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广陵后学 陈遇时 校定 △天趣 诸天皆相蹑增升,种种不一,各以类聚。若或使之,而实无使之者,自食其报,当如是也。如今审户三等九,则谁能定之?由己之物力致然也。若乃巨富之家不消等,则竟称上上户矣。故后云:此但示凡识升进,若深智体之,亦可顿证,不消渐进。其说良是。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忉利天 须𦦨摩天 兜率天 乐变化天 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未能离欲,但能窒欲,使爱水不流,则湛性澄莹,故命终之后,能生初天。夫六天皆由修五戒十善而致,今但约欲微增胜者而言。盖以欲爱为轮回根本,前之沦坠,固始于此,此之超腾,亦始于此。若使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但能疾断根本,亦庶乎轮回可出,而生天可冀矣。 △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至)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日月居西弥山腰,忉利居其顶上。此天爱薄于前,故报居其上。以澄莹增明,故能超而增胜。不得全味者,未全清净之味,以尚有微爱在也。 △须𦦨摩天  一名时分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至)如是一类名须𦦨摩天。 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须日月而常明,但以莲华开合而分昼夜,故又名时分天。 △兜率陀天  一名知足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至)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天有内院、外院,三灾至三禅,而此不及者,约内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内院事也。 △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诸天皆有报境,而此天乐自变化,以受用越于下天,故名越化。 △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名他化自在。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至)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虽出尘扰,未能绝欲。 △色界十八天 初禅三天 二禅三天 三禅三天 四禅九天 △初禅三天 梵众 梵辅 大梵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不假禅那等者,言此人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麤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应念而生梵世。初名梵众,则兆庶而已。梵辅,则王臣也。大梵,则天王也。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至)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戒相应,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至)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前由净心、威仪、戒行而进至于妙圆清净,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欲流则趋于生死,虽六天未足为胜,此天已出欲流,背生死而趋胜净,故四禅皆称胜流。已离欲界八苦,故曰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 △二禅三天 少光 无量光 光音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而升进者,具戒定慧,故曰圆满。以圆满故,能澄凝其心,不随境动,而寂湛生光。然此初能脱粘复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二禅以上,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光有胜劣,分其高下。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净,徧成琉璃。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至)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诸世界中教体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积无文字言说,但以众香;此天以圆光成音而发宣化法,故名光音。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至)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则业渐劣,行渐胜,而忧悬较之苦恼,则竟轻矣。 △三禅三天 少净 无量净 徧净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至)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泊寂静,名寂灭乐。而净力犹劣,则但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曰少净。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扩充,使净相无际,恊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至)如是一类名徧净天。 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则性归托于是矣。托,谓托此以归寂。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四禅九天 四根本 福生 福爱 广果 无想 五不还 无烦 无热 善见 善现 色究竟 △四根本天 前之禅行,但能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名曰无量善无漏观慧。诸禅三昧,悉从此出,故名四根本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苦乐顿舍,名为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至)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解清净,由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自有漏禅定而发无漏行至于究竟,故曰穷未来际定福。如此为可爱乐,故天名福爱。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从福爱天分为二岐:一、直往道,趋广果;一、迂僻道,趋无想。苦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无量光天至福爱所修福德圆明而住,则此天定福弥广,故名广果。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至)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无想天乃岐路所分,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盘。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以趋无想。由物泊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心虑灰凝,成无想定。以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想念之心,粗曰寻,细曰伺。初禅三天兼之,大梵无寻惟伺,二禅无寻伺有喜乐,三禅离喜乐有出入息。寻伺感火,喜乐感水,出入息感风,四禅兼而离之,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五不还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第三果人断欲界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名不还,亦名天净居习气种子惑也。与现行俱尽,此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忘,兼指四禅以下无欲灭业也。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念清净地。 阿难!苦乐两灭,鬬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有厌有舍,犹是心与境鬬,不能无烦。惟心境两释,烦恼斯断。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虽鬪心不交,犹有交地,此则心机无对,故研交无地,能灭缘影,故得无热。 十方世界妙见圆成(至)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能灭缘影,故妙见圆澄。而染心尘像,累性沉垢,一切俱无,圆见十方,故名善见。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定慧精明,融炼自在。 究竟羣几穷色性性(至)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几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未能究了,则局于色相,自为限碍。此能究而穷之,故出乎形碍,入无边际,名色究竟。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至)自此以还名为色界。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粗细有异,故不能得见。独行无交者,离欲染也。未尽形累者,尚有色质也。 △无色界四天 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 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无想外道之别报,或舍厌天人之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 △分岐超出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隣,名色边际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无色,即次科也。