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
威德自在菩萨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第一文殊一章,通为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解。第二普贤一章,通为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行。第三普眼一章,依文殊之解,及普贤之行,入二空观,兼仿修法界观。既入观,方有疑,故有第四刚藏一章,发起三疑,请问于佛。既有疑,必推究轮回根本,故有第五弥勒一章,请问断除轮回根本,佛令断贪爱之心。既断贪爱之后,行人到此,行解具足,必有所证,故有第六清净慧一章,安排凡贤圣果地位阶降,掇送行人从凡入圣。所以道,因解起行,因行入观,因观起疑,因疑有断,因断有证。问云:行人于普眼章,入二空观,证入圆觉成佛否?答:成佛。又难云:既入二空观,已成佛了,何故更有刚藏之疑情,弥勒之贪爱,清净慧章之地位耶?答:能所分故。谓普眼一章,即行人能观之智。刚藏与弥勒二章,皆是行人观中所断之惑。清净慧一章,亦是行人观中所证之地位。是知此三章经文,皆是观中所除之节病。病尽,只就观中成佛。离观之外,更无别有经文也。又难云:既是观中去节病之经,何故却于观后宣说耶?答:此谓之言不并出,文不累书,理不顿显,所以在后。今威德章者,由世尊广开方便,说法度人,或有一类上根之人,于前六章经文中,闻佛开示二空观行相,并断贪爱,轮回根本,及示证入地位阶级,莫不一时踊跃欢喜,悟明心地,证入圆觉,譬如出厩良驹,才见鞭影而行也。其间更有一类中根之人,亦于六章经文中,闻佛如是开解,如是开示观门,如是遣疑惑,如是证入差别,但以根劣执麤,不能入二空等观,譬如大宝埋在尘土之中。于是威德自在菩萨,伤迷救悞,接下垂方,以此之故,遂起请问:世尊作何方便,救度中根之人?故有此章经文。又云别明观行者,此别之一字,乃对前通明观行得名。此有二义:一则由一类上根之人,已依前二空观门证入毕,更不假修三观诸轮,故称别;二则此三观诸轮,各各自别,只如三观,或是一人具修三观,或只修一观,或修二观,或单复交络,遂成二十五轮,被二十五种人,故称别也。于中前二章经三观修行,后二章经两重除障,今威德章即正明三观行相也。
四明聪讲师曰:实相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虗照因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矣。故圣人设教,非秪一端,或止或观,或云谛境,或云止观。病既多端,药亦随转。威德随顺觉性,承佛圆音,启三观之雄规,导四门之正路,故有□□□义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言威德者,此有二义:一约事说,二约理说。且事说者,譬如有人,有威故令下畏之,有德故令下慕之。且理说者,威字如道如德,盖威即圆觉体,德即圆觉用。何以知之?如华严法界观序云:甚矣众生之迷也,身反在于心中,若大海之一沤耳而不自知,有广大之威神而不能用。又如道德经云: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解云:小威者死生也,大威者道体也。由此门三观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挠,妄惑不能侵,故表菩萨于圆觉体用中得大自在,故曰威德。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
菩萨赞。佛于前章,善说凡夫、菩萨、如来等随顺觉性。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闻佛宣说,心即开悟,不待修行,先获利益。圆音佛音一震,四众普闻也。
西蜀复庵禅师曰,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者,此是领前章依凡贤圣果地位渐证之经文也。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者,此领前章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等忘心顿证之经文也。觉心光明者,谓前闻佛说渐证顿证法门,使一切菩萨了达本觉真心之体,于此体上起大光明,遍照法界之妙用。此之觉心光明显发者,有类楞严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若就事说,即佛手指上有纹印也。若理说,则表能入之智。海印者,即表所入之定,即体也。发光者,表于体上起大妙用也。承佛圆音者,承,受也。圆音者,于一音之中具一切音。谓之圆者,此是佛说圆顿之音也。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者,谓闻此法门,尚更不假三大阿僧只修行,而使克获成就圆觉胜善利益,何况勤而行之者也。此谓之不历化城,便跻宝所。楞严云,狂法顿歇,歇即菩提。胜净妙明,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世尊!譬如大城。
谕圆觉性。
外有四门:
谕诸行门。
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东西南北之人,各由一门而入,岂止一路而已。盖喻悟入圆觉者,非止一法也。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庄严佛地,及成圆觉,方便法门,非一而已。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
