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
起清净慧菩萨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先伦贯文意之来者,初从文殊章至普眼章,乃是教示行人以悟解之力,破所知障,得慧解脱。虽得慧解脱,犹有无量劫来习气业障未除,心未清净。于是刚藏知几,为发三疑。佛责分别流转之见,及未断轮回之过,使令觉了。又乃劝云:是故我说永断无始轮回根本。至弥勒问断轮回根本,佛令断贪欲及除爱渴。爱欲断尽,方是清净之门。行人到此二章经文,方破烦恼障,得心解脱。然慧净心净,方可从凡人圣。故有清净慧菩萨一章经文,安排凡贤圣果,无位之位也。
四明聪讲师曰:长安肇法师称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去来处,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其去而不迁也。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
清净慧问:觉性圆满,本来不动,云何修证者所得差别,而有位次浅深之殊?
肇云:不动者,即诸法实相也。而动者,法华三草二木也。又云:虽动而不动,言照而寂也。又言:虽静而常往者,即寂而常照也。此章大意,论静中动,故有位次阶降。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表修证地位中因果之相,而智慧不为行相之所染着。又前己智圆觉净性軆上,凡圣无殊,缚脱不二,但未辩随顺圆觉之心,从凡入圣之差别,故当此菩萨请问。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菩萨为佛前章所言,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拟议之事。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佛所说不思议事,菩萨等本来不曾得见,本来不曾得闻。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承佛诱诲,无诸疑惑。善诱者,即论语循循然善诱人之说。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发文者也。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此指弥勒章说轮回及五性,不可以心思言议之事也。谓名是言语道路,法本无名,故言议不及。相是心之行处,法本无相,故心思不及。所以云:理圆言遍,言生理丧,法无相想,思则乱生。寻常佛说诸相法门,有染有净,破相法门,染净俱绝。此已亲覩已亲闻毕,独未曾见未曾闻宣说如是顿教大乘染净二法融通法门也。小乘破我空曰小饶益,菩萨破二空曰大饶益也。
四、明聪讲师曰:其间本所不见,眼也;本所不闻,耳也。菩萨慧眼不及佛眼,故云本所不见等。请法仪式,具释前章。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
菩萨请佛重说圆觉法门也。佛为万法之主,故曰法王。圆觉妙性,广大圆满,故曰圆满觉性。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菩萨又请佛说众生菩萨佛所证悟处差别不同之理。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欲令众生闻佛说此圣妙之教,顺而不违,开悟本性,渐次修行,入于圆觉。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请问也。重宣法王者,前文殊章已说无上法王等,今重说也。一切众生者,即凡位也。诸菩萨者,即三贤及十圣二位也。如来世尊者,即果位也。此乃请问世尊,凡贤圣果所证之法及所得涅盘中,云何得有差别次第?
四、明聪讲师曰:清净慧本意问圆觉性,性自圆满,不流不动,不生不灭,可谓满而不溢。及令末世修圆觉者,亦依如来妙奢摩他妙观修之,本合一超,直入如来地,与佛相似。何故证得之时,有佛、菩萨、声闻、缘觉之殊?大凡在迷者,亦具圆觉性,有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之异。欲佛开显迷悟,生佛三乘五性,所证所得,阶位高下浅深,使诸末世至不疑之地。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圆觉自性
佛谓圆满觉性,乃本来自性,非从缘而有也。
非性性有。
前说五性,皆非圆觉自性,故曰非性。诸非性中,圆觉自性一一具足,故曰非性性有。
循诸性起。
圆觉自性,随顺诸缘故。五性起时,觉性亦起。圆觉疏亦曰:圆觉随缘,遍诸差别之性。诸性起时,觉性亦起。
无取无证。
圆觉妙性,廓然清净,无可取者,无可证者。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圆觉空性无一切相,故曰实相。此实相中一切无有,岂有菩萨众生之相?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圆觉体上无修无证之理。圆觉自性非性者,谓十方诸佛圆觉自性本体上,本无五性及贪爱轮回差别之性也。性有循诸性起者,则前差别之性皆有圆觉。既有圆觉,然圆觉之性有随缘义。而圆觉不守自性,能随诸差别性起,遇声闻人则成声闻性,遇缘觉人则成缘觉性,遇菩萨人则成菩萨性,遇不定性人则成不定性,遇外道则成外道性。然此圆觉性中,本无取轮回,本无证涅盘。又于圆觉真实相中,亦本无四圣及六凡。所以永嘉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四、明聪讲师曰:圆觉之性,人所难知,有二种性:一者真性,清净真如是也。此乃离无明外,三教果佛所证,如云外月,如水上油。二者即染之性,此性染时,十界俱染,净时十界俱净。此性与无明同体,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虽分二名,体即是一,亦谓之理毒害,亦谓之性恶法门。此性显时,从凡夫地上修圆觉妙观,观五阴境空,达本性空寂,到境观双绝处,病去药亡,能所双绝,于双绝之处,融妙三千,一时显现,豁然同皆真净。法法皆实,故曰真;皆非染碍,故曰净。如是则一切众生皆毗卢体,一切国土悉常寂光。又须知此圆觉之性,非独佛有,凡法界众生共之。盖性无定一之性,乃三千之性也。以佛具三千,方摄心生;众生具三千故,方融心佛;我心具三千故,岂隔生佛?若心无佛性,岂能摄佛?佛无生性,何能摄生?故知性体无殊,一切咸徧。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今之觉性,乃即染之性,乃曰非性。亦可云,凡所有性,皆是非性。