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 经起普贤菩萨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解行纶贯,先举类以显。大疏云:此经人法仪式,悬符华严。且说人仪式同者,华严经首先是文殊起请,次是普贤,其次诸菩萨。今此经亦然,首先亦是文殊请问,次普贤,又次普眼诸菩萨,此谓之人仪式与华严同。法仪式与华严同者,且华严八十卷经,不出是信、解、行、证。第一菩提场说经六品十一卷,举如来依正之果,劝一切众生忻乐生信,此属信经。第二普光明殿说经六品四卷,第三叨利天宫说经六品三卷,第四夜摩天宫说经四品三卷,第五兜率天宫说经三品十二卷,第六佗化自在天宫说经一品六卷,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经十一品十三卷,共四十一卷经,乃修因契果,令人生解,此属解经。第八三会普光明殿说经一品七卷,乃托法进修,令人成行,此属行经。第九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乃依人证入法界,成佛之德,此属证经。今此经亦然。第一、文殊章,经文通为上、中、下三根开发信解;第二、普贤一章,经文通属上、中、下三根开行,然后次第分三根证入。且上根人二空观、法界观证入,中根人三观诸轮证入,下根人道场加行证入。此之仪式与华严同,约教相配。二、菩萨者,先问云:如华严九会之中,文殊则出会诸问,普贤只在会中,更不动,何也?请普贤表理,文殊表智,由智有回转之义,能和会顿教、终教、始教、愚教,归于一众别教也。今文殊一章是顿解悟,普眼一章二空观是顿证悟,三观诸轮是渐证悟。且如先悟后修者,如日出后生;先修后悟者,如眼药病痊;先悟后修者,譬如欲往佗方,必先遥见所在,然后裹粮而行;先修后悟者,如先行然后忽到。切见今人多有将解悟作证悟,只是解到诸佛解处,行全未有,一旦忽遇逆顺境界、无明烦恼,则生灭之心依前尚在,与凡夫何异?要敌生死不得,要须依解起行,方得证入。此经正对治此等禅病也。 四、明聪讲师曰:诸经中多先列文殊、普贤者,盖二圣来此土佐辅释迦,凡说经处无不居其左右,如观音、势至辅弼弥陀。二圣乃净土中良伴,文殊已成正觉,号龙种上尊王佛,观世音号正法明王如来,普贤、势至未详所闻也。凡此圣流,皆下乔木,入幽谷,降尊就卑,共成一同,慈薰众生,发明圆觉。今第二章普贤菩萨启请,其意有三,大科分四,不异前章,更不重列。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征修行也。言普贤者,此有三释:一、约自体,谓体性周徧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经,曲济不遗曰普,隣极亚圣曰贤;三、约当经,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然学道之人欠文殊、普贤不得,须得智慧眼睛,于一切处、一切时觑破一切障碍境界。故云:毗卢遮那如来以金刚王宝劒授与文殊,文殊常用此劒挥斫,此是文殊大智也。其次要得坚固道力,克荷如来付属之重担,使后五百岁中佛种不断。又云:普贤行愿徧满虗空,此是大行普贤。今此门中依圆觉妙心征幻法而明正行,故当此菩萨请问大乘者,大以简小,乘以运载,大乘以本始二觉为体。愿者,希求乐欲。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者,指在文殊章中闻佛宣说广大灵明圆觉境界也。修行者,譬如道路久被损坏,当修整令平坦,使一切人长行此道。今此亦然,无量劫来熏习无明生灭种子,分彼分此,憎爱我慢种种损坏,今当除去,令此心地坦平,然后十二时中常行此道。问:未审此平坦心道其行相如何?答:华严经云:佛子!于一切时当慈念众生故,饶益众生故,安乐众生故,怜愍众生故,摄受众生故,不舍众生故,成熟众生故,调伏众生故,教化众生故,觉悟众生故,清净众生故。 四、明聪讲师曰:于是普贤菩萨至而白佛言者。普贤者,伏道之顶,其因周徧曰普;断道之后,隣于极圣曰贤。又翻徧吉从座而起,请问世尊仪式,并如前释。大悲世尊至云何修行者。徧吉因闻前章,知是空华,即无身心,受彼生死,动宿疑情,启扬三门。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既知一切如幻,则身心亦是幻也,何故复以幻身幻心修彼幻法?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问幻,幻何修也?若彼众生者,指前当根之人。知如幻者,身心亦幻者,此领文殊章知是空华之解。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者,此问起行,以幻者即幻智,于幻者即妄幻。意谓于文殊章中,闻佛宣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既知妄身及妄心,皆如幻师作幻术,故以巾结为兔马,并皆不实。只此能知之智,亦是不实。我今云何以智幻,却遣其妄幻?普贤意谓,若以真遣妄,则合其理,何故以妄遣妄耶?然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普贤设此一问,特为后代拨无因果,不肯修行之人除执故也。 