请佛宣说一切行门。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又请佛说,诸修行者。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涅盘之道,广大深妙,故以海喻。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中先立理也。唯愿下,乃正请也。譬如大城至非止一路。此先举喻也。一切菩萨至非一方便。此次举法也。大城者,喻圆觉也。四门者,喻行门也。何谓之行门?即信、解、行、证也。只如有一大城,欲东门入者,当示之以东路;欲西门入者,当示之以西路;南、北亦然。今一切菩萨亦复如是,于三界之中度脱一切众生,掇送直至无上正等正觉,庄严诸佛国土,岂是一方便而能了得此大事因缘?然欲从信门入者,当示之以信法;欲从解门入者,当示(之以)解法;行、证亦然。良由病有千门,药生多品,投机随器,不得一同。宗镜云:根机莫等,乐欲匪同。然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似理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此之谓也。教中说凡度得一人成佛曰庄严者,由佛果本具,藉因饰成也。
四。明聪讲师曰:实相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今言四者,且略而言之。四门者,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佛世有四外道云:供养佛得福生天,我只要生天,不要证阿罗汉。一人先去供养佛了,便要去,佛云:诸行无常。此人掩耳而走。第二人亦如是,欲去,佛云:是生灭法。掩耳而走。第三人亦如然,临去,佛云:生灭灭已。掩耳而走。第四人亦如是,供养了,便欲去,佛云:寂灭为乐。又急掩耳而走。四人去后,共在一处聚,问:你见佛如何?一人云:佛说诸行无常。一人云:是生灭法。一人云:生灭灭已。一人云:寂灭为乐。四人共闻一偈,俱证阿罗汉。一偈是圆觉,四句是四门,随汝一句而入。云方便者,即渐次。圣人设方便,非止一端,证有渐次。根性既殊,所修差别,所证浅深,阶降不同。大寂灭海,如捣万种香为丸,烧一丸,具足众气,众流入海,同一咸味,即圆觉海会。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
无上妙觉之性,大包太虗,故曰遍诸十方。众生悟此妙性,方证佛身,故曰出生如来。
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既证佛身,则无染无净,无凡无圣也。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诸修行者实无二法。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称性,标本也。无上妙觉,在东则全东,西则全西,南北上下亦然。所谓六通四辟,糠粃瓦砾,小大精麤,其运无乎不在。所以华严云:法性徧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且一切诸佛果上,得号为如来者,盖因地莫不同修此妙觉,同证此妙觉,皆从此妙觉而出也。非唯一切如来从此而出,乃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外,及山河大地,色空明暗,一多大小,凡圣染净,心境种种诸法,亦尽从此妙觉而出也。何以知之?且如一切众生,于十二时中,大开眼见时,且道天为谁高?地为谁厚?山为谁青?水为谁碧?以至春为谁暖?夏为谁热?秋为谁凉?冬为谁冷?庄子云:孰主张是?孰维持是?孰居无事而行乐是?以此推之,一切法尽从自己一段光明中发现,称自己之性,与如来之性,同一真体平等,无二无分,无别无断。故一切菩萨,若于此中起行修行,更无两条路,皆是修前二空观门。于此观中,莫不破疑断爱,根尘普净,悲智双行,离境离心,无能无所,前佛后佛,皆如是修行,岂有二法乎?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随顺修习,方便甚多。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周圆収摄,归于一性,随性差别,则有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约随机之行以举数也。若据佛说,一代时教法门,皆是用方法便宜,对机治病,其数自有无量无边,卒难穷尽。今且圆融収摄,循随此中根众生之性,差别不同者,当有三种也。良为众生根性利钝不同,烦恼厚薄沉掉不等,随其机性,设教多端。若不如此,则难为趣入。故楞伽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为处方。今此中根众生,其性虽有万差,而静幻寂三门,一时収尽也。
四、明聪讲师曰:无上者,众生无上佛是也。妙觉,证之极也。亦可云:觉者,照也。照即是观,即今之所示三观也。妙者,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三观互融,故为之妙。如楞严妙奢摩他,亦如此解。今向下,正明三观,必其然也。