若见诸性非性,非性乃真圆觉性。此性既以九界为性,验知不是定一之性,故曰非性。性有者,乃真性随缘,变为一切诸性,故曰循诸性起。此圆觉若寂然不动,则无取无证。于实相中,无菩萨众生差别。亦由菩萨众生,未证实相,未破无明,但幻生幻灭,非实性相,即非圆觉境界,故曰无取证者。若真圆觉性,即染是圆觉之性,则能随染净缘。染则十界俱染,则无佛。惟众生若净,则十界俱净,即独尊于佛。此佛性随净缘,则四圣起。若随染缘,则六凡起。虽随染净,性不曾变。故曰寂而常照,感而遂通。诸家不知性具染恶,故恶时便作恶会,净时便作净会。先辈多把真如分为两派,错会佛性也。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菩萨众生所有身心,非有真实不灭之相,故曰皆是幻化。幻化身心既已寂灭,则一切取证之相悉皆无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征释所以。谓以何义故,前文说无菩萨及诸众生耶?良由菩萨与众生,皆是对待之法,得有其名,亦名幻化不实之相。但是约有垢,故曰众生;约虽垢,故曰菩萨。到此菩萨与众生一道拂去,故曰幻化灭故。既然幻化灭尽,于中非唯无取轮回之众生,亦无取修证之菩萨。所以道:诸佛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又云:凡名圣号,皆是假称;殊相劣形,并为幻化。又云:世间名字假称呼,随顺瓶盘与钗钏。是知不用憎凡,凡是妄立;不用爱圣,圣是假名。若得圣凡情尽,自然体露真常。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众生不见自性,如人之眼根不自见其眼也。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一切法性本自平等,初无凡圣之异,亦无能平等之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恐未晓前文法说,故此举喻。前文说幻化灭故,无取证者。有似人之眼根,而眼只能照见前种种差别之境,不能照自家之眼。如刀不自斫,指不自触,镜不自照也。更将自家之眼,见有一眼之时,却成两眼。然而圆觉性上,本来平等无二,不可以加矣。如瓶已满,更不再添。佛佛道齐,法法平等。里许全超独脱,离相绝名。无四圣之高,亦无六凡之下。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于平等性上,别生分别之心,更覔平等之性,便是头上安头,屋下架屋。所以道:亲从宣德门前过,更问行人覔汴州是也。大凡儒释道三教之书,皆有举法举喻。于举喻中,不过如周易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二义。只如彼云:近取诸身者,以干为首,坤为腹,以震为足,以巽为股,以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以兑为口也。远取诸物者,以干为天,坤为地,以震为雷,以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以兑为泽也。又如道经云:近取诸身者,为腹不为目也。远取诸物者,三十辐共一毂也。又如庄子云:天地一指,此即近取诸身。万物一马,此即远取诸物。今释书亦然。只如第二普贤章云: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者,此远取诸物为喻。此譬如眼根,不自见眼者,此近取诸身为喻。凡学圣人之书者,不可不通此理也。
四明聪讲师曰:圭峰云:眼能见一切物,唯不能见自眼根。又如眼光照瞩物时,境自万差,见只是一,故云平等。慈室亦云:眼只是一,谁为能观?谁为所见?南岳止观云:眼不自见,水不自湿,刀不自伤。今言本来自平等,鹄白乌黑,天然之理;鶴长凫短,亦天然理。性自平等,天然也,非造作而有白黑长短也。今言无平等者,无人能平之,然后等也。鹄白非染就,乌黑岂作成?皆自而然。岂可截鶴之长,续凫之短?假使得成,亦属造作。且人将物帛染为五色,乃造作也。今为圆觉之性,性自天然,非人能为之也。故云无平等者。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
众生迷惑颠倒,未能除灭诸幻。
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一切幻化,欲灭未灭之间,凡所修为,皆是虗妄。于此等功用中,有顿有渐,即显出五种差别性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对机说证。众生若无迷惑,自己颠倒逐物,则无有差别之义。此迷倒即三细六麤。既迷倒之甚,不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之法,皆是幻化不实,执为实有。但觉前念为非,不觉后念。此是凡贤圣三位之人也。妄功用中者,此是圣位中第七地已前菩萨,皆是梦中修道。谓到此地之后,方纯作无相观。盖圆明证悟,始知烦恼本无,则见能断智慧功用,已是虗幻。譬如梦中以药治病得差,寤后病药俱无。故言妄功用中也。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妄功用中,若悟寂灭随顺之理,寂然无念,灭而无相,随顺一切,不执我见,则实无寂灭之法,亦无寂灭之人,可谓人法两忘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果位若证得十方诸佛一心寂灭相应无乖之理,非独是不见有所证寂灭之法,亦无能证寂灭之人。到此谓之二边不滞,能所俱绝,一切处潇潇洒洒,一切处密密堂堂,弥纶八极,峥嵘大千,无处不周,无刹不现。所以道:出头天外看,谁是个般人。此上皆是总标凡贤圣果四位不异,下文方是开四位:一信位息灭相,二贤位息异相,三圣位息住相,四果位息生相,大分与起信四位同也。
