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经起普眼菩萨章,自下广明行相,有九章。经初四乃通明观行上根修证,令普眼一章乃开示观门同佛也。 言普眼者,由此法门,令观身心无体,根识尘境,世及出世,自身他身,一切清净,徧满法界,普同诸佛,观行成就,顿见如此境界,是真普眼也。此含悲智,谓普见诸法清净,是大智普眼;普见众生成佛,是大悲普眼。此章依文殊文解及普贤之行,入二空观,并仿修法界观。然则科谓之通明观行者,通指三根之人;别明观行者,上中下三根,各各不同。根有上中下不同机,即是顿机也。然疏中谓此诸章,前前不假后后,后后必蹑前前也。 四、明聪讲师曰:盖闻菩提之为极,神妙寂通,圆智湛然,道绝形识之封,理毕生灭之境。众生无始之病,起自四大、五蕴、六根,喻如人之两足,有足则能行,无足则不能动。是以圣人有以见动足以丧志,举足以失方,于是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普眼观众生动而未静,欲息空花之病足,广谈如幻之法门,故有此章之来意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 如何思惟方为正念? 云何住持? 如何住持方得无失?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亦同法华,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修何方便?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正思惟: 般若经以不堕无为为正方便,以断妄想为正思惟。今曰无正方便者,是堕于无为也。无正思惟者,是不断妄想也。 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前章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众生未悟,故普眼请佛假说方便。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请问之内,先标请修行渐次者,良由前章普贤所问幽微深远,世尊之答又称理而告,先使消除心病,然后万行齐修。又恐前问世尊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亦无渐次,便谓但知之则已,何必更修?今普眼欲使教门圆足,故此请问。思惟即思慧,住持即修慧,伫听等即闻慧,此乃从凡入圣,反妄归真,必假三慧。故楞严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今问云:于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意云:必由方便等得入。故疏云:反显请也。此指文殊章及普贤章开解行之人,此三昧即普贤章离幻法门,迷则不悟,闷则不入。若据悟入二字,深浅不同,豁然明了曰悟,修行契证曰入。所以道:大开曲示,始悟终入也。牒请等科,例前可解。 四、明聪讲师曰:于是普眼菩萨至而白佛言者。请法式仪,例如前释。大悲世尊至修行渐次者。此位菩萨因闻幻化空花如幻三昧,虽闻未知如何思惟,虽思未知如何修行,虽修未知如何取证,故特启问如来。思惟修证之法,依经本有六问,摄六归二,且存二问。经曰: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立二云何是?止是二问,诸宗立说不同,唯慈室云:两番云何?显是正请也。但思惟必藉方便,住持必摄开悟,故今列二正问,以兼修行渐次,并假设方便开悟也。云何思惟?云何住持者。十六观经韦提希夫人请修净业,亦有二问,与此大同。彼云: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正受、住持,名异体同。但观经云:正受即三昧,非令住院之住持。此云住持,即秘密藏住如幻三昧。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今问思惟修习,亦是正心行处也。佛因韦提希问,答以三种净业,即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受持三归,具足众戒。此经思惟修习,岂越于此三业?彼云:教我正受。佛答以十六妙观,观即住三昧也。经云:诸佛如来以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今之云住持,岂离法界身?此经能证者,虽作止任灭,亦是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心是,即与向下作止任灭义意不迷。金刚亦云: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今住即住理,二乘住真谛,菩萨住俗谛,佛住中道第一义谛,亦与诸佛住处名常寂光。寂光即三德也,岂非三德秘藏也?又经云:以大圆觉为伽蓝,安住平等性智。岂作世间伽蓝解会也?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者,未悟即是未开思修人、未入三昧正心行处人,更作方便曲巧善权,此是再三勤恳之意。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至默然而听。正方便,法华谓之秘妙方便。十六观经有异方便,即是如来善权诱引之辞,通谓之方便。盖佛本无身无说,亦无众生,亦无成佛不成佛,一真法界实相理地,秖谓众生迷真逐妄之久,不能觉悟,刚强难化,诸佛慈悲心切,假说方便,立圆觉名,圆无自性,人人本具。此圆觉即佛知佛见,法华谓之开佛知见,可谓一潮以通百浦也。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正念者,无念也。无一切念,诸幻自远。修圆觉者,应当如是。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答文有四,此第一起行方便也。正念者,即文殊开解;远离诸幻者,即普贤章开行。所以前云:第三普眼菩萨,依文殊之解、普贤之行入观,乃指此文。何谓正念?即无念谓之正念。有念是魔业,无念是法印。分别魔军炽,忘机佛道隆。又云:离念相者,等虗空界。谓一切诸法,皆因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即无一切境界。是知无念为正念。若考诸经,皆各有方便。且华严以修诸行门皆无所得而为方便,金刚以无住为方便,禅门以离念为方便,此经以正念为方便。良以外存一法,则内起缘念;内有缘念,则外见有法。远离诸幻,即普贤章四重遣遣之文也。 四明聪讲师曰:正念者,即正心行处三昧也。诸家解说不同,多以无念为正念,今谓未然。若论本来无念,何用正之?只缘见今有念,其念虗妄不正,必须以正正之。如世人屋,屋若不邪,何正之有?正之必为邪也。众生无始妄心,六尘缘影,此妄邪念,念念是病。圣人假设法药,以正閧邪,其邪必正。如来净圆觉心,本无邪正,只为不守正性,为邪妄熏动,正随妄转,水逐波流,假说方便为筏,以八正为船,渡难度者。其念若正,五蕴空华,六根重病,任运自离,故云远离诸幻。但知离幻之方,求知幻药实用,故后具出方药。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此翻为止,即定也。圆觉疏曰:奢摩他行者至静为行。 坚持禁戒。 一切禁戒皆当坚持,因戒入定故也。 安处徒众。 我之徒众,皆令安处,我心无恼,可以辨道。 宴坐静室。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观行也。文有二节,今先戒、定也。奢摩他,此云止,即定支静。何谓之止?盖止绝一切妄想,观诸法性空。何以知之?起信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乃至不依地水火风,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能除之心,此谓之止也。坚持禁戒者,谓一向绝缘,的不毁犯,曰坚持防禁根门。戒约身口,曰禁戒。戒则防非止恶,独标如来奢摩他行者,以简不是小乘及菩萨之定。大抵学道之人,莫不皆由三无漏学而成圣果,此文已具。谓奢摩他即定,坚持禁戒即戒,下二空观即慧。若持三归五戒,便出三途,生在人天;若修定者,即超六欲;若修慧者,便出三界,如二乘人是也。古云:戒出三途,定超六欲,慧出三界。又云: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就法说。若就喻说者,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问:诸经皆言戒、定、慧,今经何言定、戒、慧耶?答:有二故:一者、行人若用乱心持戒,不堪入此观门,故先言定,后言戒。二者、此经教人先了悟觉性,次修菩萨行,所以持戒居定之后,此属行。安处徒众者,即同见、同闻、同学论量佛法之众。宴者,默也。静室,喻圆觉。意谓若行人欲入二空观之时,必先依倚十方诸佛之定及十方诸佛之戒,约束禁制身口六根。然易伏猛兽,难降寸心。学道之人初虽有悟门,而无量劫来习气种子尚在于十二时中,当以诸佛清净之戒守护,无令犯人苗稼,然后安处在于同学之中,心地默默,常如在静室之中。圭峯云:坐为摄身,身住则心安,心闲则境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见𦘕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坐不倾动。下经云: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从定生慧,其理必然。 四、明聪讲师曰: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者,圆觉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虗照,由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之。散即止,昏即朗。非此法药,觉性何由可显?奢摩他,此云止。涅盘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又云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故。