徧诸十方者,觉性亦名实相,亦名真如,亦名空如来藏,三世十方诸佛皆依此三出生。出生即修证,依大圆觉妙理修之证之,不依妙觉真如理观修之,即我见等无明、业、识、命根、不断行法,云十方诸佛从方等生,不独是修之得成佛,亦依此迷之而入生死。生佛虽殊,妙理平等,但有迷悟之殊,非佛性有悟迷,乃佛生自有悟迷也。生佛一如,故曰无二。若迷圆觉,循性差别,何止百端?今且言修圆顿三观者,故云圆摄所归,的分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正宗三观,初泯相澄神观中,初标本也。此乃于前经开解,谓若欲入此观者,当须先且了悟自己分上本有灵明圆觉也。
以净觉心,取净为行。
既悟圆觉本来清净,则当以此心专取寂静以为法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因以寂静澄诸念虑,故清净之识显矣。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正释起行也。上悟净圆觉者属解,此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者属行。有解无行,如有目无足;有行无解,如有足无目。单轮只翼,不能飞运。既了悟觉性,此是行本,必须依解而修,方为妙行。譬如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意谓用了悟清净本觉真心为本,于十二时一向取静,悄悄地为所行之行。禅云:一念万年去,古庙香炉去,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所以达磨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又宝藏论云:夫入道之径,内虗外静,如水澄凝,万象光映。其意不沉,其心不浮,不出不入,湛然自如。此乃还家捷径,治病神方。前来十二时中,一向用动底心,此之𨔝心是识,所以不见识。今因澄故,息种种攀缘妄念,心中才静,静即是智。以此之故,方始觉知无量劫来分别业识,前念续后念,后念续前念。如此烦𨔝,元不曾少住也。
静慧发生。
因静生慧,故云静慧。昔昧今显,故云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非性所有,故曰客尘。永无此相,故曰永灭。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内发者,非自外得也。寂静轻安者,至寂至静,无累无恼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功成也。前因澄息诸妄念,方始觉知分别。识心烦乱,躁𨔝不停。由是觉来觉去,识心才静,即到极静之境界。静才极,便自然妙慧发生。既妙慧发生,则勘破六根六尘六识之妄法。故云: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之十八界,非是主人公。譬如行客,出入无定。若是主人,无攸往尘,以坌污为义。今既静慧发生,则一时捉败,故云永灭。灭者,无也。如明来暗谢,智起惑忘,便能内发寂静清虗,轻安调畅。此是于静中得个悟门。如干卦刚徤中正,可以辟邪降魔。圆觉寂照轻安,可以存心入道。良不虗矣。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因寂静故,空性湛然。十方佛心,悉皆如是。故假云于中显现,如镜中像也。盖谓镜净则像现,心净则佛现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感应也。良由寂静之故,遂得妙慧发生。所以感应,便见十方三世诸佛之心,在行人心中显现,历历可见。如镜照像,了了分明。故云:镜明则像像历然,智显则心心交彻。永嘉又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徧周)法界。问:行人入此观,悟明心地之后,当知唯是一心,心外更无境界。今何却言十方如来之心,来行人心中显现耶?答:孟子云:说诗者,不以言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为得之矣。今此非谓有十方如来心,来行人观中现。但是行人才明悟心地之后,便知十方如来,同信此心,同解此心,同修此心,同悟此心,即是于中显现。古云:不烦问师匠,心王应自知。老氏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同意。问:镜中真个有像否?答云:镜中岂有像乎?又问:既云镜中无像,今何故见有耶?答云:虽然见有,而脱体是空,久已知矣。又问:何故现耶?既有像,须有来处。岂不见晦堂云:镜像若是有,揽之不盈手。镜像或谓无,分明俨然圆。今何有义如此耶?答云:今约慈恩宗法相家说者,谓镜之光明,莹净孤洁,不受外之光明。然眼之光明,亦莹净孤洁,不受外之光明。我将眼光去照彼明,却被彼之光明倒射回我眼光,却自照见我面,一似在镜中。然镜本无像,水中亦尔。若无光明之物,无所现之像,即及是说矣。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圆觉疏曰:此翻云止,寂静义也。又云泯相澄神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观名也。梵语奢摩他,此云止。止即定,谓止绝一切妄想境界,观法性诸空。所以起信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见闻觉知,一切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当知唯心之外,别无境界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若诸菩萨至于中显现者,奢摩他,涅盘经名为能灭,灭烦恼故。又云能调,调诸极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又云远离。