四明聪讲师曰:众生迷倒至及寂灭者,未能除灭一切幻化者。此言声闻缘觉,两教二乘,三教菩萨,不独五性差别,亦声闻缘觉等。此等皆于灭未灭人也。今依天台宗明小衍,小者明四大实从无明生,实从无明灭。衍教明四大有三教不同,通教四大体本自空,故本不生灭,由无明故见有生灭,如幻化生,如幻化灭。别教四大体是佛性,由无明故四大生灭,性无生灭,相有生灭。圆教四大体亦佛性,而往本具九界四大,故九四大若生若灭,皆是法界。是故性相俱不生灭,乃不思议论生灭也。与法华经世间相常住,其义宛然。(出四明法师之文)于灭未灭,正二乘声闻虽断见思,观四大五蕴空,证不生灭,止是三界里分段之身不生灭,故云于灭。三界外无明尘沙有变易生灭,故云未灭。中间三教果头佛、三教菩萨,都是妄功用,但止化城,未到宝所。今有一种不师圣,教人自立己见,硬把身心制缚,纵得一知半见,皆是邪法。如持鷄大戒,教人坐禅,不识法度,从朝至暮,坐得焦枯,转加瞪梦。梁氏云:如破块落空谷,如飞蛾赴明烛。斯言不谬,令大觉预鉴。末俗云: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除圆佛修证极自觉圣智,如圆镜虗豁灵通,真证不生不灭地。此之生灭,既归性中,即无生灭与不生灭。如世间人,锁了自己屋宅,失却匙钥,经多岁月,远游他国,在彼亦别造舍宅居止,终非究竟。后还归本乡,拾得元来匙钥,开本己舍宅,先所用物,不动纤毫,更不他求,复本家业。大圣修极,复其本性,元物不动,无明即是。明四谛十二缘,本来不动,谓之本来面目也。人自不了,自取生灭,纵证小圣,仍非家业。故得妄功用中,自生自灭,吾佛斥非,皆非正路。寂灭随顺者,则始本一合,修性同源,无修无性。行法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灭谛寂静,如上经意。迷圆觉者,有五性差别,并声闻、缘觉、诸小菩萨,于妄功用中,随力所证不同,故有浅深。不明其麤,岂辨其细?以后明圆教,纯圆独妙。但圆顿本无位次,借别教位次,以明浅深。今依台宗,立六即位次,隔量不尔,恐凡夫以滥极圣。此节经文,唯四明慈室真解,以明斯义,但其间明义未圆。今依经依祖,分为六段: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真即佛。从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名分真即佛。六究竟即佛,妙觉佛即者是也。亦云六是,曰理即是也。众生即是佛,故云六是。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
我体元无,妄想为有。
及爱我者。
爱我者,执着我相之心也。
曾不自知,念念生灭。
众生妄心执着我相,不知此心念念之间,旋生旋灭,本无坚固不坏之相。维摩诘经曰: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者是也。
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圆觉疏曰:由执我故,顺我则爱,违我则憎,故着五欲也。五欲者,一财、二色、三食、四名、五睡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十信位,于中有二:初具足贪嗔痴凡夫,后十信凡夫。今初。此一段文,乃是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若不约凡迷,即无信位。故先标云众生者,指四生九类也。由妄想我者,此是所执之体;及爱我者,此是能执之是。谓一切众生九类,自从无始旷大劫来,因一念不觉,妄想错入父母胞胎,被父精母血包裹自己一灵之性,三缘和合,遂生得此身,这个是所执着底我。而今又不知因起所由,又于妄想一身之上,又生起爱着之见,谓这个是我眼、我耳、我鼻,谓此是我手、我足、我身、我性、我名,一切处不得动着我,争人争我,并不曾有一个于此自觉知。十二时中,前念续后念,后念续前念,念念生灭,如灯之炎炎,如水之涓涓,尘劳妄想,情状万态,顺我则爱,违我则憎,于一切处耽着色、声、香、味、触、法之五欲也。
四、明聪讲师曰:天台云:若佛不出世,众生不知自有佛性;若佛不说,无能知者。一、理即佛者,言圆觉遍一切处,诸法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高,失之不下,故言众生理即佛也。
四明云:然若不知性染性恶,所有染恶定须断破,如何可论全体即是邪?全体是故,免于退屈;六分别故,免于上慢。六不离即,即不妨六,六即义成,圆位可辨。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恶,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性,故得迷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业,轮回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理,长劫不知,与今经同。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妄受生死,不知自己有佛,失本妙明,此谓之理即佛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众生因教悟性,发明妄念起灭之理,方知此生本有之性,空自劳役思虑也。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
永息思虑,则一切处皆得清净,故曰得法界净。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以净为净,是名净解。为彼解心,障碍自性。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作意于觉,故不自知。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众生谓觉性本来清净,故起净心随顺修习,不知此心亦为障碍。此乃凡夫之见,非菩萨见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既知生灭之念有害于道,遂上绝驰求造作之心,因息妄心。妄心不起处,故得法界净。法界有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若理法界净者,于本性之上,本来离相绝名,无可分别,并劳虑六尘之境,并皆不生。若事法界净者,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外,及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诸法,当体即空。良由心净则净,心秽则秽。古云:心虗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浑,潭清月朗。然麤念既除,得少安净。于净时心生爱着,作净见解,便被净解之相自穿了鼻孔,非干外有尘境而来挠之,故曰自。所以于大圆觉无为寂照之中,不得纵横自在。古云:莫向白云深处坐,切忌寒灰煨杀人。此乃是十信凡夫,常与本觉之性相应,不背之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若遇善友至性自劳虑者,此名字即佛。无明长夜生死巨关,无佛长鎻。故佛出世,开甘露门,照世光明,令知三宝十号是常住味。此光此味,乃从众生心性流出,还使众生解此光味即本性佛。须达闻名,身毛皆竪,昏夜大朗,巨关自辟,名字即佛也。与今文同。若遇善友,即善知识教授之师,从此起修,开悟领解也。亦由力熏知本,具圆觉性,发明起灭。但未曾修,未曾证,犹如世人知有玉质,木具火性,不假雕琢击发之也。知而不为,法体仍迷,纵然求师,真明未发,徒自劳虑。又如世人临河羡鱼,百千计较,若阙筌网,终无获理。此名字即佛。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至随顺觉性者。此明观行。即佛此位已修圆观,观三谛境,境观融融,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藏理慧相应,心观明朗。天台智者正居此位,法华五品位也。今云劳虑永断者,即永伏烦恼之性不起。此人解心虗通,故云得法界净,即彼净解。此之净解,如虫蚀木,偶为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故云为自障碍。但用圆觉之观,圆于自心,未圆十界,心未遍圆,故云而不自在。既未断见爱无明,贬之为凡夫,到此觉性永无退失,故云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