又云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云远离,离众生五欲故。又云能净,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恶法故。以是义故,名止为定。毗婆舍那,此云观。涅盘名正见,又名了见,曰能见,曰徧见,曰次第见,曰别见,慧之总名也。优毕叉,此云止观平等。涅盘名为平等,又名不诤。永嘉云:奢摩他曰寂而常照,毗婆舍那曰照而常寂。优毕叉,非照非寂。奢摩他名出楞严、圆觉,如前所引三名出涅盘也。天台出时,楞严、圆觉未至。后智者自影傍三观,立三止名:体真止(即奢摩他),方便随缘止(即三摩钵提),息二边分别止(即禅那),亦曰定。此经为之二十五定轮。今依如来因地法行,须明深观。又观耶是境。天台云:对观名境,对止名谛。其实三止三观,名异体同。如水与氷,氷名为止,水名为观。水性虽流,观也;结而为氷,止也。今先依奢摩他行,此用三止,止其虗妄流动之心,息其攀缘。一念若止已,即止即观,照此幻心,自然消落。幻心离念,一切精神,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因地修行,想见其为人也。坚持禁戒者,夫持戒者,精洁如氷壶玉井,立志如节操严霜,秋毫无犯,方曰坚持。戒品有三:一曰毗尼(又名毗奈耶,此翻为律,毗尼与律言不并立),二名尸罗(此翻为戒,即六度中一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亦云别别解脱)。天台戒疏云:戒乃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阵,亦谓之长生符、不死药。据理先受三归,次受五戒。此三归、五戒,大小乘为发行之初,修观之始。龙树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看病人,念戒如药禁忌。故三归之后,方明诸戒也。佛初出世,未转法轮,先为白衣波离提谓二人受三归,次受五戒。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者,则非清信士女。经云:五戒者,天下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脏,如是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间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一切大小尸罗根本。若犯此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此出天台法界次第。今时道俗虽云持戒,岂知有大小乘律仪之殊?今依大智律师资持事钞,出小乘僧尼所受五篇七聚名目。五篇者:一、波罗夷(义翻极恶三意: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不得二种僧中共住故;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阿鼻故。四分云:譬如头断,不可复起。若犯此法,非比丘也。)二、僧伽婆尸沙。(善见律云:僧伽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尸沙者云残,谓末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又毗尼母云:僧残,如人为他所斫残,唯有咽喉,故名为残,理宜速救故。)三、偷兰遮。(善见云:偷兰名大遮,障善随后,必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体立名。)四、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为烧煮,八寒黑暗为覆障。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为萨耆。尼翻为尽,萨耆为舍。)五、波罗提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僧祗云:此罪应发露也。)如上五篇,更加六突吉罗为六聚。(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四分云:应当学胡僧,翻守戒。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若云七聚者,分突吉罗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分身口为二聚,故云五篇七聚。智论云:禁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氷洁其心,玉润其德。如前戒品。僧尼所受之法,不通俗人。僧则二百五十,尼则五百,并五篇七聚。持之无犯,证阿罗汉,后出大乘。菩萨律仪,通道俗七众人。受大乘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知则断恶,修善度生。梵网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缨络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又云:诵我本师戒,甘露门则开。当知修圆觉者,先依如来奢摩他,定其志,摄其心;次依毗尼轨,则其心。然后身开遮,口容说默,意行止观,远离诸幻,到清凉池也。安处徒众者,道不孤运,弘之由人。圣人制法,假缘进道。如陶户家轮,作瓶瓦等。先择良处,水草丰便,始立作所。欲结期限,建置坛场,必安处徒众。选择良朋胜友,互相策发,为同行善知识。如法华、净藏、净眼与净德夫人,化妙庄严王,飜邪为正,同见宿王华智佛。此皆良友也。所以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安处徒众,意在于斯。宴坐静室者,天台依大藏教,立四种三昧,[穴/白]先二十五方便,建立坛场。楞严、圆觉,皆有期限,制之一处。今宴坐者,安坐以摄身住。身住则心安,心闲则境寂。故摄身心者,必须静室。要知道虽无在,必假缘生。故古之修道者,多于山间林下,阿兰若閴寂之处,剃草结茅,木食㵎饮。或依蕙嶂,或友𤠔鶴,或枯木身心,或韬光晦迹,或飞锡泉涌,或翠峗晏寂。如此圣流,道高龙虎,德重鬼神,岂比今时缨情好爵者。佛在世时,有一沙门过失,遣出外居,绝无衣食。适遇四王会下,有一神鬼,亦有过失,遣下人间相会,共言衣食。鬼云:吾虽有过,神力尚在。汝可上吾肩上,游行世间。人见之,谓是阿罗汉,每日得食,两共欢喜。忽一日,四王遣神将收录此鬼。鬼急走,奔越肩上。沙门堕地,苦恼自当。又如五扇提罗果报,曾不畏哉。思之古人,或得志之后,云房岩屋,长养圣胎。或黄卷青灯,亦不遗深志。因念此世浪死虗生之徒,偶言及此。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安坐静室,于一切时中,常自念云:我今幻身,乃地水火风和合而有尔。 所谓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自念四大各归其源,今之幻身当在何处?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观慧也。又有二章,今先二空观,自此已下先观我空也。世尊教示行人,于行住坐卧中,常作寻求伺察之正念,观我今一个形骸,并是假借天地之中地水火风和合成形,子细思量,毕竟那个是汝真身?所以庄子云:百骸九窍、五脏六腑,骸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悦之乎?其有私焉?今此一段文亦然。初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此是总举,其次所谓,下文皆是别举。所谓二字,评量之词,评量如今此身之上,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都是质碍之物,自当归还于地大。又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乃是别,垢色二字为总,谓此发毛等皆是垢、皆是色也。涕唾脓血、津涎液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是润湿之物,自当归还于水大。身上所有暖气,自当归还于火大。于十二时中,回转上下,折旋俯仰,起居问讯,自当归还于风大。然四大假合,阙一不可。若是唯有地大,无水大者,如握干灰,终不成团。若唯有水大,无地大者,譬如油水,无有坚实。若唯有地大与水大,无火大者,譬如夏月阴处肉团,无日光照,即便坏烂。若唯有地水火大,无风大者,则不能得增长。何故?为风能长万物。既然四大各各别有所属之时,今汝等一切众生,唯复地大是你,水大是你,火大是你,风大是你。若作此见之时,地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四大各离。离者,空义。则又不知前妄执之身,当在何处。此是捉败四大殻,漏子虗幻,不被渠瞒,方是正念正解正行也。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大散灭之后,方知幻体本空,假合成形,实同幻化。列子言偃师所造之倡,善于歌舞,及其剖之,则革木所为尔,正此谓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乃因前入寻伺观,观四大妄身,皆令妄尽,方见真如实理也。智度论云:佛在世时,有一人远行,独宿空舍。夜中忽有一鬼,抢一死人来,放着其前。复有一鬼逐来,嗔骂云:死人是我物,汝何担来?先鬼言:是我物,我自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一足,争之不已。前鬼言:此间有人,可共问之。后鬼问曰: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答之实与不实,俱不免死,不如实说。乃曰:是前鬼将来。后鬼大怒,捉其人手,拔出着地。前鬼悯之,急取死人一臂,附之即着。如是两臂、两脚、两手、头、脇,举身皆易。于是二鬼遂将所易人身,对坐共吃,却拭吻而去。以此推之,即知一切众生之身,毕竟无实体。但是死人之尸,权时补在。此岂非幻化虗妄不实之物乎?庄子云:托异物以成体,不其然乎? 