼,犹回转火。
性为妄念所惑,如定目之见火轮,安得不随而转也。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云舟谕妄念,月岸谕本性,妄念未息,本性似乎不定。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次就喻眼转火者,即以手搓火成轮。此盖眼识迟钝,妄见成轮。驶者,奔流急走之义。此四克取亲所见之物为喻。然水成波,火成轮,但是眼目定动,喻于圆觉。见凡见圣,但是流转妄心。岸移月运,但是云驶舟污,亦同此意。亦复如是一句,总结四喻,合前法也。此四喻亦如行人,将未出轮回妄心,而明辨圆觉,便妄见圆觉之性,亦同流转。然此四喻,不必配法,但用眼前可见之物譬之,令其易晓。
四明聪讲师曰:动目、定眼、云驶、舟行,此四譬妄动也。水、火、月、岸,此四喻真性也。真即圆觉,妄即无明。无明业识未断,圆觉随妄转为迷。作众生者,破此无明业识为之悟,则无明不觉转为觉,皆是无明业识次第相番,入海筭沙。若非直截,何时得了?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诸旋者,眼目云舟也。彼物者,水火月岸也。谓眼目云舟,其动未息,则水火月岸,安能先住?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一段文,先合喻,次合法。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者,此合喻也。诸旋者,指喻中眼目云舟。彼物者,指水火月岸也。眼目云舟,喻前始终生灭等生死垢心。水火月岸,喻圆觉世尊告金刚藏云:且如世间之人,不肯住自,只要湛水不摇动,尚不能得。又如定却眼睛,只要搓火不成轮,尚不能得。又如天上云,奔流急走不肯住,只要月不运行,尚不能得。又如江河水上之人,不肎住船,只要两岸先住,尚不能得。此皆是世间容易麤浅不难之法,尚自千难万难,要他先住,尚不可得。又岂况凡夫之人,直将无量劫来,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种种取舍,分别计度,轮回生死垢污之心,求见十方诸佛,广大不可思议清净圆觉境界。如何得不妄见佛之圆觉,不随汝等妄心,旋复流转耶。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未能净染污之心,复圆觉之性,前之三惑,安得不生?三惑者,金刚藏之三问是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指前疑。以是上来所说因由之故,刚藏等便生三疑:一疑真能生妄,二疑说妄为真,三疑先真后妄。上来之文且是佛先为刚藏等标举建立答问之义,使令息如上之念,即前疑自亡也。下文将空花一喻通答三疑,金鑛一喻别答第三疑,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至便生三惑。彼物先住者,诸家释意不尽。此说小乘生死涅盘,且二乘住真谛理,此真如鍮,非真金也。又是无明未尽,菩萨直到等觉,隣真亚圣尚用入重玄之门,倒修凡事。如布袋、丰干、寒山、拾得,皆是倒修凡事。若以四十二品无明节节破之,彼物亦可节节先住。真既未满,故喻尚不可得,况凡夫众生所见思惑未断纤毫,常居迷闷无明业识,如大石压草,要显圆觉。今之善知识者,脚未蹈实地,得少知见,便生上慢,诃佛骂祖,可谓自作孽也。似此之辈,如稻麻竹苇。彼物先住者,又是解心虗通,未入品位,亦是菩萨为解碍。如西竺有一罗汉,游俗姓家,见教子不利,打骂不已。尊者大笑,彼云:比丘慈悲为念,见我打子,反贻笑耶?问曰:汝为何打子?曰:教读声明论不利。曰:论是谁造?曰:古仙人造。仙人在否?曰:不在。既不在,打之何益?尊者曰:即汝此子,便是仙人,是他所造。曰:何以教之不利?曰:虗妄。心上发少聪明,都属虗妄。如人居暗室,未获灯光,满室皆暗。忽获灯光,室内蹔明。油尽灯灭,其暗复存。汝岂不闻,昔南海边有枯木,五百蝙蝠穴居其中。忽五六人疲宿树下,时遇冬寒,拾柴向火。中有一人念阿毗达磨(翻无比法),梵音深远,五百蝙蝠谛听乐闻。忽树梢烟焰发生,五百蝙蝠为火闭死。其神生一国土,为五百男子出家,证阿罗汉。造大毗婆沙论者,即彼五百蝙蝠,贫道预其一也。学不达性,不破无明,仍落生死,入无明乡。昔佛在世,四禅比丘得四禅定,谓证四果。以自诳故,堕阿鼻狱。学圆觉者,须要深细求善友决择,不可自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幻翳既灭,不可说言何时更起者,正答金刚藏所问,如来何时复生烦恼之说。
