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 辨音菩萨章 四、明聪讲师曰: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不出世,梵音自何而闻?既无闻,以何法修?既无修,如何有证?证者可出三界火宅之苦。辨音已离苦人,若不度生,非菩萨心也。是以吾佛示劝证三转法轮,虽一音举畅,其间随类各解不同。辨音且于圆觉门问几种修习,劳吾大觉括尽生死结根,修证病源,将三种妙药互换汤事,总二十五种。若无心人,则二十五皆属剩法。既未离膏肓,圣贤欲垂救药,故有此章进问也。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长跨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我佛以一音逗于万类,其所说法者,说一乘法。而众生心地差别之故,逐见佛所说之法,各各不同。如娑竭龙王一念降雨,于一切处所见不同。若大海中见雨清净水,名为无断绝;他化天雨箫笛及种种音乐,名为美妙;化乐天雨大摩尼珠,名为放大光明;兜率天雨大庄严具,名为垂髻;夜摩天雨众妙香,名为悦意;四天王雨天宝衣,名为覆盖;龙王宫雨赤直珠,名为涌出光明;阿修罗宫雨诸兵伏,名为降伏怨敌;北郁单越雨种种华,名为开敷。以龙王一味之雨,各随诸天所感不同。今佛亦然,但说一乘之法。若声闻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是四谛法;若缘觉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十二因缘法;若菩萨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六度万行法。然诸文但说一心法门,随众生所闻,时有差别。今前门虽统明三观,而随机单复不同,故二十五轮各有证入。此菩萨善能辨别,随类圆音,故当其问也。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指前三观法门,甚是希奇少有也。 世尊!此诸方便。 如是法门及诸方便,皆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也。 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修证圆觉观门,共有几种修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请法也。此诸方便者,即指前三观。于圆觉者,指前所依了悟觉性之行本也。有几修习者,谓前威德章中,蒙佛开示三观行相分明,并已知了,尚未审诸菩萨所修,为复是一人具修三观,为复是三人各修一观,为前修,为后修,为同时修,为不同时修,为依次第,为超次第,故云有几修习也。意问威德章中,三观如何而修矣。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圆觉空性,无一切相,故曰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无相之相,故曰实相,出体即圆觉也。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诸佛本性圆觉清净,实无可修之法,亦无能修之人。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因未觉悟之故,以诸幻力修习圆觉。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二十五轮者,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之三观。或单修,或济修,或先修,或终修,或复修,或圆修,共有二十五种名也。曰清净定轮者,盖觉性无染,能转万法,及摧辗诸幻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答文举意标数也。一切如来者,即指三世诸佛与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圆觉清净体上,本无所修之法,亦无能修之人。既然无修无证,因甚诸教所说一切菩萨及末代众生,又有修有证耶?良由于本觉上一念不觉,迷真背湛,丧本受轮。以诸佛所说者,但依本觉故,说有幻力修习,遂有修有证。此之修习,以被机之故,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轮有摧碾义,谓能摧惑障,令正智转,故名为轮。言二十五轮者,且初三观单修,次三七二十一轮交络复修,后一轮圆修三观。慤法师疏中,于二十五观,约喻各立一名。而圭峯疏中,全用之以管经文,令行相显着。 四、明聪讲师曰:于是辨音菩萨至终而复始者,辨音因闻威德,问三观义,且只就三种根性,释尊开示,亦是随所问而言之。若论机有浅深,根有利钝,何止于三?故得辨音再问几种修习。 尔时世尊至清净定轮者。若论觉性本自圆融,一切如来修显清净圆极之理,无高下、无修习及修习者,能所俱绝,佛不度生。大圣慈悲隆重,观众生心具如来藏性,泊没时长,故特开方便门示圆觉性。故尼犍经云:王名严炽,有大菩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玉、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今佛方便欲示众生种种藏性,广开无量,今处中且示二十五种单修、复修、具足修,但事不过三,不出只是三止、三观、三谛、三境。