天台云:对观名境,对止为谛。天台影望三观立止名。一、奢摩他体真止,凝心安其理,谓之毕竟空。以三观解之,奢摩他,空观也,破一切法。又云:一念无相谓之空。二乘以此空破见思惑,证真谛理。大乘亦空一切相,破无明惑。今论大乘,空义也。修圆觉者,普眼章中所谓宴坐静室,然后凝心,止息攀缘,取静为行。因澄念故,用心太功,觉识烦动,于中客尘销落。佛顶云:犹如行客,不得久住。若实主人,毕竟不去。麤垢既去,觉心轻安。澄之久久,静慧虗明。大圆镜中,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此非论圣人果地,且在凡夫见前。须归自心一念,虗妄浮心。荆溪云:见思王数。此是破尘合觉所在处所,不可不知。今之经意,且先用妙止安妄心,此亦与楞严同。但彼文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意无殊此。
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境观者,如人咽喉之病。今正明用妙止,止其众生散心。此用麤心,造次不得。末世修圆觉者,须是依师友,以软善心调治。若只将圣人圣宝,言下寻之,于道转远。圣人说方,依之自服,则取効矣。今引镜像,乃喻观成。若依若正,并无妨碍。依即正,正即依。依是十方世界依,报也;诸如来心正,报也。观成之后,依正自融。本只为迷情强融,分依分正。若观成情遣,尘去鉴净,现像非关磨者,则镜无现像之功,像无涉镜之德,终自炳然,无有罣碍。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自不惹尘埃。结云: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妙止也。今圆家论境观,须知境观互融,本无有二。今就偏宜用止,或用止之不悟,即此止便是观。但止属止,散观属朗。心虽止而不散乱,如枯木无用,纵三条椽下,数载春风兀兀然,虽秊深而无益。更须抖擞精神,用观朗之。见一念觉性昏时,当再朗之。朗处如暗室,遇灯即明。要朗之时,不得将心攀缘,用思惟心测度。以无思惟,销灭诸暗,如澄水法。但不动此念,水自合理。只为水体元清,众生自浊。今还本体,恐有人不用意锓削,故以苦口言之,当须听信。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心既开悟,则知能觉之心,所觉性之,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因妄幻化现而有也。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
起诸幻智方便修习,灭彼身心等幻。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随机化现种种幻法,开示众生也。大涅盘经曰:瞿昙!譬如幻师幻作王身、沙门等身,或说无常,或说有常者是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第二,起幻消尘观。今初,标本起行也。以净觉心至而开幻众者,即起行也。知觉者,即觉悟之智。心性者,即六识也。根即六根,尘即六尘,诸幻即幻智,除幻即幻法。谓修此幻观之时,亦且了悟圆觉之性,然后用净清觉悟之心,常常知觉。此六识、六根、六尘,皆因幻化不实之法,假合在此。由一切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虗妄,性自无体,非有所依,即便发起幻智之心,除去十八界有漏幻法。既除去有漏幻法,须与大悲行、利他行,随机赴感,千变万化,种种譬喻,种种假说,无量诸幻法门,开法引导,教亦四生六道,一切如梦如幻之众生。若就法说者,谓变起差别幻智,徧观八万四千尘劳之众,一一称真清净,非障非蔽,即是开幻众。所以禅宗云:闹处刺头,稳处下脚。又云:踪迹处莫藏身,藏身处勿踪迹。是修此观之意。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因起幻智,开示幻众。但生悲济之心,别无烦恼之念。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功成也。因起幻智,照破幻法,以此之故,便得自他不二,彼我无差,故能内发同体大悲。所以禅宗云:一向目视云霄,壁立千仞,则辜负诸圣;一向拖泥带水,灰头土面,则埋没自己。到此须要自利利人,方得话圆。此大悲之心,乃是从性空起,非是凡夫爱见,故得轻安畅适。此是閙处,有个悟门也。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从此观门起诸法行,渐渐增修至于佛果。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通也。此明菩萨莫不皆从此幻观门,方能起于悲智,乃至佛果也。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慧目清净观见诸幻者,非与诸幻同体故也。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所观之智不与幻同者,亦皆是幻,不可执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彼观幻者即幻法,非同幻观即幻智。此一段文恐有相滥,故今拣之。前文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尚未知幻智与真觉相去如何。今拣云:设使入此观,观彼六根、六尘、六识皆是幻法。此能观之智不同前来幻法,只此说不同底心又是虗幻。故楞严云:将欲复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直须和此智幻之心一时拂去。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