四明聪讲师曰:恒作是念至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者。此明生空境。生空者常作此念,即以空慧观见此身从虗伪生,最初一性与本觉同体。忽为无明业熏,不守自性,随业受报为风火。持此识性入母胎中,错认遗弃如己舍宅,生爱乐心以为己身,生我所相。揽此不净聚成一块,为之色身,是名色蕴。领受此身生苦乐想,是名受蕴。思想苦乐,是名想蕴。目此造作,是名行蕴。识居其中,是名识蕴。如五指头成一拳相,是名身见,又名人见,又名众生见。揽此四大五蕴成此色身,故名生空境。推其根本,是无明业识假四大生。风火二大抟识来入母胎,赤白二滴,是名水大。如水生泡,聚而为身,是名地大。此四大并无实性,错认为身,故名五阴实法。此四大虽无实体,假缘而生,因缘和合而有,故曰缘生。缘是因缘,于父母有少因缘,来生我家。若识去时,息风随去,暖亦随之。地水二大,既无火风所养,是故地水自然散灭。前世善业为因,故名为生。生者,成也。因业若谢,则此色身为之果亡。四大分散,故名为死。死者,尽也。魂识荡散,主宰既去,因得尽矣。发毛者,血之苗也。爪齿者,髓之苗也。皮肉发毛所依之地,以血润之,则有增长。筋骨者,爪齿所依之地,以髓润之,则有增长。凡有三百六十骨节,九万九千毛孔,八万四千户虫已上,总归地大。唾涕脓血便利,水大也。暖,火大也。动转,风大也。父母合气成身,从生至长,及以老死,皆名垢色。地水火风,各自还源,故曰各离。四大既散,妄身即灭,死了烧了,灰飞烟灭,故云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结上文云,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结生空境也。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四缘者,四大也。四大假合之后,遂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中有四大,外有六根,中外假合,成此幻身。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 缘气者,虗妄色心从缘而现者也。于中积聚者,于幻身之中聚而不散也。 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缘气积于中,缘相形于外。似有者,非实有此相;假名者,非真有此心。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则观身无我,此则观心无我也。四缘即地水火风,六根为外,四大为中。缘气者,此即于六尘之上,起能攀缘之心。此心是真心上一分之气,与真心气分契合。意谓此之一身,但是地水火风四缘假合而成。既是于中妄有四大,则外妄有六根。既有六根,必有六尘。既有六尘,则牵惹引起中间分别缘气之妄心,于四大六根之间积聚,似有形相一般。遂破云:但是假合为心,不是真实之心。此乃勘破无量劫来颠倒妄想攀缘之心。所以楞严会上,庆喜执此心而无据,七处茫然。世尊告阿难云:咄哉!此非汝心,此是前尘分别妄想颠倒,非汝真心。与此同意也。 四、明聪讲师曰:四缘则四大。此四假和合,如水生泡,名之为身。此身具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如眼缘色尘之类。五根亦各有所缘。空品云:各各自缘诸尘境界。中外合成者,于中内六识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错认缘影为自心相。又云:虗妄浮心,多诸巧见。涅盘德王品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虵盛之一箧,令人胆养。若令一虵生嗔恚,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迯逝。王遣五旃陀罗拔刀随之。一人藏刀,诈为亲友。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落中,不见人物,闻空中声: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复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竹木为筏,截流而过。达彼岸已,安稳无患。菩萨亦尔,闻涅盘经,观身如箧,四大如虵,五旃罗如五阴。诈为亲友,即贪爱空聚落。六大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以道品之筏,到于常乐涅盘彼岸。向下经文,结上根尘。缘尘之心,亦是结上法空境。此与空品明生法二空境同。先贤未知,不作此释。 善男子,此虗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一切妄心,若无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幻尘诱之于外,则此心从何而起?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 四大坏时所染诸尘,并无一尘可得而有。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四缘六尘散灭之后,所谓缘心了不可见。 西蜀晖禅师曰:此妄心牒前缘气之心,此能分别妄心。若外无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则中便无能分别之心。故傅大士云: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若正观之时,四大分解各空,无六尘可得,于中四大及六尘各散归空之后,到底毕竟亦无能缘分别之心。可见前章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到此我空观中,经文从恒作是念至实同幻化处,一时破之。又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到此经文从四缘假合至无有缘心可见,又一时破之。故得妄身妄心,皆同实相也。 四明聪讲师曰:须知在母胎未生时,四大成身,为之生空境。出胎之后,根揽外色,缘六尘影,名为六根六尘,方名法空境。以由六根六尘六识,总为十八界,谓之诸法,故云法空境。今文正结法空境,根缘尘影,认之为心,故云此虗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此结法空,故云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幻身既灭,则幻心无所依止,故散灭也。幻心既灭,则幻尘无染着者,故亦散灭也。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尘既灭,诸幻悉空,幻灭之迹,亦复无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则我空观,此则法空观,彼则指前开解起行。众生到此,入我空观之后,则觉四大幻身皆空。非唯身空,中间缘气幻心亦空。幻心灭故者,此一句牒上起下,非唯幻心空,则幻尘亦空。此六尘万法,非唯法空,幻灭亦灭,此智亦空。故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无智亦无得。盘山云:心月孤圆,光吞万像,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诸幻尽灭,幻灭亦灭,觉性非幻,终不断灭。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皆破执,此方显二空真如理也。文亦有二,此举法也。行人前既修二空观,破我法二执,执尽见除,证觉三空真理,故曰非幻不灭。既不是前身心法智数重之幻,岂可灭耶?若谓可灭,即落断见。古云心法双亡性即真,即斯旨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明生空观也。观必对境,故曰生空境。若四大和合,成此色身,名境。复用幻观,观此四大色身,四大有散有灭,故云幻身灭故。幻心本依四大色身而住,既身灭已,无四大身,此心无依止处,故云幻心亦灭。此幻心既灭已,无取尘者,故云幻尘亦灭。灭尘之幻,此幻亦自无体,性本自空,故云幻灭亦灭。幻灭之智,智还成障,此智亦灭,故云幻灭灭故。如燃火杖,亦复自燃,以屑出屑,屑亦顿出,心身俱灭,境观双亡,始本一合,无能合者,故曰非幻不灭,唯真如之智独存也。此智亦知镜中像,有像则现,无像则虗,全修是性,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镜喻本性,垢喻诸幻,垢尽明现,幻尽性明。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举喻也。为上文法说,恐人难明,遂将世间可见之物譬喻。垢喻我法二执,磨喻寻伺,观现喻我法二执,空明喻圆觉二空。理显磨镜,本是磨尘,今取文顺,谓前说破我法二执,执尽见除,真理既现,由如世人以药揩尘镜上,尘垢既尽,镜里光明发现。大凡磨尘二字,亦有多说,谓或近善知识,听闻大乘,忏除业障,或对治烦恼,或跏趺正受,或心法一境,或呵欲弃盖,皆是磨尘也。上文皆二空观,向下经文乃法界观。 四明聪讲师曰:此譬生空观去四大色身之垢,须假圆照观力,幻身方灭。如镜之昏,须药磨之,垢去明现,圆觉之性不待磨也。更了垢即是明,明即是垢,无明法性,二无二也。氷水之喻可知也。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 幻身幻心,障我觉性。譬如垢秽,染污净物。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身心垢相既已永灭,于十方界清净无染。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乃印前显后也。当知身心皆为幻垢,此印前也。垢相永灭,十方清净,此显后也。幻谓虗幻,无有实体。垢谓尘垢,坌污为义。佛告普眼菩萨言:汝等当须觉知此之四大妄身,及能觉分别缘影妄心,皆是幻化不实之法。譬如尘垢,有坌污真身真心义。既知是幻,不执人法,便是垢相永灭。以何得知?盖人执曰垢相,法执亦曰垢相。既我空法寂,何所不通?便见十方世界,都是本有离相无染妙觉。所谓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四明聪讲师曰:此明法空观。