根有利钝,观有浅深,或一、或二、或三,诸轮绮互,若天主三目,如梵伊三点。今先出三止、三观异同,后皆易晓。一、止有二种:大止、小止。小三止者:一、止息止,从破惑得名;二、停止止,从能定得名;三、不止止,从谛理得名。此出小乘经。大三止者,此是天台智者影傍三观,立此三名:一軆真止,破见思惑,证真谛理。二方便随缘止,破尘沙惑,证俗谛理。三息二边分别止,破无明惑,证中道理。奢摩他即軆真止,凝其心,安其理,即毕竟空也。三摩钵提即方便随缘止,虽名为定,体属于慧法。菩萨出假化物,用观法,亦翻观,亦翻慧,义亦归于止也。禅那息二边分别止,禅那翻静虑,静即止空也,属即观假也,空假不二而修,名中道也。三观者,即空假中,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于一心中,宛有三用。空者破一切法,彰其荡相也。假者立一切法,彰不坏诸法也。中者妙一切法,彰世间之相常住。荆溪云: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如璎珞经: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皆一心三观之明文。今二十五轮,正为修圆觉者,皆依顿教大乘觉性而修也。 若诸菩萨惟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唯取奢摩他至静一法,永断无明,终得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盘。 即就座处,便证寂灭,言其不待别法修习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此乃专修静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若诸菩萨等,此下二十五轮,皆有标列结,亦应一一标云悟净圆觉,以为起行所依之本。今为前观,既标列有了,今恐文繁,故略不载。又此三观行相,前已具释了,今但要分成二十五数,被二五种机,并显单复之相,故略去不存。今此澄浑息用观也。此观譬如浊水,先且澄令清洁,清洁后,则可于中以见于物。今修此静观,亦复如是。谓行人自从无量劫来,只用此无明烦恼,一切业障,妄想颠倒,攀缘分别之心,未曾暂歇。今既入此观,当以定力,止息调伏,勿令再起。如人执杖视牛,勿令犯人苗稼。 唯取极静者,此明一味静念,更不依倚形色,不依倚地水火风及见闻觉知,良静念沉虑之力,遂觉身心悉皆空寂。至于瞥示之念,尚无烦恼,如何得有?既烦恼不起,即全是觉心,故云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盘者,谓不起当体法空之座,便入诸佛寂灭涅盘真如理也。 四、明聪讲师曰:一、单修空观(从三观后七观,用空观在前)。止观云:为昏与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则妨修正行。此修圆觉者,先取极静,专用止,止即定也。无明本是法性,以迷故覆理成无明,如寒结水为氷,如眵变心起梦。今用至静体,无明即是法性,起是性起,灭是性灭,不复更论倒惑起灭。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此性无非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其真,亦不得妄,还源返本,法界俱寂,是为止。又观无明等于法性,本来皆空,乃至一切法无不即空。譬如劫尽之时,上至初禅,无非是火洞然。又虗空藏所现皆空,又海慧所现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咸皆大明,是名为观。观即止,止即观,无二无别。然心神冥昧迅利,或时止之,愈驰愈散;或时观之,愈昏愈昧。敌强力弱,鹬蚌相持,进退莫可当,方便消遣。若起决定心,强软降魔,寂照自然深证。故云: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从此便入登圆初,住入涅盘,不生灭地,分身作佛,岂小补哉?单修奢摩他者,则是单修空观,亦乃单修体真止也。故结云:名单修奢摩他。 【图:X10p0327_01.gif】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 观一切法皆如幻化故,变化作用起三摩钵提之妙行。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净慧。 在圆觉总持法中,不失禅那之寂念,不失奢摩他之静慧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此乃专修幻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庖丁恣刃观也。本出庄子养生萹,彼文乃寓言。一屠者姓庖名丁,为文惠君解牛,三秊之前,所见无非是牛,三年之后,不见有全牛,其杀之刀,十九年更不曾少损,有若新刃初发于硎石之上也。夫牛之百体,有离有合,有曲有直,有窍有穴,至于毫毛之末,莫不各有法界,而况解于细骨之间,独无条理乎。且离处因而离之,合处因而合之,曲处横而理之,直处从而通之,有窍则行,无窍则止。若夫解牛至此,则犹上解也,始动而百已判矣,尚何用力于其间哉。若然,则牛已不伤,而刀复如故。盖牛譬于物也,譬于生也,善解牛者,所解之牛虽众,而刀初不少损,善遇物者,所遇之物虽繁,而生无不伤也。十乃阴数,九乃阳数,此见其年岁之往已久也。三秊之前见牛者,此不见道而见物也。三秊之后不见有全牛者,此见道而不见物也。夫以吾之一生而处于无穷事变之间,苟非顺性命之情以颐养之,则残生伤性,伐德损寿,与死为隣,其能久而精神不耗,魂魄不劳乎?