见前净解,为障碍故。
虽断解碍,犹住见觉。
净解虽除,不作障碍,正在觉位,复为觉碍。
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圆觉大疏曰:所觉是碍,故能觉亦碍。由存此迹,还碍觉心,故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如此随顺本性,乃菩萨未入佛地者之见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三贤之人,此谓之资粮位。然三贤之人见解又高于十信之人,遂觉十信之人所见之解是障碍之境,于是便断除着净之解。虽除得净解,犹有能见能觉之心,遂住着能觉,不知放舍。只此能觉之心又是障碍,故于圆觉无为寂照之中不得自在,此谓之地前菩萨未入初地之人与觉性相应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四、相似即佛。天台云: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犹见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可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如法华六根清净,即是其相。此位未入分真,位如真金。今居十信后,心相似位,如鍮比金。令且是鍮,更入一步,鍮变为金。本觉清凉,其犹冷水,似觉饮之,知消烦热。见解为碍者,此菩萨已断见爱,初信断见,二信至七信断思,八九十信断尘沙。虽用圆解断见思,仍住解慧,故云见解为碍。此解为智,智反为障,亦云为碍。解碍解断,犹住见觉。解碍未断,复用觉观。观力既强,解碍自破。虽药治病,病去本药随亡,犹执其药,药反为病。虽以空觉觉其解碍,此觉复为碍。故到此将登圆住,踞涅盘山顶,住虗湛觉观之中,未肯前进。十六观经:佛现六十万亿之身似位,见此殊相,速进无生,谓之增长念佛三昧。住观觉中,谓之而不自在。故结云: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未入地,地借别十地,名为圆十住。此是别初地、圆初住,佛未究竟,故云随顺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有照者,即前之净解心也。有觉者,即前之觉碍心也。圆觉性中,皆名障碍。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十圣位也。上菩萨有照者,指前信位之人;净解有觉者,指前贤位之人。能见之觉,是二皆是障碍之境,此谓之悟。前二位之人,所见皆非。只如达磨欲西反之际,命弟子各呈己见,时有道副出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磨曰:汝得吾骨。此三大士,皆是有照有觉,法执未除者也。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
湛然常觉,不住于相,金刚经所谓菩萨应生无所住心者也。
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谓所照之境,与能照之智,悉皆寂灭,此乃已入佛地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常觉者,常则常常不变之称,即无分别之智;照者,即能照之智;与照者,即所照之境;寂灭者,即空义。谓此入地菩萨,无分别智不住着,能照之智及所照之境,能所俱空,二执并离。所谓从本已来,离心缘相,离文字相,离分别相,离能所相,此谓之以无缘智缘无缘境,以无缘境起无缘智,如水投水,似空合空,了无痕迹。何以知之?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所以盘山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到此境界,风吹不入,水洒不着,清寥寥,白滴滴,脱于是非之表。本仁和尚谓清镜云:高山顶上,无可与道者㗖啄。如二祖出,礼拜了,依位而立,达磨曰:汝得吾髓,唯二祖是。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有照有觉至同时寂灭五分真即佛。四、明依起信并华严明初住位。此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作佛。大千火起,一唾能灭;大千一空,一吹便成。顿修顿证初发心,发本觉心也。常用寂照,寂而常照,故云寂照双融。破一品惑证初住,破十品证十住。今论初住功用,入此住,心法双亡,境智俱泯,寂照同源,无能无所。有照者,观也;有觉者,境也。上文云清净觉相,觉相即境也。若立境观,俱为障碍。此人常觉不住觉,常照也亦不住照,照觉俱不住,境智双亡。如日依空不住空,常境无相,常智无缘,谓之同时寂灭。虽百界度生,无生可度。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可度,真是菩萨。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以净觉心灭除诸碍,诸碍已除,觉心亦泯。如彼世人自断其首,首已断绝,别无能断之人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此举喻。喻如世人头未断之时,头为所也,手为能也。既自将剑斩断之时,头为所断,手为能断。自家之头既已断了,岂更分能断之手、所断之头乎?决无是理。故东坡先生云:首断故无能断者,冰消那复更知冰?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此合也。碍心者,即能觉碍之觉。诸碍者,即所觉之碍。谓既用能觉之碍心觉去所觉碍之觉心,更将能觉之心一时拂去,即无能灭碍之心,亦是能所俱忘。