当知身心者,身六根,心即缘尘之影。一心三智,荡一切相,不出六根、六尘、六识此十八界。而此根识,与尘相偶,用攀缘心,以五爱根,取五欲尘。此五欲境,如花上露,见阳则曦,非真如理观,垢相如何永灭?当知圆觉寂照,如红炉一点雪,岂容暂住?十方即十界,地狱转即天堂,秽邦转即净国,依正不相妨,色心无𦊱碍。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圆觉钞云:梵语摩尼珠者,如意珠也。珠体明净,映彼五方之色,如圆觉心湛然清净,应现十方也。 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愚人不知珠体明净映现五色,乃谓珠中实有五色,正如众生谓佛实有色相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设喻也。摩尼,此云雨宝。谓世间摩尼之珠,其中圆明莹洁,本无形色,随方各现。若将此珠顿在东方时,彼珠中即现青色;若顿在中央方时,彼珠中即现黄色;若顿在西方时,彼珠中即现白色;若顿在南方时,彼珠中即现赤色;若顿在北方时,彼珠中即现黑色。然彼珠中之体,圆明莹净,本无青、黄、赤、白、黑等色相,但随处发现耳。然世有愚人,东西不辨,南北不分,真谓摩尼珠中实有如是五色。此乃就喻说。若法说者,五色喻五道:青色喻饿鬼道,黄色喻人道,白色喻天道,赤色喻畜生道,黑色喻地狱道。问:镜之与珠,同耶?别耶?答云:别也。盖前举磨镜者,但喻修二空观,破二执,显二空之理。今此举摩尼珠者,用作下三重法界之宗,故不同也。何以知之?且珠之体,本来圆明莹净,了无丝毫物污,谓之真空绝相观。而珠中所现诸像,像不碍珠,珠不碍像,此谓之理事无碍观。不离诸像,像像全珠,此谓之事事无碍观。若以三性配之者,摩尼喻圆成性,即所显二空之理也。各现色者,喻依佗性,即所说诸幻,愚人执为实有也。五色者,喻徧计性,即前所说尘垢也。然世尊一日以珠问五方天王云:此珠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遂藏珠于袖中,却抬手云:此珠作何色?天王云:佛手无珠,何处有色?世尊叹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各强说青、黄、赤、白;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闻佛开示,悉皆悟道。然我等心珠,还曾自见么? 四、明聪讲师曰:此文正譬五根,取五欲尘珠,喻圆觉一性也。圆觉不守自性,随五欲根,取五尘境,如珠映色,随方显现。愚者见色,凡夫自昧,二乘自离,如鬼虎龙虵。菩萨见色,皆是圆觉。色即法界,佛见色非如非异。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好现,心法双亡性即真。圣人区区,假说方便,如采花成蜜。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圆觉净性,化现身心,随众生类,各各应现,如观音之三十二应是也。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愚人见佛现诸身心,乃谓净圆觉中实有如是色相,而自己色相亦复如是,可谓真愚痴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摩尼珠是就喻说,此方就法上说。合前喻文,谓一切众生若将此圆觉净性顿在饿鬼道之时,而此圆觉性中便现饿鬼形状,直得眼光似电,咽孔如针,不闻浆水之名,不见饮食之面,肢节一时火起,动转五百车声。若将圆觉性顿在人道之时,而此圆觉性中便现人之相皃,个个眉横鼻直,头圆像天,脚方似地。其间若至尊至贵者,食前方丈,侍妾数百,堂上一呼,堂下百喏。若至贫至贱者,或居陋巷,或处道涂,衣不盖形,食不充口。若将此圆觉性顿在畜生道者,而此圆觉性中便现畜生形状,或背翼,或戴角,或分牙,或布爪,或仰飞,或伏走。若将此圆觉性顿在天道者,而此圆觉性中便现天仙之相,或身长五百丈,或寿八千年,以龙起龙眠而为春秋,以莲开莲合而为昼夜,天男天女,天香天乐,常相围绕,顾东忘西,视南忘北,快乐无穷。若将此圆觉性顿在地狱道之时,而此圆觉性中便现地狱之相,便乃刀林耸目,劒戟参天,沸镬腾波,红炉起焰,铁城昼掩,铜柱夜燃,煑魄烹魂,舂头捣脚,受无量苦楚。然此圆觉之性,如是随类,各各应现五道之中。而此圆觉本体之上,本无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之相,但是不曾明悟心地愚痴之人,忘执为有此种种差别之相。亦如愚人执珠中有五色,故云亦复如是。古云:珠中无五方之色,因光所映;性中无五趣之身,随业而现。迷珠者,执珠中实色;昧性者,执性内虗身。法喻皎然,真仪可验。然此五道,非唯一向就外取之,若一身之上,亦具十法界。何以知之?六祖云:汝若思恶法,此心即化为地狱;思善法,即化为天堂;毒害化畜生;贪嗔化为饿鬼;修罗慈悲喜舍,即化为诸佛菩萨。是知万行由心,一心在我,内虗外终不实,外细内终不麤,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迯恶境,取祸招雠,固非天之所出,亦非地之所生。观斯之说,修行之人,若于十二时中,安顿自己分上摩尼宝珠,宜着好处,勿使异日有噬脐之悔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结法空,观圆觉随缘作一切法,在身则全觉性为四大,地水火风觉性,在心则眼结为色,耳结为声,鼻结为香,舌结为味,身结为触,得非随类各应也。迷者为愚,谓净圆觉性实有身心之相,认之为我,生四见心,执之为我,妄见生灭,故云亦复如是也。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众生由此迷执之故,不能远离诸幻。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 因彼迷执身心,故佛说云幻垢。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对离幻垢者,以觉除幻,如对病与药之谓也。今对幻之觉能离幻垢,佛说是人名为菩萨。 垢尽。 身心幻垢,悉皆永灭。 对:除。 对幻之觉,亦复无有。 即:无对垢。 无对幻者,亦无幻垢。 及说名者。 说名菩萨,亦是幻名。今对垢两空,岂有此菩萨相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拂迹入玄,幻化指身心。此一段,有人有法,有能有所。人是三能,法是三所。人是三能者,一众生是能执也,垢是所执也。二菩萨是能离也,垢是所离也。三佛是能说也,执垢离垢人法等,皆是所说也。意谓因众生妄执净圆觉性中,实有如是四大六尘缘影,不能远离虗幻不实境界。以此之故,于是世尊不得已,遂有王宫降诞,雪岭修行,金刚座下悟道,菩提树下降魔。出世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其说法者,只说一切众生,不知此身此心,皆是幻化垢污。对执幻垢说法者,使令如说修行,断障离垢。且众生未离垢之时,即是凡夫。若离垢之后,便是菩萨。虽然离得凡夫了,而菩萨犹存。凡夫如病,菩萨如药。病虽除去,药尚犹存。要须凡夫之垢尽后,而对凡夫底菩萨,亦须除去。如病去药亦除,凡圣俱尽,便无对与垢。非唯无凡夫与菩萨,并对机说离垢,世尊之相亦无。此是拂迹归真。圭峯云:法身说法,义在兹矣。若据大钞中经文,到此有二种方便:一者近方便,二者远方便。谓前二空观及摩尼珠,乃是后三重法界观之远方便。此拂迹入玄经文,乃是法界观近方便。顿教门中,用此二方便,诱引行人,直造入华严不思议门法界观。所以云:此经正属顿教,分属圆教。且顿机若证二空观了,便自然任运直造华严境界,便是圆机。若约喻释者,顿教喻如门,若开得门,自然任运到得入也。又今经顿教,正以二空观为正途。所以有法界观者,即仿修也,欲令行人仿效华严圆机修行。何以知之?后说周徧含容观了。经云: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下,若是修法界观者,合当云事事无碍故。今既不云事事无碍,而乃告云一切觉故者,此是归顿教宗旨。凡学佛书者,当晓其宗旨,并其途辙也。且法界二字,论其体也,无增无减;语其用也,徧在森罗。一得永常,尽未来际,诸佛以此为师,众生以此为体,万像以此为源。不可以形求,不可以㒵识,但是一心耳。问:既是一心,何故又名法界?答:为一心之上,有二义故:一者、轨持义,故称法;二者、性分义,故称界。性是理法界,分是事法界。盖性无分限,事有千差。然法之一字,有随缘义。若在理,为理法界;若在事,为事法界;若在理事,为理事无碍法界;若在事事,为事事无碍法界。此之法界,当以法义分之。且一真法界属法。圭峰云:未明理事,不说有空,直指本觉灵源,故曰一真法界。然后就此一真法界中,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此四重法界皆属义。昔者唐初有帝心和尚,乃文殊应身,用自己无尽之智,见华严大经所说义理,莫不一一是此四重法界,于是束其所诠之义,为三重观门:一曰真空绝相观,二曰理事无碍观,三曰周徧含容观。第一真空观中,有四句十门,唯要拣去凡夫外道执断空实色之情,显出一真法界之理。虽然显出一真法界中本来一真之理,但得其体,尚未明山河大地与自己是异是一,遂用第二理事无碍观发起妙用,顿见理即事,事即理,如千波即水,万器同金。此观中于理上说有随缘不变义,而于事上说有成事体空义,犹未造诸佛广大不思议境界。又要第三周徧含容观中,明一法遍在一切法中,一切法全摄在一法内,于一切事上、一切境上说事事无碍。如善财童子至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白弥勒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于是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入已还闭,遂见楼阁广愽无尽,同于虗空。又见其中有无量百千诸妙楼阁,中皆有弥勒,一一弥勒前皆有善财,一一善财悉皆合掌,见一善财之身入一切善财之身。一切善财,摄入一善财内。一楼阁为主,一切楼阁为伴。诸法重重无尽。所以清凉云: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该收,尘尘悉包容世界。相即相入,无碍圆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问:二空观破执,与法界观中,第一真空绝相观拣情,是同是别耶?