据庄子之意,以牛喻世上高名厚利及荣华富贵、酒色财气种种虗幻不实之物,以刀喻吾之一身,以一身顺万物,凡事付之以自然,不越性分之理者,则能保养一身,远乎患难,终乎天年,尽其寿考不夭,斤斧处于中道。今经之意即不然,以牛喻万行,以刀喻灵明观智。喻如菩萨入此观时,利益众生,广修万行,应缘入俗,种种施为,于自己灵明观智之上,常明明,常历历,全超独露,初无亏缺,一念不在家之时,便是损己之智刃,故以庖丁恣刃譬之也。经言佛力,即觉悟之力。 备行菩萨清净妙行者,即戒。广度群品备学法门不失寂念者,即定也。及诸静慧者,慧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单修假观。唯观如幻,幻即假法也。先证涅盘空,达空法界,建立众生。深观幻性,即万象森罗。达森罗性,皆入幻假,为之变化。世界皆由自证觉性,谓之佛力。非是果佛加被之力,为之佛力。此是自觉性,觉即佛也。自己佛力,种种作用,应遍无穷。出假化导,不住大悲,行菩萨行。虽出假化利,不失寂念,即用方便随缘止,及诸静慧者。慧即是假观,止观双行,名单修三摩钵提也。 【图:X10p0327_02.gif】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唯欲灭除诸幻,不取三摩钵提之作用,独以禅那寂观,断诸无明,即证圆觉无相之相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乃专修寂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呈音出碍,观此前寂。观云:如器中鍠,声出于外。殻法师疏云:如万钧之镛,星楼受碍。摇杵一声,声振寰区。自体兼他,不能留碍。岂有楼拘钟相,使响不通;形碍管声,令音不透者也。 唯灭诸幻,不取作用者,以诸幻境无边,难可穷究,故直云灭。灭者,绝念也。作用绝为,又妨禅寂,故云不取。 独断烦恼者,独者不假诸行也,此正是绝待之义。便证实相,此明但与灵心本觉相应,烦恼自无所有,所断既空,无所有处即便自证悟。此上静幻寂三观乃是单修,然静与寂何以异耶?由静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静是禅定,寂是涅盘,故不同也。 次二十一轮分为三类,类各有七轮也。第一先用静观为首,幻观与寂观兼修,乃是先修后修有二轮,先修中修后修有二轮,先修齐修后修有三轮,共成七轮。第二却用幻观为首,静寂兼修,亦是先修后修有二轮,先修中修后修二轮,先修齐修后修有三轮,共成七轮。第三却用寂观为首,静幻兼修,如前次第也。故共成三七二十一轮,今当第一静观为首也。 四、明聪讲师曰:三、单修中观。此圣人入圣流,先灭诸幻,未说出假度生。此唯用独存之智,圆照法界一相,无生可度,故云先灭诸幻,不取作用。如龙王行雨,渠自不动作用,自成中道。既息二边,空假归中,便证实相,名单修禅那。 【图:X10p0328_01.gif】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取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先修。后取三摩钵提之妙行,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一、运舟兼济观禅。谓此菩萨修定以出尘,即运舟;发慧以化物,即兼济也。 先取至静者,标首。由至虗极,守静笃也。故此标静观为首。以静慧心,从静蹑迹起行。以者,运也。静慧心者,即舟也。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者,此兼修幻观。若无静,则自居幻化,何能照幻者而度脱之?如舟自沉,焉能救溺?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即结名。此是先修并后修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四、双修,先空后假。此先用止,云先取至静止也。照诸幻者,用假观,照即观也。空假二药,自行化他,故云起菩萨行。 【图:X10p0328_02.gif】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以奢摩他之静慧取证,故云先修。后以禅那断烦恼而出生死,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湛海澄空观。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若诸菩萨以静慧故静也,证至静性,性即寂也。蹑静而兼修寂矣,便断烦恼,永出生死。二、观功用。断烦恼是因亡,出生死是果丧。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此结名是先修及后修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五、双修先空后中,只将静慧两字分止观。静者止也,慧者观也。止观愈进,断烦恼,出生死。 【图:X10p0328_03.gif】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先有奢摩他之静慧,故云先修。中现三摩钵提之幻力,故云中修。后入禅那寂灭,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三首罗,三目观也。