经文从常觉不住至此,皆明地上菩萨不住着能证所证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譬境智寂照,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境属所断,智属能断,境智一合,无复分张,谁为能断?谁为所断?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既融,色心依正同一觉体,八相成道,百界度生,虽是药病,仍以药治,故云则以碍心自灭。诸碍境智亡了,唯有真智独存,故云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诠心,悟心忘教。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明不住教也。今初,标喻。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总目一代时教也。疏云:夫设言象在于得意,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故以标月之指喻于言教,谓见月须藉指端,悟心须依佛教。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筌心,悟心忘教。存指则失真月,执教则失本心。肇云: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祖云:如来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言:我说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诳小儿,如黄叶止啼相似。何以知之?庞居士云:孩儿正啼哭,母言来与金;捻他黄叶把,便是止啼音。禅云:见人须弃敲门物,得路仍忘堠子名。大凡未入地之人,须假教法修行;才入地见道之后,登地证理,更不假教也。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诸佛开说法性,正如以指标月。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法合也。谓十方诸佛种种方便、种种言说、种种譬喻,开发教示一切菩萨、一切众生,亦如标月之指。良由一代时教,皆是不得已为众生方便之故,演说诠显本性。若复见性之人,了知一切言说毕竟非性,自然不复执着文字语言,泥着文言。经云:了法不在言。又云:拈得鼻孔失却口。晦堂云:五千文字唯标指,用指因观月在天。月落指忘无别事,醉眠醒坐但随缘。庄子云:筌之所以在鱼,得鱼忘筌;罤之所以在兔,得兔忘罤;言之所以在意,得意忘言。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不然,则载空言以求道,则去道之远矣。若将佛祖言教而为奇特者,大似猛虎入槛,灵凤投笼,有甚快活?岂不见洞山云:若是上流,应不将祖佛言教贴在额头。若贴在额上者,如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如此随顺本性,乃菩萨已入佛地者之见也。入地者,入佛之地位者也。
西蜀复庵聪禅师曰:此结前不住证及不住教,此是入地菩萨与觉性相应如此。
四、明聪讲师曰:修多罗至随顺觉性。修多罗,此翻契经。诠理辨性,莫不由兹。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如何有经可以发明世雄,垂慈设教,模范众生,然后成佛?且如孔子不立五经治世,今时如何取士?教如筌蹄,可取鱼兔也。但不可执教,教仍是病,故云标月指。未识月时,假指指之。因指见月,见了月须忘指。若执指为月,尚犹不可,何况月非指乎?一大藏教皆是假施设。金刚经云:如我说法,犹如筏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古云: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来擒。近来猎犬无灵性,却向枯椿旧处寻。盖如来种种言说亦复如是。已入地者,通顺觉性。初住圣人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何止于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菩萨初发心时,名本始觉;圆觉成就,名究竟觉。今见诸障碍即究竟觉者,盖已入佛地,无一切差别心也。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得念是无念,失念是有念。佛知诸念本空,了无得失故,皆得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盘。
进修曰成,毁谤为破。佛知诸法本空,了无成坏故,皆名涅盘。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智慧者,已悟之性;愚痴者,未悟之性。究其本源,同一佛性,故曰通为般若。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菩萨、外道所立之法,虽有邪正之殊,皆是菩提觉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真妄一体,性本解脱。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戒定慧是净,淫怒痴是染,佛于染净无分别心,故曰俱是梵行。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涅盘经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佛知善恶二报皆如空华,故谓苦乐二境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有性,三乘也;无性,阐提也。佛眼观之,悉皆是佛。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佛谓烦恼本空,故云毕竟解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当等觉、妙觉果位也。前则十圣之人,但只换骨洗膓,纯清绝点,一向与么去,不解与么来,所谓出得魔界入魔界,不得唤作离物遗人。颓然吉凶之外,打净洁球子,抱得不哭孩儿。才到果位,非唯解与么去,亦解与么来;非唯出得魔界,抑亦入得魔界。到此天堂地狱、虎穴魔宫、月下风前、淫坊酒肆、刀山劒树,尽是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禅宗云:翻身魔界,转脚邪途。又净名云:不离烦恼而得涅盘。