若谓同,世尊何故于二空观后,又说真空绝相观?若谓别,岂有修二空观证入了,又却修真空观,方始拣去断空实色之情执?决无此理。答:二空观中破执,即是真空观拣情。彼中拣情,此中破执。破执彼此,各有所宗。言不并出,文不顿书,理不顿显也。但初于二空观后显理。文云: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一句说未尽者,却于此处,广说六根、六尘、六识、外内四大、世出世间诸法,及自他依报、正报七段经文,皆谈清净,广显出法界中真空绝相之理。又前二空破执,及摩尼珠,是远方便。并拂迹入玄,是近方便。此二方便,不可不分。色相空净一科,即当彼真空观中,第三空色无碍观一句也。此是解终趣行。其次空色同如一科,即当彼真空观中,第四泯绝无寄观中一句也。此正成行体,即当彼法界中真空观中,会色归空,及明空即色二句也。此是拣情显解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节经意,即是总结上生法二空,若境若观。众生初中阴来受胎时,只为迷于无明,始无明缘行,终至老死。十二缘中,初认无明错用之始,四大五蕴为生空,六尘缘影为法空,生法二空,是众生妄执之境。今用奢摩佗圆觉寂照,名二空观空。此四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无根元,悟空华相,幻化根尘,转为觉明。此圆觉性,性亦本空,无明垢尽,即无对垢,垢既尽已,六度行圆,强名菩萨。平等性中,亦无生佛之名,故云及说名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亦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四谛也。无智无得,方可名菩提萨埵。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诸幻影像皆灭,即得无方清净。无方者,不拘方所也。 无边虗空,觉所显发。 既得无方清净,则无边际之虗空,因觉而显矣。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经文显所引行人进入华严法界不思议境界,承前二空境界所作功用。由此功用之故,所以得证入起于后文。意谓如世尊告普眼云:入二空观菩萨并末世众生,因何得证入法界,观见十方清净?良由所修二空观行成就,悟得自心是幻化不实,却又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佗影像之法。若执身心,即有东西南北方所。今既不执身心之时,便见尽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虗空,并是广大灵明圆觉之性,无不开发也。显谓空消觉现,发谓妄尽心开。所谓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若未悟时,见彼虗空,便作虗空会了。若悟之后,即彼虗空便是本觉,更不见有虗空之相。此谓之浑虗空为体性,乘愿行以弥纶。故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虗空悉皆销殒。岂非此云无边虗空觉所显发乎? 四、明聪讲师曰:此明当机之众,末世众生,远及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如是修圆觉者,观行功成,众生在迷,如古镜未磨,觉性不显。今用圆观,照于觉相,境观双运,如垢去镜明,百界三千,一时显现。又须知心鉴本明,性德三千本具,但圆觉未显。盖三惑尘垢所覆,今既去尘,影像俱灭,如幻三昧现前,全由性具。到此一切诸法,法法清净,有何方所?故曰无方清净。佛顶云:十方虗空,生我心内。故曰无边虗空。境智双融,故云觉所显发。觉者,观也。所者,境也。显发即感应道交。指要云:凡地三千无隔,随一念以俱圆。佛地三千既融,随一应而尽具。况生感心中之佛,佛应心中之生,感应之体尚同,权实之益何别?故云:但化菩萨,不为二乘。其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以上观成,理显向下经文。复将所显三千妙法,一一历于色心依正,众生诸佛,百千三昧,无量行门,一一无非圆觉妙心。如是则一切众生,皆毗卢体,一切国土,悉常寂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所证之觉既已圆明,方显自心本来清净。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欲有所见,皆是尘念,故曰见尘。眼为见之本源,故曰眼根。眼能分别诸色,故曰眼识。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欲有所闻皆是尘念,故曰闻尘。耳为闻之本源,故曰耳根。耳能分别诸声,故曰耳识。 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心有所觉亦是尘念,故曰觉尘。鼻舌身意各有尘根识,皆因自心清净之故,悉得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六根既已清净,则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幻尘亦皆清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明六根六尘六识清净,即色相空净中,一内身根识也。至六根清净下,二外境六尘也。根有生识之义,尘有坌污之义,识有了别之义。且六尘中色之一字有三义:一有见有对,二无见有对,三无见无对。且有见有对者,即眼所见之色也。无见有对者,即声香味触法,虽然不可见,然有对也。无见无对者,唯法处所摄色也。然眼所见麤色中又有三:一显色,即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等。二形色,即大小方圆麤细长短高下正不正等。三表色,即行住坐卧屈伸俯仰取舍分别好恶等。声有执受义不执受义执受不执受义。香有好恶和合等。味有变易生熟可意等。触有四大冷暖涩滑饱饥等。法有意所知境。除五尘外,余皆是法也。 四、明聦讲师曰:觉圆明故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者。始觉之智谓之觉圆明,此之觉智与本觉合,合起本觉妙明谓之圆觉,圆觉即佛也。既已成佛,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将此毗卢历一切法,即摄一切诸法归己识心,反观诸法唯心所造。今之历法要显心具,具无别具尽是缘生,生无别生尽是心具,心生心具法法清净,故云显心清净。华严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清净见尘清净。诸经多云心见者,只谓心与眼在先明之。楞严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此经亦云:虗妄浮心多诸巧见,见尘属色,色即法界,尘清净故则眼根清净,浮尘根即眼是也。行法云:眼渐渐见障外事,岂非净乎?根既净,识又安得不净?故云识清净。此识乃七识,亦云传送识,如世传言送语也。此则心见一双,故先明也。闻尘即耳根,根尘识三事清净;觉尘即身根,亦尘识三事清净;鼻舌身意亦皆清净,故云亦复如是。经中先言心,后言意,心意一也。觉触即身也。此二并出佛慈,郑重如上。历六根竟。善男子!根清净故至亦复如是者。此六尘亦云六入,属识所游涉,故亦名六尘。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在眼曰色,在耳曰声,在鼻曰香,在舌曰味,在身曰触,在心曰法。法即心缘想一切诸法也。此六尘境,大能引人入于恶道。大修行人,道俗须用防谨。如家贼贪欲炽盛者,且当恣其所向。如轮钓鱼,鱼强丝弱,不可强牵,但钓饵入口,其近远亦不久而获于尘。修观亦复如是。如佛在世,在家之人皆得道果,鸯崛摩罗弥杀弥慈,末利夫人唯酒为戒,和须蜜多淫而梵行,提婆达多邪见即正。当知恶不妨道,须用之有方。祖师云:呵五欲者,为障道故。今经一一历此六尘境,皆是圆觉。淫坊酒肆,柳巷华街,皆是觉性。色本不迷,人自迷之。酒无醉人之心,人自醉之。圣人见之如毒虵,许由洗耳,巢父饮牛。先贤尚畏声色,吾何以独不畏哉?所以金刚经云: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者,良哉其言矣。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六尘既已清净,则地水火风四大妄缘,亦皆清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三内四大,及外四大也。然人之一身,皆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在生之时,随缘和合。到死之后,内外四大,一切俱空也。故云悉皆清净。 四明聪讲师曰:此则言一人四大,遍一切处。如楞严中,西竺人家,牛时无火种,将阳燧取火(阳燧者,火镜也)。先将镜在手中,以艾安于镜前,朝于太阳,须臾之间,自然火出。今穷四大之性,亦复如是。火从天降,为役芟生?为从镜出?若从天降,空中须有一带火路而来。若从艾生,艾是野径之物,在野不见生火。若从镜出,未取火时,镜在台上,不见火生。如是因缘和合,而有镜、艾、日三,各居不和合时,断不生火。缘者是缘生,缘生中具火性。镜、艾、日三,若差别时,虽三各有性,具缘不合时,亦不生火。以此例之,若非圆觉观力,尘终不消。用圆觉照之,是为缘生。因缘和合,尘消觉圆,生死情尽。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为十二处。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般若经云:六根、六尘,并六种分别之识是也。 二十五,有清净。 (御注云)二十五有清净者,庄椿录云: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有二十五种之有。名为四洲者,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也。六欲天者,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四恶趣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也。