此三观俱修,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若诸菩萨以寂静慧,静也;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幻也;复断烦恼而入寂灭,寂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结名此是先修、中修、后修一轮。 四明聪讲师曰:六具足修,先空,中假,后中。此圣先以空观治其内病,复用假观利物度生,后断烦恼,证寂灭中观也。 【图:X10p0329_01.gif】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先有奢摩他之静力,故云先修。中以禅那断尽烦恼,故云中修。后起三摩钵提之妙行,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四、三点齐修观也。三点者,梵书伊字∴也。慤疏曰:一人具修三观,即名齐,非是同时。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静也;断烦恼已,寂也;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幻也。烦恼既尽,爱见已亡,故所起行无不净妙,可解他缚。此菩萨者,是先修、中修、后修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七、具足修,先空,中中,后假。此圣空观体真止,猛勇力强,顿断烦恼,即生死结根。断已,复用中假二观度生,即随缘息二边,分别二止,共成佛界。 【图:X10p0329_02.gif】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先有奢摩之静力,故云先修。于禅那断灭烦恼时,就起三摩钵提之幻行建立世界,故云齐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五品字,单双观也。上单静观,如上一口;后双明寂幻,如下两口,故云单双。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静也。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此乃齐兼幻寂也。初句是静,后二句是幻寂也。此是先修齐,后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八、具足修,先修空,齐修假中。此圣空观力强,以圆觉妙心顿断烦恼,于一念中普度有情,一吹大千世界即成功用,如是故云建立境界也。 【图:X10p0329_03.gif】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先以奢摩他之静力,助发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齐修。后以禅那断除烦恼,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六、双头独足观也。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皷,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如双头也。单寂观,如独足也。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齐标静幻,以至静力,资助䇿发变化之力,以度众生也。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者,此寂也。前二利备,故入中道。此段与前段经文异,前则静独为初,后始单修于寂也。此则静与幻齐为初,后始兼修幻寂也。欲易见者,前则上单下双,此则上双下单,此是齐修后修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九、具足修齐,修空假,后修中,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复兼假观,方便随缘。故云:资发变化,以中为体。复修禅那,破无明惑。 【图:X10p0329_04.gif】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先以奢摩他之静力,资助禅那之寂灭,故云齐修。后起三摩钵提之作用,变化世界,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七菓落花敷观,既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果。后花敷者,复以幻观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盘之果。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齐灭也。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兼幻也。此是齐修第三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具足修齐修空,中后修假,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以中观润之,用资寂灭,后以假观变化现前。世者,世有方位。界者,界有界分。且如释迦于娑婆有缘来此,随方度生。 【图:X10p0330_01.gif】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随顺,故云先修。