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因心能发无漏智慧,断尽尘惑,至于圆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是名回心大阿罗汉。 △随定趣入 此有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至)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等依舍,不修智慧,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 诸碍既消无碍无灭(至)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消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唯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也。末那,第七识也。身根既消,无复六识,故唯二者独留。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已无,故唯全半分微细。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至)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前位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故十方寂然,逈无所往。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至)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既能不动,复穷研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是强于无尽中发明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绵绵,至细之相。以绵微不脱,故云不尽空理。而声闻依此以为究竟,终成钝果。外道依此无所归宿,终迷有漏。修出世心,至此终极。粗业已无,唯识性为滞。苦奋然脱此,斯出三界矣。然此但示凡浅升进苦,深智体之,亦可顿超真证。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通指欲、色、无色,天也。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三界由妄发生,七趣由妄取着。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妄取之幽本也。 △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此以杀盗淫三为根本,无是业则名天趣,言必升也。有是业则名鬼伦,言必坠也。七趣举二,以善恶通摄,因有而坠,以无而升,故曰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正定,则妙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言相倾业断也。无无亦灭,言分别情忘也。业断情忘,则三种妄本,名迹双泯矣。故欲断妄轮,须修正定也。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详辨魔境第二十九 魔谓五魔,境谓阴境。然必境受其邪,然后魔乘其便,故须详而辨之。魔境开之有五,曰阴魔、烦魔、恼生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阴魔、天魔而已。阴魔即生死烦恼,依五阴而起者也。天魔即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化迷,谓随迷转变也。 当知虗空生汝心内(至)况诸世界在虗空耶。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喻片云,以明世界虗幻微芒,易以消殒也。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真元之体,本自廓然。虗空国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发真不迷,则无安立,故自消殒。 一切魔王及诸鬼神(至)如何敢留恼乱禅定。 以后皆言悟则无咎,盖谓是也。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破五阴现境 △一色阴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阴以覆蔽为义,区局性真,故名区宇。吴兴指此属为观行,此盖禅那得力之处,尘劳蹔息之时,定力虽尔,而色阴未破,故如明目处暗。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五阴尽相,非灭身归无,乃观力洞照,不为迷碍而已。最初一念,空见不分,名为劫浊,乃色阴之体也。故色阴尽,则能超之。色阴者,始因父母与己三妄伦交结,故曰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色阴现境 五阴现境,皆汝心中成就,破乱只在迷悟之间,故今详示,使不着邪见。其目有十: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此段纯是魔境,与前九不同。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宜保持覆护,无令天魔得其方便。 △二受阴 阿难!彼善男子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镜中现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魔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受以领纳前境为义,已破色阴内外虗融,故能见诸佛心。见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也。如镜现像,谓清净虗融,了无形碍也。虽具妙体,而未能运用,如魔𥧌人,盖为受所覆故。 若魔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虗明妄想以为其本。 受阴消歇,即能离身反观,去住无碍,妄起见觉,泊扰湛性,名为见浊,即受阴之体也。故受阴尽即消之。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则受阴无体,虗有所明。故曰:虗明妄想,以为其本。 △受阴现境  其目有十 阿难!彼善男子当于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抑遏过分,忽于其中发无穷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中受阴定中也。既破色阴,无复幽黯,故得大光耀。 阿难!又彼定中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我慢无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逈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以此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不则为忆魔,旦暮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受阴未尽,故进无新证。色阴已消,故退失故居。进退无依,名中隳地。以无依无见,故枯渴沉想,而招忆魔。忆心妄系,有如撮悬。 又,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胸中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人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前以定强智微,此又慧力过定,皆互有所失。 又彼定中,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或自割己肉,或走入山林,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进退失守,故心生艰险,以成邪忧。 又彼定中处清净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名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入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于明悟中得虗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饮酒噉肉,广行淫秽,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味其虗明,深入心骨,忽有无量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摄其凡愚,其数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结劝。文同前。色阴。 △三想阴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其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此则名为想质区宇。 想者,心虑浮相,识情妄习,能覆妙明,障圣道。彼受阴尽者,其心离身,去住自由,已能成就得意生身之因,然尚为想阴所覆。譬如有人睡𥧌寱言,虽则别无所知,而已成音韵伦次,此想阴之相也(寱,音义)。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至)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无动则生灭想亡,觉净则始终念灭,故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忆识诵习,发知见尘,名烦恼浊,即想阴之体也,故想尽则超之。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如想酢梅,能通质碍,故云融通妄想。 △想阴现境  其目有十 首言天魔附人,次及鬼魔兼附。 彼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邪定能具五通,本业、宿业、畜生、后报也。此二宿命通,知肇他心通,讦露眼耳通。 口中好言未来祸福,(至)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三惑尽者,方弃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见楞伽经。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