四禅天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四空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又有一梵王天、一无想天、一净居天,总为二十五种之有。总名为有者,皆属有漏故也。今因自心清净之故,悉得清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四世间法也。十二处,即六根、六尘,乃是心识生处。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成十八也。界以性分为义,眼根与识为界,识与色为界等。问:举十二处,又言十八界,岂非重叠耶?答:此三科法,初举五蕴时,即当六根。次正举六尘,带起六根,谓之十二处。后举六识,带起六根、六尘,谓之十八界。故非重也。颂曰:聚生门种族,故说蕴处界。五蕴者,以色、受、想、行、识积聚为义。十二处者,是心识生处,出入之门故。或曰:六入种族者,眼与色为种族,耳与声为种族等。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四禅天、四空处、无想天、净居天、梵天、六欲,为二十五有。谓皆是有各的实报,非正智摄故。 四、明聪讲师曰:此历众生法,四大、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天、梵天、四禅天、四空处天、无想天、那含天,各有界入根尘。空品云:其心在在常处,诸根如鸟投网。如佛世一比丘,树下坐禅,经一十二年,心缘六尘,不能觉悟。佛化一僧,至晚同宿树下河中,忽一龟从河而出,渐至路傍,有野狗搏此龟,其龟藏了六处,狗不得便而去。龟下水,佛问比丘:汝见否?曰:见。见甚么?见龟藏六,得活性命。佛云:汝十二年贪香味触,攀缘尘境,不能入道,反不如龟能藏,达性反常。比丘闻之,证阿罗汉果。 彼清净故十力。 般若经曰:一是处非处如实力,二知三世报业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四知诸根上下力,五知众生种种欲力,六知世间种种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宿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观一切力,十得漏尽智力。 四无所畏。 般若经曰: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苦尽道无畏。 四无碍智。 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词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宝积经说:义无碍智者,谓成就第一义智。法无碍者,谓于诸法如实了知。词无碍者,谓以善言种种分别。乐说无碍者,谓随机演说不作二相也。 佛十八不共法。 般若经曰:一无误失,二无卒暴音,三无忘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想,六无不择舍,七志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忆念无退,十般若无退,十一解脱无退,十二智见无退,十三若智若见于过去世无着无碍,十四若智若见于见在世无着无碍,十五若智若见于未来世无着无碍,十六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七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八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此即佛十八不共法也。不共法者,唯佛独得,不与二乘共也。 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般若经曰: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总为三十七品也。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者,精进根、精进觉、精进力、正精进。四神足者,定根、定觉、定力、正定。五根者,信根、念根、精进根、定根、慧根。五力者,信力、念力、精进力、慧力、定力。七觉支者,念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定觉、舍觉。八圣道支者,正语、正业、正命、正思惟、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见。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藏经曰:陀罗尼门者,总持门也。盖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故有八万四千法门。今自心清净,逈脱尘劳,故此法门悉皆清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五出世诸法也。言十力者,能摧怨敌不可屈伏故。就用分十种者,一是处非处智力、二者三世业智力、三诸禅解脱三昧力、四五根上中下力、五种种欲乐智力、六一切种智力、七一切道智力、八宿住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尽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法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四无碍智者,一性无碍智、二义无碍智、三词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八精进、九念、十慧、十一解脱、十二解脱知见、十三十四十五即一切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十六十七十八以智慧知过未现在三世通达无碍也。三十七助道品者,助谓资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所谓止观。品即是类,正因类故。亦云菩提分,分亦因义。三十七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然三十七助道品属因,余皆如来所证之法属果。八万四千总持门者,若未悟明心地之者,即八万四千尘劳妄想。悟了番染为净,为八万四千陀罗尼总持门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力者,一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四无畏者,一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四无碍智者,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辞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记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三十七助品者,入道浅深之气类也。四念处(一心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为除断勤精进、二未生恶法不令生勤精进、三未生善法为生勤精进、四已生善法为增长勤精进)、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即前五根增长,以能破邪信烦恼、破懈怠、破邪念、破乱想、遮见思惑,故名为力)、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除觉支、五舍觉支、六定觉支、七念觉支)、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陀罗尼门广有八万四千(圭峯云:尘劳既有八万四千,一一对翻即皆净法,故染与净数无增减故)。处中说有五百,略说有三种:有旋陀罗尼、有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有法音方便旋陀罗尼,皆遮持义。遮恶持善,如完器水不漏。如是法门,入圆觉中一时清净。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 前所说根尘四大及三十七品等性,如实有相,故曰实相性。金刚经云: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者是也。此等之性清净无染,故一真法身全体清净也。 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 一真法身既已清净,一切化身亦皆清净。如法华经说,佛化身遍往河沙佛土,皆是佛身者,岂非一身清净,则多身清净也。 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多身清净之故。遍观十方众生之性,悉皆如此。圆觉清净。圆觉疏亦曰: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众生本性清净,非谓一人修道,多人成佛。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言实相者,即无相也。法性本虗,假言实相。一身等者,此第六正报也。即人等形质,或肥或瘦,血气所聚,心识了知之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初是登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三德即实相也。此菩萨证实相已,分身百世界作佛,岂止一身多身,乃至十方众生悉入圆觉,圆明清净,况四十二直至妙觉分身,不可以心思此是佛正报,正报正报身是也,以身历一切法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 一世界中既已清净,众多世界无不清净。