后取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今初,先武后文观也。谓武王先兴兵收伐纣王之后,倒载干戈,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铸戈戟为农器,偃武修文也。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随顺度脱众生已,后入静观。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此标幻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静也。此是先后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一双修,先假后空。(从此后七观,用假在前。)此先用变力度生,随所度处,观空入灭。 【图:X10p0330_02.gif】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先有三摩钵提之幻力,故云先修。后取禅那之寂灭,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功成退职观也。此喻如秀才及第之后,于朝廷立大功,成大名,至于功成名遂身退,拂衣归闲,依前只是旧时秀才也。喻菩萨发惠利物度生毕,即是功成,习寂内修,名为退职。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此幻也,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兼寂也。此是先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二双修,先假后中。此先用假观,出建立假,故曰种种境界。然后入真空涅盘,故曰而寂灭,居中道观。 【图:X10p0330_03.gif】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而作佛事,故云先修。中则安住奢摩他之寂静,故云中修。后以禅那寂灭之道断除烦恼,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三幻师解术观,谓先起变化作术法,后归静体寂,故曰解术幻静。此是先中后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三具足修,先假中,空后中,以变化力而作佛事者,此圣流出假化物。如傅大士示迹于婺州双林,有妻有子,种田作世间事。若以俗眼观之而自愧,以道眼观之,无非佛事。 安住寂静者,弥勒兜率内院常说妙法,身在人间而内院不动。古云:颠狂弥勒到明州,布袋横桃柱杖头,饶汝化身千百亿,一身还有一身愁。 【图:X10p0330_04.gif】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无碍作用,故云先修。中以禅那寂灭之道断除烦恼,故云中修。后则安住于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四神龙隐海观,谓起幻化生,如神龙布云也。归体入静,如隐海也。此先中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四具足修,先假中,中后空。此菩萨先用假化度众生,皆以变化无碍作用。如持地菩萨,常居渡船处,入水与人搬担,种种作务,唯取一钱,岂不至静而取佛道? 【图:X10p0331_01.gif】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方便作用,故云先修。后则奢他之至静,及禅那之寂灭,悉皆随顺修习,故云齐修。 西蜀复庵晖复禅师曰:五龙树,通真观也。谓先起幻,后归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后习真乘,自阶圣果。其名龙树者,传镫云:西印度城北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众说法。初入佛道之时,九十日念尽如来一代时教,遂高声唱言:孰谓如来言教广博?遂入龙宫,诵出下本华严十万余偈,今现传于世者也。此先齐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五具足,修先修假,齐修空中,以变化力并方便正是止,名方便随缘。止即假观,假观为先锋,空中为中军,故云至静寂灭。空中观即体真息,二边为止,二俱随顺也。 【图:X10p0331_02.gif】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种种起用,资于奢摩他之至静,故云齐修。后以禅那寂灭之道,断除烦恼,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六、商那示相观也。商那和修,即优波毱多之师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毱多弟子慢心,后乃入定归寂。此是齐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六具足修齐,修假空,后修中。先假观空观,二观皆依中道而起,种种变化,至静空也。 【图:X10p0331_03.gif】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资于禅那之寂灭,故云齐修。