天女云:不出魔界而入佛界。此一段经文共有十对:一、识智对;二、成破对;三、愚智对;四、邪正对;五、真妄对;六、染净对;七、依正对;八、苦乐对;九、有无对;十、缚脱对。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者,此二句是总标下十对之别。谓到佛位,智冥圆觉,血无胜劣分别之心,所以下十对之法皆同真实一性。又若见有障可断,断已名为觉者,此觉非究竟;不见有障可断,障碍即觉,方名究竟矣。得念者,即智也。谓十二时中正念现前之时,则前五识遂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失念者,若失正念,则四智番成八识。今明念本自空,非是无念,故皆解脱。此谓识智一对也。成法者,即修行精进也。破法者,即不修进,毁于律仪也。又曰:众生缘会曰成,缘离曰破。缘无自性,成破一如。此谓之成破一对也。智慧者,即智也。愚痴者,即愚也。大宝积云:痴犹分别生,分别亦非有。痴性与佛性,平等无差别。此谓之愚智一对也。外道即邪也,菩萨即正也。思益经云: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古云:一念心不生,六根总无过。此谓之邪正一对也。无明即妄法也,真如即真法也。古云: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此谓之真妄一对也。戒定慧无漏三学,即净法也。淫怒痴三妄,即染法也。谓三毒本空,俱是净行。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此谓之染净一对也。众生即正报也,国土即依报也。涅盘经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此谓之以性融相,融相皆性。即依正一对也。地狱即苦也,天宫即乐也。若造极恶业就之时,身虽处天宫,即是地狱也。若造极善业就之时,身虽处地狱,即是天宫也。二业之念由心,地狱天宫岂实?故云:心能作诸佛,心能作众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异则千差𥪰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如谷应声,语雄而响厉;似镜鉴像,形曲而影凹。故知万行由心,一切在我。善因终感善缘,恶行难迯恶境。使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此谓苦乐一对也。有性即有三乘性也,无性即未曾闻熏教法阐提性也。以正眼观来,非唯他日回心,现今已齐成佛道。此谓有无一对也。烦恼即缚法也,解脱即脱法也。然烦恼但是依识性上起,识性既当体即空,烦恼何缚之有?智度论云:若有人言:我当得一切种智,是为戏论;我当断一切烦恼,是为戏论。亦可缚之一字属六凡,脱之一字属四圣。故楞严经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虗妄,犹如空华。与此同意。此缚脱一对也。已上十对,名相之境虽异,其意不殊。何也?但以佛证圆觉之心,此心更无胜劣取舍。由此之故,故得一切诸法普同圆妙,一一称性,普融无碍。所以华严到此,说事事无碍,法界清凉。云: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该収,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无碍圆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者,即究竟觉即者是也。要见究竟佛,但于一切障碍处见之。障碍即无明业识烦恼重障,是要见得。用佛眼见,用佛智知。佛顶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明究竟佛,亦云妙觉。天台云:道穷妙觉,位极于茶(音乍)。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四明云:始觉道穷,本觉理极。本始既泯,无以名焉,强称妙觉。妙明既乃极证,证一切诸法,尽十法界依正色心因果善恶净秽,生佛地狱天堂魔界。佛界尽,入圆觉性海。亦谓之融通诸法,亦谓之入恶入魔,一如无二如也。得念失念,无非解脱者。大抵世间事,凡在乎有念则为病。若无念者,当时无念而得,今亦无念中失。既无念而得,得之何喜?既无念而失,失之何忧?既乃无念,何喜何忧?既无其念,得失何有哉?但解脱者,即绝思虑之心。既绝思虑,得失岂非解脱乎?成法破法,皆名涅盘者,成法生也,破法灭也,涅言不生,盘言不灭,一切诸法,皆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非有缘则不生,非有因则不灭,缘生而生,缘灭而灭,须到寂灭为乐处,则不生不灭矣。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者,通为者,愚痴浊水也,般若清水也,清浊虽异,湿性元同,般若之湿性,通愚痴之湿性。老子亦云: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者,菩萨翻道,外亦云道,此二道字,但邪正之异,菩萨之道正,正即是邪,外道之道虽是邪,邪即是正,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同是者,邪正归一也。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者,演若达多,晨朝以镜照面,若放下镜,不见其面,问一切人覔头,云:你见我头在处。问人,人谓此人狂矣。佛云:此狂才歇,歇则菩提。无明者,狂性也,真如者,菩提也,无明若歇,歇即真如。境界,即指目前境界,无非真如,无非无明,无异境界也。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者,戒定慧,净也,淫怒痴,秽也。文殊云:我是贪欲师利。以理用事,无非梵行;以情用事,善恶不可同日而语。众生国土,同一法性者,依正也。众生正报,人之身也;国土人之所依,山河屋宅等也。究竟到家,依即是正,正即是依,依正不相妨,色心无罣碍。华严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斯之谓也。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者,天宫地狱,以事相论之,霄壤之殊;究理言之,不出人一念造。古云:天堂地狱门相对,只在人心一念中。净土亦只人一念心也,心净则佛土净。荆溪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有性无性,齐成佛道者,有性者有情,应蠢动之物,皆有情性;无性者无情,如草木瓦砾之类,皆无情也。