四明聪讲师曰:太虗水月,并喻体生。兔角龟毛,皆况名假。因动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云驶而月运。故经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既知是幻,此幻如何灭之?答意:还以幻智灭此幻心。普贤方且兴难云:既以幻智灭于幻心,必竟以幻修幻,幻幻何穷?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灭诸幻性,则冥然无心,亦无修行之人矣。其性既不可灭,则修行非幻也,何故复谓修行如幻?此菩萨设问之意。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二问断灭谁修也。诸幻即上文说妄幻与智幻。若以前妄执身相妄幻之心,与彼知觉之智幻心都拂尽之时,我则无有起修行之智心。如此之时,都成断灭外道,解遣谁修行?若此所见,何得成佛?若要成佛,须假起智之心修行。既要起智修行,世尊又却如何重说起智之心亦是妄耶? 四、明聪讲师曰:既用幻智灭自心幻,心智俱灭,幻观幻境俱遣,复谁作主宰?云何复说修行如幻?如古德云:弟子问师:如何是佛?师云:佛在眼前,儞自不见。曰:如何不见?曰:为汝有我在,是故不见。曰:如和尚无我,还能见否?曰:才分儞我,转加不见。曰:无儞无我,人还能见否?曰:既无儞,又无我,教谁能见?今之幻心亦复如是,以声止声,如谷答响。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若谓本来不须修习,则常在幻中不明幻境,令彼妄心何由解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三遮不修之失也。此恐惑者云:一切如幻,无不是觉。觉性无生,本来清净。但知便了,安用修行?故此遮云:若谓一切众生,本性之上,本来清净圆满,无修无证之时,争奈一切众生,见今轮回生死大苦海中,受种种形,躭着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幻化不实颠倒境界,谓此是我,此是彼,乃至田园屋宅,尽将作真实之事,曾无一人了达觉悟,知是虗妄不实之境。譬如幻师结成兔马等。曰幻化者,无而忽有谓之幻,有而忽无谓之化。只是幻师以术之故,将手巾作兔马,此是无而忽有。才到解术之从兔马,依前只是手巾,此是有而忽无。此约喻说之苦,法说之时,一切众生,未入父母胞胎,亦无此身。既一念不觉,入胎之后,便有百骸四大,五蕴九窍,此如将手巾结成兔马也。才到一口气不来,一化而为臭腐,再化而为尘垢,虽一指一爪,一毛一发,欲存之而不可得。此是幻师解术,兔马还空也。既然不觉不悟,躭着虗妄颠倒之境,认为实有,于一切处一切时,前念续后念,后念续前念,尽是尘劳妄想,情状万态,颠倒分别计度之心。如此之时,如何得悟理见性,弃背生死,解脱于涅盘?所以圭峯云:从来不达事,妄想不解脱。令还不了知,如何得解脱? 四明聪讲师曰:古德云:要免心中閙,应须看古教。若不看古教,不免心中閙。三世十方诸佛,莫不依教修行出尘。若不依教,退失者多。如郁头蓝弗得非非想定,居山为飞禽所恼,居水边为鱼龙皇惑。念欲杀是禽,鱼后退堕作飞狸,形如大鹏,一飞何啻九万两翅。收录众生,如夜蝙蝠拾于蚊蚋。善星比丘往昔为菩萨子,今生近佛,一向毁谤,生身陷入地狱。此等并无师教为缘,纵任妄心以受轮转。此虗妄心,不依圆照观力破此业识,则永沈生死。故启三问,殷勤发明。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诚请许听也。言如幻三昧者,如幻不实,前喻中释三昧,此云正受。疏云:不受诸受,故曰正受。受以领纳为义,如明镜当台,而镜中本无青、黄、赤、白、长、短、大、小、阔、狭之相,此虽不受,而不碍青、黄、赤、白、长、短、大、小、阔、狭之相发辉。菩萨修如幻三昧亦然,于平等觉性之内,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虽无可未可度可修,亦不碍饶益有情,利乐群品,广修万行,只要如梦如幻相似。且如见有一蚁落水之时,若不救之,便落小乘见解;若菩萨之人,不妨即便救之,正当救时,不见有能救之人,所救之物,此谓之修如幻三昧也。又如学道之人,于十二时中,行时不得作行会,住时不得作住会,乃至坐卧、看经、礼拜、慈悲、方便,并不得作一𮈔毫情见执,有然后不妨行、住、坐、卧等。所以道: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事。 四、明聪讲师曰:愿为来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真歇科为第四问。今谓此因,发上三问,如寻病根。今此愿为,如请药方。若能依此法印,无明心识,氷冸云消,故作结上三问也。今请世尊处方,合药治病,故云愿为末世方便,渐次修习。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者。三请为礼,诚至意切。尔时世尊至如幻三三昧者。焰幻之名,通于偏圆。今从圆说,一心三幻。楞伽云: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今之如幻三昧,乃依了义大乘圆顿全性起修。