后以奢摩他安住清净,不起静念,故云后修。 西蜀晖禅师曰:七大通,宴默观也。大通如来即佛也。先用利物,后则归寂,此齐后第三轮也。后七轮一一标寂为首,次兼余二。 四明聪讲师曰:十七具足修齐,修假中后,修空变化。用假观资于寂灭,中观也。无作静虑,空观也。假中即是体用也。复入空,复入静虑,可谓坐筹惟幄,有决胜千里之功。 【图:X10p0331_04.gif】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后起奢摩他之至静,住于清净,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今初,宝明空海观也。佛顶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明,如宝明也;后静观,如空海也。又宝明即慧,空海即修,此是先后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八双修,先中后空。(此去七观,用中在前。)此圣用中道,即圆觉一性也。此性不守,发而为静为空,破一切相,荡一切法。凡起修以此观照之,立一切法,无法不足。 【图:X10p0331_05.gif】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后起三摩钵提之作用,随顺一切,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虗空,妙用观也。谓灵心之体如虗空,起化即妙用,此先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九双修,先中后假。此圣用中道,寂灭理上而用假,故云而起作用。于一切境,用中道照之,故云寂用随顺。办一切事,无事不办。 【图:X10p0332_01.gif】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即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以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中则种种自性安于奢摩他之静虑,故云中修。后则起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三舜若,呈神观也。出楞严经。舜若即虗空神,遇日光映之暂现。如修此观,先寂次静后幻,此先中后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具足修,先中,中空,后假。此从中道第一义谛起,种种自性差别,亦用空观发用。如火得空则明,水得空则莹,变化万端,摄化一切,即假观之力。 【图:X10p0332_02.gif】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中则不动自性起三摩钵提之作用,故云中修。后则清净境界归于奢摩他之静虑,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四、饮光归定观也。即大迦叶,亦云大龟氏。昔为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以金涂佛,感得金色。此观先证神通,后乃归定也。此先中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一具足修,先中中假后空,此圣用中观,绝待为义。妙一切法,无越于中,只常智无缘,无缘而缘,无缘大悲,谓之无作自性。虽起作用,终归于空,作用假也。如钟在架,扣之则鸣。钟者,中道观也。钟内中空,空观也。扣之鸣假,观中空假,三观发用也如此。 【图:X10p0332_03.gif】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彼则住于奢摩他之静虑,而起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齐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五多宝,呈通观也。以多宝佛先成道,证真如体,后于塔中发起,出法华经中。如静幻无碍,此是先齐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二具,足修先中,齐修空假。先修中观,即秘藏包容种种诸法。于诸法中,常照而寂,亦寂而照。故云:起于变化,名不虗得。 【图:X10p0332_04.gif】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以禅那寂灭之力,资于奢摩他之至静,故云齐修。后起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六、下方腾化观也。此下方腾化观者,出法华六万恒沙菩萨从下方现,此是齐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三具足修齐,修中空,后修假。此圣用中道寂灭力,资于至静。中道如水,至静如清,而起变化,如水上波,波亦无穷,浪亦无尽,其假也如是。 【图:X10p0332_05.gif】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先以禅那寂灭之力,资于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齐修。