成佛了有情无情,总名为佛。一切烦恼,毕竟解脱者,烦恼即是菩提。在因地时烦恼,成佛后变为菩提。众生将烦恼作烦恼用,佛将烦恼作菩提用,有时亦将烦恼只作烦恼用。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也。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虗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法界海慧者,佛之智慧,如法界之广,如大海之深故也。其慧光照了诸相,如太虗空,廓然无碍,方为佛之随顺觉性。此之随顺,如孔子之无可无不可是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十对,皆明所证之境,即无差别之理。此则明能观之心,即无分别之智。法界即妙觉之用,其体用深广如海,故称海。此法喻双举。问:十对境上,何故得事事无碍?今答云:良由用离念深广法界,海慧照彻,了达前之十对诸境之相,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镜像、如水月、如龟毛、如兔角、如干城、如阴晴、如黑白,脱体皆空。所以心不碍心,心境融通,理事一致。岂不见寿禅师云:截琼枝而寸寸是玉,折栴檀而片片皆香。又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也。此明十方如来入妙觉果位,常与觉性相应也。上来凡贤圣果,四位深浅,各各不同。对文可见,禅教同归。今时学者,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称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臆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以参学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禅教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䤴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拏,莫之能辨。譬如一父(而生)两子,其一子爱其父右足。若左足之子出,则其右足之子,遂以利刃刺其父左足。若右足之子出,则其左足之子亦然。是二子不知左右之足,皆其父之一体也。今佛之弟子亦然,不知禅是佛心,教是佛语。然诸佛心语,必不相违。脱会参禅者,必不谤佛;会学教者,必不毁禅。岂不见苏子由撰龙并记云:禅而不知教,是杜所入之门;斆而不知禅,是不识家也。辨才法师于教得禅,口说如澜翻,而不失道根,心湛如止水,德风輙灿然。何也?只如禅家云:禅和子!汝未出行脚之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柱杖只是柱杖。洎乎摆脱尘缘,担簦负笈,拨草瞻风,见善知识行脚之后,忽然得个悟门,是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柱杖不是柱杖。盍饶到这般田地,方是小歇场,打净洁球子,花不哭孩儿,颓然于吉凶之外,未解竿头放步,悬崖撒手,要得依前似未行脚时相似,见山依前是山,见水依前是水,见柱杖依前是柱杖,是法位住,其相常住,不得移易一丝毫许,方是七纵八横,得大自在,无障无碍,安乐解脱,大歇场也。所以禅宗云:莫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今此经亦有这个消息,只如第一文殊章文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此正是禅和子未行脚之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柱杖是柱杖也。其次普眼章文云: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乃至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者,此是行脚之后,悟道捉败,内之一身,外之万物,一时百襍碎都卢,是自己本来面目。恁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柱杖不是柱杖也。最后经文到此,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等,乃是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柱杖是柱杖也。又如佛印四牛图,表行住坐卧者,亦与此经之意符合。且第一牛全黑,第二牛半白半黑,第三牛全白,第四牛又成黑。颂第一牛曰:初学看牛曰,牛儿尽力争。爱从荒草去,不向坦途行。转鼻绳难拽,加鞭眼转生。勿教犯苗稼,由要及时畊。颂第二牛曰:蓦地转头来,胸腰黑渐开。出栏羗笛引,归晚野歌催。见鬪情犹愤,逢群目尚抬。良由鞭索在,心地渐成灰。颂第三牛曰:且喜全躯白,安眠露地中。身心如土木,闻见若盲聋。一朵云生谷,成团雪堕空。皓然无异色,不与众牛同。颂第四牛曰:已白仍回黑,还君旧曰牛。乱山闲放纵,千古更无忧。渴饮逢饥噉,和光亦混流。迢迢凡圣外,谁敢向前収。然此四牛,只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等,此即黑牛。其次普眼章,初入我空观者,即半白半黑牛。其次证得二空之理,见六根清净,六尘清净,乃至四大依报正报,世出世间法,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悉皆清净,此露地白牛。到此十对之境,混融一致,此即最后黑牛。是知一心之法,穷本极末,禅教无异,始终一同。但以暗证禅人,徇文学士,自以为肝胆楚越尔。呜呼!是说足以息争,不然则转增后人之病,何利益之有哉?足宜察焉。