如水月精神,本自无体。虽然无体,水月宛然。昔猿猴见月在池底,云:今夜月死在池内,我等救之。一猿攀树枝,次第相绾,直至池底。树枝忽断,众猿堕水而亡。皆由众生愚痴,探于水月,不识方便。如幻三昧至以生死不息也。 方便渐次至默然而听者,若非诸佛方便点示如幻三昧,究其体性幻实幻虗灭幻法门,则我等未受轮转,故诫之谛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答文有四:今一、标幻从觉生,以为义本也。言众生,六凡也。种种幻化,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有漏之法。如来即佛也。圆者,离相不偏。觉者,空而不空。妙者,染而不染。心者,梵云乹栗䭾,此云坚实心,不同缘虑集起之心。此心之一字,今约五教明之。若愚教,假说一心,谓小乘人不知心外无法,执心外有境故。若始教,以第八阿赖识为一心,谓心外无境故。若终教,以如来藏为一心,理事无二故。若顿教,以泯绝染净但是一心,破诸数故。若圆教,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谓理事本末无别异故。今此心乃是泯绝染净,但是一心之心也。谓此顿宗,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更不依倚地位渐次。意谓一切众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内之一身,外之万物,一切有漏之法,并从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妙心之上起,此是妄从真起,此中便是起信三细六麤也。问:此之圆觉妙心,凡圣平等,令经何故不云众生妙心耶?答:诸佛已证故,众生性具故,所以独标佛也。 四明聪讲师曰:一言幻者,盖三种幻:一者四性无生幻,二者一理随缘幻,三者以性夺修幻。前二种属偏前行门之幻,为权实未融故也。今之幻者,乃以性夺修之幻。此幻乃圆具诸法,偏发由熏,以性夺修,法法无作,亦谓之性德行。一尘应色,无非法身,自他依正,不逾秘藏,方为色香中道,起对法界。此非虗幻之幻,乃依圆觉妙心而起。此幻为之有本之幻,不同无本之幻也。一切众生者,十法界之众生,即四圣六凡也。众生诸佛,所有依正色心,四大五蕴,六根六尘,谓之种种幻化。此种种幻,全本觉妙明真心而生,故云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地界饿鬼,刀山劒树,镬汤炉炭,全是圆觉妙心,大用发生。观经云:地狱猛火,化作清凉风。调达地狱种性,法华授记为天王如来,龙女畜类中身,即往南方成佛。此等经论,若非理毒害性德行,皆以性夺修,如何销释?只谓众生无始无明,强生隔碍,以至生佛体殊,色心不泯。若也顺性圆修,觉观寂照之功,始觉有力,体用显现,成就自性本具圆觉。然后迷悟体用不二,波水湿性无殊。其或不然,精义必无二至,当止归于一也。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妙心未明,诸幻竞起,譬如空华,从空而有。及至幻灭,妙心独存,譬如华灭,空性无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三中一,举喻释也。前说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似人缘眼病之故,所以妄见空中有花。故曰:一翳在眼,千花乱空。一妄在心,河沙生灭。眼翳若除,空花即灭。而此广大虗空之性,本无损坏。所谓翳瘥花亡,众生即佛。故起信论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华严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造,心若灭时生死尽。 四、明聪讲师曰:犹如空华,从空而有者,此喻圆觉妙心中,本无众生,亦无诸佛,只为真如不守自性,无明熏发,本觉妙明转作无明,故有生死。今于生死中具有菩提种性,遇佛出世及善知识,教修圆觉寂照,复观生死结根,知是空叶,此生死空华亦复从何而有?此全本觉大圆觉性而生,非别有生处,水从水结,妄从觉生。犹如空华者,空华是妄。从空而有者,且指觉性,但此觉性亦是妄觉,未可认为真觉,亦是圆外之月,其实名为始觉。又如空华从眼翳生,此翳无根,体是无明,此无明又从法性而生,故云从空而有,暂指为真。虽为真性,亦是全妄之真,此真名为始觉,有破妄之功,缘被眼翳之累,真还成妄。若始本一合时,无明法性俱遣,境观双亡,无复差别。幻华虽灭,空性不坏者,幻翳若灭,幻华亦随灭病除也。空性不坏者,此空性名为始觉,毕竟不坏,且存药方,故云不坏。修显极时,复本妙明,始本一合,有无俱遣,境智双融。金刚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彼幻心者因幻而起,复因幻智方得除灭。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诸幻悉灭,圆觉本性,元不曾动。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二法合本义,幻心即妄幻也,幻灭即智幻也。谓众生既起妄执,四大六尘缘影之幻心如何除去?