如维摩诘经说: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及佛以足指按地,则三千大千世界悉皆严净者,岂非一世界清净,则多世界清净也? 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虗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多世界清净之故,尽无量无边世界,悉皆一等清净不动也。圆裹三世者,谓上下横周,虗空世界尽在其中,非谓过现未来之三世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七依报也。谓所住屋宇、床榻、台观、园林,一切受用之物,属依报。圆则圆徧虗空,裹则含裹三世。此七段经,总色相空净一科,当法界观中第三空色。无碍观钞云:前七段文,诸法即空净,更不待除去诸法,故当第三句也。法界观注云:虽有色空二字,本意唯归于空。以色是虗名虗相,无丝毫之体可得,只要显真空之理。然迷时悟时,悉皆相蹑也。 四明聪讲师曰:初住菩萨,分身百世界作佛,何止圆裹三世。此圣人力,用三千大千火起,一唾能灭三千大千,荡为虗空,则一吹便成。掷大千于方外,吞万象于胸中,将一毛吞大海水,不挠龙鱼,以芥子藏须弥山,不伤树木,故曰清净。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虗空四大及诸法门,泯然一等了无动相,当知觉性亦复如是。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虗空与四大陀罗尼门皆属幻色,觉性二字即真空。此空色同如一科,即当法界观、真空观中第四泯绝无寄观。上文总当真空绝相观也,意显诸法当体本寂,平等不动。 四、明聪讲师曰:圆顿极致,本无位次,约所证浅深而立其阶降。今且从圆初住中间四十一位,观成历法,摄一切诸法无遗,不从心外生也。虗空性与觉性平等不动者,楞严云:十方虗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十方佛国世界在虗空中,虗空尚在我心,佛国世界又安得不在我心?我心不动,虗空性亦不动;虗空不动,十方佛国亦不动;身不动,心不动,依正二报俱不动。不动即常住,不迁不变,法法如如,谓之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此不动性非造作令不动,乃觉性天然不动。本性空中自无动相,四大不动不出依报。当知觉性只圆觉之性,非动非不动,不动之动为之动。此不动性摄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皆归不动性中,不宽不窄,常住湛然,性自清净,即空如来藏第一义谛也。 善男子!觉性徧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徧满法界;根徧满故,当知六尘徧满法界;尘徧满故,当知四大徧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徧满法界。 圆无际者,觉性圆满,浩无边际也。此性徧满法界,则根尘四大等,亦莫不然。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理事无碍观,觉性即法界真理,六根、六尘、四大、陀罗尼门皆属事法,即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互相融摄,发起妙用。所以理即事故,无有智外如为智之所入;事即理故,无有如外智为智之所证。六根徧满法界者,此谓之六根门头各各动地,放大光明,照十方界。佛果云:若以眼见,文殊横身;若以耳闻,观音彰用;若以心知,普贤当堂。又高城云: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凡夫只是不曾观,何得自轻而退屈?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十方击鼓一时闻,灵光逈然常相续。楞严云:一根反源,六根解脱。乃至离即离非,无是非是,真正俱融,依正平等。在法界观理事无碍观,有乎十门,今经正当第二,事徧于理,门兼余门也。前真空中但摄事归理,今则动静一一周遍起用。 四、明聪讲师曰:此是妙觉究竟世界,果觉历法,故云徧满。且中间四十一位未圆,故不言满。妙觉者,如十五夜月,轮郭既满,更无邪光。诸佛所证,证诸众生根、尘、见、闻、觉、知,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况陀罗尼门而不徧满?须知八万四千尘劳,即八万四千法藏,亦八万四千相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一毫端上现宝王刹,座微尘里转大法轮,岂非是大圣历一切法也?或云不然者,下文云彼妙觉性,既指彼者,即前经文果觉历法也。过茶无字,金刚后心入妙觉位,所证既极,一切清净法界含容,本无色像,有何更存往来?故下文显言妙觉。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徧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圆觉妙性遍满法界,则根尘诸法之性皆如虗空,不相染着,故无所变坏,亦无所混杂。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徧满,无坏无杂。 灯光喻根尘等性,一室喻无边法界。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周徧含容观妙觉二字,为下事事之因。由下六根六尘,皆就事上为宗。如法界观中第三观十门,前三门谈理与事,后七门皆不谈理,只说无碍。今经妙觉二字,亦是彼中前三门之意也。到此事事无碍中,唤作见山依前是山,见水依前是水,见拄杖依前是拄杖,更不许移易一𮈔毫许。雪窦云:不得动着,动着三十棒。兜率悦云:要真尽属真,立假全归假。平地上行船,虗空里走马。然室喻法界,灯喻真空,光喻事法。只如自己分上,人人有一椀灯,如是光明,如是普照,互相显烛,不曾相碍,不曾杂坏。不然,试穷究看。若识得此理,便许你入华严大楼阁之中,亲见善财、弥勒。故演义云:凡圣不碍,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又云: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以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问:法界之中,有何义故,而得诸法融通如此耶?答:大疏有十义故:一、唯心所现故,二、法无定相故,三、缘起相由故,四、诸法融通故,五、如幻梦故,六、如影像故,七、因无限故,八、佛证穷故,九、深定用故,十、神通解脱故。十中随举其一,即见诸法融通无碍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由彼妙觉至无坏无杂者):言妙觉即本觉也。本觉即见前众生一念性德。此性即本觉性,如氷与水无二。此性圆融,徧在众生根尘内,无坏无杂。无坏者,岂可坏了一根,别取一根?只为今人情生,智隔不融,见有生灭。十信菩萨,六根清净,不易生身,即是法身。如法华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父母所生耳,闻三千大千世界声。龙女即此父母生身,便往成佛。智者大师悟法华经,见灵鹫山俨然未散,皆是肉眼,可为不坏也。无杂者,且如人眼与耳,不过一二寸,各守界分。眼只能见不能闻,耳只能闻不能见。鼻舌身意,各各皆然。于内虽通,于外常隔,可谓不杂。松直棘曲,乌黑鹄白,亦不相杂。虽不坏不杂,又须知亦坏亦杂。盖佛法中,以非相为相。所以凡所有相者,皆是虗妄也。当知陀罗尼门,即遮思持善。今论善恶,无坏无杂。恶不坏,如性恶。性恶如水,性善如氷。若去性恶,则诸佛普现色身,从何而立?若去其水,即无其氷。以是知性恶不断。陀罗尼虽云遮恶,恶即是善,何恶之有?恶虽不断,善恶自分明,亦无坏,亦无杂。春风无高下,花枝自短长。世间幻术尚能即无即有,何况大圣所证真幻之术?幻有则成一切法,幻无则空一切相。空而不空谓之空,有而非有谓之有。当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吕公尚能撮土为香,况佛能融五岳、枯四海,穷无量劫事,岂可以凡心所测也?如百千灯至无坏无杂者。楞严制坛场,以十镜环绕,中燃一灯,灯体交参,莫分向背。况百千灯光照于一室,虽百千灯,其光归一,彼十镜灯,光亦归一。妙觉证性,遍入根尘,根性尘性,皆是觉性。觉性满故,根性尘性亦满。陀罗尼门无坏无杂,故云亦复如是。古云:镜灯灯镜本无差,大地山河眼里花。黄叶飘飘满庭际,不知砧杵落谁家。人祗知佛性遍满,殊不知自性遍满。要知自性遍满么?饥来吃饭困来眠,莫向人间辨是非。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觉性圆明名为成就,于一切法非缚非脱。 不厌生死,不爱涅盘。 觉既成就,则知生死涅盘皆如空华,故无所厌亦无所爱。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 觉既成就,则一切禁戒不持不犯,故无所敬亦无所憎。 不重久习,不轻初觉。 觉既成就,则视诸觉者平等无二,故不以宿习而加重,不以新学而加忽。如孔子于升堂之子路,则抑而敬之;吃已之童子,则与而进之。 何以故?一切觉故。 八者皆无憎爱,盖由一切是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是用心见境,一一称真,顿同诸佛所见之境界也。法缚即六凡,以六凡被贪嗔痴之所缚也。法脱即四圣法也,生死即染法也,涅盘即净法也,持戒即奉持戒律也。对八境之上,不起胜劣之心,便与十方诸佛之心一同,更无两个。所以晦堂云:不用爱圣,圣是空名;不用厌凡,凡是妄立。但得圣凡情尽,自然体露真常。又僧问南阳国师云:如何是佛?答云: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又征云:以何义故,四对八境得如此成就?遂出所以云:良由于一切处、一切时,念念常与本觉相应。故梵云佛陀耶,此云觉。圭峰云:我心元与佛心齐,旷劫沉沦只为迷。梵云菩提,此云觉,觉心寂照是菩提。其实与佛一同,但觉与不觉耳。永嘉云: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四、明聪讲师曰:觉成就,此指果人。