四、明聪讲师曰: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虗空者,佛惠如海无涯,能映照一切森罗万象,虽照了诸相皆为色相,如水底树影,故云犹如虗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者,如上明六即佛至究竟,即妙觉极圣无过之者,但圆觉寂照之性随六即转,在凡在圣并皆具之,觉性无浅深,随证有浅深耳。今至极证亦云随顺者,此且约六而言之,若论即字则是也。一切诸法无非是者,有甚随与不随?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不起妄念者,不起一切念也。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妄心即是真心,不必求其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此妄想境界,不起了知之心。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知心既寂,即是真实,何必更起辨别之念。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忘心顿证也。谓前说凡贤圣果地位阶降渐次,乃就机说,有浅深不同。又恐后人随语生执,执实有地位,定存渐次。若如此者,则悟入无期。故又示之以安心随顺也,令人速证圆觉。所以永嘉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也。文三:初、妄心入觉内。一、指示妄心。文有四节: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此第一节。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此第二节。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此第三节。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第四节。世尊到此,复告清净惠菩萨云: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处,一切行住坐卧之时,不得起妄想之念。行时不得起行时念,住时不得起住时念,坐时不得起坐时念,卧时不得起卧时念。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然后于诸妄心亦不得息灭。何也?既知是妄,即全妄为真,以至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譬如波外无水,前若不止息无量劫来颠倒攀缘分别妄想生死之心者,即是着常见。此则若更止息真心者,又落断见。所以云:我师说法,常依二谛。定有着常,定无着断。是故智者不着断常。所以禅宗云:死虵拈得作狞龙,粪土握来成至宝也。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谓此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妄想境界,全是圆觉妙境,更不可分别此是生灭、畜生、饿鬼、地狱、人、天、生死、凡夫之境界也。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谓于无分别了知境界之中,亦不辨别此是真实涅盘,是诸圣人境界。所以道:衲僧行履要周旋,坐卧经行触处圆。举步直教千圣外,抬眸常在月明前也。盖一则不起妄,第二不灭真,第三不作凡见,第四不作圣解。凡圣俱尽,一念不生,即是圆明妙觉之心。此谓之忘心顿证也。亦可一忘妄,二忘灭,三忘知,四妄辨也。问:此忘心顿证,未审就何处耶?答:只就前凡贤圣果四位之中忘矣。若于地位中能忘其差别之相,名顿证也。亦可行人以此安心,于一切法悉得般若现前也。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众生修此无念法门,不惊不畏者,乃顺其本来无念之性,无所迷执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依法顿入也。是法门即忘心顿证法门。惊则初心,怖则续心,畏则决定心,闻则闻惠,信解则思惠,受持则修惠。以谓彼当根之众,若闻此方便法门,心无疑惑,体达领受任持,则坦然合道,与本觉相应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但诸菩萨至随顺觉性。但诸且言十二大士及末世众生,佛灭后后五百岁亦有修圆觉者,常以寂照照此妄念,但是觉性任运不起。又此妄心本是圆觉,不须息灭。若息灭者,即无圆觉。去氷求水,无益于求。虽住此妄想,此妄既是圆觉,不属思惟,不属造化,不假修证,本性具故。若向思惟处见,则是了知。今云不加了知,不在修之乃尔。要须知妄想多则觉性大也,水长船高故也。上虽真妄同体,又须于无了知中不辨真实。若辨真实,则存了知。到此不存真如,方见本来无也。彼诸众生末世之人,佛在世时为真正导师,则无疑诲。去圣逾远,邪法炽盛,龙虵混襍。恐闻此圆觉即成佛道之语,或生惊畏。所以叮咛,若是正信受持,必不生惊畏。何以故?知本性具,本不改变。踏着故乡田地稳,更无南北与东西。觉遍虗空,觉遍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云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众生于过去劫中,曾供养无数诸佛菩萨,种诸善根,方得闻此法门。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验果知因也。如金刚经云: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此谓以今生得闻得信得解之果,验过去曩劫种植善根之所以也。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名为成就者,性本圆成,假名成就尔。种者,种性。智者,智慧。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印成佛智。然此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且一切智者即自觉,道种智觉他,一切种智即觉满。然初即小乘,次即菩萨,后即佛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至一切种智时,人多有不知今生富贵,前世种得,一饮一啄,根椽片瓦,莫非修因。况乎闻大乘圆觉,又闻而修,修而证者也。此非供养诸佛,今复亲近耶?阿难与佛,同于空王佛时,发心修行。阿难乐多闻故,未成圣证;释迦精进,今先成佛。如庄严王邪见,五逆调达,皆有缘种,遇灵山得受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惠当知, 圆觉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虗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偈中初一偈圆觉无证,次二偈就机说证,后二偈顿悟圆满。贯前后章意者。
唐圭峯定惠禅师(宗密)颂清净惠菩萨章曰:
净惠伦排证悟人, 强分四位顺天真。
凡贤圣果虽然异, 悟迷染净与谁亲。
先明依位循诸性, 次辨忘心顿证因。
一智了然超脱处, 有无情尽觉芽春。
清净慧菩萨章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