须是依倚彼知觉者幻智之心而灭去也。此谓之明来暗谢,智起惑亡,如秤两头,低昂不等。虽然,灭前妄幻之心尚存,能觉幻智之心未妄,更须妄幻与智幻都拂却,到诸幻尽处,方始见本来圆觉妙心,无去无来,寂然不动,其犹波因水起,波灭水存,幻从觉生,幻灭觉满,方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到这般田地,方许移身转步,十方纵横,万化千变,而无穷极。此一段文,盖普贤前问幻幻何修,今答云不妨以幻修幻,正如以屑出屑,因声止声也。 四明聪讲师曰: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者,幻心,境也,即一念阴心是。此幻阴心,亦起作幻智,还照幻境,亦一念也。谓之境照于境,智照于智,如燃火杖,亦复自燃。智起为幻,灭幻为智,灭幻之智,非智不灭,故云众生幻心,还依幻灭。灭幻之智,智即是幻,如汤消冰,如木生火,斯之谓欤。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者,诸幻,指众生四大五阴,色心依正,种种诸法,皆名为幻,故云诸幻也。尽灭者,诸幻从觉生,觉生即幻灭,灭幻之觉,犹如虗空,故云不动。须知诸幻,本从翳生,翳灭幻灭,翳幻本一体。翳幻从觉起,觉还灭幻翳,本是一家人,心生故分二。既是心中病,还将心药医,如以水洗水,以湛合湛,以屑出屑。佛顶经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与今文会,如上答。以幻修幻竟。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离幻说觉,尚在幻中,依幻而言,故宜为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本来觉性,不属有无。若说有无,皆未离幻。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幻灭之后,觉性如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三兼拂问幻之觉。拂有三重:第一若谓对妄幻说有觉悟之心者,此是对待之法,只此能觉之心亦是幻也。第二若谓前来之觉乃是对幻之觉,今不对幻说觉自别有一真觉者,若起此心又未离幻,与前依幻说觉一般,前是犯着麤病,此是犯着细病。第三若更谓前说自别有一觉乃是着有,今和此有觉一切皆无,只这说无底心亦是幻也。何故?若谓自己分上有此一段殊胜奇特之事,充塞六虗徧满法界,此是于圆觉性上分外着一个有,遂成两个。若谓只这奇特殊胜之事都无,又是于圆觉性上分外着一个无,亦是两个。所以道:舍一取一终无了日,将心用心转见病深。又云:叶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云门道: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不明面前有物,是一也;透得一切空隐隐地似有个物,亦是光不透脱,是二也。是与么也不得,不与么也不得。然则毕竟如何用心?但将前对幻说觉之心,与不对幻说觉之心,及说无觉之心,诸幻一时拂去之后,方是不染二边清净、无去无来、不生不灭之觉性也。故金刚云:如如不动。又云:有无俱去处,特地好干坤。 四、明聪讲师曰:依幻说觉至亦复如是者,此答第二问。问云: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偈中亦有三句,初句云:幻从诸觉生。觉只是一,何云诸觉?推其问中云:若诸幻性缘上幻性有种,种曰诸。今以幻智灭于诸幻,故觉亦有诸,故云诸觉。依幻说觉,觉亦名幻,故云犹未离幻。此觉,妄觉也,亦云始觉,属修也。今若以性泯之,以性夺之,故修与觉并皆为幻。此览既从妄而生,还能灭妄,破惑有功,立名始觉。妄既灭了,此觉亦须自灭。如猎犬相似,猎既尽已,其犬自烹;妄既尽已,觉不容住。四大既空,我神无主,但能尘销觉圆,不须复问谁作主宰修行也。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上文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若无觉妄之智,如渡无船,安能到岸?须用此妄觉,如火燃木。无此觉智,旧病仍生,众生长受生死。但今文若说有觉者,有觉亦妄,是妄皆除,到此圣凡情尽,若羚羊挂角,灵龟曳尾,绝踪绝迹,方见圆觉。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者,上问中云:诸幻尽灭,则无有心,将谁修行?今意但除其幻,了其生死,何虑无修行人?偈云: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舟乃自行。 岸实不动。 如上答第二问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远离一切幻境者,本由坚固执持,求无一切幻心。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我之灵心如幻化者,亦当远离,不可执着。