于诸幻相永不染着,是名菩萨所成妙行。
如土长苗。
菩萨圆此妙行,如土之长苗也。苗日增长,必致结实。妙行增进,必致成佛。故偈曰: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总结也。种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此菩萨所以圆融修此观妙行者,乃是依妄报智,妄智入觉。所以道:太平本是将军建,不许将军见太平。譬如依土长苗,弃苗収子,法喻晈然也。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圆觉疏曰:此云等至,盖谓凡圣一等,至于胜定也。又名起幻销尘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观名也。此即幻观,亦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谓齐等,离沉棹故。至谓至到,到胜定故。沉者,乃是坐禅之时,昏沉瞌睡也。掉者,乃是醒来举心,纷飞妄想也。若于坐处不瞌睡者,即离昏沉。若于行处不纷飞,攀缘逐物者,即离掉举。既离昏沉掉举,方到得此观胜妙之定处。且前静观,即门内做工夫。此幻观,即门外千差万别处做工夫。何以知之?起信云:若修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空云,欻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念念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苦,未来所苦亦无量,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是思惟,即应勇猛发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徧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未来际,以无量方便,救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盘第一义乐。此谓之修幻观。所以禅宗到此云:虽然鼻孔辽天,也要脚跟点地。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若诸菩萨至所圆妙行者,涅盘名毗婆舍那,此经名三摩钵提,名正见,又名了见,又名能见,曰徧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慧。慧即观,即假观也。天台云:方便随缘,止也。止名为定,体属慧法。修圆觉菩萨,用假慧出假,化物登住。圣人出假,有十六门。先证圆觉涅盘空,从此空出,建立假度生,故悟净圆觉。既证净心,如鉴照物,六根六尘,一一体之,皆是幻化。虽知根尘是幻,以何法灭此虗幻?光明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欲灭此幻,还依幻心,复起幻观,始觉也。观此根尘之幻,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虽用幻观,灭于幻化,出假自有十六门。被机既多幻,岂只用于一病变药变?如人四百四病,岂以一药治之?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如昔有人到五台山,一僧附书托寻,萨苛与之。及抵京,徧寻皆无有也。后见街路赶猪人呌,萨苛遂问之。答云:内一大者名萨苛,群众中着渠一个不纵横,遂度书与之,起立看书,便乃立化,皆是菩萨出没合变,应机化物,由此善用其心,幻智渐增,幻机渐度,此谓之破尘沙惑,故云内发轻安。舍利弗出,假行六度,外道乞眼珠,取珠与之,外道弃地,身内嗔心起,退落五道,凡夫非大忍辱力,孰能为之?故云渐次增进。彼观幻者,是且指菩萨度生,非同幻故者,无机可度,盖众生本性空寂也,非同幻观,即始觉之智,用此智摄也。众生性空,我性亦空,亦是境观俱空,亦机应双亡,幻境幻观俱泯,机缘感应无差,既亡能所,则幻相永离。楞严云: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圆妙行,亦复如是,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者,假观属有也,立一切法亦数法,故云三摩,三乃数也。森罗万象,皆依圆觉妙心,一切幻化,从觉心生,如土长苗,若无觉心,幻不能生,若无幻觉,觉幻不灭,灭幻之觉如苗,幻灭觉圆,如苗归土,皆是圣人方便门,名三摩钵提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不取幻化及诸静相者,谓不取三摩钵提之幻觉,及不取奢摩他之静观也。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
既离幻静二观,了知幻身幻心在觉性中皆是罣碍。
无知觉明。
无智觉者,非顽然如木石也,但圆觉净性,不起一切知觉心尔。明明不昧,如镜之净,故曰无知觉明。
不依诸碍。
不依者,无所染着。诸碍者,身心等幻。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既离诸碍,则有碍无碍之境,一时超过。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