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翳非待华而有,华非待翳而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幻之一字,若据圭峰疏云:谓不知华因翳有,妄执华从空生。推此之意,谓譬如世人眼才有翳,便见空中有华。法上心若有妄,便见轮回。所谓一翳在眼,千华乱空。一妄在心,河沙生灭。谓眵有患翳,使见空中有华。眵翳若差,空华即灭。既灭之后,又不可更说此眼翳已除。不知此去几时,眼中更生翳耶。譬如人睡起梦觉,又更云:何妨明夜再梦。今此翳差华亡,众生即佛,人罕能知。又征云:以何义故,不可说此翳更起耶。却为眼中翳才差,而空中便无华。此之二法,同时而起,同时而灭。非是一个先去,一个尚在。此相等待,决无此理。翳喻无明,华喻生死。如众生若有无明执心,便见有生死。此心若除,便见无生死。岂可此无明去后,又有生死者也。所以圭峰云:众生本自不生,空华毕竟不起。莫将翳待,莫以迷求。此之谓也。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虗空何时更起空华?
空华既灭,不可谓何时更起者,正如妄念既空,不可谓何时更有也。
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空华本无,安有起灭?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说翳不再起,此说华不再生,乃是通答前刚藏三疑。谓又如空华在虗空中灭了,汝等又不可更作此见解。以谓空中此去,几时更再起华?征云:以何因由所以之故,不得言空华再起耶?为虗空中本自无华,既本不曾有华,必无华起华灭之理。今法上亦然,十方诸佛成等正觉之后,岂更再作凡夫?圭峰云:空华既不再起,果位何得再迷?
生死涅盘,同于起灭。
彼空中华实无起灭,生死、涅盘亦复如是。
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证圆觉者,心境两空,如彼净目,了无华翳。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将法合喻云:但是众生迷时见有生死,如空华起;悟时见有涅盘,如空华灭。但是见有凡夫,见有圣人,并是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殊不知十方诸佛不思议妙觉圆照之体,本无眼翳之无明,本无空华之生死。所以楞严经云:真净界中,云何更容他物?惮宗云:去!他家无如是事。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一切诸翳,金刚藏以因难果,以迷难悟。众生在因也,若本来成佛,是果也。众生在因,若便是佛,如花即是果,故有花果同时之疑。若本是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既成佛了,复作众生,莫是颠倒。又难众生:无明既是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却见众生即佛,愈加其惑。本只二疑,为迷真重者,解黏去缚,种种取喻。所疑只是幻翳与空华二物。楞严云:犹如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虗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出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究论相状,无物为空,无物为华。空华本无,亦非今有。为之空华,乃眼病见有。欲除空华,须去眼翳。翳既去已,空华自亡。喻意见生佛者,都是眼翳。眼翳若去,无佛无生。何以故?翳华二法至离于华翳者。此明翳自眼生,华自空有,此二各不相知。若二物相对,谓之相待,此二非相待而有。何以故?华自空生,翳在我眼,即非相待。又复虗空元本无华,亦非待翳而生,只可于翳上寻华,不可于空中而取。盖空本来不曾生花,但愚者迷自翳之华,取空中华相,如渴鹿见阳焰,谓是水奔之,终非水也。又只如华灭,不识翳消,复更于华灭处云:此华灭后,何时更生?向本是愚,今愚复甚,故云何时更起空华。此翳在眼,但除眼翳,不须问华。但破无明业尽,佛道现前,圆觉自显,亦不须问今已成佛,何时再作众生,再起无明。华生华灭,自翳中有,不在虗空。虗空本无华相,亦非起灭。当知凡夫生死,二乘涅盘,此二同于华翳。若大乘菩萨修圆顿行,以性夺修,名无作行,皆是性恶法门。直指华翳,生死涅盘,本如来藏,即大圆觉。可谓热𨫼不留故蚋足,红炉岂容片雪存,斯之谓欤?