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诸幻之心,亦是一幻,亦当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欲遣远离之心,亦是一幻,亦当远离。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三展转离幻显觉。其文有四重:一离妄,二离觉,三遣离,四遣遣。前二是我执,后二是法执。从善男子至虗妄境界。此第一离妄也。谓世尊召普贤及一切众生修行之者,合当如我所说劝诫,于十二时中远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幻化虗妄不实之境界,所谓出乎阴阳造化、形器度数之外用心是也。由坚执持至亦复远离。此是第二重离觉也。虽然妄法皆舍,犹尚坚执,能觉之心确然不舍。只此能觉之心,又是虗幻不真实心,亦当离却。远离为幻,亦复远离,此是第三重遣离也。虽然离得能觉之心,尚有能离之心未忘,此犹是细病。只此能离之心,亦当再遣也。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此是第四重遣遣也。虽然遣得能离之心,尚有微细能遣之心未妄,只此能遣之心亦当更遣,遣之又遣,以至于无遣。譬如遇着冤家,但莫与他共住,即得无患。 大凡学道之人,于十二时中,常以观慧念念不断,如鸡抱卵,须是暖气相接始得。又须知有细病,若坐在情执中,弃舍不得之时,唤作碍鹰之物。所以药山告李翱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峯顶立,深深海底行,关闭中物舍不得,俱为参漏。所以道: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可中寻到无寻处,方信凡心是佛心。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尽离一切幻心,则幻无所容矣。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后密显,真觉也。言密显,则经中无觉字。故上之四重虗幻之法,一时遣尽之后,又却依前面前,活鱍鱍地,动地放光,在在处处,回避不得。此方是本来真觉之性,全体独露,无一丝毫是外物。到此境界,诸天捧花无路,外道潜觑不见。 圭峯云:灵灵自觉元无物,扰扰他缘尽是空。 白乐天云: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才更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至虗妄境界者。此第三问。上文云: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今乃劝云:应当远离。应当即劝修也。众生若不依教修观,无明业识如何解脱?则轮回无际也。若依师教,以教照心,则远离一切幻化生死。况生死结根如铜墙铁壁,非幻智如何得出?故说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境界者,即是我等现前六根六尘。故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根尘既净,觉圆满故。即上文净觉随顺也。由坚执持至即除诸幻者。以上四离四幻,皆是征释幻心执情。执情不遣,幻妄复生。此之幻智展转微细,眼伏藏识最为难遣,以为四离离之。诸家解释不同。今用天台解法华经,知法常无性;用龙树大论缘生四句解,知法常无性。云无自生性相,无他生性相,无共生性相,亦无无因生性相。无相亦无,故曰实相。实相即今圆觉妙心也。今观此四离四幻,即龙树四句性计也。一者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即论中云无自性也。既远离幻化境界,即我一念根尘境界虗妄浮心。若执之不远离,即计自性也。今既以性夺修,即自性计根尘一一无作,六根清净也,即自性离计也。由执坚持,远离心故者,远离心即始觉也,亦即从妄中起此觉也,即妄觉之智。此远离心智虽从性起,大似从外而有,似有能觉,即论中计他生性也。既非他生,故云亦复远离也。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中共性计也。远离属他,为幻属自,自佗共成执计。破云:离时既无,共时安有?既非共生,计执自亡,故云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云无因性计。计其无因而生,即非有非无,不因有无而有,此谓之无因,故此谓之计自然执也。破云:此非无因不生,有因缘故,亦可得生。即今文远离是观是智,离幻一句是妄是境。既远离,则无观智;既云离幻,则无有妄心。若执境智,计之为执,今复远离,故云无无因性,亦复远离也。故大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如上四离四幻,皆计四性自佗共离。四离各有四计,四四十六;四幻各有四计,亦有十六。四幻四离,共三十二。今推此三十二,一一无根,皆从圆觉妙心而有。