世界身心等相,虽在尘域,然觉性圆通,不为烦恼涅盘之所碍。譬如器之中空者,金铁为簧,声达于外,不为器之所隔也。鍠字,说文音皇。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第三,绝待灵心观也。先标本起行也。既了悟觉性,次当起行。谓了悟清净本觉之心,不取着第二三摩钵提,及不取着第一奢摩他。何故如是?谓此之寂观,离前二观,处乎中道。到此境界,便了达知觉四大妄身与缘影妄心,并不是无为寂照虗遍之理,皆是能所障碍之境。以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才有能所,便有真妄,并是障碍之法也。无知觉者,心缘曰知,身触曰觉。既了知能所,皆是罣碍之法。若入此观中境界,便无能知所觉。既无所能,唯是一心。此之一心,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所以道:心月自孤明,干坤都一照。此明之一字,正显灵妙绝待之体。然此灵体之上,上无顶,下无底,傍无边,中无在。既无当中,有何东西南北上下四维乎?欲言空寂,不似太虗;欲言相用,不同缘起;欲言知见,异于分别;欲言质碍,异于木石;欲言其觉,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类。肇云:夫菩提之道,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上引诸说,只显灵心绝待。今此入观,恐知字引惹分别之心。故本觉但云明,不依诸碍,即身心能所。今不依者,谓入此观时,更不依倚身心及能所,直造灵明本觉。禅宗谓之单刀直入,独步丹霄。又如金翅鸟擘海,直取龙吞。寒山云:男儿大丈夫,作事莫莽卤。径捷铁石心,直取菩提路。邪道不须行,行之转辛苦。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者,永得乃究竟之辞,超过者逈殊对待。碍即前幻观,此观涉于烦恼。无碍境者,即前静同于涅盘。谓修此观证入之时,便永得超过前幻观与静观之境界。非唯超过前二观和自己资缘所受用之物,并国土世界一时超出。既然一时超出之后,又不可一向打净洁球子,抱不哭孩儿,一时空空去,落在无事界中,黑山下坐,死木里淹。须知宛然依旧还他身有地水火风四大,宛然还他心有见闻觉知。此之六根六尘六识之相,宛然只在尘域之中。而此之灵明觉性,出乎阴阳造化形名度数之外。如金器中大钟之声,若一击着,则其声鍠鍠出乎其外。若到此境界之时,且凡夫烦恼生死之法,与圣人涅盘出世之法,皆不能留滞障碍。然此之涅盘为理,故云留;烦恼属事,故云碍。今先明鍠字。初以唐韵未修,故圭峯疏中唯切韵训乐,不是器中声。今取其声势,不取训字。此应是金石等器中声相。今且现闻击钟声之声,其声鍠鍠然,即知鍠字是声之相状。译人回润稍拙,应云如金器声鍠鍠出外。故诗云钟皷鍠鍠,其义可见也。次取大钟,乃器中之大者,其声远闻。今见行广韵再经修定,故于注下添云大钟也,与疏正同。意今文中正取大钟而兼用声相也。后正释喻旨。以鍠喻世界身心,声喻于灵明观智。谓从器声出,器不能拘,故声闻四远,器局本处。以喻观智约身心修得,身心所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身心不离旧处。但以法喻相当,不必局喻所依物也。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觉性圆通,一切无碍,则自心寂灭,无累烦恼。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妙觉之性,随顺本来寂灭境界,不起一切生灭念也。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盖妙觉随顺寂灭境界,非我相人相所能至也。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我相、人相尚未能及佛境界,如众生相、寿命相,非虗浮妄想而何?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到此功成也。功成之后,不取静相,静相即寂;不取幻相,幻相即灭。便能内发离前二观,轻安得个悟门?才方悟入,便与佛寂灭一心境界一般,故云妙觉随顺。此是在观时同佛,所以初地菩萨在观同诸佛,出观同凡夫。
寂灭境界者,即一心也。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非是息动之寂灭也。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谓依体起智曰自,根尘发识曰他,若到此境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者,回观一切众生所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虗妄浮想之所执持,其实本无实体。故华严云:一切众生但想所持,其犹空云。云是空之浮气,了虗空者,即知浮云毕竟非空。喻如众生寿命是真上之浮想,了真寂者,即知众生毕竟非真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圆觉疏曰:此云静虑,又名绝待灵心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梵语禅那,此云静虑。盖静是静观,虑是幻观。若修此寂观,不即前二观,亦不离前二观。谓正当静时,不见有静悄悄底相,便如閙浩浩处,然亦不妨全在静处。正当閙时,不见有閙浩浩底相,便如静悄悄处,(然亦)不妨全在閙处。如是则在静不见有静,静只是渠。