后起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后修。清明境慧者,至静之中,境智俱净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七、帝青含变观也。出华严偈云:譬如帝青宝,照物皆同色。众生见佛时,同佛菩提色。此宝含诸物像,对即变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此是齐后第三轮也。后一轮圆修三观。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四具足修齐,修中假,后修空,此圣流中道有力,并假观熏动,资于变化,至静空观,如太清天,清而且明,安致是中,左右逢原。 【图:X10p0333_01.gif】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以圆觉性中之智慧,圆摄一切法也。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既是圆合一切,则于种种性相,皆不离圆觉妙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观齐修,是名圆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名如意圆修观。有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然如意珠,世人得者,一切所欲,皆如其意,应心所求,无不皆现。今圆修此,亦复如是。于诸法中,举体相即,无不同具。于诸性者,即静观;相字,即幻观;觉性,即中道寂灭观。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此是从体起用。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此是会归体也。谓若菩萨,用广大灵明圆觉之慧,圆融和合一切,或理或事,或性或相,或真或妄,或色或空,或本或末,种种诸法,举体全真。以何义故?良由以觉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觉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到此境界,全理全事,全性全相,全真全妄,全色全空,全本全末,全得全失,全彼全此,双遮双照,体用无二,寂照同时,是为圆融无上妙觉。此菩萨者,下皆结名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五、圆修三观三止。此菩萨圆修三观三止,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圆觉即中道第一义谛,亦名常住真心,亦云性净明体,亦云本觉,亦云空如来藏,亦是法华经藏。修而显之,具一切名,通一切法,在迷为恶、为愚、为痴、为三毒、为淫怒痴性、为杀、为盗、为邪见、为魔、为诸阿颠迦、为昏钝性障、为性恶,具无量名,为之性恶法门也。今言为佛、为圆觉,就修显立,名为真谛、为俗谛、为真俗不二、为中道。为真谛者,即凡圣、色声、因果等法,皆无自性,谓之性空,亦非研究而空,乃本来空也,是名空观也。俗谛者,于性空中具足诸法,无所不遍,自佗无碍,毫刹含容,亦即假观本来具也。然此真俗不二无二也,混而为一而未甞为一,离而为二未甞二也,当知即中道观也。此二谛观即圆觉性,寂而照,照而寂,圆合一切于诸性相者,性,真谛也;相,俗谛也。亦向真俗二谛,二谛即一,岂离觉性?以觉性遍在一切众生心中,生即是佛也。以众生心中,觉性在佛,佛即众生,生即是佛,佛即是生,生佛平等;觉性在地狱,地狱即佛,佛即地狱,其鬼、畜生、人、天,何莫由斯?于一切法上,用三观照之,了之于身心,脱之见解,非今始悟,由本不迷。佛也,生也,一而已。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菩萨修行,不出此二十五轮。唐僧惟慤以此二十五轮为二十五观。 第一、名澄浑息用观。 第二、庖丁恣刃观。 三、呈音出碍观。 四、运舟兼济观。 五、湛海澄空观。 六、首罗三目观。 七、三点齐修观。 八、品字单双观。 九、独足双头观。 十、菓落花敷观。 十一、先武后文观 十二、功成退职观。 十三、幻师解术观。 十四、神龙隐海观。 十五、龙树通真观。 十六、商那示相观。 十七、大通宴默观。 十八、宝明空海观。 十九、虗空妙用观。 二十、舜若呈神观。 二十一、饮光归定观。 二十二、多宝呈通观。 二十三、下方腾化观。 二十四、帝青含变观、 二十五、如意圆修观。 四、明聪讲师曰:此二十五轮本被机修证,若论机缘入道,若权若实,若偏若圆,有利有钝,何止二十五?经中自云:若论菩萨于一轮中有,若诸关涉多少,故不能穷理尽情也。 今括出二十五轮于后(御注中具出)。 