今反观圆觉妙心从我心有,今观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观心无心,注不住法,不住结使,不离使海,虽体烦恼,不离烦恼,四病出体,心华发明,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喻,显也。木喻妄,火喻觉,灰喻离,烟喻遣,合是烟灭然后灰飞。此译人之倒,谓前文四重离妄、离觉、遣离、遣遣之意。喻如大地生木,两木相因,热性才发,则火出烧却木橛。然既烧了,虽然有灰,也被风吹去,烟亦灭了,而大地不曾动着。却将大地喻圆觉性,元无起灭。龙牙云:学道如钻火,逢暖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四明聪讲师曰:以木钻木而火生,以幻修幻而幻灭。今云二木相因,所因之木譬妄,执心而为之境也。能因之木喻观,即幻智即能观观也。能所相即,境与观合,境观相研,中间无明阴妄方尽。又中二木可喻砧槌,所因之木曰砧,即境也。能因之木曰槌,即观也。砧槌自分能所,中间无明虗妄即物也。炉鞴既发,砧槌现前,中间之妄心无逃避处,不得不消。妄心消处,真觉妙明显发也。二木相因,一木是远离,即能观观也。一木是所观阴境,故云一切幻化虗妄境界阴消也。此等自分一重能所也。火出木尽者,火喻空观,能坏一切法,能空一切相。经云: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远离心即上能空观。若更执此能空观,药还成病,故须远离,即二重能所也。灰飞者,喻空观本是药能治病,病去药亡。又复执此药,药还成病。药病之执如灰,亦云执空之病。 既空一切相,复执于空,此为之空病。 圭峯云:本烟在前灰在后,谓译师之倒。今谓不然,正是灰前烟后。何谓也?此是药病。灰尚有形相,喻远离为幻。此幻尚麤,故以喻灰,非译师之倒。此药上之病亦须远离,此第三重能所砧槌也。烟灭者,喻上药病。更合新药治旧药病,此是新药病、空上空病,故云离远离幻。有两个离字者,便见药上之病、空上空病。祖云:智还成障,亦此经菩萨为解碍也。可谓大聪明人,前果有三尺暗,故云亦复远离。此四离、四幻但分麤细。此四离等,如銕、铜、银、金为锁,虽分贵贱,鎻义为一,并须去除。若于此四外更起计着,又如之何亦须断除?今且云四者,事不过三。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以木钻火,木为火焚,木火俱尽,独有地存。如以幻心,复修幻法,诸幻尽灭,觉性常在。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合喻也。以幻者,即前文殊章第二番智幻。修幻者,即前文殊第一番妄幻。意谓用智幻修习妄幻之时,亦如母人钻火,相因两木,火出木烧,灰飞烟灭。虽然用智遣得妄幻,尚有智幻存,更将智幻一时尽遣,然后遣不去处,方不虗豁,不同断灭外道空无之见。古云:妄起即觉,妄灭觉灭,觉妄俱灭,即是真如。问:一切尽灭,则心心佛。答: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心知是幻,即当远离,何假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尽离诸幻,即是真觉。顿悟本心,更无渐次。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也。此普贤前问: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今答云:但照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有漏之法,是幻妄非实,即是离幻,更不必方便。譬如世人梦见身疮,百计千般求药疗治,才睡觉之后,此疮本无,更求何药?学道之人但离得幻法,即幻便是真觉,更无地位渐次阶级。所以云:一念顿悟,便是观音;弹指回心,立为妙德。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更劝嘱云:一切菩萨及末世顿机众生,但依我教法修行,便可永超梦幻,出离轮回,真趋无上佛果菩提也。 四、明聪讲师曰:以幻修幻至亦无渐次者。以幻修幻,合两木相因也。诸幻虽离,不入断灭,合上火出木尽。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合灰飞。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合烟灭也。一切菩萨至求离诸幻者。此总结普贤三问。若能依此四离四幻修行,故得永离诸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虗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虗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即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唐圭峯定慧禅师颂普贤章曰: 普贤次问渐修真,  通为三根审行门。 幻匪觉心心外物,  花非空性性中存。 觉心不动妄华寂,  妄境无生智孰论。 幻尽觉圆真体现,  灰飞烟灭火无因。 普贤菩萨章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