善男子,当知虗空非是暂有,亦非蹔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虗空平等本性?
虗空历劫不变,非乍有乍无也。况圆觉本性与虗空一等,湛然真常,岂有变易?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列子云:天地乃是有形中之最巨者,空中之细物。此谓万物虽有形状,不如天地之形最大。若以万物观之,则天地为大。若以无边虗空观之,则天地未足为大,乃是虗空中之细物尔。何也?谓虗空又包却天地。据他道,道教所谈,止此而已。今我佛于楞严中说,则又不然。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谓虚豁无知无觉顽空,生在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圆觉妙性之中,如大海中一浮沤,或沉或浮相似。大海即喻妙觉,一沤即喻虚空。是知此说又过于列子之说。故殻法师云:首楞严叹虚空之水,圆觉嗟法性之宽,比之常谈,海形牛迹。若以寻常列子之说,比于世尊之说。世尊之说,如海之形,广大深远,无穷无尽。列子之说,如牛迹之狭,其浅有限。谓汝等须知外面顽空,乃是世间麤浅之法,尚不同空花蹔起蹔灭,蹔去蹔来。何况诸佛广大真实常住,随顺圆觉之性,而能与虚空混同一体,无二无别,平等之性。岂有同凡之迷,同二乘之悟,如空花起灭耶?此意明觉性无迷无悟,无染无净,无去无来,无生无灭,湛然常住,廓尔无私,里许无一丝毫许是生灭法。永嘉云:火千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
四明聪讲师曰:此言圆觉之性,无起灭,无去来,非新非故,非迷非悟,非虗非实,亘古今而不迁不变。虽比虗空,取虗空无边际义,无穷尽义,即非觉性与虗空等。楞严云:十方虗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我心者,圆觉妙心也。含裹十方虗空在圆觉妙心内,岂可言蹔有蹔无耶?凡夫生死曰有,二乘涅盘曰无。大圆觉性非有非无,非虗非实,所以不入凡夫生死,不居二乘涅盘。楞严又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与此大同。故云况复如来圆觉平等本性而为虗空。要见圆觉之虗空,非今之虗空。今之虗空属显色,非是真空也。
善男子!如销金鑛,金非销有。
鑛本是金,因销而现,非因销而有;性本是佛,因修而悟,非因修而得。
既已成金不重为鑛,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鑛已成金,永不变坏,不可谓鑛本非真金也。性已觉悟,永无迷惑,不可谓性本非圆觉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再举喻也。如人以炉冶销去其鑛镕出真金,金在鑛中须假镕出。金既出后,金性之体本自有之,又不是因销而后有。若是因销方有金者,试将瓦砾土石等销之,又不见有金,是知此之金性本自有之。既然成金之后,岂更有再作鑛之理?假使经无穷之时,此金性应无改变损坏。楞严云:又如金鑛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到此谓之病去药除鑛销金见。若如此之时,不当说言此之金性本不成就。上就喻说也。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此二句就法合也。意谓十方诸佛已于三只修炼得成正觉,更不再为凡夫也。然刚藏前起三疑,世尊遂以前段空华一喻通答三疑,又以此段金鑛一喻别答第三疑,牒而纵之责无穷过。所以须将金鑛一喻别答第三疑者,盖第三疑疑诸佛成等正觉之后却再作凡夫,此疑过患甚深,所以别答之。此两喻如两服药相似,修行人皆要服之。若世尊但用前空华一喻,即令后代众生阐提拨无因果迷悟之相,便成邪见。若但用金鑛一喻,即令一切众生本觉性上有染不清净滞在修习,以谓自是凡夫未曾修行,如何是佛?失真常理亦成邪见。又前空华一喻,对治太即病不即不离方处乎中道故也。
四、明聪讲师曰:鑛中之金,喻迷中有佛性也。销成之金,喻悟中佛体也。此二佛性,体虽二而不二,在迷此性不迷,在悟此性亦非悟。盖此性本来不曾迷悟,故在迷不迷,在悟非悟,故云众生本来成佛。众生虽有佛性,如鑛中金,待销鑛了出炉后,方复本来真佛性也。众生本佛,法喻甚齐,但众生是理成,未是事成,欠缘了二因,庄严修证。在诸佛已成,如入炉煅成之金,有修有证,称法界成,始觉本觉一合,无复分张,如出炉金,故云不重为鑛也。众生理虽具,如鑛中金,尚在迷中,谓之在缠如来藏。佛是离鑛之金,谓之出缠如来藏。二如来藏,体性不殊,但分迷悟也。众生在鑛,佛已成金,又喻氷如鑛中金,金喻氷中水,如汤消氷,氷还成水,不应说言本非成就,花能成果。若不开花,何由生果?未有不花之果,不果之花。今取果义莫究,花因既成,果不重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
圆觉性中,万法空寂,菩提涅盘等,皆是假名。