一、单修奢摩他(专修静观);二、单修三摩钵提(专修幻观);三、单修禅那(专修寂观);四、先修奢摩他(至静),后修三摩钵提(妙行);五、先修奢摩他(静慧),后修禅那(断烦恼出生死);六、先修奢摩他(静慧),中修三摩钵提(幻力),后修禅那(寂灭);七、先修奢摩他(静力),中修禅那(断尽烦恼),后修三摩钵提(妙行);八、先修奢摩他(静力),齐修三摩钵提(幻行),禅那(断灭烦恼);九、齐修奢摩他(静力),三摩钵提(变化),后修禅那(断除烦恼);十、齐修奢摩他(静力),禅那(寂灭),后修三摩钵提(作用变化世界);十一、先修三摩钵提(幻力),后修奢摩他(至静);十二、先修三摩钵提(幻力),后修禅那(寂灭);十三、先修三摩钵提(幻力),中修奢摩他(寂静),后修禅那(寂灭);十四、先修三摩钵提(幻力)、中修禅那(寂灭)、后修奢摩他(至静);十五、先修三摩钵提(幻力)、齐修奢摩他(至静)、禅那(寂灭);十六、齐修三摩钵提(幻力)、奢摩他(至静)、后修禅那(寂灭);十七、齐修三摩钵提(幻力)、禅那(寂灭)、后修奢摩他(安住清净);十八、先修禅那(寂灭)、后修奢摩他(至静);十九、先修禅那(寂灭)、后修三摩钵提(作用随顺一切);二十、先修禅那(寂灭)、中修奢摩他(静虑)、后修三摩钵提(变化);二十一、先修禅那(寂灭)、中修三摩钵提(作用)、后修奢摩他(静虑);二十二、先修禅那(寂灭)、齐修奢摩他(静虑)、三摩钵提(变化);二十三、齐修禅那(寂灭)、奢摩他(至静)、后修三摩钵提(变化);二十四、齐修禅那(寂灭)、三摩钵提(变化)、后修奢摩他(至静);二十五、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 持梵行者,持佛戒行也。寂静者,自澄其心也。思惟者,审察邪正也。 求哀忏悔,经三七日。 恐为业力障蔽净心,故求哀忏悔,以二十一日为期也。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 如探筹然,不可拣择。 依结开示,便知顿渐。 结得前单修三轮及圆修一轮,即是顿门。结得余二十一轮,即是渐门。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苟有疑悔之心,观行终不成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总示修习梵行净也,此即戒学。寂静者,此即定学。思惟,即慧学。此是三无漏学也。大凡学道之人,莫不皆因三学而从凡入圣。有如庄子云:泰字定发乎天光,与此同旨。谓修此二十五轮之时,于事相中,威仪法式,及用心方便,必须持戒防非止恶,入定对治动乱,发慧辨别邪正是非真妄等法。如是修习,必定成佛。倘若观中有碍,宜须于三七日中,求告哀投十方诸佛,忏露先罪,改往修来,书写二十五轮名字文句,安置道场之中,礼念虔诚,精祈一行。若是于三观之中,已的乐修一观者,即便随意修习,更不必求。若心于犹豫不决,胜劣难分,即当凭仗圣力以卜之,不宜拣择。但依所捻结,开而看之,而顿渐自知,休贪别观。若更怀疑,则失前功。不可等闲,轻于事相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示菩萨末世众生,须依教修之。若不依轮次,终成虗设。梵行者,即不淫欲,净身业也;寂静,净口业也;思惟,净意业也。三业清净,随智慧行,为之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者,尅期也。二十一日中精进,谓之尅时。破障域意,修真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此言凡夫浅识,观力未着,须依事相。如假船过渡,用筏到岸。书二十五名于签上,于佛前诚心祷之,乞求冥力加被,勿起少疑心。祈祷忏悔已,至于三七日,诚心深固为之,即非造次。然后信手抽签,不宜拣择。依结开示,或顿或渐,依教修行。若自的乐一门,随便修习。既胜劣难分,不能自决,故凭圣力以卜应修。当即依结以修,无得复贪余观。若单修一轮,并圆修三观者,此名为顿。若兼修互修者,此名为渐。此渐非渐教之渐。此则同以圆觉发观之始,同缘实相,同以上品寂先为观体。但根有利钝,证有先后,为之渐也。不问迟钝聪利,但心怀疑悔,即不成就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盘。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偈中二偈,标意及观纲也。次一偈结因,后二偈拣示。云: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此二句长行既无,此偈即显。谓独除却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则不必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法不随顺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遇缘即宗,本自无伤,不可加之以绳索也。是知前普贤章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拣之矣。又下文云随顺勤修习者,此指下根人。前不随即不随倒法,此不随即不随正法。若下根之人,其可不随正法乎?后六句总示也。 四、明聪讲师曰:偈与长行,无异义也。有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二句,不免重释。圭峰云:唯除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则不必具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加之以绳索,无疮自疣也。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云唯除之矣。 释迦老子性颠蹶,  蜘蛛网捞水底月。 辨音不解拈金弹,  断贯索系天边雁。 二十五轮更互修,  得便宜处便垂鈎。 锦鳞不在𮈔轮上,  莫向烟波深处求。 唐圭峰定慧禅师宗密颂辨音菩萨章曰: 辨音又问几般轮,  几种修持可证真。 单复圆门虽有异,  静幻寂观要区分。 各安标记欲探结,  先莫求哀悔罪根。 二十五轮依幻觉,  无修习处示修因。 辨音菩萨章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