谓之动静一源,往复无间。何以知之?疏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定慧平,故曰禅那。然此三观,若约所配,亦有多说:初观即体,次观即用,后观即相。若约悲智,初观即智,次观即悲,后观即悲智双运。若约定慧,初即定,次即慧,后即定慧平等。若约三谛,初即真谛,次即俗谛,后即真俗不二第一义谛。若约所照,初照空,次照有,后照不空不有也。若天台教,初即空观,次即假观,后即中观。若天台教,约义理则同,若约意趣则别。此三观明行人用心方便,彼三观则推穷诸法相。又此多约心成行,故不立所观之境。彼多约义生解,故对所观三谛也。若约修,初小乘,次菩萨,后佛。若约对治,初即对治凡夫着相,次即对治小乘不发大悲,后双治凡夫小乘也。又如弄珠吟云,正当弄时,其珠不住空,不落地,不在手。既不在三处,方不住一处。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观。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观。不在手里,即喻不住中观。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为妙矣。若约禅家,譬如猫儿捉鼠相似。若于穴前瞌睡之时,则鼠出不知。若于穴前呌唤之时,则鼠亦不出。唯是于穴前不睡不呌,为得之矣。穴前睡者,即入静观,而昏沉不得悟道。穴前呌者,即入幻观,而散乱亦不能悟道。穴前不睡不呌者,即入后观中,非唯不昏沉,亦不掉举,斯为得之矣。此约前二不得意者,形对而云。若各得入处,即成三观耳。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若诸菩萨至相在尘域者。天台云:禅那息二边分别止,亦云止观平等。前奢摩他以寂静为相,三摩钵提以幻化为相,禅那俱离寂静幻化二相。若三观言之,即空即假即中,禅那乃即空假归中,亦可空有俱中。三观互融,亦可无空无假而不中。天台出时,楞严、圆觉未传中国。天台于止观中云: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今影望三观,随义立名。其相云何?体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徧一切处,随缘历境,妄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生死涅盘,静散休息,名息二边分别止。孤山云:楞严、阿难虽请于止,以即一而三,故止观亦即平等。三一互融,是以称妙。以由妙故,方曰楞严大定也。今云悟净觉者,且言菩萨从闻圆觉至思修修而证破虗妄,已发其真明,未说极证,且说初住一分真明,故云悟净圆觉。此真净乃空假即中之净,复以此净心知觉心性,即知四大妄身假和合,毕竟无体。次云及与根尘,方知六尘缘影,虗妄浮心,亦是幻化。此之幻化,若不消落,仍是生死。菩萨后于幻心起于幻智,幻智始觉,以此始觉寂照,照于根尘十八界等,消落幻化,故云以除幻者。以者,用也。用幻智除幻妄,幻者是谁?谁是幻者?骑牛覔牛,斯之谓矣。今言悟净圆觉者,此菩萨从闻思修以证觉性,无明氷消,心净如水,故云净圆觉。以此净慧,照了法相,不属有无,故云不取幻化。假观属有法,及亦不取静相,静是止,亦是不取空假二观,即空假归中,氷化为水,唯一无二,故云不取静相。云静相者,相本是境,亦是空观,今要见空即是假,故云静相。用中道禅那正观观之,了知身心,身心是色质,可是罣碍,今了知皆是空华,自然心无罣碍,既无𦊱碍,远离颠倒梦想,到此不眼界,无意识界,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今云无知觉者,知属心,明属见,知见俱泯,游心法界,诸心若寂,如日依空,复不住空,既绝根尘,不依诸碍,求得超过碍无碍境,能观之智,亦乃不留,若留智,还为障,还为碍境,此境名为觉相,亦不可留,境观双融。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进未为真,百尺竿头进一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受用世界,依报也,及与身心,正报也。相是世间相,不离尘劳,具诸佛法,故云相在尘域,不局在一身一心。色心依正,刹刹尘尘,一一皆不离自性,故谓之域也。
如器中鍠声出于外者。鍠音皇,此喻中观。即空是中,即假是中,空即无,假即有,要知有无不相留碍。器中鍠,众说不同。有云:钟磬之声韵为皇。有云:声是色,器亦是色,二色不相妨碍。今观中道,即二边为中。世俗之皷,中间以铁器为皇,在皷之内,及鸣皷时,鍠声于外。今此观成了生死涅盘,色心依正,毕竟无二,一一皆归正性,明显寂灭极处。内发轻安心,轻故徧一切法,皆是佛法身,遮那徧一切处。烦恼涅盘至名为禅那者。烦恼即生死,涅盘不生灭也。生死即涅盘,二具不留碍。又烦恼即俗谛也,涅盘即真谛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二亦无留碍。烦恼如氷,涅盘如水,氷即水,水即氷,亦二无二,不相留碍。真性自通,通即不相留碍。既烦恼融为法性,法性即空慧发明,内自寂灭为乐。若身若心,自然轻安,轻安即神通也。此非究竟佛,谓之妙觉。初住圣人,随顺寂灭境界,指所证寂灭为妙
自他身心所不能反,此指自他所证之极。自觉圣智,真如独存,不属他身心,自身心亦所不及。盖圆觉无身心相,自他身心所不能及,四见又何由可生?四见,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今具二见:众生、寿者。寿者、众生,已包人、我二见,皆为浮想。以中道种智,观一切法,是为浮想。何况自他身心、众生、寿命、我、人之见,争得不为浮乎?结云: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是佛方便,假名禅那。平等性中,佛尚不爱作,况种种假名于我?如浮云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