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妄入轮回及出轮回,圆觉性中都无此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妙则染而不染,圆者离相,觉者不空,心者常住真实之心。何谓染而不染?此圆觉性,若在佛界之时,即全同诸佛,而圆觉之性不是佛。若在菩萨界时,即全同菩萨,而圆觉之性不是菩萨。乃至若是声闻、缘觉、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即全同天、人、饿鬼、畜生等,而此圆觉性非声闻、畜生等。此谓染而不染。何谓之圆者离相?谓此圆觉体上,非青黄赤白、阴阳高下、长短方圆、邪正等相。此之谓离相。何谓之觉者不空?谓此圆觉性,不是无知无觉,虗豁断灭,顽空而里许,有大智慧光明义、徧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清净不变义、常乐我净义。具足如是,过于?河沙无量无边功德,一时满足。此谓之不空也。心者,无像无名,无依无住。细入无间之中,而不可言其小大。包干象之外,亦不可语其宽。处圣称真,在凡号俗。如金作器,随器得名。在指曰镮,饰臂曰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此谓之心也。此是先标十方如来圆觉妙心为宗,下方拂迹也。本无菩提及与涅盘者,谓因地转烦恼,果上证菩提;因地转生死,果上证涅盘。此是二转。依号此名,皆是因妄而得,而圆觉中本无此事。又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两对四只,皆是对待之法。而觉性之中,亦都无此。若存少见,则迷圆觉。华严云:于法若有见,此则未为见。若无有见者,如是乃见佛。圭峯云:灵灵自觉元无物,扰扰他缘尽是空。
四明聪讲师曰:楞严中富楼那以生灭难如来藏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与此金刚藏疑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无明一同如来?答云:一切世界始终生灭,若常住真心,自所证法则无生无灭。故彼经云: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含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虗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不生不灭,即斯之义。今云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义理一贯。岳师云:当知用虽万变,体实无渝。是由天动星回,辰极镇居其所;璇玑轮转,衡轴常执其中。能知此者,则知本无菩提涅盘、成与不成、轮回及非轮回,皆归如来大圆觉海。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
声闻者,闻声教而悟者也。所圆境界者,所悟境界也。以彼所悟境界,虽灰身灭智,亦不能造佛寂灭之妙。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声闻之人皆于鹿野苑请佛三转法轮,闻声悟道,故曰声闻。三转法轮者,初曰示转,二曰劝转,三曰证转。初示转者,佛告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次劝转者,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次证转者,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此谓之三转法轮也。此声闻之人于音声中而得开解,闻佛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于是悟道。今且将此比较,谓声闻圆修有余涅盘并无余涅盘之境界,不执四大五蕴妄身并六尘缘影妄心,一切所有为言句皆悉断灭,无执着之心一向沉空滞寂灰身灭智,如此修行尚不能造到声闻亲证所现有余涅盘并无余涅盘也。有一种声闻人作如是言:我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出三界,已无生死,不妨留此身飞行自在,与一切众生供养。此谓之证有余涅盘。所以肇云:余缘不尽,余迹不泯,业报犹魂,圣智尚存。又有一种声闻人,作如是言:我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出三界,已无生死,安用此身?于是自放三昧火,焚之归无。此谓之证无余涅盘。所以肇云:夫圣人灰身灭智,扫形绝虑,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与群有永分,浑尔与太虗同体,冥冥长往,莫知所之。问:既是声闻人,身心语言皆悉断灭,何故楞严经云:如何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耶?答:二经意同,但语别尔。盖二乘人于今经中断灭所知之心,尚不能证自己之道,岂况楞严经中许有所知,用世语言入佛知见,愈不许也。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证我空之理,及证我空之智,是声闻小乘人,如此加功练行,忘情泯迹,修行尚未能到,岂况凡夫之人。