妙觉所证既极,观一切世间之法,无能无所,无缚无脱,当知菩萨指因人。菩萨虽居因地,亦解心虗通,亦见一切法本源,无染无净,无缚无脱,亦不厌生死,亦不爱涅盘。盖此菩萨,虽未得度,先欲度人。佛顶云:自未得度,先欲度人,菩萨发心也。生死涅盘,犹如昨梦。如昨梦故,持戒毁禁,初觉久习,不起憎爱。文殊般若云:清净行者,不入涅盘。犯重比丘,不入地狱。何以故?一切觉故。此言因人果人,诸法平等,无修无证。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觉性圆明,照了诸境,正如眼光晓了面前之境。盖其光明圆满具足,故得豁然尽见,无所憎爱。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眼光、觉光同一空体,兼无憎爱,故可比喻。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举法,此是举喻。眼是现量,只如以眼洞达照了前面净秽高低一切境界,而眼光岂有憎秽爱净、憎下爱高乎?以何义故得如此?盖眼之光体本无二故,所以无憎无爱也。眼光喻于本觉平等,无自他相。 四、明聪讲师曰:此且取眼光照前境时,光但直视其物,未分憎爱。盖憎爱从人心生,今取光照物时,不分憎爱。若分憎爱,于我爱者则照之,于我憎者则昧之。光既憎爱,物亦二之。今以光喻菩萨心平等,于一切法上圆满,无欠无剩,不重不轻,不毁不赞。弥勒云: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人无青白眼,问路白云头。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修习圆觉既已成就,方知本无所修,亦无所得也。 圆觉普照。 圆觉光明,遍照法界。 寂灭无二。 寂则无念,灭则无相。清净本源,湛然常一。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只。 藏经曰:阿者,无也。僧只者,数也。合而言之,乃无数也。 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 恒河沙者,恒河中所有沙也。金刚经曰: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盖喻圆觉性中有如此无数佛土。 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诸佛世界本无住处,如空中华随起随灭。 不即不离。 所现世界起灭无常者,初不即近圆觉,亦不远离圆觉,皆在大圆觉中,不可以离即论也。 无缚无脱。 本无所缚,于解何有?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修证至此,已成佛果,方知众生本来之性,见成是佛。 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既知本性,见成是佛,方知迷时之生死,悟后之涅盘,皆如梦中事尔。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明用心同佛,此明见境同佛。上之用心者,即能观无分别之智。非唯智与佛同,然所观境上亦与佛同。修习此心者,指前观行及八境。无修无成者,恐更向头上安头,屋下架屋。若实有修成,则有两个圆觉。是总指寂灭乃圆觉之体,普照乃圆觉之用。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到此用即体,体即用,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了无痕迹。问:何故此文不先言寂灭,而先言普照耶?答:盖欲显行人在观中顿问佛,故尽等觉与佛是同。若妙觉者,便是佛位,何同之有?故先言普照。于中者,于圆觉普照寂灭之中,或百千万亿,此皆是此方小数与大数。阿僧只,此云无数劫。不可说恒河沙,此西域之数。恒河方四十里,其沙细如面。将一颗沙,数一个诸佛世界。如是许多世界,于圆觉中,犹如空中之华相似,在空中乱起乱灭。然而不作即圆觉会,亦不作离圆觉会。何故如是?由不离故,觉性夺之以成空华。由不即故,世界不妨有起灭。此无缚无脱故。楞严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虗妄,犹如空华。到此境界,方知三界、四生、九类本来是佛。到此始知诸佛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所以禅宗云:人人尽握灵蛇之珠,个个皆抱荆山之璞。无欠无余,更不假修证。然后却来观世间凡夫生死之法,与出世间圣人涅盘之法,一似夜来见梦中事,还曾是实有乎?此之梦字,今依大智度论说其五义故:一、热气梦,二、冷气梦,三、风气多梦,四、见闻多梦,五、天神与梦。今此梦乃是见闻多梦。又此一段文配三种世间及三觉。世者即器世间,众生者即有情世间,佛即智即正觉世间。此观行成就,能融三种世间为一味法。又始知者即始觉,本来即本觉,成佛即究竟觉。约教者,始知即顿教,本来成佛即圆教。若五教各有成佛,且愚教说悉达太子一生成佛,始教说三大阿僧劫修行成佛,终教说相尽性显成佛,顿教说一念成佛,圆教说本来成佛,谓初发心时便是佛也。不可说者,圭峯注云:乃是华严大数也。后经云:修菩萨行,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今当第九数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明菩萨功成道辨,所证之法,所成就法,离性绝非,见性本元,达性法界,不从心生,不从外入,所以非修非证,不即不离,不缚不脱,虽佛有出世没世,如石火电光,虽具有梵音语言,如金针玉线,诸佛世界,乱起乱灭,如空中华,生死涅盘,并如昨梦,可谓佛是众生,众生是佛,岂非始知本来是佛。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生死涅盘既如昨梦,则起灭来云之相亦何有哉?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所证圆觉,本是自性。既不可而得,亦不可得而失。既不可得而取,亦不可得而舍。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 能证圆觉者,无作用心,无止息心,无任彼自然心,无毕竟寂灭心。有此四心,即为四病。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 无能证之智,无所证之相。 毕竟无证,亦无证者。 本无可证之法,亦无证之人。 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修证圆觉,至于人法两忘,则一切根尘诸法之性,亦皆平等无二,永不变坏矣。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称实同也。谓于能观之智,所观之境,称其真实之理。此文有四段:一、总标称实;二、别指能所;三、双拂能所;四、总结称实。如昨梦故一句,蹑前犹如梦故也。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此是总标称实。谓迷生死时,如空花起;悟涅盘时,如空花灭。既知一切法如梦之后,岂有生死之起,涅盘之灭乎?非唯无起无灭,亦无圣法新来,凡法灭去。其所证无分别理境上,无得真,无失妄。非唯无得真,无失妄,亦无取妙舍麤之事。所证理上,既然如是,能证无分别智,亦无作止任灭之病。此是别指能所也。于此能证所证之中,无能无所,毕竟无所证之境,与能证之智。此是第三双拂能所下,总结称实。问:如何得无上来能证所证一切诸病耶?答:良由行人入观,于一切处,一切时,顿同诸佛用心,顿悟一切或凡或圣,或染或净,或性或相,或本或末,种种诸法之性,本来平等,无坏无成。老氏云:大成不缺。楞严云:歇即菩提。圣净明心,不从人得。古人云:本来具足,无欠无余。皆斯义也。若尔,则本是净洁人,枉来泥里污。 四明聪讲师曰:瞿昙毕竟老婆心切,将自己所证之法,换众生所逆之心。大似在梦中与人交易,将黄金换彼顽䥫。换时虽知贵贱,觉来物之与人,贵之与贱,皆是梦事。当知生死涅盘,取亦得,不取亦得,为在梦中非实。起灭去来,亦复如是。其所证者,亦如梦中得点䥫成金之术。果向梦中,已成梦事。梦事非实,得失取舍,皆不可得。虽不可得,梦事宛然。其能证者,即是观慧。非奢摩他圆觉妙观,安能证之?点金之术,非易可得。及觉来时,还在梦中。全梦是空,其梦亦宛然也。到此有亦得,不作亦得。止亦可,不止亦可。任之与灭,亦复如是。复结云: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既无我人,亦无证者。今问证者是谁,谁是证者?梦中说梦,非虗非实。圆觉如梦,梦即是觉,觉即是梦。梦觉即空,空无空相。永嘉云:梦里冥冥有六趣,觉来空空无大千。斯之谓矣。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牒问辞。前普眼设七段问,后此结答。但依世尊教示,令汝等先入定持戒,修二空观,兼仿修三重法界观。如是用心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方便,如是开悟。若能如是入观用心,即不迷闷,便能悟入圆觉境界,同佛知见矣。 四明聪讲师曰:结上所问,思惟住持皆是正修行路,修时不无圆觉,觉后圆觉亦无证时,说有众生诸佛证了,生佛皆空,觉比空华,空华亦是于觉,如是修行定不迷闷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徧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虗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偈中一切悉清净与不动二字,皆颂真空观。徧法界三字,颂理事无碍观与事事无碍观也。无作止下,颂顿同佛境等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偈实以无说示说,无和合中求和合,故有四大六尘圣凡之合。虽然,皆梦中幻事。 唐圭峯定慧禅师宗密,颂普眼菩萨章曰: 普眼圆融因果相,  身心影像休随妄。 先了二空清净门,  次修三观圆顿行, 能所兼妄凡圣情,  爱憎宁复论差当。 曾知本有摩尼珠,  五色青黄焉可状。 普眼菩萨章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