三法门者,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也。始依圆觉而起观行,终因观行以证圆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
十方如来,因此成佛。
因此者,因修此三法门也。
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
修习虽有异同,究竟不离三法。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三法圆修,即证圆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显圆修也。法门者,指前三观。圆觉是一心之法门,是三观乃为圆觉之门。尸盖门有出入义,悟此法即入此门,迷此法即出此门。然此三法门皆是依倚悟净圆觉而起观行,行行皆趣入圆觉,始终不相舍离,故云亲近随顺。然佛及菩萨同修此三观,同证此圆觉也。然随机随事行相各异,或多人同修一门,或一人具修多行,若三四五、若千百种,同之与异随类难准,然必皆依此三种事业也。圆证者,三观齐修方得圆证,若但修一者为偏矣。
四、明聪讲师曰:此三法门,即空假中三观也。此三观,三只是一,一即是三。破则俱破,三观悉彰破相。假中亦然。立则俱立,妙则俱妙。成一切法,立一切法。空一切法,只为圆觉之性。具一切性,亲近随顺者,则成佛菩萨。成佛菩萨,出假化物,成就众生,未甞不由此也。故云皆依三种事业。圆证者,若非圆心,此觉不圆。圆心者,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乃指南之法,妙极于此。依此修证者,即顿成佛道。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成就百千万亿小乘之果,不如蹔修圆觉无碍法门。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较量显胜也。梵语阿罗汉,此有三义:一、无贼;二、应供;三、不生。此乃第四果也。梵语辟支迦,此云独觉,亦谓之缘觉,此是小乘中利根之人。是二小乘,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永出三界,具足六通八解。且如劝得一人二人持于五戒十戒,据诸经说,福已甚多,何况令尔许亿人成就辟支罗汉之果?此福与前之福,譬如海形牛迹,又不可以比较。虽如是,都不如有人蹔得闻此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圆觉大自在无障碍一心法门,于刹那极促顷刻之间,用不背心于闻思修三慧熏修习学圆觉之功德。何故如是?以此法门,能令行人不历三只,便登佛位。如法华说:龙女献珠,一生成佛也。
四、明聪讲师曰:声闻、辟支乃小圣,只修四谛、十二因缘,观缘入道,此如一滴水。今修圆觉者,如大海水,破一切相,具一切相,等法界修,等法界证。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虗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只是如来常住法身,亦是一切众生本具性德。龙女一历耳根,便往南方成佛,故云随顺修习也。如上威德所问,借鰕为眼;牟尼广示,亦是凭虗作响。而不知如如之理,本乎一性而已,得之为悟,失之为迷;一理而已,迷之而为凡,悟之而为圣。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理不失也。三观之作,所辨异同而究圣性,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性顺理,所以觉路不纡,解脱之门至矣。不知此法门,则学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梁氏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穽。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荡而不能住者,有太远而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为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为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味者不觉。仲尼有云: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梁氏之言,可谓救世辨惑之要,闻之者得不自镜?其或未然,吾未如之何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鍠,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盘。
唐圭峰定慧禅师宗密,颂威德自在菩萨章曰:
威德请开三种观, 中根始此分章段。
四门开处任方来, 三类修时非杂乱。
静镜圆明全显彰, 幻苗增长无涯畔。
器中鍠可喻禅那, 三法能超生死岸。
威德自在菩萨章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