直用前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种种取舍,未出轮回,思惟分别,计度识心,便要拟测度量十方诸佛广大圆觉清净不思议界中,湛然常住,廓尔无私,亘古亘今,不生不灭,岂可以凡心测度也。若根身器界种子,许第八识缘。若有漏无漏二法及四我,许第七识缘。若三性通内外一切差别之法,许第六识缘。若色声香味触,许前五识缘。此圆觉不可思议。若以思惟心学法者,譬如幻刀斫石,若雾染空相似,终不能得。所以圭峯云,百僚尚畏宰相,百姓岂亲天子。百僚者,喻声闻。宰相者,喻所现涅盘。百姓者,喻凡夫思惟妄心。天子者,喻如来圆觉也。古云,自古上圣犹未到,造次凡流那得知。此二段文,谓之举声闻之胜,彰凡夫之劣。凡事莫不胜从劣显,顺由逆彰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但诸声闻至圆觉境界,此一节经意,只缘金刚藏本论圆觉妙心、大圆镜智,本无生灭前后有无。因闻上文众生本来成佛,兴起问端,以生灭心法难圆觉不生灭法,吾佛欲打成一片生灭及不生灭。凡夫诸佛,生死涅盘,地狱天堂,皆归第一义谛。空如来藏,于非相上满足菩提。空澄云净,花咲鸟啼,尽是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如是则金刚之所疑,富楼那之所惑,亦并不离见色闻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则行邪道。只为声色乃口齿之间,无非生灭,如何可极如来圆觉境界?圆觉虽不属见闻觉如,亦不离见闻觉知。故云:不可以有思惟心而测度之,亦不可以无思惟心而得之。故今文斥声闻、缘觉所圆境界,只局在身心。经言:不出断灭之见。肇云:小圣灰身灭智,扫形绝虑,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与羣有永别,浑尔与太虗同体,冥冥长往,莫知所之。
楞经云:三、有众生及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
灰身灭智,莫造佛地,况以妄心测度佛境?譬如须弥至高至大,岂可以萤火烧之乎?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以此妄心,生此妄见,入佛寂灭,终不能到。寂灭之义,广大深妙,故以海喻。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萤火即凡夫思惟妄心。须弥山亦云妙高峯,此喻圆觉。然此山出水八万四千逾缮那,入水八万四千逾缮那,又安可用不真之火而拟燎者哉?经云:如人聚集于萤火,欲烧四宝大峯峦,纵使勤劳经累劫,岂能损着一毛端?
楞严经云:阿难,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虗空,只益自劳,虗空云何随汝执捉?次文法合可见,但寂灭喻圆觉境界也。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佛谓妄念为轮回本,一切众生当先断念。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劝止息思惟妄心。根即举喻,喻如树根也。本即举法,爱为本也。古云:伐树不尽根,数数更生树。断爱爱不尽,数数得生苦。
四、明聪讲师曰:萤火譬小圣之智。声闻、缘觉,约惑断见思,初证真谛理。小乘涅盘所见佛,只丈六之身,穷尽八万大劫。若望极圣之智,不啻萤火。况萤光非火,是光尚不能照身,又安能烧物?须弥之大,萤光之小,难能可知也。小圣虽断分段生死,更有变易生死,亦是轮回心。以生灭轮回心,终不能至如来寂灭海。等觉后心,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入妙觉位,如十五夜月,更无斜光。大觉之智,智极于斯。无始轮回根本者,始必对终。无明终者,终尽也。至此妙觉根本无明尽矣,永无生死,遍法界,证一切清净。故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缘气者,虗妄色心,从缘而现者也。此心已如空华,本不曾有。况以此心辨别圆觉,何异望空华之结实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有作思惟者,即再显前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种种取舍,思惟计度之心。此心从第六意识上起。问:何故有此识心耶?答:为因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法,遂牵引起中间能攀缘分别之心。此心乃是真心上起一分缘虑影像。妄心如水上之泡,如镜中像,如空中之华。此心常与真心气分契合。所以楞严会上,庆喜执心而无据,直得七处茫然。此并不是真实之心体,一似空中之华。且空中华是实是虗耶?只此自是一重妄想。而修行之者,又不知觉悟,却用此思惟妄心,要求辨别明了十方诸佛广大圆觉不思议境界,却是两重妄想。如见空华,已是不是,又见结果,又是一重妄想。如此展转相依,一时错了,有甚是处?所以楞严经云:汝等皆是迷中倍人。又云:观相无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复结空果。诚哉是言,得不铭心者哉!
四明聪讲师曰:法华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有思惟心,即是分别心也。分别心,即六尘缘影。阿难认之为心,佛咄叱之:此非汝心,此是法尘分别影事。如此心病,只在一有字。不合存有心,便落思惟;若无心,即无思惟。行法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又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虗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空得尽处,方曰离念。非如木石之无心,顽然之无性。须知现前心识,更不须改变,别有新识心为离念。但于日用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见既无,五蕴消落,四大不拘,将谁缘六尘影?凡有一毫之相,皆是虗妄。若见非相,即见如来。非相者,非凡夫生死相,非声闻涅盘相,非有非无相,是名实相。到此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此空华空果,皆归佛果;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古人云:
江谷春风吹不起, 鹧鸪啼在深花里。
三级浪高鱼化龙, 痴人犹戽野塘水。
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妄心巧见,障圆觉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指金刚藏前三疑,皆是无量劫来熏习颠倒,病想分别,虗浮不实,特地生出巧伪之见,终不得断障遣疑,证入成就十方诸佛广大圆觉方便之法门也。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前之三问:佛始曰善哉者,美其起教;终曰非正者,显其实理。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三疑,谓于佛法中不是真正当理之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即今见前日用念起者,此是虗妄浮心。此念不实,为之浮心;横生是非,为之巧见。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菩提心,佛道即可成。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龙女,一念善心相应,心纯是法,女便为男,凡即成圣,往南方成佛善里;恶心谤佛见,生身陷地狱。古之所谓天堂地狱门相对,只在人心一念中。若起颠倒心,生于巧见,终不能成圆觉。盖圆觉如美玉,瑕不能染;圆觉清净,秽不能入;圆觉真实,虗妄不入。又须知圆觉之性,即三千具德之生,亦包藏一切善恶。楞严云: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大;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如是乃至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间,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间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非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寂先起,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者,说着圆觉亦是方便。一大藏教皆方便门,所以法华经谓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且道如何是诸法实相?古人诵法华偈,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忽然发悟,有云:春暖百花红,鹧鸪啼柳上。非为正问,正是结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鑛,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鑛。 生死与涅盘,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虗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偈云:譬如销金鑛,金非销故有。此二句说本有之法,对治有修执。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此二句对治无修执。思惟犹幻化,此颂长行中有作思惟,从有心起至已如空华。何况诘虗妄,此颂用此思惟辨于佛境,谓前思惟之心自是虗妄幻化,岂况又将此虗妄之心诘辨分别圆觉境界,如是分别展转不是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长行中已是穷理尽性,至重颂如析竹,皆迎刃而解,不复雪上加霜。且夫金刚藏是梦中人,释迦老子又于梦中说梦,忽被无心道人一时惊破其梦,元来总是如幻三昧梦中佛事。
唐圭峰定慧禅师宗密,颂金刚藏菩萨章曰:
金刚执难圣凡身, 本悟缘何有妄因。
三问连环分别见, 诸门开喻性元真。
空华起灭元由妄, 金鑛销融水绝尘。
若要测量圆觉海, 入思惟地倍沉沦。
金刚藏菩萨章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